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皇帝内径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 来黄帝内经 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上卷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 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 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 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 的盛衰。 四、 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 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 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③,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 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婬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 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 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 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 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 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 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 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 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 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 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 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 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 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 上古时代的人, 那些懂得养生 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 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 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 人世;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把酒当水浆, 滥饮无度, 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 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陰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 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 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 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 素应及时避开, 心情要清静安闲, 排除杂念妄想, 以使真气顺畅, 精神守持于内, 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 ,情绪安定而没 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 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 爱自己的风俗习 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 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任何 yín 乱邪 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 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 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 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 而身体 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 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 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 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 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陽明 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陽经脉气 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 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 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 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 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 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 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 岁时,上部陽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 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

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 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 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 的人年纪已老, 仍能生育, 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 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 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 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 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 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变化的规律,能 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 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 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 这 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 地掌握养生之道, 和调于陰陽四时的变化, 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 积蓄精气, 集中精神, 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 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 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 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 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 没有恼怒怨恨之情; 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 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过 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 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 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陰陽的消长和 适应四时的变迁, 追随上古真人, 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 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 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上卷 素问篇 四气调神大论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 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 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 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 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 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 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 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陽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 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陽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陽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陰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陰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陰陽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陽,秋冬养陰,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陰陽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 起,是谓得道。 道者, 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 从陰陽则生, 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 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④藏德:即隐藏,使不外露。德,这里指自然界中促进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绝灭:即生命到寿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锥:泛指兵器。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 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 发, 解开衣带, 使形体舒缓, 放宽步子, 在庭院中漫步, 使精神愉快, 胸怀开畅, 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 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

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 谓之蕃秀, 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 天气下降, 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 ,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 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 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 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 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 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 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 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 收敛之气的方 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 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 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 才好,不要轻易地扰 动陽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 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 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陽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 闭 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 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天气, 是清净光明的, 蕴藏其德, 运行不止, 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 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如果天气陰霾晦暗, 就会出现日月昏暗, 陰霾邪气侵害山川, 陽气闭塞不通, 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 , 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 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 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不荣。贼风频 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 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 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陽就不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 气,太陽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 违逆了秋收之气, 太陰就不能收敛, 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 违逆了冬藏之气, 少陰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泻泄等疾病。 四时陰陽的变化, 是万物生命的根本, 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陽气以适应

生长的需要, 在秋冬季节保养陰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 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 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陰陽四时是 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 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顺从陰陽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 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 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 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 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 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 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 不是太晚了吗? 上卷 素问篇 生气通天论 【本章要点】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 篇的中心思想。 二、 指出人身陽气的重要性, 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陽气受伤引起的 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陰陽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陽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 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陽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陽因 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陽气乃竭。 陽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 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陽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陽畜积病死,而陽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陽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陽气隆,日西而陽气已虚, 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卫外而为固也。 陰不胜其陽,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陽不胜其陰,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陰陽,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 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婬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 圣度。 故陽强不能密,陰气乃绝。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⑧。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 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 法,长有天命。 【注释】 ①六合 之内: 六合 , 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 六合 之内, 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古代把中国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 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九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③弛长:弛缓不收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指折叠衣裙;辟积指衣裙上的褶子,这里是累积的意思。 ⑤薄厥:一种因情绪激动、陽气亢奋,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突然发生昏 厥的疾病。 ⑥痤疿:痤,是一种小疖,皮肤病的一种;疿,即汗疹。 ⑦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陽刚刚升起的时候。 ⑧洞泄:指泻泄非常剧烈,如空洞无底。 ⑨陰之五宫,伤在五味:陰之五宫,指五脏,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养 五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黄帝说: 自古以来, 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 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陰陽。 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 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陰陽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陰陽 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 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陽气充 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陰陽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 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陰陽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 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 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陽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气, 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样重要, 假若陽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 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 常运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陽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 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陽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 扰动陽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 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 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 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

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 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陽气倾竭。 在人体 烦劳过度时,陽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陰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 复,陽愈盛而陰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 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 不可收拾。 人的陽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 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 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 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 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 成疮疖。 人的陽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 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陽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 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 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 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 与陽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 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 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 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 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陽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 这种陽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 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陽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陽 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陽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陽偏西时,体表 的陽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 不要扰动筋骨, 也不要接近雾露。 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陽气活动规 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陰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陽气的,陽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 果陰不胜陽,陽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陽气更盛就会发为狂 症。如果陽不胜陰,陰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 使陰陽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 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 ,伤及陽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陰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 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 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 受到损伤。 大凡陰陽的关键,以陽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陽气致密,陰气就能固守于内。

陰陽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 样。因此,陰陽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 陽气亢盛, 不能固密, 陰气就会竭绝。 陰气和平, 陽气固密, 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如果陰陽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 生急骤的泄泻。 夏天伤于暑邪, 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 秋天伤于湿邪, 邪气上逆, 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 温 病。四时的邪气,交 替伤害人的五脏。 陰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陰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 酸味,会使肝气婬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 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 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 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 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 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上卷 素问篇 金匮真言论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陰陽学说在医学 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陰陽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 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 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 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 于秋, 病在肺, 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 病在肾, 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 病在脾, 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 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 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 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黄 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鸡鸣至平旦,天 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陰陽, 则外为陽, 内为陰。 言人身之陰陽, 则背为陽, 腹为陰。言人身之脏腑中陰陽,则脏者为陰,腑者为陽。肝、心、脾、肺、肾, 五脏皆为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为冬病在陰③,夏病在陽④,春病 在陰⑤,秋病在陽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陽, 陽中之陽, 心也; 背为陽, 陽中之陰, 肺也; 腹为陰, 陰中之陰, 肾也,陰中之陽,肝也;腹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 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 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开窍于耳, 藏精于心, 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 其类火, 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 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开窍于口, 藏精于脾, 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 其类土, 其畜牛, 其谷稷, 其应四时, 上为镇星⑨。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 其数五, 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 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 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 入通于肾, 开窍于二陰, 藏精于肾, 故病在谿。 其味咸, 其类水, 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 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陰陽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 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 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陰:肾五行属水,为陰脏,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陰。冬病在肾, 所以说冬病在陰。 ④夏病在陽: 心五行属火, 为陽脏, 又居于上焦, 为陽中之陽。 夏病多在心,

所以说夏病在陽。 ⑤春病在陰: 肝五行属木, 为陰脏, 体陰而用陽, 又居于下焦, 为陰中之陽。 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陰。 ⑥秋病在陽: 肺五行属金, 为陰脏, 又居于上焦, 为陽中之陰。 秋病多在肺, 所以说秋病在陽。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 黄帝问道: 自然界有八风, 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 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 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 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 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 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 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 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 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 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 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陽气 的活动, 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 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 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 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 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 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 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 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平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中 午到黄昏,则属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 则属陰中之陽。 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 就人体 陰陽而论, 外部属陽, 内部属陰, 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 则背为陽, 腹为陰, 从脏腑的陰陽划分来说, 则脏属陰, 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 腑都属陽。 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 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 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 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 些都是人体 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

的陰陽是相应的。 黄帝说: 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 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 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 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 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 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 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 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 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 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 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 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 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 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 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精气内藏于肾,在 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 为辰星, 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 在五音为羽, 其成数为六。 此外, 其味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 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 了解其顺逆的情况, 把陰陽、 表里、 雌雄的对应和联系, 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 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 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 而又不 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86

原文:黄帝问: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 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帝日: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日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2,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日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日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精心整理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 上乘_ 于右, _ 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其支者,绕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皇帝内径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 来黄帝内经 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上卷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 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 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 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 的盛衰。 四、 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 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 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③,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 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婬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 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

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6学时) ●灵枢·本神 ●灵枢·营卫生会 ●灵枢·决气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血气精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精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互根互用。精属阴,神属阳,精能化气生神。血气精神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因此,血气精神是《内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足气旺精充神茂,是健康的保证。调养血气精神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等内容。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 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原文导读 《灵枢?本神第八》 [篇解] 本,即本原、根本。引申为推求之意。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神,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心神。 广义的神,指心神,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 本篇论神以广义之神为主,且篇首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理论观点,故篇名以“本神”命之。 [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41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 岐伯曰: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上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翻译:黄帝问于岐伯说:周痹这个病,病邪在人的身体中随着血脉上下的移动,疼 痛的部位左右对称,时时在转移,又连续不断,我想知道这种疼痛是发生在血脉之中还是在分肉之间?又是怎样形成这种病的?这种疼痛转移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无法在疼痛的部位下针,当某一个部位的疼痛很明显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怎样治疗,疼痛就已经停止了。这是什么样的机制呢?请您告诉我其中的缘故。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

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

黄帝内经·五色原文

黄帝内经·五色原文 【题解】五色,系指面部青、赤、黄、白、黑五种色泽。因文中主要阐述了通过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断疾病,故称为五色。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日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雷公日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日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1],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日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日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雷公日官五色奈何?黄帝日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提要】本段说明了颜面各部的名称,提出了五色主病的重要学术观点。 【注释】[1]王宫在于下极张介宾注下极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日王宫。 【白话解】雷公向黄帝问道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台垮曲油从日日皆幸事。黄帝回答说明堂就是鼻,阙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庭就是前额部,蕃就是两颊的外侧,蔽是耳前方的部位。以上所谈到的明堂、阙、庭、蕃、蔽这些部位的正常现象应该是端正、宽大、丰满,

远离十步以后还能看得清楚。如果观察到某个人有以上的表现,他的寿命一定会达到一百岁。雷公问怎样辨别面部五官的表象呢?黄帝回答说鼻的正常表现应是鼻骨高起,端正而平直。五脏在面部的相应部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面部的中央。六腑在面部的相应部位,列于五脏部位的两旁。头面的情况反映在两眉之间和前额,心的情况反映在两目之间的下极。胸腹中的五脏安定平和,五脏真气所化生的五色,正常地反映到面部,不出现异常的色泽,鼻部的色泽也明润。所以辨别脏腑的情况,怎么能不辨别面部五官的表现呢!雷公问您能给我讲讲不从观察五官诊察疾病的情况吗?黄帝回答说五色在面部的表现,有其固定的位置。如果在某个部位出现色泽隐晦如陷骨中的,就必定是发生了疾病。如果五色出现在相乘的部位上,即子色出现在母位,即使病情很重也不会死亡。雷公问怎样通过观察五色来诊察疾病呢?黄帝回答说青色和黑色主痛,黄色和赤色主热,白色主寒,这就是通过观察五色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大概情况。 【原文】雷公日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日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提要】本段提出了色脉结合诊病的观点。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59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翻译:肝贮藏血液,代 表精神意识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气虚陡,肝血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恐惧的感觉;肝气盛,就会使人变得容易发怒。脾贮藏营气,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意就寄附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就会使手足不能运动,五脏不能安和;脾气壅滞,运化不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等症状。心主宰着人体周身血脉的运行,代表一切思维活动的神就寄附在血脉之中。心气虚弱,会使人产生悲忧的感觉;心气盛,就会使人大笑不止。肺贮藏人体的真气,代表器官活动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气之中肺气虚弱,就会使人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气短;肺气壅逆,就会出现气粗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等症状。肾贮藏五脏六腑之阴精,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肾精之中。肾气虚弱,元阳不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等症状肾气壅滞,就会出现下腹胀满等症状,并使五脏都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首先审察五脏疾患的症状表现,以了解脏气的虚实,然后再根据病情慎重地加以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英语翻译:Liver stores blood The spirit of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is attached to liver b lood. The deficiency and steepness of liver qi and the insu fficiency of liver blood will make people feel fear; the ex uberance of liver Qi will make people easily angry. The spl een stores Ying Qi, which belongs to one of the spiritual activities. If you have a weak temper and can't transport t he Ying Qi generated by the essence of water valley, your hands and feet will not move,Five viscera can not be peacef ul; Qi stagnation, transport adverse, there will be abdominal distention, defecation adverse symptoms. The heart dominates the movement of blood vessels around the human body, and the God representing all thinking activities is attached to the blood vessels. Weak heart qi will make people feel sad and worried; full heart qi will make people laugh. The lu ng stores the real Qi of the human body, and the spirit r epresenting the function of organ activity is attached to th e real Qi. The weak Lung Qi will make people feel blocked nostrils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If the lung qi is block ed, there will be symptoms such as wheezing and drinking, c hest fullness and face up breathing. The kidney stores the Yin essence of the five viscera, which is one of the spiri tual activities. Kidney qi is weak, Yuan Yang is insufficien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2学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导自学) ●灵枢·天年(指导自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即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养生、摄生、道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以周代而言,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王冰注:“玄古也。”玄,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

1、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 真,毫无人欲之杂也。” 2、指人体禀赋的自然寿命。又称“天年”、“天寿”。 3、即指先天真元之气。 本篇主要讨论了上古之人,保养天真以祛病延年的原则、方法、道理以及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 [内容提要] 1、养生的主要法则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2、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客观规律,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 中的主导作用。 3、举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各种养生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对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2、掌握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保养精气神与寿命的关系。 4、背诵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以其德全不危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原文] 一级 101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校注] 1、春秋:指年龄。 2、时世异也?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之意。意为这是时代不同 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60

原文: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 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①,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翻译:凡是关于针刺的理论和方法,都在《终始篇中有了详尽而明了的阐述。明确掌握了终始篇的内容和含义,再以五脏为纲领,就可以确定阴阳各经的关系。手足三阴经为五脏所主,手足三阳经为六腑所主,阳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四肢末梢,阴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着脉气的来向而进针,以夺其势;补法是随着脉气的去向而进针以充其势。懂得迎随补泻的方法,就可以使脉气得以调和。但是要想掌握调和脉气的方法,就必须通晓阴阳的含义和规律,比如五脏在内而属阴,六腑在外而属阳等等。要将这种理论流传到后世,以造福百姓;而学习者也必须歃血盟誓,郑重地去对待它,痛下决心去钻研它,唯有如此,才能使它发扬光大。认真严肃地学习它、使用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反之,不重视它,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疗效,甚至会使这种理论消亡。如果不遵循这些理论所提出的原则,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就必将危害患者的生命,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英语翻译:All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cupuncture are elaborated i n the beginning. If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 ontent and meaning of the first chapter, then we can determ 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in and Yang. The three yi n meridians of the hands and feet are the masters of the five zang organs, the three yang meridians of the hands and feet are the masters of the six Fu organs. The pulse Qi of the yang meridians comes from the ends of the limbs, and the pulse Qi of the yin meridians comes from the five Zang organs. Therefore, the cathartic method is to enter t he needle against the direction of the pulse gas to seize its potential; the tonic method is to enter the needl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pulse gas to fill its potential. If you know the method of welcoming, nourishing and reducing, you can harmonize the pulse Qi. But if we want to master the method of harmonizing pulse Qi, we must be familiar w ith the meaning and law of yin and Yang, such as five int ernal organs belong to Yin, six internal organs belong to Y ang and so on. In order to spread this theory to the late r generation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the learners m ust pledge their blood, treat it seriously and make up thei r mind to study it. Only in this way can it be carried f orward. If we study and use it seriously, we can get good curative effect; otherwise, if we don't pay attention to i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8

原文: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②,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翻译:现在来说一说五脏有病的情况。五脏有 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刺扎得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有些人认为久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患病的日子多么久,都是可以治愈的。说久病不能救治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针灸的治疗技术。针刺治疗各种热病,适宜用浅刺法,手法轻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即还。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症,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在内的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要正确地去进行治疗,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气至而邪气下退,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如果症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内的脏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症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则应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 上卷.素问篇 (3) 第一卷 (3)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 第二卷 (4)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 阴阳离合篇第六 (5) 阴阳别论篇第七 (5) 第三卷 (6)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 五藏生成篇第十 (7)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 第四卷 (7)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 第五卷 (9)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 第六卷 (10)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 第八卷 (13)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 第九卷 (15) 热论篇第三十一 (15) 刺热篇第三十二 (15)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 第十卷 (16) 疟论篇第三十五 (16) 刺疟篇第三十六 (1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 咳论篇第三十八 (18) 第十一卷 (18)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 腹中论篇第四十 (18)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 第十二卷 (19) 风论篇第四十二 (19) 痹论篇第四十三 (20) 痿论篇第四十四 (20) 厥论篇第四十五 (20) 第十三卷 (21) 病能篇第四十六 (2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 脉解篇第四十九 (22) 第十四卷 (22) 刺要论篇第五十 (2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 针解篇第五十四 (23)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 第十五卷 (24)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 第十六卷 (26) 骨空论篇第六十 (2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 第十七卷 (27)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 第十八卷 (27)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 第十九卷 (29)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 第二十卷 (31)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 第二十一卷 (34)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 第二十二卷 (39)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 第二十三卷 (42)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

学习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 文

学习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1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黄帝内经》--《素问》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就非常聪明,小时候善于言谈,幼时领会周围事物就很快,长大后,既敦原子淳朴又勤勉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黄帝问伯岐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却不显衰老之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动作就显出衰老了,这是因为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因为现代的人们不会养生的缘故呢? 伯岐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一般都有懂得养生的道貌岸然理,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神出鬼没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寿命应该终了的时候,度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作水饮,使用权反常的生活成为

习惯,酒醉了,还肆行房事,怂情色欲而使阴气竭绝,使真元耗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背了人生的真正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就衰老了。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译文:上古时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用权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病从哪里来呢? 所以,人们心志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而没有恐惧,虽劳形体而不致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都能顺心所欲并感到满意。

黄帝内经·逆调论原文

黄帝内经·逆调论原文 本篇要点: 一、讨论了阴阳失调而引起的各种寒热病变,说明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 二、指出阴阳的平衡和内脏的虚实有关。 三、阐明肉苛病症是由于营卫虚弱不调而形成的。 四、经气上下不调为逆气,并指出了肺络之逆、胃气之逆、肾水之逆三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原文及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黄帝道:有的病人,四肢发热,遇到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岐伯说: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岐伯说: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阳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胜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帝曰:人有身寒,阳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木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脂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 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 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84

原文: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人,阳气人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帝日: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 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瞋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 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9 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