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案《第一朵杏花》2

教案《第一朵杏花》2

泗阳县南刘集乡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 第一朵杏花设计日期使用日期

设计者张媛媛四年级下册第 2 课时 / 总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3、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

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最新)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章讲述了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晰流畅。 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认知,我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 3.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 难点: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结合学情说策略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够逐步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鲜明、语言的优美。可以较清楚、较积极的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本节课,我将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迁移,将学生引入“愿学——活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三、提纲挈领说流程

(一)检查预习,构建课堂阅读话题。 首先我将指导学生通过书空的方式跟随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找出文中新字生词;然后让学生说说在预习中做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由此产生课文阅读话题。 (二)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1.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小组分角色练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第二次看杏花,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从而在读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激动、兴奋的心情。 (三)圈画批注,感受文本语言魅力。 当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知课文,去寻求文本语言的魅力。 本环节做这几件事: 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如:“精确”“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等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并交流读完后的感受。 3.总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经历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深入探寻语言之后,学生关于课文的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刻,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用笔写出来,以自己的“文”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练笔开始时,强调写字的姿势,并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2、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第一朵杏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感悟精确用词的表达效果,丰富写作 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2、抓住关键词句子,边读边想,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 律。 【“求原”要素】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诵读春之诗 《村居》(清高鼎)《咏柳》(唐贺知章)《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江南春》(杜牧)《春日》(宋朱熹)《游园不值》(宋叶绍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忆江南》(白居易)《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一、谈话激情,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春日,万物勃发,百花齐放,在这“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百花中总也少不了杏花的身影。那这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昨天竺可桢爷爷给小男孩和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第一朵杏花》。(齐读课题) 2、过渡:一年前,小男孩对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不能确定;一年后,他带着爷爷的嘱托,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你们瞧,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一年的春天来到了。 二、品词析句,赏景对话 1、读句想象,拓展描述: (1)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2)读着,听着,你的眼前闪现了怎样美丽动人的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绘一下吗? (3)学生交流。 (4)欣赏画面,师配乐描述画面:是啊,大家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春天来了,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河水,河水泛起了微波;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也被这轻柔的风吹醒了,伸了伸懒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儿悄悄地从柳树身上滑过,柳枝上长出了嫩黄的小芽;在她的爱抚下,杏花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了。 2、品词析句,感悟表达 (1)现在,再读这句话,感受便不同了。(指名朗读)短短25个字,却把刚刚同学们和老师描述的内容统统蕴含其中,法宝在哪里,你体会出来了吗?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意思:(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③“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___文档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类型:高一教案加入时间:2011年10月16日18:9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朵杏花》教案2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朵杏花》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the first apricot flower"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grade four of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朵杏花》教案 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第一朵杏花》教案 2、篇章2:《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章1:《第一朵杏花》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练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杏花什么样子?你知道第一朵杏花什么时候开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诊断与矫治: (1)出示生词,矫正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默读课文,要求: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一等奖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 板书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 二、美读。(4分钟) 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 明确:第四第五段 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 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 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举例如下: (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第一朵杏花》的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第一朵杏花》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

《第一朵杏花》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 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新年刚过,春天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那烂漫的春花都已悄然怒放了。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杏花……给美丽的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可是你留心观察过吗?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间开放的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同桌交流:你是如何记住它们的,知道他们的意思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提示: (1)要读准人物对话的语气。 (2)对文中的重点句子,可以边读边画出来,加深理解感悟。 2.听学生朗读,尤其是文中的分角色朗读,并加以指导。 四、抄写词语。

1.投影出示这几个生字。 2.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练习抄写生字和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二、课文探究。 (一)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指导朗读。 3.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 4. 指名练读。 (二)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 (2)读第二遍: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4)读第四遍:

2第一朵杏花解析

2.第一朵杏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 不苟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边读边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感受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表达方式。 2.理解、感悟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竺可桢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回忆古诗:春天来了,你们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来赞美这烂

漫的春光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贺知章《咏柳》) 2.激情描述: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 3.板书揭题: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今天我们学习(板书:第一朵杏花) 二、朗读,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检查字词:出示词组认读,解决音、形、义 一株杏树泛出粉红捧出杏花精确 大概也许估计推断掌握规律 3.讨论交流:同学们读了课文,能不能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课文主要写谁?(清明节、竺可桢) 4.了解人物: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结合课文内容,用上刚才的第二组词语说说竺可桢能成功的原因。 三、分段,理清层次。 1.理清层次:课文写了他几次看花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段落,每段都讲了些什么? 2.再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

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一朵杏花》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3.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了,看,杏花绽放着自己的笑颜,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那就看看我们的课文吧。 二、检查预习(7分钟) 昨天,已经布置咱们同学预习课文了,接下来我要看看咱们同学的预习成果了。 1.检查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明媚程度郑重掌握兴冲冲 绽开估计大概规律顷刻间 2.课文朗读(小组内检查课文) 3.朗读展示 4.汇报预习资料关于竺可桢的资料 二、解决问题(先自己解决,7分钟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23分钟) 同学们的预习挺好的。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问题的学习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1.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且读一读。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4.汇报展示。 第一个小问题: (1)“便走近杏树数了数”“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爷爷,您又看花了”等语句,帮助学生体会竺可桢长期观察,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以及竺可桢爷爷的慈祥和善。“我是问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体会他观察的精确、细致。 (2)“竺爷爷顷刻间……前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清明节”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的时间后的激动的心情,感受她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3)第16自然段,着重从中体会竺可桢的话的意思,体会他对科学的态度:长年不懈,精确细致的观察。 第二个小问题: 从竺可桢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这件事,来说明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 第三个小问题: 对待科学一丝不苟;做事坚持不懈等。 三、练习(自己独立完成 3分钟) 配套练习册第4页第二题,第5页第三题。 四、拓展阅读(7分钟) 读配套练习册第6页第五题,你想说点什么 五、总结(1分钟)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胪溪中学黄娜娜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来自哪篇文章吗?是谁写的?(朱自清的《春》) 那么,我们以前还学过朱自清的哪一些文章?(《匆匆》、《背影》等) 大家觉得朱自清的这些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学者。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摆脱这惶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烦闷出来散步,因此写下了这篇《荷塘月色》,文中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四、释题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五、初读课文 1、字音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颤(chàn)动霎(shà)时媛(yuán)女纤(xiān)敛(liǎn)裾(jū) 沾裳(shāng)嬉(xī)游

2《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吗? 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第一朵杏花教学资料

第一朵杏花教学资料 教学内容: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朵杏花》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课文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本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

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2) 《第一次见杏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能用不同语气读人物对话。 3.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 能体会竺可桢对待科学一丝不苟 的态度。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时: 2 课时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 2 .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1 / 5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节,找一找当竺可桢爷爷看到花开了,是怎么做的?用笔圈出爷爷动作的词。 (1)交流圈出的词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指导朗读。 指导学习第 2--5 自然段过渡: 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孩子天真地问---- 出示投影片: 爷爷,您又看花啦? A、指名读,评议。 B、从这个又字上你读懂了什么? C、再感情朗读。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弯下腰来体会爷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抓住习惯地问体会竺可桢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练习感情朗读。 3、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4、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 6---15 自然段) 1.师述: 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 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 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第2课《第一朵杏花》同步练习1

第一朵杏花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 一株.(zūzhū) 曾.经(chénɡcénɡ) 掌.握(zhǎnɡzǎnɡ) 皱.纹(zhòu zòu) 二、看拼音写词语。 fàn zhōu yǎnɡwànɡzhǎnɡwòcénɡjīnɡɡūjìquèdìnɡ 三、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____”。 1.孩子用缸子盛.(shènɡchénɡ)满水,走到盛.(shènɡchénɡ)开的杏花下。 2.小伙伴们兴.(xīnɡxìnɡ)高采烈地来到了生意兴.(xīnɡxìnɡ)隆的小吃店。四、选词填空。 精确精美精心精彩 1.今天的节目非常( )。 2.小明准备了一份( )的礼物,想把它送给灾区的小朋友。 3.竺爷爷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 )时间。 4.花匠们( )栽培花草。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 (1)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2)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1)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1)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李四光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可喜欢石头啦。为了给国家寻找矿藏,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 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爷爷带着女儿玲玲,来到郊外游玩。春天的郊外美极了,柳条儿在微风中飘舞,麦苗在阳光下微笑,小鸟在唧(jī)唧喳喳地唱歌,还有那满山的鲜花,像给山冈铺了一块彩色的绒毯。他们采了一会儿花,就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来。轮到玲玲藏了,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仍然不见爸爸来,她只好从大树后面出来去找爸爸。

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

2.第一朵杏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通过揣摩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或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及重点词语,如:泛出、顷刻间、郑重、精确、大概、推断、估计等。 3.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难点) 4.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以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文中那孩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大部分的学生是无法立刻理解得如此到位的。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结合?我想,两次对话是重难点突破的切入口。所以,我想本课教学将把对话品析作为一个训练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难点) 【教学难点】 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分课时目标 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图片导入 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5)做客了,你们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