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一、伤口的定义: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伴或不伴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人类伤口照护史

4500年前人们就发现:创面被覆盖后较不覆盖愈合效果要好。长期以来,曾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敷料,有些是动植物,有些是矿物质。甚至粘土,砂和雪也用作创面覆盖物。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的绳索或碎布片等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

“棉纱布”时代”: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口覆盖以阻隔空气中的细菌对创面的侵袭。之后的一百年,以棉纱布制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利用伤口敷料用密闭半密闭方法保持伤口低氧、微酸、适度湿润的环境,增加细胞生长及移行速度,加速伤口愈合,并可防止痂皮形成。

三、干性愈合的缺点:

伤口脱水、结痂,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敷料与创面粘连,更换敷料时患者疼痛;再次性机械损伤

容易发生感染

换药频次快,护理量大

四、湿性愈合的优点

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其释放

保持创面温度接近或恒定在人体常温:37度

保持伤口局部湿润不会形成结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减少疼痛降低感染几率

五、选择敷料时应考虑的因素

渗出量多少

伤口的解剖部位

坏死组织的多少

伤口有无感染

有无死腔或者窦道

六、新型敷料

1、水凝胶敷料(清创胶)

成份:是由羧甲基纤维素钠加以纯净水组成

优点:

–提供湿性、微酸的愈合环境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溶解黑痂及坏死组织

–填充窦道及腔隙类伤口

–保护外露骨膜、肌腱、内脏器官等,防止坏死

缺点:

–涂抹过多容易造成伤口浸渍;

–不能涂抹在正常皮肤上;

–需要二级敷料固定

清创胶使用注意事项

1.少量涂抹在坏死组织上,不要涂在正常的皮肤上.

2.对于厚而硬的黑痂皮可预先用刀片在痂皮上划线,可加快清创

胶的吸收,加快溶痂速度.

3.尽量外盖密闭敷料,如溃疡贴或渗液吸收贴,加快自溶性清创.

4.用于腔洞时,填充基底部起1/3的空隙,注意一定要接触到伤口基

底.小而深的腔洞可预清创胶抽吸入注射器,然后再打入腔洞.

5.在愈合后期,伤口创面较干亦可涂抹少量,帮助伤口愈合.

6.不能用在严重渗液的伤口.

2、水胶体敷料(透明贴、溃疡贴、造口粉、安普贴膏剂)

优点:

–提供湿性愈合环境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生长

–溶解坏死组织

–提高生活质量,可沐浴且外表美观

–不被大小便浸湿

–预防瘢痕的形成

缺点:

–不适用于渗液多的伤口;

–周围皮肤脆弱或感染伤口不能使用

3、泡沫(海绵)类敷料

优点:

–提供湿性愈合环境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溶解坏死组织

–吸收大量渗液

–肉芽组织水肿

–感染伤口

–不浸渍周围皮肤

缺点:

–无粘胶的敷料,需二级敷料固定;

–不透明,不方便观察伤口

泡沫敷料使用注意事项

1.可以用于大部分性质的伤口,除有黑痂及干性的伤口.

2.用于清创时可配合使用清创胶.

3.用于腔洞伤口时可配合使用清创胶,藻酸盐敷.

4.用在静脉溃疡的伤口,可选择无粘胶的,最好外加压力绷带.

5.覆盖伤口一定要比伤口边缘大2-3cm.

6.更换:当伤口渗液接近边缘2cm时即需要更换.

7.在伤口愈合后期(成熟期)要及时更换透明贴.

4、藻酸盐类敷料

优点:

–提供湿性愈合环境

–感染伤口

–止血

–吸收渗液量是自身重量17-20倍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溶解坏死组织

–填充腔隙、瘘管、窦道等

缺点:

–不能用于干痂伤口;

–无粘性产品需要二级敷料固定

–适应症:

–1、黄色期、红色期大量渗液的伤口;

–2、有深腔、窦道、潜行的伤口;

–3、有少量渗血的伤口:擦伤、供皮区、机械清创后;不适用于自身生理不能控制、必须借助外科手段止血的情况.

5、含银敷料

注意事项

?可以用在感染伤口,大量渗液伤口.

?不能用在黑痂伤口上.

?首推荐用在伤口炎性期,糖尿病足和静脉溃疡伤口.

?覆盖伤口一定要比伤口边沿大2-3CM.

?小心谨慎用在生长良好的伤口上.

?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两个月,需要定期进行评估.

七、换药时注意事项:

1.一定要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不可以用碘伏或者其他消毒液;

2. 伤口周围皮肤一定要干透,再覆盖湿性敷料;

3. 各种敷料一定要充分接触创面,才能发挥敷料的作用;

4. 在填塞窦道与潜行时,藻酸盐敷料一定要放在最里面;

5.在选择敷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伤口的渗出液:

a.渗液足够多时,藻酸盐敷料应当加大用量(可以更多的吸收渗液,减少换药的次数、节约费用);

b.渗液少时,选择吸收渗液吸收量相对少的(透明贴、溃疡贴),方便观察,促进爬皮;

提示:

没有哪一种敷料具备所有理想敷料的特点

没有哪一种敷料适用于一个创面的各个阶段

应根据具体的伤口状况选择合适的敷料

总结:

湿性愈合可防止结痂及瘢痕形成,为创面提供最好的湿润环

境。伤口在清创期有利于组织水合,加速坏死组织的溶解吸收;在肉芽组织形成期,可促进各期生长因子释放,刺激毛细血管再生成;在上皮化期,表皮细胞在湿润环境中移形加速,迅速修复真皮。因此,湿性愈合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伤口疼痛,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湿性伤口愈合理论用于压疮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167处压疮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处运用湿性伤口愈合理论治疗,对照组67处运用传统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效果。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观察组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湿性伤口愈合理论治疗压疮,可显著提高疗效且缩短了疗程,是一种科学有效治疗压疮的方法。 标签:压疮;湿性愈合理论;治疗;护理 压疮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压力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故又称之压力性溃疡。常见于长期卧床、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各种消耗性疾病和老年人[1]。它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由于其他疾病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护理而造成的皮肤损伤。它的发生可使原发疾病病情加重,延长疾病康复的时间,严重时还会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2]。且常因久治不愈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虽然近年来医疗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发病率与15年前相比并没有下降的趋势[3],压疮至今仍是护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很棘手的问题。本院于2009年1月开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将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应用于压疮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根据基础护理学本科教材第四版压疮分期标准[4]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患者100例共167处Ⅱ~Ⅲ期压疮,其中院外带入88例,院内发生12例,发生压疮危险性Braden评分7~13分。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83例患者137处压疮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处,对照组37处。2008年1~12月的17例患者30处压疮全部列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两组病例资料在性别、年龄、皮肤破损面积、部位和压疮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常规预防压疮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1.2.1 观察组Ⅰ期压疮局部涂保护性霜剂或膏剂如赛肤润。Ⅱ期压疮处理原则是禁止水疱破裂,保护创面,预防感染。未破的直径小于5 mm的小水疱主要是保护疱皮,贴透明敷料减少摩擦,防止水疱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未破的直径大于5 mm的大水疱在无菌操作下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皮,局部消毒后贴透明膜保护。可反复穿刺抽液,直至敷料吸收渗液变白后再换药。一旦疱皮破裂渗液较多时可用康惠尔渗液吸收贴;渗液少或无渗液时,内敷料用脂质水胶体敷料如康惠尔水胶体油纱、优拓或凡士林油纱,外敷料用透明贴膜;也可直接应用保湿敷料如水胶体、水凝胶等换药。Ⅲ期压疮尽量保持局部创面清洁,促进湿性愈合。创面有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时,先用0.9%氯化钠溶液或碘伏清洗消毒创面后涂湿润烧伤膏或磺胺嘧啶银,外层用凡士林油纱覆盖,然后用大敷料贴包扎,开始换药每日1次,以后根据情况逐渐减少换药次数,待创面清洁新鲜、创缘红肿消退后改用Ⅱ期压疮处理方法直至创面愈合。 1.2.2 对照组Ⅰ期压疮未做特殊处理。Ⅱ期压疮主要是保护疱皮,勿使创面受压和摩擦,烤灯照射使创面干燥。Ⅲ期压疮有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时,给

湿性愈合

湿性愈合 一、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炎症期 增生期 修复期 二、传统伤口愈合概念 传统观念认为伤口愈合需干性环境,对伤口的处理主要是应用纱布类敷料覆盖,以防止微生物入侵,起到一个屏障作用,缺点是造成伤口干燥的环境,使创面细胞脱水,影响肉芽组织形成,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导致换药疼痛。 三、湿性愈合理论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两个重要发现:(1)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2)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Winter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其上皮化率增快一倍,首次证实了湿润且通透性的伤口敷料应用后所形成的湿润环境中,表皮细胞能更好地繁衍、移生和爬行,从而加速了伤口愈合过程。以后,又有许多学者对湿润环境与伤口愈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湿性愈合的观念开始被临床广泛接受。 四、湿性愈合的原理

(1)伤口基底床保持湿润状态且形成低氧环境,可刺激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成为肉芽生长的基础。 (2)湿性环境中,保留在创面的渗出物中含有组织蛋白溶解酶,有利于清除坏死组织及其中沉淀的纤维蛋白。(3)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生长因子等,这些因子在创面的愈合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保持创面的恒温,利于组织的生长,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 (5)保护创面的神经末梢,减轻疼痛。 五、湿性愈合临床应用的现状 从1962年湿性愈合理论的提出到现在,经过30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湿性愈合理论已被欧美国家医疗界所接受,但在我国医疗界还存在争议,一部分赞同,一部分反对,大部分折中,湿性敷料在我国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接段,当然,不同的伤口需要遵循不同的伤口处理原则,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树立正确的伤口护理理念决定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治疗伤口并非是机械地更换敷料,而是需要不断地评估伤口状况,调整伤口处理方法,应用一切可促进伤口愈合的有利因素,加快愈合过程。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一、伤口的定义: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伴或不伴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人类伤口照护史 4500年前人们就发现:创面被覆盖后较不覆盖愈合效果要好。长期以来,曾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敷料,有些是动植物,有些是矿物质。甚至粘土,砂和雪也用作创面覆盖物。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的绳索或碎布片等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 “棉纱布”时代”: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口覆盖以阻隔空气中的细菌对创面的侵袭。之后的一百年,以棉纱布制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利用伤口敷料用密闭半密闭方法保持伤口低氧、微酸、适度湿润的环境,增加细胞生长及移行速度,加速伤口愈合,并可防止痂皮形成。 三、干性愈合的缺点: 伤口脱水、结痂,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敷料与创面粘连,更换敷料时患者疼痛;再次性机械损伤 容易发生感染 换药频次快,护理量大 四、湿性愈合的优点 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其释放 保持创面温度接近或恒定在人体常温:37度 保持伤口局部湿润不会形成结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减少疼痛降低感染几率 五、选择敷料时应考虑的因素 渗出量多少 伤口的解剖部位 坏死组织的多少 伤口有无感染 有无死腔或者窦道 六、新型敷料 1、水凝胶敷料(清创胶) 成份:是由羧甲基纤维素钠加以纯净水组成 优点: –提供湿性、微酸的愈合环境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溶解黑痂及坏死组织 –填充窦道及腔隙类伤口 –保护外露骨膜、肌腱、内脏器官等,防止坏死 缺点: –涂抹过多容易造成伤口浸渍; –不能涂抹在正常皮肤上; –需要二级敷料固定 清创胶使用注意事项 1.少量涂抹在坏死组织上,不要涂在正常的皮肤上. 2.对于厚而硬的黑痂皮可预先用刀片在痂皮上划线,可加快清创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与护理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与护理 一伤口的分类 通常根据损伤时间及被细菌污染程度,伤口可分为清洁,污染,感染和溃疡伤口四类伤口按损伤时间及被细菌污染程度分类 伤口类型伤口特征 清洁伤口未受到细菌感染,可一期愈合的伤口 污染伤口沾染了异物或细菌,但未发生感染的伤口,如果处理得当,可达一期 愈合。 感染伤口包括继发性感染的手术切口,损伤时间较长并发已发生感染化脓的伤口。应进行外科干预处理,属于二期愈合 溃疡伤口无明显感染,但经久不愈的伤口,经积极换药或手术处理后伤口可愈合创面也有RYB分类方法 伤口类型伤口特征; 红色伤口伤口可能处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性反应期,增生期或成熟期 黄色伤口感染创面可能含有纤维蛋白的腹痂,无愈合倾向 黑色伤口含有坏死组织,无愈合倾向 溃疡伤口无明显感染,但经久不愈的伤口,经积极换药或手术处理后伤口可愈合二伤口愈合理论 1 干性愈合理论该理论认为,伤口的愈合需干燥的环境,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透气的敷料才能使伤口获得足够的氧气。以供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氧气。透气敷料的缺点是伤口愈合环境差,结痂易造成伤口疼痛,更换敷料市容易损伤创面,伤口愈合速度慢。不能隔绝细菌的侵入,易造成痂下脓肿 2 湿性愈合理论湿性愈合基本原理;湿润环境可加快伤口表皮细胞的迁移速度,无结痂形成,避免表皮细胞绕经痂皮下迁移而延长愈合时间,从而加快伤口愈合湿润和低氧环境能维持创缘到创面中央正常的电压梯度,可刺激毛细血管的生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促进角质细胞的增殖,还促使更多的生长因子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密闭环境能有效的预防伤口渗液粘连创面,可避免新生肉芽组织再次受到机械行损伤,从而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创面的愈合;保留在创面中的渗液可释放并激活多种酶和酶活化因子,以促进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渗液能有效的维持细胞的存活,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增殖,并且可能参与生长因子的传递和旁细胞分泌过程;密闭状态下的微酸环境,能直接抑制细菌生长,有利于白细胞繁殖及发挥功能,同时也可防止和控制感染 三伤口敷料的选择 纱布,棉垫等传统敷料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敷料,但其缺点也早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重视;因敷料可吸附大量渗出物并干燥,敷料常与组织粘连,更换敷料时粘连可引起患者疼痛。也可使新生上皮脱落。 目前。代表新型敷料有透明薄膜敷料,水胶体敷料,海绵类敷料,水凝胶敷料,高渗盐敷料等等。其共性都是为伤口提供湿性愈合环境和不粘连创面,以促进创面愈合,维持适宜的温度,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维持低氧环境,促进血管及上皮组织的生成;吸收渗液,防止侵啧,保护周围皮肤;透气,隔菌,抑菌,降低感染发生率;有效止血,溶解坏死组织;预防瘢痕形成,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用方便安全,患者易接受。

湿性愈合环境理论

湿性愈合环境理论 日期:2005-10-20 8:32:2点击率:6次 By 丹麦Magnus Agren医学博士 湿性愈合环境的优点得到确认已有多年。如果伤口脱水,细胞既不能游动也不能存活,这是通常伤口结痂覆盖而提供湿性的愈合环境,但是这样要以伤口处的组织来作为结痂的代价。各种湿润的纱布或绷带也能提供湿性的愈合环境,但是由于敷料需要经常更换而导致新形成的组织易于损伤,且伤口有脱水的危险。正如我们现在对湿性愈合环境的定义,一个真正的湿性环境是通过在伤口处覆盖封闭、半封闭的敷料或覆盖在创面处形成凝胶的覆盖而形成,这类敷料克服了传统敷料的很多缺点而在伤口的护理中显得尤为突出。 在闭合敷料下,伤口是如何加速愈合的呢?这篇文章将重点阐述两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愈合机制。 闭合敷料对于慢性溃疡的作用也会讨论。 闭合敷料的设计与应用: 闭合敷料通常由一层半透膜和粘贴构成,粘贴可能是一种吸收渗出物的水胶体或一种非吸收的物质。尽管Bull等人于1984年即已提出闭合敷料的观点,但商业上闭合敷料的出现始于70年代中期。目前这类敷料越来越多的代替了传统的敷料而得到应用,估计现在约有30%的伤口采用这类敷料来进行治疗。 实验研究: 英国学者Winter发现覆盖有塑料薄膜的伤口上皮的形成比暴露的伤口快。 Winter在猪身上发现破损的表皮由伤口边缘、毛发、汗液和皮下腺体处迁移来的细胞再生得到初级愈合。 Winter发现无活性的聚乙烯薄膜覆盖的伤口,上皮的形成速率是暴露伤口的两倍。 作用机制: 在Winter进行实验时,对塑料薄膜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还不很清楚。胶原酶和覆盖有闭合敷料的伤口不一样,开放性伤口易于结痂,痂由于干燥的伤口渗出物和胶原纤维组成,胶原纤维将痂固定在伤口上。如表皮细胞要在创面处迁移,胶原纤维先被溶解,而胶原酶是唯一能溶解胶原纤维的酶。 有其它的一些研究中发现,创面处游动的表皮细胞能释放胶原酶。在迈阿密大学我们研究了暴露的伤口和使用闭合的聚氨基甲酸乙酯粘贴敷料覆盖的伤口胶原酶的活性。发现暴露伤口的胶原酶活性比使用闭合敷料治疗的伤口要高得多。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如下假设,要溶解胶原纤维,创面和痂之间的胶原酶需要维持较高的活性,以使得角质细胞能够游动,这可能就是暴露伤口角质细胞游动速度较慢的原因。 损伤后上皮的修复,除需要细胞的游动外,还需要细胞的增殖。使用闭合敷料时,伤口渗出液中的生长因子集中在闭合敷料下。几组研究发现,在伤口的渗出液中存在生长因子如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TGF-α(转化细胞生长因子),b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PDGF(血小板衍化细胞生长因子)等。实验也显示降低生长因子的活性将导致伤口的愈合速度减缓。 为了进一步调查闭合敷料是否会影响伤口处细胞的增殖,在猪的动物模型实验中,进行了DNA的合成

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

湿性愈合疗法的临床应用 xxxx中心医院xx 【摘要】湿性愈合疗法是指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与传统干性愈合疗法相比,湿性愈合理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防止结痂及瘢痕的形成,为创面提供最好的湿润环境。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了其科学性与可行性,因此湿性愈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受重视。 【关键词】湿性愈合,临床应用 1伤口愈合理论发展 1.1干性愈合: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该理论认为,开放伤口有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供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促进伤口愈合,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干性愈合的缺点: 愈合环境差,创面局部容易脱水,形成结痂,结痂造成伤口疼痛;生物活性丢失,愈合速度缓慢;渗漏快速,需频繁更换敷料;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更换敷料时会损伤创面;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加, 1.2湿性愈合理论1962年动物生理学家Winter通过猪体组织研究发现聚乙烯薄膜覆盖的伤口上皮的形成速率是暴露伤口的两倍,他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报告,研究发现水疱如果不予以刺破,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移动,有利于伤口的迅速愈合。1974年诞生了第一块先进敷料,研制出了聚氨酯薄膜技术,提出了伤口的湿性愈合理论。 2湿性愈合机制 2.1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清除坏死组织是创面愈合的第一步。湿性环境下,坏死组织能被渗出液水合而释放出组织细胞自身的纤维蛋白溶酶以及其他蛋白溶解酶,这些蛋白溶解酶能水解坏死组织,有利于吸收而达到清创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压疮溃疡时,小血管周围常形成纤维鞘,阻碍血液与组织间的营养成分交换,而纤维蛋白溶酶则可以溶解该纤维鞘,使血液与组织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