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剑阁:跨界与融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李剑阁:跨界与融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李剑阁:跨界与融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李剑阁:跨界与融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李剑阁:跨界与融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编者按】最早我们谈到跨界,更多是说文化艺术领域,娱乐时尚圈,后来网易丁磊养猪,联想柳传志种桃,人们还在用一种娱乐的心态来报道。但近一两年,跨界这个词在资本市场与实业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苏宁转型电商了,雷军把小米培育成“大米”了,互联网企业开始养各类“宝宝”了,马云移情“菜鸟”,投资足球了。这时候我们发现,跨界已经不再是玩票,更为重要的是,就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跨界与融合,将会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大势所趋。比方说中国历史上有“算盘”,最后“算盘”不是被公司之间的竞争给淘汰,而是被电子计算机打败了;再比如胶片,也不是被同类的光化学产品打败了,而是被数码相机打败了。

我先谈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再看看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趋势,最后讲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

宏观经济方面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的宗旨是“敬畏规律,守护真理”,一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不断探索、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要不断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顺应发展趋势。

遵循经济和自然规律,尊重市场的规律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原则,我们过去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从一个完全封闭的体制,到改革开放之后,成为全球化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我们的人民币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全球地位和影响力。前不久我们在新加坡有一个挂牌成立仪式,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我们跟他们在人民币方面可能有哪些合作机会。同样的,英国伦敦也成为了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以及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愿意跟中国在人民币方面进行合作。

中国的崛起代表着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转移集中,中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例如环境污染等。2008年之后,全球化进入了4.0,全球治理难度增加,治理体系面临重大调整,欧美国家的再平衡不仅影响他们本国的发展,新兴市场也要随之进行调整,美国和欧洲的治理体系也都在不断的调整当中。最近几天葡萄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市场担心欧债危机是否又会席卷而来,TTP的谈判也陷入了僵局,都说明各国在思考各自发展阶段,寻求全球治理结构的调整。

危机以来,各国反对全球化主义的呼声更高了,部分国家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被边缘化,都反映了全球化导致的新的分化,我们短期看不到特别好的出路。

全球化使得一些国家的国内问题迅速扩展到国际层面,同时国际问题也会对国内问题产生影响,例如911的影响。美国的制造业外流产生的制造业空心化,从而导致中产阶级出现分化、萎缩,失业率高企,中产阶级下沉产生了很多矛盾,因此美国采取了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的产业也产生了新的影响。

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很多年,后面还能持续多少年?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二战以后快速发展的经济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均在30年以内。中国的增长速度有可能经历一个下行阶段,进入7-8%的中速增

长区间。如果我们后面的经济增速能逐步回落,还是会比其他国家更乐观一些。格林斯潘评论东亚的增长模式,主要受投资驱动,而内生增长不足,一定程度上讲,中国的高速增长是“借来”的,技术和资金都是借来的。我并不同意,中国的储蓄率很高,中国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积累,我们利用改革开放的招商引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的快速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可能依然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另外我们自己也要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要形成全球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全面深化现行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企业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否则我们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但同时,我们在新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领域依然可能有很强的优势,或者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例如人造鸡蛋等。竞争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政府则要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驱动技术创新,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就有希望实现新兴产业的弯道超车。

产业升级跨界融合是中国经济升级的趋势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长期的出路必须依靠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从世贸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变为制度红利,向改革要动力,促进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等等措施与手段,其核心都是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但升级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产业升级是通过技术进步完成换代与行业整合完成集聚化与规模化,而当下我们发现新的产业升级模式正在形成,即跨界与融合。

目前市场出现的互联网热潮,就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碰撞,这种网络互联互通带动的产业跨界与融合,是未来产业转型的重要特征。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贯穿这一两年的热门词汇,一时间,仿佛说谁没有互联网思维,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也看到雷军和董明珠打赌,马云和王健林打赌,都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经济体发起的“冲击”。但是互联网思维真有这么神?互联网和传统企业就是对立的吗?

我们知道,经济活动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的聚合,而互联网改变的是信息流,当然也正在渗透资金流与物流,互联网企业在颠覆一些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而传统经济体其实也在积极地拥抱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嫁接传统与新经济之间的渠道或者说桥梁。

如果深层次地去梳理互联网对经济的聚集、融合与跨界作用,我们会发现,以互联网为核心为纽带,在其产业内部与产业外部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产业内部看,互联网产业链正在进行更广泛的垂直整合,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设备制造商等加速将自身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打造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的一体化,抢夺“互联网入口”。在互联网手机、互联网电视领域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13年,互联网高清机顶盒快速发展,市场占比由2012年的4.7%上升到15.1%

从产业外部看,互联网与零售、金融、教育、医疗等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一方面,传统企业积极向互联网迈进,传统商贸企业纷纷向互联网转型,网络零售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加速向传统行业进军,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纷纷推出金融服务或产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医疗等行业也持续快速发展。

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传统产业融合更加深化。不仅如此,他们相互之间的融合也在加速。移动互联网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云计算超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大数据的挖掘,联袂在向生产、生活领域深度渗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手机为例,从1G时代到3G时代,从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到诺基亚,因为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而陨落。

其次,服务业占比快速上升,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开始融合。

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2014年上半年看,这种趋势仍在加速。而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融合的趋势是服务业制造业化,制造业服务业化。

怎么理解呢?比如服务业出现了产品化,标准化,连锁化的趋势,而这些本来是制造业的标配。像服务业中推出的金融产品,旅游产品,医疗产品等,这样的趋势是市场的选择,同时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与推广。以旅游产品为例,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用创意设计创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

度假并重转变,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内涵,大力开发老年、民俗、养生、医疗旅游等。我的理解里,转型升级的旅游产品,会是融合了现代农业,融合了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民俗体验等现代服务产业,又会引导旅游地产的发展,升级地方生态经济发展。这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甚至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产业融合,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趋势之一。

我们再来看制造业也开始了服务业化,明显的有地产商从生产建造房屋产品扩展到维护,物业等服务领域;汽车从制造延伸到汽车服务,汽车金融。

此外还有更多新兴的、无法归类的产业,比如环保业,在国外是服务业,在国内目前还是制造业,又比如信息产业,属于服务业,但也有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的成份。

总的来说,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开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产业间的界限开始逐步打破。

另外,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加速融合。

互联网经济,既有技术的突破,又有思维模式、商业模式的变化,如果我们聚焦在技术的进步,同样发现,技术进步在推动制造业的加速融合。

根据传统的产业要素划分,有机械、电子、仪器仪表、材料和动力,但现在技术的进步突破了产业的边界,产业的发展加速了要素之间的融合。比如机械制造领域内的3D打印,材料领域中的新材料,仪器仪表诞生了遥感、传感、监测,动力有了新能源,电子有了互联

网。这一切,看似各自领域内的革命,其实在逐渐的聚集中相互融合,正在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再从技术驱动的历史来看,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水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依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现阶段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融合上发挥了重大影响力,如汽车电子(汽车+IT)、车联网(汽车+信息空间)等。这些新兴市场,对于企业而言是跨界,更是融合,也正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跨界,才构成了产业的融合趋势。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的作用更加突出,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在新技术和产业革命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金融机构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建设、国有资本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简政放权、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各项制度创新陆续推出,特别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证监会最近刚颁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就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通过资本手段推动产业的跨越式整合与成长,将资源配置的主动权交给市场主体,理顺重组和收购中的定价机制,更有效地挖掘企业内在价值,国内资本市场可能出现新的并购浪潮,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然,我们自己也在进行转型。

申银万国证券当前在各个方面有较强的竞争优势:1、盈利能力较强。2、创新业务占比在逐步提升。3、风控能力显著提升,从来没有发生过监管处罚的唯一一家证券公司。4、成本管理能力很强,连续三年保持全行业第一。另外,研究所和新三板等业务也是业内领先。

我们的整合过程也正处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进程当中。

如何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如何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当下关于工业互联网、工业4.0 等各种会议比比皆是,“每次都在讨论如何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但是进度总是非常慢。为什么慢?业内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华为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对记者直言。 跨界融合”一词已经早成为各行业合作时的“标准用语”,但当真的推行时,往往才发现“隔行如隔山”。长期从事ICT 领域研发的张顺茂,初涉及纺织行业自然也是如此。同样地,纺织化纤行业内的人士初接触全栈、全场景AI 解决方案,神经元网络等名词也会有些云里雾里。 “各个领域认为很牛的东西,用到另外一个行业、另外一个场景时,都不知道是什么,互相无法解决也相互不理解。”张顺茂分析道。 如何实现跨界融合与交叉科学的创新,是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最关键的问题。而一旦突破了这个边界实现跨界融合后,很多颠覆性创新的成果就会出现。 杂交因子是生物学的概念,与跨界科学的创新具有相同的内在逻辑性。张顺茂指出:“如何才能实现交叉科学的创新?究竟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我认为第一点,双方的观点意愿一定要很明确。比如合成纤维是化纤行业领域里的名词,这个领域里一定有工业制造很多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很清晰、很明确地表达出来。” 他表示,这些问题表达出来后, ICT 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理解消化。“这是目标和意愿,至少是宏观层面的自动化,落到微观上就是具体的场景,让问题更加清晰化,让双方都能很理解。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有决心去解决,否则双方在目标和能力上不一定能匹配。” 其次,问题、目标与愿景明确后,还要有足够的资源与人力投入,因为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以华为、三联虹普与TMT 联合推出的“化纤行业智能解决方案V1.0”,实际上这是很辛苦的过程。 张顺茂认为:“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可能打退堂鼓,收益也不明显,很容易就会出现退出的情况。因此领头企业领导的支持,专业人员与行业专家的协同都很重要,否则无法坚持下去。同时方案还要落到具体的场景,能在实际场景中得到解决。” 要实现跨界融合的第三个重点即要创新交流。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方案一定要有技术上的创新焦点。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申论范文“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

申论范文:“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 多年前,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就曾预言:“未来只有一种企业——互联网化的企业”。而今看来,堪称高瞻远瞩。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亦 或是共享单车的广受欢迎,还是远程教育的备受青睐,无不在提醒人们:互联 网与各领域融合所催生的“鲶鱼效应”正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互联 网跨界融合也正为时代发展注入新活力。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方今之时,“互联网+”的触角早已深入各行各业。不仅有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将“互联网+”运用得 淋漓尽致,开拓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商业版图,稳居互联网企业王者宝座;还有“网上菜篮子”横空出世,产业基地培育出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交易平台远销海外,传统农业摆脱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然一朝收获却无人问津的窘迫境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背后,“互联网+”的与经济领域的跨界融合是关键。“互联网+”的无穷魅力之于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敢让旧貌换新颜”“敢教 日月换新天”。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优化生态的新引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互联网+”的加盟则能为环境治理带来新变革。移动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集群象征着令人叹服的计算能力与数据 分析处理能力。借助这些手段,雾霾成因、河流污染源等问题分析将变得更为 简便、准确、高效,从而提升了环境治理的科学性,让环境治理与保护更加有 的放矢。同时,“互联网+”更能拓宽公众环保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疗愈生 态环境保护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顽疾。这对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 保护、监督与治理具有深远意义。鉴于此,用“互联网+”的思维科学治理生 态问题,撬动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杠杆势在必行。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新智囊。近年来,不少城市陷入发展瓶颈。而“互联网+”的力量逐渐让城市管理者看到了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智慧城市”倡导的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以“网格化让城市服务更智慧,‘互 联网+’让百姓生活更便捷”为导向,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全局性与规范性。在 第 1 页共 2 页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áá á 自1992年政府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1]以来,文化产业在大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原生态1.0时代,与“文化事业”概念划分模糊,虽然提出“文化经济”,但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仍属初步,其业态主要表现为工艺美术、传统印刷、音像制品、广告出版、影视及相关产品的低端复制,规模小,质量低,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21世纪前十年的2.0时代,文化产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2000年“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业态变化明显。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产业为主,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形态,产业、行业之间跨界渗透现象明显。三是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协同创新正在推动文化产业进入3.0时代,其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愈演愈烈,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终端和数字技术而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一、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呈现的形态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因其出发点和集聚形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形态。 (一)新创模式———新兴文化业态 早期关于新兴文化业态的探索是在互联网、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依托高速宽带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最早的新兴业态,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引起决策层和专家学者关注。2007年4月,新兴文化业态刚刚在中国学术文献标题中出现(赵志立在《成都大学学报》发表《 文化产业 2015年第1期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李凤亮宗祖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11&ZD02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路径研究”(GD13CZW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宗祖盼,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交叉融 合不断深化,文化航母日益强大,其诱因包括科技革命的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社会消费结构和心理变化、产业要素集聚等。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和跨界融合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会更加细密,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则的确立;新兴文化业态可望成为价值传播的利器,得到政府重视;传统业态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提出新需求。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科技业态裂变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1-0137-05

中国咨询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机遇分析报告

中国咨询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机遇分析报告 管理是企业整合资源,不断成长的关键要素,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义。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内部面临规模扩张、跨越转型,这些都会对企业管理体系的规范性、系统性提出新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控体系,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保持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在此过程中,咨询研究扮演着智囊角色,为企业建言献策、诊断纠偏,充当公司再造的引路人和辅导者,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我国咨询研究业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部分有潜力的咨询公司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一、市场需求旺盛刺激行业发展 咨询研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行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世界咨询与信息服务业年营业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咨询服务业的年增长率超过20%,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对咨询研究的需求将快速增长,未来国内咨询研究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据中为咨询统计,2015年中国咨询业需求将达3200亿元。 二、国家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咨询研究行业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咨询研究不但为其他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其本身也是一个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根据中为咨询观察,咨询研究业作为一个能大量吸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事的是一项智力活动,无需投入很

多物质资源,不产生污染,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符合当前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要求。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到要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咨询研究机构,开展咨询研究活动。2012年科技部发布《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咨询机构依据区域空间特性、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索,为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产业咨询服务。 “十二五”十二五期,要全面推进企业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推动本土咨询研究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发展,拓展全球化发展的眼光与视野”。根据中为智研观察,这些产业政策对促进我国咨询研究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政策福音,一些咨询业务水平卓越的公司将乘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三、细分市场引领新的发展机遇 咨询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人力资源咨询研究、战略咨询、营销咨询、生产咨询等等。人力资源咨询研究主要是对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找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然后提出有效的改革计划。战略咨询是指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市场、预测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生产咨询研究是咨询人员在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出改进、改善、改变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议和方案,帮助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目前,中国企业对咨询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增加:成规模的国内企业纷纷开始转变相对粗放的管理经营模式,也开始认识或尝试咨询研究服务,这导致了咨询研究的渗透率不断攀升。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与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写作范文: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

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 过去我们讲产业升级,更多的是指产业形态的单向演进或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今天,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我们要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跨界产业,努力赢得产业升级的先机和主动。 产业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跨越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是由新需求驱动,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将现有产业领域和要素资源,经过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整合利用到一起,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或突破。从我省实际看,智能、健康、环境在产业跨界融合上是最具优势、最有需求、最可能突破的三大领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经过多年技术储备,人工智能的实用门槛已经突破,未

来将呈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快速增长。要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基础厚实的突出优势,把智能制造作为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以智能制造带动服务业等各领域人工智能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期待。健康不仅指修复健康,而且包括维护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我省医药产业基础好、老龄化程度高、旅游康养资源丰富,要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加快发展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养老服务、健身养生、健康咨询等领域的健康产业。 环境产业既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既属于日常消费领域,也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充分体现了跨界融合的特征。我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还比较重,既要大力发展传统的污染防治等产业,还要加快推进节能新材料研发、新能源推广、

生物修复技术发展,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生态经济区,让良好生态和生态经济成为江苏的亮丽名片。 智能、健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正对应了人类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基本方面。未来产业要么跨界,要么被跨界。跨界融合对所有的产业和行业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储备和应用,加快跨界产业和细分行业的前瞻布局。不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努力营造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15年2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以“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建言‘十三五’”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清华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年 1、“十三五”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一是国内经济矛盾与风险增大倒逼经济转型;二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催促经济转型;三是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来说,2020年确实是个坎:化解短期增长压力的希望在20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2020;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节点在2020。如果谋划好、把握好2020这个“中期”,就能奠定未来10~20年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2020“中期”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就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从而带来系统性的经济风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经济转型升级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与本质,“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时期。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十三五”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进入停滞阶段,与落后国家相比,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逐步消失,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优势又没有,面临双重压力。 2、经济转型升级要解决的要害是“往哪转”。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认为,制定“十三五”规划要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历史的跨度,不仅仅考虑“十三五”,还要考虑到2030年。目前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于往哪转:一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发展必由之路 ——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时间:2012年03月15日04时58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一任务的时候,特别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您如何认识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我本人也在思考。但有一点要明确:科技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纯工具而存在。广义来说,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对文化形成反作用,制约改造着文化的性质、特点和面貌。人类总是借助科学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也因此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离开了科技的支撑,文化发展史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将导致碎裂和变形。 有鉴于此,首先,有必要充分认识科技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事实上,现代人类就生活在科技成就所奠定的现代世界之中。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种技术化、数字化的生存。 其次,有必要全面地把握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之于文化,不只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它本身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内涵和性质。这里有一个科技与文化双向作用、相互生成的问题。当然,这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比如,印刷技术使报纸和杂志进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形成。电视和民航的普及,则使得人们可以目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亲身到达全球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所谓“地球村”的理念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认同。时至今日,互联网和手机又把博客和微博带给了大众,让“环球同此凉热”成为现实,使电讯信息服务实现了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同步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为人类提供了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把握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途径。 第三,在价值追求的层面,有必要避免科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个极端。前者盲目乐观,认为科技进步必然决定文化发展,自动作用,效果可预期;后者悲观对立,认为科技势必导致人类的精神萎缩和价值崩溃。当然,实际情况不是如此。我想,是不是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比较可取?这是一位较早研究文化与科技关系的城市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结论是,在科技发挥巨大威力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以更成熟、更人性的文明,引导科技力量、科技体系提高公众与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的理想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避免了科技的片面性。我们的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它应当是吸收了科技成果,而又保持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正确处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问:您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 答:自从印刷术被引入欧洲,并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变革,都直接导致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从电影、电视,到今天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追赶超越迈向新时代 之二

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迈向新时代 ——嘉汇汉唐书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自从2002年开业以来,作为我省图书行业的标杆企业,嘉汇汉唐书城以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坚守主业并高度秉承“工匠精神”,从高精尖三个维度进行产业改革,坚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时刻把握和员工及读者的良性互动,对以往“大而全”的传统布局进行优化,努力打造企业在同行中的优势,不断引领图书行业向专业化发展。16年来,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扬“工匠精神”引领专业发展 16年的辛勤积累与长足发展,嘉汇汉唐书城已拥有近千名员工、上百位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层层推进,逐步在市场上拥有主导性份额,成为全国行业的排头兵,居于西北行业的领先地位。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不断扩大网点的覆盖面,开发农村市场,跟踪农村书屋建设进展及后续服务;实施“全民阅读七进工程”;组建“全民阅读流动书车”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推动设立“市民读书日”和“市民读书节”,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要;转型网站功能,实现实体图书大卖场与网络销售的紧密结合,开通天猫、京东、西部书城等多家网上售书店铺;扩大仓储面积万余平方米;加大配送方面投入,与专业物流公司开展合作;整合资源业态组合,将发行网络延伸到社会各类服务窗口;与高校合作,开设更多的校园店,走进大学生图书消费群体;与大型超市合作,开设60多家标超店……在满足书城连锁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并激活了其他行业的服务热情和质量。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始终遵循着这样的经营策略:增加品种,适应市场;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质量,扩大市场;搞好服务,巩固市场。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市场,切实把握住每一天的销售,把握住每一个人的劳动效能,把握好每一平方米的有效产值,也使企业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每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管理。为了有效提高图书上柜品种,书城提出“人少我全、人弃我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口号,制定了“多品种、少

在转型升级中打造中国制造2025全球品牌

在转型升级中打造中国制造2025全球品牌 发布时间:2015/7/21 13:22:04 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加快推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经济转型,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重在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打造中国制造的全球品牌。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一个国家企业品牌的形成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总的判断是:“十三五”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打造企业品牌,需要立足于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以智能化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强国这个战略目标。 1、“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节点。当前,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矛盾在于调结构、转方式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家层面看,如果调结构、转方式有了突破性进展,就能够掌握经济增长的主动权;从企业层面看,如果能够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加快自主创新,就会形成打造企业品牌的源头活水,就会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插上创新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离不开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需要抓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的新机遇。 2、“十三五”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尤为突出。在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需求都在全面快速增长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将形成新的增长格局: 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十三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有望加快反弹。到2020年,最终消费率有望提高到60%左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随着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已接近40%,预计到202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可能提高到45%,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达到50%~60%。消费结构升级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近几年,我国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3、“十三五”是我国创新消费市场品牌的重要时期。打造企业品牌,不能忽略13亿中国人的新消费。例如,这几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大,但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快,今年1-5月份信息产业仍然实现了20%的增长,这为打造新的消费品牌创造了巨大空间。再比如,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的健康产业缺乏品牌。按照国家老龄委的估算,现在老年人的当期消费至少有1万亿元人民币的潜在需求。但是,由于产品供给短缺、服务水平上不来,年实际消费大约只有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是企业品牌建设滞后的突出矛盾 2010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跨界合作与文化创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a8526799.html, 跨界合作与文化创意 作者:谭诚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1期 跨界合作正成为产业发展中的热门现象,在形形色色的跨界组合之中,剖其本质,都离不开不同的文化创意所带来的合作空间。除此之外,跨界合作之所以流行,消费主义元素和全球化背景已渗入到产业的各个领域。在产业链的不同阶段,跨界合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创意表现形式,这些纷繁的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而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跨界合作的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一)跨界合作的背景 跨界合作的世界背景是不断加剧的全球化过程。全球化加快了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合作、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设计、生产、消费等亦不断增加了不同国家、民族的产品风格、理念和文化内涵。受此影响,即使是在本国、本民族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中,不同领域的商品也出现各种各样的“嫁接”与合作。 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突出。罗兰·罗迫逊(Roland Robertson)的文化系 统论认为,全球化不是线性进行的,而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过程,全球化和去全球化是同时进行和发展的。受全球化影响,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两种相反相成的态势:一是在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中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被强调和放大。全球化在本质上突出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体现出在 世界融合中民族、国家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将各民族、国家紧紧聚拢在一起,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异域文化融入本地文化的门槛降低,尤其是“后民族主义”思潮的流行,淡化了传统民族主义中的民族对立和主权国家意识,使得大众更多的寻求多重认同。在全球化的这种双重、互动发展态势中,在全球主流处于相对和平的“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产业的跨界合作成为在这两种文化发展态势中寻求符合自身定位的突破口。具体来说,这种跨界合作体现为合作产品具有多种文化风格,但根据需要和设计,这些文化风格的比例会被适度的调整。这种跨界形式被广泛的运用在艺术领域。在商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外来商品也 在多层面尝试本土化运作。例如肯德基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推出适合当地的特色食品,如在中 国推出“老北京鸡肉卷”,在韩国推出泡菜色拉等。 跨界合作深层的思想文化背景是消费主义的兴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消费是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而如今,我们消费的已不仅仅是生产所得这么简单,“商品的形式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程度,以致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已经被符号价值所代替,而这符号价值将商品重新定义为主要是被消费和被展示的一个象征。”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商品的设计、生产、流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摘要: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 我的总的判断是:2020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是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节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下,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成为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高度依赖于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深化全面改革的重大突破。 第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转型处于最后窗口期。立足中期化解短期矛盾,形成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最为现实的选择。也就是说,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关键就在2020年这个“中期”。如果把握和谋划好这个“中期”,加快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确立服务业主导格局为重点、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化解短期的矛盾风险,而且将为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果失去“中期”这个历史机遇,我们就失去了主动权。 第三,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的前景、增长的动力关键是转型,转型需要改革破题。在增长、转型和改革高度融合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转型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需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为支撑,以实现并保持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2020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目标 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1.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经过36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解决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由于人口城镇化的较快发展、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全社会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呈现阶段性特征: 特征一是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生存型消费主要是吃饭穿衣的消费,发展型消费主要是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服务消费。当前,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正由工业消费品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由生活必需品为主向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特征二是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2010年中国服务性消费需求占比为40%左右,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特征三是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的升级。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新型消费的增长很快。 2.服务业较快增长的大趋势。消费升级伴随着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市场潜力与市场空间,推动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消费增长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正在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从一个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会不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恒久动力支持系统,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兼 并与重组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则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 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建设企业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明晰建设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的主旨 精神。 企业文化核心目标:塑造“企业人” 理解企业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企业文化重在“化人”,即帮助企业的员 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 以说,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塑造企业人,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人”的塑造。而在实 际情况中,许多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却倾向在“人”之外设计方案、展开工作, 例如,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篮球队、足球队、歌舞团等文娱项目。而事实上,这些 并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方面,充其量只是辅助性工具,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塑 造人心、改变观念,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何谓“企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员工才称为企业人,当我们谈及人的时候,在 哲学层面讲,人是一个身心复合体,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个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灵魂,还有肉体,是灵与肉的存在。从人的身体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但除了身 体之外,人还有心灵,心灵的建构构成了人类文化成长最广阔的空间。从人的二重性这个 角度来分析,企业人讲究全身心融入。作为一个企业老板,都不能容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工,即人虽然在我的企业但是心就没有投入进来,或者说心从来没有在过我的企业。 但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绝非纸上谈兵,现实中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 主动塑造的“企业人”。 而企业人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可以把员工的企业实践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合格——投入——创造——忘我。第一个层次:合格员工。“格”代表企业的规章制度,合“格”是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中规中矩地 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一个企业老板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员工。第二个层次:员 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性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到位、行为规范的问题,它还 涉及到心理认同、文化认同问题。第三个层次: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员工创新能力的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第二次创新革命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提出了“产业创新”和“跨行业发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的理念,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家一再强调所谓的“大产业链”的概念。 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拍电影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甚至是开发网络游戏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大的传媒公司,包括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却都是采取将各个产业融为一体的模式。 “跨界合作”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二次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只有打造一个旁及周边的大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 恒大:瞄准了文化产业就发展 今年6月18日,恒大音乐公司成立暨“恒大星光”系列演唱会启动,这意味着恒大集团将正式进军音乐产业。 这一次与文化产业的“跨界合作”并不是恒大实行产业多元化的第一步,早在两年前,恒大以1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的全部股权,到2011年中超联赛冠军,恒大只用了短短一年。“恒大足球”这四个字使恒大集团近年来成为公众视野当中关注度最高的房地产公司。 而且,此次进军文化产业早前已有了大量准备。2010年11月,恒大集团在北京成立了恒大文化产业集团,作为其文化娱乐板块运营和管理实体,涵盖恒大电影公司、恒大经纪公司、恒大发行公司、恒大音乐公司、恒大院线公司以及恒大动漫公司等六大产业板块。 在全方位优化整合影视、娱乐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恒大正式进军文化产业领域,欲打造内地地产跨界影视行业新旗舰。和万达集团依托地产资源优势,主要投身电影产业链下游的终端院线建设不同,恒大在跨界之初便率先跻身影视制作的上游。 被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称为“探索性进入文化产业”的举动,一年来已试水投资了《建党伟业》、《彼岸1945》、《师傅》等几部影视剧,并在卖点十足的电影版《粉红女郎》项目中,尝试选角造势。 从投资影视制作着手,到今后覆盖发行、院线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恒大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影新势力进入主流市场构筑新的有利途径”。 此次,同样依靠大资金、大投入,恒大足球模式在文化产业中再次试水,可以看出,这一次恒大进军音乐产业并非短期计划内的“小打小闹”,斥巨资,并成功吸引到宋柯、高晓松等大腕的加盟,其在文化产业的发力不容小觑。 恒大在足球领域的成功模式将被复制到文化产业板块,恒大音乐公司成立暨“恒大星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