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

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

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

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 [摘要]: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谈谈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策略和方法。强调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策略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教师相机诱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抓住预设与生成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一、关于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一)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上一堂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计划(教案)。“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变化的过程,再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的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学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二)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实施的意义

“预设”、“生成”与课堂教学

“预设”、“生成”与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26T16:23:23.60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春果 [导读]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摘要: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本文主要从新课程下如何精心预设、如何促进生成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机智,让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而有些教师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预设成了一个个“圈套”,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缺少灵动。 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场景往往在教师的预期设之外,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中的机智与创新,它是自然生成的。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打造精彩课堂,我们应站在“生成”的制高点来优化预设,让预设和生成融为一体,让课堂自然生成,把学生的灵动真正呈现出来。 一、精心预设教学,促成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促成课堂生成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在课前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缺少对学情的正确分析,疏于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这样对课堂生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当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成资源,就会手足无措,从而遭遇课堂教学的“滑铁卢”。笔者认为,精心“预设”与尊重“生成”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预设情景贴近生活,尊重“生成” 在教学中,我们有的思品课教师由于所举事例离学生很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管花了很多力气,但收效甚微。课堂上要增强教学情景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情景素材的创设上,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如学习中的困惑、与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中遇到哪些烦恼等。然后,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思想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这样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生活平常的事,便于学生真正地把自己置身于这种情境之中,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体验、思考。我们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的感觉,从而在课堂中使智慧得以生成。因此,教学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出发,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创设情景、展开教学。 例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己谈“许下诺言、履行诺言”的事例,自己做错事时,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做到信守承诺,勇担过错,并列举成功人士信守承诺、勇担过错的故事,对照课本,让学生对照改正,深化对责任的认识,优化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情景中,提高了对责任的认识,增强了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行为。一句话,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尊重生成。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过去教师往往追求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精细预设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要服从教师,也要服从教材,生成的空间自然就很少。因此,预设力行“简约”,教案设计要像画中国画一样,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关注差异,让学生质疑问题,探究尝试,拓展开放,促使课堂产生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并及时反馈,为每个学生的积极活动提供保证。 例如在学习“角色与责任同在”这一问题时,教师有意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每个人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触到学生思维的盲点,学生直觉感到是存在这种现象,却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此时,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中,恰于“于无声处听惊雷”。因此,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基于学生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用学生的独特发现丰富师生共同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是不能预设,但是,不妨在预设中留有空间,既留给学生去生成错误、生成精彩,也留给教师与学生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振奋的火花。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时捕捉、吸纳生成性课程资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里不知不觉中做出的相应的变动。”精心的预设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思品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即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有的教师总觉得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不可捉摸,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只好听天由命了。其实不然,借鉴开汽车的过程,我们对如何抓住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开车过程中,各种情况随时会出现,司机能否机动灵活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以避免风险,取决于车况、司机的驾驶技术,司机对路况熟悉的程度,司机的应变能力等。这些都是“不变”的条件,条件具备后,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由此可见,要抓住动态生成的教育契机,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动态生成的教学契机。 教学预设的弹性设计,课堂互动构建等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生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那它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应该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要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用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在活动中去发现、捕捉、吸纳、整合信息,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而夯实观点、培养能力、提升道德情感、升华德育目标。当然,在整个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价值意识,在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时应懂得取舍,并巧妙调整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权利与义务》后的一次作业检查,发现全班有11个学生没有交作业,占了全班的1/4,当时,笔者就要求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放学后要补交作业;其中一位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笑嘻嘻地说:“没有完成作业不犯法啊,我又没有影响别人”,笔者当时给他的回答是:“如果你认为做了要去坐牢的事情才算是违法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你现在‘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就已经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规定”。当时所生成情景,给了这位同学最有效的教育,对于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精彩课堂来源于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

2008年,该论文发表于《试题与研究》; 精彩课堂来源于“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不等于不要预设。面对千变万化的数学课堂,不去预设则难以应付自如。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教学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的,生成可以预设。 ㈠准确预设----保证生成的有效 兵家言: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课堂中师生,生生等多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经验,各自的知识结构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 ㈡弹性预设——促进生成的发展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富有创见的预设,但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故有必要在备课时进行弹性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结果。 二、调整预设,强化生成 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

(完整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 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 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1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生成了。 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预设即课前的精心准备――备课,课堂上就毫无章法;没有生成,再好的预设也是无用武之地,学生就不能活学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最终意义。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里,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了。

课堂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比如现在每个学校搞教科研活动比较流行的什么“磨课”啊,“同课异构”啊等等,就是集合大家的思维将课堂不断的“预设”,这样做的结果是能够减少实际课堂中犯错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扼杀了课堂生成精彩的机会。但是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比如说如果我们为了课堂多生成些忽略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茵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 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发表时间:2010-02-25T16:24:46.543Z 来源:《学问》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严英[导读] 传统的套子式的“预设”性课堂和时下比较流行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完全是可以兼而有之的严英(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关键词】预设;生成;基础;前提 传统的套子式的“预设”性课堂和时下比较流行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完全是可以兼而有之的。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预设”性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是“套子”式教学,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套子让学生在其间钻进钻出,而自己做一个权威的旁观者。此情此景,是愉悦?是悲哀? 于是,想完全挣脱“套子”,想使自己的课堂完全变成生成性的课堂,这个似乎就是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定位准吗?是不是师生都跳出了套子,都“徜徉”在文本里(说实在的,很多时候仅仅是文本的浅层,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因为老师也好学生也罢都没有对文本本身的基础加以透彻研究,就开始了“跳”,开始了所谓的“创新”)就够了?二、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对于“生成”性课堂,有时也会有一些片面的理解,生成了就不能预设了,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所以在课堂上,小心谨慎,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所以学生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课堂上,我只是做了一些含糊的当时就认为对学生不是很负责任的点评。那么如何使得“生成”性课堂更加完美?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一是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文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教师对学生们有创造意义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吴增生.为动态生成而合理预设.中国数学教育.2007(5)

捕捉动态生成打造精彩课堂-最新年精选文档

捕捉动态生成打造精彩课堂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过程。”“它为学生认识社会、参 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刻意追求预设,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活经验、情感态度。那么,教师如何处理思品教学中的预设与临时生成的矛盾,如何把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开放地纳入到预设的课程目标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基于预设,搭建生成平台 一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的统 ,预设中促进着生成,生成完美着预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 潜心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才能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当然 “动态生成”,也不是“散乱的活跃”,而是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或是内容的巩固、拓展、深化,这 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凸显教师独特鲜明的教学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执教《为人正直》时,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值周生到班级检查红领巾佩戴情况时,有时候班主任也会帮助学生

借红领巾,老师的这种做法是正直还是不正直?”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没有呵斥学生,而是立即表扬他说:“你提的问题很好, 你的问题本身就说明你为人很正直,大家一起来分析,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吗?在遇到同学不戴红领巾时,老师到底该怎么办呢?”教室立刻由刚才的沉寂变得热闹起来,通过激烈的讨论, 课堂由尴尬变得活跃,学生得出了恰当的结论,加深了学生对正直这一道德品质的认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跳出预设,追寻生成目标 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它既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也要求教师跳出教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艺术化地调节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如在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 活情景:有一位学生把书包挂在小树枝上,还折下枝条来玩。“假 如你是小树会怎样呢?”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 不停地向教师挥动着。一个小男孩离开了座位,小手几乎举到了教师的鼻尖上了。教师微笑着请他回答。男孩激动地站了起来,可张口结舌个字也说不出来了。教师耐心地俯下身子说:“别急,慢慢说。” 可是,男孩紧张得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此刻,教师没有皱起眉头,依然笑盈盈地说:“噢!我明白了,你心疼受伤的小树,难过得都说不出话来了。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小男孩使劲地朝教师点点头,高兴地坐下去,身子挺得更直了,眼睛也更亮了。 教师激励性评价方式的生成,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激发学习 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心里“认同”。 三、善于捕捉,留住精彩瞬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如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在请这些学生发言时,有一个学生怎么鼓励都不敢说。这时教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亲切地对她说:“请跟我一起 说’让我试试’”。这个学生终于和教师一起说了出来,赢得了一片掌声。 四、明放暗收,优劣为我所用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堂教学的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根本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是我给你教啥,你就学啥,完全使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2、生成性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疑难问题。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方进行深入预设。 3、预设延伸拓展 新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认为科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等同,要求我们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阅读生活这部无字词典来获取信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灵活应对并使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且做到及时记载,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石。所以,我以为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火交融,似一对孪生兄弟。 三、科学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讨论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不过都及时解决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的得到了提高,在小结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

2013年《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学习总结

2011年《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 个人学习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升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建立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结合读书学习总结如下: 一、坚持的指导思想: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达到的读书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做到的读书活动

1、读书选择积极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制定好本学期读书学习计划,认真读《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 2、活动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注重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使自身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 四、践行的读书活动: 1、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记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使自己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2、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学校:翁奇明德小学 教师:杨绍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