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宁区2014届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调研卷-第一稿

江宁区2014届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调研卷-第一稿

江宁区2014届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调研卷-第一稿
江宁区2014届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调研卷-第一稿

2014年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调研卷(江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尾非选择题,共50分。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棉花B.纳米铜C.锦纶(尼龙)D.金刚石薄膜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粮食酿酒C.滴水成冰D.石墨导电3.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B.硫粉C.红磷D.铁丝

4.CrO3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A.+6 B.+2 C.0 D.+8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医用酒精B.不锈钢C.液态空气D.液氧

6.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淀粉、醋酸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钙、铁、锌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坏血病

D.对人体健康而言,铅(Pb)、镉(Cd)、汞(Hg)等是有害元素

8.在通常情况下,下列家庭小实验中,铁钉被腐蚀速度最慢的是

9.有X、Y、Z三种金属,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

(1)X + Y(NO3)2 = X(NO3)2 + Y (2)Z+H2SO4=ZSO4+H2↑ (3)X+H2SO4不反应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Y>X B.Y>X>Z C.Z>X>Y D.X>Z>Y

10.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固态X俗名叫“干冰”,常用作制冷剂

B.H2CO3能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X具有酸性

C.反应2CuO + C 高温2Cu + X↑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D.X转化为CO的反应为X + C高温2CO

11.用于制造隐形飞机涂层的四硫富瓦烯,化学式为C6H4S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四硫富瓦烯相对分子质量为204 g

B.一个四硫富瓦烯分子由6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4个硫原子构成

C.四硫富瓦烯中碳、氢、硫元素质量比为18︰1︰32

D.四硫富瓦烯属于有机物

12.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15 g甲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13.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A.Na+、K+、CO32-B.Cl-、Fe3+、OH-

C.Ba2+、SO42-、NO3-D.Cu2+、SO42-、H+

1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都正确的是

15.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

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

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若消耗3 g的乙,则生成17 g的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6.(8分)请根据下图填空。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所需药品是(填化学式);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适宜时机是。

(3)实验室用C装置作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B装置相比,明显的优点是;用C和D装

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C装置的导管口应与D装置的导管口(填“a”

或“b”)相连,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D装置还可用作其他用途。如将氢气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除去,可在D中盛放溶液。

17.(8分)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得知氯化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泥沙、氯化钙和氯化镁,于是设计了以下流程除去氯化钠样品中泥沙、氯化钙和氯化镁。

请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试剂A是,试剂B是。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4)用提纯后的氯化钠固体来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其步骤为:

①计算、②称量、③、④溶解、⑤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

三、(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8.(10分)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能源”。

(1)从组成的角度看:水是由组成的。(填写选项编号)

A.氢元素和氧元素B.氢原子和氧原子C.氢气和氧气(2)从微观角度看:下列图示可以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填写图示编号)

(3)从能源的角度看:电解水产生的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从净化的角度看:①有关右图所示净化河水简易装置

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本身是一种化学资源

B.此装置可以将硬水软化

C.利用此装置可得到蒸馏水

D.利用此装置净化得到的水不宜直接饮用

②某水厂净化水的大致流程如下:

水经过沙滤池,除去的杂质是;炭滤池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5)从变化的角度看:

①电解一定量的水(如左下图),当正极端产生5mL气体时,理论上在负极端产生

气体的体积为mL。

②右下图是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

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19.(6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填序号)

①He和Ar ②He和Mg ③Al和Si ④F和Cl

(2)写出具有10个电子的原子、阳离子和分子的符号各一个:原子,阳离子,分子。

(3)写出含有氮元素的常见的碱、铵盐的化学式各一个:,。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20.(5分)A、B、C、D、E、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反应关系(“→”表示能转化,“—”表示能发生反应,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含C的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E是最常用的溶剂,F由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0。

回答下列问题:

(1)C物质的化学式为。

(2)D→C的化学方程式为。(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A转化为B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②无色酚酞溶液滴加到D的溶液中一定变成红色

③F固体溶于水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④C和F在分类中都属于盐

六、(本题包括1小题,共13分)

21.(13分)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Ⅰ.定性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10,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性。

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种常

见的固体物质。

【实验1】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如右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3)欲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

【提出假设】①可能是Na2CO3②可能是NaOH ③可能是NaOH和Na2CO3

【实验2】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定量探究

为测定某疏松剂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下图组装仪器,取50.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②测量一定时

间内干燥管内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增加的质量(见下图曲线);

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

的空气;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⑤重复步骤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1)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

(2)装置乙的作用是;实验步骤③中,甲装置的作用是。

(3)请利用相关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空气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复习宝典2018年1月3日 绪言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1、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2、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3、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2、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4、结论: ①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氢元素;③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2、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3、原理:磷(P) +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3、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doc

二、分子运动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2015 年1 月17 日 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 2 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 2 装置进行实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 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结论是。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 是。,。 思考: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②。 1、燃烧消耗氧气 【思维拓展】 2、生成物为固体提出疑问红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 2 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 3 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 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 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 同变化是,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 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 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 硫讨 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 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2O5;镁条 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 镁条实验演示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铁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

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 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 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 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 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 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知识点归纳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 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燃烧:11.甲烷燃烧 12.酒精燃烧:13.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14.过氧化氢分解: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16.生石灰溶于水:17.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8.镁燃烧:1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21.镁还原氧化铜 23.碳充分燃烧: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5.焦炭还原氧化铁: 2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2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2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3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34.锌和稀盐酸35.铁和稀盐酸 3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ClO3、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初三化学上册分专题复习.docx

初三化学上册分专题复习练习题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现有 C、 H、O、 Na、 Cu、 S 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类各写两例) ⑴单质⑵酸 ⑷盐⑸氧化物 2.化学来自于生活,用于生活,下表是生活中常用物质溶液的⑶碱 ⑹有机物 PH值及主要成分的化 学式: 编号 名称 主要成分溶液 PH ① 食醋 CH3COOH 3 ② 白酒 C2H5OH 7 ③ 白糖水 C12H22O11 7 ④ 石灰水 Ca(OH)2 11 ⑤ 纯碱溶液 Na2CO3 10 试回答: ⑴将上表①~⑤中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填序号,下同): 属于酸的是 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 _________;属于盐的是 __________;属于有机物 的是 __________。 ⑵当有人被蚊虫(释放一种酸性物质)叮咬后,为减轻疼痛,可在伤处涂_________ ⑶用久的铝壶内有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Mg(OH)2可用 _________少量多次清除。3.下列物质:①氮气②铜丝③二氧化锰④液氧⑤空气⑥白磷⑦碱式碳酸铜加热完全反 应后的固体物质⑧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固体物质⑨水银。九种物质中用序 号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2)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3)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4)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5)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 6)属于金属单质是 _____________ 4.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混合物的是() A、海水、水银 B、不锈钢刀具、铁矿石 C、干冰、冰水混合物 D、氧化铁、铁锈 5. 某物质经分析只有一种元素,该物质不可能是()

(完整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渡中学的马明昆,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我“研教材说课标”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表述: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说课标,包括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和本单元的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与教材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方面、说课标 1、本单元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用途2、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特点4、知道元素含义,了解所表示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分析合作交流2、能够学会探究、学会表达3、通过想象类比分析归纳、解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2、建立科学物质观3、能够形成主动参与意识4、养成良好科学品质 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将“物质构成的奥秘”划分为“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方面: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方面: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认识化学元素方面: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面: 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梳理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梳理 例1:明明讲浑浊的湖水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然后进行过滤,请问: (1)加明矾的作用是,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 了。 (2)操作过程中,他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原因可能 是; (3)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 是; (4)改进后再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对此你的看法 是 ,理由是,若要制取纯水,还需要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分析:本题讨论了用过滤法净化水全过程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1)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容易吸附杂质,可以促进水中杂质的沉降。在过滤过程中,一定要用玻璃棒来引流,这样不容易流到漏斗外边,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也是同样原因。(2)过滤速度慢,原因有很多,首先应该检查一下漏斗上的滤纸是否放好,如果有残留的气泡会影响过滤的速度。(3)一般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滤纸破了;第二,滤液高过了滤纸上边缘。(4)过滤的方法只是除去了不溶于水的杂质,要想得到纯水。,还要通过蒸馏法除去可溶性杂质。 答案:(1)吸附杂质防止液体飞溅 (2)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壁,残留的气泡减缓了过滤的速度。 (3)滤纸被捅破了或液面高过了滤纸上边缘,使得液体从滤纸和漏斗间流过,没有起到过滤作用(4)不是纯水含有可溶性杂质蒸馏 点评:过滤是化学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操作,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多练习几次操作的全过程,记住其要领。

例2:下图是蒸馏红糖水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编号的仪器名称: ①:;②:;③:; ④:;⑤:;⑥:。 (2)指出图中错误,并改正。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3)红糖水沸腾时,温度计指示的沸点温度,同时在仪器④内收集 了色液体。 (4)用玻璃棒蘸蒸馏瓶残留的红糖水一滴,把它滴在滤纸上,待水渗入滤纸后,用滴管间歇滴水于红糖水斑点中心,形成多层,因此红糖水的有色物质属于。 (5)由上述实验可知红糖水属于。 分析:这是一道考察基本实验操作的试题。该题中涉及到很多仪器名称,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该题也隐性的联系与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水。生活的每一滴水都是经过怎样的过程,一步一步被净化的呢?而这道题中就谈到了一个重要的操作──蒸馏。只要我们调动每一根神经,去回忆相关的知识,再认真观察装置图,就能够正确解答。

九年级化学上册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课题3 1.写出下图所示化学仪器的名称。 答案:胶头滴管、试管、量筒、烧杯 第二单元课题1 2.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液氮;④空气中0.03﹪的稀有气体;⑤二氧化 碳;⑥洁净的空气。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请选出一种混合物并说明 其中的成分。 答案:①③⑤;⑥,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或其他合理答案) 第二单元课题2 2.分别写出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硫: 红磷: 铁丝: 3.(2)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吸氧可以 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 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答案:1.硫 + 氧气二氧化硫;红磷 + 氧气二氧化硫;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 2.C 第二单元课题3 1.填写下表,比较三个反应的异同。

答案:1. 锰酸钾 第三单元课题1 1.填空题 ⑴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 , 液体、固体不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 。 ⑵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没有改变的粒子是 。 ⑶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变化类型。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⑴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⑵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⑶香水,汽油要密闭保存。 ⑷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⑸6000L 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 的钢瓶中。 ⑹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3.选择题 ⑴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3)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一) (5)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二) (7)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课稿(一) (10)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课稿(一) (12)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一) (15)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二) (18)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21) 课题1 空气说课稿(一) (23) 课题1 空气说课稿(二) (25) 课题2 氧气说课稿(一) (28) 课题2 氧气说课稿(二) (31) 课题3 制取氧气说课稿(一) (34) 课题3 制取氧气说课稿(二) (37)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40)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43)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二) (45)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一) (47)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二) (49) 课题3 元素说课稿(一) (51) 课题3 元素说课稿(二) (53)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55) 课题1 爱护水资源说课稿(一) (57) 课题1 爱护水资源说课稿(二) (63) 课题2 水的净化说课稿(一) (67) 课题2 水的净化说课稿(二) (72) 课题3 水的组成说课稿(一) (75) 课题3 水的组成说课稿(二) (78)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一) (82)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二) (85)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89)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指导、学法指导、教学活动、评价分析七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肯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上接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使学生明白了化学是学习什么的学科,下接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的形式最佳切入点。是很好承上启下课,该节内容在此不仅是为了下一课也是为全书各章节中物质两种变化形式、物质两类性质做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起重要作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记录。

九年级化学大纲与考点详细

九年级化学大纲与考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学科(★★★★)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与考点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两个重要实验 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四、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2. 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 物质的加热 5. 托盘天平的使用 6. 仪器的连接 7. 仪器的洗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 1,空气成分的发现史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3,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4,混合物和纯净物 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6,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措施课题2 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3,氧气的用途 4,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5,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课题3 制取氧气(★★★★)1,实验室制取氧气 2,分解反应 3,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1)分子的概念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虞量部^小i 因分子间有一宦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最大, ③分予环停运动.且帰度越高歼运动越禺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3. 从分子角度解释问题 4. 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原子也是在不停地运动;原子间也有间隔;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显电性。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5. 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和联系 6. 物质的组成 (1)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 (3)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 4、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溶解,物质的三态(固液气)之间的变化,如熔化等,形状改变,位置改变等。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4、常见的化学变化:所有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食物的变质、腐烂,动植物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酿酒,炼铁,去垢等。 三、注意事项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 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 四、例子(只要看开始的反应物和反应后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种即可,即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如果你都会做,明白为什么,说明这部分你懂了哦!) 1、蜡烛融化(物) 2、蜡烛燃烧(化) 3、酒精挥发(物) 4、火树银花(化) 5、沙里淘金(物) 6、 杯水车薪(化) 7、卫生球消失(物)8、 活性炭净水(物) 9、百炼成钢(化)10、 液氮医疗麻醉(物)11、 海水晒盐(物)

12、锅炉爆炸(物)13、米饭烧焦(化) 14、蜡炬成灰(化) 15、木已成舟(物)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 二、化学性质 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 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 2、氧气(O 2)和二氧化碳(CO 2 )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 2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方法二:二氧化碳(CO 2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方法三:二氧化碳(C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 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7、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科学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想〗对上册课本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探究题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形式 的探究,提高学生解答探究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看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少于1/5),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 思考: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 1、燃烧消耗氧气 2、生成物为固体 (使瓶内气压减小) 提出疑问 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 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 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 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 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 2O 5;镁条 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 镁条实验演示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小结: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 1、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 2、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3、不能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实验装置的再设计 讨论分析:上述选用的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指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用上述可以用的药品,设计一个更好的装置,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由。 一些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从实验的准确性、操作的简繁、节能、环保等方面考虑) 二、分子运动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 ② 。 【思维拓展】 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 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 红磷 镁 条 硫磺 NaoH 溶液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docx

周次1 2 3 4 5 6 7 8 初三化学上教学进度表 授课时间周授课内容备注8 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29 日至 2 日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 课题 3走进化学实验室(1) 9 月课题 3走进化学实验室(1) ( 2)第一单元习题课 5 日至 9 日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 空气( 2) 课题 1 空气(包括习题练习)( 2) 9 月 课题 2 氧气( 1) 12 日至 16 日 课题 3制取氧气( 2) 习题课(课题3)(2) 9 月第二单元复习及习题练习( 1) 第一、二单元测试( 1) 19 日至 23 日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分子和原子(1) 课题 2原子的构成(1) 习题课(课题2)( 1) 9 月课题 3元素(1) 习题课(课题2)(1) 26 日至 30 日课题 3 离子(1)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 1爱护水资源 10 月课题 2水的净化 课题 3水的组成及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1) 8 日至 14 日 练习课(课题3)( 1) 课题 4化学式与化合价( 3) 10 月 第四单元复习( 1) 第三、四单元测试( 1) 17 日至 21 日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 1质量守恒定律( 2) 第三、四单元试卷讲评( 1) 10 月24 日课题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 练习课(课题2)(1) 至 28日 课题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 期中考试复习( 1)

910 月 31 日至 11 月 4 日 11 月 107 日至 11 日 1111月 14日至 18 日1211月 21日至 25 日 11月 13 28 日至 12 与 2 日 12月 14 5 日至 9 日 12月 1512 日至 16 日期中考试(范围:第一至第四单元)( 2)期中试卷讲评( 1)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金刚石、石墨和 C60(2) 课题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课题 2气体实验室制取与性质(1)第六单元复习( 1)学生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 1)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 1燃烧和灭火(2)课题 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实验燃烧的条件( 1)第七单元复习( 2)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 1金属材料(1)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1)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1)课题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习题课(课题 2)(2) 习题课(课题 3)(1)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 1溶液的形成(2)课题 2溶解度(2)期末考试复习( 5) 16 1712月 期末考试复习( 5)19日至 23 日 12月 期末考试复习( 5)26日至 30 日 备注因期末放假时间不确定,故如有多余时间继续上新课;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6单元知识考点 复习宝典2018年1月3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2、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3、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2、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4、结论: ①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氢元素;③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2、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3、原理:磷(P) +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3、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

初三化学上册总复习专题练习

(化学复习专题)复习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学号:姓 名: 1.家庭中的下列现象,属化学变化的是 A.晾干湿衣服?B.弯曲电线 C.点燃煤气D.摔破玻璃杯 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 C.冰受热熔化成水????D.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白磷自燃??B.把干冰放入澄清石灰水中 C.菜刀水渍未干导致生锈? D.浅蓝色的液氧变成无色的氧气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夜幕降临,珠江两岸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出纯碱和化肥 C.青铜受热熔化后浇涛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5.下图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玻璃刀裁玻璃 B.镁带燃烧 C.胆矾的研碎 D.水沸腾 6.城市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B.过滤 C.吸附??D.消毒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性质决定的是 A.用金刚石做玻璃刀的刀头???B.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 C.用石墨做铅笔芯写字?D.用钨做电灯泡里的灯丝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A.铜制造电线????B.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C.氧气供给呼吸???D.稀有气体作为霓虹灯的填充气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用食醋除去热水瓶胆壁上沉积的水垢 B.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 C.做馒头时,在发酵后的面团中加入适量纯碱,防止馒头发酸 D.用生石灰作干果的干燥剂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二氧化碳可制成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氢气用于新型燃料 C.乙醇用于汽车燃 D.稀有气体用作金属焊接的保护气 11.下列各组叙述中,均属于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有氧化性碳能还原氧化铜 B.铁易生锈二氧化碳固体易升华 C.纯净的铁片是银白色的酒精易挥发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工作计划

XX中学 ﹃ 教 师 工 作 计 划 ﹄ 科目:化学 班级:初三(1)(3) 科任:XX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化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下册化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初三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初三(1)、(3)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