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一、季风的简介

1、季风的形成原因

地球由于冷热不均和自转,使得全球形成三圈环流,并产生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的公转,所有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季节的移动而发生移动。假设地球表面上是均匀的话,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成带状分布。

但是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是海陆相间分布的。因此根据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了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30度附近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被称为印度低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但是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将这个高压带切断了,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凡是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东南风。冬季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60度附近形成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的,由于蒙古高压的存在,使得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此时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西北风。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吹不同方向的风,称为季风。季风在全球都有分布,但是在东亚地区最为典型。因为东亚地区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冬夏季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相差很大。

2、东亚季风的特点

夏季吹东南风,风由海洋吹来,比较凉爽,比较能带来大量的降水我国位于东亚地区,是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冬季时吹西北风,风由大陆吹来,比较寒冷而且很干燥。

二、季风的影响

1、大尺度的影响——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国位于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位于季风区。这块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在其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比较干燥,全球同纬度地区,大多形成沙漠,例如全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却是形成粮仓,就是在季风的影响下,夏季吹东

南风能够带来足够的水汽,形成降水。这种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所有称为粮食生产基地。在季风的影响下,这一区域被称为回归线上的绿洲。

2、中尺度——产业的布局

不同的季节盛行不同的季风,对产业或是工厂的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广州市南沙区的石化项目因为季风而停止。南沙位于珠江口,距海很近,但是如果在此建化工厂,夏季吹东南风,化工厂产生的污染会吹向广州市区及周边的地区;冬季吹西北风,化工厂产生的污染会吹向香港地区。所以有污染的产业或是工厂不能布局在盛行风的方向上。

3、小尺度——房屋布局

我国南方地区的房屋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方向,窗户开向东南方,夏季开窗就能够吹到凉爽的风,门开向西北方,冬季吹西北风,关门就能够避寒。按照这种布局,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

我国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因此季风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大到区域的形成,小到日常生活的居所。当然还有多种影响,例如,东南风带来大量的的降水,如果水汽太多,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冬季的西北风寒冷干燥,形成寒潮,对南方的农作物有很大的影响。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范围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_陈隆勋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 陈隆勋张博张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 i 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 i 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亚季风形成和变化机制 引言 中国现代的季风研究由竺可桢、涂长望和黄士松开始,他们先后研究了中国大陆夏季风分类以及夏季风在中国大陆上北进过程。建国后,在20世纪50)60年代,叶笃正和陶诗言领导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研究组对亚洲大气环流和季风的结构、季节突变以及青藏高原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1-4],得到了许多成果。在同一时期,高由禧和徐淑英在季风气候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了中国大陆上季风主要为副热带季风。随着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联合天气预报中心,顾震潮、陶诗言和刘匡南带领中国气象局气象研究所开展了季风研究,在青藏高原和南亚高压对东亚季风和降水的影响以及中国梅雨活动、冬季季风活动进行了许多研究。此外,南京大学的黄士松等在东亚大气环流领域也进行了许多研究。作为这一时期的总结,1987年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和陈隆勋4人因/东亚大气环流研究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气象学家又重新恢复了中国季风的研究。首先于1972年开始,在国家气象局资助和广东省气象局主持下,由李真光负责开展了中国热带天气研究计划,其中有中国季风研究课题。这个课题于1978年成立了以陶诗言为顾问,樊平为负责人,陈隆勋为技术组长的全国季风研究组,连续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两次学术文集[5-6]。在这个时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学术成果,例如提出了与印度季风相独立的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亚洲大气热源分布、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和大陆副热带季风以及季风在中国大陆推进的过程和特征、东亚季风系统中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相互作用的特征等。1983年,在中美政府间研究合作/季风研究0项目,国家气象局将全国季风研究组由云南省气象局转移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由陶诗言作顾问,张家诚为中美季风合作中方首席科学家(1986年后改由陈隆勋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一直到1995年合作结束。作为这一时期全国季风研究的成果,出版了5东亚季 第17卷6期2006年12月 应用气象学报 JOU RNA L OF APPL IED M ET EOR OLO GICA L SCIENCE Vol.17,N o.6 December2006 X2006-11-13收到,2006-11-27收到修改稿。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电子教案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 —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 2题。 Ft 甲地 图11 —1 ★★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 ★★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 ★★★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 ★★★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 —2),回答下列 问题。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一、季风的简介 1、季风的形成原因 地球由于冷热不均和自转,使得全球形成三圈环流,并产生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的公转,所有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季节的移动而发生移动。假设地球表面上是均匀的话,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成带状分布。 但是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是海陆相间分布的。因此根据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了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30度附近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被称为印度低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但是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将这个高压带切断了,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凡是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东南风。冬季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60度附近形成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的,由于蒙古高压的存在,使得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此时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西北风。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吹不同方向的风,称为季风。季风在全球都有分布,但是在东亚地区最为典型。因为东亚地区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冬夏季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相差很大。 2、东亚季风的特点 夏季吹东南风,风由海洋吹来,比较凉爽,比较能带来大量的降水我国位于东亚地区,是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冬季时吹西北风,风由大陆吹来,比较寒冷而且很干燥。 二、季风的影响 1、大尺度的影响——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国位于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位于季风区。这块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在其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比较干燥,全球同纬度地区,大多形成沙漠,例如全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却是形成粮仓,就是在季风的影响下,夏季吹东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好)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 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 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 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xx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 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 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 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 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 全年干旱。典型: 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xx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 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知识拓展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素材湘教版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4、5月份亚洲大陆升温迅速,形成热低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西边。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以东南或偏南季风形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带。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而多雷阵雨。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三个源地。第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经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与第1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成赤道辐合带;第3支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它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东亚夏季风进退有两次急进和一次速退。一般5月初夏季风盛行到华南,此时为华南季风雨的开始;5月底或6月初盛行到西南地区;6月中夏季风突然盛行到江淮流域,即为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7月中夏季风再次跃迁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即为北方地区雨季的开始,同时亦为华中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天气;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此时推进到夏季风在中国活动的最北、最西界限。因此夏季风活动从华南到华北以北地区约需4个月之久。而其撤退又是一次突变,一般9月初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即冬季风开始建立,冬季风的来临只需1个月的时间。 【冬季风】 东亚季风环流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环流始自10月中旬,结束于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3月初是冬季风的全盛期。大陆上的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由此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最先到达中国北方,很快就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风1月最强盛,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16℃,有时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岛也可降温8℃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伴有毛毛细雨。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3千米以下),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在北部多大风、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锋,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冬夏季风对比表】

专题复习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专题复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图11—1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高考地理复习 一轮复习知识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高考地理复习世界地理分区及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考点搜索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一节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一、东亚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位置 范围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 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 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 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⑵发达的经济

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_张国

2010年第1~2期 教材新析 38 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 ●张国/山东省章丘市圣井中心学校(250220) 季 风气候是亚洲气候的显著特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的东亚季风,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形成的南亚季风,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控制着这两个地区的气候。东南亚位于这二者之间,两种季风对它都有影响。不过这两种季风的性质不同,从气候特点来比较,两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一、季风强度不同 南亚北部有一系列山地,如阿富汗山地、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使之与中亚及我国青藏高原分开,亚洲大陆的冬季风很难进入印度境内,在10月~次年3月这里没有类似东亚寒潮这样的强冷空气入侵,所以印度凉季的月平均气温要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如印度的新德里和迪布鲁加尔1月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沙和福州分别高出几度到十几度。正是由于印度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被称为“世界 屋脊” 的青藏高原作为屏障,所以南亚的冬季风并不显著。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候寒冷干燥,是由于从西伯利亚冷高压发散出来的冬季风是强劲的,在它的影响之下,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国家。1月平均气温我国东北比同纬度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 长江以南偏低8℃, 华南沿海偏低5℃左右,所以我国深受冬季风的控制。在东亚季风区,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得多。冬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南亚一带时势力已大大减弱,在中南半岛冬、夏季风强度几乎相当。到了南亚,则是夏季风要强于冬季风。 二、季风进退速度不同 南亚夏季风的到来非常迅速,气候学上称之为“季风爆 发”。当旱季末期气温尚在不断增高、印度平原上几乎是酷热难耐的时候,6月中旬前后夏季风突然爆发。南亚夏季风的建 立具有3个明显特点:①低空盛行风转为西南风;②大范围降 水量显著增加; ③季风建立迅速,带有爆发性。在5月中旬以前,夏季风在马来半岛和孟加拉湾南部建立后,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5月下旬到达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6月在印度全境爆发,7月推进到巴基斯坦。夏季风的撤退开始于9月,首先在巴 基斯坦西部终止,随后南撤, 10月中旬退到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中部至缅甸南部一线迟至11月初,半岛南部到12月初终止。可见南亚夏季风前进非常迅速,而后退缓慢。 相比之下,东亚夏季风到来很慢。4~5月东南季风已抵达广东沿海,6月北跃到江淮地区,直到7月才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下旬夏季风开始南撤,10月中旬全部退出大陆。所以东亚夏季风是进缓退急。与夏季风迅速南撤相伴随的是来得很快的冬季风,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只需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即能从东亚北部扩展到我国华南地区。 三、雨季降水成因不同 南亚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最强的季节,这一方面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情况类似。但和我国南方却不一样,我国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不是在夏季风最盛期,而是在最盛期之前,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不同而造成的。 印度的北部、半岛的东西两岸和内地多山脉,潮湿的气流沿山坡上升而形成降雨,故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风区内部,多属于地形雨。在背风坡或内陆地区,雨量很快减少。而我国东部季风区,山脉不高,降水主要靠北方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致使暖空气抬升而形成,多锋面雨 的性质。 因此,我国东部的降水并不是出现在夏季风内部,而是在冬、夏季风交界的地区出现的。苏东坡的“船棹风”一诗就准确地描写了这一现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 !!!!!!!!!!!!!!!!!!!!!!!!!!!!!!!!!!!!!!!!!!!!!!!!! 重难点解析之四: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简述】 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发生发展的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特点都与自然环境特点息息相关。 教材中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都是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温度带、降水、地形、土壤等)分析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在地理位置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印证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搜集整理亚洲文化(主要是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与同学合作交流,开展“我是服装设计师”、“我是小小建筑师”等活动,展示作品并说出设计的理由,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解析之五: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材简述】 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即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差 异也较显著。本节教材的难点有:一是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二是关于三类产业的划分,学生很陌生也很难理解;三是怎样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教学策略】 对比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生产图片,让学生对区 域差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利用图6.18,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认识了解中国在亚洲各国中的位次—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例举当地的产业部门,对三类产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读图6.19,介绍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完成活动题2—简要分析产业构成差异及原因。 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应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因为这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

高中地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图11—1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特征综述 Edehane 摘要 通过分析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得出波槽的位置变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的状况,最后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 关键词: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 引言: 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东南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这种海陆分布和高原地形造成特征显著的东亚大气环流并对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界重视的向题。东亚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季风影响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甚为显著【1】。 一、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的基本特征 对平均气压场进行分解。其中振幅A 。表示槽脊的深浅, 为了与相对振幅区分, 称为绝对振幅。初位相表示波的槽脊位置。相对振幅表示各种波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亦可看作对总体方差的贡献。因此, 以下讨论各谐波的基本特征, 实际是对比分析这些特征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图1,是北半球各纬圈1 , 2 波,波槽位置的年变化,槽的位置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异的。4 0 °N可作为一个分界线, 以北和以南的特点是不同的。首先,在40°N 以南, 冬季波槽在太平洋的中部或西部, 随后逐渐西移到亚非大陆中部。夏季各月基本上都稳定在亚非大陆上, 10 月以后又移回冬季的位置。冬夏位移的幅度, 以30°N 最大。40°N 以北, 冬季各月波槽基本上稳定于北美大陆上, 4 月以后快速西移, 至7 月移至欧亚大陆中部, 但并不久留, 很快又向回移。9 月以后, 又恢复到冬季的位置。冬夏位移的距离,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50 °N位移了15 0经度左右, 60°N 则增加到2 0 0经度。 图一 二、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 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 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 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之后,各个季节环流场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及对流层分别向上向下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环流形势的建立,季节也随之推进.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 识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范围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 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 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 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 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 四岛;2.纬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

前言 季风是气候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我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位于世界著名的季风区域内。如果要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特征得到较深刻的认识,就不能不研究我国的季风问题。要想对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的旱涝的长期预报有更好的了解,也必须研究季风的反常问题。因此季风问题一直是为我国气象学者所重视的。在过去已经有不少有关我国季风问题的研究,但由于资料的限制,不能对我国的季风特征得出较为完善的结论。 解放后,由于观测资料大大的增加,特别是高空观测资料的积累,使我们有条件对东亚的季风问题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地球物理研究所从1955年夏季开始对季风问题进行了研究,前后继续了两年。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对东亚季风的三维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季风气候的特征以及季风气压场的多年变化进行了讨论。同时研究了季风进退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的关系,此外还探讨了西藏高原上的季风现象,并对东亚各地区的季风现象(印度、中印半岛、日本等)进行了比较。在本书中我们只选了其中的七篇报告,内容共包括三方面:1.综合评选了以往各国气象工作者对季风问题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我们对季风问题的看法;2.探讨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季风气候的特征,同时对我国的季风气候做了区划;3.研究了东亚冬夏季风的进退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我国的季节和雨季起迄时期之间的关系。这些工作由于时间不长,所用资料年限亦较短,所以研究所得的也只是一些初步的结论,缺乏更深入的分

析和讨论,希望读者批评和指正。 季风问题 高由禧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了季风现象,中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就利用风向季节变化的特点决定船舶的航行。把季风现象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那还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最早的是哈莱(Halley【1】,1686),他首先把季风理解为海陆的热力直接环流。后来许多气象和气候的教科书上就采用这一经典的看法,来说明季风的形成,并用以描述一些地区的气候现象及其季节变化。苏联气象学家沃耶科夫【2】最早给季风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季风是海陆热力直接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并把它和云雨的季节变化联系起来。对季风比较多的研究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但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季风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哈莱和沃耶科夫的范畴。 由于季风与东亚降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很多人想从相关事实中,来预告季风的来去日期和强度,进而预报不同季风时期的降水量。布兰福德(Blanford)【3】最早注意到喜马拉雅山上冬春季积雪多少与印度夏季干旱的关系。伊利奥特(Eliot)【4】进而研究了印度季风雨与澳洲、非洲等地气象要素时间分布上的关系。瓦尔克耳(Walker)【5】用相关方法更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的季风雨与世界上各不

世界地理东亚知识总结

世界地理东亚知识总结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东亚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①经纬度:北纬20度到北纬50度,东经80度到东经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 范围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3)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着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着?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 (1)朝鲜: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朝鲜的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季风的影响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2课时 季风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多种多样的气候特征,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学习重点: 1、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自然景观; 2、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学习难点: 1、从地图上读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难点: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多种多样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 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3—1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 中国的地形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