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化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初探

化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初探

化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初探
化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初探

化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初探

化学作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所应当成为现代公民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有必要改革化学教育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是,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种转变呢?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素质教育”仍是“教育”,是一种通过环境熏陶和教育训练获得稳定地显示个性、才能等基本品质结构的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核心,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促进个性的发展;其次,要明确并不是不要考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必须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在化学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素质是影响化学素质教育实施好坏关键的重要因素。那么,学校应从哪些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化学教师又应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自我检查与提高呢?

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是化学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它包括语言表达、教学手段的活用和实验技能三个基本

单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必须努力达到“精炼性、科学性、逻辑性、启迪性和引导性”,以上五点也就构成了衡量化学教师表达能力的基本要素。

表达的精炼性应该说是适用于任何情境的,特别是在精减教学课时的形势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讲是难以把握某些教师那种“旁征博引”、“漫无边际”、“一团乱麻”式的表达的。

表达的科学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使用化学语言;二是要掌握化学语言的使用尺度。不能很好地使用化学语言的教学过程,不能算是真正的化学教学过程。逻辑性则表现在该推理时推理,该归纳时归纳,该分析时分析,因为、所以、条件、结果表达得相当清晰。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启迪性和引导性则显得尤为重要,不论在演示实验中先讲后做,边讲边做,先做后讲的方式,还是学生实验中的分组实验,特别要突出启迪性和引导性。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化学教师必备素质之二。这包括哲学、美学、专业知识三个基本单元。我们都知道哲学是

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方法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哲学是所有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工程,因此,哲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师素质的高低。

如果说哲学属于理性的范畴,那么美学则属于感性的范畴,美育历来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推崇的,通过美育有利于“增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环保意识”,因此美育是化化学素质教育组成部分,不具备一定美学知识的化学教师是难以胜任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化学教育中的美育分为两部分:一是化学科学美;二是化学教学美。化学科学美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结为简单明了性、和谐规律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我们必须把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素质上。 首先,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学生的学习由过程到结果,都离不开学习方法,要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课堂上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法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想应对如下几方面进行指导:1如何预习,2如何观察,3如何思考等。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其次,注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尤其是要抓好“四化”: 1.教育过程“主动化”。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重点。因此,在新知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全过程,实施教学过程“主动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同时还能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教“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教学过程:第一,复习铺垫二步计算应用题;第二,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侧重指导数量关系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讨论并归纳出“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中间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规律性知识的能力。 2.解题方法“程序化”。解题方法“程序化”就是培养学生在解题中形成一种基本技能。如教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帮助学生建立如下操作程序:先看一看,看此题运算顺序和数字特点;再想一想,想能否简算及简算的依据;再确定运算顺序,然后计

浅谈九年级化学素质教育

浅谈九年级化学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0-06-13T11:50:55.840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安[导读]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在化学教育中突出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浅谈九年级化学素质教育 周安(海南省澄迈县加乐中学571900)【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在化学教育中突出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39-02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它既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的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在仅有的一年或两年间,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要为一部分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因此讲到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等问题。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2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3 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 1重视实验教学。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教师对教学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产生疑惑;人的智力因素 与非智力因素是否能有机结合是难点,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抑制另一方的健康发展;而 非智力因素应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课外活动 如何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何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等,对于以上问题我谈谈 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理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公民。然而,没 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近年来,随着考试内容及考 试方式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还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方面。如 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 操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学校及教师不要以为抓住了考试就抓住了一切。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自然会上去的。 二、抓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在人的行为或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是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 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意志等,它就是非智力因素。而中 学时代,正是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人们 对待两者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则任其自然发展,认为后者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应得到同步发展。 例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 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 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不稳定 的认识倾向,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手段和 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是关键 1. 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 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 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 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科素养。 2. 重视课外活动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 新教育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1.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2.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3.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5.训练学生良好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兴趣,实验教学,问题意识,思维品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

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母机——教师,当然要责无旁贷地担起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我们不但要在知识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良好个性方面的发展;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首要目标。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没有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误。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在我国表彰的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中,有11位都出自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的门下。湖南长沙有一位中学教师谭迪熬,他在所基础十分薄弱的学校任教,他极富创新意识,能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后进生”的潜能。近年来,他平均每三开辅导学生完成一项发明。每月捧回一个奖,每学年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帮助下,一批“后进生”变成了“小发明家”,甚至考上了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他们的事迹有力地证明,教师的职业大有可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应该聚焦于如何使学生收获素质的提升(传道)、技能的扩展(授业)和知识的增加(解惑),其本质追求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加强教与学的质量评价,制订素质教学大纲,改革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实现知识型向素质型课堂教学转变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的主导、引导和指导,激活和点燃学生的能动、主动和互动;基于共性,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以“地史学”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内容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高等教育;地史学;古生物学 一、为什么课堂教学要重视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与教育和学校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师、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是: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是以传授和学习知识为目的和追求的,教师教授的知识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多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课堂教学。显然这种课堂教学定势和评价指标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和“以人为本”理念并不完全兼容。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的今天,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回答好“钱学森之问”,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追求和目标需要从思想理念上进一步自省,从评价体系上进一步改革,从教与学的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提高。 我们认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不论是对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还是对专业课而言,不论是对教师和学生还是对学校而言,它的目标和追求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素质的提升、技能的扩展和知识的增加。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传承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 大学不单是提供和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启迪智慧、提升素质的殿堂。素质教育既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高等学校中“以人为本”的“人”和“本”不是教师、教授,更不是校长、书记,而是学生,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性质决定的。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基础厚实、知行合一、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等学校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在这方面肩负有特别重要的任务。 因此,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在课堂内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收获了多少素质的提升(传道)、技能的扩展(授业)和知识的增加(解惑)。学生素质的提升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对素质教育型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取舍、教具的选择与制作、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优选与运用,不应该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层面上(解惑层面和授业层面),而应该注重育人和有利学生素质提升的高度(传道层面)。如果将高等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念书、讲书、侃书和品书4个层次(见表1)[1,2],高等学校教师只有通过苦练内功,通过自己课堂教学层次的不断提升,才有利于素质教育型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推进。因此,素质教育给高等学校的教育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基于知识、技能传授和践行的教书育人工作,它的目标和内容包括3个层次:(1)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理解和感悟(基层素质);

素质教育评价制度

XX中心小学素质教育 教师、学生评价制度 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促进实施素质教育评价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教师、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一、评价指导思想: 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十八大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逐步建立完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制约、激励、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加强教育行政、研究指导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确保学生在学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评价制度: (一)素质教育教师评价制度: 1、改革考试制度,取消学生按考试成绩排队,实行“等级”评价制度。

2、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开设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3、认真落实上级部门有关体育、卫生工作的规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美术、音乐和艺术教育。 4、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 5、按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 6、按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严格管理学生用书,制止课余时间、节假日补课或上新课。 7、上好活动课,广泛开展社团小组活动,做到辅导教师、内容、时间、场地、器材五落实。 8、重视发展学生特长和个人创新能力,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体育、艺术达标率达到标准要求。 (二)素质教育学生评价制度: 1、评价原则:在实施小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过程中,坚持如下原则: (1)、多元性原则。学生素质发展不是孤立的,而多元性的、整体的。根据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学习品质与能力、体育活动与健康等方面素质设计出多种因素,多层次评估体系,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反映学生的实际。 (2)、主体性原则。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对象,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教师是学教学、搞教学的,教学就是如何把知识同化在学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照顾到,一次成功,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学也是如此。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高效课堂”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高效课堂”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起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明快。一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三是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3、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一、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启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的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发展个性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个性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即独创性和个体性。因此,教师既要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的学生,扬长补短、避其所短,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了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尤其是做人的教育,如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把它放在了首位,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德不好是危险品,智不好是次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基础要厚,知识面要广,能力要强。基础是学生思想和知识发展的根,是发展的源。基础要厚,一是指扎实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和做人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最旺盛时期,教育要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们还报什么希望呢?因此,他主张小学一年级不给学生的作业成绩打分数,第一次给学生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这为的是从小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们应该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同学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学生可以思考: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

浅谈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征的综合体现,而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如何体现初中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呢?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点 (1)培养目标不同。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是精英教育。 (2)教学内容不同。素质教育是重视学生的全面提高;而应试教育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满堂灌输式教育。 (3)教学方法不同。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以训练为主,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应试教育则为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 (4)学生负担的轻重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能力的提高,学生负担轻;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5)教学效果不同。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试教育则是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 2、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2)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备好每一节课,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浅谈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

浅谈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取消这种差异;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无法也没必要取消这种差异,作为教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由原来的单一评价变为素质综合评价,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却严重影响着素质综合评价的落实,制约着新的评价方法的落实,必须加以变革才能使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 新课程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一、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个学生 人生而平等,之所以会出现先进和落后之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的原因,既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又包括教育者的因素。作为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学生,教师的评价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因为学习和考试不能划等号,学习应关注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则关注考试的功利目的。 二、评价应饱含激励,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的自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老师们,让我们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让我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吧!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鼓励学生获得自信,饱含激励的加以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感受到浓浓的师爱,得到了向上的力量。但是,赞赏也应有“度”,千万不可滥用,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发现无论他们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很浮躁,那么还会在乎表扬吗? 教师的评价,要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即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的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价值的积极向善性,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综合能

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 邢文黔

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邢文黔 摘要:进行素质教育,是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进行化学基础 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积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目的要求;途径方法 一、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 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积极培养学生非智 力因素。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 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 学生参加健康成长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在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 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近现代史、国情教育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 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石油、化工和科技方 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介绍本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 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教学。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 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 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让学 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环境保护意识 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 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 酸雨、沙尘暴、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进行空气污染、水污 染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学生 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同时应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5)法制教育 要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知识点有机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例如在讲授空气环境、 水资源、CO、CO2等内容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讲授燃烧剂爆炸 内容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讲授金属内容时渗透《中华 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在讲授化学与生活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1-06-16T16:13:13.8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8期下供稿作者:田春林[导读]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春林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中学056000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上,化学教育肩负着很重要的任务。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轨,就要求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集化学元素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于一身,他既应该具有化学工作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以及教育界三面向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1、热爱化学教育事业,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广博的相关学术知识,知识结构完整、合理;3、熟悉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并能用以指导化学教学工作。 二、制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喜欢化学、学习化学,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化学教育目标。化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1、懂得化学的价值;2、学会化学交流的语言;3、能安全使用化学药品;4、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体系和知识框架;5、了解基本的化学思想和方法;6、初步形成与化学学习相关的能力。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的起点,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是教学过程的终点。 三、改革化学教学方法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作为化学教师不单是教化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化学。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1、积极使用“自学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并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式,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求真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 2、“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克罗韦尔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精选少量且形成层次结构的习题,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走出题海,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等等。 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它包括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教学时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随意拓宽,应以化学实验为中心,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摸型等直观教具以及投影仪、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4、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教学信息密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5、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功能。实施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通过化学哲学本身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利用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关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意识。 四、加强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在化学中进行STS教育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实现: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习化学知识,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教学内容(知识、概念、原理等)的抽象性、形式性赋予现实性,与沸腾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善于联系和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化学对现代文明发展的贡献;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指出化学元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带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考察,了解化学应用和化学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五、加强实验教学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要在教师指导下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做化学元素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准备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这些都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包括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发现规律,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放实验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对人才的渴求推动了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因而在全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共识。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因此,在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尽快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制度,并将教育理论素质高低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组织教师努力学习,认真研究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广大教师要在重视本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切实加强教学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主动运用先进教学理论大胆改造自己的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尽快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是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噬待研究并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导性在于对教学的主导设计、组织和对课堂气氛及学习效果的控制。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讲堂”变为“学堂”,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进行设计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创新,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启发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诱导、引导、指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并注重个体差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学中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各自的起跑线上得以充分的发展,获得均等的培养和锻炼机会,为将来成为各级各类人才做好准备。素质教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张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长处,着力培养,使其特长得以发挥。要了解和把握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握火候,分类指导,分层提高。在做到把握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低起点,小步子,多练习,快反馈,备课要细,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讲课忌深、怪、快,即要

素质教育评价的特点

素质教育评价的特点 提纲: 本文着重探讨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 一、素质教育评价功能的导向性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选拔作用上,即如何从受教育者中挑选出适宜于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所谓"优秀者"。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警戒与鞭策,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 二、素质教育评价对象的综合性 现代教育评价的范围已扩大到教育的全部领域,依据教育成果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作用大小,可区分出如下六个层次的评价内容。 三、素质教育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学校教育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其它与学校教育有关联的社会成员和组织。 四、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素质教育评价思想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素质教育评价的特点 内容摘要: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予以促进和保

障。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教育评价活动是现代教育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在素质教育中起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管理和指导学校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自身进行检查、反思、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评价的教育可能是盲目的教育。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可表述为"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评估机制在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它是个指挥棒,评估的指导思想、具体指标、方式方法及其效用,均牵动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着重从素质教育评价的功能、对象、主体、方法探讨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评价特点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也已在全国小学和初级中学(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则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予以促进和保障。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人对自身行为结果及目的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活动涉及教育方案、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活动参与者等等,要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对这些都需要进行适时的评价。教育评价活动是现代教育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在素质教育中起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管理和指导学校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自身进行检查、反思、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评价的教育可能是盲目的教育,因此,系统的研究和掌握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要的。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可表述为"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其中评估机制在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它是个指挥棒,评估的指导思想、具体指标、方式方法及其效用,均牵动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着重探讨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 一、素质教育评价功能的导向性 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是人们在活动之前观念的存在于头脑中的活动结果,即预定的结果。人行为的目的性,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人们在开展教育评价之前规定的教育评价活动所欲达到的效果,也就是教育评价主体期望通过评价及评价结果对教育活动产生的预期影响。评价的结果可能与预期的目的相吻合,也可能不同,这取决于评价主体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对教育评价目的的认识。教育评价目的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出发点。特定的教育评价活动,均指向一定的目的。评价的目的越清晰、明确,评价活动的效果就会越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