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钴鉧潭西小丘记创新教学设计

钴鉧潭西小丘记创新教学设计

钴鉧潭西小丘记创新教学设计
钴鉧潭西小丘记创新教学设计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词句。

2.研读文本,分析小丘的遭际。

3.品味内涵,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丘的遭际。

2.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课前预习

1.运用四遍阅读法,读通文章。

2.通过阅读,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风光照片,配《大鱼》音乐。

今人记山水,用相机,比如,刚才的照片就是我出游时的记录。古人记山水,用文字。他们引山水为知己,借歌颂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思。比如贬谪永州的柳宗元,为排解迁谪之苦,跋山涉水,于荒芜之中寻幽探胜,聊以慰藉,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我们学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八记”中的第三篇《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板书: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二)展示学生的预习问题

对于文本的学习,大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我把大家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梳理,共整合出这样四个讨论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把课文齐读一篇。

1.“余怜而售之”的“怜”该如何理解?

明确:“怜”有小丘遭主人遗弃而众人不售的怜惜之意,也有小丘虽小但山石奇特的怜爱之意。

关于小丘山石的奇特?作者具体是如何具体描写的?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读。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明确:作者从整体描摹到特写刻画,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一方面表现出山石争奇斗艳、千姿百态的奇特,另一方面展现出它们勃勃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遇见时的欣喜与惊奇。

板书:奇绝。

2.“是其果有遭乎”和“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的“遭”意思是否相同?

明确:关于“遭”的意思,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逢、遇到;际遇;遭受”几个意项。文本中的小丘有着怎样的“遭”呢?大家能否梳理一下。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

“止四百。”第一写丘小,不值一提;第二写主人遗弃、众人不取,用途不大;第三,写其售价四百,价值低廉。

(2)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明确:写作者及友人得丘后的行为一方面呼应了“余怜而售之”、“皆大喜,出自意外”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及友人修整小丘,重现胜景的迫不及待。同时“秽草、恶木、烈火而焚之”一方面写出了小丘被弃时间之久,荒芜程度之重。

板书:

弃地

价廉

杂乱

经过修整,小丘呈现出自己的美景胜境,关于这段美景胜境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经过修整,小丘呈现原有的美丽,嘉木林立,美竹显露,奇石显现;临丘远望,高山、浮云、流溪、鸟兽都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技巧,呈现在小丘之下,呈现在作者眼前,给了作者广阔的视觉享受。写出了小丘环境的奇美特征。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氵营氵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谋:合,人与自然的相交相融、相感相生。古人所谓“神交”。清爽明净的景色、回旋悦耳的流水给了作者耳清目新的快意,悠远虚渺、深邃宁静的境界给了作者心旷神怡的愉悦,此时,他忘却忧愁,忘却烦扰,忘却不幸,与小丘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心灵得以完全地释放,人生得以完全地超脱。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会通物我”“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亦是如此。

板书:

美显

境悦

因此,“是其果有遭乎”有两层含义,一是小丘被弃、价廉不售、荒芜丛生的不幸遭遇;又有巧遇作者怜而售之重获新主和铲秽伐恶之后后美景胜境重现的幸运际遇。而后一种际遇,正是作者值得庆贺的地方。

投影:旧主遗弃——新主怜爱

芜杂丛生——胜景重现

对于这样奇绝秀美的小丘,却被无情地抛弃永州荒野,对于这种难以言说的不幸,作者有着自己的评价。齐读第三段,这段文字透露出几层意思?

明确:京郊“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和永州“贾四百,连岁不能售”的命运对比,说明小丘生不逢地;“贵游之士争买”和“农夫渔父过而陋之”的态度对比,说明小丘生不逢主;“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的态度对比,说明小丘生逢新主,值得庆贺。

板书:京郊争买(吾怜而售)永州不售

那么,在这贺丘的背后,有没有自吊的用意呢?

3.作者有没有借小丘来暗喻自己的意思?带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大家听我把文章读一遍。

(1)展示柳宗元人生经历。

13岁声名鹊起,代朝廷大臣写平叛藩镇祝贺表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

21岁考中进士,显示出年轻政治家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才华。

26岁通过博学宏词科后,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从九品上。

29岁任京兆府(首都长安)蓝田县县尉,正九品下。

31岁任监察御史里行,负责监察百官,正八品上。

33岁任礼部员外郎,正六品上。遭遇革新失败,便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42岁被召回京师,不久又贬为柳州刺史。

47岁逝于任所。

板书:弃臣

奇才位卑才显位贵

埋没

因此,文章表面上是写贺小丘之遭,实则是借小丘的遭遇暗喻自己的不幸命运,写小丘有值得庆贺的际遇来写自己何时可以庆贺的期待。面对遥遥无期的等待,作者的内心只有无奈与悲叹。古代文人都有着一个共性,他们把朝廷、君王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把忠诚当做唯一的道德祭坛,一旦被抛弃,他们将走向无所归依的失魂落魄。在《始得西山宴游记》当中,柳宗元开篇直言“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的精神状态,唯有纵情山水,“无远不至”、“穷山之高而止”,才能获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精神解脱。他们往往借山水排解内心的忧愁,借山水来自比自己的不幸。因此,《钴鉧潭西小丘记》从山水游记的角度看,是

借小丘之胜记游玩之乐,彰显文人之雅趣。

而从托物寄情的角度看,则是

借小丘之遭悲命运之苦,抒发内心之悲愤。

“前幅平平写来,意只寻常。而立名造语,自有别趣。至末从小丘上发出一段感慨,为兹丘致贺。贺兹丘,所以自吊也。”——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但日子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想作者写小丘还有着这样的用意,

借小丘之境遣内心之忧,寻求精神之慰藉。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钴鉧潭记》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与李翰林建书》

而刚才大家所讨论的第四个问题,该如何理解?

4.为什么“贾四百”的小丘“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连岁不能售”?

借小丘之弃叹民生疾苦,暗讽朝廷之苛政。

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捕蛇者说》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钴鉧潭记》

(五)结束语:这就是柳宗元山水游记值得品读的魅力。柳宗元成就了永州的山水,而永州的山水也造就了柳宗元。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作者的遭似乎又是值得庆贺的。我呢,写了两句话来表达这层意思。

投影“生不逢时惨遭埋没荒野,永州十年书写不朽文学”。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余秋雨《文化苦旅·柳候祠》

最后,我们在理解作者用意的基础上,再把文本朗诵一遍。

七、作业布置

1.翻译文中的重要语句。

2.思考辨析——请查阅柳宗元的相关文献,完成下面思考题。

(1)在相关的研究资料中,有人认为作者是借山石的特点表现自己愤怒抗争、不甘埋没的精神品质。借“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行为表达作者对邪恶势力的不满,以及铲除奸邪小人,肃清流弊,改革朝政的政治理想。借“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象征着自己卓尔不群、虚怀若谷、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以及先生所憧憬的“重用忠臣良相,天下河清海晏”的政治宏愿。请查阅柳宗元的相关文献,谈谈你的理解?

(2)在所学的《永州八记》三篇文章中,作者都记载了游历时的生命体验,你如何理解?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鉧潭西小丘记》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熟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永州八记》,分析山水游记散文的创作规律,学习山水游记散文的写作技巧。

八、板书设计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弃地价廉杂乱

美显境悦

永州不售

余怜而售

(京郊争买)

弃臣

位卑

埋没

才显

位贵贺

怜爱独喜

悲叹奇绝奇才

惊奇

期待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学中的提问设计:1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2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3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4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

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这个教例表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课堂上的“五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进行了切分。这个教例又表现出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课文原来是可以这样读的啊。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思路是:美美地听读,美美地朗读,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表达。这个教例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全课的教学从教学理念上看,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显得生动而又自然。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苏教版课标教材的创新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课程标准】: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做法;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认识万众创新。 能力目标:科学精神: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法治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公共参与: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能够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增强忧患意识,自觉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猜我国的“新四大发明” 1.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 2.外卖、快递都很方便。 3.扫码开锁,再也不用为最后一公里发愁。 4.“新兴出行方式”,又快又稳,享誉全球。 提问:通过上述四句话,你能猜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是哪些吗?这些发明中有你生活中没体验过的吗?说明什么? 二、授课: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与挑战 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科技新成果,这些成果说明了什么? 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 结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某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出示材料并提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问题? 结论: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如何才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1.国家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提问:我国该如何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材料:在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详尽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之后强调,“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未有效满足;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 思考:为什么要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长期面对的工作主题? 结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重要手段: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和培育创新氛围。 2.企业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提问:你认为在“万众创新”大背景下企业应该怎么做? 重要力量:提高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提问:创新是不是意味着否定旧的东西? 归纳总结: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3.个人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提问:鬼点子、小聪明是不是创新? 材料:万千“草根”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研究生创业是“草根创新”的重要力量,不鼓励大学生、研究生走摆地摊、开咖啡店式创业之路,引导他们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 归纳总结:创新不仅要培养创新意识,更要提高自身实力,努力投身创新实践。 4.成果保护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教材第27页“方法与技能”。 归纳总结: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创新的目的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创新》教学设计之一

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课标再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几种常见的创新技法》教学设计

《几种常见的创新技法》教学设计 “几种常见的创新技术”教学设计 话题几种常见的创新技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小组学习的课堂式教学设计和模式,这体现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通过调整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以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身体、心理和智力水平都在不断成熟。然而,由于以往应试教育导致的思维模式固化,导致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方法的引导。然而,创新将在未来的社会生产活动和学生职业生涯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几种常见的创新技术2、能熟练运用创新技术,根据专业尝试改变身边的小玩意,尝试做出小发明和小创造3、在尝试改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习惯,培养符合自己特点的创新性格和精神,享受创新的乐趣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创新教学技术中的问题设置法、类比方法创新教学技术中的问题设置法、类比方法中的困难学习案例、教学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过程设计、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随机抽样、班级学习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案例大师2。督促各学校学习小组的领导和成员完成学习指导案例的互审检查3、确定小组学习提要和案例展示顺序进口4。展示谢坤山的新课案例并导入新课谢坤山发明和改进吃勺的案例 1.

学生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完成了指导案例的互检。2、讨论案例1,检查预览2、确定小组研究案例展示顺序3.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和如何创新1.组织第一批展览。第一组展示: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演示和提问方法的内容提问以了解内部案例的内容教师评论摘要让我们介绍奥斯本的清单法、和田十二法和5W1H法2.引导学生到“102。分组讨论案例:“10年后的手机”是“10年后的手打手机”的新功能,提问的方式是方形机器2.解释方法并讨论手机改革的新方案。学生自主学习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提问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加深他们对提问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3.组织第二组学生。展示第二组: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展示联想法的内容用关联方法学习内部案例的内容主要学习介绍教师的评论和总结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介绍三种类型的联想思维——一种典型类型,它接近联想,类似于反映学生的联想,对比联想思维的主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组织小型课堂测试。课堂测试:测试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通过练习回答Xi是学生快速形成联想的知识和知识转移。5、第三组展示:5、组织第三组学生学习类比法,展示类比法内容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介绍老师的评语。八种类型的比较——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仿生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和综合比较6.引导学生在合作指导案例中讨论案例的内容,并分析类比式发明案例中的新事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计划的内容。6.学生在讨论和指导案例中的合作:指导案例展示中的案例能力,类比式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引入了几种典型的类比方法,体现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永无止境》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自觉融入到万众创新之中。 能力目标:通过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状和做法;全面认识万众创新。 二、教学重点 结合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把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性和做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基于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但学生对于此理念接触较少,所以如何全面认识万众创新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 讲解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五、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六、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2017年中国科技十大成就及杰出创新人物。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手机图片,询问学生对它们的了解和手机的性能不断更新,引出国家的科技创新。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创新永无止境。 2、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3、活动展示 活动一:自主学习,寻书答疑留问题。 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课本20-28页内容。 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 怎样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万众创新对我们有何要求?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台下学生,看问题的解决情况,锁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二:辩论启发,针锋相对,狭路相逢“现状”出 正、反方围绕辩题“我国已成为科技强国”进行辩论。 环节设定: 1、双方陈述观点 2、一方就对方的观点进行辩论,可举例,可论证。 设计意图:在辩论活动中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相互论证中加深对规避错误点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人教版高二年级文化创新的途径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述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基本要求:1 明确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2 理解文化创新要经历的途径和过程。 3 懂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发展要求:关注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动态,努力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贡献。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

课主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观看了相应的视频,了解想应的文化作品知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二)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2009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和小沈阳、鸭蛋小品《不差钱》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探究周杰伦青花瓷歌曲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④通过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亲自体验文化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教学设计如何创新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如何创新?请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被动接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实践”,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创新应该注意体现以下几方面: (1)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实施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要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我在上海静安附小听过这样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给出了这节课的练习,然后略作要求,便让学生开始自学。半节课以后,教师开始和学生交流练习,在练习中评讲重点、难点。这样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课是看学生的投入,看学生的思考过程,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应该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2)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中,显性课程是统计问题,隐性课程即渗透了环境保护、奥运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把一定的价值观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在教学设计中要把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 (3)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合适的情境,将生活中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生活问题,利用数学知识加以应用并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选择“温度”“海拔”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了解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后,再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既巩固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如,户外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意义的活动、调查活动、应用活动、综合知识的活动、探究活动、提出新问题的活动等。通过课外时间活动,丰富学生对一些事物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习《教学设计-如何创新》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设计,如何创新》后的心得体会 南漳巡检峡口中心小学邹洪梅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这次有幸到襄樊听了顾教授的课后使我获益匪浅,本次培训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课例对我们老师讲了如何创新教学设计的五大策略,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定教。 课前要充分要了解学生起点和特点,再根据实际进行教学实际。这一课希望我的的学生学到哪里,学生现在懂在哪里,怎么样学习,是否到达了目标,使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做到了哪些呢是把数学教的简单还是通透,是把学生手脚放开还是牵着鼻子走。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三、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们平时的教学也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教学,但在核心目标上用力不够。所以对每节课的核心目标和重难点不容忽视,反而要认真研究,切实落实。还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要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

创新永无止境说课稿.doc

创新永无止境说课稿

————————————————————————————————作者 : ————————————————————————————————日期 : ?

《创新永无止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创新永无止境》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全课内容来看 ,《创新永无止境》选自新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这框内容既是第二课的教学重点,也是第二课的教学落脚点。在第一框初步认识创新改变生活和国家命运的基础上 ,这节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现价段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指导学生明确中国当前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而实现创新关键是培养人才, 启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 ,弘扬创新精神 ,为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衔接:在这节课上,主要想达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的决定性因素; 2、了解我国科技现状 ;明确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3、通过相关事实,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 任。衔接 : 根据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设计在以下两点 :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2.教学难点 :万众创新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种责任 衔接 : 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主要是基于九年级学生的学情。 二、学情分析 青少年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正处于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关键时刻。当今社会,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的提高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重担,加强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已 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高二(4)班齐映燕2018年4月19日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围绕“文化创新的途径”这条主线,分析文化创新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而向学生强调对待文化应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由于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结合《文化生活》的特点,本课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开展活动探究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进而思考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本课内容;另外,随着“四个自信”的提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因此学好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对于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本课是在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探究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本课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及分析能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并 能够辨别文化创新的主体。 2.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推论和说明出文化创新两个基本途径的含义、原因 及做法。 3.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探讨和清晰的知识连线学生能够辨别两种错误倾 向。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的导向和小组探究锻炼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2.通过对错误观点的分析增强学生分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增强学生在传统文化上的兴趣及自信心。 2.通过文化创新的作品展示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教师寄语激

发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 (二)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怎样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四、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在学习了第三课和第四课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加深,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能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较多地接触到文化创新,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学校提倡的文化创新活动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在课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例来进行本课的讲解,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分析归纳法。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整体,尊重个别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活跃课堂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 2、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数学学科相对而言,是很枯燥无味的。小学生们对概念、性质、定理、定律等都不感兴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巧妙地应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就能够更加激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学到更多、更扎

实的知识。比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巧用这些幽默诙谐的语言,既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说服力,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也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读了《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让我知道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书中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照顾了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了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问、敢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三、及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与鼓励 1、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他们相应的评价,如平时回答次数较少的学生“你今天听课特别认真,如果以后能这样经常看到你举手就更发好了。”我们应该鼓励他多起来回答问题。 2、给予的评价形式应多样性 比如夸张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肢体语言、亲昵的动作、小小的奖品、一面红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孩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最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2.2 创新永无止境公开课教案

第2课时 创新永无止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教学难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理解创新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港珠澳大桥) 观看视频,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创新强国 (一)从总体上介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1.材料展示: 材料一:“蓝鲸一号”是全球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18000多吨的上船体由重型吊床吊起与下船体合拢,从船底到钻井架顶端有37层楼高,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最大钻井深度超过了大海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材料二:洋山港区位于浙江省嵊泗县境内,由大洋山港口区和小洋山港口区组成,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点。2017年12月,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试运营,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箱,居世界第一。这是全球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实现了24小时无人作业,中国港口行业完成跨越式升级。 (多媒体链接视频——渤海粮仓) 从上述材料和视频中,你有哪些感想? 2.小结:(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1.图文展示: 南仁东(左三)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施 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 有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坑洼中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射电望远镜工程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阅读教材和上述图文材料,也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感悟发展教育和科技的必然性。 (多媒体链接视频——《辉煌中国》第一集) 2.小结: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拓展思考:结合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解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提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讨论法、课堂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材分析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时代,各种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占据荧屏。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的《花儿与少年》,延续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的《爸爸回来了》,还有去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走高,带领着全国观众进入火热奔跑季。这种没有脚本、彩排,采用纪实手法的录制方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节目如一阵热风,刮过之后很快就冷却,寿命不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这是电视剧市场多年不治的顽疾,也是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急功近利的电视荧屏跟风并不能如愿换来长久的高收视率。 所以,文化要有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创新,那么文化创新源自何处,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基础梳理,新知自学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看书,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_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 本文是关于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任运昌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

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 著、前苏联著名作家和我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 等。 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 成具有重要作用。 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 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讨论:“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 面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 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归纳教材中怎样论述了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结合前面,注意双重性)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同时文化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例如:源于;源泉;引导、制约;网络文化中的语言进入了学生作文。“湖北武汉的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连老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周末,读大学的(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陪他去逛街吃(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昨晚,偶带着他滴到偶家来饭,那个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那样子真是好,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稀饭她的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