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经济学原理》第20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按社会学说,我们兄妹通过受教育被进行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按经济学说,父母损失了闲适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背上了债务,这些是子女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成本。

参加全国联考的机会成本:经过权衡,笔者决定不参加全国联考,只把来清华学习当成一次进修学习的好机会。决定过程如下:我是文科出身,从未学过高

等数学;已不学外语16年,再难以恢复到四级水平→如果选择参加考试,既面临很高的失败风险,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很可能每天熬夜、损害健康,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和做好家务,由于精力有限,也可能影响工作状态→机会成本过高,选择放弃参加联考→放弃联考的机会成本是:两年的学习,政府、学校、个人共出资2.7万元,每周两天(一个工作日、一个休息日)驾车赴清华,成绩合格后只取得了进修证,没取得硕士学位,可能影响今后事业的发展。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更改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这一理论主要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在大地震后,去商场消费的人少了,捐款的人多了,有的机关把行政支出节约出一部分捐给灾区,有的新人把婚礼节约出来的钱捐给灾区。人们无意识当中涉及到了边际量,即同样的100元钱对于灾民来说,如雪中送炭,而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拥有影响并不大。灾民增加100元,解决了10天的食物,而捐款者可能只是少买了一支口红。理性的、有爱心的人会在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多地向灾区捐款,因为灾民手中同样数量的增量收益大于捐款人。

同理,关心教育的人呼吁多给基础薄弱学校投资,少给豪华学校投资。同样的100万的资金增量,薄弱校更需要,豪华学校的边际收益则很少。教育均衡化管理理念与边际量有关。

在时间管理上,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边际量说穿了,是人们对得失之比的精确权衡,它天然地存在于理性人的心中,与道德评价无关。对于腐败的查处之难,其实反映了制度缺失之下人们的边际考量。对于贪官来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从制度上杜绝腐败就非常艰难。从监督方来说,举报一个贪官,对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而言,边际收益极低,但边际成本一般却非常高昂。所以,群众监督,理论上有之,实际上无之。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一是提高违法成本,二是提高举报收益。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开展各类评先创优、达标验收活动,实质是在制造“稀缺资源”,目的就是为集体提供激励。激励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放弃了激励,等于放弃了管理的权力本身。

学校运动会,有很多老师不来为学生服务,但上午和下午各发200元钱,全天出勤率几乎达100%。这解释了这一激励方法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这一做法又有负面作用,当金钱激励形成一种习惯后,职业道德自觉性就会降低,精神的激励就缺乏实施的空间。

参加MPA班,政府和学校各出具三分之一的学费,这对报名者就是激励,结合更多的人报了名。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一、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国家间的贸易与此同理,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引起了中美欧多国商务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的。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降低了诸多美国消费者的家庭开销;而且在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好处被美国的进口商、零售商所分享。由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中国纺织品全部退出美国市场,美国也会选择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产品,无助于美国自身的就业问题。

引申到管理上,凡事亲力亲为,其认知障碍就出在不懂得贸易的好处。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就是对集体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贸易分工”的蓝本。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等于完成了自己的“贸易分工”。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坚持科学分工,让每个人各擅其长。当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时,也等于为他人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帮助;当人人都做到最好时,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从他人处获益,最后是集体浪费的降低和集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如果没有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会依然处于什么局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市场经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优胜劣汰驱使人人都会努力。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富也就创造地更多。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4章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下面谈谈行政管理对于市场的作用。市场其实就是主导人们行动的游戏规则,或者说制度规范。一个由内心满怀希望并不懈追求的下属组成的集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想按照既定的规则做出一番成绩,然后获得晋升。每一个个人,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行政官员要做的事不是去干预某一个人的工作,更不是去朝令夕改,而是尽力维护这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规则,不断强化人们对于规则的认同。对于合理制度的普遍遵守,最终将促使整个集体的处境得到改善。

三、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市场会失灵,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在《经济学原理》第10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政府管理者的责任是站在高处,及时诊断和发现哪些指导人们行动的市场规则已经失灵,然后及时做出修正。任何集体都很难避免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无论是对哪一方的片面追求,最终都会导致不利于集体的消极因素产生。当矛盾趋于激化时,政府管理者就要运用职务权利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就是要及时“纠错”或者“纠偏”,最终将有利于整体状况的好转。

参考文献:

1.[美]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雍成瀚,《为官十大经济学原理》,《决策》2007年第12期。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

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 es)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 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soc 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证。

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如何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鸟笼逻辑】【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

【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虚假同感偏差】

-----------------------------------------------------------------------------------------------------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因素。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到,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他们的公司理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

“在客户眼里,你代表公司”。

今天,能够让企业命运发生改变的“蝴蝶”已远不止“计划之手”,随着中国联通加入电信竞争,私营企业承包铁路专列、南京市外资企业参与公交车竞争等新闻的出现,企业坐而无忧的垄断地位日渐势微,开放式的竞争让企业不得不考虑各种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

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而来的是依靠自己来决定命运。而组织和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

【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

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启示之一是: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启示之二是: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三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

【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

【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目前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但笔者认为鲶鱼效应的分析和应用远不止这些。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首先,如果鲶鱼本体代表领导者。

领导者即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体或者集体,在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箱内,沙丁鱼就象征着一批同质性极强的群体,他们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整个

机构是一种臃肿不堪的状态,而鲶鱼领导者的到来(或者内部沙丁鱼进化成鲶鱼),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顿纪律,规范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岗位和人、财、物,逐渐组织的经营有了起色,成本减下来了,臃肿的机构简化了,无能的沙丁鱼被吃了、赶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鱼得到了正面的激励,这样整个机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鲶鱼领导者的带领下,整个组织的活力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占领市场、保有市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鲶鱼领导者应该具备如下特质:

1-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迅速发现组织停滞不前的病症所在,并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说话算话、强势作风:科学地决策,并能够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导创新、结果导向:提倡创新,塑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薪酬设计和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思想,体现创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视野: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发展的方向以及现存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地辨别未来人才,裁减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拖后腿人员。

5-系统视角、敢于变革: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相对于渔夫,鲶鱼领导者本身也是沙丁鱼,渔夫才是领导者),又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队伍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效益。

对于在领导者领导下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职工群体而言,如果领导者有鲶鱼特性,那么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鲶鱼同步速度,并且要保证同一方向(企业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到最后憋死。

其次,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

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但是鲶鱼的数量应当加以控制,全是鲶鱼的话,整个团队就会出现“个个是英雄、整体是狗熊”的现象,因为个个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和沟通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所以日本有些企业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员工”的用人信条,既然一条鲶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团队中的鲶鱼分子应注重良性沟通、影响力的塑造,其他员工对待团队中的鲶鱼,也应该在工作的基础上与其加强合作。

再次,如果鲶鱼代表让人来劲的工作内容。

现在在很多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依然成为流程改造的一大课题,不合理、枯燥无味、没有前景、单调无聊的工作内容让人们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没有激情,不愿意在岗位上多思考多改进,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体惰性。如果能够把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的鲶鱼效应应用到工作设计(Jobdesigning)上,那对组织的财务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把好动、充满激情的鲶鱼放到一潭死水的工作中呢?这又是一门棘手的学问,有人主张从横向和纵向扩大工作范围、深化工作内容,让员工们体验丰富的工作活动,感受努力工作的成就,让他们体现面对挑战性、来劲性工作时的激动与欲望;有人主张运用轮岗的方式增长员工的才干,让他们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欢;笔者则主张在应用以上措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与岗位性格的匹配,鲶鱼就要做鲶鱼的事情,沙丁鱼就要做沙丁鱼的事情,岗位中既要有鲶鱼性工作内容也要有沙丁鱼性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员工的偏好,看那些工作能够让他们产生鲶鱼的动力与激情,只有匹配了之后,鲶鱼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然虽然设置了鲶鱼性工作内容,却发现这种工作根本不能让员工为之动容、为之奋斗,那么这条鲶鱼就成了死鱼

了。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中的鲶鱼代表着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责权利、充满挑战的工作期望、新鲜的其他岗位体验等等。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否要在工作中设置鲶鱼工作、在什么层次上设置鲶鱼工作,都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

综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领导可能是鲶鱼,那么你的努力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也许某一天你也变成了鲶鱼,赶着一群沙丁鱼向上奋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鲶鱼,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谁翻腾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级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在激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充电,保持强劲的势头发展,否则你也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让鲶鱼工作越游越欢,最好能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

-----------------------------------------------------------------------------------------------------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

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猴子与表的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

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在这方面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美国在线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灵活、决策迅速,要求一切为快速抢占市场的目标服务。时代华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强调诚信之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两家企业合并后,企业高级管理层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员工完全搞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世纪联姻以失败告终。这也充分说明,要搞清楚时间,一块走时准确的表就足够了。

只选择你认为正确的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量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尼采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

还有人在环境或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并因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两门选修课都是你所感兴趣的,但是授课时间重合,而且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学好两门课程,这个时候你很难做出选择。在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倾心于你的男孩子时,你也一定会苦恼许久,不知该如何做出决断。

择业时,地点、待遇不分伯仲的两家单位,你将何去何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恼。

在面对矛盾选择的时候,我们推荐使用“模糊心理”。所谓“模糊心理”,就是在一个很难决策的情况下,以潜意识的心理为主要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糊心理”实际上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种心理沉积。也许你并不能说出一条明确的原因,但是通过心理的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这里说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模糊心理”在矛盾选择面前,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安全的心理保护,因而是值得提倡的。

核心理念:更多选择、更多标准会让人无所适从。

应用要诀:明确目标、不受干扰;懂得取舍,该放则放。

-----------------------------------------------------------------------------------------------------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2

也叫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

拆毁。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人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

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

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

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

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

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

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

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如何能办到------------80%的人不可能办到

20%的人记笔记----------------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的人影响--------80%的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

20%的人相信自己会成功--------------80%的人不愿改变环境

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

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

-----------------------------------------------------------------------------------------------------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

【霍桑效应】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

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

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管理经济学—身边的经济现象

双寡头垄断——超市中为什么只有两种可乐? 一、市场现象 “老板,来瓶可乐!” “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 “都可以!” 大多数人在购买饮料时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你会喜欢特定的可乐品牌,但一定是这两个牌子之一,对吧?那么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没有其他品牌的可乐在市场出现?在这种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又是怎样共存,并分享着全球市场的巨额利润呢? 二、双寡头市场形成的原因 那么,首先我们要分析为什么市场上很少见到其他牌子的可乐饮品,即使出现像娃哈哈公司出产的“非常可乐”这种饮料也会不久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其实可口和百事两种可乐以他独特的配方,优秀的产品品质,卓越的宣传,完善的售后服务以及可能存在的战略合作来垄断市场。实际上使可乐市场形成了很高的门槛准入,即无论从技术、资金还是其他方面都为其他企业进入可乐市场造成了很大难度。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只要想喝可乐这种饮品,就只能买到这两个品牌的。当然,也因为他们独特的口感和优越的品质,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而使其长期稳居饮料市场销售额前列,无人可以替代。 其实,在可乐市场上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双寡头。它的显著特点是两家供应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这些厂商的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中很高的比例,从而控制着该行业的产品供给。可口可克和百事可乐就已经可以代表可乐饮品的整个行业,虽然事实还存在其他企业,但并不能够引起注意。而且在产品配方不外露的情况下,可口和百事的产品是具有永久特色的,所以两家公司作为垄断厂商可以通过产品技术的卓越优势,以指导市场价格。事实上,在目前阶段,新的企业要进入可乐市场和可口、百事一争市场份额,形成类似果汁市场百花争鸣的态势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双寡头垄断,是一种只有两家卖方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比较接近于完全垄断。他们引领某个市场的前进方向,享受着巨额的市场利润。 三、双寡头市场如何长期存在 然后我们再分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如何共存与共赢的? 通常,企业之间存在着被认识到的很强的相互依存性或激烈的对抗竞争。毫不例外,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共存于同类产品市场,是一种既竞争又依赖的关系。他们生活在可乐市场,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可乐这种饮品,然而特点主要在于产品差别,即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销售和传播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比较明显的要素就是我们熟知的红色文化和蓝色的文化的较量。 但由于目前的可乐市场是双寡头市场,在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使其在经营上有着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同的重要特点,即寡头垄断者的某项决策会产生什么结果完全取决于其对手的反应。因此,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可能在长期竞争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识形态,一致的价格,相近的质量保证,类似的售后服务。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下也会因口味不一样,价格相近,消费者各取所需;而使没有一方能用简单的办法将另一方挤出市场。这可能是无奈的和谐吧? 当然这种双寡头的和谐也有可能依赖于某种内部商业协议,协议中达成厂址

关于中国盗版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盗版现象的调查报告 组长:陆璟辉组员:余兴尧林稚璞杨韬魏遥邱建栋指导老师:林巧 目的: 我们发现,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盗版书籍、软件等。不光商家热衷于此,消费者也不乏支持盗版者。我们希望了解盗版书籍软件的销售现状,了解驱使人们购买盗版的原因,并调查分析盗版的危害等。我们也希望对盗版现象提出建议,为抵制盗版出一份力。于是我们以本地(三明)为例展开调查。 We found that around us there is full of pirated books, software, and so on. Not only are stores enthusiastic, there is no lack of consumer support for the pirates. We would like to know the sale of pirated software, books the status quo, driven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for people to buy pirated and piracy survey of hazards. We also hope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henomenon of piracy, piracy as a force to resist. 方法: 调查分析。我们随机查访了Array市区8家书店,通过价格和质量 判断盗版。另外我们通过各种渠 道发出50份问卷,对其进行分析, 结合网络资料得出结论。 关键词: 中国书籍软件盗版原因抵制 危害 一、盗版书店的前途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经济学原理》第20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按社会学说,我们兄妹通过受教育被进行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按经济学说,父母损失了闲适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背上了债务,这些是子女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成本。 参加全国联考的机会成本:经过权衡,笔者决定不参加全国联考,只把来清华学习当成一次进修学习的好机会。决定过程如下:我是文科出身,从未学过高

盗版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盗版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他坚实的市场基础。本文将~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消费价值,经济福利,盗版成本,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本文将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不变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来说,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有厂商生产出来的。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有市场需要就会有市场供给。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可能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 (1),首先,技术和制度限制使得许多企业不能生产正版品。在盗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权也!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激励人们创新,政府运用专利法或版权法对版权进行保护。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版”进行保护,这无疑是非常应该的,但是这种保护会形成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和法律垄断,从而限制了许多厂商以合法的身份生产正版品。 ,(2)其次,生产正版品的价格或收益怪圈导致了盗版品的大量产生。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源于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使资源有向该产品聚集的趋势。然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 (3)再次,盗版品生产价值还集中的体现在它的生产成本优势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生产活动的成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版权费用。与正版品的生产相比,盗版品在直接生产费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盗版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 (4)最后,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由于盗版的违法性,因此就有被查处并被惩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盗版在给厂商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将影响盗版品供给的多少。二、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按照汉语本意,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门古老学问。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一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 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其实经济学的主题内容并不是货币,而是理性——其内涵,尤其是其隐约 不彰的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更正式的说法是: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一种假设:“人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实现这些目标。” 在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它充斥着大量的统计数学和专业术语。其实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问。 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作出一些选择,采取一些行动。人们要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回报,要么是尽量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从本来的意义上讲,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用经济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进 行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 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购买一款手机的价格不那么贵,而为这款手机购买额外一块电池却非常贵等 等的现象。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会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经常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 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下面我就通过两个例子来浅谈一下我对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 一些看法。 洗发水要与护发素捆绑在一起卖,牛奶要几袋捆绑在一起才出售……如果现在你到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走一圈会发现,捆绑销售的商品越来越多, 买洗衣粉捆绑几块肥皂,买牙膏捆绑两支牙刷……。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全国连锁店屈臣氏几乎天天都有促销商品,如果你买一瓶价格为19元的卡尼尔洗面奶,只要再加10块钱就能得到一瓶价值为

网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网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一股网购的潮流,各大购物网站层出不穷,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我们流连于网上,买卖、淘宝乐在其中时,也要正确地看待网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网购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网购兴起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购;信息不对称;“柠檬”现象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大力普及应用,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方式之一。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48亿人,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4980.0亿元。随着网购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消费者在享受这种便利与快捷的同时,网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网购加以控制和规范。 一、网购的兴起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普遍认为,在网购中可以得到追求时尚,节约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获得较大量的商品信息,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不必亲临卖场,以及所购商品本身所带来的效用等方面的满足。此外,由于网购的商品价格相对低廉,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影响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必然增加对网购商品的购买。 对于商家来说,由于网上销售库存压力较小、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会减小,为商家带来更多的垄断势力,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网上销售,通过互联网对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可以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及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来说,这种新型的购物模式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层面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二、网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柠檬”现象 首先,在交易市场上,当消费者不知其将要购买产品的确切质量时, 往往通过对整个市场的整体数据做出某些判断。在此情况下, 假如卖方清楚知道每件

实用文库汇编之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作者:角狂风* 作品编号:1547510232155GZ579202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按照汉语本意,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门古老学问。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一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其实经济学的主题内容并不是货币,而是理性——其内涵,尤其是其隐约不彰的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更正式的说法是: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一种假设:“人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实现这些目标。” 在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它充斥着大量的统计数学和专业术语。其实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问。 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作出一些选择,采取一些行动。人们要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回报,要么是尽量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从本来的意义上讲,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用经济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购买一款手机的价格不那么

贵,而为这款手机购买额外一块电池却非常贵等等的现象。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会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经常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下面我就通过两个例子来浅谈一下我对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一些看法。 洗发水要与护发素捆绑在一起卖,牛奶要几袋捆绑在一起才出售……如果现在你到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走一圈会发现,捆绑销售的商品越来越多,买洗衣粉捆绑几块肥皂,买牙膏捆绑两支牙刷……。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全国连锁店屈臣氏几乎天天都有促销商品,如果你买一瓶价格为19元的卡尼尔洗面奶,只要再加10块钱就能得到一瓶价值为20元的屈臣氏润肤露;护手霜和护脚霜则是单瓶买18.5,但是任意选购两瓶只需30元。 其实,这种看似附加赠送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说,捆绑销售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互相推广,扩大市场,达到“双赢”的目的。捆绑销售的形式主要有优惠购买,统一价格出售,统一包装出售等几种方式。 现在,捆绑销售现已成为商家最常用的销售方式之一,楼房与车位捆绑销售,机票与饭店房间捆绑销售,手机与电话卡捆绑销售。那么这种捆绑销售的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真正的优惠吗? 事实上,商场上很多捆绑销售的东西是把一个近期的产品和一个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捆绑起来进行销售,正常情况下,我们还没来得及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 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 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 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 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 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 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 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 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 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 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

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 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 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 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经济学这个词乍一听起来往往让人觉得非常专业,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活动和现象,都和经济学有关。现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谈谈我对经济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中国特有的“春节经济”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在外工作的子女不管归途多么遥远也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辞旧守岁、贴春联、放花炮,充满了节日的快乐和温馨。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春節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的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春节期间诸如食品、旅游、服务业等商品价格都会出现明显涨幅,其中以食品最为明显。例如我市的鸡蛋价格在春节前为3.5元每500克,春节期间涨到了5.7元每500克;韭菜在春节前的价格为5.3元每500克,春节期间的价格竟然达到了12元每500克。对于这一现象,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春节期间供求关系不平衡。在春节之前人们总要提前通过“办年货”的手段,购买囤积大量食品、服装、节日用品等生活物资以备春节期间使用,促使了市场需求加大。而因为春节期间很多生产经营者都放假休息,造成市场供给减少,从而带动了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另外“春运”也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由于春节前后人们对运输市场的需求明显加大,交通部门运力不能满足春运的市场需求,所以造成了“一票难求”的现象,更是出现了如“黄牛党”等非法经营者扰乱春运市场的现象。春运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求学,加上人们要在春节期间回家团聚的传统观念,促使了这一特殊现象的产生。 二、互联网经济的新宠儿—新型网络支付 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新兴网络支付途径正在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新型网络支付手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由于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为新型网络支付手段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到商场、超市、饭店,小到出租车、菜市场、路边摊位,都能经常见到新型网络支付的身影。 新型网络支付作为一种创新的支付手段,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支付手段之外的,新型网络支付要依托于绑定银行卡才能进行支付过程。新型网络支付现对于传统支付来说,主要有方便快捷、安全性良好、利于环保三个特点。购买商品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每个人都对着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和朋友一起去购物,在找零时偶尔会听到朋友或抱怨找补的钱太旧,或炫耀钱包里都是崭新的钱币;当自己买东西找零时,潜意识里总是习惯性的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很旧的钱币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有一天就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基本上都是漂亮,比较新的钱币了。 这让我想起了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就发生了。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在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劣币驱动良币”的规律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领域,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这个劣胜优汰的饭淘汰定律,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 官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贪官排挤清官; 婚姻市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丑女先嫁,美女成为剩女; 房地产版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高房价吸纳了高投资高负

债,转移了制造业投资,高房价推涨了消费偏好,挤占了自由消费,眼下中国,楼市已成为最大的吸金黑洞,既吸走投资,也吸走消费,导致驱动经济引擎的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有倾覆之危,职业的流动性,已倾覆了中国人自有房产才有根的传统置业观,落实的一枝独秀,就像曾经覆盖滇池的水葫芦,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生态平衡不说,还变得投鼠忌器,难以治理,一花怒放杀百花,使得中国人不是变富而是变穷了,亚当斯密说过,一个人的贫穷或是富有,是根据他能享受得起的人类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程度,买不起生活必需品、便利品的普通住房,就是被高房价剥削成了穷人; 在信用领域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是由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 在新闻传播领域劣币驱动良币表现在低俗传媒往往比高级严肃传媒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因为低俗报纸大量刊载媚俗的内容,有一定的读者群,严肃的高级报纸的读者往往少于低俗报纸。如黄色新闻能赚来更多的眼球和噱头; 在现代社会道德领域中,这样的情景几乎时常在眼前上演。比如,很多人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如果不守秩序的人常常能够捷足先登,那排队的人就会慢慢减少。如果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会付出代价,那么,无人敢扶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常见。所以,科学的制度非常重要,就是不要让不诚信的人获益,从而引导民众

关于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重点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基地99级刘炼 主要内容:盗版现象由来已久,累禁不止,这是源于它坚实的市场基础。从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 消费价值;从供给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 高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们普遍认为的 那样有害无利。其实,盗版品究竟会增加福利还是减少福利,取 决于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以及政府反盗版的严厉程度。 本文认为,政府应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而不是消除盗版的负面影 响为目标,以运用竞争机制为导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权保护法规 在内的多种措施,在权衡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的基础上,实行 适时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消费价值,经济福利,盗版成本,反盗版成本,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一、引子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 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笔者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义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1[1]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 二、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 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 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盗版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正版产品,比如,在成都市场上,正版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而它的盗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币。盗版品与正版品的价格比是1比600,盗版品的价格优势绝对让人心动。 消费者更多的“投票”盗版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为了简化分析,我在此对正版品与盗版品的质量差异不作考虑,二者的唯一差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 李思丹 国庆假期间游走于宜春的几个品牌专卖店中,发现了一些商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消费者看到打折自然跃跃欲试,商家门前也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可是,有人仔细思考过这里面有什么经济学问题么?现举例说明一些商家的打折活动,并试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大家也明白在买便宜商品的时候,其实未必真的便宜。 大家对过季大甩卖,拆迁大挥本等方式促销,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于每次看到这样的口号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真伪,所以一些稍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还是喜欢去一些比较大的商场消费,因为——用俗话来说“比较靠谱”。去掉虚假的甩卖,不真实的拆迁,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商场的打折策略:返券。 通常能够看到大商场打出标语:“购物返券,购XX元返XX元”,甚至是:“购XX元返XXX元”,这样便宜了么?对于“购100元返100元”消费者心理可能会这样计算:我买一百元的东西,商店又送我100元,我不是相当于没花钱么?聪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不正确,因为返券不是返钱,而且用点券购物的时候不会再次返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100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100元(购买大衣),可是得到的商品是大衣,手表(共价值200元),也就是说你花了100元,购买到了价值200元的东西,算下来,相当于所有商品都打了5折。 现在就有人说了,这样啊,那商场为什么不直接打五折,直接打五折不是一样的么?这里面就有另一个问题了,商场之所以不直接打折而返券,是有其目的。 首先,从消费心理上来讲,一般人如果用50元一件的价钱,购买到了两件每件都价值10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潜意识中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购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价值100元,商场会不会是虚报价格,然后用真实价格(或者更高的价格)卖给我?而如果消费者用100元,购买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而后又白白得到(当然,其实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只是商家想营造出这样一种事实)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前一种消费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此消费,很多人就这样买回了很多并不十分需要的商品。 其次,从消费总量上来讲:如果所有商品都打折,那么消费者肯定会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商品购买,例如用50元购买一件大衣,而不会想再次深入消费,购买一块自己并不是很需要的手表。可是返券这种做法,让消费者不得不用100元购置了大衣之后,再深入消费去购买手表,因为消费者手里还有100元的点券,如果不消费掉就会白白便宜了商家。这样,在消费总量上,商家促使消费者多消费了50元。而且,每次消费者使用点券的时候,几乎都不会恰好用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试题]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试题]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P—AC)*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11 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 (P—AC)*Q<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本之间222

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AC)*Q<(P—AVC)*Q<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33333 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将下降,亦即会有大量的苹果树被砍,直到达到均衡价格P2。

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

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之前往往我们根本不会刻意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会去想这些事情内在的原理是什么。如今听了许老师的课后,开始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就说说我们身边的菜场购物吧,小小菜场,里面居然也有很大的经济学问。以下,我就日常身边的菜场,看看这里面都有些什么经济学的现象发生。 本人所居住的小区,和高档小区不能相提并论,是属于人多而杂的小区,一共有近两万户居住人口。虽然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很多的家用品都能直接网购,但是日常的蔬菜鱼肉什么的,还是需要光顾菜场的。按照距离我住的地方远近划分,大概分为四类菜场。第一类是小区外的菜场,菜场大,品种齐全,价格比较便宜,菜品质量上佳。第二类是小区内物业规划的菜场,规模中等,菜品基本齐全,价格中等,早晨的时候菜还算新鲜,到了下午菜的质量就不太好了。第三类是附近一个超市边上,划出一块地方卖菜的,场地小,常规蔬菜及鱼肉蛋都有,价格偏贵,菜质量一般。第四类是就近有一家个体,在一楼的家里腾出块地方,仅售卖很少几个品种的菜,多以能存储的块茎类为主,搭配少量的绿叶菜。 这四类菜场都能生存下来,则必然有他们的道理,那么居民是基于什么原理去选择到不同的菜场购物的呢?菜场又是基于什么原理来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资源稀缺性、有限性和人们需要作出选择时候的机会成本来试着分析一下。一.选择的时候必然会有取舍,机会成本是做出选择时的重要依据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相对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们面对稀缺的资源的时候,就需要作出选择取舍。作出选择取舍的时候,就会产生机会成本,被放弃掉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对应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首先,我们来看下,到不同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什么人群。 第一类菜场一般靠近某个大型超市,到第一类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赋闲在家的老人,每天这群老人都会在小区等免费的超市班车,然后从超市到菜场购物后,再搭乘免费班车回到小区。对于这批购物人群来说,时间比较富余,而他们相对又没有其他更有效让时间产生价值的活动,或者特殊的偏好来消耗时间,比如热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境10-2学号:10014030228学生:林灿豪 指导教师:杨少文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一提起经济学,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感觉到枯燥无味呢?可能会觉得自己不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也没什么必要学什么经济学。世界上即使没有发明经济学,地球也一样会转。但身处现代会,却必须要懂点经济学,因为现实生活中它已无处不在。平时去买菜买衣服都是经济学的现象。 其实宏观经济学也可以引人入胜,一些精彩的寓言和生动的故事同样蕴含着经济学的哲理。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很轻易地用生动的事实来感受到身边的经济学。经济学家的著述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用亲身经历去体会当中的经济学原理,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事情。在一个属于智者和经济学家的年代,我们不了解宏观经济的游戏规则欠就无法成为自己财富的真正主人。 一、优秀男人找不到漂亮老婆 1、投资分析 (1)优秀的男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潜力股,资产是逐渐递增的;漂亮的女人发现不了这个。 (2)漂亮的女人拥有漂亮的资本,但是会加速折旧,不断贬值,所以会在年轻的时候充分利用她们的资本(漂亮)投资,故出现傍大款等现象,以期能在短期内获得大的回报。她们只会做短线投资,不会搞长线投资,因为她们投资不起!(比起那些不漂亮的女人,她们有漂亮这一比较优势) (3)优秀男人看中漂亮之外的品质和聪明——这些才不会像相貌那样随着岁月贬值,事实上,他们可能根本不缺少漂亮女人——但不会当老婆~同样,在结婚时,一个聪明但普通的女人比一个漂亮但平庸的女人更有眼光发现这些“潜力股”,并且她们有更低的“成本”去投资 2、博弈论分析(信息不对称) 如果看到过美丽心灵,你就知道,男女两者之间的博弈。当时纳什得出结论:一方要主动。不过这是在双方信息都完全的情况下,而现实中,选择对象却一件信息是不完全的事情。 美女和优秀的男人都有自傲的资本,各自认为自己不会缺少追求者,从而等待别人的主动,由于双方的博弈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所以等到时机错失,各自只能退而求其次,也就是我们通常看见的美女配野兽,帅男配丑女! 3、风险分析 我们选择对象的标准只能根据目前的标准(概率)进行,因此很多美女选择傍大款(确定的结果)是很正常的。而对于所说的潜力股,只是他们成功的概率,现

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按照汉语本意,就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门古老学问。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在她的著作《经济学》一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其实经济学的主题内容并不就是货币,而就是理性——其内涵,尤其就是其隐约不彰的内涵,就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更正式的说法就是:经济学就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一种假设:“人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实现这些目标。” 在大多数人瞧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它充斥着大量的统计数学与专业术语。其实经济学就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问。 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作出一些选择,采取一些行动。人们要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回报,要么就是尽量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从本来的意义上讲,每个人的行为都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用经济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瞧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购买一款手机的价格不那么贵,而为这款手机购买额外一块电池却非常贵等等的现象。但就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会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经常打折呢。这些就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瞧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下面我就通过两个例子来浅谈一下我对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的一些瞧法。 洗发水要与护发素捆绑在一起卖,牛奶要几袋捆绑在一起才出售……如果现在您到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走一圈会发现,捆绑销售的商品越来越多,买洗衣粉捆绑几块肥皂,买牙膏捆绑两支牙刷……。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全国连锁店屈臣氏几乎天天都有促销商品,如果

0511304200身边的经济学

课程编号:00 身边的经济学 Economics around Us 学分: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 实验/实践学时:0 一、课程作用与目的 众所周知,人一生的任何活动都与经济息息相关,对经济知识了解越多,生活就会越从容。本课程从社会最关注的经济现象入手,对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从生活的小事件探讨经济学原理,告知学生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经济活动无处不在,而且就在身边。通过对小事件的观察与剖析,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解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触及经济学本质,让学生感受并思考经济与生活的关联,为学生用经济学视角分析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理论:经济学中的“效应”;中国房价上涨背后的制度性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物及其贡献。 2.能力培养要求:提升学生观察生活中经济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主要使用教材 自编讲义,无教材。 2.主要参考书 [1] 郎咸平.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 [2] 郎咸平.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 [3] 郑甲泳着,徐涛译. 身边的经济学(修订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济学中的“效应”与我们的生活 主要内容:蝴蝶效应;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二八定律; 木桶效应;马太效应;鸟笼逻辑;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论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踢猫效应;墨菲定律。 重点和难点:经济学中的“效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为什么我们总是无奈 主要内容:十大经济学原理;“幸福”的定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涨价;我们面临的就业、医 疗、教育等问题。 重点和难点: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房价,究竟是涨、还是跌 主要内容:房价上涨背后的制度性背景;房价里究竟有多少泡沫;炒房团的钱从哪里来;中国的保障房建设问题;国外主要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经验。

用恰当的经济学原理原理分析一个经济现象

《用恰当的经济学原理原理分析一个经济现象》 手机行业的‘黑马’——小米手机 统计10-1 王紫杉10105010121 摘要:现如今,在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下,闯入了一匹‘黑马’——小米手机。一个创造了首日预定超过10万,两天内预订超过30万记录的国产手机。它成功的通过控制产品的产量、公开手机构造,使信息完全化、建立口碑,从而获得众媒体与手机发烧友的关注,进而得到最大的获得消费者剩余,让其较低的价位达到薄利多销,有效的跻身进智能触控手机的大家族中。 正文: 1.信息发布 1.1 从2011年6月底,小米公司内部和供应商爆料开 始,到8月16号其关键信息正式公开,小米手机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掀开,引发了大量猜测,并迅速引爆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凭借其自身的名声号召力,成功的引起众媒体与手机发烧友的关注。并且使其像病毒一样散布在我的网络。 1.2 在我们的身边,有iphone、联想乐phone、三星等

等的智能触控手机。他们的价位大多在3000元上下不等,所以当小米手机爆出1999元的统一价格时,也很大一定程度的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并且成为那些买不起高价智能机的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优替代品。 1.3由于小米手机的成功的宣传,使得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主观价值的评价也直线上升,理智型消费者对于任何一款商品的评价标准,都是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手机也不例外。小米通过前期‘病毒’式的宣传成功的提高了消费者剩余,由此,小米手机的高配置、低价格便成功的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者。 2薄利多销高收入 2.1 小米手机前期的销售策略也是饥饿营销,目的是提高小米手机的关注率,这与iphone手机极为相似。但是由于其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大品牌的智能手机价格,过低的利润率将导致小米在之后的市场运转中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无法支撑太多层次的渠道销售,更无法承担手机一旦出现问题所产生的大规模维修,更不用说召回了。 2.2小米手机制造商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它的目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