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日神话比照

中日神话比照

中日神话比照
中日神话比照

中日神话的相比照

——中日神话“貌似”下的“神异”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范畴,两国自古以来也有着频繁的交流与往来。在文化上的交流、冲突与融合更是明显。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也就使得在历史、民族、风土以及其它很多方面都有其相似之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民族也在相似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学意识形态与不同民族性。

日本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大量外来文学的影响,对外来文化加予吸收与消化进行融合,古代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从最初的模仿到借助中国文字再到吸收中国儒、佛道的文学思想。从上古时期的神话来看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下体现出了两种不同民族的民族性与文化内涵。

神话是在口诵传承的原初阶段产生的,表现了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类在未开化阶段对天地万物的丰富想象,反映了远古人民的原始观念,是早期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日本神话集中收在《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长被合称为“记.纪神话”。中国上古神话与日本上古神话在内容上有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但是在相似的内容下也有相异的地方。日本比较神话学家松村武雄在《民族与神话》一书中说:

“各民族的神话都以其民族性和民族精神为基础,因而各具特色。”①

一中日神话的比照性

在东方神话中,最常分为的是创世神话与自然神话两大类,下面就以这两类神话来分析中日神话。

首先:

创造神话,这类神话对天地、宇宙的形成与人类和自然事物的生成作了解释,也被称为创生神话或起源神话,日本学者大林太良把创造神话界定为“根据远古时代发生的一次性事件,说明和证明特定的自然现象与文化现象的传说故事。”②在上古时期,中日人民在不同的民族背景下产生神话,在同为东方文化

的背景下,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文化使得中日神话有了交鞣杂合的地方,也存在不同本质的区别,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改变。

由于民族生存地区各不相同,自然与人文状态也有诸多差异,因而不同民族的原

始人民以丰富的具象联想对创造与生成问题给了种种前逻辑和非理性的解释,便有了形态各异的创造神话。

从中日神话的内容来看,创造神话又可以分为神力开辟与巨人化生两大类,神力开辟是创造神在宇宙之初,万物之始,开天辟地,造人造物并且安排宇宙秩序。这一种类型的神话在中日神话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比如中国的女娲造人,日本《古事记》以及《日本书纪》中关于国土产生的神话。

中国的女娲传说中,女娲黄土造人,据《太平御览》引东汉应邵《风俗通义》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在这之后,又有女娲炼石补天,治水救人,据《淮南子天文篇》所记载: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源尘埃归焉。”以至“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翁。”③当此绝境,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并除害治水,使破坏殆尽的固有宇宙秩序得以重构复原,世人亦由此而得再生。

在日本《记纪神话》中也有记载“世界尚幼稚,如浮脂然,如水母然,漂浮不定之时,有物如芦芽萌长,便化为神”。于是天地始分,“神七代”产生,其中男神伊邪那岐命与女神伊邪那美命奉命制造国土,二身拿了神赐的天治矛,搅动海水,形成一岛,二神住居岛上,努力于国土的成长,最终确立了结构。

巨人化生是中日神话中典型的一类,日本的伊邪那岐命兄妹与中国女娲和伏羲兄妹都是典型人物,在中国的化生神话中传说“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

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其妹即来就兄。”而女娲也一个创造的女神:

“娲,古之神女也,化万物者也。”“有神十人,名曰女娲氏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又传说女娲氏“抟黄土做人。”

《古事记》中也记载“伊邪那岐兄妹二神结合,共生岛屿十四,生神三十五,伊邪那岐从黄泉国归来之后,洗左眼时化生的神,名叫天照大神;洗右眼化生了月读命,洗鼻十生建速须佐之男命,这就是日月风三神的产生。

总的来说,从创造神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两过神话的相同之处,天地之初,同样的混沌状态,又神力创造世界,神创造人类,但是日本神话神为了人的生存而改造世界,却并未有造人的传说,都是处于远古时期的人类对世界没有充分的

认识对自然的无能为力而产生幻想借助神力的产物,如鲁迅所说的: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无常,期者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其次关于自然神话,由于原始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产生了自然崇拜,把一切现象神化,于是产生关于自然的神话,其中以洪水和太阳为母题的在中日神话中是最常见的。在中国神话中常见洪水神话,有女娲理水或大禹治水,都表现远古人民对洪水灾难的恐惧,这是对人类智慧和人与自然抗争的肯定,人们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环境,以取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而与此不同的是日本神话中并没有出现洪水神话,这要与中国神话中没有太阳崇拜相结合来看。

日本的国名可以看到他们对太阳的崇拜,由“倭国”改为“日本国”也是把日本称为“日出之国”,在它的创世神中也可以看到统治神所居住的“高天原”是日神—天照大神在统治,也就太阳女神,她处于很高的地位,太阳女神也被提升到信仰的核心,由此衍生为后来的立国神话与对皇族的崇拜,并且日本皇族也自称为太阳神的后代。也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日本并没有洪水神话。日本是岛屿国家,产生洪水与海潮有关,如果日本有洪水神话的话就意味着是祖先对皇族子孙后代的惩罚结果。而《古事记》一书的产生本身就有较强的政治目的。在

《古事记》一书的序言中有“天皇诏之,朕闻,诸家之所责帝记及旧辞,即违正实,多加虚伪。当今之时,不改其矢,未经几年其旨欲灭。斯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焉。故惟撰帝记,讨覆旧辞,削伪定实,欲流后叶。”这正说明了《古事记》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天皇的正统化与权威。日本神话的政治性也决定了它不会存在洪水神话和坚持对太阳的崇拜。《日本书纪》在那样的情况下目的也都差不多。

以太阳为母题的神话中,可以看到中日神话的巨大差异,这一点放到后面具体的来看。

二、原始意象的契合与歧异

上古神话中,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化生万物,日月生成,兄妹血婚,违禁受罚等都是神话中常见的类型,中日神话在这些层面上也有极其相似、相通的地方。

前文中列举的化生神话,可以对比出,中日神话在关于天地开辟,宇宙生成的观念上,不管是从文字还是观念可以说都是大体相同的。中国神话与日本神话

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并且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再比如日月生成神话,日本在“记纪神话”中的记载“伊耶那歧从黄泉国回来之后,用水洗左眼,生化为太阳神,名为天照大神,用水洗右眼时生成月亮神,名叫月读尊。在中国上古神话中,“首生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化日,右眼化月”两者是极为相似的,从创生的盘古与伊耶那歧来看都是创生始祖,从“左眼化日,右眼化月”来看也完全相同,也证明了二国原始意象与生成方式及物化的雷同,这是它们在原始意象上的契合之处。但在这样的契合之下也有其相歧异的一面,盘古神话中,盘古死而化生,“记纪神话”中,伊耶那歧洗澡时化生日月,洗而化生,相比之下,日月,日月化生我国的神付出的代价就大了很多。

在违禁受罚一例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日本须左之男命与中国共工,相传共工与天帝争斗,怒气冲天地一头倒在不周山上,结果撑天柱撞折,把系地的绳子撞断,使得大地倾斜,天空倾向西北,大地倾向东南,造成西北高,东南低

的地理格局,由此不仅体现了共工的神力,还体现了共工的反抗精神,也可看作是对正统神权的反抗。与此相同的是“记纪神话”中的索须左之男命,敢于反抗父命,被逐出国土,向天照大神辞行,被贬之后在民间成为英雄人物,日本文学史家西乡信刚说:

“天照大神和索须左之男命的对立,也可以说是国家思想与英雄的思想,法治思想与诗的思想的对立和冲突。”④他的大闹天庭,也与共工有异曲同工之处,意义都是“以下犯上”,对神权正统的对抗。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中日神话在原始意象上的契合,下面来看它们的歧异,在前文中提到过洪水与太阳崇拜的原因,中日神话相歧异的一点就是在太阳崇拜这一点上,日本神话中对太阳崇拜的体现是很明显的,而中国神话中并没有太阳崇拜,只有关于“射日”神话,在中国的射日神话中有以下几点是共同的:

1、天上出现多个xx

2、xx祸害人类万物

3、某xx用弓箭射落xx

4、宇宙的正常秩序建立。⑤

xx的xx崇拜的几个共同点是:

1、xx对xx胁迫致使xx的隐匿

2、xx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

3、太阳的复出是在被英雄胁迫之后并与鸡鸣有关。

从xxxx神话中可以找出共同点:

太阳的隐匿与复出都与英雄的制服或胁迫相关。由此可见两国的原始崇拜的各异,中国太阳神的形象总是“恶”的象征,日本太阳神则都是善的象征,中国多将“射日者”尊为“英雄神”,日本的太阳是神圣的,是“善”的象征,是绝对性的存在。这也与前文中提到的日本无洪水神话的原因有关。也是日本神话对自然的重视,与之相比中国神话有更重视“人”的不同原始倾向。

中日神话中又一相歧异的地方就在于,关于“神”与“人”的问题上。在中国神话中,神与人是有明显差异的,不管是盘古还是女娲,都是悲天悯人的大神,他们创造世界,创造人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日本的神却与希腊、北欧神话中的神一样,具有人性,这也是两国神话中歧异较大的地方。

中国神话中的神,几乎没有个人的私欲行为,他们都是“大公无私”的,充分显现因公忘私的精神品质,具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比如夸父追日,在渴死之际,仍不忘“弃其仗,化为邓林”为后世乘凉造福。盘古死后化身造物,女娲造人,又有补天救人,又比如愚公率领子孙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歌颂了他这种契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的精神。大多数的神或者英雄都是完美是没有缺点。

日本《记.纪神话》即使是共创日本国土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这样一对亲密夫妻依然有反目成仇之时,当伊邪那美死后,伊邪那岐看到自己的妻子身上爬满蛆虫、丑陋的姿态,在她死体旁有着恐怖的八神神,害怕的伊邪那岐于是慌张的逃走,伊邪那美感到羞辱,派八大雷神紧紧追赶。再比如,在天照大神得知人世见还有一片跃土,还有其他的神在统治一方时,她认定这是对“神圣”中心的挑战和亵渎,于是便下令平定苇原中国。这些都说明了在日本神话中神是有感情的会猜疑、会害怕、为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张力,有时会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注重人的真实感情,直接宣泄感情的手法,也正是其后日本民族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日本神话中并没有专门关于人的产生描写,神即是人,人即是神,在“记.纪神话”中人和神的描写并未分开,也并不突出,而中国神话中神与人有着明显的界限,人是神造出来的,神是高高在上的,神是出世的,有功成身退的特点;日本神话中的神则是入世的,他们统治着整个日本。两国神话相比较,在英雄神

话一类中,日本的英雄们也总是好运相随,比如山幸彦丢失了兄长海幸彦的鱼钩而受到兄长的难,这时有盐椎神在教给他寻找鱼钩的方法,山幸彦按照指示最给不仅找到了鱼钩而且娶了海神的女儿为妻,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说好运占了大部分,这与中国神话也是不同的,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注重的是自身的英雄本色,靠

的绝不是运气。这些神都是人格化了的,他们通过生育而构成严格的神谱体系,具有普通人的情感、思想、行为和相互关系。神、人同形同性。

中国的神是神化的,具有一切的美德,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的保护者,他们是出也的有功成自退的特点,又是大公无私具有牺牲精神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神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调,这就是她歌颂劳动创造世界和牺牲奉献的精神,肯定重义轻利,在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中,高扬的是一种自我牺牲、为后人造福的思想。正是这种肯定劳动、肯定牺牲和奉献等精神构成了中国神话的基本格调。而日本的神灵则是相反的,他们被“人”化了,不仅具有与“人”相同的七情六欲,更具有现实的世俗生活,他会疑心,疾恨,也有人性的弱点。这些也都说明了两国的为同,日本肯定了人的尊严,强调了人权与人性,我国神的单一性则中华民族的崇拜英雄思想有关,对后世作品也影响巨大。

三、表象底蕴下的不同民族性

日本比较神话学家松村武雄,在《民族性与神话》一书中说:

“各民放的神话都以其民放性民放精神为基础因而各具特色。”中日神话有众多契合之处,日本神话中也明显有着中国神话的影响,但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是两条相对独立的体系,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放性与不同的精神,下面以下几点来把握一下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心态。

1、文化内含的不同

由于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也使得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心态,大河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民放内向的文化心态,也正是这种“陆地型神话”的模式,对农耕文明有着认同与归附,使得农业群体意识所特有的内聚力和伦理性使民族神话精神一再淡化,不仅阻断了统一神话体系的形成,也导致神话形象在道德模式的趋同和整一倾向。

而身为岛国的日本,多山、平原挟小,海岸曲折、港湾众多,这种自然环境下产生了“海洋型”神话在海上生活能剌激独立不羁追求自由的精神性的形成,

所以日本人意识到独立和自由的价值,他们没有大陆的羁绊,关心的只有如何适应利用狭窄的国土资源,如何在海上生活下来,海上生活也有利于发展独立不羁的个性和人的主动性意志力创造力。

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神话的庄严与含蓄和日本神话的勇武和外露,也是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最初表现,由此也就形成了中日两种不同的倾向,中国是“家族本位”,日本是“集团本位”。

在人类社会初期,刚确立的血族观念常常会受到人类本身自然性的威协。因此,如何看待近亲乱伦的禁制对这一禁忌,持怎样的态度,也是直接关系到该文化的根本倾向。司马云杰指出:

“中国古代人虽然也相信神,也产生过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但是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形成占统治地位的神学,社会文化意识的核心仍是祖宗思想即认祖宗而不信上帝。”中国以家族为本位,进一步具体化则是以“家”为本,讲求血缘关系,加入家族的资格是依据出生或结婚时所规定的在整个亲属体系中的位置。家族完全是家族的自动延长和放大,日本则对血缘的要求不高,只要在同一集团中,即使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能取得较高的地位,也就形成了日本对血缘家族,伦理关系的不看重。

古代日本的婚姻传统中,兄妹可以相爱通婚,传说中创造日本国土和民族的伊耶那歧和伊耶那美就是一对兄妹,在“记.纪神话”中这种血亲通婚的事例更是举不盛举,伦理关系并不被看重。与此不同的,中国神话往往表现为伦理性,过于务实与世俗化,排除了“神”对人类事物的具体干涉。

2、思维方式的不同,线性与多元。

神话是在世界各国的童年时代都曾产生过的,是原始人的自然观,社会观的反映,不同民族神话也就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

中日神话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单一线性与民族多元意识的不同方式。

日本这样一个岛屿国家,虽然曾是远古时候南北诸民族及原日本人混血交融而成,然而到了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记》成书的年代,民族已趋于

单一化,政权交替则渐渐局限在同一家族之内。日本神话在结构上也是顺着时间轴线纵向流动地维系成一体的,成一种单一线性思维方式。神的产生开始,神创造世界,国家的诞生,天孙降临,形成一支庞大的神话体系。“神七代”的产生到伊耶那歧兄妹创造国土;伊耶那歧从黄泉国归来洗身化生了日、月、风三神,接着

“天照大神”统领“高天原”地区,在天照大神与须佐之男命产生的冲突这过程中又产生许多神,最后须佐之男命在出云铲除八俣大蛇,娶妻,生上许多国神,子孙繁荣。天照大神平定日本国,从此日本由天照大神的子孙来统治,神代卷由此结束,由神话架构看到了日本神话按着一条主线发展下来。同一主题的反复和变奏中,指出了神灵故事与天皇、皇太子故事的结构同一性,比如在《古事记》上卷到中卷的部分中,以伊耶那歧连续神话、须佐之男命连续神话,大国主命连续神话、崇神——垂仁——景行连续神话、成务——仲哀—-神功——应神连续话的形式反复出现。

中国在一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早的几次王朝改易,如夏到殷而周,都是在异民族之间进行的。形成了多极的文化,政治格局,对原始初神物崇拜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情况复杂,纵观有中原序列与江南序列的划分,横观有莲莱神话和昆仑神话的区别。这是从地域情况分,从民族情况分的话,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有神话传说,种类更加复杂化。除此而外,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政治与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神话的意象积淀和主题抉择。中国神话的思维方式也就呈现为一种复合民族的多元意识倾向,与日本神话中的单一民族线性思维有着较大的岐异。

3、两国神话的思想倾向不同

日本大和民族传统神话的一个特点是政治色彩浓厚。《古事记》和《日本书记》是日本的两部最早的“国史”日本神话以自己的“国史”作为神话传说的载体,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史典籍也保存较为完整的国家,在任何一部史籍中都很少见到神话内容,中国神话也是流传于经史之外的,也正是由于两者编撰的目地不同,也使得两者的思想倾向不同,中国神话表现出的是原始性,而日本神话表现的是政治性。

《古事记》的编撰动机,是由于继承天武天皇的修史计划。它的出现是为了使国民知道建国的由来与皇室的尊严。《日本书记》也与之差不多。“记.纪神话”中所反映的日本神话,虽然仍以远古的神话传说为基础,但却不是古老神话的原始形态,而是按照地上的大和国家模式想象出的一套政治机构式的神话世界。书中的神话主体不是宇宙的创造和造就人类,而贯穿全书的主体是原来居住在天界的祖先神降到地界,征服地界,从天界降到地界并征服地界的正是天皇的

祖先,所以天皇也叫天孙后裔。按时间顺序排列,故事前后成因果关系,由“神代”一直延续到“人代”,前后承续,浑然一体,其主角是神,与皇谱一脉相承,这样神话变成了皇室起源和王权创始的故事,也可以说,神话是天皇家族为了巩固其集权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措施。日本学者松前健在《日本神话》中说:

“日本的神原是与皇室无关的地方神,所以这些神话带有朴素的地方色彩,……是日本各氏族神话的综合形成,但朝廷在吸叫这些地方性传说时,不是原原本本接受,不定要按中央标准加以润色修改,使之成为从属故事。”所以说日本神话具有国家性质和政治色彩。

与日本神话相比较,中国神话的原始性比较浓厚。诸多神话互不关联,这也由于中国神话并不成体系,都是零散的存在与典籍之中,如《山海经》、《淮南子》、《诗经》、《太平御览》、《国语》、《庄子》等典籍之中。中国深化并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整理,编撰,因此浪漫色彩更加浓厚,更富于原始性,民众性,在神话人物的描写上可以看出来,如女娲的形象是人头蛇身的,还有西王母的形象《西山经》中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在中国神话中这样的神的形象是很多的,而在日本神话中大多数的神都是人的形象,并不具这样的原始性。

四结语

各族神话和传说是其祖先们在各自生息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生产活动以及生存竞争的精神产物。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又决定其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自从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球上生息和繁衍,在不同的自然环

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种族以及民族和文化。神话创作的时代往往承载着原始初民最初的记忆、生活经验、所信守的道义和理念。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某些日本神话虽然借鉴吸收了中国神话材料,却从未泯灭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即使那些渊源和启承十分明显。神话孕育了日本各种文化形态及其派生的文化样式,集合了历史学、宗教学、哲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诸多原始意象。从中日神话了解到两大原始民族最早的民族意识形态,材料来源基本一致的故事,也决非他民族神话的流变而是意义全新的精神产品,与之相维系的纯然是日本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两过神话的研究帮助了解中日两国远古人类的创生观念和原始信仰有着积极意义,同属于东方文化范畴下

的两个国家在深层心理和文化机制方面有许多的相通之处,讨论他们的契合与歧异则是必要的。总的来说,中日神话在其看似相同的外表下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两国不同的民族性。

中国上古英雄神话探析 ——以古希腊神话为参照

中国上古英雄神话探析 ——以古希腊神话为参照 论文摘要 英雄神话作为中国上古神话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文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古希腊英雄神话作为参照对象,在探寻中西英雄神话之共性的同时,从“英雄精神”以及“如何区分英雄与神”两方面讨论中国上古英雄神话的特殊性以及促使其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在神与英雄的区分这一方面上,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对英雄的划分方法,而是认为关注的重点应该在英雄的精神而非具体到其个体,这样既避免了如何有效区分英雄和神这一难题,又符合中国神话精神的传承观念。另外,本文亦讨论了后世对中国上古英雄神话的继承与发展情况,相信这种讨论对于更好的理解上古英雄神话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中国上古英雄神话;古希腊英雄神话;英雄;神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myth of the hero Abstract Hero myth,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Chinese ancient mythology, has a high research value. In this article, ancient Greek hero myth is a reference object, this paper focus on finding the commnn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 while from the "heroism" and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eroes and gods" two aspects discussing Chinese ancient hero myth particularities and promoting its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especially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ods and heroes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abandons the traditional dividing method for heroes from west, but that the conscentration should be in the spirit of heroes rather than specific to their individual, so the problem how to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heroes and gods has be avoided, even it real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Chinese mythology heritage concept.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futur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hero myt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t can be believed that this discussion will be helpful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hero myth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China;ancient myth of the hero;contrastive stud;Heroic spirit

2016春比较文学作业

作业 1.第1题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伯恩海默报告》发表于哪一年? A.1954 B.1958 C.1988 D.1993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3题 首先指出“比较”是一种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会使用的方法的是 A.德国人 B.法国人 C.英国人 D.美国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13题 《论俗语》对照研究了南意大利、普罗旺斯和西班牙俗语,是比较文学史前

史时代的重要成果,它的作者是 A.但丁 B.斯达尔夫人 C.施莱格尔兄弟 D.伏尔泰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5.第14题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的作者是 A.吴宓 B.朱光潜 C.周作人 D.王国维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15题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16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8.第25题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属于 A.影响研究 B.平行研究 C.阐发研究 D.接受研究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9.第26题 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研究是 A.中日文学比较 B.中印文学比较 C.中越文学比较 D.中俄文学比较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0.第27题 《李渔论戏剧结构》的作者是 A.王国维 B.钱钟书 C.杨绛 D.乐黛云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1.第28题 《通感》的作者是 A.钱钟书 B.杨绛 C.朱光潜 D.陈寅恪 您的答案:A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

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比较和类比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形态和方法,并不为比较文学所独有。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比较却是它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是它的基本立足点,更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文学作为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再是普通学科研究中的比较手段,而是世界文学和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产物。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和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这样,就把比较文学同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区别开来。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对比浅析

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对比浅析 摘要:中西方神话都是原始初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源头。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生产形式的不同,从而导致中西神话思想传统以及神话中的“神”的塑造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神话英雄与神理智与情感生与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数千年来一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诸多的神话人物早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而古希腊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那诞生了西方最主要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神话。 神话作为远古人类的主要文化形式,是远古人民在面对大自然时,对自然力的形象化解释。它表达了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这正如鲁迅先生所阐释的“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1】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原始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源头,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与人生的困惑及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是他们自然观和社会观的曲折反映。所以,神话反映了人类初期的一些意识形态,甚至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2】 在原始社会初期,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猛兽出没、毒蛇横行,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人类就是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的。那时的初民们对周围感到的是恐惧和敬畏,他们不得不群居,靠集体的力量抵御野兽毒蛇,抓捕食物。经历了漫长的斗争,人类取了巨大的成就。这成就是靠人类集体智慧而得来的,但是原始人民总是通过幻想出一个又一个的“神”人,创造奇迹,拯救人类,这也就创造了神话。从而在神话故事里,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往往就通过一些英雄人物来体现。于是,神便成了人类的教师和救助人类的英雄。这在中西方都是一样的。在中国神话中,伏羲氏作网罟,教民捕鱼猎兽;后稷教民稼墙;祝融以及隧人氏教民用火,甚至连天地和人类自己,都是神的创造,例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文化有着许多中国文化的基础,但又很好地与本国的特点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另外,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人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茶酒、风水和筷子三个方面就中日文化做一些对比研究。 关键字:文化差异、茶酒文化、风水、筷子 正文: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古代日本的 文化主要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然后再加以吸收,最后形成了日本的文化。尽管现在提起日本这个名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从日本侵略战争 到现在钓鱼岛之争,无法不让我们愤慨,但是无可否的是日本文化经过漫长时 间的冲刷,现如今已发展成具有日本特征的东西,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中国。下面我将从从几方面对中日文化做些对比分析。 (一)茶酒文化 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 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文化特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国最 早关于茶的记载首推《尔雅》,其中“伐木篇”与“释草篇”中都出现了“茶”字。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以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经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 和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的形态。中国的茶道“和、静、怡、真” 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因此 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开拓性、多元发展的模式和和谐、平衡的世界观。 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名族味。从中国茶一进入日本,茶就 具有了禅的意味,形成了兼具中国和日本特色的“混杂文化”。日本对饮茶的

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

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是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中日两国文学以及两国文学关系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显然,无论在出发点、研究视角以及方法论上,日中比较文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特色。在世纪之交,我们对二十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加以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温故而知新,唯其如此,才能使今后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更加有效,才能使作为对象国的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界得到一些有益的参照。 一、研究概观与时期划分 根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史实和日本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我把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分为战前和战中期、战后期以及“和汉比较文学”期等三个时期。 (一)、战前战中期,系指甲午战争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这一段特殊时期。在这期间,日本在军国主义者的左右下,对素有“债务关系”的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罪恶的阴影。这应是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比较学者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乃至日本的比较文学都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日本的比较文学,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叶。1888年,坪内逍遥在东京专门学校开设了“比照文学”讲座,介绍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此后,比较文学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阿部次郎、野上丰一郎和岛田谨二等一批学者都致力于日本的比较文学的建立,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比较文学专著。但是,这一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对明治以后的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而自古以来就业已存在的日中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明治以前的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被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之外。这当然是战前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所鼓吹的日中“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圈”等谬论在学术界的反映。 然而,在传统的汉学界,汉学者们秉承古来的传统,对中国文学给予日本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扎实的研究。比如,水野平次的《白乐天与日本文学》(1930年)、林古溪的《万叶集外来文学考》(1932年)、远藤实夫的《长恨歌研究》(1934年)、宇田尚的《儒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935年)以及麻生矶次的《江户文学与支那文学——近世文学的支那原据与读本的研究》(1946年,1955年改名为《江户文学与中国文学》)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就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日本近世以来对给日本文学以影响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出典考据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形成 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法。比如,北村秀吟著于延宝元年(1673年)的《湖月抄》就是一部探讨《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关系的名著。它集旧注之长,采用头注旁注并用的形式,一改《明星抄》和《弄花抄》等的佛教色彩,而偏重于儒教的解释,充分反映了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因此,《湖月抄》成为在江户时代最通用的《源氏物语》参考书,从而促进了《源氏物语》的普及与研究的深入。由是观之,起源于法国的比较文学影响学派的研究方法,在日本的那种特殊土壤里早已成了无须师范的田野操作了。今天说明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以下二个设问:为什么对日本的汉文学界已是驾轻就熟的方法却没有在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果没有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方法论的形成是难乎其难的吗?其实,这些问题在前述的几本论著中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水野平次所要说明的是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林古溪所要考据的是《万叶集》中“外来文学”的作用,宇田尚所要求证的是源于中国的儒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究竟有几多,麻生矶次所要研究的是江户文学与支那文学——近世文学的支那原据与读本的关系等等。在这些著述中,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最为清晰:日本文学是“日本”的文学,迄今为止她的发展是有中国的白乐天、有中国的“外来文学”、有中国的儒教、

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引言 (一):神话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英雄主义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英雄主义的表现 (2) (一)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 (2) (二)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 (3) (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4) (四)代表正义战胜邪恶 (5) (五)不鄙视失败的英雄 (6)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程浩 指导老师蒋晓铭 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导言》一书中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一种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的远古神话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特征,展现出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英雄之歌,是神话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激昂的英雄情怀是远古神话的主色调。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主要表现为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义战胜邪恶以及不鄙视失败的英雄。中国远古神话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是激励我们的先民走过漫长而又艰苦的远古时代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远古神话英雄主义英雄主义的表现 一:引言 在我国的先秦时期诞生了一种伟大的文学艺术形式——神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神话传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了,或者被文人给改造了,变成了其他的文学,但是我们仍然能从许多的古籍中找出一些神话故事,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所留下的精神仍然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神话中的许多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神话的概念 什么是神话?这是一个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在我国的古代传统典籍中没有“神话”这个的字眼,是个外来词。神话的词源出自于古希腊的“mythos”,意思就是关于神袛与英雄的传说故事。 在汉字中,“神”的本意是神灵的意思,如在《广韵》中“神,灵也”。《说文》中“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同时在《易》中又有“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阴阳不测谓之神”。由此可见,“神”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神话?神话的概念又是什么? 最早在十九世纪的西方,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文化的运行趋势是进化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时期中的主要倾向就是从蒙昧状态向文明状态过渡”,“高级文化就是从人类的初级文化逐渐发展或传播起来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遗留物”的理论,将神话看做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主要遗留物。“最早的神话是野蛮部落的艺术,较有文明的后代继承并发展了它。还有,原来的神话后来僵化成迷信,被误认作历史,形成为诗,或者被作为无用的瞎话被抛弃了。”[1]而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同时高尔基又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把费劲一切力量去为生存而斗争的两脚动物想象为离开劳动过程,离开氏族和部落的问题而抽象地思想的人,这是极端困难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对神话也有着相当的深入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说到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2] 从上面三个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神话是对原始社会部落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

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必须熟记 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越影响。 3.创作小说《变形记》的现代奥地利作家是卡夫卡。 4.比较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可比性。 5. 中国西藏被外国作品描绘成世外桃源,这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中属于虚假影响。 6.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罗兰.巴特。 7.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文学研究。 8.法国学派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 9.“打鬼借钟馗”的道理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里属于反影响。 10.与跨学科研究有关的模糊数学,其创立者是查德。(模糊数学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于1965年创立的。) 11.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12.严复在《天寅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主张。(信:忠实于原文,达:表达通顺,雅:文辞典雅。) 13.西藏地区流传的著名民族史诗是《格萨尔王传》。 14.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一种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15.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与总体文学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16.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放送者的是流传学。 17.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 18.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19.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的是俄苏学者(前苏联)。 20.俄苏学派的特点主要是强调“类型学”,它实际上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综合。 21.“中国学派”一词最早见诸文字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 22.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比较文学条目的学者是乐黛云。 23.开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法国学者是魏尔曼。(比较文学之父) 24.率先提出阐发法的是台湾学者古添洪。 25. 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家是东汉人安清(安世高)。 26.先进的文学与后进的文学之间正常、互益的影响是正影响。 27.受白居易的闲适诗影响最大的日本古典名著是《源氏物语》。 28.受《一千零一夜》中框架式结构影响的意大利名著是薄伽丘的《十日谈》。 29.总体文学又被称为一般文学。 30. 第一部英译的中国小说是《好逑传》。 31.第一部法译的中国剧本是《中国悲剧赵氏孤儿》。 32.意识流小说名著《尤利西斯》的中文翻译家是天津的金隄。 33.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34.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接受者的是渊源学。 35.法国作家司汤达描写爱情与革命冲突的主题的小说是《法尼娜.法尼尼》。 36.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翻译家是安德罗尼科斯。 37.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译成德文的宗教改革家是马丁.路德。(自他以后欧洲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38.高尔基称文学为“人学”,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的。 39.日本现代表现“徒劳”主题的著名作家是川端康成。 40.受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影响的意识流小说名著是《尤利西斯》。 41.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英文“比较文学”一词的英国学者是波斯奈特。 42.率先提出“平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 43.外国来华的和尚想要翻译佛经,需借“外书”来附和“内学”,这种方法称为“格义”。(外书:中国道家,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内学:佛教教义中类似或等同的概念。) 44.将中国元代李行道的杂剧《灰阑记》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的外国作家是德国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 45.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总体文学”的学者是梵.第根。 46.最早提出“世界文学”一词的学者是歌德。

比较文学 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孙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范畴内,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 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 括、、、接受学 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以《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为例 【摘要】比较文学自其发展以来,在文学各个方面的比较都有广泛的运用,进行文学间的比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进步。文人对咏梅诗在不同国家间差异的比较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专论。本文就中日两国咏梅诗的异同这一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其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影响研究法,并分析其怎样以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咏梅诗的差异。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咏梅诗文化差异 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曷因,著此文对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陶曷因先生即在本文中清楚地指出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咏梅诗在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唐宋文化远播邻国,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文章中指出,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接着,作者从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