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①慈父见背②冀君实或见恕也。(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例: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③恐为操所先。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⑧不者,皆且为所虏。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②兵不克,执至白下。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⑥帝感其诚⑦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感斯人言。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语序:

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一)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二)介词结构后置

1、概念: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三)定语后置

1、概念: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之+定)

B.人马烧溺死者甚重。(《赤壁之战》)(中+定+者)

C.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中+之/而+定+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中+数量词)

(四)主谓倒置

概念:也叫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译文:“梁惠王不仁!”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用“之”“是”提宾

介词宾语中,宾语放介词前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于……”或“以……”结构放谓语之前。

“中+之+定”

定语后置“中+定+者”

“中+之/而+定+者”

“中+数量词”

谓语前置

四、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还有介词“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教学重难点】

1.对文言句式的掌握和分析是难点,学生要掌握必备的语法,尤其是一些虚词的作用。

2.学会翻译句子,是解题的关键。

【特色讲解】

例1. 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

答案:C

例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

解析:“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

答案:B

例3.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A

例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 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D应是“以”。答案:B

例5.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B.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不含固定结构。C.“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D.“一何”(这么),表感叹。

答案:B

例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2015西城一模)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

解析: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刘苍相比较。

答案:B

【当堂练习】

A

1.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1)“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

B.“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C.“释之,以为寡人(之)戒。”

D.“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答案:D

(2)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是()

A.别乐滋滋地当人君

B.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

C.不快乐的是人君

D.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答案:B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①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B.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C.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答案:A

②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A.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C.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答案:C

③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

A.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B.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C.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D.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答案:B

3.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2015丰台一模)

A.皆奉先人遗体以终于牖下,人生之常也。

——都爱惜先人留给我们的身体终老于家中,这是人生的纲常道义。B.及来广州为死别,复申斯言。

——等到他来广州与我作死别时,又重申这话。

C.吾委身社稷,而复逭不孝之责,赖有此耳。

——我献身于国家,又可逃避不孝的罪责,全靠这件事了。

D.吾网中之人,引决无路,今不知死何日耳。

——我是罗网中的人,想被放出是办不到的,还不知道死在哪天呢。

答案:D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短语,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

..

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

..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

D.故方其盛

..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D

7.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答案:C

8.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B

9.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B

10.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答案:C

C

11.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答案:A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介窃居王土,覃及雨露:我私自迁居到您的国家,且深受您的恩泽

B.小人之心足以肆:见识短浅的人求足而放纵

C.时晋有事于宋:当时晋国有事向宋国求助

D.犹有旨蓄而弗知其冬也:就像贮存有美食就不怕寒冬了

答案:C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2015朝阳二模)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秦府没得到官职的老部下,都抱怨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先于他们被安排了官职B.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如今无论他们能不能做到,却都让他们说出抱怨的话

C.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

臣子对尊贵的帝王,犯了错不能辩称是失误

D.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

现在听了他的谏言,竟然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

答案:B(如今你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却只说他们的抱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205东城二模)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2分)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3分)

答案:①(2分)天下能够替韩国报仇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王。

②(3分)那孟子难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孙称王天下而使诸侯们朝拜他们吗?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5黑龙江佳木斯一模)

(1)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5分)

(2)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5分)

答案:(1)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安康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

(2)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

【当堂检测】

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2014西城二模)

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因奏其事,上该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2014海淀一模)

A.声既清会,辞又藻拔解释:声音既清越有节奏,词句又极富文采

B.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解释:既然没来得及向您禀告,也就不敢把他的名字写出来

C.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解释:当时贤士们都会集在此,谢安想用士卒胁迫的办法

考验他

D.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解释:就应当宣扬仁德之风,抚慰那里的黎民百姓

答案:C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2014北京卷)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答案:C

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其义,一介不取。

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B.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C.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

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辞职有什么作为?

D.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答案:C[听说您道义高尚,特地征召聘请,为什么要辞职呢?]

5. 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虞世南死,无与(之)论书者

B.遂良独论(其)所出

C.臣职载(于)笔,君举必书

D.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诸)京师

答案:A

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

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 修身会计则可耻

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 然用己未必是也

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答案:C

【家庭作业】

1.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明敏而审核愈精,(故)屡决疑狱

B.(民)往往自经投水以死

C.范文正公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夏)

D.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然)其论议之际盖如此

答案:C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并进半济,其气已无江堧矣

(金国的船只)齐头并进,横渡长江,行程过半,那气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B.不木不竹,其诳我以楮先生之俦乎

(两艘蒙冲)不是木船不是竹船,难道用纸做的来欺骗我们吗?

C.震为迅雷之辚隐,散为重雾之冥蒙

(流星)炸裂开,声音好像震天的霹雳,喷散开,浓烟仿佛浓重的雾气。

D.惜其未封以下濑之壮侯,册以浮波之武公

可惜那时没有封(海鳅、蒙冲)为“下濑壮侯”,而封它们为“浮波武公”了!

答案: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难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这样难以到达。

B.既览必发为诗

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D.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答案:A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答案:(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

5.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呢?

B.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因此一个读书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论事情是难是易,然后都能勇敢地去做

C. 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

D. 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一个人能够不失去自己,然后才可以与他渡河很难,这就是读书的君子所以超过别人的地方。

答案:C

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3分)

②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4分)

答案:(1)①当时正值辽东战事紧急,皇上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3分。“方”1分,补出主语“皇上”或“朝廷”1分,“如”1分,译成“同意”“答应”“按照……去做”“依照……去做”都给分。】

②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他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建议或陈述主张。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3分)

(2)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3分)

(3)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4分)

答案:(1)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王思远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注:“辟”“见”“礼遇”等重要词语译错一处扣1分,共3分。

(2)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注:“辅政”“不之任”“迁”等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的调整。错一处扣1分,共3分。

(3)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3分)

②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3分)

③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4分)

答案:①现在先生庄重地(严肃地、一本正经地)不远千里(前来)在朝堂上教导我,(我)希望您在来日教导我。(3分)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俨然”“庭教”“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②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3分)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以……为”“秦”、判断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③妻子斜着眼睛来看(不敢直视),倾耳而听(倾听、洗耳恭听);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爬行,拜了四拜,自己跪在地上谢罪。(4分)

评分标准:4分,重点词“侧目而视”“侧耳而听”“蛇行”“谢”,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文言特殊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翻译 学习目标: 1、总结并掌握四种特殊句式的特点,能够快速识别这四种句式。 2、掌握四种句式的翻译方法,做到熟练准确的翻译。 一、判断句: 快速朗读并翻译下列句子,并分析句式特点和得分点。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⑧秦,虎狼之国。 特点和得分点: 分组研究其他三种句式,要求: 1、翻译句子。 2、总结句式特点和规律。 3、明确得分要点 二、被动句。(第一组)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如姬父为人所杀。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洎牧以谗诛。 特点和得分点: 三、倒装句(第二组) A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②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总结句式特点: B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4、中心词+数量词尝遗余核舟一--一(只)核舟 C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总结特点: D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2、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四、省略句(第三组) 总结句式特点和得分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 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 2、宋何罪之有?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善哉,祁黄羊之论!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实战演练:明确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例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省略句,倒装句)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甫(人名)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 不见听信。 4、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5、吾爱之,不吾叛也。 6、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总结:特殊句式翻译口诀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特殊句式类析及备考策略之一解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特殊句式类析及备考策略之一 近年来,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选择题,往往糅合在句子翻译题中进行考查, 如果我们忽略了特殊句式, 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黑障”, 进而失分。下面结合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策略就教方家。 一、特殊句式类析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四大类型以及疑问句。在四大类型中,省略句考查的最多,也最全面, 所有的省略类型都涉及到了,其它三类,虽有涉及,但各种小类型只是部分涉及。对于疑问句,涉及了部分常见疑问句式、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固定词组。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常考点。 2014年,全国 18套试卷 39道主观翻译题, 1道客观翻译题(北京卷第 8题“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其中,全国ⅱ卷、北京、天津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安徽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广东卷、四川卷等 13套试卷考查了省略句,而且有些试卷还考查不止一种类型的。甚至有些试卷年年都对省略句情有独钟, 如广东卷近四年年年考省略。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 省略句不可忽视。例析如下: 1. 省主语 (1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北京卷 8C “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的主语“是”承上文省略, “译”为“ (各级官吏”。译文: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2 刘晏初为转运使, 尝以厚直募善走者, 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上海卷 19

这个“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句中“远方”不能做主语, 当是承前省略了“远方”的中心语“物价”。译文: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 曾经用优厚的待遇招募擅长奔跑的人, (让他们察访报告各地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也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府。 (3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浙江卷 20② 这里的“又性颇嗜诱进後生”,主语“常衮”承前省略。译文:(常衮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生怕找不到。 (4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安徽卷 7② 这里的“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主语“朱筠”承前省。译文:在拥有高深资历、显赫声望后, (朱筠就声称读书人要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 (5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江西卷 13① 这里的“曳而逐出之”主语“众鸡”承前省。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6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江西卷 13② 这里的省略了主语均是“众鸡”,承前省。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7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山东卷 13① “奈何从儒生游也”,这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尔”(指代詹鼎。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 (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8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湖北卷 12①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河北张运娇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

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四、“中心词+定语”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版)

高一语文知识衔接——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 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 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 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 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 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 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高考的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教师版

《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四大类。其中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又称谓语前置)四种类型。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一、温故知新,掌握规律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句式特点。 第一组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孰、安、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其格式为:否定词+代词宾语+谓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有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5、何厌之有 6、唯利是图 7、惟弈秋之为听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用“之”“唯/惟……是……”“唯/惟……之/之为……”作标志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其结构形式为:宾语+之+谓语动词、唯/惟+宾语+是/之/之为+谓语动词。翻译是“唯/惟”可译为“只”“只是”,“之”“是”“之为”不译。 8、何以战?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一言以蔽之。 明确: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第二组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明确:定语后置句 规律一:“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 规律二:“…之…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者) 规律三:“……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定语+者) 规律四:“…而…者”做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中心词+而+定语+者) 规律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词+数量词) 第三组

高考文言文句式整理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题型: 翻译题选择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的情况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富贵非吾愿《归去来兮辞》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

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 【技巧点拨】 Ⅰ.熟练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的一般规律,固定句式则要熟练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句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和解说。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者,……。”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例:①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文言文四类特殊句式的翻译

文言文四类特殊句式的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虽然在高考中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例题引路】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知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 (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译文: 答案(万宝常)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 得分点“谐于丝竹”,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提前;“为……所”,被动句。 (2)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 译文: 答案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音乐吗!” 得分点“不”,通“否”;“此亡国之音”,判断句。 (3)何用此为? 译文: 答案还用这些干什么? 得分点“何……为”,固定句式。

2016届高考文言文句式难点突破训练及答案

2016届高考文言文句式难点突破训练及答案 一、宾语前置 ㈠以“之”“是”为标志。固定句式名手是“何……之有?”“”唯……是……”等。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重庆) 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齐桓公与邦人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0年上海卷) 译文: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 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前置代词宾语以“之”最为多见,或指事,或代人,均须译出。 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课程标准乙卷) 译文:,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年湖南卷第9题) 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 5.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5上海卷第18题)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㈢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最常见的代词“何”,此外还有“胡”“奚”“焉”“安”“恶”“曷”“乌”等。 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天津卷第13题) 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 7.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课程标准卷Ⅱ第7题)

译文:(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九泉,! 8.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2014江西卷第13题) 译文: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9.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2015湖北卷第12题)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比我早的了,? 二、定语后置 ㈠以助词“者”为标志,有时还呈现为“(名)+有……者”的结构。 10.甫抵里椋坠饰屎卤砬旌卣撸缒︴嘟印#2014年重庆) 译文:刚到达乡里,,肩挨肩,脚跟脚。 11.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0上海) 译文:,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1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2009上海) 译文:,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被传唤进去画墙。 ㈡以助词“之”为标志 1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重庆卷第10题)译文:,,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14.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山东卷第13题) 译文:士兵并不是喜欢战死亡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的将领,。 ㈢以“之……者”为复合标志 15.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湖南) 译文:,作诗歌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2)宾语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③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倒装句 一.【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 “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

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 (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41.厥jue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②副词,乃,就。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 ③昏厥,晕倒。 42.理li ①道理。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采草药》 ②治理,整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③条理。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谭嗣同》 ④雕琢,加工玉石。使玉人理其璞。《韩非子?和氏》 ⑤法官。弦子旗(人名)为理。《管子?小匡》 43.靡 (1)mi ①浪费,奢侈。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过秦论》 ②细腻。靡颜腻理。《宋玉?招魂》 (2)mi ①无,没有。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史记?文帝本纪》 ②倒下。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3)mo 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44.请qing ①问。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 ②邀请。乃置酒请之。《汉书?教宣许皇后传》 ③谒见,拜见。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 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45.骑。 (1)qi ①骑马。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史记?樊哙传》 ②骑马的人,骑兵。骑皆舍马步走。《三国志?吴书》 (2)ji一人一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鸿门宴》 46.勤qin ①辛苦,劳,与“逸”相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 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如:勤逸。 ③帮助。齐方勤我,弃德不祥。《左传》 ④殷勤,周到。会数而礼勤。《训俭示康》 47.让rang ①责备、责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 ②辞让、退让、谦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 ①到……去,往。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导读: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