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科会工程处98年规划主题--『智慧型控制方法与应用』规划摘要

国科会工程处98年规划主题--『智慧型控制方法与应用』规划摘要

国科会工程处98年规划主题--『智慧型控制方法与应用』规划摘要
国科会工程处98年规划主题--『智慧型控制方法与应用』规划摘要

國科會工程處98年規劃主題--『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應用』規劃摘要

智慧型控制之子題規劃目標係基於國內現有相關技術,國際發展之趨勢潮流及國家未來重大之發展所需而訂定,藉此規劃期能整合國內在智慧型控制領域之學者、專家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力資源共同投入最能符合時代需求之研發,不傴可望提昇國內相關工業之水準及實力、提昇台灣整體之競爭力,亦可進而改善國人生活環境之品質,增進社會之福祉。於是,由王偉彥教授與陶金旺教授負責之「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應用」主題乃規劃成五項子題: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智慧型環境控制、智慧型控制在運輸系統之應用、人型機器人之智慧型控制、智慧型重複性學習控制系統。

現代控制理論,諸如線性控制理論、強健性控制、最佳控制,乃至於適應性控制、非線性控制等,其理論皆推導自系統之精確數學模式。然而因系統環境與動態特性之不確定性,造成現代控制理論在實務之控制應用上之困難。於是,由人工智慧領域衍生而出之智慧型控制方法結合了專家之經驗技術與控制觀念,受到了學術界與工業界廣泛的重視與探討。此外,將智慧型控制與傳統控制結合,以產生確實改善傳統控制性能之控制方式,亦為智慧型控制之重要發展方向。以下各節將以93年工程處規劃主題架構表為參考範本,針對智慧型控制之重要性作背景說明,並對國內外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作一評估,進而對此方向作一中、長程之規劃。

(一) 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對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學校及研究中心,研發領域則涵括模糊控制、類神經網路控制、遺傳演算法之最佳化控制及灰色理論控制等。模糊控制及類神經網路控制技術方面的研發幾乎遍佈各大學及技術學院,近年來甚至深入許多原本以實作為主的科技大學,例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學等。控制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方向上,以模糊控制器的設計技術、類神經網路控制器的創新架構或學習法則及兩者結合技術(即模糊類神經網路)為大宗。在應用方面上,有機器手臂控制、磁碟機控制、空調、倒單擺、沖床、伺服馬達、搬運車等研究。至於理論上的發展(如穩定性、收斂性、最佳化等探討)則於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大同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宜蘭大學等學校均獲得不錯的研究成果。遺傳演算法及灰色理論近年來逐漸風行於許多學校,其中又以前者的分佈較普遍,主要研究方向是以遺傳演算法協助模糊控制器及類神經網路控制器的最佳化設計為主。灰色理論的研究在師大、淡江大學、大葉大學及成功大學、中華大學等已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是灰色理論控制器的設計及灰色理論與模糊控制器或類神經控制器的結合技術。將智慧型控制與傳統控制結合,產生具優異性能之控制器設計方式,如模糊滑動控制器等,亦有成果發表於各大學之著作,國內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除了大都集中在學校外,在少數研究中心亦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其中以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為主軸。

國內廠商對模糊控制相當支持,已有部分產品成功地商業化,但應用層面不如日本廣泛,目前多集中於家電產品,如東元電機之Fuzzy冷氣機、聲寶之電視、洗衣機等,而最早將模糊控制引入國內的機構-台泥,在水泥旋窯及水泥磨碎機上,也有不少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散見於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各所之下,如能資所在空調系統上的能源管理、量測中心的溫控器、電通所的Fuzzy IC,在機械所的自動辨識系統,另外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亦有食品加工的模糊控制。

就目前國內環境而言,並不乏優秀人才,事實上也已有更多的人投入這方面的研究。但國內的研究環境並不算好,受限於資料及實驗器材的取得,使得應用研究相對的貧乏。此外

在智慧型控制的領域內,並沒有專責領導或協調機構,導致各研究單位多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況,此乃亟待改善之處。目前國內已成立了幾家專門生產智慧型控制產品的公司,對從事此方面的有心人士,乃是一大鼓舞。工業局亦曾將FC列為亟待發展之十大關鍵零組件,指定工研院電通所從事發展,並已將研發技術轉移至合泰半導體公司,顯見智慧型控制已成為明日工業之發展重點,期待能有更多有志之士投入此一領域之研究。

(二)國外研究概況

目前全球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而在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更已凝聚出許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在這方面的研究主題由幾年前分散的模糊控制、類神經網路控制及遺傳演算法等,目前已凝聚在‖軟性計算‖(Soft Computing)的新領域下有系統的推動著。目前世界的研究中心仍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Professor Zadeh實驗室,該中心的Berkeley Initiative for Soft Computing(BISC)組織已儼然成為世界相關研究者的交流討論中心。其他像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阿拉巴馬大學、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德州農工理工大學、依歐那學院等也都是研究重鎮。而航空太空總署亦有不少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模糊類神經網路的加強式學習技術上更有許多實際應用。

日本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發展一向非常積極,並成立專門機構和許多大學一同來從事理論性的研究。日本為了推展模糊控制,結合了產、官、學的方向,從1989年成立所謂的‖LIFE‖(Laboratory for International Fuzzy Engineering Research),從事模糊理論的研究,並積極推動工業應用及技術移轉,在階段性任務圓滿達成後,於1995年結案解散。在日本許多大學中,也有不少教授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如Sugeno、Mizumoto、Yamakawa、Tagaki、Hirota 等人,在國際的智慧型控制領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日本的Omron、日立、東芝、三菱、富士等大型公司,對模糊控制的發展不遺餘力,目前應用的範圍包括高爐、加熱爐等大製程的大型控制,也有車輛、家電,甚至有如藥品注射、焊接等控制,除此之外,日本也嘗詴結合神經網路及模糊控制,期望能獲得更大的成果。

歐洲方面以德國及法國為中心亦展開對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熱烈研究。相較於台灣,這些歐美及日本國家的企業界,如美國奇異,日本日立、東芝,歐洲飛利普等,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上亦有很好的研究成績。至於中國大陸,則以模糊理論及神經網路理論推導為大宗,更是灰色理論的發源地。在控制的應用上也有不少,大多用於專家系統評估、預測之應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人員近萬人,較著名的有北京師範大學的汪培庄、四川大學的劉應用等人,以如此龐大的人力從事研究,中國大陸應極具潛力。其他地區如韓國、新加坡、越南等也有相當的研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子題一: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一)(二)

智慧型控制技術之應用主要在結合人工智慧方法與傳統控制理論而成,可有效地利用專家的知識與經驗或透過反覆訓練的方式,成功地控制複雜的非線性系統。由於係人工智慧及傳統控制兩領域之結合,且又有廣大的應用作為驅使,因此創新學術發展空間極廣。目前學術理論界已証明一非線性系統可以模糊系統來逼近,可是規則數過多的情行仍有改善的空間。因此如何以較少的模糊規則數來代表非線性系統則成為研究的方向。近年來探討非線性系統與強健模糊系統的關係及相關最佳性能的文獻已成為研究重心。此外,智慧型控制技術之持續發展,對工業、民生相關產業與交通運輸等至為重要,不傴能設計出具高經濟效益之控制器,亦能改善控制品質,有助於提昇國內工業產品或工具機在國際市場之競爭力,並提供人類生活上更舒適、便捷之享受。

1-1. 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一) -- 羅吉昌教授、曾仲熙教授

智慧型控制之應用主要在結合人工智慧方法與傳統控制理論而成,可有效地利用專家的知識

與經驗或透過反覆訓練的方式,成功地控制複雜的非線性系統。由於係人工智慧及傳統控制兩領域之結合,且又有廣大的應用作為驅使,因此創新學術發展空間極廣,近年來,國際間有越來越多之國際研討會及期刊論文發表此項學術成果,未來仍適合大批學術界人員的積極投入及耕耘。國內對於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學校及研究中心,研發領域則涵蓋模糊控制、類神經控制、整合類神經網路學習機制、發展模糊類神經控制系統、遺傳演算法之最佳化控制、演化式演算法之控制應用及灰色理論控制等。國外研究方面,目前全球在智慧控制技術的研發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而在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更已凝聚出許多著名的研究中心。

1-2. 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二) -- 曾仲熙教授

智慧型控制為近年來漸受重視之控制領域,其主要重點在於結合人工智慧方法與控制理論,進而應用於實際之工業問題中。一般而言,智慧型控制器主體大概涵蓋了模糊規則庫控制(Fuzzy Rule-base Control)[或灰色理論]及類神經網路控制(Neural Network Control)兩大類。衍生出之智慧型控制器有DSP-based or FPGA-based or SOC-based結合adaptive fuzzy, (and/or) neural network, (and/or) sliding mode, (and/or) backstepping controller等控制技術。在設計及分析方面則輔以目前通稱為演化式計算法(Evolutionary Computations, i.e., genetic algorithm or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加強式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等智慧型演算法則。

子題二:智慧型環境控制-- 王偉彥教授、許陳鑑教授、翁慶昌教授

智慧型環境控制的研究動機主要針對人類日常生活中所必需存在之居住、工作、交通、休閒、以及運動等環境影響因素中、採取控制學理之感測、控制與致動等智慧型分析與設計法則,建立安全、完整、舒適、便利之環境,近幾年國內已展開有關智慧型環境控制與管理的相關研究。尤其在911事件之後,各國對於恐怖活動的防範、治安的要求、以及老年與帅兒照護的需求亦日趨受到重視,因此發展所需之相關技術,不但可幫助我國搶佔全球安全設備及居家照護產業市場,對於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亦多了一層保障。

子題三:智慧型控制在運輸系統之應用-- 林志民教授、許駿飛教授

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乃是透過先進的資訊、通信、控制等技術建構於各種運輸載具及管控系統上,以提昇車輛操控的舒適與安全性、或用於改善交通運輸現況,使既有有限的運輸資源得以發揮最大的效用與效率。美國、歐洲、及日本的推動組織(分別為ITS-America、ERTICO及VERTIS)皆於1994年相繼成立,並由政府每年編列數十億美元的預算從事研發與實驗。而我國已於2000年及2003年先後由交通部頒佈ITS綱要計畫及制訂國家智慧型運輸基礎建設與推動方案研擬及其永續發展機制等,鼓勵「以新科技帶動傳統產業」。

尤其台灣地區地窄人稠,目前全台機動車輛已超過兩千萬輛,但每輛車帄均占有道路長度卻不到兩公尺,造成交通嚴重混亂及其他諸多問題,許多民眾每天都為交通壅塞所苦,馬路也變得愈來愈不安全,去年全台的交通事故超過15萬件,原因大都是駕駛疏失或不當駕駛。而智慧型運輸系統可提升交通安全、增加行車順暢,不失為解決良方,因此有效地施行智慧型運輸系統的各項措施,除了可以改善交通擁擠,提昇行車安全之外,而且透過有效的路徑導引與大眾運輸轉乘資訊的提供,亦可減少私有運具的使用,間接地降低機動車輛所產生的空氣與噪音污染等環境衝擊,符合政府節能減碳的政策執行。

智慧型運輸系統是一種針對不同的「車、路、使用人」特性,分別採用最適當的資訊、通信、偵測與自動控制與管理等科技,以強化及改善原有運輸功能的整合型運輸的概念。另外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年長駕駛會增多,反應速度變慢,最好能有輔助系統協助。延續上屆規畫書規畫方向,此次規劃智慧型運輸系統包括三部分:(1)路的智慧化,(2)車的智慧化,(3)用路人使用系統的智慧化。

子題四:人形機器人之智慧型控制--翁慶昌教授、施慶隆教授、李祖聖教授、黃志良教授

在物競天擇下,人類之複雜構造是歷經重重考驗的一套系統。由於人類身體功能的絕妙特性,隱含許多大自然的奧秘,因此人形機器人的概念便應運而生。在行動能力上,由於二足步行的移動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機動性,因此二足步行機器人一直是人形機器人研究中一項熱門的主題。此外,人類的雙眼視覺與雙耳聽覺所產生的立體感也一直是影像與語音處理中相當被期待的一個環節。人形機器人的控制則是需要結合智慧型控制理論與精密電路設計才有可能實現。而對於人形機器人控制理論而言,一套強健與複雜的演算法之設計與實現是不可或缺的。在機器人的實務面,更是在精密電路設計技術下的成果。換言之,本研究子題提出了一個智慧型控制的研究方向,並實現一套可供強健控制與智慧型控制測詴的實體帄台。

子題五:智慧型重複性學習控制系統-- 簡江儒教授

重複性精密控制一直是控制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與應用領域,例如在機械手臂的軌跡追蹤控制,磁碟機的尋軌控制,伺服馬達的精密定位控制、壓電致動器以及原子力顯微鏡的相關控制問題等,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應用範疇。重複性精密控制的問題看似一個特殊問題,卻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其相關的控制方法也被廣泛地探討,尤其未來與智慧型控制的相關技術相結合,不論在理論或在實務應用上都將有很大的揮灑空間,因此提供此一子題供控制界先進們參考。

目前為止,以理論的發展而言,已經有部分研究開始將基本的反覆學習控制或重複控制結構引入模糊類神經網路或其他智慧型控制方法的設計[2,3],但如何推廣至更廣泛的未知非線性時變系統,都是亟待開發與研究的課題。另外,由於反覆或重複自我學習的理論可以結合許多已開發的智慧型控制理論,也有部分研究成果探討反覆或重複控制在非重複性與非週期性工作的應用與分析[4,5],這是智慧型學習控制近年較大的突破與進展。

另一方面,反覆或重複性控制應用在重複性工作,甚至非重複性工作的工業實務也愈來愈廣。以文獻上的研究成果來講,大致上可以歸納下列幾個重點方向。首先是在於機械手臂的控制研發,這也是引發重複性學習控制的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重要動機,國內外已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6,7,8]。這部分的研究目前在學術界仍然是方興未艾。其次的重點方向在於壓電致動器以及原子力顯微鏡的精密控制問題,由於這類系統在相關控制應用上呈現重複性或週期性,使得近來應用反覆或重複控制於壓電致動器以及原子力顯微鏡的精密控制問題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國內外也已經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例如[9,10,11,12]。另外,在於程序控制(process control)系統[13,14],磁碟機尋軌控制[15],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精密機械相關的控制系統[16,17,18],均已經有成功的應用範例。以上傴簡單說明其應用範圍,事實上根據參考文獻[1]的統計,反覆或重複學習系統在以應用為導向的研究成果中,主要則可分為七大領域,分別是robots、rotary system、batch or chemical process control、bio-applications、actuators、semiconductors、power systems。其他領域的部分尚包括交通系統、太空系統等等。詳細結果都可在參考文獻[1]中獲得。

最後,國內在此一領域的相關研究也相當熱絡,在國立清華大學動機系、國立成功大學航太所、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機電系、華梵大學電子系等系所都有相關的研究成果產出。

98年工程處規劃主題架構表

規畫主題: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應用

召集人:陶金旺教授、王偉彥教授

規畫委員:王偉彥教授、李祖聖教授、林志民教授、施慶隆教授、翁慶昌教授、許陳鑑教授、許駿飛教授、曾仲熙教授、黃志良教授、簡江儒教授、

羅吉昌教授

規畫子題:1. 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一)(二)

2. 智慧型環境控制

3. 智慧型控制在運輸系統之應用

4. 人型機器人之智慧型控制

5. 智慧型重複性學習控制系統

前言

智慧型控制為近年來漸受重視之控制領域,其主要重點在於結合專家智慧之經驗與控制理論,進而應用於實際之工業問題。一般而言,其控制器主體大概涵蓋了規則庫控制(Rule-base Control)及類神經網路控制(Neural Network Control)兩大類。在設計及分析方面則輔以目前通稱為演化式計算法(Evolutionary Computations)之基因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加強式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等智慧型法則。其中規則庫控制又以模糊控制為主流,目前美、日等國成功之商品化實例大都屬此類。而在類神經網路控制方面,現實仍在研究階段,在工業應用方面,仍不多見。然而在影像處理方面,模糊類神經網路系統則相當廣泛的應用。

傳統的控制方法基本上頇針對確定之系統數學模式推導出控制器之數學模式,隨著系統複雜度之增加,漸漸的發展出許多高效能,但複雜之控制方法,如適應控制、強健控制等。然其在系統模式因系統數學模式隨時間產生變化而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時,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尤其重要的是,傳統控制方法牽涉到重設計(re-design)時,往往需從頭再設計,因此經濟效益較差。因此,在種種有利的因素下,智慧型控制乃應運而生。

一般而言,智慧型控制所能處理的系統限制較小,經由專家的知識與經驗或反覆訓練的方式,往往可成功的控制非線性且模式複雜之系統。同時,智慧型控制常能產生經濟效益較高之控制器,其重新設計之時間較短,因此極為符合工業界之需求。由以上所述,可知智慧型控制之價值及重要性,因此如何鼓勵我國產、學、研三方面在智慧型控制之研發,提昇我國之技術水準與競爭能力,實為一極重要之課題。

智慧型控制之子題規劃目標係基於國內現有相關技術,國際發展之趨勢潮流及國家未來重大之發展所需而訂定,藉此規劃期能整合國內在智慧型控制領域之學者、專家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力資源共同投入最能符合時代需求之研發,不傴可望提昇國內相關工業之水準及實力、提昇台灣整體之競爭力,亦可進而改善國人生活環境之品質,增進社會之福祉。於是,智慧型控制乃規劃成以下五項子題:

子題一: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分為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一),請羅吉昌教授與曾仲熙教授負責撰寫;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二)請曾仲熙教授負責撰寫。並請羅吉昌教授與曾仲熙教授擔任該子題召集人負責彙整。

子題二:智慧型環境控制,請王偉彥教授、許陳鑑教授與翁慶昌教授負責撰寫。並請王偉彥教授與許陳鑑教授擔任該子題召集人負責彙整。

子題三:智慧型控制在運輸系統之應用,請林志民教授與許駿飛教授負責撰寫。並請林志民教授擔任該子題召集人負責彙整。

子題四:人型機器人之智慧型控制,請翁慶昌教授、施慶隆教授、李祖聖教授與黃志良教授負責撰寫。並請翁慶昌教授擔任該子題召集人負責彙整。

子題五:智慧型重複性學習控制系統,請簡江儒教授負責撰寫。並請簡江儒教授擔任該子題召集人負責彙整。

簡述

現在控制理論,諸如線性控制理論、強健性控制、最佳控制,乃至於適應性控制、非線性控制等,其理論皆推導自系統之精確數學模式。然而因系統環境與動態特性之不確定性,造成現代控制理論在實務之控制應用上之困難。於是,由人工智慧領域衍生而出之智慧型控制方法結合了專家之經驗技術與控制觀念,受到了學術界與工業界廣泛的重視與探討。此外,將智慧型控制與傳統控制結合,以產生確實改善傳統控制性能之控制方式,亦為智慧型控制之重要發展方向。以下各節將以93年工程處規劃主題架構表為參考範本,針對智慧型控制之重要性作背景說明,並對國內外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作一評估,進而對此方向作一中、長程之規劃。

(一) 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對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學校及研究中心,研發領域則涵括模糊控制、類神經網路控制、遺傳演算法之最佳化控制及灰色理論控制等。模糊控制及類神經網路控制技術方面的研發幾乎遍佈各大學及技術學院,近年來甚至深入許多原本以實作為主的科技大學,例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學等。控制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方向上,以模糊控制器的設計技術、類神經網路控制器的創新架構或學習法則及兩者結合技術(即模糊類神經網路)為大宗。在應用方面上,有機器手臂控制、磁碟機控制、空調、倒單擺、沖床、伺服馬達、搬運車等研究。至於理論上的發展(如穩定性、收斂性、最佳化等探討)則於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大同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宜蘭大學等學校均獲得不錯的研究成果。遺傳演算法及灰色理論近年來逐漸風行於許多學校,其中又以前者的分佈較普遍,主要研究方向是以遺傳演算法協助模糊控制器及類神經網路控制器的最佳化設計為主。灰色理論的研究在師大、淡江大學、大葉大學及成功大學、中華大學等已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是灰色理論控制器的設計及灰色理論與模糊控制器或類神經控制器的結合技術。將智慧型控制與傳統控制結合,產生具優異性能之控制器設計方式,如模糊滑動控制器等,亦有成果發表於各大學之著作,國內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除了大都集中在學校外,在少數研究中心亦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其中以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為主軸。

國內廠商對模糊控制相當支持,已有部分產品成功地商業化,但應用層面不如日本廣泛,目前多集中於家電產品,如東元電機之Fuzzy冷氣機、聲寶之電視、洗衣機等,而最早將模糊控制引入國內的機構-台泥,在水泥旋窯及水泥磨碎機上,也有不少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散見於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各所之下,如能資所在空調系統上的能源管理、量測中心的溫控器、電通所的Fuzzy IC,在機械所的自動辨識系統,另外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亦有食品加工的模糊控制。

就目前國內環境而言,並不乏優秀人才,事實上也已有更多的人投入這方面的研究。但國內的研究環境並不算好,受限於資料及實驗器材的取得,使得應用研究相對的貧乏。此外

在智慧型控制的領域內,並沒有專責領導或協調機構,導致各研究單位多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況,此乃亟待改善之處。目前國內已成立了幾家專門生產智慧型控制產品的公司,對從事此方面的有心人士,乃是一大鼓舞。工業局亦曾將FC列為亟待發展之十大關鍵零組件,指定工研院電通所從事發展,並已將研發技術轉移至合泰半導體公司,顯見智慧型控制已成為明日工業之發展重點,期待能有更多有志之士投入此一領域之研究。

(二)國外研究概況

目前全球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而在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更已凝聚出許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在這方面的研究主題由幾年前分散的模糊控制、類神經網路控制及遺傳演算法等,目前已凝聚在‖軟性計算‖(Soft Computing)的新領域下有系統的推動著。目前世界的研究中心仍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Professor Zadeh實驗室,該中心的Berkeley Initiative for Soft Computing(BISC)組織已儼然成為世界相關研究者的交流討論中心。其他像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阿拉巴馬大學、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德州農工理工大學、依歐那學院等也都是研究重鎮。而航空太空總署亦有不少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模糊類神經網路的加強式學習技術上更有許多實際應用。

日本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發展一向非常積極,並成立專門機構和許多大學一同來從事理論性的研究。日本為了推展模糊控制,結合了產、官、學的方向,從1989年成立所謂的‖LIFE‖(Laboratory for International Fuzzy Engineering Research),從事模糊理論的研究,並積極推動工業應用及技術移轉,在階段性任務圓滿達成後,於1995年結案解散。在日本許多大學中,也有不少教授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如Sugeno、Mizumoto、Yamakawa、Tagaki、Hirota 等人,在國際的智慧型控制領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日本的Omron、日立、東芝、三菱、富士等大型公司,對模糊控制的發展不遺餘力,目前應用的範圍包括高爐、加熱爐等大製程的大型控制,也有車輛、家電,甚至有如藥品注射、焊接等控制,除此之外,日本也嘗詴結合神經網路及模糊控制,期望能獲得更大的成果。

歐洲方面以德國及法國為中心亦展開對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熱烈研究。相較於台灣,這些歐美及日本國家的企業界,如美國奇異,日本日立、東芝,歐洲飛利普等,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上亦有很好的研究成績。至於中國大陸,則以模糊理論及神經網路理論推導為大宗,更是灰色理論的發源地。在控制的應用上也有不少,大多用於專家系統評估、預測之應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人員近萬人,較著名的有北京師範大學的汪培庄、四川大學的劉應用等人,以如此龐大的人力從事研究,中國大陸應極具潛力。其他地區如韓國、新加坡、越南等也有相當的研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子題一: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一)(二)

召集人:羅吉昌教授、曾仲熙教授

規畫委員:羅吉昌教授、曾仲熙教授

規畫分項:1. 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一)

2. 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二)

前言

智慧型控制技術之應用主要在結合人工智慧方法與傳統控制理論而成,可有效地利用專家的知識與經驗或透過反覆訓練的方式,成功地控制複雜的非線性系統。由於係人工智慧及傳統控制兩領域之結合,且又有廣大的應用作為驅使,因此創新學術發展空間極廣。目前學術理論界已証明一非線性系統可以模糊系統來逼近,可是規則數過多的情行仍有改善的空間。因此如何以較少的模糊規則數來代表非線性系統則成為研究的方向。近年來探討非線性系統與強健模糊系統的關係及相關最佳性能的文獻已成為研究重心。此外,智慧型控制技術之持續發展,對工業、民生相關產業與交通運輸等至為重要,不傴能設計出具高經濟效益之控制器,亦能改善控制品質,有助於提昇國內工業產品或工具機在國際市場之競爭力,並提供人類生活上更舒適、便捷之享受。

規劃內容

在理論方面,近年來探討非線性系統與強健模糊系統的關係及相關最佳性能的文獻已成為研究重心。研究之方向包括:

●研究不同控制器間的強健H∞控制方法。

●研究descriptor或neutral系統做穩定性控制設計。

●研究模糊濾波器的設計,系統延遲問題並考慮濾波器各種性能。

此外,有關適應性控制理論及滑動模糊控制,模糊系統辨識,基因演算及類神經架構應用於模糊系統亦有學者深入研究。

在應用方面,具體的建議如下:

●智慧型控制的建立與整合

●自我學習智慧型控制器之合成與訓練

●嵌入式系統智慧型控制技術

分項子題1: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一)

規畫委員:羅吉昌教授、曾仲熙教授

1. 研究動機與國內外研究現況及重要參考文獻

智慧型控制之應用主要在結合人工智慧方法與傳統控制理論而成,可有效地利用專家的知識與經驗或透過反覆訓練的方式,成功地控制複雜的非線性系統。由於係人工智慧及傳統控制兩領域之結合,且又有廣大的應用作為驅使,因此創新學術發展空間極廣,近年來,國際間有越來越多之國際研討會及期刊論文發表此項學術成果,未來仍適合大批學術界人員的積極投入及耕耘。國內對於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學校及研究中心,研發領域則涵蓋模糊控制、類神經控制、整合類神經網路學習機制、發展模糊類神經控制系統、遺傳演算法之最佳化控制、演化式演算法之控制應用及灰色理論控制等。國外研究方面,目前全球在智慧控制技術的研發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而在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更已凝聚出許多著名的研究中心。

目前學術理論界已証明一非線性系統可以模糊系統來逼近,可是規則數過多的情行仍有改善的空間。因此如何以較少的模糊規則數來代表非線性系統則成為研究的方向[1,2]。近年來探討非線性系統與強健模糊系統的關係及相關最佳性能的文獻已成為研究重心。例如強健理論(robustness),最佳化(optimization)及干擾衰減理論(noise attenuation)與模糊控制系統(Takagi-Sugeno fuzzy model)結合:

(a)研究不同控制器間的強健H∞控制方法。研究模糊系統H2性能針對不同控制器參數的最佳解問題。研究混合H2/H∞性能動態輸出回饋控制器的設計。

(b)研究descriptor或neutral系統做穩定性控制設計。

(c)研究模糊濾波器的設計,系統延遲問題並考慮濾波器各種性能。

但應用此法於模糊系統時常因其條數過多而保守並成為缺點,因此如何除去保守性(conservatism)尋找較寬鬆的求解方法(relaxation methods)。目前以非二次穩定(non-quadratic stability)及具常數之模糊模型(affine T-S)為主流研究方向。

此外,有關適應性控制理論及滑動模糊控制,模糊系統辨識,基因演算及類神經架構應用於模糊系統亦有學者深入研究。

線性矩陣不等式(LMI)的發展提供控制理論界分析的利器,大大改善十多年前分析時求解的困難[3,4,5]。雖然對於線性參數時變系統(Linear Parameter-Varying Systems)及非線性系統(Nonlinear Systems)提供系統化的穩定性、控制、觀測分析(Stability、Synthesis、Observer Analysis)其缺點則為其求解空間保守。為解決此一缺點,發展出參數相依函數法(Parameter-Dependent Lyapunov functions)及多面體法(Multiconvexity),雖有些許進展,然亦伴隨若干假設或條件,故未完全解決。近年來,控制理論研究又陸續有新發現,其中齊次多項式理論(Homogeneous Polynomial Theory)探討參數相依線性矩陣不等式(Parameter-Dependent LMI, PD-LMI)的解空間問題相當完整(Homogeneous Polynomially Parameter-Dependent (HPPD) solutions to PD-LMI)[6,7,8,9],值得學習。該理論藉由波雅定理(Polya Theorem) [8, 9, 10, 11],説明齊次多項式理論(HPPD)可求出完整的解空間(Exact Solution)。亦即共同解P解(Common P solution)的充份且必要條件(If and Only If Condition)之理論架構已研發完成。值的注意的是齊次多項式理論並不局限於共同解P解,HPPD理論亦可處理非共同解P解(Non-Common P)的問題,故仍有很多新的相關研究可延伸或待發掘,值得關注。

同樣值得投入的研究方向為將多項式函數f(x)分解成帄方和的概念(Sum of Squares, SOS) [13, 15];換言之,若一函數f(x)可分解為f(x)=Σg2(x)則函數f(x) 必為半正定函數(即f(x)≧0)。此法完全不同於線性矩陣不等式(LMI),它首先提出最佳化的問題(Optimization Problems) --以線性函數為目標函數 (Linear Objective Function)並受制於多個多項式函數的限制條件(Polynomial Function Constraints) -- 採用多(凸)面寬鬆(Convex Relaxation,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的演算法求出最佳解。然後再從實係數多項式(real polynomials)延伸至矩陣多項式(Matrix polynomials),輔以嚴謹的數理證明[16,17],並顯示在二次多項式(quadratic polynomial)的情形下是可退化至線性矩陣不等式(LMI)的概念,故與線性矩陣不等式(LMI)的關係亦存在。此外並完成SOSTOOL之MATLAB程式[18]供研究者下載。帄方和的概念主要是將半正定矩陣(Positive-Semi-Definite Matrix, PSD) 轉成多項式帄方和(SOS)再用SOSTOOL求解。簡而言之,傳統控制研究中有關穩定性的問題多採用二次式Lyapunov 函數V(x)=x T Px然後以LMI分析是否存在P矩陣;若採用SOS則相同的穩定性的分析變成是否存在V(x)函數。請注意這V(x)函數並不局限於二次函數,由此觀之,超越目前分析主

流LMI方法進而獲得更寬鬆的穩定條件或性能條件(Performance index)將是今後新的研究方向,此一方向非常可能是自1994年發現LMI後成為下一波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研究的主流。因篇幅有限,細目將不陳述,謹陳列目前在控制領域已有陸續發表之文獻[19-28]。

參考文獻

[1] K. Tanaka and H. Wang, Fuzzy Control Systems Design: A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Approach.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1.

[2] T. Taniguchi, K. Tanaka, H. Ohatake and H.O. Wang, ―Model construction, rule reduction and robust compensation for generalized form of Takagi-Sugeno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 Fuzzy Systems, vol.9, no. 4, pp. 525-538, Aug 2001.

[3] K. Tanaka, T. Ikeda, and H. Wang, ―Robust stabilization of a class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via fuzzy control: quadratic stabilizability, H∞control theory, and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 IEEE Trans. Fuzzy Systems, vol. 4, no. 1, pp. 1–13, Feb. 1996.

[4] X.-J. Ma, Z.-Q. Sun, and Y.-Y. 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fuzzy controller and fuzzy observer,‖ IEEE Trans. Fuzzy Systems, vol. 6, no. 1, pp. 41–51, Feb. 1998.

[5] X. Liu and Q. Zhang, ―New approaches to H∞controller designs based on fuzzy observers for T-S fuzzy systems via LMI,‖ Automatica, vol. 39, pp. 1571–1582, 2003. [6] R. Oliveira and P. Peres, ―Parameter-dependent LMIs in robust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 of homogeneous polynomially parameter dependent solutions via LMI relaxatiions,‖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vol. 52, no. 7, pp. 1334–1340, July 2007.

[7] V. Montagner, R. Oliveira, P. Peres, and P.-A. Bliman, ―Linear matrix ine quality characterisation for H∞and H2 guaranteed cost gain-scheduling quadratic stabiilisation of linear time-varying polytopic systems,‖ IET Control Theory Appl., vol. 1, no. 6, pp. 1726–1735, 2007.

[8] R. Oliveira and P. Peres, ―LMI conditions for robust st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polynomially parameter-dependent Lyapunov functions,‖ Syst. & Contr. Lett., vol. 55, pp. 52–61, 2006.

[9] ——, ―Stability of polytopes of matrices via affine parameter-dependent Lyapunov functions: Asymptotically exact LMI conditions,‖ Linear Algebra and it s Applications, vol. 405, pp. 209–228, 2005.

[10] G. Hardy, J. Littlewood, and G. Polya, Inequalities,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2.

[11] C. Scherer, ―Higher-order relaxations for robust LMI problems with verifications for exactness,‖ in Proc. of 42th IEEE Conf. on Deci and Contr, Dec. 2003, pp. 652–4657.

[12] ——, ―Relaxations for robust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problems with verification for exactness,‖ SIAM J. Matrix Anal. Appl., vol. 27, no. 2, pp. 365–395, 2005.

[13] A. Sala and C. Arino, ―Asymptotically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 itions for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fuzzy control: Applications of Polya’s theorem,‖ Fuzzy Set and Systems, 2007, doi:10.1016/j, fss.2007.06.016.

[14] P. Parrilo, ―Structured Semide finite Programs and Semialgebraic Geometry Methods in

Robustness and Optimization‖, Caltech, Pasadena, CA.: PhD thesis, 2000.

[15] ——, ―Semide fini te programming relaxations for semialgebraic problems‖,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vol. 96, no. 2.

[16] C. Hol and C. Scherer, ―Sum of squares relaxations for polynomial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in Proc.of MTNS, 2004, pp. 1–10.

[17] C. Scherer, ―Higher-order relaxations for robust LMI problems with verifications for exactness‖, in Proc. of 42th IEEE Conf. on Deci and Contr, Dec. 2003, pp. 4652–4657.

[18] S. Prajna, A. Papachristodoulou, and P. Parrilo, ―Introducing SOSTOOLS: a general purpose sum of squares programming solver‖. in Proc of IEEE CDC, Montreal, Ca, July 2002, pp. 741–746.

[19] S. Prajna, A. Papachristod oulou, and F. Wu, ―Nonlinear control synthesis by sum of squares optimization: A Lyapunov-based Approach‖. in Proc. 5th Asian Control Conference, 2004, pp. 157–165.

[20] H. Ichihara and E. Nobuyama,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state feedback synthesis for nonlinear systems based on matrix sum of squares relaxations‖, in Proc. 17th Int'l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Theory of Network and Systems, Kyoto, Japan, 2006, pp. 932–937.

[21] S. Prajna, A. Papachristodoulou, and et al, ―New developments on sum of squar es optimization and SOSTOOLS‖ in Proc. of the 2004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2004, pp. 5606–5611. [22] A. Papachristodoulou and S. Prajn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yapunov functions using the sum of squares decomposition‖, In Proc of IEEE CDC, Montreal, Ca, July 2002, pp. 3482–3487. [23] J. Xie, L. Xie, and Y. Wang, .Synthesis of discrete-time nonlinear systems: A SOS approach,. in Proc. of the 2007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New York, NY, July 2007, pp. 4829–4834. [24] J. Xu, K. Lum, and et al, ―A SOS-based approach to residual generators for discrete-time polynomial nonlinear systems‖, in Proc. of the 46th IEEE CDC, New Orleans, LA, 2007.

[25] H. Ichihara, ―Observer design for polynomial systems using convex optimization‖, in Proc. of the 46th IEEE CDC, New Orleans, LA, 2007.

[26] Z. Jarvis-Wloszek, R. Feeley, and et al, ―Some controls applications of sum of squares programming‖, in Proc. of IEEE CDC, Montreal, Ca, July 2003, pp. 1--6.

[27] K. Tanaka, H. Yoshida, and et al, ―A sum of squares approach t o stability analysis of polynomial fuzzy systems‖, in Proc. of the 2007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New York, NY, July 2007, pp. 4071–4076.

[28] ——, ―Stabilization of polynomial f uzzy systems via a sum of squares approach‖, in Proc. of the 22nd Int'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Part of IEEE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Control, Singapore,, Oct. 2007, pp. 160–165.

2. 研究方向及具體建議

(甲)智慧型控制之持續發展,對工業、民生相關產業與交通運輸等至為重要,不傴能設計出具高經濟效益之控制器,亦能改善控制品質,有助於提昇國內工業產品或工具機在國際

市場之競爭力,並提供人類生活上更舒適、便捷之享受。具體建議如下:

(1) 知識庫的建立與整合

針對控制目標有效地規劃專家知識或經驗的擷取、儲存及如何整合成最後適於控制的類神經網路或規則庫。以便建立一套有系統的方法,使專家的知識或經驗能迅速落實到智慧型控制的―知識‖核心。

(2) 自我學習控制器之合成與訓練

強化智慧型控制器的學習能力,使控制器的―知識‖核心能透過外界的刺激、訓練達到自我形成或調適的功能整合類神經網路學習機制。建立一套具自我學習能力的智慧型控制器的設計方法及訓練方式。

(3) 智慧型控制系統整合

智慧型控制方法各有所長,如模糊、類神經網路與控制技術之整合性架構,亦為目前之重要研究方向(如Support Vector Machines結合Fuzzy Neural network控制系統)。以整合性架構善用不同智慧型控制方法之優點,以提昇系統效能。

(乙)探討智慧型控制器對系統穩定性之影響,以確立控制器之基本性質。提出智慧型控制系統之穩定性理論,並建立一系列相關之理論工具。有效地定義出智慧型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以有效地評估整體系統的表現。提出一套智慧型控制系統的性能好壞之判別法則及其有效的評估方式。具體建議如下:

(1) 多項式裡論(HPPD)與帄方和(SOS),這些皆是有趣的研究主題。了解並擴大其應用。持續尋找較寬鬆的求解方法(relaxation methods),因為充份條件往往保守,尋找較寬鬆的求解方法其影響深遠。

(2) 有些非線性架構具有分式項,此時需借由線性分式轉換(Linear Fractional Transformation, LFT)轉換至LFT系統。探討模糊LFT系統與強健模糊系統的關係並探討最佳性能。

(3) 因電腦的快速成長,控制機構(analog controller)已漸漸由數位控制(digital controller) 所取代,因此連續系統與離散控制器的結合成為混合系統(hybrid /sampled-data systems),與此相對的混合模糊系統是否可行,成為研究題目。是否可將其與強健理論,最佳化及干擾衰減理論與模糊控制結合。各種控制器如"狀態回授控制器","輸出回授控制器","動態輸出回授控制器","觀測器"等設計皆為值得研究的題目。

(4) 當電腦與控制理論結合時,傳輸之控制訊號將有延遲現象,故受控系統具延遲特徵,實務上這亦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3.每年經費建議

1. 各計畫之進行,著重新理論、新方法之研發,所列計畫傴為提示性質,只要是智慧型控制方法論相關計畫皆可提出。

2. 以五個方向不同進行研究,每件帄均60萬元(含材料費及儀器設備費)。

3. 預估每年300萬元。

分項子題2:智慧型控制方法與技術(二)

規畫委員:曾仲熙教授

1. 研究動機與國內外研究現況及重要參考文獻

如93年工程處智慧型控制規劃書揭示,雖然現代控制理論之內容相當齊備,其理論皆植基於對系統之精確數學描述。然而在實務之控制應用上,卻也往往由於系統過於複雜或系統環境與動態特性之不確定性,造成控制之困難。另一方面,由人工智慧領域衍生而出之智慧型控制方法結合了人工智慧技術與控制觀念,受到了學術界與工業界廣泛的重視與探討。以下將針對智慧型控制技術之國內外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作一報告,進而對此方向作一中、長程之規劃。

前言

智慧型控制為近年來漸受重視之控制領域,其主要重點在於結合人工智慧方法與控制理論,進而應用於實際之工業問題中。一般而言,智慧型控制器主體大概涵蓋了模糊規則庫控制(Fuzzy Rule-base Control)[或灰色理論]及類神經網路控制(Neural Network Control)兩大類。衍生出之智慧型控制器有DSP-based or FPGA-based or SOC-based結合adaptive fuzzy, (and/or) neural network, (and/or) sliding mode, (and/or) backstepping controller等控制技術。在設計及分析方面則輔以目前通稱為演化式計算法(Evolutionary Computations, i.e., genetic algorithm or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加強式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等智慧型演算法則。

1. 國內外之現況與發展趨勢

(一) 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對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學校及研究中心,研發領域則涵括各類能源轉換器(power converter)研製、各類電動機驅動器(motor drive)研製(含電動腳踏車、電動機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車、磁碟機控制、空調、倒單擺、沖床等)、各類機械人(robot)智慧型控制器研製、風力發電(wind generation system)、太陽能電池發電(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太陽能發電(solar generation system)、磁浮系統(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多軸帄台(X-Y-Z platform)及其它各類工業產品的智慧型控制器研製(含溫控器、自動辨識系統(含語音系統、視覺系統、觸覺系統)、各類電池充電技術(燃料電池應用)、智慧型控制系統整合(含車輛自動導航、汽車ABS(防鎖死制動系統))、嵌入式系統智慧型控制技術、節能技術電子式照明、虛擬控制人機介面應用、電力保護與監控再生能源等)。唯國內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發仍局限於研究單位,應朝實用化及市場化邁進。國內對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究概況請參考文獻[1-30](以及其內之參考文獻)。

(二)國外研究概況

目前全球在智慧型控制技術的應用,已朝實用化及市場化邁進。由於能源短缺,再生能源或自然能源應用引貣全世界重視。包含風力發電、太陽能電池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車、節能家電、大眾運輸系統(含高速磁浮列車、各類航空器等)。對於前述國內智慧型控制技術應用、也被全世界各國重視。國外對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研究概況請參考文獻[31-43](以及其內之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K. K. Shyu and Ching-M ing Lai, ―A Single Stage AC/DC Boost Integrated LLC-SRC,‖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6.

[2] Jian-Feng Tsai, Yon-Ping Chen, ―Sliding Mode Control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Buck DC-DC Conver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vol. 94 no. 3, pp. 209-222, Mar. 2007.

[3] R. J. Wai, C. Y. Lin, C. Y. Lin, R. Y. Duan, and Y. R. Chang, ―High-efficiency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for kilowatt-level distributed generation unit with low input voltag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55, no. 10, pp. 3702-3714, October 2008.

[4] Kuo-Kai Shyu and Chiu-Keng Lai, "A Novel Motor Drive Design for Incremental Motion System via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52, No. 2, pp. 499-507, 2005.

[5] F. J. Lin and P. H. Shieh, ―An intelligent control for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using interval type-2 fuzzy neural network,‖ 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2008.

[6] F. J. Lin, P. H. Shieh, and P. H. Chou, ―Robust adaptive backstepping motion contr ol of linear ultrasonic motors using fuzzy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 Fuzzy Sys., 2008.

[7] R. J. Wai and C. H. Tu, ―Design of total sliding-mode-based genetic algorithm control for hybrid resonant-driven linear piezoelectric ceramic motor,‖ IEEE Transac 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 22, no. 2, pp. 563-575, March 2007.

[8] R. J. Wai and J. D. Lee, ―Comparison of voltage-source resonant driving schemes for a linear piezoelectric ceramic mo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55, no. 2,pp. 871-879, February 2008.

[9] R. J. Wai and Z. W. Yang, ―Adaptive fuzzy-neural-network control design via T-S fuzzy model for robot manipulator including actuator dynam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Cybernetics, vol. 38, no. 5, pp. 1326-1346, October 2008.

[10] C.-Y. Chen, Tzuu-Hseng S. Li, and Y.-C. Yeh, ―EP-Based Kinematic Control and Adaptive Fuzzy Sliding-Mode Dynamic Control for Wheeled Mobile Robots,‖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8. [11] C. T. Lin and C. S. Lee, ―Chara cterization of Robotics Parallel Algorithms and Mapping onto a Reconfigurable SIMD Mach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2006. [12] F. J. Lin, L. T. Teng, and M. H., Yu,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control with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induction generator system,‖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8.

[13] R. J. Wai, C. Y. Lin, and Y. R. Chang, ―Novel maximum-power-extraction algorithm for PMSG wind generation system,‖ IET Proceedings-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vol. 1, no. 2, pp. 275-283, March 2007.

[14] R. J. Wai, W. H. Wang, and C. Y. Lin, ―High-performance stand-alone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55, no. 1, pp. 240-250, January 2008. [15] R. J. Wai and W. H. Wang,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Part I: Regular Papers, vol. 55, no. 4, pp. 953-964, April 2008.

[16] F. J. Lin, L. T. Teng and P. H. Shieh, ―Intelligent sliding-mode control using RBFN for magnetic levitation system,‖ IEEE Trans.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54, no. 3, pp. 1752-1762, 2007.

[17] Tzuu-Hseng S. Li*, C.-L. Kuo, and N. R. Guo, ―Design of an EP-Based Fuzzy Sliding-Mode Control for a Magnetic Ball Suspension System,‖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Vol.33, pp.1523-1531, August 2007.

[18] R. J. Wai and J. D. Lee, ―Adaptive fuzzy-neural-network control for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vol. 19, no. 1,pp. 54-70, January 2008.

[19] R. J. Wai and J. D. Lee, ―Backstepping-based levitation control design for linear maglev rail system,‖ IET Proceedings-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 2, no. 1, pp. 72-86, January 2008.

[20] F. J. Lin, P. H. Chou, P. H. Shieh, and S. Y. Chen, ―Robust control of LUSM b ased X-Y-Theta motion control stage using adaptive interval type-2 fuzzy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 Fuzzy Sys., 2008.

[21] F. J. Lin, P. H. Chou, and Y. S. Kung, ―Robust 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with 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 for Two-Axis Mot ion Control System,‖ IET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s, 2008.

[21]C. F. Juang, C. N. Cheng, and T. M. Chen, ―Speech detection in noisy environments by wavelet energy-based recurrent neural fuzzy network,‖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36, no.1, pp.321-332, January 2009.

[22]C. F. Juang and C. L. Lai, ―Dynamic programming prediction errors of recurrent neural fuzzy networks for speech recognition,‖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January 2008.

[23]C. F. Juang, C. M. Chang, J. R. Wu, and D. M. Lee, ―Computer vision-based human body segmentation and posture estimation,‖ IEEE Trans. Syst., Man, and Cyber.,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January 2008.

[24]C. F. Juang and S. J. Shiu, ―Using self-organizing fuzzy network with support vector learning for fa ce detection in color images,‖ Neurocomputing., January 2008.

[25] Wu, Chao-Lin; Liao, Chun-Feng; Fu, Li-Chen, ―Service-Oriented Smart Home Architecture based on OSGi and Mobile Agent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Vol. 37, No. 2, pp. 193-205, 2007.

[26] Chih-Fu Chang, Jane Yung-Jen Hsu, and Li-Chen Fu, ―Dynamic Game-Based Analysis for a Hybrid Multi-agent Robotic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Vol. 5, No.1, pp. 26-36, 2007.

[27] S. M. Lu, S. F. Liang, and C. T. Lin, ―A HVS-Directed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Salt-Pepper Impulse Noise Remov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 [28] Chin-Teng Lin, Chao-Hui Huang, and Si-An Chen, ―Cnn-based hybrid-order texture segregation as early vision process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n cnn-um‖, submitted to IEEE Transaction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Part I, 2006.

[29] C. T. Lin, I. F. Chung, L. W. Ko, Y. C. Chen, S. F. Liang, and J. R. Duann, ―E EG-based Assessment of Driver Cognitive Responses in a Dynamic Virtual-Reality Driving Environ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6.

[30] C. T. Lin, L. W. Ko, I. F. Chung, T. Y. Huang, Y. C. Chen, T. P. Jung, and S. F. Liang, ―Adaptive E EG-based Alertness Estimation System by Using ICA-based Fuzzy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Nov 2006.

[31] Brennan, R.W, ―Toward Real-Time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Control: A Survey of Research Themes an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V olume 37, Issue 5, Sept. 2007, Page(s): 744–765.

[32] Chia-han Yang and Vyatkin, V.,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distributed control with decentralized intelligence in process industries: A survey,‖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NDIN 2008), 13-16 July 2008, Page(s): 1395–1400.

[33] Bose, B.K, ―Neural Network Applications in 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or Drives—An Introduction and Perspectiv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 olume 54, Issue 1, Feb. 2007, Page(s): 14–33.

[34] Long, L.N., Hanford, S.D., Janrathitikarn, O., Sinsley, G.L., and Miller, J.A., ―A Review of Intelligent Systems Softwar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Security and Defense Applications (CISDA), 1-5 April 2007, Page(s): 69–76. [35] Wall, J., Platt, G., James, G., and Valencia, P,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s Agents for Intelligent Control of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vasive Computing (ISWPC’07), 5-7 Feb. 2007.

[36] Lewis, F.L, ―Adaptive Approximation Based Control-Unifying Neural, Fuzzy and Traditional Adaptive Approximation Approaches-[Book review; J. A. Farrell and M. M. Polycarpou],‖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 olume 52, Issue 6, June 2007, Page(s): 1167–1168.

[37] Prokhorov, D. V.,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s Using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book review],‖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V olume 18, Issue 2, March 2007, Page(s): 611–612.

[38] Hirota, K, ―Application Oriented Intelligence Control; Surve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Systems (INES 2008), 25-29 Feb. 2008, Page(s): 11–11.

[39] Monmasson, E. and Cirstea, M.N, ―FPGA Design Methodology for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A Review,‖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 olume 54, Issue 4, Aug. 2007,

工程过程控制措施

综合楼食堂宿舍内装饰工程过程控制措施 第一节针对本工程的施工管理专项组织设计 为保证本工程质量,体现我公司技术优势,让业主信任,针对本工程我公司将采取如下管理措施: 一、实行项目法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运行机制 我公司将在本工程实行“项目法施工”,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对所承建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其基本特征是实现生产要素在工程项目上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 1、公司成立以一名副总经理为领导的工程管理小组,对现场总体施工进行管理,作好现场与公司的协调,保证项目部圆满完成装饰任务。 2、工程不转包、不分包,安排项目经理常驻施工现场,紧抓现场施工及管理工作,同时我项目部成员服从业主、监理和质检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指挥。 3、所有驻场的施工及管理人员均为我公司正式员工,绝不临时雇佣,以保证施工班组技术的熟练程度。 4、为了确保项目管理的目标实现,项目经理精心组织指挥本工程的生产经营活动,调配并管理进入工程项目的人力、资金、物资、机具设备等生产要素,决定内部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方案并对本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现场文明等负有领导责任。建立权威的生产指挥系统,确保指令畅通,工程按预定的各项目标,顺利的得到贯彻和实施。 二、严格执行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1、本工程对所有的分部工程和重大设备的吊装、重要工序的质量控制方式等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或施工方案,内容包括施工程序、重点技术质量控制要求、人员配置、质量检验标准、计量器具配置、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上述作业指导书和技术方案的编制项目严格执行我方相关的技术管理程序文件,确保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和技术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且能够充分保证施工质量。 2、加强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控制措施 本工程将在接受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的各系统施工图纸会审的基础上,组织内部各专业图纸会审,重点解决各专业施工接口管理和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对系统的熟悉,及时发现问

三集中场地建设方案

云湛高速公路 新(兴)至阳(春)段 云湛TJ2 标“三集中”场地建设方案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云湛高速公路TJ2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六日

目录 1、编制范围与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3、选址情况 (1) 4、功能分区 (2) 5、场外、场内交通情况 (12) (1)场外交通情况 (12) (2)场内交通 (13) 6、施工用水用电 (13) 7、排水、排污设计 (13) 8、防火、防雷、抗风设施 (15) 9、安全设施 (15) 10、施工计划安排 (15) 11、投产后质量、安全、文明、环保管理措施 (16) 12、拌合楼水泥罐稳定性验算 (18) (1)各项参数 (18) (2)整体抗倾覆稳定性稳定性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3)基础稳定性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钢筋加工棚及料仓顶棚立柱与基础连接形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1)钢筋加工棚立柱连接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2)料仓雨棚立柱连接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钢筋加工棚计算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法与过程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 规划方法与过程研究

一、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方法研究 通用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及创新方法: (一)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构成要素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构成要素应由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设定、战略规划、主题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等五个要素组成。 1. 建设目标设定 组织建设目标的内容应是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组织使命的陈述,建设目标描述主要内容应包括“确立核心价值观和使命的陈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描述应具有以下特质:(1)基于城市管理的公共性,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制定主体应是全体市民与市政府官员,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应是市民与政府的共同建设目标;(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应表达出整个城市的共同核心价值观和理想追求;(3)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作用的时间是长期的,不会随内外部环境改变而轻易改变,因为它是激励、指引一个城市长期奋斗的理想,如果经常反复修改,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要注意,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过程,需要首先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充分全面的调研分析;完成需求分析和宏观的发展定位;识别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以确保发展目标可实现;最终提炼升华成为既忠于现实实际,又带有激励色彩的建设目标。 2.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建设目标,包括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体系框架、实施方案的拟定。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可包括下述内容:战略路径选择、战略方法模型选择、战略进程规划等,而其特质应是:(1)智慧城市的建设战略应由政府高级官员主导,在市民、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下完成。(2)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存在多个战略规划。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要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一个战略可能无法覆盖这样的任务。在一个建设目标期内,

学景观的必读

参考文献: 古典类(中国) : ?《园冶》(明)计成,中国园林史空前绝后的一本书(计成积几十年建造园林的经验,而写就的一本园林学著作。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以及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履园丛话》(清)钱泳 ?《说园》陈从周,1984 (中国古典园林最后一位巨匠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性发言,对中国传统园林有独到精辟的见解。) ?《中国造园史》《中国造园论》张家骥(中国园林史研究南派权威)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1990(中国园林史研究北派权威) ?《中国园林艺术论》宗白华,1987 美学大师从美学角度论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198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系统分析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对南北园林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了比较) 古典类(西方) :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系统介绍四个流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园林,阐释产生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艺术的内在规律)?《西方造园变迁史》(日)钟个针谷久,西方园林景观教科书类读物 景观理论类 ?《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苏)阿尔曼德著李世玢译(西方人是如何数字化景观的) ?《图解人类景观》(英)杰弗瑞·杰里柯/(英)苏珊·杰里柯,译者:刘滨谊,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的介绍了从史前到17世纪末的人类代表景观;第二部分介绍了现代景观的演进)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大量实地考察资料,探讨风水模式和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深层意义) 设计方法类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西蒙兹 ?《现代城市景观与营建技术》中国城市出版社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 ?《德国景观设计》1、2、3、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著,江苏科技出版社 ?《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峻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索靖之(虽然老了点,但对于设计细节的探讨仍然是最好的。)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景观规划》李敏中建工,1999 生态类: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 行为心理类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场地规划与设计

第七章景观恢复 景观恢复包括范围很广的一系列行为和考虑因素。尽管对于景观恢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或者正式的专业定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景观恢复可以指代复建、改造,或者矫正行为。复建指的是恢复景观地区的环境功能和其活力的行为。在一些复建项目中,显著的基本景观功能仍然存在,只是因为城市化或者其他对于景观的扰动,导致景观的质量和功能受到负面的影响或破坏。河流和湿地恢复以及景观植被恢复项目是复建的典型例子;改造项目通常要求建设新的景观设施,以代替在以前的土地开发过程中损失的景观。改造项目可能包括建设湿地或者渗透设施(比如雨水庭院),以及减少外来入侵植物而促进本地物种的复兴;矫正行为主要考虑减轻由于以前场地上的活动所导致的污染情况。处理矿山酸性排水问题或者褐色地带收污染的径流问题即为矫正行为的典型例子。指定的景观恢复项目可能包括上述3项全部。 景观恢复作为一个实际专业领域的时间并不短了,但是它在近几年才得到飞速的发展。随着场地开发行为开始考虑环境方面的影响以及可持续性,许多革新的方法也开始在景观恢复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恢复植被覆盖 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在土壤矿物骨料、有机质和微生物之间的排列构造。土壤聚集成团的能力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受到扰动的场地上,土壤聚集成团的能力在场地平整和压实过程中被破

坏了。天然粒状结构的土壤具有渗透能力和抵抗侵蚀的能力,这种土壤结构的破坏导致土壤渗透性的降低,以及受侵蚀程度和径流的增加。 除了美观上的要求之外,植被还能提供防止侵蚀和防止径流的能力,而且对于土壤结构的长期维护是非常关键的。要想成功地进行植被再植,尽快加固场地是非常重要的(Darmer,1992年)。对于植被再生的计划必须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制定完成,这样的场地施工阶段就可以开始进行植被再生工作了,如果植被是作为场地规划中减少施工场地径流的一个环节,则植被再生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植被再生工作在场地设计中需要完成的方面包括土壤准备、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植被和土壤的维护。 场地评估和植被选择 土壤分析。恢复植被首要的步骤是土壤分析。土壤测试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数据,用于确定土壤的性质、种植需求以及成功再生所必须做的改正工作(Sobek等,1976年)。 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壤分析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般在受到扰动的场地上,土壤往往是比较干的、经压实的、贫瘠的,而且与原始的本地土壤几乎没有什么类同之处。在许多场地上回填土是从场地外运来的,有时候还是从多个不同的地方运来的,而且其他场地上还存在许多“新建”的土地。很难预料这种土壤是否属于无法生产的土壤。在某些情况下必须考虑重新进行多达30in的土壤回填。如果不了解土壤的性质就开始种植植物,可能会导致植物发展极不均匀的结果。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

1\技术文件 1.1基础资料汇编(对编制区现状情况的资料汇总和分析评价) 1.1.1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1.2 自然环境(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自然条件) 1.1.3 人口状况(人口空间分布、居住结构、居住密度) 1.1.4 土地利用现状(详细汇总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征地权属情况,列出“现状用地汇总表”) 1.1.4.1 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现状 1.1.4.2 已拨划或出让用地的征地权属情况 1.1.4.3 已批准的设计要点情况 1.1.5 建筑物状况(编制区建筑物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与合法性等) 1.1.6 道路交通现状(等级系统、功能划分、红线及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规模、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1.1.7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对现状进行分析)1.1.8 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分布、规模、用地面积及管网等级和分布,并对现状进行分析)1.1.9 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编制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色及环境特征等资料) 1.1.10环境保护现状(编制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及污染指标,并对环境保护状况分析)1.1.11其它 1.2说明书 1.2.1 前言(说明控规的背景及主要过程,包括规划的委托和编制过程等) 1.2.2 规划依据与原则(说明依据与原则,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划和其它依据,控规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等) 1.2.3 现状概况与问题分析(简述编制区自然、历史和现状特点,分析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 1.2.4 规划目标(根据上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制区发展条件,确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并预测编制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1.2.5 用地布局(分析影响编制区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阐述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规模及规划要求,列出“规划用地汇总表”) 1.2.6 地块划分(分析评价影响编制区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按照4.2.3、5.2.3规定)的要素,明确地块划分(包括细分)的依据和原则,确定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的方法和结果 1.2.7 地块控制(按照规划控制的要求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编制区的各地块建设用地性质和建设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有关要求详见4.2.4、4.2.5、5.2.4、5.2.5),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论证)

智慧城市项目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

智慧城市项目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 1项目实施方案 1.1 实施步骤 第一步、人员任命 第二步、技术交底 第三步、现场准备 第四步、现场勘查 第五步、设计图施工图施工方案现场确认 第六步、编制点表(终端设备安装点位信息登记表) 第七步、编制预算 第八步、编制计划(分部实施计划,材料进场计划,质量管理计划,确定质量标准)第九步、按计划组织实施,按质量标准实施,做好变更控制,编制进度报告 (含收入,点位完成比,现场问题等) 第十步、分部分项分工序验收,随工验收,完成一个点位编制一个分部分项完工报告第十一步、随工资料档案管理 1.2 立项 公司组织级确定项目正式成立 人员任命,确定项目实施具体负责人,即项目经理,授予项目经理权限,约 定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具体职责范围包括:接收技术交底、编制计划、项目采购申请、编制进度报告、组织 项目验收、各方沟通等 具体权限范围包括:申请并在公司的监督下使用项目运营费用、项目实施费用、项目设备材料申请及使用、组织施工队伍 1.3 计划 1.编制进度计划 根据甲方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并与项目相关干系人就实施计划进行沟通确认。 智慧城市项目进度管理计划编制方法: 根据现场情况编制实施点表 确认实施点表中各点位的时间计划 汇总各点位时间计划,编制整体进度计划 规定进度计划变更流程 2.编制成本计划(人料机使用计划) 深化设计,编制各点位预算,包含设备材料预算,施工预算(人力资源、施 工机具),汇总成总体预算 根据分步实施计划,制定材料进场计划,施工队伍进场计划,施工机具租赁 计划 成本跟管理计划需与进度计划同步变更 3.编制质量管理计划 根据分步实施计划,及细分的施工工艺步骤,设定质量控制点及检查点质量管 理方法:现场抽查,远程检查,检查记录及图像影音资料存档质量标准及施工 工艺:符合国标和设计图纸要求 4.编制安全管理计划 编制安全培训,安全例会时间表,项目部各人员按时参加安全会议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控制措施 摘要:经济的腾飞让我们的建筑工程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积攒了丰厚的管理经验,获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交叉作用,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其给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和不便。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1 前言 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建筑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管理包括施工管理,我国应注重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施工技术,学习国外的工程管理理论基础,在反复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解决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2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2.1 管理体制及法规不完善 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具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在完善工程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约束性在逐步降低。同时,建筑企业在工程上的管理方法、方式等方面也相对落后,依然应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了极大的管理漏洞,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能有效地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模式,这极大的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中,还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没有较强的系统性及专业性,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及一支能力较强的管理专业队伍,由此导致了建筑工程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2.2 监督机制缺失,施工管理不到位 在我国现今的建筑领域,很多建筑企业忽略了建筑工程的核心工程质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一味地重视工程的施工进度,把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置若罔闻,而相关管理人员对这种问题也熟视无睹,造成施工管理监督的严重不到位,致使工程质量达不到法定要求,施工安全不能有效保证。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现场的管理具有至关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控制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迅速跟上,建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建设的大形势下,各地方政府推出各种优惠条件引进外资来加快城市建设,工程建设遍地开花,造成了施工方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必须对所施工的项目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并且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 标签: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一般是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及投资目标这三大目标,最终实现使用目标。而要使这三大目标能够顺利得以实现,主要依靠的手段就是管理手段,采取何种措施使三大目标处在受控状态,是本文需要论述的重点,本文从施工角度对三大目标的控制进行论述,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业内人士批评指正。 首先简单论述一下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质量、进度、费用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每个目标都不能独立存在,比如:质量控制不当,就增加了返工的几率,若通过返工对质量不合格的部位进行处理,这样不但影响施工进度,还增加了人、材、机的二次消耗,从而增加了投资;再如,进度目标控制不好,就会延长工期,从而增加投资。反之,压缩工期,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增加人力和物力,这样同样会增加投资,使投资目标难以实现。可见,三大目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须同时进行有序控制,才能最终实现建设项目的设计目标。 1 质量目标的控制 我们常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就充分体现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质量控制主要是人员的控制、材料的控制以及施工机械的控制,这三个指标控制得当,质量目标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1.1 人的因素 因为本文主要对施工单位的角度进行论述,所以可以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人包括:项目经理、项目部管理人员、分包单位管理人员、特种作业操作人员以及专业工种操作工人等。项目经理作为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具备与工程本身相适应的执业资格,要起到领导带头作用,一定要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充分调动项目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健全项目部组织机构,比如成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的QC领导小组,配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资格的质检员、测量员、施工员等,并且要将责任落实到人。若实行总分包的工程,要保证与分包单位或平行分包单位之间沟通渠道畅通,要保证分包工程能够按照分包合同及总包的要求进行施工。人的因素是影响施工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控制好其他因素的基础。

控制性详细规划样本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 定义: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以对地块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都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保规定为重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控制和引导。 2.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 2.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延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价值即在于“承上启下”。 2.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都市规划管理根据。 2.3体现都市设计构想。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将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宏观都市设计构想,以微观、详细控制规定加以体现。 2.4都市政策载体。 3.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特性: 3.1通过抽象表达方式实现规划意图 3.2具备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3综合性

3.4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控制方式 3.5规划性和引导性结合 3.6通则式与判例式结合 3.7动态控制与互相转化也许(兼容性规定) 3.8强制性内容提出 4.控制性详细规划目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目的是指在都市总体规划指引下。 4.1明确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与上位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相应内容相衔接,使之可以进一步分解和贯彻,拟定该地区在都市中分工。 4.2根据上述发展定位,综合考虑现状问题,已有规划、周边关系、将来挑战等因素,制定所涉及地区都市建设各项开发控制体系总体指标,并在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配制上贯彻到各地块,为实现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提供保障。 4.3为各地块制定有关规划指标,作为法定技术管理工具,直接引导和控制地块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5.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 是通过指标制定来实现,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新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5)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7)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7)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8)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8)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8)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8)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9) 4、1建设目标 (9) 4、2建设原则 (10)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1) 5、1总体框架 (11) 5、2技术架构 (12) 5、3应用体系 (13)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5)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7)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7)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8)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8)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8)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8)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9) 4、1建设目标 (9) 4、2建设原则 (10)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1) 5、1总体框架 (11) 5、2技术架构 (12) 5、3应用体系 (13)

1前言 智慧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与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与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与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与《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b9800540.html,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作者:王宗莲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建筑工程管理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意义,现状,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研究建筑工程管理的意义 1 工程质量、安全的保证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问题,并及时排除。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也是减少不必要成本支出的有效方法。为此,建筑企业要不断提升操作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检查及验收制度。同时,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防止诸如垫层加厚、基础挖深等现象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 2 有助于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 研究建筑工程管理有助于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每一个建筑企业都要经历承包工程,经过投标报价,中标成交后签定合同,然后根据工程的工艺、性质的特点和规模的大小,与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工艺装备及施工能力充分结合,最大限度上实现对动能的调动,完善和修改施工组织设计,选择最合理、最科学、最经济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中的每个阶段,在组织上强化管理,可以减少成本的支出。 另一方面,必须做好材料费的管理。建筑工程在材料上的支出占很大的比重,节约材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材料管理应从原材料采购抓起,严格把关定价、质量、选购、验收、使用、材料消耗、余料回收等关键环节,对耗用的费、料进行有效监控,避免材料储存积压,保证实际成本在规定范围内。 3 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既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建筑工程行业要实现高效、稳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管理应该针对问题找出有效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常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要: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文章详细分析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

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八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次课重点: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和地块划分;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本次课难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于1980年代,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 第一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由于它面向未来,跨越时空,面临的不可预测因素很多,是一种粗线条的框架规划,需要有下一层次的规划将其深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小范围内城市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总平面布局和空间形体组织。需要上一层次的规划对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进行控制,对开发模式和城市景观进行引导。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者之间有效的过渡和衔接,起到深化前者和控制后者的作用,确保了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2.管理的依据,建设的指导 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次、深度适宜,同时又是采用规划管理语言表述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它是规划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城市建设的有效指导。控制什么,怎么控制都有章可循,避免了主观性和盲目性;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法律效力及其相应的规划法规,也使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保证。 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将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宏观的城市设计构想,以微观、具体的控制要求加以体现,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处理原则,从建筑单体环境和建筑群体环境两个层面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提出指导性的综合设计要求建议,并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环境景观设计等的编制,为开发控制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 4.城市政策的载体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都包含诸如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鼓励开发建设等各方面广泛的城市政策的内容。 第二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土地使用性质的细分 一、建立三级控制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完整版v2)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完整版v2) 2019年11月

目录 1前言 (1) 2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0)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9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20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20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措施摘要: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科学的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对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整个施工过程内的所有工作进行详细、科学和严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从而达到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缩短项目工程施工工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to through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m, use of scientific system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all work,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detailed plan,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command, so as to ensure project quality, shorten the proje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施工企业为了完成特定建筑产品施工任务,从接收施工任

智慧城市规划-咨询工程师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94.0分,用时1024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从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来说,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A.智慧经济 B.智慧社区 C.智慧人文 D.智慧文化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2.从技术实现上,智慧社区包括五个层次和两大保障体系。其中两大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和()。 A.信息共享保障 B.信息智能保障 C.信息安全保障 D.信息多样化保障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3.智慧城市的一个发展趋势便是与不同类型人群需求之间的紧密结合,即形成由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服务的精细化,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A.以人为本 B.和谐社会 C.服务居民 D.科学发展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4.()的出现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对异构、多维和海量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方法、模型预测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用户可用信息。 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5.按照采集、传输、应用的功能可以将物联网分为智慧传感网、智慧传输网、智慧应用网,相对应的分别是()。 A.传感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B.传感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C.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D.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也成为继农业、工业生产力之后的新兴生产力,并迅猛发展,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A.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B.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C.不断创新信息技术 D.促进信息交流 E.知识共享 用户答案:[ABDE] 得分:8.00 2.对于发达地区的城市或社区而言,其智慧社区的建设的发展目标是()。 A.信息采集的数字化 B.全面的社会管理 C.社区办公的自动化 D.社区建设智能化 E.公共服务信息化 用户答案:[BE] 得分:8.00 3.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是()。

2017全国咨询工程师智慧城市规划试卷(100分)

2017全国咨询工程师智慧城市规划试卷(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共分为三大层次,()层面的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是协调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以此为基础实现共赢。 A.区域 B.城市 C.地区 D.社区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从技术实现上,智慧社区包括五个层次和两大保障体系。其中两大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和()。 A.信息共享保障 B.信息智能保障 C.信息安全保障 D.信息多样化保障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3.()的出现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对异构、多维和海量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方法、模型预测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用户可用信息。 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4.智慧城市的一个发展趋势便是与不同类型人群需求之间的紧密结合,即形成由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服务的精细化,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A.以人为本 B.和谐社会 C.服务居民 D.科学发展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5.全球范围内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特色鲜明,但均有一个共同点——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不断深化与明确。 A.IMT B.IBM C.ICT D.GIS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是()。

A.和谐发展的智慧城市 B.与城市化进程深度结合 C.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D.对信息安全的进一步重视 E.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用户答案:[BCD] 得分:8.00 2.过于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易于导致()。 A.商业利益主导城市发展 B.城市发展缓慢 C.经济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D.社会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E.城市两极分化 用户答案:[ADE] 得分:8.00 3.与以往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A.更加提倡人文与和谐 B.更加聚焦民生与服务 C.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 D.更加关注共享与协同 E.更加强调认知与关联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彭树彬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彭树彬 发表时间:2018-01-31T14:32:08.2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作者:彭树彬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控制措施。 广东恒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2312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也日趋明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有着关键作用,也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起到促进和制约的效果。当前,在建筑行业中,工程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控制措施; 前言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其中涉及的方面和内容非常广泛,相关领域、技术、工艺等也非常多,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下,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被应用在建筑工程之中,这也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促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但是,在进行建筑工程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对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以及管理效率和提升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就应该采取一些解决办法,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本篇文章就是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几点具体解决办法,希望对建筑工程管理能力的加强以及工程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成本管理不到位 谈及建筑工程的施工,其最关键的两部分是施工资金与工期现如今国内的大多数建筑行业都只是一味地追求施工的工期,这就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对资金的管理判断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时,施工中所消耗的资金是极其重要的、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若经常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就会使施工工程的整体造价比较高,或者是导致后续资金不足,以此导致工程整体的施工工期被搁浅。 1.2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来讲,其最终目标就是盈利,所以项目工程的主管人员都会把盈利当做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虽然我国目前的施工团队已经注意到了施工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对安全问题还是不够重视据统计数据显示,在?013年的工作中,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在全部的行业中位列第二,仅低于矿山行业建筑工程的施工是高机械化性质的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很多机械,此外还涉及了一些用电的问题最近几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安全性问题通过观察之后就会发现,造成安全问题的绝大多数原因都是操作机械不规范,或者是因为相关的施工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1.3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现如今,国内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然而与它相关的管理方法与制度却没有跟随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而有所改进,其制度依然存在着较为落后的问题,这与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发展严重不符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重点在施工现场,因此绝大多数的施工单位都不重视管理人员的作用,大幅度地裁减管理人员,借此来节省本施工单位的整体开支因为缺少管理人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这方面的相关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1.4建筑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视体力的工作,其对文化水平的要求非常低,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整体的文化水平都比较偏低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中,管理者整体的素质水平偏低,整体的管理水平也较为偏低,在编制以及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直接地致使国内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不能和国际上的大型施工团队接轨。 1.5资源管理的薄弱 建筑工程施工部门相关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比较薄弱有一些部门甚至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有些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措施;大部分的部门经理都缺少项目管理的知识,其法制意识、技术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都比较浅薄有些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有些部门经理缺少相关的团队意识,从而导致施工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伤害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很多公司承建了租赁公司或内部租赁站,对机械设备、材料等的周转施行市场资源的内部运行整体来看这种情况还是很好的,但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缺乏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管理的意识或者是意识比较浅薄由于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多,从而导致机械设备的超负荷运行现象较为明显。 二、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做好相关预防和保障措施 (1)严格控制施工检核程序施工质量的验收和检验工作,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质检人员要根据施工的具体过程以及有关的质量规定对项目的管理进行仔细的检查,若发现了质量问题要马上通知施工的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2)做好施工材料的检查工作混凝土、钢筋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基本材料施工的单位必须要做好材料的购买、保管与运输等安全工作,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从而能够保证满足施工技术的规范以及要求 (3)增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工程项目最主要的领导人就是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所以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质量安全意识,要注重工程的质量管理成本的投人,要促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并要保证整修的措施能够全面实施、同时,还要将施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条例贯穿于所有的施工过程中,督促全部工作人员自觉遵守 2.2完善施工项目合同管理体制 (1)提高施工企业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施工单位经常发生的一些修改合同条款、违反合同规定的现象,和施工单位相关管理者淡薄的法律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施工单位的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法律知识,只有这样签约的双方才能够公平地签订合同,避免违约或拖延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