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九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电路图专题训练

1.有关静电现象的小实验: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电荷。当甲乙两个通草球出现如图(1)所示情形时,若甲带正电,则乙带电。

(2)如图(2)所示,用餐巾纸摩擦吸管可以使其带电,这是现象;现用另一带电的物体靠近吸管带电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的是(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3)易拉罐“可乐”是许多中学生喜欢的饮料,用铝合金制作易拉罐,是利用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用一个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空易拉罐,如图(3)所示,发现空易拉罐向气球方向滚动,这是利用了的性质。

2.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是实验中:

(1)实验时,为了使现象明显,一般先将器材烘一烘,这说明干燥的环境(易/难)产生静电。(2)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这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同/异)种电荷

(4)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后,小明思考:自然界除了这两种不同的电荷,是否还有第三种电荷呢?于是他把其他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5)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研制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如图a,此装置的名称是。如图b,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会偏转,其原理与图a中装置(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探究串联电路的结构和特点:

(1)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发现电灯L1、L2均不亮,电路存在故障,此时应去掉导线;排除故障后,发现两个灯泡还是不亮,若故障只出现在一个灯泡上,用导线进行检测,将导线并联接在MN两点间时,两只灯泡还是不亮,则灯泡出现故障。排除故障后小致进行了实验。(2)若要在图示实物连接的基础上探究并联电路的结构和特点,应将导线从点改接到M点上。连接好后发现两个灯泡还是不亮,若故障只出现在一个灯泡上,则此灯泡的故障是。

4.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实验中:

(1)小明按照图1的电路,用导线把开关和灯泡连接后,刚将最后一根导线接好,L1就亮了,但L2没亮;

①他在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是:;

②关于L2没亮的原因,可能是:。

A.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L1后没有继续向前流动

B.L2被短路了

C.L2与灯座接触不良

(2)连接电路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不定项选择)。

A.必须把开关接在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

B.闭合开关前要检査电路,避免短路

C.应从电源正极开始连接,直到另一极为止

D.每处接线都必须接牢

(3)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2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使开关闭合后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且拧松任意一个灯泡,另一个照样发光。

5.小刚和小强在组成串并联电路的实验中

(1)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选填“断开”或“闭合”)的.

(2)小刚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电路,如果合上开关,两个灯泡都将(选填“会发光”、“不会发光”或“会被烧坏”),出现(选填“断路”或“短路”)现象.

(3)小刚想将电路全部拆散,重新连接.小强认为只需拆除(选填“a”“b”“c”或“d”)

这一根导线,就能成为串联电路.

(4)小刚又想将此电路改成并联电路,请你帮他在图甲中改一下,要求只改动一根导线.划掉的导线打上

“×”,若需连线用笔画线表示改动后的导线。

(5)小刚、小强在学了电路初探后想发明“感应照孔门把手”,方便夜间开锁。只有夜间且有人摸门把手时,锁孔旁的灯才亮。它利用感应开关S1(有人摸门把手,S1闭合;无人摸门把手,S1断开)以及光敏开关S2(白天,S2断开;夜间,S2闭合)控制电路,达到目的。请根据上述描述,完成图乙电路连接.6.图1是小曾小组在“连接串联电路”实验中的实验电路图。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状态,连接此电路时,至少需要根导线。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小慧发现L1、L2两只灯泡都不亮,她用手按一下灯泡,L1、L2仍然都不亮,按一下灯泡L2,两灯都亮,松开手两灯又不亮,则故障可能是。

A.L1灯丝断了

B.L2灯丝断了

C.L1短路

D.L2与灯座接触不良

(3)在老师闭合开关的时候,细心的小华观察到灯L1比L2亮些。她认为这是因为L1比L2更靠近电源正极的缘故。在不增加其它器材的条件下,能证实小华的判断是否正确的做法是断开开关,将两灯位置,闭合开关后观察L1、L2的亮度关系。

(4)实验结束后,断开开关,然后先拆除(选填“电源”或“开关”)两端导线后,再拆除其它导线,并整理好。

图2是小红小组“连接并联电路”的实验中的电路图。

(5)若只让灯L1发光,则应闭合开关、;若L2也要发光,还应该闭合。(6)她将所有开关闭合,发现S1支路的灯不亮,S2支路的灯发光。于是她断开所有开关,交换两灯位置后,再闭合所有开关,发现仍然是S1支路的灯不亮,S2支路的灯发光。故障的原因可能是。A.某个灯泡的灯丝断路B.干路上某根导线断路

C.S1支路某根导线断路D.S2支路某根导线断路

(7)她排除故障后,继续进行实验。为了探究开关S1的作用,在观察灯泡发光情况时,她应该。A.同时观察两个支路上的灯泡

B.只观察S1所在支路上的灯泡

C.只观察S2所在支路上的灯泡

7.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实物连接图,请按要求回答: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状态。

(2)图甲中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灯泡的电流;

(3)小明同学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快速向右大幅度偏转,他赶快断开开关,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4)小明同学纠正错误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测出的电流是A。

(5)如果要用电流表测通过L1和L2的总电流,且只允许移动一根导线,应将导线(选填“a“、“b”、“c”)的右端接在电流表的(选填“3”、“0.6”、“-”)接线柱上。

(6)闭合开关后,小明发现两灯都亮,由于连线较乱,一时无法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请你帮他想出一种简单可行的判断方法。

8.小明在实验室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要求闭合开关后,灯泡L1、L2并联,开关S控制所有用电器,电流表A1测流过灯L1的电流,A2测流过灯L2的电流,A3测流过干路的电流。

(1)已知各电路元件、连接情况均完好,闭合开关前,我们发现电流表A1的指针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处,可能的原因是;

(2)更正上述问题后,闭合开关S,观察到(填“只有L1发光”、“只有L2发光”“电源短路”);小明随即断开开关,仔细检查,发现电路有不当之处。请在图甲中只改动一根导线,将电路修改完成(提醒:在需要删除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3)随后,闭合开关,小明发现两个并联的小灯泡,一个很亮,一个发光微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两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不同B.发光微弱的灯泡的灯丝断了

C

(4)在实验中,小明经过调整多次测量,将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其中第三次测量时,电流表A2的示数如图丙,则此时通过灯L2的电流为A,并填入表格中;

(5)根据表格得到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是:并联电路的总电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6)由实验数据可知:小明主要通过方式来多次实验。

A.同时更换小灯泡L1、L2的不同规格

B.只更换小灯泡L1的不同规格

C.只更换小灯泡L2的不同规格

D.只更换了电源

9.三个探究小组的同学选用不同规格的灯泡来验证“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所接电路图如图1所示。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状态。

(2)第一小组的同学实验时,发现电流表A1指针偏转角度较A2小,如图乙所示,他们判断“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不等”。造成判断错误的原因是:。

(3)第二小组的同学最好选择两个规格(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小灯泡。闭合电路后发现灯L1发光,L2不发光。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猜想:①L2的灯丝断了;②L2的灯座被短路;③L2也工作,但L2中电流比L1中电流小。以上猜想中正确有(填序号)。

(4)第三小组的同学测量了a、b、c三处的电流,又改变灯泡的规格进行了多次实验,其中一次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表,在分析数据时他们发现三处的测量值有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能是因为测量误差造成的

B.是因为没有对电流表调零造成的

C.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本来就不等

D.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的过程中,电流越来越小

九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电路图专题训练答案

1.有关静电现象的小实验: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电荷。当甲乙两个通草球出现如图(1)所示情形时,若甲带正电,则乙带电。

(2)如图(2)所示,用餐巾纸摩擦吸管可以使其带电,这是现象;现用另一带电的物体靠近吸管带电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的是(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3)易拉罐“可乐”是许多中学生喜欢的饮料,用铝合金制作易拉罐,是利用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用一个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空易拉罐,如图(3)所示,发现空易拉罐向气球方向滚动,这是利用了的性质。

答案:(1)负;正;(2)摩擦起电;同种;(3)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2.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是实验中:

(1)实验时,为了使现象明显,一般先将器材烘一烘,这说明干燥的环境(易/难)产生静电。(2)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这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同/异)种电荷

(4)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后,小明思考:自然界除了这两种不同的电荷,是否还有第三种电荷呢?于是他把其他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5)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研制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如图a,此装置的名称是。如图b,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会偏转,其原理与图a中装置(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1)易;(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异;(4)电荷只有两种;(5)验电器;不相同。

3.探究串联电路的结构和特点:

(1)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发现电灯L1、L2均不亮,电路存在故障,此时应去掉导线;排除故障后,发现两个灯泡还是不亮,若故障只出现在一个灯泡上,用导线进行检测,将导线并联接在MN两点间时,两只灯泡还是不亮,则灯泡出现故障。排除故障后小致进行了实验。(2)若要在图示实物连接的基础上探究并联电路的结构和特点,应将导线从点改接到M点上。连接好后发现两个灯泡还是不亮,若故障只出现在一个灯泡上,则此灯泡的故障是。

答案:(1)短路;b;L1;断路;(2)c;N;短路。

4.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实验中:

(1)小明按照图1的电路,用导线把开关和灯泡连接后,刚将最后一根导线接好,L1就亮了,但L2没亮;

①他在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是:;

②关于L2没亮的原因,可能是:。

A.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L1后没有继续向前流动

B.L2被短路了

C.L2与灯座接触不良

(2)连接电路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不定项选择)。

A.必须把开关接在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

B.闭合开关前要检査电路,避免短路

C.应从电源正极开始连接,直到另一极为止

D.每处接线都必须接牢

(3)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2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使开关闭合后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且拧松任意一个灯泡,另一个照样发光。

答案:(1)①连接电路时开关没断开;②B;(2)AC;(3)如图所示。

5.小刚和小强在组成串并联电路的实验中

(1)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选填“断开”或“闭合”)的.

(2)小刚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电路,如果合上开关,两个灯泡都将(选填“会发光”、“不会发光”或“会被烧坏”),出现(选填“断路”或“短路”)现象.

(3)小刚想将电路全部拆散,重新连接.小强认为只需拆除(选填“a”“b”“c”或“d”)

这一根导线,就能成为串联电路.

(4)小刚又想将此电路改成并联电路,请你帮他在图甲中改一下,要求只改动一根导线.划掉的导线打上

“×”,若需连线用笔画线表示改动后的导线。

(5)小刚、小强在学了电路初探后想发明“感应照孔门把手”,方便夜间开锁。只有夜间且有人摸门把手时,锁孔旁的灯才亮。它利用感应开关S1(有人摸门把手,S1闭合;无人摸门把手,S1断开)以及光敏开关S2(白天,S2断开;夜间,S2闭合)控制电路,达到目的。请根据上述描述,完成图乙电路连接.

(1)断开;(2)不会发光;短路;(3)b;(4)如图;答案:

(5)如图。

6.图1是小曾小组在“连接串联电路”实验中的实验电路图。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状态,连接此电路时,至少需要根导线。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小慧发现L1、L2两只灯泡都不亮,她用手按一下灯泡,L1、L2仍然都不亮,按一下灯泡L2,两灯都亮,松开手两灯又不亮,则故障可能是。

A.L1灯丝断了

B.L2灯丝断了

C.L1短路

D.L2与灯座接触不良

(3)在老师闭合开关的时候,细心的小华观察到灯L1比L2亮些。她认为这是因为L1比L2更靠近电源正极的缘故。在不增加其它器材的条件下,能证实小华的判断是否正确的做法是断开开关,将两灯位置,闭合开关后观察L1、L2的亮度关系。

(4)实验结束后,断开开关,然后先拆除(选填“电源”或“开关”)两端导线后,再拆除其它导线,并整理好。

图2是小红小组“连接并联电路”的实验中的电路图。

(5)若只让灯L1发光,则应闭合开关、;若L2也要发光,还应该闭合。(6)她将所有开关闭合,发现S1支路的灯不亮,S2支路的灯发光。于是她断开所有开关,交换两灯位置

后,再闭合所有开关,发现仍然是S1支路的灯不亮,S2支路的灯发光。故障的原因可能是。A.某个灯泡的灯丝断路B.干路上某根导线断路

C.S1支路某根导线断路D.S2支路某根导线断路

(7)她排除故障后,继续进行实验。为了探究开关S1的作用,在观察灯泡发光情况时,她应该。A.同时观察两个支路上的灯泡

B.只观察S1所在支路上的灯泡

C.只观察S2所在支路上的灯泡

答案:(1)断开;4;(2)D;(3)互换;(4)电源;(5)S;S1;S2;(6)C;(7)A。

7.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实物连接图,请按要求回答: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状态。

(2)图甲中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灯泡的电流;

(3)小明同学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快速向右大幅度偏转,他赶快断开开关,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4)小明同学纠正错误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测出的电流是A。

(5)如果要用电流表测通过L1和L2的总电流,且只允许移动一根导线,应将导线(选填“a“、“b”、“c”)的右端接在电流表的(选填“3”、“0.6”、“-”)接线柱上。

(6)闭合开关后,小明发现两灯都亮,由于连线较乱,一时无法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请你帮他想出一种简单可行的判断方法。

答案:(1)断开;(2)L2;(3)L2短路;(4)1.2;(5)b;-;(6)从灯座上取下一盏灯泡,若另一盏灯泡仍发光则是并联,反之是串联。

8.小明在实验室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要求闭合开关后,灯泡L1、L2并联,开关S控制所有用电器,电流表A1测流过灯L1的电流,A2测流过灯L2的电流,A3测流过干路的电流。

(1)已知各电路元件、连接情况均完好,闭合开关前,我们发现电流表A1的指针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处,可能的原因是;

(2)更正上述问题后,闭合开关S,观察到(填“只有L1发光”、“只有L2发光”“电源短路”);

小明随即断开开关,仔细检查,发现电路有不当之处。请在图甲中只改动一根导线,将电路修改完成(提醒:在需要删除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3)随后,闭合开关,小明发现两个并联的小灯泡,一个很亮,一个发光微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两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不同B.发光微弱的灯泡的灯丝断了

C

(4)在实验中,小明经过调整多次测量,将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其中第三次测量时,电流表A2的示数如图丙,则此时通过灯L2的电流为A,并填入表格中;

(5)根据表格得到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是:并联电路的总电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6)由实验数据可知:小明主要通过方式来多次实验。

A.同时更换小灯泡L1、L2的不同规格

B.只更换小灯泡L1的不同规格

C.只更换小灯泡L2的不同规格

D.只更换了电源

答案:(1)电流表正负极接反了;(2)电源短路;如图;(3)C;(4)0.3;(5)等于;(6)A。

9.三个探究小组的同学选用不同规格的灯泡来验证“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所接电路图如图1所示。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状态。

(2)第一小组的同学实验时,发现电流表A1指针偏转角度较A2小,如图乙所示,他们判断“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不等”。造成判断错误的原因是:。

(3)第二小组的同学最好选择两个规格(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小灯泡。闭合电路后发

现灯L1发光,L2不发光。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猜想:①L2的灯丝断了;②L2的灯座被短路;③L2也工作,但L2中电流比L1中电流小。以上猜想中正确有(填序号)。

(4)第三小组的同学测量了a、b、c三处的电流,又改变灯泡的规格进行了多次实验,其中一次实验的测

A.可能是因为测量误差造成的

B.是因为没有对电流表调零造成的

C.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本来就不等

D.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的过程中,电流越来越小

答案:(1)断开;(2)两个电流表的量程不一致造成的;(3)不相同;②;(4)A。

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练习题 姓名:班级: 一、杠杆平衡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 实验要求:将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确定阻力点(A处),用力点(B处),用不同的方法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是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说说用力情况。 标杆尺 阻力点用力点 用力情况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 1 2 3 我的发现:通过以上数据,我发现的规律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斜面省力的实验(一)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的木板1块,小木块3个(高低不同) 实验记录: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高度2cm 高度3cm 高度4cm 使用力的大小 5 N 5.6 N 7.3N 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三、斜面省力的实验(二)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长度不同的的木板3块,小木块3个(高低相同)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木板长度20cm 木板长度30cm 木板长度40cm 使用力的大小12 N 7.6 N 6.5N 1、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相同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四、滑轮

(1)(2)(3) 图1是滑轮,作用是。 图2是滑轮,作用是。 图3是滑轮,作用是。 1、研究问题: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2、我的推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3、实验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 纸梁厚度1倍厚度3倍厚度6倍厚度 垫圈数量2个5个11个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我们还可能通过改变和增加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六、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图1 图2 1、如图1,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的实验,在静止的指南针上方拉一根与指南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小磁针立刻发生,切断电流后,小磁针。这个现象早在1820年,由丹麦科学家在一次偶然实验中首先发现的。 2、图2与图1比较,在通电后的小磁针偏转角度大一些,这个现象说明了 。 3、通电的线圈还能作为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是否存在。 七、电磁铁(一)

《电流和电路》九年级物理(上)

《15.2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 2、通过对水轮机转动过程的观察使电流的知识简单,形象话,使学生理解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重点: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难点:能动手连接简单的电路,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①用验电器检验; ②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③用带电体的性质。 二、引入新课 1、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的实物及图片,并加以说明。使学生体会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我们声的重要意义。 实验:利用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等元件,启发学生思考把它们怎样连接起来才能使小灯泡发光。部分学生到前面动手实验,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实验现象。 2、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又有什么疑问?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更正。同时简要介绍“短路”;“断路”;“通路”这三种情况及其连接方式。刚才,我们实际上安装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其实收音机、电视机、冰箱、照明灯……这些看是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探索神秘的电世界。 3、进行新课 第2节电流和电路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经过正确的连接后,小灯泡亮了。 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说明有电流流过了小灯泡)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通过水轮机的工作原理来介绍电流。 思考:水轮机为什么会转起来?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答案:水管两边的水面高度不一样,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冲动水轮机转动。当两边水位相同,水流停止时,水轮机便停止转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水轮机继续转动呢?对比刚才我们所做的实验,道理是不是与抽水机的道理相类似呢?为什么合上开关后小灯泡就会亮起来呢? 因为:有电流流过灯泡的灯丝好比有水流流过水轮机。 电源————抽水机开关————阀门 电流————水流灯泡————水轮机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单元 (一)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二)实验(1)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载物台、目镜、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 (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2)、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目镜(填物镜或目镜)。 (3)、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向左下方移动。 (三)、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材料,请将合适的材料填入括号内。 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管清水小刀吸水纸 镊子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划一个#字,用(镊子)轻轻撕取内表皮。(4)、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盖玻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在图(3)空格处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放大倍数小,视野宽阔)显微镜。 3、下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正确步骤是 2、1、 4、3、5 。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③盖好盖玻片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⑤染色 4、请在图(4)中,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并注出细胞核。(见14页) (六)研究题目:研究水中的微生物 方法和步骤:1、取一些池塘里的水 2、用滴管吸取一些池塘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4、把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现象:水中有微生物在迅速运动 结论:水中含有微生物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5分) (6)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5)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1)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二单元 实验一: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系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3)、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计划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计划 篇一:大溪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计划[1] 大溪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计划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全面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质。 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尽量达到100%,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工作措施: 1、继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明确实验室职责,定期检查灭火器材及其他设备,建立管理责任人自查,实验室组织抽查的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实

验指导教师配合、系领导关心支持、学生配合,确保实验室全年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 2、注重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通过多渠道提高实验室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态度,以实现较好的效果。 3、保质保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计划) 实验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良好。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和一些有关业务方面的杂志等,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理念的应用型人才。 4、积极作好实验室日志、计划等的填写和管理 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做好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作好平时实验日志的填写。做好实验室的教学计划、日常管理、安全工作、工作日志等各种工作文件的归类、归档、整理工作。 5、完成仪器设备购置工作 落实上年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完成实验室的更新提高,加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做好本年度仪器设备购置,充分考虑学院和学科发展趋势,坚持结合实际,适当超前,防止低水平重复和积压浪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篇)(Word版 含解析)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篇)(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所示是课本上的几个小实验,请根据要求填空. (1)在图甲所示实验中,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此时会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这是由一于在瓶底浇冷水后,液面上方________,导致液体的沸点降低所致. (2)图乙是小明制作的“浮沉子”.为观察到小瓶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大瓶瓶盖应该 ________(旋紧/拧开);为使漂浮于水面上的小瓶子下沉,小明应________ (松开/捏紧)手指. (3)如图丙所示,将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制成一个简单的验电器.当用带电的橡胶棒先靠近静止的铝箔条左端,再靠近其右端时会观察到铝箔条________(均被吸引/均被排斥/一次被吸引,另一次被排斥).此实验中,通过铝箔条的转动可推断橡胶棒的带电情况,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想实验法). 【答案】水又开始沸腾气压减小旋紧捏紧均被吸引转换法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图甲所示实验中,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时,液面上方的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减小,气压减小; 由于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此时会观察到水又开始沸腾的现象. (2)图乙是小明制作的“浮沉子”,实验中要通过改变瓶内气体压力的方法,改变小瓶的浮沉,所以为观察到小瓶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大瓶瓶盖应该旋紧; 为使漂浮于水面上的小瓶子下沉,小明应挰紧手指,则瓶内气压增大,气体对小瓶的压力增大,同时压力增大时,进入小瓶中的水增加,小瓶自重增加,所以小瓶下沉. (3)如图丙所示,将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制成一个简单的验电器.当用带电的橡胶棒先靠近静止的铝箔条左端时,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橡胶棒与铝箔条吸引; 再靠近其右端时,同样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也会观察到铝箔条被吸引,即两次都被吸引(但要注意橡胶棒与铝箔条不能接触,接触后,带同种电荷,第二次会排斥);此实验中,通过铝箔条的转动可推断橡胶棒的带电情况,这种实验方法是转换法. 2.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实验中,小明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发

九年级物理上册 电流和电路(篇)(Word版 含解析)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篇)(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易错压轴题(难) 1.酸甜多汁的水果不仅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还可以发电呢!小梦将接有导线的铜片和铝片插入橙子中,一个水果电池就做成了,如图所示。那么水果电池的正极是哪个金属片呢?给你电流表、电压表、发光二极管和导线若干,请选择其中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选用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电压表、导线若干将电压表的正接线柱与铜片相连,再把与锌片相连的导线与电压表的负接线柱进行试触,若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与电压表正接线柱连接的铜片是水果电池的正极;若电压表反向偏转,锌片是电池的正极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电流表、电压表和二极管的连接方法知,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故可把电压表、电流表或发光二极管接在水果电池两极,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或发光二极管是否发光,从而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 (1)[1]选用的器材:电压表和导线若干。 (2)[2]探究的方法:将电压表的正接线柱与铜片相连,再把与锌片相连的导线与电压表的负接线柱进行试触,若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与电压表正接线柱连接的铜片是水果电池的正极;若电压表反向偏转,锌片是电池的正极。 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开关S3连入电路中________.(要求:只闭合开关S3后,R1、R2以及电流表串联;导线不许交叉) ②小明将S3闭合后,发现电流表均无示数.于是他用一只电压表对电路故障(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进行了检测,将电压表接在R1两端时,电压表与电流表均无示数;接在R2两端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电路中的故障是________.小明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读出了电路中各电流表的示数,得到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继续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①各开关的连接情况是________(填写各开关断开或闭合). ②分析实验中各电流表的读数(如图所示),可知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________:. ③电阻R1:R2=________. (3)为了验证结论的普遍性,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拓展)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小明两次实验中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与最小功率之比P最大:P最小=________. 【答案】R2断路闭合S1、S2断开S3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1:2改变电源电压9:2 【解析】 【分析】 (1)按从电源正极依次连接,一条路径将所有用电器连接起来; (2)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故障为断路;电压表的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与电源两极相连; (3)通过开关的断开与闭合判断出并联电路; (4)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5)多次测量找普遍规律,可以改变电源电压; (6)根据电功率的公式算出两次电功率的比值。 【详解】 (1)①按从电源正极依次把各个元件连接起来,组成了一条电流的路径,电路连接如图所示: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

六上实验一:滑轮组作用的研究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今天,我做的实验是滑轮组作用的研究。(10分) 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了解滑轮组的作用。(10分) 三、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有一盒钩码、一个铁架台、两个滑轮、线绳、一个测力计。(10分) 举手,实验的材料准备齐全。 四、现在我开始实验操作:(共50分) 1、先组装一个滑轮组,(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 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滑轮,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就组装好了。)。(20分) 2、观察用力的方向,测量用力的大小。(然后用这个滑轮分别测量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发现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方向都是向下,测量力的大小分别是1N、2N、4N。)(10分) 3、与直接提升物体的用力方向,用力的大小作比较,并做好记录。(20分) (用测力计分别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发现直接提升物体的方向向下,测量力的大小分别是2N、4N、8N.) 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从实验记录单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直接提升物体的方向是向上,而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方向是向下,由此可以得出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还可以看出,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用的力少,得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 四、实验结论:(10分)

综上所述这个实验的实验结论是:使用滑轮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五、整理实验材料。(10分) 六上实验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一、我做的实验是: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10分) 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10分) 三、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有:一字形、U字形、波浪形、长方体形、圆柱形纸各一张,垫片若干、8本同样厚的书。(举手向老师示意实验仪器准备齐全)(10分) 四、现在我开始实验:(50分) (1)把高度相同的几本书堆起来,做一个架子;(5分) (2)把“一字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然后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3)把“U字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4)把“波浪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5)把“长方体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6)把“圆柱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7)(实验报告单填写完整得1分,与试验结果相符得4分,共5分。)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单

九年级电流和电路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电流和电路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易错压轴题(难) 1.在“测量小电灯的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标有“30Ω 1A”字样 (1)连接电流表时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的量程.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__________. (3)乙同学连完电路并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发光且电压表示数为零,电流表示数为0.15A,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障排除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的示数如乙图所示,请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并填入表格中_______________ . (5)实验中,同学们记录了多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及对应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值,但表格的设计仍有不完整的地方,请将所缺内容填写完整____________. (6)小组同学们分析了实验数据得出:小灯泡的发光亮度是由灯泡的______决定的,且_______,灯泡发光越亮. 【答案】0—0.6A 灯泡短路 0.24 W 2.5 0.24 0.6 实际功 率实际功率越大 【解析】 试题分析:测灯泡的功率的测量原理是P=UI,即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算出灯泡的功率.根据题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以电压表的量程选0-3V,灯的电阻约为10Ω,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算出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约为0.25A,小于0.6A,所以电流表应选0-0.6A的量程.闭合开关后,灯不亮,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中的故障是短路,电压表的示数是零,说明灯两端没有电压,所以灯被短路.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中,除了要记下需要测的物理,还要写清物理量的单位,灯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2.5V,电流表读数是0.24A,算出灯的额定功率为0.6W.根据表格中灯的实际功率与灯的亮暗可以得出灯的亮度与实际功率的关系,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大,灯的亮度越高.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实验一、鸟喙与取食 一、实验题目:鸟喙与取食。 二、实验要求:不同的鸟是怎样取食的。 三、实验器材: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 四、操作步骤: 1、按下列方式准备“食物”;木棍洞中的米粒、葵花子;藏在纸屑中的橡皮虫;漂在水中的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 2、四人一组,每人从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四种工具中选择一种。 3、用自己选择的工具在1分钟内按要求拾取准备好的“食物”。在一个人拾取“食物”时,其他三人分工负责观察、报时和记录。 4、将每人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各种“食物”的数量记录在表中。 姓名使用工具1分钟内拾取“食物”的数量 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小动物 钳子 汤匙 镊子 起钉器 实验二、做酸奶 一、实验题目:做酸奶 二、实验要求:做酸奶 三、实验器材:新鲜酸奶1杯,鲜牛奶2袋(每袋约250ml),带盖的杯子或瓶子4个(约150ml),金属小勺1把,竹筷1根,温度计。 四、操作步骤: 1、将所用容器和工具用沸水消毒。 2、将两袋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左右,平均分装在已消毒的4个杯(或瓶)中。 3、分别向4个盛有等量鲜牛奶的杯中加入1勺等量的鲜牛奶,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 4、将其中两杯放在温暖环境中,另两杯放在阴凉环境中,24小时后进行观察。 实验三、制作风动小装置 一、实验题目:制作风动小装置 二、实验要求:制作风动小装置 三、实验器材:卡纸、风车轴、高粱秆、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橡胶膜、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轴卡圈等。 四、操作步骤: 1、用卡纸设计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九年级物理第15章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5.1电荷 一、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 物体的性质。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 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二、两种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1、A带正电,A排斥B,B肯定带正电; 2、A带正电,A吸引B,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B都是轻小物体)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原子 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数量上相等,整个院子呈中性,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六、元电荷 1、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2、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七、导体、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导体)。 5.2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 3、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尤其注意电子是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用电器,再回到负极; 5、二极管是半导体,具有单向导电性,即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 二、电路 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1、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 电路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风扇等); 的构成3、导线:,连接电路的各个元件,输送电能; 4、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斜面是否省力? 1、实验题目:斜面是否省力? 2、我的猜测: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3、变量:是否利用斜面。 4、常量:物体提升的高度、提升的重物、测力计 5、实验过程:①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②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二、斜面的坡度大小(倾斜角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1、我的猜想:斜面的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 3、不改变的条件:斜面的高度、测力计、小重物_。 4、操作方法:①用长度不同的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 形成四个相同高度不同坡度的斜面; ②分别利用不同的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 并用测力计测出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四次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利用斜面可以省力,而且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要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题目,材料,实验步骤。 1、实验题目: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2、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3、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 4、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 5、常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离) 6、实验过程:①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②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③比较哪一种纸放的大头针多,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就更强。 四、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 2、我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3、检验的因素(变量):线圈的圈数。 4、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①20圈;②40圈;③80圈。 5、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电流强度、导线、大头针。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龙门中小乔丽平 2014年10月26日、27日,县教育局组织了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在东关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按培训要求,每个教师要聆听专家培训,听优秀教师示范课,还要观摩东关小学仪器室。根据参会人数,分两组同时进行,专家评委现场点评,参会教师参与研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每个学区选出1人进行发言。这次培训,我认真倾听并记录了专家教师的讲课内容。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经过了这次培训活动,我在各个方面收获甚大,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 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题

科学实验题 第二单元 1、白糖加热变化实验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涩,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会听到(嗤嗤的响声),看到( 冒气泡 ),说明(有气体产生)。 (2)、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壁外壁,感觉(有点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3、探究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我的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 3、将产生的气体导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立刻熄灭。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火焰熄灭。 3、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 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看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吗?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确定,铁锈和铁不是相同的物质,即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5、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 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 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4、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5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是会生锈的,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原因分析: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并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6、硫酸铜溶液也铁钉的反应 (1)、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看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附着 ),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 (2)、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 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 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心得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心得 经过了这次培训活动,我在各个方面收获甚大,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常山县教研室——江根祥提出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地球科学是小学科学领域比较难的一块内容。在太阳系组成中,各个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距离空间感较强,对于同学们理解困难。但是中山小学的姜老师给与我们一个很好的体会。让在座的

科学教师模拟太阳系空间,构造一种空间模型,让我们形象直观的认识到空间的距离和大小问题。由此可见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多从身边的事物寻找。江山市教研室徐老师的《认识身边的植物》仔细描述了我们周围的植物,便于研究。这也在提醒我们,科学即生活。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经历了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完整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 作考试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1 探究蜡烛的变化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的变化 二、实验器材:蜡块、蜡烛、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烧杯、白瓷碗、澄清石灰水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2 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二、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紫甘蓝水、白醋、澄清石灰水、自来水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3、实验结论: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3 探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水槽、水、小石块、坩埚钳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2、实验操作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4 探究能量的转换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能量的转换

二、实验器材:火柴、花生米、铁丝、暖水瓶软木塞(或橡皮泥)、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适量)、温度计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2、实验操作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5 探究瓶子吹泡泡的原因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瓶子吹泡泡的原因 二、实验器材:雪碧瓶、橡皮泥、吸管、色素、热水、冷水、培养皿、小杯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下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主要实验方案 1、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写出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我的方案:①取6支没有生锈的铁钉,6个相同的干燥的烧杯并编好序号,把准备的铁钉分别放入6个烧杯中。 ②1号烧杯倒满水,2号烧杯不做处理,3号烧杯中倒入少量水,使铁钉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中,4号杯中倒入醋,使其浸没铁钉,5号杯中加入食盐并搅拌,6号杯中加入小苏打并搅拌。 ③一周后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我的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2、蘑菇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猜想:蘑菇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 实验方案:把菌种分别放在①、②号培养基,把①号培养基放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把②号培养基放在阳光、干燥的环境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①号培养基里长出蘑菇,②号培养基里没有长蘑菇。 实验结论:蘑菇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 3、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月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对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我的方案:①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当作太阳,自己当做地球,皮球当作月球。

②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③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我的结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对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4、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写出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我的方案: ①在纸盒的两端分别放入湿土和干土,将蚯蚓放在纸盒的中间,观察蚯蚓向哪 边爬。 ②在纸盒的两端分别放入湿土,将其中的一端用黑布覆盖,另一端用塑料薄膜 覆盖,把蚯蚓放在纸盒的中间,透过透过玻璃片观察蚯蚓向哪边爬。 我的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植物会哪里生长?写出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地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我的方案:1、把玉米粒放到培养皿里,使玉米粒的尖部朝向培养皿中心。 2、固定玉米粒。将纸巾浸湿,盖在玉米粒上。盖上培养皿,封好口。 3、把培养皿立起来,并用粘土固定好。 4、每天观察玉米粒根的生长方向,做好记录。 我的结论: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地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6、在什么条件下馒头才会发霉?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猜想: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小学科学教师读书心得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读书心得 农安镇第三中心小学高柱 最近,我认真的学习了《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针对小学科学教学必须的实验教学内容,编撰了实验教学的概述、经典案例、仪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自制教具。该书紧扣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共编入80个经典实验教学的案例,34种仪器的使用方法,21种自制教具。在案例、自制教具部分对许多实验或教具制作提供了多种方法。这本书是一本教师用书,是一本针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入门指导用书,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如何上好科学实验第一课、科学实验的类型、实验学业考核方略及实验室管理制度,对于一个刚接触科学教学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上好科学实验第一课第二点提到“2、确定实验探究的目标要具体。实验目标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实验的期望,也会成为学生衡量自己在实验中成就如何的标准,对于刚参与课堂实验的小学生来讲,实验目标的确立应该具体、明确。”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们很多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常常会因为要求不够明确而使实验变得放任自由,达不到教学目标。比如三年级科学教材中,有一个观察蜗牛的实验,我在第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没有注意目标的具体化,只是让孩子们自行在草丛中进行寻找观察。孩子们十分新奇兴奋,在草丛中、树底下扒呀,找呀,叫呀,不亦乐乎。可回到教室让他们汇报观察结果,却发现他们对于蜗牛习性的了解仍旧是一篇空白。经过反思后,我在第二次教学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观察目标:蜗牛会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蜗牛是怎样运动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的观察就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也明显不同了。书上还说“对于刚接触课堂实验的学生来说,要在一项实验中完成多项实验目标,容易引起注意力的分散。学生最初的探究兴趣源于自身的喜好,容易停留在自己最初发现的事物特征上,在教学交流活动中场面虽然热闹,但缺少共同关注的对象,不利于探究方法的指导,而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学生来讲,适当的实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实验目标要尽量单一。”让学生在一项试验中完成一项目标,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观察蜗牛的实验目标就可以分段提出,比如说:第一次实验重点观察蜗牛是怎样

最新青岛版3-6年级科学实验操作大全

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 三年级上册 一、 P18第6课哪杯水热 【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即:摄氏度℃ 二、P38第14课水往高处走 【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 【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空隙越大,升得越

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 三P34第12课改变浮和沉 【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 【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 【实验步骤】 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3、再把橡皮泥团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时,它又沉入水底;在浮着的小瓶内装上物体,放入水中,小瓶沉入水底;再把鸡蛋放在没有盐的水中,鸡蛋又沉入水底。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重量;(3)改变水的密度。 四P60第21课空气的成分 【实验名称】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成分 【实验器材】盛有红水(便于观察)的水槽、去掉底的塑料瓶(集气瓶)、蜡烛、火柴、粘有蜡烛油的玻璃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