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试资料元代文学

考试资料元代文学

考试资料元代文学
考试资料元代文学

第二编元代文学

第一节元代历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蒙古灭金统一北方的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明军攻下大都元室北迁

第二节元代文化精神

一多元并生二开阔正大三崇真贵俗

第三节元代文学全景扫描

以往讲元代文学主要讲元曲,而元曲中又主要讲属于剧曲的杂剧,形成了元代文学史中元杂剧一体独尊、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不符合元代文学历史实际的。

元代的文坛,是诗、文、词、曲、小说以及文学批评的多元并兴,各体文学均取得了较高成就。

诗文依然是元代文学的大宗。元代的诗文别集数量相当可观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共收录元代近五千诗人的约十三万两千首诗。

曲家只有二百多人。元代诗文数量可观,质量也相当高。元末杨维桢在《玩斋集序》中说:“我朝古文殊未迈韩柳欧曾苏王,而诗则过之。”

元代文坛的特点:雅俗分流、文道互补、华夷一体

诗词、散文、戏剧、小说四种文体第一次齐聚文坛。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文士齐聚文坛。

所谓“宋末词四大家”张炎、王沂孙、蒋捷、周密,从生活时代和政治倾向看,除周密可以确定为宋人外,其他三人,都应该说是元代词人。生活于金元之际的元好问,以及元人白朴、仇远、张翥、邵亨贞等,都是很有成就的词人

长篇白话小说,部分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元人作品,但多数人认为两书成于明代。当然,成书于明代也并没有否定它们是在元代逐渐成熟的。

元人传奇仅有《娇红记》、《春梦录》、《紫竹小传》、《姚月华小传》、《绿窗纪事》、《名姬传》数种。其中《娇红记》是中国传奇小说史上的名篇。

第一章元代诗词

一、前期诗文(由金入元的:如元好问、李俊民;由宋入元的:如方回、赵孟頫。元朝本土的:如耶律楚材、郝经。理学家:刘因、许衡。)

二、中期诗文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诗作多宗唐,体现出和平雅正的时代风气。

三、后期诗文1、杨维桢与“铁崖体”2、萨都剌3、王冕

元诗,既不同于唐诗,它不要惊风雨、泣鬼神的强烈抒情,也不同于宋诗,它不追求警策与深致,不以翻新出奇、见解超人的议论取胜。它是形象的而非理致的,它是抒情的但却是以理制情的。它追求广泽漫流、平波微澜,但具有浩瀚无际的阔大气象,于平易和缓中寓深醇,自有一种隐然动人的力量。形成一种“清和”诗风。

塞上曲五首廼贤

秋高沙碛地椒稀,貂帽狐裘晚出围。射得白狼马上悬,吹笳夜半月中归。

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橐驼。

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

马乳新挏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

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最爱多情白翎雀,一双飞近马边鸣。

廼贤(1309-1368),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字易之,汉姓马,因又名马易之,号河朔外史。存诗集《金台集》二卷,游记《河朔访古记》残存三卷。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

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雪白杨花拍马头,行人春尽过徐州。

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张家燕子楼。——萨都剌《彭城杂咏》其二

萨都剌题咏之于徐州城市文化的意义

其一,彰显了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二,体现了徐州有容乃大的城市文化精神。

其三,涵化着慷慨大气、有情有义的徐州人。

杨维桢

1.生平(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东维子,诸暨人。元泰定四年(1327)与萨都剌同榜进士,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元亡不仕。其诗学李白、李贺,负盛名,号“铁崖”。

2.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反对宗唐模古。

3.作品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并因此形成“铁崖派”。风格奇艳诡谲、雄健纵横。

宫词萨都剌

清夜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两三行。石阑干外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

第二章元杂剧概说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搬演故事,以诗歌为本质,密切结合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过俳优装扮,运用代言体,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学和艺术。

——曾永义

一、戏剧因素形成期

根源于歌舞、曲艺、杂技、宗教活动:1、秦的俳优2、汉代的角抵戏3、南北朝“代面”4、唐代参军戏第二节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一、都市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设施齐备)

二、蒙古色目贵族的兴趣和爱好。(引领社会时尚)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一流作家)

四、文艺政策的宽松。(便于产生精神产品)

第三节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结构体制:大多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

2.文学要素:唱词(曲文)、宾白、科范(科介)。

3.音乐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牌联套);每折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脚色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4.脚色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

第四节作家作品述评

一前期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

前期的特点:此时人才辈出,名作如林。以大都为中心,作者主要是北方人。是元杂剧的鼎盛阶段。

1、关汉卿杂剧之祖、本色派代表、四大家之首。其创作是“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2、王实甫文采派的代表,被誉为“花间美人”

3、白朴现存两个剧本《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4、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代表作:《汉宫秋》

二后期作家作品

后期特点:以杭州为创作中心,作家也主要是南方人,成就远逊于前期。

最有成就的剧作家:------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是四大爱情剧之一。

第三章关汉卿

第一节生平及作品

关汉卿:大都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无行医的任何记载。祖籍有多种说法,《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入元时大概年近半百。一生在动荡的年代度过,熟读经史无助于生存。因而,对社会,对传统表现出强烈地不满。

一、另类、反叛性格——浪子二、全能的高产作家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第二节题材和主题

关汉卿现存杂剧,按思想内容可分三类题材,表现了三大主题。

一、历史剧

以歌颂历史英雄,弘扬民族气节为主要内容。(《单刀会》、《西蜀梦》)

二、公案剧:其主题是吏治黑暗、清官救世。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开救世良方。(《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

三、风月剧:其主题是:救世之人,出于巾帼。(《拜月亭》、《望江亭》、《救风尘》)

第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

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但如此,由于关汉卿对人生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融入剧中,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他的杂剧不但能写出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关剧塑造正面人物的基本手法是把戏剧主人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其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塑造反面形象时,关汉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手法,暴露他们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作品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尾照应,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能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故事情节,收到了突出主干、深化主题的效果;

戏剧冲突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出,剧情的发展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些都保证了他的优秀作品具有长久的舞台生命力。

四、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中原音韵》),毫无雕琢的痕迹。

所谓当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所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第四节作品讲解《窦娥冤》

1、题材来源(《汉代以来民间流传的《东海孝妇》):

2、《窦娥冤》的艺术成就与戏剧史意义

其一,叙写了一个深刻的社会悲剧。

其二,刻画了一个善良、孝顺、倔强和富于道德感召力量的女性形象。

其三,结构紧凑、冲突有力。

《窦娥冤》确立了古典悲剧的典范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第四章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故事的演进

“张生与崔莺莺”故事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宋代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金代出现《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西厢记诸宫调》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第二节《西厢记》的基本情节

《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折,是一个连本戏。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惊艳、借厢、酬韵、闹斋。(爱情的产生)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寺惊、请宴、赖婚、琴心。(发展受阻)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前候、闹简、赖简、后候。(曲折发展)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酬简、拷艳、哭艳、惊梦。(初步成功)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报捷、猜寄、争艳、荣归。(圆满结局)

作者真实、曲折的描写了崔张相爱的过程。对崔、张爱情大加礼赞,对情的极力张扬,就是对世俗权威的大胆挑战。

第三节人物形象

一、崔莺莺

莺莺是一个敢于突破伦理秩序、蔑视功名利禄,富有牺牲精神、主动追求纯洁爱情的理想主义者。

二、红娘是《西厢记》中最活跃的人物,剧中她占有三分之一的唱词。因此被称为西厢之骄子。其性格特征:善良、机智、泼辣

三、张生

第四节艺术成就

体制:突破一般杂剧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的体制:五本二十折;若干折由数人轮唱。明人称为“传奇之祖”。剧情:情节单纯,结构严谨,而又波浪迭起,悬念丛生。

语言: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语言风格。

人物形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品选讲《长亭送别》

1. 本折又称“哭宴”,选自《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之第三折,向来被曲家视为绝唱。在崔莺莺、张生二人的婚事确定之后,迫于老夫人的压力,张生只得进京求取功名,这折戏的内容就是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情景。整折戏由莺莺一人主唱,它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倾诉了莺莺的忧伤别离之情。

2. 此折的艺术特点

(1)此折深刻地揭示出莺莺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处于特定场景中的莺莺的多重心理内涵: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深深不满;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这多重的心理内涵又都共同指向于莺莺的情感底蕴。就情感底蕴而言,莺莺追求的是超越了功名利禄与门第观念的纯真爱情,在她心目中,长相厮守的爱情理念高于一切,她明确表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不但和老夫人的传统婚姻思想针锋相对,而且把挚爱真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此折充分发挥了曲词的抒情功能,堪称古代剧诗的典范。作者善于选取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以景写情,融情入景,创造出凄清悲凉的诗的境界。如开头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红叶,展现了暮秋一派萧瑟零落的景象,映衬出主人公凄凉愁苦的心境;再如结尾的夕阳古道、淡烟暮霭、禾黍秋风,无不是莺莺主观情感的外射,渗透着她幽怨怅惘的离愁别恨,整折曲词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处处充溢着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此折的语言葱茏丰茂,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文采派的特色。具体分析可参考《西厢记》艺术成就的第三点。

第五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第一节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

一、白朴和《墙头马上》

白朴是元杂剧前期的著名作家,著有杂剧十五种,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今存三种:《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

《墙头马上》是根据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诗意敷衍而成,它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的四大爱情剧。剧中着力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的李千金。

二、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号称“曲状元”,一生共创作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代表作品是《汉宫秋》。这部剧作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也是一个民族悲剧。作者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对有关史实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流露出一定的民族感情与沉痛的忧伤情绪。它以胡、汉民族矛盾为背景,叙写了昭君为汉室江山挺身而出,毅然出塞和番,以至投江殉国的悲剧故事,歌颂了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谴责了怯懦无能、贪生怕死的汉朝文武大臣,鞭挞了谄佞奸贪、卖国求荣的毛延寿。该剧剧情哀婉动人,曲辞清丽典雅,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作品选读《汉宫秋》(第三折)

1. 此折是全剧的高潮,主要写的是汉元帝屈服于重兵压境的压力,含悲忍辱为昭君送别的场景和昭君在灞桥留汉衣、于边境投黑江的悲剧性情节,从而细致、准确地展现了本剧主人公――汉元帝的凄怆悲凉之情和复杂矛盾的心理流程:既有“妻嫁人,夫主婚”的荏弱屈辱,也有对群臣不能安定社稷之怨恨;既有与美人不忍别离的依依不舍,又有不能不别的无可奈何;既通过描绘眼前实景来抒写生离死别之痛,也通过想象自己独居皇宫的寂寞来表现缠绵相思之苦。

此折的艺术特点

(1)本折戏不以紧张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浓厚的抒情意味见长,具有强烈的情感美。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墨,绵密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的悲伤情怀,一唱三叹,感人至深。

(2)作者善于因景生情,以情化景,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凄清苍凉的外在景物与哀怨悲切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创造出诗一样的境界。

(3)本折的曲词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具有音律美。尤其是[梅花酒]、[收江南]两曲采用首尾相接,回环重叠的顶真句式,节促音哀,百转千回,令人荡气回肠。王国维评论这两曲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三、康进之和《李逵负荆》

《李逵负荆》是现存六种元代水浒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出轻松、幽默的喜剧。本剧最为成功之处是通过一系列误会性的冲突与喜剧性的场面,塑造了李逵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及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构成了他性格的基本核心,李逵行侠仗义,坦荡磊落,既天真憨厚,又粗鲁莽撞,既正直、豪爽,又暴躁、轻信,在粗豪中显妩媚,于狡黠中见淳朴,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可笑而又可爱的喜剧形象。

纪君祥和《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也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

其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史记》、《左传》等史籍,并进行了创造性地改造和提炼,全剧围绕“搜孤救孤”这一中心,展开了正义与邪恶、忠与奸的惊心动魄地较量,在风口浪尖的激烈冲突中,塑造了一系列为挽救无辜而见义勇为、前赴后继的戏剧人物形象。全剧始终洋溢着磅礴高昂的正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悲壮美。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石君宝《秋胡戏妻》:

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

罗梅英:勤劳、善良、具有坚贞操守和顽强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典型。

反抗财主李大户的逼婚,表现了坚贞不屈、视富贵如粪土的崇高品德;严词拒绝秋胡调戏,弄清真相后誓与秋胡一刀两断,又显示出其自尊自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艺术:戏剧冲突尖锐;曲词本色泼辣。

第二节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1. 郑光祖一生写有杂剧十八种,现存八种。《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最优秀的剧作,也是元后期最杰出的爱情剧。它取材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对剧作的主要情节——离魂的处理相当出色:倩女的灵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实际上是倩女痴情的升华和结晶,它象征着女性对爱情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

2. 《倩女离魂》在艺术上也有显著特色。首先是构思奇特,情节新颖。作品写倩女,一会儿是魂,一会儿是身,一会儿在外,一会儿在家,两两映照,相得益彰,同时这些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情节,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其次是描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再次是曲词秀美婉转,清丽流便,充满浓厚的抒情气息。

第六章南戏和《琵琶记》

第一节南戏简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全称是南曲戏文。因为它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故又称“南词”。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简称之为南戏。二、南戏的体制

1.结构形式:一本十多出或几十出,下场诗:上场引子、定场白。

2.音乐形式: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脚色皆可演唱,演唱形式多样;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乐器伴奏以鼓板为主。不同地区出现不同声腔,如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

3.脚色体制:以生(男主角)、旦(女主角)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明代传奇戏曲大体上沿用了南戏的戏曲体制。

三、剧目

宋元南戏剧目共238本。其中全本流传的有18种,仅存佚曲的134本,失传86本。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九山书会编《张协状元》、古杭书会编《小孙屠》、古杭才人新编《宦门子弟

错立身)1920年在伦敦发现。

四大南戏:即“荆、刘(白)、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南戏中兴之祖----- 《琵琶记》代表了南戏的最高成就。

第二节琵琶记

一、高明

1.生平(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后人称东嘉先人。

2.作品:除《琵琶记》外,他还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二故事源流

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宋代早期南戏中有《赵贞女蔡二郎》的名目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之句。

早期戏文、院本、杂剧中,赵五娘罗裙包土,为公婆筑坟,是个被歌颂的人物;蔡伯喈不顾父母,抛弃妻子,则是被谴责的对象。

三.高明对南戏旧作的改编

把“马踏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的结局改为大团圆,把背亲弃妇的蔡伯喈改成“全忠全孝”之人,是高明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上与民间传说和早期戏文最大的不同之处。

他重新处理了蔡伯喈的艺术形象,把蔡伯喈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逆天罪大”和再婚牛府的负义行为,用客观的“三不从”来开脱。不赴京应试,父不从;辞官,君不从;辞婚,牛相不从。可以说,父不从是家庭不幸的起因,君、相不从则是关键。

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四、《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高明的《琵琶记》代表着元代南戏最高艺术成就。

1. 《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成功,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剧首蔡伯喈被标举为“全忠全孝”,而实际上却难以尽忠尽孝。这样就揭示了社会伦理自身的困境;作品还写出了蔡伯喈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复杂心态。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赵五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她在饥荒岁月尽心尽力奉养公婆,苦苦维持生计。具有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不怕艰苦、自我牺牲等优秀品格,正是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体现。蔡伯喈、赵五娘形象的成功,展现着元代后期戏剧已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写法,注意多角度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2. 结构严谨,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互对照。自蔡伯喈离家赴试后,剧情就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蔡伯喈中第、为官、招亲,在牛家尽享荣华富贵;另一条是赵五娘在家苦守、服侍公婆、糟糠自厌、祝发买葬,陷入悲苦的困境。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剧情发展有起有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的奢华与凄凉,于强烈的反差中深化了悲剧效果,同时也使作品展示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3. 语言的运用相当出色。其曲白既接近口语,又富于文采。还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

剧中赵五娘、张大公、蔡公、蔡婆人物口中所说的多是经过提炼的本色语;蔡伯喈、牛氏、牛相的语言稍稍雅丽,但还是明畅易晓。

作品讲读《琵琶记》第二十出“糟糠自厌”

1. 《糟糠自厌》“实为一篇之警策”,也是刻划赵五娘形象的重头戏。蔡伯喈上京赴试,杳无音信,赵五娘在家含辛茹苦地侍奉年迈的公婆,承受着苦难的煎熬,又恰逢连年灾荒,她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省下口粮供养公婆。她的孝心却引起了公婆的误解和责难,但她始终毫无怨言,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幸和苦难。公婆得知真情后,悲苦交加,双双昏倒。她的身上生动地体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和舍己为人的美好情操。由于作者是在典型环境中塑造赵五娘的典型性格的,因而使这一形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孝妇贤妻,赢得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2. 《糟糠自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来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动,

文情凄婉,真挚动人。尤其是赵五娘独唱的四支“孝顺歌”,被称为是神来之笔,曲词写赵五娘这个被遗弃的糟糠之妻吃糠,不禁触景伤情,悲从中来:她由吃糠之苦,联想到糠历经砻、舂、筛、簸种种磨难之苦,由此又想到了自身的命运之苦;她进而由糠联想到米,又由糠和米的两处分飞、一贱一贵想到夫妻久别、终无见期;由自己命运似糠,又想到自己尚不如糠,糠亦可吃,自己却不知要埋在何处。此曲借物抒怀,设喻巧妙,又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把赵五娘的悲怆情怀与悲惨命运表现得细致熨贴。此出的曲文本色自然,朴素晓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七章元代散曲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盛行于元。其包括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几种体制。小令调短字少,套数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散曲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其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一、散曲的兴起及体制

(一)、散曲的兴起:散曲是金末元初兴起的一种新型诗体,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最初是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金元之际,北方少数民族新起的音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产生了散曲。

(二)、散曲的体制: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二、分期

前期:成就较高的作家:关汉卿、卢挚、马致远

后期: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张可久、乔吉。被誉为“曲中双璧”。

前期散曲的特征:质朴、泼辣、浑厚。后期散曲的特征:清新、细腻、典雅。

.曲词比较:

第一,曲和词都是长短句,只是曲的句子长短差别更大

第二,词中没有衬字,曲中可以使用衬字

第三,曲和词用韵不同。散曲用韵比词密,差不多每句都要押韵。但词平仄不能通押,曲中平仄可以通押。散曲作品选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 这首小令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也是元代散曲中最富盛名的作品。此曲选取旅途秋暮的多种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的情怀。

2. 《秋思》的艺术特点:

(1)精心选景,巧妙构思,构筑出鲜明的意象。起首三句,作者精心选取常见而富于特征性的九种自然景物,勾勒出萧瑟苍凉的暮秋黄昏图,同时每种景物都构成一种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词语的连接,纯以意象并置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渲染出天涯游子的无限愁思。曲中意象众多却不散乱,密集却不拥挤,又共同组合成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显示出构思的巧妙。

(2)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全曲重在抒情,却又主要写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清冷悲凉的艺术境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同时又将天涯飘泊的孤寂、落寞与无奈抒写得淋漓尽致,成为游子思归的绝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赞誉这首小令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正指出了它在造境方面的特色。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B卷答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1—5)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传奇 2. 北岛《回答》 3. 池莉 4.《长恨歌》 5.李希凡、蓝翎 6.余华 7.《现实一种》 8. “锻炼锻炼” 9.江青 10. 1979 11.顾城 12. 开拓者 13.冒险记幸 14.沙叶新 15. 《白鹿原》 16. 谢冕17. 王朔18..汪曾祺 二、名词解释(20分,每个4分) 1.新写实小说: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其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2.女性小说 到了90年代,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正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来强调那种“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女性作家在90年代正在走向一种集体性的成熟。开创着中国女性写作的一个自由、多元境界。 3.知青小说 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是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方的河》等。 4.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其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5. 粱三老汉: 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具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同时,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三、简答题(25分) 1.《红旗谱》的民族风格(6分) 《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第二,作品以人物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章回体表现形式。第四、在语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 2.简述朦胧诗特色(6分)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

当代文学考试资料[1]

1,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诗坛上一种全新的郭小川自己独创的诗歌体式,吸收了我国古代楚辞和汉赋的长处,将自由体和古典辞赋中的优点熔铸为一体,形成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故也称为“新辞赋体”、“长廊式”或“政论体”。其格局比较严整,章节大致对称,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和谐。更好地表达作者激越浩瀚的战斗豪情和情不自禁的议论与深邃的哲理思想。代表作:《青纱帐——甘蔗林》、《乡村大道》、《团泊洼的秋天》 2,反思文学:1979年2月,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标志着“反思文学”的兴起。“反思文学”是在“伤痕文学”的诱导下诞生出来的一种更深刻,更有历史意蕴的文学,对包括“十年动乱”在内的整个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力图揭示出人们心灵伤疤和社会伤痕的病因,接触到“左”倾错误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根源。由感性展示进入理性归结,促使人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总结历史经验,避免悲剧再重演。代表作品有: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王蒙《蝴蝶》、古华《芙蓉镇》 6 山药蛋派:上个世纪40年代初,山西作家赵树理坚持用大众化、通俗化的手法,写出了一批关注农村农民的优秀作品,这些带着乡土味的创作方法,被文学界称为一种流派——“山药蛋派”,代表作家是赵树理、西戎、马烽等,他们的作品紧跟农村前进的步伐,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和农民的心态变化。以幽默风趣的格调创造各种有思想、生活内蕴和情趣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几个历史时期的面貌,热情歌颂了农村的新人新事。代表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改革文学: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三个浪潮是“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作家们开始收回对历史反思关注的目光,注意力转向了沸腾的现实生活,“改革文学”把理性思考的方向转向了现实生活,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深入反映了现实改革中的各种斗争与冲突,写了新人,写了变革,写了变革中的新景象和新问题。代表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贾平凹《腊月·正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试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 OO五年十一月

前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 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 容。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 是唯一的,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贾文丰 2005年 11 月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 树人和。[周作人] 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 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 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 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婚] 7 .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 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当代文学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雪垠的长篇小说《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益言的《红日》等。 7、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__梁斌、郭小川、闻捷和瑛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白羽、、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9、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0、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11、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12、《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13、《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4、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5、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4.京派作家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自由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5.七月派

当代文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小题,共分) 、年月日在北平召开的,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到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文学(文艺)界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批判运动中,最早的一次是对的批判。 、“十七年文学”的小说创作题材主要集中在“”和“革命历史题材”。 、在年代初的“散文复兴”,杨朔、秦牧、被认为是成就最为突出并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作家。 、八个样板戏分别中唯一的交响音乐是。 、最早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由刊物是年月创刊于北京,由、芒克等主编的《今天》。、和《伤痕》通常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第四次文代会后,明确提出了把作为我国文艺发展的总方向。 、是宗璞的小说《红豆》中的女主人公。 、阿来的,写川藏间的康巴地区藏民在现代的生活变迁。、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答案在写下方的表格中,小题,共分) 、“文革”开始以前,我国激进主义文艺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毛泽东审阅并亲自修改的.《关于文化艺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麦家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被称为“民族的秘史”的小说是 .《古船》.《绿化树》.《北方的河》.《白鹿原》 、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是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的女神》.《西海无帆船》 、在年代初,被称作“童话诗人”和“自然的诗人”的作家分别是 .北岛和海子.顾城和芒克.多多和芒克.食指和多多 三、判断题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孙犁为代表的“茶子花派”、周立波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寻根文学的首倡者是阿城,其代表作是《爸爸爸》。 、自年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王安忆发表于年合称为“三恋”的小说:分别是《荒山之恋》、《倾城之恋》和《锦 绣谷恋》。 、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食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白洋淀诗群。 四、名词解释(小题,共分) 、“归来”诗人群 、政治抒情诗 、《随想录》 、朦胧诗 五、简答题(小题,共分) 、简述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分) 、简述陈焕生形象的意义(分)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1

当代文学下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2、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3、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的一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4、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5、寻根文学: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6、先锋小说: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便是以马原的《拉萨和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7、新写实小说:又称“新写实主义”, 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8、开拓者家族:作家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以《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为代表。还有车篷宽、高盛五、牛宏等一系列未脱离乔光朴模式的人物。这些人物总体上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上敢于开拓,有着正直高尚、坚韧不拔的人格精

《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1.1949年七月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文代会确认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文学艺术的指导思想 是什么? 答:毛泽东文艺思想 2.中国当代文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 部分,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中国当代文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 3.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一致确定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是什么? 第一次文代会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它是国家和执政党对作家、艺术家进行控制和答: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4.组织领导的机构。这个机构是什么?简称是什么? 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5.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重要刊物是什么? 答:《文艺报》《人民文学》 6.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是什么? 答: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7.电影《武训传》是根据什么改编的? 答:根据山东贫民武训“行乞兴学”改编的 8.引发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的导火线是什么? 答:李希凡和蓝翎写成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9.1956—1957年,文学批判和文学创作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出现的活跃局面,这得益 于毛泽东提出的什么方针? 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0.名词解释:“双百”方针 答: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确定“双百”方针是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针,“双百”方针的贯彻,是文学批评和创作很快就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活跃局面。 “双百方针实质上是文艺创作方面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手法、不同题材的作品存在。在艺术理论方面,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讨论、自由论争。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 —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 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4、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 一、作家作品名称对应: 路遥《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平凡的世界》 老舍: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把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作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三里湾》《“锻炼锻炼”》《登记》《邪不压正》 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宗璞《红豆》《弦上的梦》《紫藤萝瀑布》《丁香结》 李劼人《死水微澜》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蝴蝶》《春之声》《夜的眼》《布礼》《海的梦》《风筝飘带》 巴金《随想录》 牛汉《半棵树》《复仇的刺》 艾青《鱼化石》 江河《星星变奏曲》 北岛《回答》 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一代人》《远与近》《土地是弯曲的》《门前》《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海子:诗歌理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九月》《春天,十个海子》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卢新华《伤痕》 陈村《死》《鲜花和》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受戒》《安乐居》《八月骄阳》《逝水》《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熊银匠》《大淖记事》《鸡鸭名家》 邓友梅《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方方《风景》《万箭穿心》《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落日》《乌泥湖年谱》《汉口的沧桑往事》《到庐山看老别墅》 池莉《烦恼人生》与《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并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生活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你以为你是谁》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拉萨河女神》 孙甘露《访问梦境》《信使之函》《我是少年酒坛子》《请女人猜谜》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黄泥街》《艺术复仇》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