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大_城市管理学答案

电大_城市管理学答案

电大_城市管理学答案
电大_城市管理学答案

城市管理学

一、填空题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

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

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

度上。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2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土地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4、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5、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技术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公共性的强弱,二是可分割性的难易。

26、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这是由城市经济的

特点决定的。

27、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

28、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

据是市场失灵论。

29、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

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30、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

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

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

为。

31、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

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

量。

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

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3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

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

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

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

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34、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

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5、公共住宅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

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

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

房。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

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终坚持的一个总

原则是可持续发展。

38、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

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

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

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

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39、将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路用到城市

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发现,我们需要

从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走向发展源

头导向的循环经济。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

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

的早期代表。

4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

市,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

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

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

挥地域中心作用。

42、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

地以后无以为业。

43、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要

达到城乡一体化。

44、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

和农业产业化。

45、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

化的核心

46、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

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

域之间的竞争。

47、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

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

分有效的方法。

48、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

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

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

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

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

形式。

49、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

的一体化。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

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

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

系的核心。

52、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

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

管理的普遍原则。

5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

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

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信息、执行、保

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

5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

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

尽可能缩小。

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

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

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

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

新发展高度。

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

2、( D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

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AB )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

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BCD)。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A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

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

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 ABCD)。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

包括(ABCD)。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

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

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

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

辖区的市一般是(A)。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

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B)。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 )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 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BCD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 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C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 A ),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 ABCD )。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BC)。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

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C )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 ABCD )。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

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

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ABCD)。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

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

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

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

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

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 ACD )。

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

控具有(ACD)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

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

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 ABCD )。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

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 ABCD )。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 ABCD )。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

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

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

为的假设有(ABC)。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 D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

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

型 D增长型

43、( D )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

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

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

区主要有( ABC )。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

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 )。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

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

(ABCD)。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

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

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ABCD )。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

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

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

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 A )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

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 ABCD )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

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 )是根

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 ABCD )。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 ABCD )。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

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

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

(ABCD)。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

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

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

(ABCD)。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

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

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

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

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

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

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

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

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

域协调可以分为(AD)。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

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ABD )。

2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 D )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 ABD )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ABC )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5、(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6、( C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 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 C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8、( C )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三、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

治团体。

3、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

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

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7、市的行政地位是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8、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

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

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9、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

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

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

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10、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

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

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

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11、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

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

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

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

系统反应时间。

12、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

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

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

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

政务信息。

13、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

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

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

比例,产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

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降低。

14、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

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

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

15、城市职能(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

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

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16、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

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

定。

17、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

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

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

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

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

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

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8、经营城市,即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

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

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19、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

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

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

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

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

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20、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

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

部署和全面安排。

21、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

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

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

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

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22、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

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

23、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

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

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

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

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24、城市成长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

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

25、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

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

的作用。

26、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

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

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

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

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

程。

27、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

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

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28、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

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

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9、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

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

暂住的流动人口。

30、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

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

理工作。

31、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

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

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

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2、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

主体,以城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

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

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33、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

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

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

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

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

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

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4、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

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35、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

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

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

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

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35、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

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

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

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

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36、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

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

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

最优的状态。

3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

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

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

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

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

形式。

38、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

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

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

业和通讯区域。

39、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

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

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4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

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

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

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

3

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四、问答题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答:(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产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高度集中,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

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即所谓的“初始利益荆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工业边际产出大于农业,使工人工资高于农民收入,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带来了大规模的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劲。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总是首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方兴盛起来。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原料、市场和劳动力等等。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越多,城市发展就越快。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发展与应用,信息产业形成并在一些城市成为主导产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社会让位于一个崭新的社会——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答:(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除了能够弥补市场的缺陷之外,管理自身还能够产生被感知的绩效。良好的管理可以创造效益。管理的意义是在既定的权力界限之内,对事物进行治理、处理和调理,使事物可以井然有序、积极健康地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城市的日常运行,更可以使城市这个复杂的系统整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乘

数效应,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一个城市面临着多层次的竞争,既有城市所在区域层面上的竞争,也有城市之间的竞争,甚至还包括城市内部若干地域单元以及若干群体内部

的竞争。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压力,使得城市发展除了要遵循一般意义的“发展路径”之外,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有利资源要素总是相对稀缺的,因此需要良好的城市管理来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科

学投放,努力克服市场的短视和不稳定,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良好的城市管理可以产生良好的绩效,不仅可以使城市的经济增长力、人才吸引力、信息流动性、应急反应的敏捷性以及对外形象都大大提升,还可以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繁荣稳定,从而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一个拥有强竞争力的城市可以为不同

的利益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各

个利益主体满意度的提高,并进一步对人

才和投资产生向心力,为持续提升城市的

竞争力创造机遇,以此来实现城市的效益

增值。管理可降低社会总成本。管理是一

种积极的活动,通过减少个体活动的阻碍

与摩擦,使总体效用超过所有个体效用加

总之和,可以带来超越支付成本的收益。

相较于没有管理的无序状态,个体所付出

的代价降低,总体运营的成本下降。在一

个有序发展的环境之中,城市中各类主体

除了为城市管理的运营成本付费,遵从管

理本身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支付形式。管

理不仅仅可以使城市的运营更为高效,提

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其本身还是一个可

以创造价值的过程。比如在城市规划与城

市定位中,通过协调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

周围地区的产业布局,可以使各地区的分

工更加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和衔接更有针

对性,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的无效率竞

争,从而降低资源的浪费。

(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

品。管理固然有益,但城市管理并非免费。

政府或其他城市管理主体,需要凭借政治

权力和公信力,通过税收等手段来筹集资

金,再以预算支出等形式支付城市管理的

费用。由于城市内部的运营系统十分庞

大,所要处理的事务种类繁多、层次不一,

需要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和专业的技术人

员从事城市管理工作。想要获得良好的城

市管理绩效,往往需要很大的代价。当然,

政府也必须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之下提供

公共产品,如果城市管理的成本在政府的

预算约束(含赤字)之外,那么政府也无

法做到为城市提供城市管理。

(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

愿。在城市内部,企业、组织、住民和其

他诸多相关团体作为被管理者,享受管理

带来绩效的同时,需要负担直接的或者间

接的成本,直接的付费主要是以纳税为主

要形式的货币支付,而间接的付费包括限

制自身的某些自由等,即如前文所说,遵

从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支付形式。推行城市

管理首先要衡量住民和其他相关组织、团

体的支付意愿。管理行为最终得以实施的

必要条件是管理的成本小于(存在搭便车

条件下的)主体支付意愿总和的计量。如

果城市居民、企业不愿意支付,说明城市

管理的绩效存在问题,即对于各主体而

言,所需承担的支付总和要大于管理给他

们带来的好处(包括可计价的和不可计价

的)。特别是当城市多元主体具有较强的

“以足投票”能力时,城市管理者更要充

分考虑其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城市管理

要确立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思路,通过提

供高品质的服务使城市的企业、住民产生

支付意愿;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支付能力,

只有实现较低的运营成本,较高的绩效水

平,良好的发展预期,并不断提高资金的

使用效率,才能顾及更多城市主体的支付

能力,从而使政府有限的财力得到有效的

利用。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

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

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

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

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

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

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

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

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

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

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

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

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

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

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

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

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

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

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

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

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

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

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

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

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

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

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

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

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

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在知识

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

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

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

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

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

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

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

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

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

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

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

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

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

“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

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

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

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

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答:(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

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

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

常有限,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

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

合作。

(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

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他

们趋向于同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

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如减免企业税收,

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建设审批手续,

修改、简化规划条例等。这样,政府与企

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受

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

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

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

各种支持。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

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夺国

际资本和投资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行

的。由于国际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地方政

府和一城一地的市民在和市场力谈判时

的筹码越来越少,甚至国家政府的影响力

也在下降。如果政府真的和社会力结成同

盟,坚持要求大企业做出让步,则大企业

4

完全可能会投资到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因此,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用。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答:(1)市建制体制,市建制,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地区的管理而设置

的一级政权机构,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研究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前提。(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

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8、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局、监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直属办公办事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如市政府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外事办公室、档案馆、图书馆等。

9、新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

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

(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

(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文化;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

(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

务;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10、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

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

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

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

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

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

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

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

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

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

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

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

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

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

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

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

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

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

行政性的机构。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

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

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

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

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

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

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

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

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

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

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

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

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11、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

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公

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

路、桥梁、航标灯等,还包括无形的非物

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不仅包

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

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如

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城市清洁环境的维

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

民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

给者。然而,城市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面

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例如一项需要

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若住民愿意共同

出资,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然而,每

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若某个

住民不出资而由他人出资,则该住民可以

免费享受他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反过来,

若该住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该住民可能

会得不偿失,因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

择是不出资,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

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这种搭便车

式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

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以传统科

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

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

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

囚徒博弈的困境。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各

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合

作意识不强,部门竞争激烈,管理实务在

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一拥而上,在责任

承担时集体缺位、相互推诿。城市公共管

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城市间、

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

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出于对自身利益考

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

可以使自己城市获得利益的方案,而忽视

了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城

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

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为吸引某些产业

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

政策、土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

开激烈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

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城市之间

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

识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竞争下自身利益

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

秩序混乱等问题。

12、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

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

条件;

(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

体目标;

(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

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

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

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

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

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

施;

(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

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

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

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

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13、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

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

(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1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

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

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

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

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

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

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

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

崇高的职责。城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

的保护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

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

能的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

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

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

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

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人口多,

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

在。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

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

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

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

占良田沃土。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

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

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

5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

的必经之路。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

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变革。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项

全球策略。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

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抄袭、“千城一面”。(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顾问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15、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

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

有效贯彻实施。

16、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答:(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多年来

都强调政府要垄断土地供应,但在实际操

作中,政府只能通过农地转用、征用等手

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而对城市存

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应,而且

很难称其为一个供应者,存量土地虽然数

量巨大,但政府掌握的份额却近于零。这

些土地基本上被原有的使用者所控制,在

现行法律规定下,这些使用者可以通过补

办出让手续转让土地,成为一个土地供应

者,形成存量土地多头供地的局面。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出让土地方

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采取不同的

出让方式,地价水平不一。拍卖、招标的

价格更能够反映市场情况,协议价格往往

偏低。原因是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出让方

是政府,但具体操作者是有自身利益的个

人或单位,受让方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

企业等,协议出让往往是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随着我国各

大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建立,各

地政府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的越来越多,有的城市甚至向社会公开承

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土地

面积要占全年出让土地总面积的90%以

上。但在各地每次组织的土地公开招标、

拍卖会上,“熟地”的成交率相对较高,

而“生地”的成交率却很低。这里有后期

的市政配套、拆迁等一系列问题。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为了

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政府不惜用“土地

换就业”、拿“土地换养老”,但一些私企

或外商在将其收购后,立即将这份土地改

变用途,获取暴利,致使职工今后无立锥

之地,后患无穷。

17、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进行改革?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

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

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

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

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18、我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性?

答:(1)城市化阶段差异。以美国为代表

的西方从19世纪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

展阶段,目前,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

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进入后城市化发展

阶段。而我国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达

到36.1%,刚刚具备进入高速城市化进程

的一般性条件。

(2)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西方国家已

经进入后城市化阶段,对多数城市而言,

城市化进程的速率已经放缓。反观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

过程,总体而言,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化

速度远高于西方,中国同时面临过往城市

化滞后的补课效应和国际经验公认的高

速增长的双重冲击。

(3)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西方国家城

市土地多为私人所有,国有土地主要集中

于各种保护用地,城市政府拥有的土地则

多以城市公共用地的形式出现。而中国不

存在土地私有,城市土地全部归国家所

有,对于集体公有的农村土地,国家也有

比较强硬的征用权。

(4)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西方城

市推行的是以代议制为基础的行政体系,

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选举体系与西

方行政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一

点,公共经济学和行政学中已有不少经典

论述。

(5)市场化程度不一。西方市场体系相

对完善,市场经济导入的时间早,认可度

高,完全竞争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

的假设条件之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也

是承认市场的先天存在。而中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

中还留存有大量的问题。

19、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答:(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

城市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正是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

指向的目标。城市成长管理的进行可以参

考城市规划科学的相关进展。从中国城市

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改变土地投放制度

的强规制,在强化竞争的条件下,强化市

场的影响力,改变时序的不合理是城市成

长管理改进的重点。

(2)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对中国

城市而言,很重要的一个成长经济因素就

是城市中的未利用资源,中国城市的未利

用资源除包括政治资源、人力资源、企业

的生产资源和制度资源外,作为重要要素

的土地本身实质上具有重要的资源挖掘

潜力。计划经济时期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是

资源,在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条件下,外

延式发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影子价

格的提升产生对旧城中心区的改造动力,

从而协调开发商的利益取向和城市拆除

与折旧成本的矛盾。而对于高速成长的城

市而言,时间和临域的空间难以自发地改

变城市成长过程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的矛盾,政府作为成长管理决策人的身份

必须得以体现。对此,政府可以采取跨越

式增长和政府主导投入以降低门槛的手

法加以应对。

(3)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中国在

计划经济时期一直推行的是职住接近型

发展模式,住宅仅仅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

配套,而忽略了商业等第三产业物业的建

设和住宅产品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城市

规划开始萌生学习西方分区体制的思潮,

认为在中国过于混杂的城市用地模式中

应当梳理进行纯化的集聚,以激发集聚效

益。但是,单纯的强调城市功能分区的纯

化和复合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事实上,在

中国开始选择纯化社区的同时,以美国为

代表的西方社会正在全力导入新城市主

义和精明增长思想中关于混合利用土地

的理念。最关键的是,城市功能分区的纯

化和复合利用必须以能够作为推动城市

健康成长的满意方案出现,并主要基于市

场的力量进行运作。

20、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

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

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因此,城市

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管理。

(2)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包括城市

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

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门、

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

各企业的平衡、协调和控制。城市政府要

在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加强

自身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

综合的管理,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

展。

(3)两面性。所谓两面性是指,城市经

济管理既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统

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

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

6

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本市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以避免城市经济的盲目畸形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优化。

(4)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为了使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城市范围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协调人们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按照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来组织和管理城市经济活动。这是城市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是城市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

进行的,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就是城市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

系属性。与资本主义城市经济管理相比,社会主义城市经济管理必须坚持走社会

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体现广大市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贯彻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充分调动市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21、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城市政府应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性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技术政策,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和完成。(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城市政府要不断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部分,不断优化城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并使之不断完善,以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政府通过城市经济管理,要使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城市的性质相适应,合理规划和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要把本市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的经济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开放中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协调运

转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综合平衡;要根据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活动正常进行的客观需要,按照方便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和建设布局。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城市的生产力规模不能超过城市现有的各

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更不能超过当地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否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危及城市的生存。因此,城市政府应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把城市的生产力发展规模控制在与城市性质相协调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允

许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自然资源的负荷极限内。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城市政府要依法监督各类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强

化工商行政、税务、审计、价格、统计、

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服

务,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企业

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创造一个公平、

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引导和促进各类

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改组、联合、

兼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

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越发达,对市政

公用设施的要求越高。城市政府要对市政

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

管理,保证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市政公

用设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为城市社会经

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利益的最基本形式体现为税

收,劳动者利益的最基本形式则体现为就

业。公民实现了就业,生活就有了基本的

保障,收入也可持续增长,就可能增强对

于改革和调整的承受力。比较充分的就业

是解决城市各群体之间出现社会断裂,保

证整个社会协调、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是

国家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城市的就

业水平和失业率的高低,是体现该城市公

民权益保障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

失业率高居不下,存在较多的低收入甚至

低保人群,即便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人均住房

使用面积等数据政绩,但实际上社会依然

存在两极分化,这显然与追求共建和谐社

会的目标相违背。同时,长期失业也是造

成城市居民贫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城

市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关注就业问题,

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创

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

对失业、待业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城

市就业相对平稳。在就业岗位充盈的时

期,也要居安思危,加强对劳动力的在岗

培训,未雨绸缪的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失业

问题,将城市就业问题消化于无形。

22、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

哪些?

答:(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

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

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

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

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

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

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

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

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

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

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

(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

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

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

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

(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

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

的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

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

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

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

机性交易。

23、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答: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

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

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

(1)筹集资金,市政经济管理为了履行

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

大量的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通

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

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

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

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

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

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

的主要途径;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

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

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

24、我国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

些?

答:(1)税收收入,税收是城市政府主

要的收入来源;

(2)利润收入,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在规

定留成后的剩余,也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

源之一;

(3)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上级转移支

付的城市财政收入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

重要资金来源;

(4)政府公债,政府公债一般有两种,

一是对外举债,一是对内举债;

(5)收费收入,包括公共事业使用收费、

土地使用费、管理费、事业费、资金占用

费、租赁费,等等;

(6)基金预算收入和专用基金收入,随

着城市相对独立的作用的增强,城市针对

特殊的用途,经国家批准,可以通过建立

社会基金和专用基金来满足城市发展的

需要;

(7)其他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金

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金融机构走

向多元化,除了银行机构外,非银行金融

机构的信贷资金也是市政资金的来源之

一。特殊情况下,社会集资也是市政资金

的来源之一,但由于其比较敏感,只有经

中央政府特别授权的城市才可进行。另

外,外资的不断进入也使其成为市政资金

的来源之一。

25、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

一项基本国策。为此,要实行计划生育管

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经常性的工

作,目标是有效地控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

长,提高城市人口质量,树立人口意识,

强化人口观念,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社会、

环境、资源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贯彻国策的重点对象是城市流动人

口,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城市

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

增长和机械增长。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城市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带来的增长;

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

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

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

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目前,我国城市

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到严格控制,这是我国

人口发展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城

市人口的比重,绝对不能通过提高自然增

长率的途径达到。而对我国城市人口的机

械增长,在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其控制

应适度放松,但要对其总量增长的速度和

增长方向进行适当的控制。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人

口普查是一种多目标的调查,是一次性

的、直接的、普遍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

一个时点内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内人口

状况的静态资料。城市政府要在国家统一

7

部署下,以公安、民政部门为主组织专门队伍,负责此项工作。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作用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和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利于决策机关研究人口的经济结构,使其合理化;掌握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利于规划托幼养老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为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掌握城乡人民各户平均人口情况,利于分析家庭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布局和人口迁移提供资料;为制定人口生育计划,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提供数据。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数量预测与人口质量预测两个方面。做好城市人口预测工作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制定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了解计划期内全国城乡人口变动情况。城市人口预测既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也是计划期内人口指标的重要内容。人口规模决定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搞好城市人口预测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预见未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重

要意义。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流动人口问题,是直接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从积极方面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了城镇的生产发展,扩大了对社会商品的需求,繁荣了各地城镇市场,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传播了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了经验交流、信息沟通等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消极方面看,流动人口也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及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重了城市粮食、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项财政补贴;加剧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有碍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与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城市人口宏观管理的基本工作。其主要程序是:定期统计本市人口,正确反映城市的人口质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这是预测城市人口变动趋势和制定人口发

展战略的基础;搞好城市人口预测。主要预测本市人口自然变动率和机械变动率;制定适度人口发展规划。即将城市人口与基础设施、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城市人口与经济、城市人口与城市社会等相互之间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使城市人口与城市物质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由于城市人口、经济系统是一个时空统一、多变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因而,城市适度人口规划的制定,应该根据城市人口系统中各种内在变量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发展方向、性质和职能的城市发展的压力等),并利用“全息系统分析法”(如综合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人口发展方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拟制各种模型,使城市人口发展规划尽可能与现实发展相接近,提高人口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26、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答: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

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老

龄化趋势;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城市人口红利效

应正趋于减低。

27、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答:(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

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

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

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

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

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

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

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

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

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

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

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

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

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

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

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

本政策。

(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我国城市化

水平和进程现状相联系,城市流动人口已

经成为在城市中生存的不可忽视的群体,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纳入城市

人口管理的工作范围,否则不可能实现有

效的城市人口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户

口管理、治安管理、劳动管理、工商管理,

也有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生产安全

管理,等等。因此,管理好流动人口,并

不是哪一部门的事,需要城市各部门共同

参与,齐抓共管。当前,流动人口较多的

地方,普遍都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流动人口较少的,一般都由公安一家从维

护社会治安角度在管理。机构设置健全、

合理是管好流动人口的组织保障。流动人

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工程,它

与公安机关原有户籍相对静止状态的管

理有很大区别。因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管

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

中的作用,克服流动人口所带来的负效

应。

28、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答:(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

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

机构。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不设区的

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主要负责执行人

民政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

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它虽然不是

一级人民政府,但是区政府的派出机关,

基本上涵盖了一个区域性政府的所有职

能。政府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则主要包括

工商所、房管所、派出所等。这种机构以

“条”的形式出现,职能较为单一,行政

特征突出,在辖区内进行各项专业管理和

服务工作。

(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

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

医院、学校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等。这些企

事业组织的管理对象大都局限于本辖区

之内,如物业管理公司在自己的物业范围

内提供的管理与服务几乎涵盖了社区管

理的所有内容。长期以来,企事业单位形

成一个个独立封闭的“小社会”,成为游

离于所在社区之外的小社会,与所在社区

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

(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

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委员会

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

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当中存在

着居委会行政化的倾向,这表现在:居委

会承担了大量法律规定外的属于政府行

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居委会配备专

职干部,在职期间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等

等。专业性社团如各类行业协会、街道共

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等,都按各自的组

织目标和工作程序在一定范围内为管理

和服务社区而工作。这类社区组织已成为

社区组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

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

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

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

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它的

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

在社区的社会事务。社区成员要真正成为

社区管理的主体,就要从参与自我管理社

区、自我建设社区着手,发挥建议、议事、

监督、反馈的作用,不断提高民主自治的

意识和能力。

29、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

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

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

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

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

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

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

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

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

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

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

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

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

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

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

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

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

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

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

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

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

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

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

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

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

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

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

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

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

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

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

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30、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

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

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以间接介入为

原则,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协调

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社区居民的参

与活动提供制度规范。社区层面的组织及

居民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则处理社区具体

8

事务。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中设立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治理表现浓厚的行政色彩。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1、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答:(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城市环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也不单纯是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城市环境的发展和演化,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但人工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城市的各种自然要素都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甚至已经被人工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即使如此,城市环境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城市的自然环境仍然遵循着自然演化规律。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人不但创造了城市的人工环境,而且剧烈地改变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因此人是城市环境的创造者。人创造城市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不是追求人对自然的绝对主宰和控制,而只是强调城市环境的“人文关怀”。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行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输入原材料、能源,输出产品和废弃物。因此,城市环境的状况,不仅仅是自身原有基础的演化,而且深受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影响,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本来就是一个无法分割的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环境的这种开放性,既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持续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而且日益严重。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集中之地,污染源众多,污染物数量大,污染现象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城市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城市本身,而且往往扩散到城市的周边地区。城市环境对外部资源的依存性以及城市环境本身的易变性决定着城市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也意味着城市对于环境污染的承受力不强。治理污染是保持良好环境、提高城市竞争水平的重中之重。32、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

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

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

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

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

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

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

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仍然可

以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

而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

对铜线的使用;由于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

弃物排放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

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在消费

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例

如减少人们所要买的东西,如果人们不是

消费至上主义地去买它,它就不会变成垃

圾。人们可以学习大宗的购买,选择包装

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购买耐用的高质

量物品等。如果人们这样去做,那么就是

在身体力行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

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

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

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

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

设计。人们还需要鼓励重新制造工业的发

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

的东西;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

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

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

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

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

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

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

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

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能够减少人

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

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资源

化方式: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

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

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略为逊色的资源

化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

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

以减少20%~ 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

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

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

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

消费后的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循环

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33、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答:(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

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

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

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

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

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

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

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

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

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

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

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

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

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3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

些?

答:(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

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

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

罪的高发区;

(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

层次偏低;

(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

口管理的“盲区”。

35、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

因是什么?

答:(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

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城市边缘区一

直存在农村和城市两种管理体制,在体制

改革过程中,从镇分设出来的新街道实行

“街带村”的混合管理体制,但实际上仍

保留各自的管理方式。城市和农村两种管

理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边缘区的特

殊性又造成许多方面两种管理都无所适

从,产生管理漏洞,出现各种社会问题。

同时,由于城市化的政策不明确,在大城

市的扩展中,只注意到空间结构调整的问

题,对周边农村的城市化方向和道路没有

确定,体制也没有理顺。二元管理体制直

接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阻碍城乡

走向融合和一体化。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

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城市边缘区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异常活

跃的地区,具有许多特殊性,这就决定了

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前

瞻性。目前的管理制度对不断变动中出现

的新情况、新特点缺乏及时的制度调整,

存在管理滞后和不力的弊端,对“城市边

缘区是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地区,是未来城

市的一部分”的认识不足。管理思想仍停

留在农村层面,贻误了整治改造的有利时

机,造成更加复杂的局面,给城市化进程

设置了重重障碍。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

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城乡管理体制改革

的目的是理顺城乡关系,使乡村尽快纳入

城市管理体系。城市边缘区改制后,经济

结构调整、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社区

建设、教育培训等还没有完全与城区接

轨,往往造成农民身份变化后心理上无所

适从,甚至感到失大于得,进而影响转制

的积极性和动力,这是造成改革难以顺利

推进的最大阻力。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

划建设与管理滞后。城市边缘区作为大城

市的战略发展区域,缺乏专项的发展规

划,现有的规划主要是针对规划建成区范

围和小城镇、村的规划,对城市边缘区这

样的综合发展区,也是城市改造的敏感

区,却没有考虑充分的前瞻性的规划。城

市边缘区普遍存在的违章乱建、抢建,征

地成本提高,用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

都是对城市边缘区缺乏超前规划和用地

控制管理的突出表现。

36、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答:(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

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

大城市的边缘,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城市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

它的成长发展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的空

间结构和功能发挥,对城市边缘区的认识

必须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紧密联系起

9

来,把城市边缘区看作未来城市最具活力的潜在部分,代表着城市的成长发展方向,绝对不能停留在农村的层面来看待,而降低对它的发展要求。

(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管理是有效组织、协调地区资源的一种重要职能,当基础建设和积累初步成型后,管理即成为调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织力。管理体制在管理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必须加快改革城市边缘区现行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街道办事处的职权,理顺与市、区职能部门的关系,保证“以块为主”功能的实现,要尽快实现“村转街”的体制。即在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前提下,让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公司等等。农村建制地区要稳步推进撤村建居委会,通过建立试点村,直接推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扩大并直接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在完成农村到城市的关键性转变后,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改革,保证转制的彻底性。

(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城市边缘区要尽快纳入城市的分期发展规划进行严格

控制,并在用地、经济布局、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中做统一控制、衔接,城市边缘区的村镇规划必须严格服从上一层次规划,提前做好各项指标控制,按城市发展的要求预留好发展空间。应尽快制订适用于城市边缘区的各项政策、法规,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从而建立一套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效、有序、严格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从完善土地开发使用制度,加强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建立健全人口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出租屋管理等方面入手。(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

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城市化过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大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张,从而拉动小城镇的发展,即小城镇被动接受改造,实现城市化的过程;另一种是小城镇主动发挥靠近城区的优势,吸引各种城市型产业和劳动力集聚,推动工业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反向吸引城市的扩张,加速与城市融为一体,表现为“双向性”,这种双向城市化过程显得更有活力。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可以走双向改造道路,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发展,着重从高起点搞好规划,控制好用地规模,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居住地管理,尽快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限制,放开劳动力在城乡可按市场需求的流动,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城市型经济,增强对农村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商品化农业的服务基地和流通中心,成为更大空间内城市网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现代社会发展已步人“以人为本”的阶段,城市的发展已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

全方位的社会进步。改变城市风貌,营造一个适宜创业和居住的优美生活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建设要从微观层面入手,搞好与居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社区建设,不仅要加快环境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社区成长与更新,从物质上满足社区居民

追求高尚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大力推进社

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社区情感和社区精

神,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设文明有序的新社区。社区建设的重点

是搞好社区服务和管理,解决好与社区居

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还要通过加

强宣传教育和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引导

人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追求高雅的精神

生活。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社区成

员的素质,社区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人

翁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

奉献精神,才能搞好政府指导下的自我管

理和自我服务。

37、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答:(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

建设成本。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

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

体追求的唯一目标。城乡交界处规划编制

的粗放、政府吸引投资的迫切、投资主体

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综合作用,使

农村居民最终成为“弱势群体”。占据优

势的投资方在征地费用低廉、适于成为建

设用地的农田菜地和居住密度大、拆迁安

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

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为降低补

偿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

中有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留原有

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

的直接原因。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

形成。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

人流、物流的通道,由于“增长极”效应,

临近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介于

两交通轴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环抱”。

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城市区域垂直于

交通轴方向向外扩展。研究结果说明,投

资效益与城市辐射力成正相关关系,在交

通轴周边体现为衰变规律,即距交通轴越

远其投资效益越低,投资效益趋零的地区

逐渐演化为城市灰色区。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原

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围

入”城市后,逐渐意识到土地的价值而不

愿被动城市化,或是受“土地增值获利”

动机的驱动,不愿马上被“城市化”。如

衡阳郊区高兴村,利用与城市的紧密关

系,以位置优越的土地为依托,建立起一

批服务于城市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获利丰

厚,故不愿“被动城市化”。或者在城市

化过程中农民提出难以接受的安置费用,

拒绝征地拆迁,这种农民卖地获利的惯性

思维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难以完成改造而

形成城中村的典型成因之一。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

发展,经济结构由单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

主、农业为辅转变。村民从事非农活动的

收人大大超过种田、养鱼的收入。兴办“三

资”企业或经营房地产开发使不少乡镇数

年间就实现了工业化,村民生活水平也迅

速达到小康。对于吸引外资而言,有些城

市边缘区的农村因为比城市有更多的引

资关系和更灵活的招商手段,也占有优

势。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促进下,以出

借土地、兴办开发区,吸引“三资”企业

为主要方式的村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

种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地招

商、卖地致富”的直观经验。因此,村镇

便设法尽可能多地控制土地。这种村镇经

济发展方式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另一直接

原因。

3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

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

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城乡

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构

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

求紧迫”。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

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

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

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

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

战略作为城市一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

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

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

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

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

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

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

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

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

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生态学

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

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

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

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

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

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

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

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

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

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

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

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

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

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

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

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

由、合理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

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

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

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

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

重在疏导和分流。

39、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

哪些?

答:(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

制城市发展;

(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

(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4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

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

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

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

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

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

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

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

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

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

10

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 )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

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4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答: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判断突发事件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

(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

(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4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43、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适时、适度的发布警情和公示,让公众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

(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只有通过良好的事前宣传和教育才能在突发事件

产生时降低恐慌和其他的不利影响;(3)信息系统还必须兼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4)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向公众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4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1)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案;

(2)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

(3)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4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

(2)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

(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

的物质载体。

46、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

为主”的原则?

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

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

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4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

应?

答: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

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

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

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

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

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

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

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

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

办到位。

48、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

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

的反应队伍。

(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

警和信息发布平台。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

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

(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

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49、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

(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3)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

隐患。

50、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

理?

答:(1)相互联系性。城市不是众多的人

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

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

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

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城市管理

不同于私人部门单一的目标,而必须同时

满足若干子目标组成的目标簇,并要使各

受众群体能够接纳。对于作为私人部门的

企业而言,其诉求主要是利润、市场占有

率或者获取一定的品牌效应,企业运营中

在某一管理决策制定之后,所有人员将按

照这一行为标准执行。而城市的管理涉及

认识水平、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利益取

向迥然不同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不同尺度

内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认知可能存在很大

差异,从个体理性出发有时很难达成决

策。城市管理必须要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方

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多元联动且

和谐的管理体系。

(2)复杂性。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类型、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

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中政治要素、经济

要素、社会事务、信息流和科学技术要素

大量聚集的场所,是构成现代社会网络最

重要的节点。由于众多的人流、物流、资

本流、信息流的往来汇集,使得城市的日

常事务纷繁复杂。城市的日常运行是一个

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如果仅凭市

场自我的梳理和调节,势必会影响城市运

营的效能和质量。

(3)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与

外界不断地交换着能量、物质与信息,从

输入粮食、蔬菜、水、燃料、日用品,到

输出废水、废气、废物等污染物;从输入

资本、文化、信息,到输出文化的、精神

的、物质的各种产品,不断进行的输入-

输出行为就构成了城市系统的循环,以保

障城市维继稳定有序的状态。城市需要向

“周边”区域辐射它的能量和信息,进行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专业化协作,与“邻

近”地区进行经济技术联合。与此同时,

城市也在不断接受更大规模城市和区域

(甚至包括全球化)的辐射和影响。这些

决定了城市系统整体结构具有开放性。城

市的开放性使得城市不仅要处理系统内

部问题,还要处理与城市外部的关系,综

合考虑系统内外各种要素的竞争、合作、

协调与统筹。所以,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

城市需要管理,以促进城市系统有秩序地

正常运行,提升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5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

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答:(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

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

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已经在传统的市

政管理概念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城市更广

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导向性管理,在内涵

上已不限于狭义的城市规划制订与执行、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在管理过程

中,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服

务意识在城市管理工作益发凸显。进一步

的,柔性管理、敏捷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对

城市管理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向

统筹管理转变。统筹管理的全局观是城市

管理提升管理效能的核心指针之一,随着

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人流、物

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趋于复杂化、

网络化,城市发展所涉及的主体多元化趋

势日益增强,城市管理必须从更高的视角

实现对城市总体发展脉络的把握和引导。

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必须从封闭的、城乡分

割的、高度集中的模式向开放的、城乡统

筹的、多元协同的模式转变。于此同时,

管理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城市政府从城市

管理的绝对主体转为城市管理主体之一,

其导向性作用加强而部分职能逐步弱化。

其他主体,如市民组织、私部门等越来越

多的参与到城市管理中。

(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由

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传统的

城市管理内容局限于与城市自身物质形

态相关的方面,例如路灯、道路、桥涵、

给排水、市容等。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内

容突破了物质形态,更加注重城市住民以

及城市的发展。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社会

的管理逐步超越实务层面,着力于对城市

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并在这种探索的基础

上,利用法律、经济等柔性手段实现对城

市发展的原则性规范。

52、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

征?

答:(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复杂

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会自治

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所以,从

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

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

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

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

泛多样。

11

(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

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53、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

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

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

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

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

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

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

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

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

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

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

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

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

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

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

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

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

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

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

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

“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

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

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

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

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

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

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

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

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

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

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

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

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

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

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

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

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

的问题。

54、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答:(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

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

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

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

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

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的建

设条件,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

文地质等范畴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和发

展规模,又涉及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

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设项目、研究各种

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

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

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

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

而这些问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

城市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

和发展计划,而且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

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

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须统一解决

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和经济等

方面的种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

专业设计部门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

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具有综合工作

的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

合。

(2)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

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

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

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

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

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例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居住面

积的规划指标、各项建设的用地指标等

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

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

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因

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

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

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

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

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

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

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

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规

划工作成为市民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

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使城市规划真

正成为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保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

的有力武器。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

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

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

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但是,社会

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

素也在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

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因

此,作为城市建设指导的城市规划不可能

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

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

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使城市规划逐步趋

近于全面、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

际。所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动态规

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虽

然规划要不断地调整和补充,但是每一时

期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

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经

过调查研究而制定的,是一定时期指导建

设的依据,所以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

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只有通过

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

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

更。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

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

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

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

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

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

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

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

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

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规划实践的难

度不仅在于要对各项建设在时空方面作

出符合规划的安排,而且要积极地协调各

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组织协同建设,使

之既符合城市规划总体意图,又能满足各

项建设的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

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有

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

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经验和积极

主动的工作态度。当然,任何一个规划方

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绝不可

能十分周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

要在实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市

建设实践也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

求的唯一标准。

12

55、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用地越集约,反之则越粗放。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较大城市相比更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该说,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低。但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在我国内部各级各类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我国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决定了我国城市成长的空间外拓倾向十分突出。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育产业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新主角。另外,还有一些以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吸引力量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开发,。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如果不能在新区开发的同时积极推动老城的更新升级,很有可能出现类似西方内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城市,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大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总量的1/3以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居住用地比例也大致如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22%,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的现实,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8%~10%的比例两到三倍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按照西方城市经济学中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高地租(地价)的CBD,由中心区向城市边

缘,由各种地租负担能力依次降低的用地

方式的包络线构成城市内部的地租竞标

曲线,竞标曲线中依次排列的用地类型代

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地区位选择。

以上的城市用地结构分布基本上可以解

释和指导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区

位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成长过程却同这

一模式有很大的距离。通常,居于我国城

市中心的是行政中心,工业、仓储、机关

等用地占据着城市内部很多区位优越的

地段,一些原本应当位于城市中心的高级

用地类型只能在偏位设立。

56、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

的核心要务。

答:(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

济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执行

计划经济体制,并构建了基于计划经济的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传统城市经济管

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政企职责不

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条块分割严重;

忽视市场作用,价值规律无从体现;缺乏

经济激励,平均分配倾向严重以及排斥非

公经济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于现

代市场化条件,因此必须予以梳理和修

正。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已

跃居全球第三。中国的城市将从被动追赶

逐步转向“弯道超车”,在新的政治、经

济形势下,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也要进行多

方面的完善和创新。政企分离、城乡一体、

条专块统、市场导向、竞争充分、激励合

理、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的面向

未来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应当逐步构建

起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

建立,下一个阶段将面临市场经济体系不

断完善、不断健全的任务。与之对应,城

市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要以加速构建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

核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要面

向未来、面向国际,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的

国际对接能力。

(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城市产业主要包含传统产业分类中的第

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

类型非常丰富,不仅供城市本身消费使

用,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相关的物质

资料与服务;不仅为本城市服务,还要为

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服务。当前,随着生产

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非物质产品价值的不

断体现,城市产业呈现一些出新的发展趋

势和特征。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

产业结构的重心将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第三产业

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城市

经济摆脱简单依靠产品的阶段,服务经

济、体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竞争能力的重

要表现领域。三是城乡、城市与区域构筑

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城市

经济的综合性特征越加显现。在城市经济

管理的领域里,主导产业的判别和推动产

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

“产业结构升级”又称“产业升级”,即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这一概念隐

含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和加速本

国、本城市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

主动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和优化产业

结构是一致的,都力图推动产业结构由低

级到高级的演变。因此,各类城市应当准

确认识自身所处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特征

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并通过鼓励、引导等

方略促进产业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

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必须合理、有序进行,

不能拔苗助长。工业化仍是一个我们必须

正视和必须面对的阶段,只有对这个阶段

予以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城市

更快的实现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工业

化社会转型。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

国也加强了对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

妃甸、辽宁省五点一线等地的投资倾斜,

推动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并加

速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增长极。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

业问题。经济学家将失业分为摩擦失业、

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类。所谓结

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市场所需要

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短

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不具备这些

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导致市场所需劳动

岗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错位。

而总量过剩失业则是劳动力总量大大超

过就业岗位的总量而造成的失业。当前,

在我国城市中结构性失业是三种失业形

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从长周期来看,

我国总量过剩型失业的隐忧更大。因此,

城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稳定

本地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

和前瞻性的培训,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融

合城乡经济,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最大

限度的减低结构性失业和总量过剩失业

造成的潜在影响。

57、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

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

则?

答; 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

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

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

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

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

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

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

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

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

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

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

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

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

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

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

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

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

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

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

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

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

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

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

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

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

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

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

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

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

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

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

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

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

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

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

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

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

13

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

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58、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答;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

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

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59、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

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

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这是治

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

而必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

用和处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因

为废弃物中大多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有

用资源,对其回收利用对节约资源和减少

污染是一举两得。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

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

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

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

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

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

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一原则

我国早在1973年便正式做出规定,这是

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

原则,也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

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

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保护环境、

防止污染仅靠政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

果,只有全社会成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

参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

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

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这一原则自

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

广泛承认。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法律上一般

表现为三种方式:征收排污费或多种形式

的污染税,赔偿损失,罚款。其中被广泛

采用的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参照这

一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

污染谁治理”的具体原则,以明确污染者

的责任。

(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

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

持续发展原则。

60、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

么?

答;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

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

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

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

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

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

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

(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

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

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

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

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

体制。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

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

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

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

变。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

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

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

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

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

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

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

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

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

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

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村民教育水平低,

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

职难的处境;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

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

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

件;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

民可建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

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

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

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

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

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

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

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

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

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

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

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

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

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

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

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

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

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

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

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

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靠

“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

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

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

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

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

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09年发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

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

《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

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

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

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

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

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

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

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

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

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改造

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格

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

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

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

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

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村的城

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

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

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

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

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

了部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

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

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享

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

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

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

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

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

的良性发展。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

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

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

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

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

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

14

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61、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

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

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

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

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

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

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

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

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

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

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

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

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

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

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

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

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

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

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

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

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

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

“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

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

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

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

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

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

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

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

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62、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

决的问题。

答;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

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

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

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包括各城市

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产业

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

实力等内容。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

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

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

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

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如流域内污水的

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的共同处理、大气

污染的控制、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等内容,

都属于环境方面的协调。而森林、湿地、

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

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

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

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

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

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

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有

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

槛”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体(城市或区

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

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

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

大浪费。因此需要在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

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

共设施体系。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

的跨地界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

的整体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

城市范围内自行规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

变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设

施的整体运行效率。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

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

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

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

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目前区域

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零地

价”出让、污染排放、设施建设标准不一

造成难以彼此衔接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

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政府

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

的最重要职能。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

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

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

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

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

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

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

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

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

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

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

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

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

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

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

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5

2019年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2019年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做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o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龌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2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土如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4.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5?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技术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公共性—的强弱,二是可分割性的难易。26?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27.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8.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市场失灵论。 29.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30.—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31.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3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2019年最新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2019年最新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城市管理学作业 1 1.“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 3.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管理 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以上 3 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 500 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30 分)提交的个人提纲字数不少于 350 字。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30 分)允许黏贴打印稿,或者黏贴裁剪的报纸与杂志。 三、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 分)字数不低于 500 字。 参考答案: 个人的讨论提纲 一、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二、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纵向关系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三、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

2020年电大考试《城市管理学》精选考题库

单选、多选题 1.(AD)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 A.纵向协调 B.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 D.横向协调 2.(A)()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A.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3.(ABCD)城市环境具有()的特征。 A.脆弱性 B.开放性 C.人为性 D.复合性 4.(ABD)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5.(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准备 B.反应 C.预防 D.恢复 E.总结 6.(ABCD)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获取。 A.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7.(ABCD)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组成。 A.战略措施 B.战略反馈 C.重点战略 D.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 8.(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农业现代化 B.科技现代化 C.工业化 D.信息化 9.(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10.(AD)下列的市政职能中,()属于传统职能。 A.消防 B.城市规划 C.环境保护 D.治安管理 11.(AC)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功能为主。 A.军事 B.社会 C.政治 D.文化 12.(D)()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A.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13.(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A.科技现代化 B.信息化 C.工业化 D.农业现代化 14.(ABCD)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15.(ABCD)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6.(ABCD)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A.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17.(ABCD)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18.(ABCD)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2019年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可编辑〗

2019年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 复习考试资料 一、填空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3、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4、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5、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1、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2、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迅速生长,这是城市存在和成长的根本动力。 3、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5、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城市发展的 因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 3、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的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途管 制。 4、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道路及污水处理。 5、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1、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相比,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城市经济是一种 集聚性、综合性的经济。 2、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 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 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3、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 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 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4、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5、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1、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 一些基本特征。 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 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 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 制和规划。 4、提高城市公共住宅的管理质量,必须从分析城市公共住宅的供 求关系入手。 5、法定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1、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 工环境。 2、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 3、煤烟型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 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4、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 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 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 5、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 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 现城市化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2004年已经超过40%。 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4、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 的过渡性社区。 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1、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 际的两种类型。 2、非政府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与单一功能的协 调机构两种类型。 3、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 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5、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 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2、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这 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道的顺畅息息相关。 3、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 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4、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 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二、选择题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 ACD )区别于农村地区。A 人口数量 C 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2、(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C 第三 次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 AC )功能为主。 A 军事 C 政治 4、( A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 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 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 5、市政经济具有( ABCDE )的基本特征。A社会性 B长期性 C 不可分性 D政府性 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ABCD )。A 市法院 B 中共市委 C 市检察院 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具有地方( ABCD )。A 任免权 B 监 督权 C 决定权 D 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 规定,除(ABD ),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 可。A 国务院 B 省一级人民政府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 ( ABD )。A 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 B 居住在市区内 D具有 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 D )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 渠道。D 集团参与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ABCD )。A 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 )。A副省级市 B 县级市 C

电大机考城市管理学答案整理

祝你成功 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3.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4.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 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 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6.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2)服务性。(3)规范性。(4)自主性。(5)多样性。 7.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8.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9.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2018年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为主。【军事功能;政治功能】 A.军事功能 B.社会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2.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综合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A.系统分析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综合分析方法 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信息化】 A.农业现代化 B.科技现代化 C.工业化 D.信息化 4.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A.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5.()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 A.市人民政府 B.市人民法院 C.市人民检察院 D.市政协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市人大;中共市委;市政府】 A.市人大 B.中共市委 C.市政协 D.市政府 7.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 ()。【市妇联;市共青团;市 工会】 A.市妇联 B.市共青团 C.市红十字协会 D.市工会 8.中共市委对()起着领导作 用,处于领导地位。【市人民 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 院;市人大】

A.市人民政府 B.市人民法院 C.市人民检察院 D.市人大 9.()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 观。【需求型;供给型;资源型】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10.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 组成。【战略措施;战略反馈; 重点战略;战略依据和战略愿 景】 A.战略措施 B.战略反馈 C.重点战略 D.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 11.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活质量指标;生态 环境指标;社会进步指标;经济 发展指标】 A.生活质量指标

2015年1月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1月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C)社会大分工,这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第一次 B.第四次 C.第三次 D.第五次 2.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ABD),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 A.发言权 B.监督权 C.决策权 D.参与权 3.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4.根 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 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 A.25% B.30% C.35% D.40% 5.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巨物模式 D.专制模式 6.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 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 B.功能社区 C.法定社区 D.居住型社区 7.经济性规制主要针 对(BD)问题。 A.外部不经济 B.信息不对称 C.非价值物 D;自然垄断 8.-个理想的循环经 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 B.消费者 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9.(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10.(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准备 B.反应 C.预防 D.恢复二、填空 1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12.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13.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14.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需要一个开放的、敏捷的、高效率的政府来组织和执行,要达到这一要求,打造学习型政府是必要的前提保障。 15.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7.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四、简答题 18.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答案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 作业3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管理学·作业3 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城市管理学某一方面的理论,写一篇课程学习总结,题目如下: 1、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2、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3、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4、城市社区自治化理论学习体会。 5、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6、城市成长理论学习体会。 7、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8、循环经济理论学习体会。 参考论文: 体会一: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一书,从社会学和行政学,管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一下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了解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对我国社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社区改革经验的总结,从理论上对社区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区自治管理,确实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社区发展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民主化进程,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也必须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区管理理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社区建设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也不断加快。从而,要搞好城市管理,就必须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让社区在城市管理方面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再次,在我国城市管理中,传统的“街道模式”正在逐步向现代“社区模式”转变。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而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也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管理,我认为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方法,推动社区管理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和网络化。要加强社区管理的建设,促进社区管理的合理化和专业化,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

2017年最新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城市管理学作业 1 1.“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 3.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管理 参考答案: 个人的讨论提纲 一、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二、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纵向关系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三、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本)》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本)》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城市管理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 )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 ),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 A.发育权 B.监督权 C.决策权 D.参与权 3.现代城市主要从( )区别于农村地区。 A.行政管辖 B.人口数量和密度 C.产业结构 D.文化类型 4.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5.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 A. 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6.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 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 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7.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年。 A.5 B.15

2020年整理国家开放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10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附全答案

2020年整理国家开放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10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附全答案说明:内部绝密资料,涵盖95%以上期末纸质考试原题及答案。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城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 资金的管理。 城市参与性主体: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城市成长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

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化:指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功能: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城市管理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 2.( )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A.科技现代化 B.信息化 C.工业化 D.农业现代化 3.(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4.中国城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其组成部分主要有( )。 A. 市党代表大会 B.市委员会 C.市委常委会 D.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5.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 A. 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6.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键问题是( )。 A.自主性 B.责任 C.消费者导向 D.市场导向 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8.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第一产业 B.第四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3、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P45身份地域职业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7、市行政地位:是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8、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P60 9、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P64 10、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 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P61 11、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 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12、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13、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降低。P90 14、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 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15、城市职能:(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16、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7、城市营销:是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 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18、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全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19、循环经济: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P123 20、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 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21、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22、城市基础设施: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看,是直接为维持城市生产与生活正常秩序和保证城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从城市社会再生产角度看,是为在城市进行物质、精神和人本身再生产而创造的一般的、共同的、社会化的物质条件。23、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

电大机考城市管理学答案

祝你成功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3.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4.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 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

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 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6.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2)服务性。(3)规范性。(4)自主性。(5)多样性。 7.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8.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

2018年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2.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3.中共市委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4.需求型、供给型、资源型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5.增长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6.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7.伦敦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8.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9.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10.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11.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1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13.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 14.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 15.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自然社区、功能社区、法定社区。

16.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 18.近代城市规划始于法国。 19.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自然垄断问题。 20.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与、社会参与。 21.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外部不经济问题、非价值物问题 2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县级市。 23.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24.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美国萌生。 25.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26.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法国、荷兰、希腊为代表。 27.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德国、英国、丹麦为代表。 2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以“间接性”为主C、以“经济性”为主、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特征。 29.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慈善模式、民主模式、巨物模式 30.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1.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新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