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报告

院系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容 (3)

三、课程设计原理 (3)

四、工区数据 (4)

五、课程设计步骤 (5)

1、建立工区 (5)

2、资料加载 (8)

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

4、断层解释 (13)

5、构造图绘制 (14)

六、心得体会 (15)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

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

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

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6. 尽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成果图写出建议钻探的井位及其依据。

三、课程设计原理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构造解释的主要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综合解释是在剖面解释和空间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对含油气盆地的性质、沉积特征、构造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作出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具体步骤:

1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别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

2波的对比,运用地震波在传播规律方面的知识,对地震剖面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把不同剖面间真正属于地下同一地层的反射波识别出来;

3根据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合各种典型构造样式类比与分析,解释剖面上同相轴所反映的各种构造地质现象,以及其相关的地质响应与成因机理等;

4根据工区地震剖面解释,作出反映某一地层起伏变化的构造图;并根据有关含油气方面地震地质信息,对其含油气性作出评价。

四、工区数据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的地震工区位于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市泰康县境),对工区采集数据处理成的三维数据体,进行切片,通过对其进行构造解释。地球坐标:东经124°18'—124°24';北纬46°09'—46°14'

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过。1986—1987年在工区完成了2×4Km测网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1×2Km测网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现有四口深井。龙南油田主要储层为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沉积相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属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目的层T06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

龙南油田T06层位反射:相当于嫩二段顶面反射,T06反射波为3个同相轴组成,南部反射能量相对弱,北部反射能量相对较强,但其连续性都较好,全区可容易连续追踪对比。

本工区共有四口井:G13井、G36井、G38井和G40井

地震剖面参数说明:

采样间隔:4 ms;

道间距:25m;

最小跑检距:50m

最大炮检距:1525m;

采样基准面:120m。

五、课程设计步骤

1、建立工区

一般来说,地球科学解释工作流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一个勘探/开发区和建立一个项目工区文件。在这一步,将用ProjectExplorer 建立和激活一个GeoGraphix Discovery 工区。工区的建立包括为工区命名、进行说明、分配存储位置(在计算机上或在网络硬盘驱动器上)、规定数据库和地图坐标系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及任意初始南北和东西围(边界)。建立一个工区,按以下步骤使用ProjectExplorer:选Start >> Programs >> GeoGraphix >> Discovery >> ProjectExplorer.

ProjectExplorer窗口打开。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1

点击New Project 按钮或从菜单条选File >> New >> Project 。出现New Project Wizard(新工区向导)的工区对话框。在Project Name(工区名)框中,输入工区名称。在Description(描述)框中,输入对工区的描述(如:位置、远景区、数据源等)。

出现New Project Wizard的Database Coordinate System (数据库坐标系统)对话框。用Database Coordinate System 对话框,为工区选Region(区域)、System(系统)、Hemisphere(半球)、Zone(区)、Datum(基准点)、和Area(地区)。工区的所有数据都将用选择的坐标系统存储。

在Map Coordinate System对话框中,可以选择GeoAtlas 的查看地图中所用的显示坐标(地图投影),包括在地图上显示的坐标系统、区域、地区、基准点、和工区。ProjectExplorer建立新工区要用几分钟。工区建立以后将自动激活。左板面中Stratton Tutorial的旁边出现黄色箭头,和ProjectExplorer标题条上出现名字证明已经激活。在右版面中列出新工区的一些组成,比如GeoGraphix Discovery Database (gxdb.db)等。

2、资料加载

当一个地区的地震数据准备好后,在地球科学解释流程的下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地震解释。从Discovery模块的菜单条上选Tools >> GeoGraphix >> SeisVision 。如果当前没有GeoGraphix Discovery模块在运行,选Start >> Programs >> GeoGraphix >> Discovery >> SeisVision.在界面中选择Load Seismic>>Load 3D Date 出现以下对话框,Dataset和Version填入任意信息,Input SEG-Y中打开pg-lm.sgy文件。

在新的对话框中输入以下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