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课题名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班级:高二十班

组员:吴宇杰陈钰杰

陈雨欣缪珊

苏佳文张佳敏

分工:

陈钰杰研究学习论文陈雨欣结题报告

吴宇杰制作ppt

苏佳文、缪珊找资料、填写张佳敏课题自我总结

研究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且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奠定了基础.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让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鼓舞我们勇于创新

研究计划:

1.寻找相关资料

2.询问相关教师

3. 整理论文

4.制作PPT

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作用,它与技术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大发明也主要在英国,其他国家的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新技术的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其规模广泛,发展也较为迅速。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日本等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新的技术成果,便利了其经济迅速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涉及范围:主要是棉纺织业部门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革命性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涉及范围:将蒸汽时代引入电气时

代、蒸汽改电力人类开始涉及高科技

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a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

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

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c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d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

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点:

首先思考的应该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忌急于将所学知识去套题。这也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分析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先宏观上把思路理顺,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般来说,历史事件异同点的比较角度有: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概况(什么人参与,发生在哪里,规模怎样,过程、内容或成果有哪些),影响(结果的成败,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产生的影响)。有的时候事件的显著特点也可以作为比较角度。

作答时分段分点作答会更好地

体现出答题者思维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

下面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比较的一个典例:

一、相同点:

1、(从背景来看)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2、(从过程来看)它们都在动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3、(从结果来看)它们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不同点:

1、(从背景来看)发生在资本主

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2、(从概况来看)

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轻工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开始地区:英国/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发明者:主要是工匠/主要是科学家

重大发明成就: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3、(从结果、影响来看)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对生产组织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对经济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对生产力的影响: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a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b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a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b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向纵深发展

收获和感想:

刚开始接下任务后大家都很期待接下来的工作,通过几天来的学习,大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了许多。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得到您的肯定。谢谢!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近代史的推动作用 前言: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要的工业革命,它们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前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近代史的推动作用。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人类历史上爆发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为主要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它首先发生在英国,接着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例如:法国、美国和德国等。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到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时间,这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基本上完成。它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机器的发明和蒸汽动力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如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1770年,煤产量为260万吨,到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1836年,煤产量为3000多万吨,60多年间增加了10倍半。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二、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期间,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它广泛地排挤了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从而引起了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而展开斗争,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工人运动逐渐兴起,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 三、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由于工厂系统取代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使大批的人由乡村涌向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样城市人口激增,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取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使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 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 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摘要: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 重大。历史表明世界原油价格的每一次大幅度波动,都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经历的几乎所有的经济衰退都与国际原油价 格的大幅上涨有关。这种关联性使研究原油价格变化和影响十分必要。 关键词:原油价格波动世界经济 1历史变化 1.1灯油时代 1782年,法国人发明了煤油灯,标志着灯油时代的开始。从美国早期的灯油时代的石油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石油价格主要决定因素是石油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源分布情况,而运输成本取决于铁路运输成本和铁路运输的垄断情况。 1.2动力时代 20世纪20年代世界进入汽车时代,原油用于提炼动力燃油。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开始逐渐依赖石油动力,高强度开采石油在该时期是普遍现象。动力时代的原油价格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垄断,包括石油工业的上游业务勘探、开发、运输、原油贸易以及中游加工、提炼以及下游的销售业务,这是由世界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和动荡的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源国民主和独立的进程尚未完成,资源国国家主权相关利益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原油的消费市场集中在发达的欧美国家,石油垄断企业通过对石油的垄断和资本、技术优势,将油价控制在最低价水平,保障了发达国家的能源安全。 1.3OPEC控制时期 随着中东国家民主和独立进程的完成,中东石油资源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OPEC成立于1960年,通过对产量的控制,使石油资源国的收入稳定。从而打破了西方的石油公司对石油资源的控制。OPEC控制时期石油资源的所有权成为油价的决定因素。

世界石油生产布局、消费及贸易分析

世界石油生产布局、消费及贸易分析 摘要:目前世界石油格局似乎呈现出“五分天下”的局面。正如世界石油格局的发展演变,当今正处于“中心与外围对峙的时代”,世界“石油核心地带”的政治形势越来越严峻,相比同时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一方面,由于石油资源所具有储量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同时随着各国对石油资源的消耗不断增长,造成了石油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另一方面,在全球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中,超过一半的石油储量集中分布在中东海湾地区,而世界最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却分布在离中东地区较远的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石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衡,各个石油进口国为了获得石油资源充分的供应,纷纷从本国利益出发,通过国际贸易和其它的政治经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对石油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方各发达国家之间,新兴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以及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对世界石油能源的占领和争夺在不断的加剧。从消费情况看,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地是北美、西欧、远东和亚洲等地区的国家,石油资源主要生产地和主要消费地的严重不平衡、不一致。 关键词:石油、生产、消费、国际贸易 一、世界石油生产格局 (一)美国、欧佩克仍然是世界石油格局中的主角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最大的进口国,也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的数据,2010年底,美国探明石油储量为3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2%。石油消费量为8.5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1%。早在1995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其总需求量的50%。2005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7.2%,石油进口量为6.35亿吨。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预计,未来10年,美国的石油消耗量将增加1/3,石油产量将下降12%。2010—2020年间,美国所需石油依赖从国外进口的比率将达到70%,此后还会进一步增加。 2010年欧佩克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068十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由于美国对石油强大的需求并且美国拥有雄厚的石油资源储备及其生产能力,使得美国对石油市场和世界石油格局的影响是目前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无法企及的。美国的影响同样体现在石油的定价机制上,把石油以美元计价,不仅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而且几乎控制了世界财富的流向。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OPEC占全球石油供给的份额将从目前的40%增至48%。(二)俄罗斯、里海、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激烈竞逐 俄罗斯—中亚—里海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崛起。俄罗斯是欧佩克成员之外石油储量最丰富和生产、出口能力最强的国家。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2010年产原油5.05亿吨左右,原油也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和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2亿吨左右。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原油工业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 根据世界能源署统计,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 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一、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上,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三、精神上,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一、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以石油为主导的世界能源格局浅析

以石油为主导的世界能源格局浅析 摘要:石油是世界能源问题的核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逐年增加,石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能源,一直在世界能源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世界能源格局及其变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石油的主导趋势,探寻了产油国和用油国博弈主导油价走势,并得出油价将长期保持上涨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石油;世界能源格局;能源消费增量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3个时代,即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逐年增加,石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能源,一直在世界能源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石油为主导的世界能源经济的格局不会改变。 一、石油的主导趋势越来越明显 煤炭时代向石油时代转变起因于石油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一战以前,石油主要被用于照明。在一战中,石油的战略价值已初步显现出来,由于石油燃烧效能高、轻便,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世纪20年代,由于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到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战期间,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在二战期间成为盟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者。二战后,美国一度掌握世界原油产量的2/3。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是在1967年。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 美国石油产量很大,但其消费量同样巨大。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这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石油主导的世界能源新时代开始了。 近年来,由于新型工业国家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以及世界经济整体繁荣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国际石油市场由产油国主导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对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从之前的15%左右一下跃升到40%以上,且近两年这一比例都在50%以上。

水力磨坊对经济发展和后来工业革命的影响

芒福德则主张,修道院广泛应用水力磨坊,旨在使修士从碾磨谷物这类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有更多时间从事祈祷等更有助益的工作,正是修道院的这种仁慈的心态以及巨大的创造力促进了水力磨坊的传播②。布洛赫和芒福德的论点影响深远,深受影响的(小)林恩·怀特对基督教,尤其是本笃会等修道院所营造的一种有利于水力磨坊发展的“文化氛围”做了详尽阐释③。 泰利·S·雷诺兹在探究影响水力磨坊在中世纪普及的诸多因素时,也突出了基督教因素和封建领主强制的重要性,同时考察了统治阶级的劳动观念和投资心理、劳动力供应、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①。 与雷诺兹不同,理查德·霍尔特、约翰·朗顿、亚当·卢卡斯等学者则对封建领主强制理论和修道院革新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更为强调没有磨坊垄断权的非领主磨坊以及下层社会对磨坊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下向上看”的视角②。相较而言,国内学界则很少有学者论及于此③。 一、劳动力短缺的推动 古罗马时期奴隶制的盛行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动力来源,这成为水力磨坊传播的主要障碍。因为当取之不尽的奴隶可为动力问题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时,上层社会的发明家们便绝无多少理由开发利用自然力。几乎在整个古代,仅有的原动力就是人和牲畜。大量士兵或奴隶为建造道路和沟渠等公共工程提供了劳动力,而且像建筑用的升降机以及用于矿井排水的水轮这样的机械装置也都是由

人或牲畜驱动的。 就碾磨谷物这项耗时费力的劳动而言,建于公元 2 世纪的巴尔贝格尔面粉厂的日产量平均约为 28 吨,足够 8 万人之需,有学者藉此认为与手推磨相比,可将立式水磨的发明视作谷物碾磨史上的一次革命。然而,诸如此类的由水力驱动的高效且大规模的面粉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日常的谷物碾磨工作通常是由奴隶特别是女奴用手推磨完成的,水力应用仍相对有限。 此外,古代社会广泛使用人力也与当时蔑视劳动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出于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的考量,这些穷人主要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救济粮。据罗马作家苏埃托尼乌斯( Suetonius)记载,罗马皇帝苇斯巴芗在重建毁于战火的朱庇特神庙时,拒绝使用以极少的花费即可将巨大的柱子运至山顶的一项机械发明,理由是穷人将因此失去维持生活的工作。由此看来,罗马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机械装置的较高效率,只是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其较关注机器的使用将对自由工资劳动者和奴隶的生计造成的威胁,甚至由此而产生社会动乱,故统治者常常忽视或抑制可能会影响就业形势的技术发明。藉此,水力磨坊在古罗马社会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奴隶制虽继续存在,但逐渐衰落,并在 9 世纪时降到低谷,水力开始变得日益重要。 罗马帝国晚期人口下降,奴隶劳动开始变得稀缺而昂贵,而利用死刑犯作为一种补充来碾磨谷物以补充奴隶劳动的事实即说明了人力已日显不足。中世纪早期欧洲人口进一步衰减,劳动力短缺问题逐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

进入新千年来,石油价格暴涨成了新的热点。试查询相关资料,分析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油价走势:本世纪初以来,世界原油市场价格一路飚升(虽然)。自2003年初以来,国际油价从20多美元/桶骤然攀升到2005年的70多美元/桶;2007年10月达到98美元、2008年6月逼近140美元、 2005年9月一度跌破60美元、2008年8月初回落到最低120美元附近。5年来,油价最高时比5年前翻了7倍多。截止到2008年7月中期石油期货价格已超过每桶140美元。在此期间油价屡创新高,虽然在7月16号呈下降趋势,但在未来极有可能再创度刷新纪录。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将升至每桶186美元。 推动国际油价上升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引发各界严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提速导致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 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对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或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五,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从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情况分析,主要是以下六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1、石油枯竭论从2002年起,油价开始有往上走的趋势。“物以稀为贵”,这似乎被普遍认为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2007年11月末,石油矿业联盟发布了预告“世界上能够生产的石油将在68年后枯竭”;日本社团法人石油学会的有贺正夫认为,“在来型(传统燃料)原油还有60年可开采,而算上非在来型(新型燃料)的oil sand(含原油的砂岩)和oil shell(含原油的堆积岩)等,还能用上200多年。” 不管石油枯竭的一天离现实还有多远,今年国际油价在短期内大幅飙升,这引发了新一轮能源恐慌,不少国家纷纷囤油,从根本上进一步推高了油价。 2、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为每日260万桶,增长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达3.9%;全年全球市场每日需求总量为8220万桶(见图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仅为0.78%,2003年则上涨至2.2%。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 3、欧佩克产能所剩无几是辅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供给量为8270万桶,增长4.2%。其中,欧佩克原油供给量为每日2880万桶,同比增长6.3%。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全球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商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使得全球供给比较紧张,特别是目前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十分有限,仅存约每天100-150万桶,除了沙特之外,其他成员国早已满

浅论工业革命的影响

浅论工业革命的影响 摘要:在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爆发了全球首次工业革命,并且西方许多国家也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一个人类的里程碑,是类人生产力的全面改革。它不单单改变了人类生产的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生产关系的结构,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业革命促使了人类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它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定。本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人口、人类生活方式、财富增长等多个方面,简要论述工业革命对欧洲乃至全球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和社会后果。 关键词:工业革命影响欧洲世界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下面笔者将从六个方面简要论述工业革命对欧洲和对世界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工业革命是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工具,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标记。蒸汽机技术的创新是棉纺织业对原动力的需要加大引起的。棉纺织业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导部门。原因有两个,“第一,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产生于16世纪。1700年国会通过禁止棉布进口的议案,是国内棉布价格上涨,经营棉布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第二,与棉纺织业相比,毛纺织业受传统束缚和政府保护,获得许多特权。”1因此棉纺织品需求量大增,这就要求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要求在同一时期内产生出更多的产品。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一台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英国技师哈格里夫斯在1764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以及1769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以后很多人都相继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棉纺纱机器。这都大大提高了棉纺纱生产率。在棉纺纱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原动力技术的革新。因此对蒸汽机的改造有其必然性。在瓦特之前就有蒸汽机了,但是这时候的蒸汽机是用来抽水的。瓦特于1782年成功制造出复动式蒸汽机,并于1785年运用到纺织业作为动力使用。之后蒸汽机在英国的工业区就开始广泛使用。到1833年,英国的蒸汽机达到10万台。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工业革命的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还没有扩大,生产只是手工工场制作,参加的人数少,使用的劳动工具规模小。生产是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大整体一个大组织。工人和手工厂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性,工人被训练成为一个高生产率高效率的生产团体,成为了一个阶级。改变的生产关系,将以机器为基础的工厂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1864年童工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据亚当·斯密说,在他那时候,10个男人分工合作能制针48000多枚。但是现在,一台机器在一个十一小时工作日中就能制针145000枚。一个妇女或少女平均可以看管4台这样的机器,因此,他们用机器每天可以生产针近60万枚,每星期就可以生产300多万枚”。2根据英国一个统计数据分析,采用新改造的蒸汽机为原动力以后,蒸汽机时代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百分一点几到百分之三,近代一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于铁器时代的一百年。 (二)人口的增长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另外一个影响是人口的增长。1700年至1914年期间,欧洲的经济发1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5—256页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

目录 世界石油格局发展 -------------------------------------------------------------------------- 2 炼油领域现状与展望 ----------------------------------------------------------------------- 4 烯烃领域现状与展望 --------------------------------------------------------------------- 12 芳烃领域现状与展望 --------------------------------------------------------------------- 18

国内外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世界石油格局发展 自1860年代以来,石油的定价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石油公司定价阶段,这个时候买油还可能送煤油灯;其二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定价阶段,这个阶段爆发了几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最终运用美元定价权和期货定价机制夺回了原油定价权;其三就是石油期货定价阶段,在这个机制内,美国政府成为了油气等全球大宗资源产品的美元交易的最终贷款人,利润由全球投机者共享。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政府重组全球分工的核心不再是石油霸权,而是以美国内需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革命,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美国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原油。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最新发布的《复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强调,复兴计划的主要投资方向和预期效果包括,推进清洁能源经济:在三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增加一倍。这个全球能源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型,改变了国际上对原油的未来需求和预期利益,并导致石油定价机制发生倾覆性变化。 从长远角度看鉴于国际石油资源趋于枯竭,多数产油国的开采能力已接近甚至达到极限;石油长期低价徘徊生产成本提高造成后续投资不足;核能,水、风、太阳能等自然能还是沼气、薪柴等可再生能源都还远没有达到能够真正取代石油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程度;以及考虑石油资源垄断性加强等因素,国际油价趋势必然是升高,廉价石油时代实际上已成为过去。国际能源署在其最新《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并按2007年美元币值计算,2008至2015年原油平均价格可能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到2030年油价可能会超过120美元。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处最新发布国际石油市场报告认为,目前大多数经济信号都显示2010年国际石油需求将出现大幅度增长,如果世界经济能够稳步复苏,国际石油需求将在2009年下降140万桶/日后,于2010年重新开始增长,有望达到日增80万桶,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30多个国家卷 入了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带了了深重 的灾难。一战削弱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一美国参战时 间迟,时间短,战场不在本国,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 国,世界的金融中心,日本经济开始崛起,上升到世界经济第 三的位置。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 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 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出口的猛烈扩大带动生产的急 骤发展。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 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 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 “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 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开始部门: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业,标志: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 18 世纪 60 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18 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机器代替手工,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要求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形成了许多工业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工业革命简介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此后,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2、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深刻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接着,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2.2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世界油气新格局及其影响分析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一、世界油气格局的历史演变 油气供需结构蕴含资源、市场、地缘政治等多重信息,是世界油气格局的集中体现,如果以油气供需结构作为主要划分依据,自1859年世界石油工业诞生以来,世界油气格局主要经历了三大时期。 1. 1 5 -1 45年——美国中心时期 这一时期,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者和主要消费者,美国作为现代油气工业的先驱,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油气发展。1920年,全球石油产量9396 万吨,其中美国占64.3%。① 这一时期,虽然全球石油 生产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俄罗斯、墨西哥、委内瑞拉、伊朗、沙特阿拉伯等逐渐成长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中心仍然在美国。1945年,全球 石油产量增长到36582.9万吨,约为1920年产量的4 倍,美国仍占全球产量的63.3%。 ② 2. 1 45-2000年——“一域两中心”时期“一域两中心”即一个油气生产与出口地域(中东-前苏联),两个消费中心(欧洲和美国)。这一时期,世界油气生产和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中东和俄罗斯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和出口中心。 随着波斯湾周围陆上和海上油气勘探的大发现以及二战结束后科威特大布尔干(Burgan)、伊朗阿加贾里(Aghajari)等大油田的投产,海湾地区石油产量迅速增加,并且绝大部分供出口,成为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地。1961年,中东石油产量已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1%,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1.6%。①这一时期,当时的苏联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上升,1973年苏联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产 ① 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② 王才良,世界石油大事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世界油气新格局及其影响分析 常毓文 彭 云 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 世界油气格局历经了美国中心、“一域两中心”和“两带三中心”的三次历史演变。技术进步和油价持续高位运行,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能源消费迅速增长,以及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实施是形成当前“两带三中心”新格局的主要原因。新格局下呈现出资源接替启动和美国依靠美洲实现能源自给两大发展趋势,两大趋势将重构全球油气生产和出口格局,改变油气贸易流向,并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新格局下中国油气供应安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需要打造能源支点国家,优化布局,构建“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带为中心,以非洲、美洲为侧翼”的油气供应格局。 关键词 世界油气格局 地缘政治 油气安全 中国 吉吉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姚雷(软件学院,71108314) 摘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本文将探究工业革命以及它给英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变革 正文: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一段时期。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几乎影响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必然值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学家等的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工业革命的探讨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1689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由此发生了工业革命。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一百多年来,尽管史学界和经济学界有关工业革命的著作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但研究者即使对一些基本问题也很少形成共识,对于“什么是工业革命”这一问题往往也是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答案。 不同时代的学者关注工业革命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宏观经济学派则重点分析了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技术学派认为,技术变化是工业革命时期最根本的特征;而在能源消耗学派的眼里,能源利用方式和种类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消费学派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方面。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它使生产得以实现,创造新的生产需要。消费在工业革命时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二是扩大生产需要,尤其是使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捉住了工业革命的特征。而本文主要是考量工业革命跟资本主义制度的宏观层面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是采纳社会变革学派的观点,把工业革命看作既是经济上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而且还是一次对整个人类发生根本影响的革命。因而,本文所说的工业革命乃是广义的工业革命。它是“一次包括政治,经济一切在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