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1.1排列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1.1排列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1.1排列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1.1排列

☆补充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新课:

1、排列的概念

2、排列数公式推导

(1)读书部分:教材

⑵书面作业:教材习题3. 1 (必做);学习指导3. 1 (选做)

教学后记☆补充设计☆

、复习两个计数原理板书设计

、例题分析作业设计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中职数学(人教版)拓展模块教案: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数列公式数学学科导学案 教师寄语: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课题: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班级 17级姓名陈兆侠组别二年级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2)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数列的定义,表示法,分类,初步学会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会写出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数列与函数关系的理解,用归纳法写数列的通项 三、学习过程【导、探、议、练】 导 知识点一: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思考1:数列1,2,3与数列3,2,1是同一个数列吗? 思考2:数列的记法和集合有些相似,那么数列与集合的区别是什么? 梳理: (1)按照________排列的________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_____.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__________(通常也叫做______),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__________. (2)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简记为_________. 知识点二:通项公式 思考1:数列1,2,3,4,…的第100项是多少?你是如何猜的? 思考2 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与函数解析式y=f(x)有什么异同? 知识点三:数列的分类 思考:对数列进行分类,可以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 梳理: (1)按项数分类,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数列. (2)按项的大小变化分类,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_;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各项相等的数列叫做;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___. 探、议 (一)自主探究 类型一: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全套]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三章函数 .................................................... 3.1.1 函数的概念 ..........................................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 3.1.3 函数的单调性 ........................................ 3.1.4 函数的奇偶性 ........................................ 3.2.1 一次、二次问题 ...................................... 3.2.2 一次函数模型 ........................................ 3.2.3 二次函数模型 ........................................ 3.3 函数的应用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 4.1.1 有理指数(一) ........................................ 4.1.1 有理指数(二) ........................................ 4.1.2 幂函数举例 .......................................... 4.1.3 指数函数 ............................................ 4.2.1 对数 ................................................ 4.2.2 积、商、幂的对数 ....................................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 4.2.4 对数函数 ............................................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2.2二项分布.docx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3.2.2 二项分布课型新授第几 1~2课时 课 时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 教 学理解二项分布的概念,会计算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概率目 标学生的数学计算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维) 教学重点: 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二项分布的概念. 教学 重点教学难点: 与 难点n 次独立重复试验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公式 (伯努利公式 ) 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概率的计算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使 用 教材的构想 直接利用“有放回”的抽取球的实验,引入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采用“有放回”的方法,从袋中连续抽取球的实验,是典型的“独立重复试验”.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我们 来做一个实验. 袋中有 5 个乒乓球,其中 3 个黄球, 2 个白球,连续抽取 5 次,每 次抽取出一个球观察,然后将取出的球之后球放回,再重新抽取,这 种抽取方式叫做又放回的抽取.很明显每一次是否抽取到黄球对其他次 是否取到黄球是没有影响的. *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n 次试验,如果每次试验的结果与其 他各次式样的结果无关,那么这n 次重复实验叫做n 次独立重复试验. 采用“有放回”的方法,从袋中连续 5 次抽取的实验就是 5 次独立重复试 验. 观察上面的实验,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两个(黄球、白球), 并且两个结果是相互独立的(即各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互相没有影响). 可以证明(证明略),如果在每次实验中事件 A 发生的概率为P(A)p , 事件 A 不发生的概率P( A) 1 p ,那么,在n 次伯努利实验中,事件 A 恰 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 P n(k )C nk p k(1p)n k(3.12) 这个公式叫做伯努利公式,其中k 0,1,2, n. 【说明】 n次伯努利实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 k次的概率公式可以看成是二项式 [(1 p)p] n 展开式中的第 k+1 项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 某气象站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80%.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5次预报中恰有 4次准确的概率; (2)5次预报中至少有 4次准确的概率. 解预报 5次相当于作 5次独立重复实验.记“预报1次,结果准确”为事 件 A,则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9.4.5球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导入 问题下面的物体呈什么形状? 新课 1 .球的概念与性质 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 球的各个元素(如图所示): (1)球心; (2)球的半径; 球的表示方法: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如球0. 球面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球心)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轨迹),同样,球体也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圆面: (1)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 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大圆,被不经过球心 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小圆. 知识拓展: 学生行为 教师呈现有关 球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 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举出更多关于球的 例子. 师:球是由什么 图形旋转而来的? 生:圆,半圆. 教师结合直观 图讲解球的各个元 素. 师:仿照初中圆 的定义,你能给出球 面的另一种定义吗? 强调注意球体与 球面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图形,引导 学生作出辅助线,利 用勾股定理得到结论. 教师可借助地 球仪,帮助学生理解 概念. 设计意图 由丰富的 图片和实物出 发,激发学生兴 趣. 理解定 义,体会旋转体 动态形成的过 程. 由具体的 实物到抽象的直 观图,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 力. 看懂球的 截面直观图要求 学生有较高的空 间想象能力,教 师可以利用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教学流程 过南北极的半大圆是经线,平行于赤道的小圆是纬线. 南极 北极 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 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 例1我国首都北京靠近北纬40纬线上,求北纬40纬线的长度.(地 球半径约为6 370 km) 解:如图,设A是北纬40圈上的一点,AK是它的半径,所以 OK丄AK . 设c是北纬40的纬线长,因为 / AOB=Z OAK =40 , 所以 c = 2 二? AK =2 r: - OAcos/ OAK =2 -: - OAcos 40 ?2 X 3.141 6 X 6 370 X 0.766 0, ~ 30 658 ( km). 即北纬40纬线长约为30 658 km. 2 .球的表面积 由球的半径R计算球表面积S的公式为 ? 2 S= 4 ~R . 例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都等于球的直径,求证: (1)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全面积的 证明 (1)设球的半径为R,依题意圆柱的底半径也是 R,圆柱的高为2R. 因 为 师:假如你要乘 坐从济南直飞广州的 飞机,设想一下,它 应该沿着怎样的航线 飞行呢?航程大约是 多少呢? (1) 济南和广州间 的距离是一条线段的 长吗? (2) 经过球面上 的这两点有多少条弧 呢? (3) 这无数条弧 中,长度最短的是哪 条? 教师分析,从立 体图形中抽象到平面 图形,引导学生用初 中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逐步完成证 明过程. 借助这个 例题,教师再次 强调将立体几何 问题转化为平面 几何问题的思 路.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教案

第一单元自知与自强 中专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执笔:王根茂 第一课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1.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阅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2.仔细阅读和品味文章充满激情、音韵优美的语言,品味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句子。 3.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 4.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教学重点 1.品味其活泼而充满激情、音韵优美的语言。 2.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教学难点 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励志故事。 2.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3.预习课文,查字典词典,疏通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 汤姆说:“马能拉车,绵羊的毛是纺织服装的原材料,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什么能力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你不是废物,你的特点是忠诚。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一颗诚挚的心就足以弥补你所有的缺陷。记住我的话,儿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珍惜你那颗金子般的心,让它发出光来。”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在历尽艰辛之后,汤姆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当上了行政部经理。鹦鹉不服气,去找老板理论,说:“汤姆既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懂外语,凭什么给他那么高的职位呢?” 老板冷静地回答说:“很简单,因为他忠诚。” 二、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1.字词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解释。 干瘪(): 坎坷: 跋()涉: 蓦()然回首: 名垂青史: 声色犬马: 2.速读课文,把握三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及侧重点? 明确: 这三篇散文都是励志类的文章,旨在鼓励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自己,重树信心,继续前进。 《你就是一道风景》侧重鼓励经历过人生挫折的落榜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存在的价值。面对挫折,需要的不是气馁,不是埋怨,更不是自暴自弃,而应正视现实,抓住机会,勇敢地面对风雨,努力地踏平坎坷。 《让自己是最好的》侧重鼓励人们立足本职,安心本职,正确地把握好眼前,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心怀梦想固然美好,而脚踏实地,“做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可能更切合实际。 《回忆与希望》侧重强调人们应该“憧憬未来并为把它变为现实而忍耐而努力”。 3.本课三篇短文,在语言上有何异同?(提示: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去分析)明确: 相同点:普遍将自然界的哲理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均采用排比手法,文章激情荡漾、气势飞扬、文采斐然。 不同点:《你就是一道风景》抒情色彩浓郁,排比句贯穿全篇,音律顿挫,意境优美;《让自己是最好的》以一连串的设问开篇,激发人的思考,继而从小草、水珠、星星的排比引出不起眼的我可以成就“最好”的人生;《回忆与希望》与前两篇的风格有别,它更偏于议论。不过,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使得议论的话题变得具有艺术的张力,而比喻论证之中潜藏着对比和相反相成,使字里行间充满智趣。 第二课时 一、诵读品味 1.自由朗读《你就是一道风景》,从排比的角度来说说本文的层次。 明确:本文通篇使用排比句,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组。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 ,B ,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 ,b ,c ,… 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 A 读作“a 不属于A ”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 ;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 N +或 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 ;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 ;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 。 【巩固】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 (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 Q ,b ? Q ,则 a +b ? Q 。 例2 用符号“?”或“?”填空: (1) 1 N ,0 N ,-4 N ,0.3 N ;(2) 1 Z ,0 Z ,-4 Z ,0.3 Z ; (3) 1 Q ,0 Q ,-4 Q ,0.3 Q ;(4) 1 R ,0 R ,-4 R ,0.3 R 。 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 (1) -3 N ;(2) 3.14 Q ;(3) 13 Z ; (4) -12 R ;; (6) 0 Z 。 【小结】 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作业】 教材P4,练习A 组第1~3题

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6.1《数列的概念》教案

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6.1《数列的概念》 教案 【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教案设计 【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

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4和例5是基本 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通过表6-2、图6-1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表示法的特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教师学生教学行为行为意图介绍播放了解观看从实例出发使学生 1 【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教师学生教学行为行为意图课件课件思考自我分析思考理解记忆带领学生分析引导式启发学生得出结果自然的走向知识点 1,2,3,4,5,…. (1 ) 质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1.2组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日

所以 类似地,「一般地,: 数为 P m ^m 厂n C n ~m C3 P;3 3! 可以得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求从n个不冋兀素中取m (m w n)个不冋兀素的组合 思考 引导学生 发现解决 问题方法n(n -1)(n -2)...(n -m + 1) m!(3.7) 由于p n m n! D m pm —,P n c n L P m, (n -m)! 故组合数公式还可以写作 c m n!(3.8) m!(n _m)! 其中n, m* € N,并且m w n. 可以证明,组合数具有如下性质(证明 略) : 性质1「m c n =c n (m W n). 利用这个性质,当m> n时,通过计算「n _m C n 可以简单得到c m的 2 值,如 理解」820^8 2 20 疋19 c20—c 20 — c20 —— = 190. 2!记忆 性质2c m c n 卅=C n +C n (m W n) 性质2反映出组合数公式中的m与n之间存在的联系.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5 计算c7、C;和c0?观察注意 观察 3 P77 乂6汉5 “思考学生 解c;----------- =35; 3! 3!是否 主动理解 c4 p4 一p^ 4汇芥2X1 - -1; 求解知识4!4! 点 05! 5! c5 _一—1. 0!(5 -0)! 5! 说明一?般 地, 可以得到c n =1, c0=1.

☆ 第4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补充设计☆ 板书设计 ?、复习三、例题分析 1、两个计数原理 2、排列的概念及排列数公式 、新课: 1、组合:四、强化练习 2、组合数公式: 作业设计 1学校开设了6门任意选修课,要求每个学生从中选学3门,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现有3张参观券,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 教材习题3. 1 (必做);学习指导3. 1 (选做) 教学后记

中等职业数学职业模块(服务类)全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 1.1命题逻辑 (2) 1.2条件判断 (12) 2.1算法 (18) 2.2算法的程序框图 (24) 2.3 算法与程序框图应用举例 (33) 3.1 数组与数据表格 (39) 3.2数组的运算 (44) 3.3数据表格的图示 (51) 3.4数据表格应用举例 (58) 3.5用软件处理数据表格 (64) 4.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 (81) 4.2关键路径法 (85) 4.3 网络图与横道图 (90) 4.4 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97) 5.1 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101) 5.2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108) 5.3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表格法 (117) 5.4利用Excel软件解线性规划问题 (129) 5.5 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举例 (135)

1.1命题逻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命题的概念.知道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意义; (2)了解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 (3)掌握“且”、“或”、“非”、“如果…,那么…”、“当且仅当”等联结词. 能力目标: 通过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命题的真假. 【教学难点】 复合命题的真假. 【教学设计】 (1)通过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导入命题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3)通过概括、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使用; (4)通过分析例题,学会应用逻辑连接词的真值表判断命题的真假;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职高(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题库

数学期末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选项写在表格中。 1.给出 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 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④ 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② 2.,M ={0,1,2,3} ,N ={0,3,4},N M =( ); A.{0} B.{0,3} C.{0,1,3} D.{0,1,2,3} 3.I ={a,b,c,d,e } ,N={b,f },则N I =( ); A.{a,b,c,d,e } B.{a,b,c,d } C.{a,b,c,e } D.{a,b,c,d,e,f } 4.A ={0,3} ,B={0,3,4},C={1,2,3}则=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5.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6.设、、均为实数,且<,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 C.-<- D. <

7.设、、均为实数,且<,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8.下列不等式中,解集是空集的是( )。 A.x 2 - 3 x –4 >0 B. x 2 - 3 x + 4≥ 0 C. x 2 - 3 x + 4<0 D. x 2 - 4x + 4≥0 9.一元二次方程x 2 – mx + 4 = 0 有实数解的条件是m ∈( ) A.(-4,4) B. [-4,4] C.(-∞,-4)∪(4, +∞) D. (-∞,-4]∪[4, +∞) 10.设a >>0且>>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 11.函数1 y x = 的定义域为( ) A.[]1,+∞ B.()1,-+∞ C.[1,)-+∞ D.[1,0) (0,)-+∞ 12.下列各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是区间(0, +∞)内的增函数的是( ) A.y x = B.3y x = C.22y x x =+ D.2y x =-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5分,共3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m,n }的真子集共3个,它们是 ; 2.集合{} 2x x ≥-用区间表示为 . 3. 如果一个集合恰由5个元素组成,它的真子集中有两个分别是B ={a,b,c },C ={a,d,e } 那么集合A = 4.042 =-x 是x +2=0的 条件. 5.设2x -3 <7,则 x <

中职数学拓展模块1.3.2正弦定理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 1.3.2正弦定理课型新授第几 中职中专数学教学设计教案 课时 1~3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理解正弦定理; 通过应用举例与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正弦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讲授法 使 用 教材的构想 教学中,不利用向量工具进行严格的证明,否则会增加难度,而是重在应用.安排例题,介绍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方法.例1是基础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例2和例3是突破难点的题目,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介绍了讨论的方法和讨论的两种结果.

中, = sin A , = sin B ,即 = c , = c , = c . . ? 教师行为 中职中专数学教学设计教案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补充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 ABC (如图1 - 6 ) a b c c a b sin A sin B 由于 C = 90? ,所以 sin C = 1 ,于是 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 B 所以 c sin C a b c = = sin A sin B sin C A c a C 二、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在任意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数量 关系呢? y C b 图 1-6 b a 师生共同探讨求证 j A c B x 图 1-7 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不妨设角 A 为 钝角,如图1 - 7 所示,以 A 为原点,以射线 AB 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BC = BA + AC , 两边取与单位向量 j 的数 量积,得 j ? BC = j (BA + B C )=j ? BA + j ? BC . 由于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docx

课时教学流程 课题 1.1.1 集合的概念课型新授第几 1~2课时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课 时 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教 学记法. 目 标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三维) 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生共同欣片“中国所有的大 入熊猫”、“我班的所有同学” . 件展示引例: (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正数的全体; (3)平行四形的全体; (4)数上所有点的坐的全体. 新 1. 集合的概念. (1)一般地,把一些能确定的象 看成一个整体,我就,个整体 是由些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称集 ) . (2)构成集合的每个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 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它的 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 b, c,?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 a 属于 A,作 a A,作“ a 属于 A”. (2)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 a 不属于 A,作 a A.作“ a 不属 于 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集合的元素,必是 能确定的.就是,不能确定的象,就 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于一个定的集合, ☆补充设计☆生互意 :“物以聚”;“人以 群分”;些都我以集合的系; 印象.激趣. 引入. :每个例子中的“全体”从具体事 是由哪些象构成的?些例直感知集 象是否确定?合,出集合 你能出似的几个例子的定做好准 ?. 学生回答. 教引学生教材,提 出如下:老提出 (1)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放手学 何定的?生自学,培养自 (2)集合与元素之的关学能力,提高学 系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生的学能力. 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集合的分有哪些? (5)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学生自学情况,梳 理本知,并要注意的 .自学、 教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梳理知段, 分析透.穿插解 解点、重 同学出一些集合的例点、例明疑 子,并出所例子中的元素.点等,使学 生真正掌握所 学知.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就是,集教:“ ”的开口方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象.向,不能把 a A 倒来写.

中职数学职业模块第一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教案

中职数学职业模块第一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课时: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三角计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 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设计】 介绍新知识前,先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认识到cos(6030)cos60cos30?-?≠?-?,进而提出如何计算cos()αβ-的问题.这个导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指出的错误正是学生学习中最容易发生的,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利用向量论证cos()αβ-的公式,使得公式推导过程简捷.正确理解向量数量积的两种方法是理解公式推导过程的关键.建议教师授课前,让学生复习向量的有关知识.这个公式是推导后面各公式的基础,教学重点放在对公式形式特点的认识和对公式正向与反向的应用上.例1-例4都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教学中要强调公式的特点.例3中得到的结论πcos()sin 2αα-=,π sin()cos 2 αα-=都是初 中学习过的公式,现在将角从锐角推广到任意角.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并没有将这组公式作为公式来进行强化,只作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运用的教学例题出现,同时承上启下,为推导sin()αβ±的公式作准备.教材利用cos()αβ-的公式推导cos()αβ+的公式的步骤是:利用[]cos()cos ()αβαβ+=--,推出cos()α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问题 我们知道,1cos 60cos302?=?=,显然 ()cos 6030cos60cos30?-?≠??-. 由此可知()cos cos cos αβαβ-≠-.

数学拓展模块试题(全册)讲课教案

数学拓展模块试题(全 册)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3年周口市中等职业学校理论质量测评 数学试卷(拓展模块全册)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30分,3分/题) 1.函数x x y 2cos 2sin 2=的最小正周期是( ) A. π4 B. π2 C.2 π D. π 2.在ABC ?中,已知AB=2,AC=7,BC= 3.则角B=( ) A. 6π B. 4π C. 3 π D. 32π 3.若θ为锐角,a =θ2sin ,则θθcos sin +的值为( ) A.a +1 B.a +±1 C. a +1+a a -2 D.( )112+-a 4.函数x x y 2cos 32sin +=的最大值是( ) A.-2 B. 3 C. 2 D. 1 5.椭圆1 1692 2=+y x 的焦点坐标是( ) A.(7±,0) B.(±7,0) C.(0,7±) D.(0,±7) 6.到点(-3,0)与点(3,0)距离之和为10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 A. 1162522=+y x B. 192522=+y x C. 1251622=+y x D. 125 92 2=+y x 7.焦点在 x 轴上,实轴长为8,虚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A. 11622=-x y B. 146422=-x y C. 1162 2=-y x D. 14 6422=-y x 8.顶点为原点,准线为1-=x 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 A.x y 42= B. x y 42-= C. x y 22-= D. y x 42-= 9. ()4 1x -的展开式中,2x 的系数是( ) A. 6 B. -6 C. 4 D. -4 10.()91-x 的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为( ) A. 第5项 B. 第6项 C. 第5项和第6项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24分,3分/题) 11.=+οοοο 15sin 45cos 15cos 45 sin 12.已知52tan = ?,7 3 tan =β,求=+?)tan(β 13.已知ABC ?的三边c b a 、、满足bc c b a ++=222,则=∠A 14.椭圆的对称中心是原点,对称轴是坐标轴,且过点P(-3,0),Q(0,-2),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5.抛物线x y =2的焦点坐标为 16.双曲线 116 92 2=-y x 的渐近线方程为 17.6个朋友聚会,每两人握手一次,这次聚会他们一共握手__________次。 18. () 7 32x x +的展开式中第4项的系数是 县(市/区 学校 专 班级 姓名 ※※※※※※※※※※※※※※※※※※※※※※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