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品】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拔高练习

【精品】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拔高练习

【精品】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拔高练习
【精品】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拔高练习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拔高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1.(5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CD B.BC∥AD C.∠A=∠C D.BC=AD 2.(5分)如图,小津不慎将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打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为了能从商店配到一块与原来相同的玻璃,他带了其中两块玻璃去商店,其编号应该是()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3.(5分)下面给出的四边形ABCD中,∠A、∠B、∠C、∠D的度数之比,其中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

A.3:4:3:4B.3:3:4:4C.2:3:4:5D.3:4:4:3 4.(5分)下列条件不能判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A.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B.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5.(5分)如图,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AD∥BC,AB=CD B.∠A=∠B,∠C=∠D

C.∠A=∠C,∠B=∠D D.AB=AD,CB=C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6.(5分)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已知点E、F在AC上,添加一个条件,可使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

7.(5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4,BC=12,点E是BC 的中点.点P、Q分别是边AD、BC上的两点,其中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运动到点D后再返回点A,同时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出发向点B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t为秒时,以点A、P,Q,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5分)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B两点在小方格的顶点上.若点C、D也在小方格的顶点上,这四点恰好是面积为2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则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有个.

9.(5分)小明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板,但他不确定纸板形状是否标准,小聪用刻度尺量了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然后说这个纸板是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小聪的依据是.

10.(5分)如图,在?ABCD中,已知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OB的周长为10,AB=4,那么对角线AC+BD=.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1.(10分)如图,在△ABC中,∠C=90°,点D是边AB上的动点,过点D 作DE∥BC交AC于E,过E作EF∥AB交BC于F,连结DF.

(1)若点D是AB的中点,证明:四边形DFEA是平行四边形;

(2)若AC=8,BC=6,直接写出当△DEF为直角三角形时AD的长.

12.(10分)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与B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接CF.

(1)求证:四边形CDAF为平行四边形;

(2)若∠BAC=90°,请写出图中所有与线段BD相等的线段(线段BD除外).

13.(10分)如图,点E是平行四边形ABCD边CD上的中点,AE、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DF.求证:四边形ACFD为平行四边形.

14.(10分)已知:如图1,Rt△ABC中,∠BAC=90°,点D是线段AC的中点,连接BD并延长至点E,使BE=2BD.连接AE,CE.

(1)求证: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所示,将三角板顶点M放在AE边上,两条直角边分别过点B和点C,若∠MEC=∠EMC,BM交AC于点N.求证:△ABN≌△MCN.

15.(10分)如图,在Rt△ABC中,∠B=90°,AC=60cm,∠A=60°,点D 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4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s(0<t≤15).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

(1)求证: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拔高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1.(5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CD B.BC∥AD C.∠A=∠C D.BC=AD

【分析】依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即可得到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解答】解:当AB∥CD,AB=CD时,依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A选项不合题意;

当AB∥CD,BC∥AD时,依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B选项不合题意;

当AB∥CD,∠A=∠C时,可得AD∥BC,依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B选项不合题意;

当AB∥CD,BC=AD时,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记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5分)如图,小津不慎将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打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为了能从商店配到一块与原来相同的玻璃,他带了其中两块玻璃去商店,其编号应该是()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分析】确定有关平行四边形,关键是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只有①③两块角的两边互相平行,且中间部分相联,角的两边的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顶点,

∴带①③两块碎玻璃,就可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大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如何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四个顶点的位置确定了,平行四边形的大小就确定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3.(5分)下面给出的四边形ABCD中,∠A、∠B、∠C、∠D的度数之比,其中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

A.3:4:3:4B.3:3:4:4C.2:3:4:5D.3:4:4:3【分析】由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故只有D能判定是平行四边形.其它三个选项不能满足两组对角相等,故不能判定.

【解答】解: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可知A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运用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定方法.

4.(5分)下列条件不能判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A.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B.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分析】直接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求解即可求得答案.注意掌握排除法在选择题中的应用.

【解答】解:A、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确;

B、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确;

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不能判定是平行四边形,错误;

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1)两组对边分别平

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5分)如图,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AD∥BC,AB=CD B.∠A=∠B,∠C=∠D

C.∠A=∠C,∠B=∠D D.AB=AD,CB=CD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答案.

【解答】解:A、AD∥BC,AB=CD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此选项错误;

B、∠A=∠B,∠C=∠D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此选项错误;

C、∠A=∠C,∠B=∠D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此选项正确;

D、AB=AD,CB=CD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6.(5分)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已知点E、F在AC上,添加一个条件此题答案不唯一,如AE=CF或AF=CE,可使四边形BFDE 为平行四边形.

【分析】可添加AE=CF,首先连接BD,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与对

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得.

【解答】解:连接BD交AC于点O.

添加AE=CF.

理由:如图,设AC与BD交于点O.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OB=OD,

∵AE=CF,

∴OE=OF,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此题答案不唯一,如AE=CF或AF=CE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7.(5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4,BC=12,点E是BC 的中点.点P、Q分别是边AD、BC上的两点,其中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运动到点D后再返回点A,同时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出发向点B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t为2或秒时,以点A、P,Q,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分别从当Q运动到E和B之间与当Q运动到E和C之间去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方程,继而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E是BC的中点,

∴BE=CE=BC=×12=6,

①当Q运动到E和C之间,设运动时间为t,则AP=t,DP=AD﹣AP=4﹣t,

CQ=2t,EQ=CE﹣CQ=6﹣2t,

∴t=6﹣2t,

解得:t=2;

②当Q运动到E和B之间,设运动时间为t,则AP=4﹣t+4,CQ=2t,EQ=

CQ﹣CE=2t﹣6,

∴4﹣t+4=2t﹣6,

解得:t=,

∴当运动时间t为2或秒时,以点A、P,Q,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2或

【点评】此题考查了梯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8.(5分)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B两点在小方格的顶点上.若点C、D也在小方格的顶点上,这四点恰好是面积为2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则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有6个.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2可以推知:①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为2,高为1;②正方形的边长为;可通过在正方形网格中画图得出结果.【解答】解:根据题意作图可发现符合题意的有5种情况:?ABC2D3、?ABC1D2、?AC1BD1、?AC2BC3、正方形ABD1C2、正方形ABC3C1.

故答案为:6.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题应注意数形结合,防止漏解或错解.9.(5分)小明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板,但他不确定纸板形状是否标准,小聪用刻度尺量了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然后说这个纸板是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小聪的依据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判断;

【解答】解:∵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用刻度尺量了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判定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即可;

故答案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基础题.

10.(5分)如图,在?ABCD中,已知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OB的周长为10,AB=4,那么对角线AC+BD=12.

【分析】△AOB的周长为10,则AO+BO+AB=10,又AB=4,所以OA+OB=6,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解答】解:因为△AOB的周长为10,AB=4,

所以OA+OB=6;

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所以AC+BD=12.

故答案为1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有选择的使用,避免混淆性质,以致错用性质.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1.(10分)如图,在△ABC中,∠C=90°,点D是边AB上的动点,过点D 作DE∥BC交AC于E,过E作EF∥AB交BC于F,连结DF.

(1)若点D是AB的中点,证明:四边形DFEA是平行四边形;

(2)若AC=8,BC=6,直接写出当△DEF为直角三角形时AD的长.

【分析】(1)想办法证明DF∥AE,EF∥AD即可;

(2)分两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1)证明:∵AD=DB,DE∥BC,

∴AE=EC,

∵EF∥AB,

∴BF=CF,∵AD=DB,

∴DF∥AC,∵EF∥AB,

∴四边形DFEA是平行四边形.

(2)情形1:当点D是AB的中点,由(1)可知:DE∥BC,DF∥EC,

∴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

∵∠ECF=90°,

∴四边形DECF是矩形,

∴∠EDF=90°,△DEF是直角三角形,此时AD=AB=×=5.情形2:如图,当∠DFE=90°时,设AD=x.

则AE=x.BD=10﹣x,EC=8﹣x,BF=(10﹣x),CF=(8﹣x),

∵BF+CF=6,

∴(10﹣x)+(8﹣x)=6

∴x=,

综上所述,AD的值为5或.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2.(10分)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与B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接CF.

(1)求证:四边形CDAF为平行四边形;

(2)若∠BAC=90°,请写出图中所有与线段BD相等的线段(线段BD除外).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DE=∠F AE,求出DE=A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推出即可;

(2)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出AD=CD=BD,求出四边形AFCD 是菱形,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CF=AF=CD=AD,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证明:∵点A作BC的平行线与B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即AF∥BC,

∴∠BDE=∠F AE,

∵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

∴CD=BD,DE=AE,

在△BDE和△F AE中

∴△BDE≌△F AE(ASA),

∴AF=BD,

∵BD=CD,

∴AF=CD,

∵AF∥BC,

∴四边形CDAF为平行四边形;

(2)解:∵在△AC中,∠BAC=90°,D为BC的中点,

∴AD=BD=CD,

∵四边形CDAF为平行四边形,AD=CD,

∴四边形CDAF为菱形,

∴AF=CF=CD=AD,

即BD=CD=AD=CF=AF,

图中所有与线段BD相等的线段有CD、AD、CF、AF.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等知识点,能综合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进而此题的关键.13.(10分)如图,点E是平行四边形ABCD边CD上的中点,AE、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DF.求证:四边形ACFD为平行四边形.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出∠ADC=∠FCD,然后再证明△ADE≌△FCE可得AD=FC,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结论;

【解答】证明:∵在?ABCD中,AD∥BF.

∴∠ADC=∠FCD.

∵E为CD的中点,

∴DE=CE.

在△ADE和△FCE中,,

∴△ADE≌△FCE(ASA)

∴AD=FC.

又∵AD∥FC,

∴四边形ACFD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4.(10分)已知:如图1,Rt△ABC中,∠BAC=90°,点D是线段AC的中点,连接BD并延长至点E,使BE=2BD.连接AE,CE.

(1)求证: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所示,将三角板顶点M放在AE边上,两条直角边分别过点B和点C,若∠MEC=∠EMC,BM交AC于点N.求证:△ABN≌△MCN.

【分析】(1)先证BD=DE,再加上AD=DC的条件可直接得出结论;

(2)先CM=CE=BA,然后由“角角边”定理直接得出结论;

【解答】解:(1)∵点D是线段AC的中点,BE=2BD,

∴AD=CD,DE=BD,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CE=AB,

∵∠MEC=∠EMC,

∴CM=AB,

在△ABN和△MCN中,

∴△ABN≌△MCN(AAS);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5.(10分)如图,在Rt△ABC中,∠B=90°,AC=60cm,∠A=60°,点D 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4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s(0<t≤15).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

(1)求证: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C=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F,得到DF=AE,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证明;

(2)分∠EDF=90°、∠DEF=90°两种情况,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出算式,计算即可.

【解答】(1)证明:∵∠B=90°,∠A=60°,

∴∠C=30°,

∴AB=AC=30,

由题意得,CD=4t,AE=2t,

∵DF⊥BC,∠C=30°,

∴DF=CD=2t,

∴DF=AE,

∵DF∥AE,DF=AE,

∴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2)当∠EDF=90°时,如图①,

∵DE∥BC,

∴∠ADE=∠C=30°,

∴AD=2AE,即60﹣4t=2t×2,

解得,t=,

当∠DEF=90°时,如图②,

∵AD∥EF,

∴DE⊥AC,

∴AE=2AD,即2t=2×(60﹣4t),

解得,t=12,

综上所述,当t=或12时,△DEF为直角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实数 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2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分式(约14课时) 第17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18章勾股定理(约8课时) 第19章四边形(约18课时) 第20章数据的分析(约14课时) 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一、内容分析 “第16章分式” 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给出了分式的相对应的概念,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即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 “第17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分析画出的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 “第18章勾股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全章分为两节,第18.1节是勾股定理,第18.2节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18.1节中,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勾股定理,之后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是本章的重点。第18.2节是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在数学和实际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章的难点是这两个定理的综合应用。 “第19章四边形” 本章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特殊的四边形,把它们分成两类:平行四边形,梯形。对于平行四边形,除了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外,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13.2.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 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 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 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三种:①定义;②SSS;③SAS. 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Ⅱ.导入新课

问题1: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问题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 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提炼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 边角”或“ASA”). 问题3: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三 角形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 ①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 ②画线段A′B′,使A′B′=AB. ③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作∠DA′B′、 ∠EB′A,使∠D′AB=∠CAB,∠EB′A′=∠CBA. ④射线A′D与B′E交于一点,记为C′ 即可得到△A′B′C′. 将△A′B′C′与△ABC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 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三角形全等”呢?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全册教案

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 程知识。 数学思考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重难点、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根的作用. 难点:根的作用的理解. 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问题情境】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 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盒底的长为 ,宽为 .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得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 ,, 整理, 得 问题 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共4×7=28场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 _____ 个队各赛1场,由于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 ______________场. 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50752 =+-x x 0350752=+-x x 56 2=-x x 56 2=-x x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测试卷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第1~10题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只有一个,请将你的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为“黄金螺旋线”,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画出来的螺旋曲线,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下列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2.2019年被称为“5G 元年”.据媒体报道,5G 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为1.25GB/s ,这就意味着我们下载一张2.5M 的照片只需要0.002s ,将0.00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2210-? B .3210-? C .20.210-? D .30.210-? 3.下列运算结果为6a 的是 A .32a a ? B .93a a - C .()3 2a D .183a a ÷ 4.在下列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 .()2 2 242x x x ++=+ B .2 4(4)(4)x x x -=+- C .() 2 2 442x x x -+=- D .()2 2 42x x +=+ 5.如图,经过直线AB 外一点C 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作法如下: (1)任意取一点K ,使点K 和点C 在AB 的两旁. (2)以点C 为圆心,CK 长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D 和E .

(3)分别以点D 和点E 为圆心,大于1 2 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 (4)作直线CF . 则直线CF 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根据以上尺规作图过程,若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为 A .△CDF B .△CDK C .△CDE D .△DEF 6.有两块总面积相等的场地,左边场地为正方形,由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面积数据如图所示.右边场地为长方形,长为()2 a b +,则宽为 A . 1 2 B .1 C . () 1 2a b + D .a b + 7.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边上的动点(点D 与B ,C 不重合),△ABD 和△ACD 的面积分别表示为S 1和S 2,下列条件不能.. 说明AD 是△ABC 角平分线的是 A .BD =CD B .∠ADB =∠AD C C .S 1=S 2 D .AD = 12 BC 8.如图,左边为参加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的武警摩托车礼宾护卫队,如果将每位队员看成一个点,队形可近似看成由右边所示的若干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其中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是 A .△AEG B .△ADF C .△DFG D .△CEG D C B A 2(a+b ) ab a 2a b b 2 B C F G D E

(完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位置的确定;数据的代表。 其中无理数的发现、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是本学段知识的重点也是和难点,实数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函数以及函数思想与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也是重心之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通过拼、摆或图形的割、补,使得这一重要几何事实得以确认。由于发现及证实它成立的方式非常多且富于变化,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把静止的图形看成是基本图形经过位移而得到,提供了对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新视角,还可以对“几何变换”有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确定》从源头上突出了坐标法产生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是实现坐标法的一种选择,建立坐标系把数轴拓展到平面,是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桥梁。“变化的鱼”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加强了几何变换与坐标表示及坐标变化联系起来,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感受图形变化的数学内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提供了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三种量度,力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处理数据。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无理数的发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发,出现在勾股定理之前。教科书遵循了人类认识数学的历史顺序,把勾股定理放在实数学习的前面,成为发现无理数的直观背景,自然地表明无理数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对无理数研究的必要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实数集中的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说服的办法也是借助几何解释和理性思考。这样处理须注意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边长的数据应暂时在有理数范围内选取,在此两章学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在实数范围内重新讨论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在我们讨论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时,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进一步引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概念的产生,同时也是对有理数概念的强调,应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实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估算的要求。 (2)先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再进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这样几何变换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增加了一个考察问题的视角。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通过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变换的概念;通过操作和思考,探索出变换的相关性质;通过作图和图案设计体察复杂图形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中通过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对变换自身的理解,逐步形成结构性认识。教学中突出其方法特性,充分发挥其数学教育价值。 (3)一次函数的学习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面,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特征的过程,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其次,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给出方程的一种直观解释,而且从方法的角度更具有一般性和启发性,也体现了函数的运用。教材中介绍了二元一次方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概率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概率 概率是初中数学的常考知识点,但考题难度不大。本章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事件的可能性,在探究交流中学习体验概率在生活中的乐趣和实用性,学会计算概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目标与要求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二、知识框架 三、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 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 随机事件:在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简称事件。随机事件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等表示。 2.特殊的事件 必然事件记作Ω,样本空间Ω也是其自身的一个子集,Ω也是一个“随机”事件,每次试验中必定有Ω中的一个样本点出现,必然发生。 不可能事件记作Φ,空集Φ也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Φ也是一个特殊的“随机”事件,不包含任何样本点,不可能发生。 3.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交换律:A∪B=B∪A、AB=BA (2)结合律:( A∪B )∪C=A∪( B∪C ) (3)分配律:A∪( BC )=( A∪B )( A∪C ) A( B∪C )=( AB )∪( AC )

(具体图表意义请参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P135页)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从定义可以得到二者的联系, 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最新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12.3.1.1 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A C A B I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1-=kx y x k y 1 =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一元二次方程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 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 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 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 ?将a、b、c代入式子x= 24 2 b b ac a -±- 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 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 1 1 1 1 1 1 1 11/2 1/2 1/2 1/2 2 1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 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一个数不是有理数。 教学重点:借助图形判断一条线段是否是有理数线段。 教学难点:寻找有理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手活动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12=1,22=4,32=9,...越 来越大,所以a不可能是整数”“ 2 1 ? 2 1 = 4 1 , 9 4 3 2 3 2 = ?,…结果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两个相同的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等。 结论: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 二、做一做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数a、b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 进一步丰富无理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无理数的例子。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 分数吗?

初中数学九年级旋转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九年级旋转知识点总结 1.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图形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如下图所示: 2.旋转对称中心: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大于360°)。 3.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4.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 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5.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 区别: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这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这个点是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关于点的对称也叫做中心对称.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其中一个上所有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都在另一个图形上,反之,另一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对称点,又都在这个图形上;而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本身成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上所有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都在这个图形本身上。 如果将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对称的部分看成是两个图形,那么它们又是关于中心对称。6.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中心对称的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者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8.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全集

1.1二次根式 目标: 1.理解二次根式的含义,掌握二次根式中根号内字母取值氛围的求法。2.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解决有关问题。3.体会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广是为了工作、生活的需要,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的第(2)(3)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1)4的平方根是 ; (2)0的平方根是 ; (3)-16的平方根是 ; (4)9的算术平方根是 ; (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答案:(1)2±;(2)0;(3)没有;(4)3; (5)5. 师:(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1:2.5。 生2:2.5的平方等于6.25,生1把2 5.2算成5.25.2?了。 师:生2分析得非常不错,那么哪个正数的平方等于5呢? 生(部分):找不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1二次根式,象“5”一样找不到一个数的平方为5时,我们就用符号“”来表示。“5”的算术平方根用“5”表示。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填空,回忆起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5)的主要设计意图是为符号“ ”的引入埋下伏笔(当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时,必须引 进新的知识)。 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数的正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根。用)0(≥a a 表示。 合作学习: 根据下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完成以下填空: 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是: ; 正方形的边长是: ; 即课本P 4 的填空:s 2。 师:你认为所得的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 (b – 3)cm2 ) (2cm s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第13章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如图所示,是一块三角形的草坪,现要在草坪上建一凉亭供大家休息,要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凉亭的位置应选在() A.△ABC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B.△ABC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ABC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3. 下列图案中有且只有在条对称轴的是() 4.已知点P(2,1),那么点P关于x轴对称的P'的坐标是() A. P'(-2,-1) B . P'(-2,-1) C. P'(-,2) D. P'(2,1) 5.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是全等的是() A. 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 两个等边三角形 C. 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6.如图△ABC中,AB=AC=10,BC=8,AD平分∠BAC交BC于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CDE的周长为() A. .20 B. 12 C. 14 D. 13 A B C D A B C D E C B D A

7. 如图△ABC中,AB=AC,以AB、AC为边在△ABC的外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E和△ACD,且∠EDC=40°,则∠ABC的度数为() A. 75° B. 80° C. 70° D. 85° 8.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定P,使△AOP为等边三角形,则 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5个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 25° B. 40° C. 25°或40° D.不能确定 10.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中线AD、BE交于F, 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共有()xK b1.C om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1.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B=3,AC=4,D为斜边BC中 点,第1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 P1;设P1D的中点为D1,第2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1重 合,折痕与AD交于点P2;设P2D1的中点为D2,第3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2重合,折 痕与AD交于点P3;…;设P n-1D n-2的中点为D n-1,第n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 n-1重合, 折痕与AD交于点P n(n>2),则AP6的长为() A. 5 ×35 212 B. 36 5×212 C. 5 ×36 214 D. 37 5×211 12.如图,等边△ABC中,AB=2,D为△ABC内一点,且DA=DB, E为△ABC外一点,且∠EBD=∠CBD,连接DE、CE则下列结论: ①∠DAC=∠DBC;②BE⊥AC;③∠DEB=30°;④若EC∥AD,则 S△EBC=1,其中正确的有()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若△ACD的周长为7cm,DE为AB的垂直平分线,则AC +BC=. 1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则它的底角 是°. 15. 如图,在△ABC中,∠B与∠C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AB、AC 于点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 A B D C E A B E C D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大全

初三数学各章节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21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0b ,0a (b a b a >≥=,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0b ,0a (b a b a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 被 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 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 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 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 ≠0时,ax 2 +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 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 b 、 c ; 其中a 、 b,、c 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 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ax 2 +bx+c=0 (a ≠0)时,Δ=b 2 -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 无实根; 4.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 (设增长率为x ): (1) 第一年为 a , 第二年为a(1+x) , 第三年为a(1+x)2 .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 第三年=第三年 或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 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 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 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 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6、坐标系中的中心对称 第24章 圆 1、(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定义: (0 a≥)的式子叫做根式; a 叫做二次根号; 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根式为零被开方 数为0; 2.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0 a≥ 0(双重非负性) ② 2= a(0 a≥) 运算顺序:先做开方运算,再做乘方运算; ③ a(0 a≥) a =(0 a≥) 运算顺序:先做乘方运算,再做开方运算; 3.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 b ab ?a b =(0,0 a b ≥≥) (主要用于化简) a b a b ==(0,0 a b ≥≥) 2002年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学习

4.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a a b b = ?a a b b = (0,0a b ≥>) (主要用于化简) 5.二次根式的乘方法则:2= a a a a a a == (0a ≥) 2= ()a a a a = (0a ≥) 6.最简二次根式: ① 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小数); 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可以开方开得出的因数或因式; 7.同类二次根式:化简后的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 8.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方法:① 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要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② 是最简二次根式,只把二次根式系数想加 减,二次根式不变照写; 9.二次根式乘除混合运算:把系数相乘除,被开方数相乘除,再把它们的结 果相乘。 10.运用:① 二次根式概念运用; 字母有意义的取值范围。 两个字母组成的等式;(抓住被开方数≥0) ② 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 ③ 分母有理化 ④ 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初中九年级数学试题

新博初中九年级数学测验题(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二次函数2(1)2y x =-+的最小值是…………………………………………【 】 A .2- B .2 C .1- D .1 2.二次函数y=-(x +1)2+3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 A .(-1,3) B .(1,3) C .(-1,-3) D .(1,-3 3.抛物线y =2x 2 +4x -3的顶点坐标是 ……………………………………【 】 A .(1,-5) B .(-1,-5) C .(-1,-4) D .(-2,-7) 4.抛物线221y x x =-+的对称轴是 …………………………………………【 】 A .直线1x = B .直线1x =- C .直线2x = D .直线2x =- 5.二次函数22(3)5y x =--+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为…【 】 A .开口向下,对称轴为3x =-,顶点坐标为(3,5) B .开口向下,对称轴为3x =,顶点坐标为(3,5) C .开口向上,对称轴为3x =-,顶点坐标为(-3,5) D .开口向上,对称轴为3x =,顶点坐标为(-3,5) 6.与抛物线y=x 2-2x -4关于x 轴对称的图象表示为………………………【 】 A .y=-x 2+2x +4. B .y=-x 2 +2x -4. C .y=x 2-2x +6. D .y=x 2-2x -4. 7.把抛物线y=x 2+bx +c 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y=x 2-4x +5,则有……………………………………【 】 A .b=-8,c=19 B .b=0,c=-1. C .b=0,c=3 D .b=-8,c=15. 8.已知(2,5)、(4,5)是抛物线y=ax 2+bx +c 上的两点,则这个抛物线的 对称轴方程是………………………………………………………………【 】 A .x=a b - B .x=2. C .x=4. D .x=3. 9. 人民广场中心标志性建筑处有高低不同的各种喷泉,其中一支高度为1 米的喷水管喷水最大高度为3米,此时喷水水平距离为1 2 米,在如图所示 的坐标系中,这支喷泉的函数关系式是…………………………………【 】 A.2 132y x ? ?=--+ ??? B.2 1312y x ? ?=-+ ??? C.2 1832y x ? ?=--+ ?? ? D.2 1832y x ? ?=-++ ?? ?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