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曾寅初张辉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FAO的贸易统计资料,分析1960~2000年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趋势特征,并通过中日韩之间变化趋势的比较,论证三国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基础。研究表明,中日韩三国由于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表现出不同的比较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方面更为明显。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并不是相互之间不存在优势互补的基础,相反是由于基于这种基础而迅速扩大的贸易超出了进口国家进行必要调整的限度的缘故。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东北亚经济

同处于东北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各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日本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国,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有不同的资源赋存条件,从而往往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互补性成为国际贸易的良好基础。但是,在21世纪之初,中日韩三国之间先后出现了农产品贸易摩擦1。这是否意味着中日韩三国的农业比较优势变化,具有不同于上述理论解释的特殊性呢?

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FAO的贸易统计资料,分析1960~2000年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趋势特征,并通过中日韩之间变化趋势的比较,论证三国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基础。

12000年中韩就大蒜发生了贸易摩擦,2001年中日又因为大葱、鲜香菇和席草而引起贸易摩擦。

一、 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及其计算方法

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是在现有贸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根据国际贸易的经济理论,贸易的基础是相对比较成本的差异。在存在相对比较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无论是进口国,还是出口国,只要出口相对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而进口相对比较成本较高的产品,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这样,在各国追求贸易利益的过程中,贸易结构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显性比较优势就是要根据现实的贸易结构,来计算各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显性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是现有贸易结构基本能够反映各国的比较优势。

关志雄(2001)利用显性比较优势的方法,根据比较优势通常会随着经济发展,从初级产品过渡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最终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变化规律,分析了中国整体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1992年,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超过了第一产业的产品,在1999年,机械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也超过了一次产品产品,中国的整体贸易结构已经进入成熟的新兴工业国类型。显性比较优势方法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牛宝俊等(1996)与郄贺良等(1999),分别计测了1980~1991年间与1987~1996年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值,分析了显性比较优势的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程漱兰等(2002)则分析了1980年后,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的净出口指数的变化,提出了在东北亚进行农业资源整合存在潜在的巨大效益。

上述研究表明,利用净出口指数方法在分析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现实可行的。因此,本文将沿用他们的方法,以净出口指数R (index of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来计算相对比较优势。某一类或者一种产品的净出口指数,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I

E I E R +-= 其中,R 为净出口指数,E 为出口额,I 为进口额。

净出口指数的经济含义,是净进口额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出口额越多而进口额越少,则净出口指数越小。某种产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时,净出口指数达到最大值1。相反,某种产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时,净出口指数为最小值-1。根据现有贸易结构反映各国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各国一般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己不具备比较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相会较弱的产品。这样,净出口指数越接近于1,则此产品的比较优势越强。净出口指数越接近于-1,则比较优势越弱。

为了考察生产要素赋存条件的变化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我们根据生产要素投入构

成的差异和技术水平,将农产品划分为两类:1)土地相对密集型农产品。包括谷物及其制品;2)劳动相对密集型农产品。包括水果和蔬菜、肉类及其制品。本文的数据来源于FAO 农产品贸易统计。由于重点是考察历史变化,所有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5年平均的处理。

二、净出口指数变化特征的国家间比较

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三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亚洲的份额一直稳定在40%左右,而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中目前也占有10%的份额。但是,由于各自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要素的赋存与相对价格也不一样,由贸易结构所表现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也就不一样(参见表1和图1)。

表1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FAO农业贸易统计资料计算。

注:此处的农产品定义是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对农产品的分类,只包括“狭义的农产品”并不保护水产品和林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谷物及其制品,咖啡、茶、可可、香料,水果、蔬菜,肉类、肉类制品,天然橡胶,油籽,食糖、蜂蜜,纺织纤维,烟草,活畜和其他农产品。这里选取了谷物及其制品作为典型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选取了水果、蔬菜和肉类及其制品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1、农产品整体

1960-2000年的40年间,日本的农产品净出口指数始终在-0.8至-1间波动,韩国与日本相似,但净出口指数值略高于日本,大体保持-0.6至-0.8的区间内;中国农产品净出口指数值起伏较大,60年代后期最高达到0.21,80年代前期最低为-0.12。总体上看,始终围绕0值上下波动。中日韩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无任何优势可言。

2、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日本与韩国的谷物及其制品的净出口指数接近于-1,说明这些产品在日本和韩国两国几乎没有任何出口,只有进口。而中国谷物及其制品的净出口指数在-0.2至-0.7之间波动,从总体上与日韩同属于净进口国家。但是净出口指数值在80年代前期到达最低的-0.72之后,一直上升,到90年代后期已经回升到-0.24,说明中国在进口谷物的同时,出口谷物也在增长。但从总体上看,中日韩同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国。

但是,在东北亚经济圈内,同样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地位却完全不同。2002年,中国对日韩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贸易逆差分别为96.9亿美元和32.2亿美元,各占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总逆差的1.2%和21.8%。韩国自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中,有16.5%是谷物及其制品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日本则只有0.98%为谷物及其制品。从两者的贸易净出口指数也可以看出,近三年中国对日本的谷物及其制品贸易的净出口指数值始终徘徊在-0.8~-0.9之间,而对韩国则接近于-1。可见,就国际市场而言,虽然中日韩国都是谷物及其制品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但在三国之间,中国属于出口国,而日韩则是进口国。这种的地位的不同,为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埋下了隐患。

3、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60年代后期曾经接近于1,此后虽然逐步有所下降,但是即使在90年代后期仍保持在0.4以上。韩国的净出口指数值在进入80年代之前均为正值,70年代前期最大到达过0.49后,此后迅速下降,整个80年代接近于0,进入90年代之后转为负值、稳定在-0.4至-0.5之间。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从60年代开始就已经处于入超的状态、净出口指数为-0.35,此后进一步降低,到90年代后期已经接近于-1。

从90年代后期的净出口指数值来看,只有中国仍然保持为正值,日韩都已经为负值。这说明,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中日韩三国中唯一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比较中日韩三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指数的下降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在50~60年代,由于我们的分析数据开始于1960年,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日本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丧失的过程。但是从图1中,我们应该不难推断出日本也曾经存在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

势的时期。韩国的工业化在70~80年代进展迅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韩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时期。我国目前的工业进程十分迅速,这虽然还不足以引起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丧失,但是在90年代后期,净出口指数值已经呈现出较快的下降趋势。

图1 中日韩三国不同密集型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FAO数据计算而得。

注:横轴代表了8个阶段,其中1:1961-1965,2:1966-1970,3:1971-1975,4:1976-1980,5:1981-1985,6:1986-1990,7:1991-1995,8:1996-2000。由于缺少1961年数据,韩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变化从1962开始计算。

三、农产品贸易类型的历史变化轨迹

为了进一步考察生产要素赋存条件对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的影响,我国绘制了图2。图中,横轴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纵轴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由此构成的四个象限,正好说明了不同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类型。

在第Ⅰ象限,无论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都为正值,表明两种类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这样的国家是土地资源丰富的传统农业国。

在第Ⅱ象限,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负,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正,表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这类国家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

在第Ⅲ象限,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都为负值,表示无论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这类国家为一般发达国家。

在第Ⅳ象限,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负,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正,表明虽然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仍然具备比较优势,这类国家为土地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类型。

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农业劳动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其相对价格越来越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净出口指数会越来越低,由正值转变为负值。同时,一般情况下土地资源也会变得越来越稀缺,这样,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净出口指数也会降低。因

此,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国家类型应该逐步向第Ⅲ象限转化。

但是,具体的历史变化轨迹,将受到土地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影响。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工业化引起的土地稀缺程度变化不大,这样即使是发达国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仍然具有优势,如图2的途

径2。而对于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可能一开

始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就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

呈现如图2途径1的变化轨迹。其次,根据诱导

创新理论,技术将会朝着尽量减少稀缺资源利用

的方向进步(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2000)。这

样,技术进步就会减缓向第Ⅲ象限变化的速度。

按照上述理论模型,可以将中日韩三国农产

品净出口指数的变化整理成图3。由图可知,中国

的变化轨迹在第二象限,韩国位于二三象限之间,而日本则处于第三象限。变化轨迹全部落在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指数为负值的领域,这说明中日韩三国从考察起点开始,就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类型。三国变化轨迹的不同在于纵向上的不同位置,这表明了三国农业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程度的不同。中国至今还是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类型,韩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程度已经使得其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基本不具备比较优势,属于新兴工业国类型,日本则已经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贫乏的典型发达国家类型。但是,中日韩三国轨迹的变化方向相同,都在朝着第Ⅲ象限方向转化,由三者组成的整体正好符合图2的途径1类型。在这里,我们不妨可以称之为东亚模式。中日韩三国处于东亚模式的不同阶段,它们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就整体农产品而言,日韩两国是典型的农产品进口国,已经基本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农产品有进有出,说明在各类产品之间存在差别,既存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存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种格局自60年代就已经形成,近40年来没有明显变化。

(2)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方面,面对世界农产品市场,中日韩三国都是进口国,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东北亚地区内,对日韩而言,中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比较优势会逐步丧失,但是在近期,表明中国与日韩之间存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贸易摩擦的隐患。

(3)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中国与日韩之间具有较强的优势互补性。虽然从历史上看,韩国、甚至是日本都曾经存在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阶段,但是日本从50年代开始、韩国从80年代开始比较优势已经开始丧失。就现阶段而言,三国中已经只有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4)由于中日韩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变化轨迹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中国至今还是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类型;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国类型,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程度已经下降,使得其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基本不具备比较优势;日本则已经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贫乏的典型发达国家类型。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同属于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中日韩三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历史变化将会沿着相同的轨迹,三国的变化途径同属于东亚模式。

由此可知,中日韩三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并没有偏离一般的经济理论。各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化,取决于这些国家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丰富或者稀缺程度的变化,而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丰富或者稀缺程度,又与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由于中日韩三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与日韩两国在农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的优势互补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与程漱兰等(2002)的结论相同。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并不是相互之间不存在优势互补的基础,相反是由于基于这种基础而迅速扩大的贸易超出了进口国家进行必要调整的限度的缘故。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认为:第一,中国可以加强与日韩两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贸易方

面的协作。中日韩三国同为进口国,具有在WTO农业谈判中采取相同立场的可能性。第二,中国应该积极而稳妥地发展与日韩两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中日韩三国在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垂直分工,虽然符合三国的整体利益,但是,扩展过速形成贸易摩擦,反而会损害贸易的正常发展。第三,中国应该积极向日韩两国借鉴农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中日韩三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轨迹同属于东亚模式,日韩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程漱兰,董晓丹,金志勇,李彦敏,崔日,2002:《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农业资源整合前景》,《经济研究》第7期

关志雄,2001:《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第3期

黄季焜,胡瑞法,2001:《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牛宝俊,姚长春,刘克刚,1996:《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动及其政策取向》,《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郄贺良,田志宏,1999:《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6期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2000:《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寅初,2002:《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中日韩“WTO与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背景材料,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

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13- 04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陈起川1,2,夏自强1,2,郭利丹1,2,杨富程1,2,鄢 波1, 2 (1.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计方法,对该区域的降水量特征、变化趋势及其趋势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里海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四个湖泊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关键词:中亚地区;湖泊地区;降水量;降水分配;不均匀系数中图分类号:P339;P457.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1,修回日期:2011-11- 22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资助项目(201001052 )作者简介:陈起川(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水文,E-mail:chenq c2010@126.com 降水量是地表水、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1] ,分析研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具有重要意义[2,3] 。中亚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 洋, 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该地区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基本全靠降水补给,但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却极少。鉴此, 本文对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地区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并为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①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亚洲与欧洲之间。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分区域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气候多变。②咸海。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内流咸水湖,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为世界第四大水体,属于沙漠大陆型气候。③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是该国境内第3大水体,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海洋上的气流很难流入,呈现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4] 。④阿拉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盐湖,接近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⑤斋桑泊。是哈萨克斯坦境 内东北部的一淡水湖,位于阿尔泰山西麓,额尔齐斯河流经此湖。 1.2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利用中亚地区5个湖泊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初的平均面降水量进行分析。所选择的5个气象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里海43.0°N、47.6°E,咸海46.8°N、61.7°E,巴尔喀什湖46.8°N、 75.1°E,阿拉湖46.2°N、80.9°E,斋桑泊47.5°N、 84.9°E。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5]、距平分析法[6] 、线性倾向估计法[7] 对各站的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 行分析,对研究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年代和季节划分来研究该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 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M-K法)[8]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2 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降水量特征统计 表1为各站年均降水量的统计特征。由表可看出,里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丰沛,巴尔喀什湖年均降水最少,咸海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巴尔喀什湖相近。咸海极端降水量的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最大, 巴尔喀什湖次之,说明咸海年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最大,巴尔喀什湖次之;咸海与巴尔喀什湖特征很相似,阿拉湖与斋桑泊相似。2.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对各站的年降水量进行五年滑动平均及趋势分析并绘制成过程线(图1)。由图可看出,里海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四个湖泊地区的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1), 71-7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8047.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8047.html,/10.12677/ojns.2018.61011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Pingyang County of Wenzhou City in Recent 46 Years Yan Liang1, Yuxiao Zeng1, Qinfang Zhou1, Honglei Wang2 1Ping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Pingyang Zhejiang 2Ru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Rui’an Zhejiang 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2th, 2018; published: Jan. 19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month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of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Pingyang from 1971 to 2016, the climate change tendency, the average moving average method, the MK trend test and the mutation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is o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it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cold-warm”,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0.36?C/10a,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abruptly changed in 1997, which was changed from a steady temperature change to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fter 2003, the temperature showed a clear upward tre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s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warming is 0.069?C/year.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n increase of 0.36 d/year, and in 2003 increased mutations;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rate of 0.002?C/yea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not. The number of low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a decrease of 0.53 d/year, and in 1989 decreased mutation; the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seasons showed warming, of which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autumn tendency, the smallest in wint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emperature series is highest in spring and smallest in winter. Keywords Climate Warming,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Temperature, Correlation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梁艳1,曾玉筱1,周琴芳1,王红雷2 1平阳县气象局,浙江平阳

湘教版初三化学专题四探究物质变化单元三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初三化学专题四探究物质变化单元三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专题4 探究物质变化单元3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1.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 重点、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 教学程序: 单元2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一)完成下列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1. 2 H2O2 2 H2O + O2↑ 68 36 32 2. 碳在氧气中燃烧,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C + O2点燃CO2 12 32 44 3. 氢气还原氧化铜,氧化铜与水的质量比。 H2 + CuO Cu + H2O 80 18 4. 锌与盐酸反应,氯化锌与氢气的质量比。 Zn + 2 HCl ZnCl2+ H2↑ 136 2 [分析归纳] 由于化学方程式反映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以“碳在氧气中燃烧”为例: C + O2点燃CO2 12 32 44 6g ?= 22g 3g ? = 8g ? = 11g 所以在计算时,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一定要准确!!! 进行计算时必须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由此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那么,怎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呢?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 例题1 若制取氧气质量是20克,计算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 思考:例题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 本题中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谁?待求质量的物质是谁? 已知:氧气待求:高锰酸钾 解: (1)设未知量 设: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或: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2-10-221小二沟地区地理自然概况 小二沟地区(现名诺敏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林地区,辖区面积7825km 2,其中林地面积3167km 2,草场面积2650km 2,耕地面积134km 2, 平均海拔高度为286.1m ,气候属于寒温带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 风气候。四面环山,具有寒冷、风大、干旱等典型山地气候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 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二沟地区降水 变化特征对本地农业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资料及方法 利用小二沟建站以来1957-2010年降水资料,求出年降水 的距平,再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求各季的降水 距平: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 为秋季;11月、12月、1月、2月为冬季。计算年降水距平及各季 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值,系统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的 降水变化情况。3降水的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998.6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6年,为290.9mm 。从图1中 年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年降水趋于减少,而从80年代至2000年降水量增加。进入 2000年以后,降水的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 降水的季节变化4.1春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春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为 149.9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为10.9mm 。从图2中春 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始终是波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胜利,孙晓慧,郝占宇 (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摘要: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且年内分配均匀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类型。文章通过对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来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小二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2.06.049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6-0092-02 The Small Ditch Region Nearly 54Years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Z HANG Sheng -li (Hulunbuir Small Ditch Meteorological Bureau,Hulunbuir 165474,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condi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rainfall and annual distribution of uniform or not,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affect the loc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the types of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mall ditch area 1957-2010year 54years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small ditch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Key words :Small ditch region;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 图1 年降水变化趋势 图2 春季降水变化趋势距平值(m m )距平值(m m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2~93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日期:

无锡市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经过分析认为,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无锡市气温变化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IPCC2001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我国增暖趋势与全球增暖大体一致[1-4],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的地域特征[5-6]。1 有不少文献研究了江苏冬夏气温特征。文献[7-8]经EOF分析发现,江苏省11个地级市的冬夏气温距平场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达91%和95%,说明江苏省冬夏气温异常有相当的同步性,但还不是完全一致。文献[9]分析了南京地区50 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冷冬几率降低。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江苏气温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仅仅讨论了冬夏的演变情况,

对于气温年内的连续变化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变化没有分析。而且对于苏南地区的气温特征也没有专门研究。苏南地处南京和上海之间,经济发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经济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值得关注。无锡市地处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经济区中部,北临长江下游,南靠太湖,无锡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南区域特征。 IPCC2001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还指出,最近50 a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文章[11-13]对我国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分析,赵宗慈[11]指出大城市增暖明显;冬季增暖,而夏季变冷。任福民[5]等指出,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本文分析了无锡市气温增暖的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1959-2003年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共三个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日极端最低气温。500 hPa高度场为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2.5??2.5?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1959-2003。 本文所谓的“平均”,是指将每个时间段(例如年)的逐日值(例如最高温度)累加后除以该时段的总天数得到的值。使用谐波分析检查无锡气温在整个时段上的主要周期。 2 气温的时间序列及变化特点 2.1 方差 为了了解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于气候状况的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地磁场的变化覆盖范围从秒量级到百万年量级之间,跨越了非常大的广度。其中短期的变化一般是由地球外层空间活动所引起的,而长期变化通常是由地球内部的活动所引起的。本文对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对研究人员了解地磁场与地球内部物理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标签: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IGRF 1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计算方案 本文通过IGRF(国际地磁参考模型)对地磁场分布及长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地磁场长期变化涉及到大量的参数,其中主要包括磁偶极矩、磁极位置、磁场能量的变化情况以及西向漂移等参数[1]。本文选择磁场能量变化、磁偶极矩和西向漂移三个参数进行计算。主磁场能量的表达式为: 2方法与结果分析 2.1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相对于传统的Fourier变换方法来说,小波变换可以对地磁场局部时频特征进行分析,因此更加适合对地磁场长期变化过程中的时变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这里选择Morlet 小波变换,时间序列f(t)的小波变换可以进行如下定义: 公式(4)中的ψ表示ψ的共轭复数,a表示伸缩因子,b表示平移因子,Wf(a,b)表示小波变换系数,通过该公式对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机构所公布的1623.5~2005年期间的年均日长值序列进行一维小波变换,可以得到小波变换系数的实部、幅值以及相位等信息。 2.2地磁长期变化 根据公式(4)对各个参数进行小波变换,由于在小波变换的过程中,资料序列段的数据所得到的结果存在端部效应,导致该位置的结果精度下降。因此,这里选择1800~2000年之间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避免端部效应带来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LOD和WN(n)2个参数在小波变换后所得的结果存在66年和32年两个平均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所有参数的小波谱焦点位置所对应的周期值与具体强度都不断发生变化,这表明各个参数的周期变化具有时变特性,而根据这种特点,可以说明这些参数的周期变化属于准周期变化。 在地磁场能量中,偶极子项(n=1)的能量具有绝对优势,能量的具體变化率主要受到偶极子磁场能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对小波变化结果分析发现M和W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8047.html,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周美丽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利用1951—2017年广西省南宁市气温资料,分析了当地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上升均不显著。 关键词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21-02 DOI: 10.19383/https://www.sodocs.net/doc/1a8228047.html,ki.nyzhyj.2018.05.052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均海拔76.5 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此,文中利用1951—2017年南宁市67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以期为有效掌握南宁市气温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气象数据来源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月值资料。季节划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主要采用 线性气候倾向率法对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2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图1),南宁市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现出略上升现象,气候倾向率为0.031℃/10年,该趋势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并不显著。近67年南宁市平均气温均值为21.6℃,最高值出现于1998年,为2 3.0℃,最低值在2011年,为20.5℃,两者相差2.5℃。 2.1.2 季平均气温变化从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可以看,近67年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2.0、27.4、2 3.0、13.9℃。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年平均温度变整体上均呈略微上升变化趋势,但是四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有所差异,其中春季气候倾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同

第4章 第3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1.xx·上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3Fe +2O 2=====点燃Fe 3O 4 B .Fe +O 2=====点燃FeO 2 C .Fe +O 2=====点燃Fe 3O 4 D .4Fe +3O 2=====点燃2Fe 2O 3 2.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 +m SO 2+O 2=====高温m CaSO 4,则m 的值是( ) A .1 B .3 C .2 D .4 二、填空题 3.xx·温州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过高是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造水草中的硝化细菌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最终转化为无污染物质,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之一是:2NH 3 +3O 2 =====硝化细菌2HNO 2+2X 。则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某学生写了五个化学方程式:①2P+2O 2===P 2O 4;②C+O 2===CO 2↑;③4Fe+3O 2=====点燃2Fe 2O 3;④HgO ===2Hg +O 2↑;⑤NaOH+CuSO 4===Na 2SO 4+Cu(OH)2。以上几个化学方程式各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其中: (1)违背了客观事实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反应条件未注明的是________。 (3)“↑”或“↓”符号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是________。

(4)没有配平的是________。 5.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初中化学涉及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请任写一个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装有某无色溶液A 的试管中加入固体B 后,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请写出符合该现象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23-K -1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23-K -1 请回答: (1)B 框中的物质属于________(填序号)。 ①化合物 ②单质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2)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 1.xx·鄂州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 表示),噻吩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 +6O 2=====点燃4CO 2+SO 2+2H 2O ,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链接听/41例2方法点拨( ) A .C 4H 6S B . C 4H 4S C .C 4H 4S 2 D .C 8H 8S 2.xx·娄底2017年5月18 日,我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消息传出,举世关注。可燃冰外观似冰,主要含有的是甲烷水合物。甲烷(CH 4)充分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教学案 【考纲要求】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 本知识点事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单独出现试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与群落和生态系统联合考察,主要考察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 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 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 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保持稳定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

北大西洋海表风速季节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北大西洋海表风速季节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摘要: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ERA-40海表10 m风场资料,对北大西洋海域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长期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速等值线在各季均大致呈东西带状分布,且由高纬度向赤道表现出高—低—高—低的分布特征。MAM和SON期间海表风速的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大值中心分布于北半球西风带海域;DJF期间的海表风速为全年最大;JJA期间的海表风速为全年最小。加勒比海海域常年存在一风速的相对大值中心。从多年平均来看,风速存在一明显的、范围较广的大值区:西风带海域,加勒比海也存在一范围较小的大风区。(2)1958年至2001年期间,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速以0.0049 m·s-1·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3)北大西洋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的区域主要分布于30°N以下的低纬度海域,变化趋势在0.01~0.025 m·s-1·a-1左右,西班牙东北部近海的递增趋势最为强劲,达到0.035 m·s-1·a-1以上,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则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减,趋势为-0.015 m·s-1·a-1左右,其余海域的海表风速无显著变化趋势。(4)近44年期间,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速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突变期为1972年前后。 关键词:北大西洋ERA-40风场季节特征长期变化趋势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urface Wind Field and Its Long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发达国家经济结构长期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发达国家经济结构长期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对美国、日本与德国的比较研究 夏明张红霞 长期来,我们对于发达国家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总的认识是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总体变化趋势,对于早早就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来说,是工业化之后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总的这种变化趋势中,各国却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例如2007年美国的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出比重为68.6%,而制造业只占到21.6%,但我们却看到同时期日本服务业只占54.2%,德国为54%,而两国的制造业则分别占到34.2%与37.3%1。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需求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的调整与生产相互联系,并在长期内发生系统的变化,不同国家正由此塑造出不同的结构调整路径。从这一角度考察西方国家长期来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与特点,对于处于结构转型与调整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利用OECD的国民核算与投入产出数据,选择对美国、日本与德国的结构调整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三国长期结构调整中的趋势与特点。 一、产出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从产出结构来看,美国的结构调整表现出经济更大程度的服务业化,而日本与德国则在走向服务业化大趋势下,保持了一个强大的制造业。随着产出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产生了一致的变动趋势,而且服务业的就业在整个就业中的比重相对于其产业份额要更高。随着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就业人数在长期内是趋于相对下降的,特别是2000年以来,制造业就业份额经历了一个显著的下降,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发达国家在2000年以后产业转移加速推进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具体来看,三国表现出如下的趋势与特点: 1、美国制造业下降明显,而服务业增长迅速,相比而言,日本与德国制造业在产出总的份额稳定,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美国的制造业从1987年的28.5%下降到2009年的19.5%,服务业则从60.1%上升到71.7%,成为总体经济中占产出份额最大的产业。相反,日本的制造业相比于80年代40%以上的份额尽管有所降低,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保持在占整个经济1/3的份额左右,德国制造业的份额更高,占35%以上。从这一点而言,德国与日本不同于美国,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制造业。 2、从高技术产业的情况看,美国伴随着制造业整体份额的下降,其中的高技术与中高1根据OECD核算数据计算。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5.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 6.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7.不同种生物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 )。 8.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9.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在蜜蜂家族中,只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 6.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 2.K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2

黄海大风日数长期变化特征研究

黄海大风日数长期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利用1979—2009年的cfsr再分析风场资料,分风向、分月份对黄海6级以上大风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海大风日数呈趋势性减少特征,黄海北部海区和东南部海区大风日数最多。nnw风向大风日数最多(6.8 d),而南风大风日数最少(0.8 d)。大风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2月(7.8 d),而最少的月份是6月(2.0 d)。各风向大风日数异常振荡的周期一般为2.5~3.0年。黄海大风冬季3个月基本以偏西北风为主,春季偏南大风的比例逐月增加。夏季3个月主要以偏南大风为主,秋季3个月以西南大风日数最多。全年中8级以上极端大风日数最多的月份是8月,与夏季极端大风相联系的天气过程主要为热带气旋。 关键词黄海;大风;气候;eof;极端大风 中图分类号p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 12-0185-03 long-termchangecharacteristicsofgaledaysontheyellowsea gong pansun ji-lingong yan-hua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abstractbased on cfsr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1979 to 2009,this article did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 analysis to the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of force 6+ wind of different direction in different month in the yellow se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gale day of the yellow sea area had a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