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短歌行等教学设计

短歌行等教学设计

短歌行等教学设计
短歌行等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案

第一节:诵读解析

1 、边诵读,边解析。

对……人……;譬……去……;慨……忧……;何……唯……。青……悠……;但……沉……;悠……食……;我……鼓……。明……何……;忧……不……;越……枉……;契……心……。月……乌……;绕……何……;山……海……;周……天……。

2 、默写全诗。

3 、自读专家鉴赏《短歌行·金舒年》

第二节:论人说艺

1 、谈诗论人

【对比阅读】

生年不满百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庸人忧——及时行乐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智者忧——及时努力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 ),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巨人忧——求贤创业。

“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唐·陈陶)。刘邦,项羽,曹操,毛泽东,莫不如此。什么人写什么诗,诗格即人格。

2 、谈诗说艺

政治诗:形象化,抒情化。

【对比阅读】

①《颂神州五号》:

围绕党中央,飞向红太阳。紧跟胡锦涛,掀起建设新高潮。

★四句中有三句是政治口号。

②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首句象征手法,二三句用赋,直说。

③曹操《短歌行》:

?五处比喻:“朝露”之比,“明月”之比,“乌鹊”之比,“山、海”

之比(兼用典)。

★四处用典:语典:“子衿”之典;“鹿鸣”之典;《管子》之典。事典:

周公吐哺。

【自读教材】

短歌行二首(其二)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 )征讨孙权的前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鉴赏金舒年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 唯才是举” ,并为此而先后发布了“ 求贤令” 、“ 举士令” 、“ 求逸才令” 等;《短歌行》则是运用诗歌的形式,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这首《短歌行》按照诗意可分为四节来读。

开篇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 贤才” 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这里讲“ 人生几何” ,不是叫人“ 及时行乐” ,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他巧妙地感染广大“ 贤才” ,提醒他们人生就像“ 朝露” 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教材“阅读提示”说“诗的开头几句,调子比较低沉。但接着调子就起了变化,逐渐转入高昂,展现出一种新的境界。最后四句,直抒胸臆,达到高潮……”这只是很表象的解说,完全没有说出“低沉”与“高昂”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本篇鉴赏才是切中肯綮,说道了点子上。】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 愁” 字,“ 愁” 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 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人生几何' 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 这可以

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 并建圣哲,以贻后嗣” 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唐人评“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明人评“冠绝千古之作”。】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青青子衿” 以下八句为第二节,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 青青” 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贻)音(寄言问候)?”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 贤才” 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 贤才” ,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 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 求才” 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这赏析才深入到了用典的深层内涵之中。】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宴饮群臣之乐,后推至民间。】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 嘉宾” 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 求才” 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 婉而多讽” 的表现方法。同时,“ 但为君故” 这个“ 君” 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 君” 只是指一个具本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 贤士” ,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 明明如月” 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 主题旋律” ,而“ 明明如月” 八句就是这两个“ 主题旋律” 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 贤才” 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 主题旋律” 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 贤才” 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 贤才” 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 掇” 通“ 辍” ,“ 晋乐所奏” 的《短歌行》正作“ 辍” ,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另一说: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 人满为患” 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 月明星稀” 以下八句为最后一节。“ 月明” 四句即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 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 客子” 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

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 何枝可依” 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地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周公吐哺” 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 人满之患” 。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依兰县高级中学

语文组刘立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多媒体导入,创设情境。)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短片,在欣赏的过程中,总结这些画面的特点。(自然、清新)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这几幅优美的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恬淡、清新,心旷神怡,这就是我心中的田园风光,今天我邀请你和我共同感受这自然的气息,我们一起赏析《归园田居》其一。( 多媒体、板书) 。

作者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那我找同学给我们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介绍得比较好,那来看看,对于陶渊明我们该掌握哪些文学常识。

二:作者介绍:

(多媒体内容:陶渊明, 又名:陶潜字:元亮“ 田园诗人” “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 五柳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这样一位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听,笛声悠扬的响起, 让我们在这古韵的微香中走进《归园田居》。

三、整体感知:

1 、(多媒体:归园田居课文)(多媒体:听朗读)

音乐很优美,朗读也很舒缓,那我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此意境该大家一起分享,那么就请放开你的情怀,大声朗读这首诗,勾画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并体会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

2 、。(多媒体:大声朗读,并勾画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体会田园意境。)

大家读得都很投入,看来已经被意境所感染了,我觉得啊,品诗如品酒,独酌固然好,但不如宴饮来得欢畅,那就让我们欢畅一番,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吟诵《归园田居》其一,我来起个头,大家跟上。

(多媒体;音乐)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时有没有忘记刚才的任务,哪些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啊?(多媒体:田园生活的诗句,音乐)

现在我给你一个机会,请咱们同学做一回诗人,请你大声吟诵出你所勾画出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要求读出诗味。

朗读注意事项:语速要放慢,才能充分展现情感。

断句。

体会意境,这是田园诗,该读出田园的味道。

四、分析鉴赏

多美的意境啊,我们读起来尚且舒展开阔,可以想象,诗人在吟诵时也必然韵味十足。孔子又云:学而不思则惘,现在就请你打开思想的闸门,思考。

在学习诗歌时,我们首先应该抓住得就是意象,在这段描写中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明确: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 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住宅四周游十余亩土地,有八九间茅草房。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的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间鸣叫。

田园景色被大家品味的这样美,树影婆娑,浓荫匝地,习习清风,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远处炊烟袅袅,侧耳倾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通过刚刚我们对田园生活美得解读,我们不难总结出作者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那就是平静,幽美(板书)

有如此平静优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此时的心境该如何呢?(悠然自得)。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和作者一样得悠然自得得心态来背诵这几句描写田园生活得句子。那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几句背下来,看谁背得快,背的好。我找同学来配乐背诵。

五、合作探究:

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是如此的平静的,充实的,和谐的,幽美的,那么,现实的归隐生活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五柳先生传》中是怎样再现陶渊明的现实生活的(多媒体:〈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的自传,真实记录了诗人的归隐生活。

(多媒体:“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传》

〔 1 〕环堵( d 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 2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 3 )晏(yàn) 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然” 。

( 4 )簟(d ā n )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译文: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读过这则材料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一下,难道你没有什么疑问吗?

六、能力提升:

阅读后思考:现实生活和诗歌中描绘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生活环境,艰难潦倒。我们不禁有疑问,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留恋,反而在诗歌里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潦倒,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想知道答案的从陶渊明诗歌中去寻找。

追问: 诗句中何处体现?赏析一下,具体说说是怎样体现的?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 、' 池鱼' 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 尘网' 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 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 (实应为' 十三年' 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A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 性本爱丘山' ,为何要出仕?

明确:' 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 ){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 韵' 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 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

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 、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 ?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 羁鸟' 、' 池鱼' (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 归园田' 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明确:他面对困顿的生活时不抱怨现实。所谓诗言志,古人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的艰难和潦倒,正是表达了自己的追求。这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另一点原因就是:(板书:官场——黑暗、污浊——厌恶)

★我们初中学过陶渊明得《桃花源记》,那里面也有一段田园生活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咱们学得这首诗有一曲同工之妙,都描绘了一幅平静、祥和的画面,那现实生活中有这样得人间仙境吗?没有,这只是作者的理想,在他心中,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社会,生产资料共有,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世界。陶渊明把自然社会视为理想社会,所以诗歌才会如此美好。(板书:向往)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的,甚至是贫困的,可生活虽然贫困却得心灵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何陋之有呢?

阅读:(多媒体,音乐:全诗)

刚刚咱们已经把描写田园风光得诗句背了下来,那么下面你再把体现诗人心志得句子背下来,那这首诗就完整了。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加油!

七、思维拓展: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隐者得思想志趣,(多媒体)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这种行为是否可取呢?(辩论)

八、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品味意象感受到了诗歌清新自然的意境,再联系诗句和作者经历,我们又进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荣华富贵,追求身心得宁静、自由。同时,我们也对陶渊明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其实,我们这节课经历的过程正是诗歌鉴赏的一般过程,那就是:(多媒体:涵咏、整体感知; 释句批文,进入意境;领会主旨,评定优劣)

这种方法我们学完了,那就需要学以致用,运用这种方法鉴赏其他几首《归园田居》。

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共同背诵这首诗,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学习诗人追求理想自由得精神吧。

板书;

田园------------ 平静、幽美----------- 向往

官场————黑暗、污浊————厌恶

《离骚》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屈原其人和楚辞的相关知识

2 、理解本诗用香草美人的比兴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的特点及运用的

效果。体会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形象的比喻、

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个性化的抒情、以六言为

主,兼有杂言的灵活多变的句式等)

3 、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美政理想)

过程与方法:1 、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 、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2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 、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 、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

二、《离骚》相关知识

三、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四、当堂预习、诵读课文

1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重点字词写在书上即可,但必须写,查书。

2 、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老师总结。

( 1 )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 2 )“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第二课时分析《离骚》四、五章节选部分

一、梳理思想内容与结构:

(1-7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

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二、写了什么——忧。

“长太息以掩涕兮”,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诗人为什么“太息”“掩涕”?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一)探究“忧”因——诗人为什么“忧”?

1 、结合文本:“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而夕替……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君王“不察”,小人投机(“众女”“谣诼”),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2、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为什么忧?即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

一方面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另一方面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又昏庸浅薄,在对秦的态度上双方意见不一致,加上楚怀王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面对这样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屈原自己又不愿同流合污。

(二)品味“忧”情——诗人“忧”的具体表现?即面对君王的疏远、小人的诽谤,屈原有没有痛苦?

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

还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也曾产生过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三)理解“忧”志——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1、(课后练习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或幻灯: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长太息以掩涕兮,袁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以前贤为榜样,为正道而死

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洁身自好、坚持自我、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小结: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决不与周围群小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誓死坚持真理,捍卫理想。

2、问题探究: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三、怎么写的?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屈原的精神品格?

1. 语言特点

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或者说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可参见课后练习三所举的对偶句。

《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设题意图:注意这首诗句式上的特点。

④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加上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的新诗体“楚辞”(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2.比兴手法

该诗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见课后练习四:《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课堂总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多么感天动地的诗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深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作业:

你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氓》教案

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③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新课:

诗歌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 也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有” 文学之母”” 语言的钻石” 之称 .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最好是从读诗入手 . 能欣赏诗, 自然能欣赏小说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中国号称” 诗的王国”, 王国的始祖便是<< 诗经>>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今天我们来学《氓》。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检查对《氓》一课的复习情况。

投影显示习题:下列成语的中的黑体字与诗句中的黑体字加以解释:

⑴匪来贸丝——匪夷(平常)所思:通“非”,不是

⑵来即我谋——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靠近

⑶来即我谋——不谋而合:商量

⑷送子涉淇——跋山涉水:渡过

⑸乘彼垝垣——残垣断壁:墙

⑹泣涕涟涟——涕泗滂沱:眼泪

⑺载笑载言——载歌载舞:又…又…

⑻尔卜尔筮——未卜先知:占卜

⑼女也不爽——屡试不爽:差错

(10 )士也罔极——置若罔闻:无,没有

小结:同学们,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们掌握了文言句中某个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学习成语,反过来说,我们懂得了成语中某个字的意义,又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句子。

3 .学生齐读全诗,感知内容。

诵读指导:诵读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熟悉作品内容,把握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那么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后,订正读错的地方,特别是通假字的读音

四.概括诗歌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1 .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诗以女子自叙的角度,讲述了她在婚前轻率答应男子求婚,婚后辛苦劳累却遭丈夫遗弃的故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诗可分为三个部分。(课件显示《氓》的故事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2 .伴随着爱情的变迁故事情节的发展,女主角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随着"我"的心理变化,对人物的称呼也在变化,可引导学生探究,

开始是氓显示其身份。

热恋时是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好像是到了热恋之后、居家过日子阶段,称:尔(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

到了最后,决绝时称"士"(古时男子的通称),类似于今天女子失恋后的激愤之词"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又牛运震曰:“称之曰…氓',鄙之也;曰…子'曰…尔',亲之也;曰…士',欲深斥之,而谬为贵之也。称谓变换,俱有用意处。”按诗中称谓之变换,确可玩味。不过“氓”非贬义,曰“氓”,乃追忆初识,仍有情也;曰“士”而深责之,则讽意寓焉。

明确:恋爱时诗歌着重刻画了她坠入爱河时的沉醉与迷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她依依不舍地送郎回家,又为了平息郎君怨气而自允婚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当这对有情男女幽会前,女子陷在思而不见的愁苦中,热切盼望对方的到来。而见面时女子的眼里只有情人的存在。

婚变时女子反省自己婚后的生活,“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耻笑嘲弄。亲兄弟都不体谅她,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

诗歌最后一段,女子忆及往事,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两相欢悦海誓山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氓却抛弃了她,氓前后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愤激,彻底失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她决定抛弃幻想,与氓一刀两断。

(多媒体显示全诗感情基调变化: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3 .找一名诵读能力强的女生朗读全诗,注意在读准节奏的同时读出人物情绪的变化,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感情。

五.分析性格特征。挖掘悲剧根源。

很明显,这是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千百年来,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这到底是不可抗拒的命运还是一个可以避免的错误呢?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女子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又是其中的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下面我们分析一个这个女子的形象特点,借此看看她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发。

1 .她性格中有哪些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这个女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刚强,有主见。当她意识到爱情鸟已经飞远了时果断地挥剑斩情思,并且将她的教训昭告天下。这一举措使她于其余的爱情受害者。当刘兰芝无法保全爱情时,她选择了举身赴清池;当杜十娘失去爱情时,她选择了跳江;当安娜·卡列妮娜再也无法挽回爱人的心时,她选择了卧轨……这些在文学上光彩耀人的女性形象在爱情之舟覆灭时表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价值观。童话里总是说公主和王子结婚后就过着幸福的生活,比起那虚幻的空中楼阁,这个因生活里的变故磨练得坚强的女性显得更可爱。

(多媒体显示女子性格特征:单纯——勤劳——刚强)

2 .这么有主见的一个女人,为什么又会让婚姻之船触礁呢?

明确:从恋爱时的表现来看,这个女子的性格里有着她单纯的一面。西方传说里爱神是盲目的,中国也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执。恋爱中的这个女人一味地迁就对方,唯愿满足对方的要求,失去了自我意识,看不到危险的存在。婚后不光移情别恋,甚至对她施加暴

力的就是从前她认为“蚩蚩”的氓。婚后的“三岁食贫”“夙兴夜寐”的任劳任怨是她勤劳品格的验证,但艰苦的生活却是女人退去华彩的催化剂。当容颜如叶般枯萎如花般凋谢时,也就是审美疲劳的开始。

女人,在恋爱时不要失去自我。

六,归纳塑造形象的手法延伸至诗经比兴手法的特征和运用。

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

1 .对比。

同学们归纳。(课件显示对比:

①“士之耽兮”与“女之耽兮”的对比,“女也不爽”与“士也罔极”的对比。

②男主人公前后态度的对比。“蚩”与后来的“暴”的对比,一敦厚,一凶暴。

③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委屈。

④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暗示着爱情由盛而衰。)

讨论:大量使用对比有什么好处?

2 .在《诗经》的传统手法里又运用了哪些?

比兴。什么叫比兴?朱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贺敬之《回延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些都是典型的比兴手法。《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比兴。

《氓》中运用比、兴的诗句有哪些? 请找出并简述其含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手法是“比”,比喻女子貌美。初婚生活美满。

先言“桑”,再引起所吟咏之辞,引发了下文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也是“兴”。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一句,既用了“兴”,也用了“比”,比喻女子不可被爱情所迷,否则就会像斑鸠吃桑葚过了头,醉了;这一句还能引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一句。所以又是“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结合在一起,以这一句来引起下文“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又比喻婚后生活的凄凉。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淇水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也有个边,然而“我”这个女人啊.为什么被休弃后有无限痛苦呢? 以此来说明“我”的痛苦无边无际。

那么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有些什么作用呢?

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手法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情感和观念,这样使主观情感与客观意象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七.作者塑造了一个弃妇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或者说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有几种说法。我们来看一些文献资料,请大家比照着自己的思路看,扩大我们探究的视野:

①《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②朱熹《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而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③方玉润《诗经原始》:《氓》为弃妇作也。观其以氓直起,亦某甲某乙无知之人耳,特其事述之足以为戒,故见诸歌咏,将以为世劝焉。

这三种观点大家比较认同哪一种?为什么?

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首弃妇诗,《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妇女与婚姻问题。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男女平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种婚姻理想罢了。在阶级社会的传统婚姻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在奴隶制度的《诗经》时代,女子私奔还比较常见,尚不一定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谴责,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私奔就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失节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族权的严厉惩罚( 包括剥夺生命) 。

八.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方面能从思想上得到启示。爱情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爱情却不总是甜蜜。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到现代舒婷的《致橡树》,女性的爱情观在不断成熟。少一份愤激,多一份理智。要追求幸福所在,女性要自立。

另一方面我们初步去尝试了如何去鉴赏诗歌,要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要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要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三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形象:单纯——勤劳——刚强

手法:对比比兴

《涉江采芙蓉》教案

1 .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 说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教学教案(20191023)(汪安良)

“忧”和“悠” ——部编语文教材高一(上)《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汪安良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两首作品不一样的主旨和情感 2、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 人生的思考,理解两位诗人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与精神境界 3、品味两首诗歌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不同 4、选择一个角度,尝试完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二、教学重点:读懂并理解两篇诗歌不同的主旨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在表达技巧使用的过程中隐含的作品情感 四、教材分析 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为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 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 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 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 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感受两首作品的忧思与悠然不太难,难得是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办法 读懂忧思与悠然内在的微妙情感,即曹操忧思而呈现的吞吐而又往复,欲说还休 的矛盾,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前的痛苦与忧愁。 两首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除了显然的情感和人生状态不同外,学生比较难以 理解二者相同点。往往容易认为曹操是积极的入世者,而陶渊明则是消极的避世者,并未真正理解二者其实都是有志之人的一种人生选择而已。根据两人的生平和 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共同之处:均为大志之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选择不一样完善自我的途径罢了。 五、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读全情感 1、整体感知情感:《短歌行》的“忧”和《归园田居》的“悠” (1)初读两首诗,说说整体感觉。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忧思”与“悠然”

曹操《短歌行》教案

超世之杰,非常之作 ——曹操《短歌行》赏析 授课对象: 教学目的:了解曹操和建安文学特点,掌握《短歌行》的诗歌内容和情感,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教学内容:一、作家作品介绍 二、《短歌行》内容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短歌行》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和情感、深刻内涵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盖世英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汉篡逆”、“巨奸大滑”。但,也不断有人为他翻案,毛泽东和鲁迅就对他极为赞赏。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曹操。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借着官渡大战胜利后的声威,以及成功统一北方后形成的昂扬的战斗意志与雄厚的军事实力,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列阵长江之岸,要一举荡平孙权刘备的势力。大战前夕,曹操设宴犒劳众文臣武将,酒宴进行至半夜,忽然听见夜空中传来鸦鹊的叫声,一会儿,鸦鹊往南飞去。此情此景激发了曹操的灵感和思维。他手持长矛走出营帐,面对浩瀚的天宇和苍茫大地,当场赋诗一首。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短歌行》。

一、超世之杰与非常之作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是影视作品中对这首《短歌行》的演绎。 (插入视频) 这段视频中,扮演曹操的是张丰毅,他吟诵的《短歌行》,慷慨激昂,富有气势。我们说,张丰毅的这种处理不是随意的,《短歌行》这首诗歌传递给我们的就是这么一种感觉。诗歌的这种特点,与曹操的胸怀和气势有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坛特点有关。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非常尖锐,连年战乱,社会动荡,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这么一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代中,涌现了一批胸怀宏伟抱负、奋发努力、富有作为的英雄人物。曹操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公元155年—220年,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曹操是“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这是非常高的一种评价。 曹操在北方实行了抑制豪强兼并、大兴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等一系列进步的政策,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使残破的北方日渐恢复,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统一了北方。在他有生之年,奠定了统一南方的物质基础。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 成了一方霸主。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从军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比较鉴赏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

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 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深入探讨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 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6、个性解读 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完整教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刘雯莉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模块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入选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代表诗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该时期诗歌类型、风格及代表性作品,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为以后深入研究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短歌行》属于略读课文,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独具特色。总体来说,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的独特充沛:为人生短暂而慨叹,为人才难得而嗟伤,为天下未定、功业未就而忧虑。但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消沉,雄浑而细腻,忧虑而豪壮,展示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心胸肝胆。另外在手法上,曹诗自如的运用典故和比兴来表达感情,都属于品读可以切入的角度。 【学生分析】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对这篇诗歌背景多少有些了解。初中又学了《观沧海》、《龟虽寿》,对曹操及他慷慨激昂的诗风也有初步的把握。另外,通过第二单元学习,学生对四言、五言诗的形式也比较熟悉,基本能识别、赏析比兴的手法。 还有,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有长远志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时常会出现动摇、彷徨、迷惑甚至遗忘。本诗是一代枭雄以激昂豪壮的心态面对“壮志未酬”之“忧”,以开拓进取的行动应对“人生苦短”之“忧”的形象展现。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思考,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新课标)。 【教学设想】 根据如上分析,确立本课的核心任务时,备课组将教学的核心任务落在了对曹操“忧”及“忧”的特点——“壮”的品读和思考上。 由于是一个课时,所以本堂课首要目标是品读诗歌文本,对诗歌本身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个方面就设计诗眼“忧”来贯穿,引导学生自己品读,把握感情起伏。 第二个教学目标当然就是品析《短歌行》中体现出来与常人不同的忧——忧得“壮”,“忧”得催人奋进。诗歌品读感悟能力的提升就体现在能分辨、品鉴不同诗作者的不同风格,把握诗人、诗歌的特点,那么在这首诗里如何体会曹操不同常人的豪情?我筛选了几个其他诗人抒发壮志未酬的“忧”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验曹操“忧”的独特风格。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短歌行》激昂慷慨,朗朗上口,品析和诵读是相互促进的,本课计划创设情景学生朗读,自己品读、评价经典诗句,对比鉴赏阅读,教师范读、指导品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1、能感受并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2、感受曹操在诗中所抒发的“忧”及其实质,进而体验曹操忧而豪壮的特殊情感 3、体验曹操为实现志向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验志向与现实的关联。 【教学重点】品析曹操的“忧”及其特点 【教学媒体】PPT课件 【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短歌行》 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的文体常识及创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名士。这些名士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刘伶,饮酒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比如陶渊明,超脱生死,顺应自然;再比如何晏,求仙问药,增加生命的长度。然而,更有曹操这样的建功立业,增加生命质量的人。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800年前,来走近曹操,走近他的《短歌行》。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体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诵读感知 1、预习,个别读 2、正音 3、听范读,体会情感 听完整首诗的朗读,你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4、齐读 (五)、品读鉴赏 1情感:、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品味 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短歌行曹操教学设计

短歌行曹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 》“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 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 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 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 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 分析曹操的生平、 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 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 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 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 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 非常大的。 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 shào 曾说,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 脸。 其实, 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 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 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知人善察,唯 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 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 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 是文学家呢, 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 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 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 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 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 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反映 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 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 》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 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 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 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 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 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 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

《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 林丽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 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 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 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 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 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我们以

前也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短歌行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二《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片: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 淮北实验高级中学:王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 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

《短歌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短歌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三、学习新课 1、朗诵课文。 2、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坚持课堂开放性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 一、众说纷纭话曹操 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句英文翻译成一句中文俗语吗?有请英语科代表。(说曹操,曹操到)devil的意思是恶魔。一代枭雄曹操怎么成了恶魔了呢?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在同学们心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生发言,之所以说他是奸雄,是因为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我们来看看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陈寿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名士许劭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 能够得到毛泽东如此之高的评价,实属不易。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短歌行》一诗,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解背景 读诗,首先要知人论世。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曹操其人,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宴请众文武,酒至半酣,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一睹曹公的风采。(播放《横槊赋诗》视频) 三、激情慷慨颂华章 曹公这一番发自肺腑的吟唱可否打动到你?好,让我们带着心灵的某种震颤放声诵读。(展示拼音)、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谁来点评? 你的点评很直率,但是缺少一点对同学的鼓励。确实,情感是诗歌创作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读的生命。读曹操的诗,就要读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我试着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诗中哪一个字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四、挖掘诗眼析诗情 1.何谓诗眼?指能够揭示情感或点明主旨的关键性字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