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寿险黄金十年与生命的未来发展

寿险黄金十年与生命的未来发展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古人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就 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消费者 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以争取客 户,而市场则是以更多的冷静给予回应。与上个世纪相比, 今天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消费者的 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营 销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几次变化,经历了四种典型的营销理 念,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以追求顾客满意 为目标的 4C 理论、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 4R 理论以及 建立企业终极竞争力的 4V 理论。 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 20 世纪的 60 年代提出了著 名的 4P 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 (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 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 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

行为。 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的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这时候产生的 4P理论主要是从供方出发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如何在竞争在取胜。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4P理论是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它最早将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加以简单化、抽象化和体系化,构建了营销学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普及。4P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人们思考营销问题的基本模式。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逐渐显示出其弊端:一是营销活动着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变量考虑较少,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随着产品、价格和促销等手段在企业间相互模仿,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由于4P理论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了一定的弊端,于是,更加强调追求顾客满意的4C理论营运而生。 二、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今天是七七,在纪念全民抗战的时候,有的网友又提出了黄金十年对抗战的贡献,仿佛是九一八到七七之间蒋不抵抗是因为为了黄金十年聚集力量。这里觉得有必要谈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1927-1937,是蒋介石在大陆执政比较稳定的时期,后来有人称之为“黄金十年”。有人称,这十年正好是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十年,而中国经济却年增长5%到7%,而且夺回了关税自主权的大部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因此有实力购买德械师40个(实际完成20多个),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事实真是如此吗?且不说采办国外军火或者钢铁,中间人获得了高达近30%的回扣,甚至连步枪和子弹帆布子弹袋、干粮袋、水壶、钢盔、军用皮鞋这样并非高科技的武器装备都依赖进口,浪费了大量的资金,首先说,其实北洋军阀时期汉阳兵工厂就造出半自动步枪、清朝时广东人冯如拥有领先世界的飞机制造技术、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中国人并不笨,但是很多东西中国竟然还依赖进口,甚至输出矿产和煤炭给日本造出武器,又返回来杀中国人。同时,大量原材料的出口,换来外汇,却购买了大量奢侈品供权贵消费,好钢没用到刀刃上。 而同期,苏联则引进了美国的成套钢铁、化学、拖拉机汽车等工业,自己建立了机械和航空等工业,工业取得快速发展。而所谓国民政府引进的德械师,其实除了重炮和坦克中国造不了,其他都可以完全国产化,没必要购买。而重炮,北洋军阀时期就造得了,山西的兵工厂能造中型火炮和汤姆枪,中央兵工厂反而造不了,还需进口或者由美国援助。北洋军阀的巩县兵工厂可以造汤姆枪,四川一个仅有几千人的小军阀罗泽洲竟然都能造出德式冲锋枪,堂堂的中央兵工厂却不能制造,抗战后期要靠美国援助。而北洋军阀时期汉阳钢铁厂年产5万吨钢铁,到了黄金十年反而连一吨铁都炼不出。黄金十年间,反而是军阀刘湘和阎锡山的钢铁厂炼出钢铁,中央控制下的钢铁厂反而每况愈下,为什么?买有回扣,个人捞好处,自己造没有好处。 有的人说,黄金十年战乱不断,因此不能和50年代相比。其实,黄金十年,真正和红军发生大规模作战的,只有南方八省的山区地带,离工业中心上海武汉都还远,而且战乱的四川反而建设了钢铁厂和兵工厂等重型工业。而且,真正和红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只有从1931年到1934年间的五次反围剿。而建国十年,前有朝鲜战争,后有三年灾害,后有中印战争,中有一江山岛、大规模剿匪、入缅作战等,军事负担不比黄金十年时期轻。 有的人说,正因为和红军作战,才使中央人财物力被消耗。实际上,十年中真正出动五十万以上兵力的战争,仅仅有第五次反围剿一战是和红军打的。而其他的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第二次北伐、两广事变等战争,都是和新旧军阀之间的战争,目的还是抢地盘,出动兵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而当时的红军最多时也不过才20几万,控制地盘几十个县,人口700多万,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如任何一省军阀。而蒋介石还趁着追红军的机会,拿下了湖南、贵州、四川、云南、湖北、陕西、甘肃等省的行政权,为抗日做了准备,从这点上说,红军长

浅论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

浅论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 于永新 ( 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要] 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 市场营销理论在成为商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以后,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营销 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从“市场营销组合”开始, 到4Ps- 4Cs- 7Cs- 10Ps- 4Rs, 市场营销理论经历了以生产为中心的营销组合 策略,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营销组合策略, 以竞争为导向、注重双赢关系的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历程, 从而使市场营销理论 趋于更加完善。 [关键词] 市场营销; 发展历程; 扩展 [中图分类号] F713.58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 2008- 03- 17 21 世纪, 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21 世纪的竞争将是以 知识、信息、文化、品牌为基础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变化, 企业的市场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 19 世纪未到现在, 营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对营销的定义 是: 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 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他在其经 典著作《营销管理》中指出: 营销真是无处不在。周围的 人或者组织, 从事着的各种活动都可以正式或非正式地 被算作营销。良好的营销越来越成为商业成功的重要因 素。从穿着的衣物到上网被点击的广告, 营销已经植根 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营销是一门“艺术”和“科学”结合 的学科, 它既有惯例化的模式, 又需要创造性的灵感。菲 利普·科特勒的理论对营销做出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定 义, 对营销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953 年, 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 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 这一术语, 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 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 为了寻求一 定的市场反应, 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 从 而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 十个要素, 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包括12 个要素, 称 为12 因素“营销组合”策略, 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 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扶持、实体 分配和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组合”是对市场营销理论 的发展, 它更加清晰地告诉人们在从事营销运作时可以 从哪些方面入手, 不仅对市场营销的研究范围做了较好 的界定, 也为后来市场营销理论的不断创新奠定了良好 基础。 一、4Ps———经典营销理论 4Ps 是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 它是由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理论探讨 随着时代前进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已由原来的简单聚集、粗略规划、简单分散的建设模式,转向有序规划、产业聚合、功能互补的综合模式[1]。亦即集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又称HOPSCA,是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功能之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与城市的交通、环境、发展相协调的一种开发模式。可以说,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西方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一)城市综合体的起源:建筑综合群 从城市产生之时起,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然而,农耕时代的本质决定了早期的城市主要是小商小农和少数的手工业者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简单,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城市性质、功能单一,对外辐射能力较弱,人口聚集能力不快。在早期城市化进程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仅在某些较为先进的大城市,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现代都市综合体的建筑群,如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古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 (二)现代城市综合体的雏形:单功能综合体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工业化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技术的聚合,使城市这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至此,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被打破,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市中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较高的薪金待遇,这一切都吸引着来自乡村的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寻找机会,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由此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被称之为“城市病”的问题开始浮现。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到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7]。 城市开始出现功能分区的综合体: (1)大型公寓或住宅区的出现。由于城市的扩张速度远远赶不上城市居民的增加速度,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上升,再加上当时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影响,西方社会开始出现“邻里单位模式”,以改变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挤、恶劣的居住环境,典型如法国马赛公寓。 (2)工业办公区的出现。这是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工厂数量的需求增加导致的,以芝加哥的办公区为典型。这种办公综合体多是大楼的底层和裙楼做商业零售,塔楼部分是宾馆和办公用房,将多种功能和形式结合在一栋建筑中,满足市中心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购物、餐饮和住宿等要求。 功能分区原则虽然能很好地协调各部分的比例,防止城市功能的混乱,却易使城市发展偏向单一化,导致了当时城市发展计划中贬低“高密度、传统街坊和开发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不同空间的单一化分割,相互间缺少内在的必要联系,不但没有创造出新的城市空间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整体的混乱,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产生严重制约。 (三)二战结束后城市综合体的缓慢发展 1945年二次大战后,由于工业化和商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60%以上。“城市病”更加严重,市中心区聚集了大量的低收入者,人们开始认为城市特别是市中心区不再适合居住。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中产阶级普遍拥有私人汽车,大量高速公路的修建也使驾车出行十分方便快捷。同时婴儿潮也使得人口迅速增加,人们不得不到城市中心区之外寻找新的居住地点,这时环境幽雅开阔、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成为首选。西方许多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趋势。 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如大批企业开始到郊区投资建厂、零售业外迁、城市空心化现象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开始出现了商住结合型综合体,由于中产阶级搬到郊区居住后,强烈要求从各方面提高生活舒适度,城市郊区的综合体开始与步行商业街结合起来,如美国的休斯顿长廊(The Galleria Huston)。 然而,由于大量的城市高收入人口外流,分散到城市周边,却并没有形成一个中心区或城市新区,同时还带走了城市的商业和服务业,城区中主要居住者都是低收入阶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致使了城市的衰落,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另外,“邻里单位模式”也开始出现弊端。这种模式虽然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抽取了组织结构中最有效的表象成分,却忽略或舍弃了与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6]。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1960年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取代邻里单位模式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依据。社会开始出现了顺应人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讲求城市结构的多重性、功能的复合性、适当的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等思潮。 总之,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建筑成熟、价值思考为城市综合体后来发展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城市综合体的盛行:20世纪70年代至今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新的矛盾与冲突。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复兴与城市中心区的价值。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多样性城市回归的潮流,主要形式如购物中心、早期历史建筑的改建开发、组合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城市区域的重新规划等。许多城市的中产阶级也开始重新回到市中心。城市对繁荣与活力的追求,成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的催化剂。 另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被知识密集型生产所代替,这为城市生产、生活、居住的空间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市中心大量集中的第三产业人口为城市综合体提供了持久的支持力。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将人们从长时间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人由此获得了较过去高2-3倍的闲暇时间。因此,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游憩空间及内容,如求知型的图书馆、业余学校,娱乐型的影剧院、音乐厅、体育场,服务型的商场、餐馆、美容室,休闲型的公园、画廊等。这也为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提出了客观要求。 居住空间的构建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国外大城市中大量出现了混合居住区、整体式小区等,即在居住空间中融入多种城市职能,比如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服务设施,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行组织。 城市综合体开始在西方国家大量兴起,例如法国巴黎的拉德芳斯、加拿大多伦多的伊顿中心、日本东京的六本木等。 二、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按照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城市化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4]: (1)1949年前。我国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自古是以行政中心城市为基础,另外,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决定了此时期的中国只能是缓慢的城市化。 (2)1949年至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农村集镇发展萎缩。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等政策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吸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2000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成为带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接近46%。 然而,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整体的缓慢,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大大晚于西方发达国家。 (一)中国早期的建筑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曾 月 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摘 要】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城市综合体已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开始盛行。本文以城市化历程作为背景,分别追溯了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城市综合体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和城市综合体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以及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城市化 发展过程 2011. 01241

中国造纸业“黄金十年”发展变化分析

中国造纸业“黄金十年”发展变化分析 发布: 2010-9-03 | 作者: 董文海 | 来源: 《中华纸业》 21世纪的“00年代”,是值得纪念和回顾的十年,对中国造纸业来说,更是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00年,中国造纸业的年产量为3050万吨,居世界第三;2009年,中国造纸业年产量达到8640万吨,十年翻了近两番,已成为世界造纸第一生产大国。10年间,现代造纸工业在它的发源地重新迸发出青春活力,中国造纸业解决了生产不能满足市需求的难题,摆脱了高档纸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在与世界造纸业巨头的全球化竞争中快速成长壮大,成为令世界瞩目的造纸大国。本文以权威数据为基础,解读分析2000年至2009年我国造纸工业10年间的发展,以及中国十大造纸企业的变迁。 一、茁壮成长,中国造纸业全面升级 在北美和欧洲产销增长缓慢的同时,亚洲地区快速上升,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引领全球造纸工业发展的“发动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造纸产量上,从2000年的305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近8640万吨,增加了1.8倍,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 据造纸协会2000年实际统计,当时我国1万多家造纸企业中,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只有32家,3~10万吨有100家,1万吨以下的企业还有5320家。在国家开始整治造纸工业污染问题后,近年开始关闭大量万吨以下的小厂。为了改变造纸落后的局面,国

家又多次从政策层面上把造纸行业作为支持技术改造的重点行业之一,才使我国造纸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也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型造纸企业从国外引进了近百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迅速提高了中国纸业的装备水平,使得企业具备生产高品质纸张的能力。当然,开放中,也迅速成长起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如玖龙、金东、晨鸣、华泰、太阳等一大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造纸企业中的中坚力量。这些企业在产业规模、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是行业的佼佼者。也是在这种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至2009年,造纸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数已降到3700余家。且造纸业占工业总产值已超过2%。这些数字增长变化的背后是造纸行业的产业规模、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另外,近年来,造纸业的清洁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特别是造纸化学品的发展、大型高速纸机的引进和开发,木浆和废纸利用率的提升,都大大降低了造纸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造纸废水治理技术已相当成熟,水污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据统计,我国造纸产量从2000年的305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近8640万吨,增加了2.8倍,而COD排放量从当时的203万吨下降到129万吨左右,下降了近60%,特别是近年来新建和改建一大批现代化制浆造纸工厂,技术装备新,管理好和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治理,企业的废水及排放COD指标都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甚至超过世界水平。

市场营销发展简史

市场营销发展简史 中文概要:主要讲述得就是世界市场营销得发展历史,涉及一些重要时期得一些时代特征与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最后还包括一些中国市场营销得发展历史。关键词:市场营销学、市场研究、调查、营销信息系统、管理 市场营销就就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手中转交到消费者手中得一种过程,就是企业或其她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得一系列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学就是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得一门科学。市场营销可以帮助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或劳务时使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它能帮助企业认识目前未满足得需要与欲望,估量与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与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得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得产品,劳务与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产生于美国。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得发展,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得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其应用从赢利组织扩展到非赢利组织,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当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同企业管理相结合,并同经济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得应用边缘管理学科。市场营销学得产生与发展与西方市场经济得发展与企业经营理念得不断演进有着紧密得联系。市场营销学自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 市场营销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创立,其形成源于工业得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加之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得指导,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快速得提高,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加快,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得增长速度,于就是加剧了企业之间得竞争。在现实实践中,企业开始寻求促进销量大增得方法。但这时得市场营销所研究得范围还很窄,只就是研究广告与商业网点得设置。1923年美国人尼尔逊开始创建专业得市场调查公司,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得工作就成为营销活动不可分得有机体。 这时市场营销学得研究特点就是:①着重推销术与广告术,至于现代市场营销得理论、概念、原则还没有出现;②研究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大学得课堂与教授得书房,还没有得到社会与企业界得重视,也未应用于企业实际活动。 2、形成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市场营销学得形成阶段,此时初具规模。美国国内企业开始大规模运用市场营销学来指导营销工作,打开海外市场,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在这一时期,市场营销得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它对社会得影响也逐渐扩大。1937年全美市场营销协会(AMA)得成立成为市场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得里程碑,它标志着市场营销学已经跨出了大学讲坛,引起了整个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中国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营销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营销发展历程 刘鹏忠 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要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必须把它放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去透视。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个年轻的行业,房地产业的真正发展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迄今为止,我们可以把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0——1990 上世纪八十年代,理论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指导下,率先提出了住宅商品化和土地有偿使用的观点,从而破除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人们思想的禁锢,为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在前期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86年成立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指导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1988年初,全国房改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各房改试点城市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批准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1988]11号文件),正式确定了房改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政策,吹响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号角,这一文件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1987年国家首先批准上海、天津、深圳、广州和海南正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试点。同年,深圳特区率先进行了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偿出让和转让的试点。深圳市的工作大大推动了全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自1987年11月起,上述试点城市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地方性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有关条例或规定。为了给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扫清障碍,1988年4月12日,七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也作了相应的修改。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这两个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走向规范化。 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房地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各地都陆续成立了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如几乎遍及全国的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到1990年底,我国专门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单位达到10000多家,业务领域涉及开发、经营、管理和维修等各方面。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4000多家,各类房地产经营、管理、修缮企业4700多家,房地产交易所、交易市场和其他中介服务组织1600家。整个“七五”(1986~1990)期间,全国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2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6%。 这一时期,由于房地产开发量较少,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开发商不需要去研究市场,关心消费者的需求,只需要把房子造出来就可以了。当时的房子基本是千楼一面,兵营式布局,开发商只是扮演了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因为房子不愁卖,而且卖房子还不是零售,而是批发,房地产企业的老总一人靠“批条子”都可以批掉很多房子。当然,购房的对象也基本都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当时房子是作为一种福利品分配给单位职工。 2.腾飞阶段:1991-1993.6 这是中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尽管时间比较短。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交易渐趋活跃。特别是在92年春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似在中国大地上刮了一股强台风,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也迎来了房地产业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

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与《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粉”圈中广为流行:“民国的‘黄金十年’间,中国工业实力迅速进步,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的说:“抗战中,国军多次研制飞机和多种轻武器、火炮,抗战后还研制了喷气式战斗机,还研究过原子弹。其军工科技研究方面不比‘1949年后’差……”此外,一篇网络热贴《民国留给‘新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此文的用心从其标题引号位置可见一斑)也被广为转发。该文称,现行教科书里称“洋钉、洋火、洋灰”之类说法都是“谎言”,民国早已“研制出火柴、铁钉和水泥”,而且还能“制造万吨轮”。作者最后问道:“试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有多少在世界领先的科技能压倒欧美和日本?上海新楼倒掉的时候,1910年代马牌水泥建造的上海邮政总局迄今不倒,这是为什么?”——换句话来说,此文作者认为“水泥、铁钉和火柴、万吨轮”就是“压倒欧美和日本的世界领先的科技”,认为施工质量正常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和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比寿命。 不过光是从这个角度来辩驳的话,实在不必单独成文。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不仅仅是要辟谣,更希望能带读者细读历史,不要被片面的“真相”引入歧途。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他造谣的秘诀是“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上述谣言制造者更高明一些,他们说的全都是“真话”,只是隐去了那些他们不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罢了。 国民政府1947年制造的“蜂鸟”乙型直升机,几乎没有实用价值“黄金十年”忘了钢

我国健身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健身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1)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健身俱乐部起源于欧美。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具有了先进的健身俱乐部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健身服务市场,健身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健身不再是追求时尚,更重要的是获得健康,它己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生活必需品。现在在美国,每8 个人中就有1 个人健身。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简?方达的健美操引入中国,以器械训练为主的健身房和以健美操为主要内容的跳操房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健身项目只有健美器械练习和健美操,所需的投资很小,规模也很小,经营面积大多只有几百平方米。客户主要为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强调身材健美,当时人们的健康意识尚较为淡薄。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这一时期,马华的“健美5 分钟”使健身操在中国迅速流行,大量面向大众消费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有氧健身运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我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大众体育对国民综合素质和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以立法形式对国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作出了法律规定和保障。1995 年6 月16 日,为了推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体委发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 年6 月20 日,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此同时,健身俱乐部的经营面积开始扩大,出现了1,000 平方米以上的俱乐部。但是投资者的资金实力有限、管理水平局限落后、设备质量低下、技术服务水平滞后等因素制约了俱乐部的发展,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进入21 世纪,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人们健身意识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大为增强,2001 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及2003 年SARS 事件,更是在我国全国范围内迅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大事记 1805年英国人在XX成立于仁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1875年最早的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XX成立。 1899年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XX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余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 1952年12月,外国保险公司在华的垄断地位彻底改变,种种特权被取消,业务来源锐减,至年底已全部自动申请停业,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8年10月,XX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1959年起,国的国内保险业务除XX、XX等地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全部停办1959年9月,做出10年国有保险总结:共收入保险费16.2亿元,其中,财产险占91.19%,人身险占8.81%,支付赔款共3.8亿元,拨付防灾费1300万元,积累保险基金4亿元,上缴国家财政5亿元。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分保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寿险业务由中国保险公司办理分保,港、澳、新等地区的保险业务下放到中国保险公司XX分公司管理。 1972年4月1日起,恢复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保险。 1973年起,人保开办了来料加工、建筑工程安装、石油开采、钻井平台、油轮的油污及其他保

1974年,人保开办国际航线的航空保险。 1978年保险复办。但是产、寿险合并。 197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中国保险学会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XX国经济合同法》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原则规定,成为制订相关法律的依据。 1982年简易人生保险开卖。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XX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财产保险合同方面的法规。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稽核。 1984年11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可用一部分保险准备金进行投资,并成立投资公司。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 1986年10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综合性银行———交通银行组建保险业务部,经营保险业务,打破了XX保险业务由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 1988年3月21日,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XX工商银行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资本金为4500万元。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的、地方性的保险企业。1992年9月29日,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历程

1.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历程 P8 形成阶段在1900到1930年,初创于美国,后传入日本、欧洲和其他国家。 20世纪前,市场营销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经济危机迫使企业探索失策运营规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营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 P88 确认问题信息收集备选产品评估购买决策购后过程 3.选择目标市场策略应考虑的因素 P164 企业能力产品的同质性市场的类同性产品的生命周期竞争者战略 4.产品整踢概念包括那几个层次 P199 核心产品形成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 5.影响企业定价的因素 P248 定价目标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竞争者的产品与价格政府的政策法规 6.简述品牌策略 P227 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或标志 品牌策略也是营销企业产品策略的重要内容 7.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有那些 P271 顾客特性产品特性中间商特性竞争特性环境特性 8.分销渠道包括那些内容 P273 选择渠道成员激励渠道成员评估渠道成员渠道改进安排 9.企业选择广告媒体应考虑的因素 P305 产品的性质消费者接触媒体的习惯媒体的传播范围媒体的影响力 10,市场营销环境包括那些内容 P65 宏观环境微观环境 宏观:影响微观环境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 微观:企业营销活动的参与者

1.市场营销的内涵 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2.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3.包装是对产品设计。制作容器或外部包扎物的一系列活动。包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为产品设计。制作包装物的活动过程;二是指包装物。 4.公共关系: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中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便树立品牌及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活动 5.客户的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和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6.市场定位:产品定位或竞争性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客户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顾客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竞争位置 7.市场细分: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营销目标,以需求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的过程 8.差异性市场营销战略:把整个市场区分成若干需求和愿望大致相同的细分市场,然后根据企业的资源和营销实力,区分为各个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 9.集中性市场营销战略:把整个市场区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后,只选择其中一个或少数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开发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实行集中营销 10.营业推广是一种适宜于短期推销的促销方法,是企业为鼓励购买、销售商品和劳务而采取的除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之外的所有企业营销活动的总称。

假想和偏见的“黄金十年”——读《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假想和偏见的“黄金十年” ——读《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这是一本有着显明西方史学思想特点的著作。本书围绕着所谓“黄金十年”的概念而展开,这一运用在近代中日关系的概念为作者首创。本书作者任达,是研究中国和日本现代史的美国专家。作者通过研究认为,1898-1907年中日关系是发展而非想象中的停滞,和谐而非想象中的斗争。这对于许多人来说,确实是非常新颖或奇特怪异的观点。连作者自己在序言中也坦陈,即使是日本学者也没有赞同他的“十年蜜月”的观点(注1)。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则认为,“清末新政十年是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的观点虽然有待商榷,但是从庚子年后中国人留学日本的人数来说,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作者将1898年至1912年日本对晚清新政的作用,采用西方史学“因果关系”式的解释。在分析了日本对晚清新政的作用及其背景时,他首先依据汤玛斯·孔恩关于革命的观点(注2),重新评价了晚清的新政,以为新政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大大超越了原先的初衷,认为在1898至1910年的12年间,晚清的思想和体制的都有着显著的发展,但是离开日本的主动参与,中国的发展进程就会减缓。就像作者在第一章中所说,中日关系在这期间“是如此富有成效和相对的和谐,堪称‘黄金十年’”(本书5页)。作者对于晚清在新政革命中着重倚赖日本的原因,以及日本当时竭力帮助晚清新政的动机,虽然有所陈述,但是没有深刻探究。在诠释了“黄金十年”和“新政革命”两个基本概念之后,作者依次在第二、三章中简要论述1897年和1898年两年间日本鼓励、支持中国人的改革运动,虽然本质目的是为了使中国依赖于日本,但日本表面上着重强调中日两国的相同利益,大肆借助军事策略和非军事策略向中国鼓吹善意的和共同抵制西方侵略的合作愿望。 作者接着从教育和知识传播角度进行论证,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学生到日本学习的多种动因和他们就读的学校,日本教习和教育顾问来华的原因和状态,以及由日译书籍所带来的文化和思想对晚清变革的意义。关于清末留日运动的缘由,正如张之洞所说,日本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相近,加之路途近,花费少,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留学生。他们进入到日本原有或针对中国人而新办的各类学校,接受系统化的近代科学知识和训练。留日学生在三个方面对晚清时局的发展有着显著意义,大量现代教科书的翻译和编写,全新词汇和概念的引入,以及新型教育的参与和创建。第五章讨论在中国的日本教习和顾问,以及日本人在中国开设的语言、师范等类别学校。日本教习更多地超过早先的西方人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重要原因是晚清对基督教的反感或排斥,对有着传教士身份的西方教师心存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人在中国展开教育工作,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就难以直接传播到中国。作者在第六章提及翻译和现代词汇问题。英译书籍在1899年之前占汉译书籍的半壁江山,但是传播和影响都很有限,在1900年之后,日译书籍逐渐成为主流,被广泛地阅读和传播。作者引用汪向荣的话表明,当时国内学校的教科书绝大多数是由日文翻译而来。随着大量来自日本的自然和社会科学书籍的翻译传播,一些崭新的词汇和现代的文化或思想理念进入中国,最终对晚清新政产生间接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在第三编逐次研究日本在晚清教育、军事现代化、警察及监狱系统和律法与宪政改革改革等文教及军政诸多方面的行为,具体和系统地分析论证日本对晚清新政的直接作用。第七章研讨晚清在废除科举后基于“同文”和“体用”的原因,不是学习西方的教育体系,而是学习和模仿日本的教育体系,大量沿袭日本的教育章程和体制,大规模地采用源自日本或留日学生编写的教科书。第八章研讨日本与晚清军事现代化的关系,日本通过派遣军事教官和顾问,培训留学生和军官,把日本军制、条例和操典等军事模式引入中国,开始了晚清军事现代化的进程。第九章研讨晚清依照日本模式建立的新式警察和监狱系统。日本不但在国内为留日学生提供警务训练,还直接在中国主导警察的教育和训练。袁世凯就是由于得到日本顾问的支持,在直隶建立了新的近代警察系统。小河滋次郎等日本顾问帮助制定监狱系统的法律,并且为近代性质的监狱设计蓝图。作者引用林明德的观点,当时所有的监政人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过日式教育。日本对晚清警政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在日本顾问的帮助下,清朝的法律修订馆新编了民法、商法和刑法等,这些法律很大程度上仿照了日本的同类法律。日本在晚清宪政改革问题上倾注力量,清政府为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