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文革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也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所在。

(一)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

19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362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0年年均增长%,高于全部工业个百分点;1990--2001年年均增长%,与全部工业基本持平。制造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980--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增长%。其中,1980--1990年年均增长%,1990--2001年年均增长%。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比1978年增加了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增加到2001年的%,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2001年底,制造业就业人数达8083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与1990年相比,2001年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包括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医药。其中,电子行业升幅最大,已由1990年的第十位跃居第一;一类是经济发展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服装、皮革等。比重下降的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行业,如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纺织业的衰退昭示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的加速,同时也把如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一严肃的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表1:1990--2001年行业比重变化

制造业大类行业1990年产值比重% 2001年产值比重% 比重变化百分点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造纸及纸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加工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

(三)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比重进一步增加,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大省已成为国内制造业强劲增长的火车头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得到加强(见表2)。1990--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比重由%增加到%;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和%下降到%和%。分省市看,9个比重增加的地区除西藏外全部集中在东部,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工业大省(市)为龙头的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发展极。比较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缺乏强劲的龙头。山东虽有较大增长,但增幅几乎为辽宁的降幅所抵消,因而从总体上看,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北方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尚在形成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幅度衰退,辽吉黑三省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个百分点。

表2:制造业地区结构变化

地区1990年产值比重% 2001年产值比重% 比重变化百分点

北京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山东河南湖北湖南

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东部

中部西部

(四)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表明,199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中,大型企业比重为%,大中型企业比重为%。到2001年,大型企业比重提高到%,大中型企业比重提高到%。1995至2001年,按小类行业前4家企业销售收入加权计算的制造业总的集中度由%提高到%,,前8家的集中度由%提高到%。分行业看,制造业545个小类行业中,前4家企业集中度提高有368个,占%,前8家集中度提高的行业有389个,占%。石油制

品、日用电器、化学原药、日用电子、纸浆、造纸、钢材、棉纺等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下降,“三资”和私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生力军

由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改制,到2001年,按规模以上可比口径计算,制造业中的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比重)已由1995年的%和%下降至%和%,利润比重由%和%下降至%和%。而同期“三资”和私营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由1995年的%和%增加到%和%,利润由%和%增加到%和%。2001年,“三资”和私营企业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均已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吸收就业人员926万和527万人,分别占%和%,为出口创汇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一)总量状况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近公布了《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55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排名世界第4位;制造业出口额16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