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SentenceCorrection笔记概要

SentenceCorrection笔记概要

SentenceCorrection笔记概要
SentenceCorrection笔记概要

Sentence Correction

1.语法考点:

-主谓一致

-平行

-比较

-时态

-代词的指代

-语法结构成分

-逻辑含义

-简洁

2.词的选择:单词辨析

3.句子的结构:

-主动被动

-逻辑意思

考点一:主谓一致

在曼哈顿里,主谓一致叫“Subject-verb Agreement”,这个Agreement指以下三方面:

1)Subject and verb must both exist. 主谓都得有啊,但是注意GMAT里经常把

主语“隐藏”起来;

2)Subject and verb must make sense together. 这个谓语的发出者得合理;

3)Subject and verb must agree in number. 单复同形。

-连接短语(如along with, in addition to, as well as, including, accompanied by)都是修饰作用,谓语应接连接短语前的主语的单复。

-Or, either or, neither nor 就近。

-集合性名词(如agency, army, audience, class, crowd…baggage, citrus, fruit, equipment)应接单数谓语。

-非限定性代词(如-one, -body, -thing)一般为单数。

-对于SANAM(some, any, none, all, most/more)要看带的什么,即of 后的名词。而any of后不管是什么都是单数。

-Not one也永远是单数。

-Each, every 作主语的,是单数。(像They each +复)

-量词短语(如majority,minority)看句子强调的是整体中的部分(复

数)还是整体本身(单数)。

-“Flip it”——GMAT喜欢把主语放在谓语后面来迷惑你。所以你要flip the words order!也便于你找到主语。

-最后的一句:When in doubt, think singular!

考点二:指代

所谓“指代一致”呢得从以下几方面“一致”:

1.代词有无指代对象

2.代词和指代对象逻辑上是否一致

3.代词和指代对象得匹配是否清晰不含糊

4.代词和指代对象单复是否一致

基本上这也就是你判断代词和指代对象的方法啦。

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为指代题的重点:

1. 人和物的指代问题:

(1) 指人:who, whom, he, she

(2) 指物:which, that, it(GMAT中that 不可指人)

(3) 既指人又指物:whose

2. 同一句话中相同代词必须指代相同事物

3. 代词不能指代一句话,只能指代一个特定的主体

4. 代词不能指代一句话,但it作形式主语/宾语,但可指代to do不定式/that

5. 代词不可指代修饰语,即Mike’s bike,只可指代bike,不可指代Mike;

但A of B,则A、B均可指代

6. 代词优先指代句子的主语

7. one/ones 只可指代前面出现过的单数/复数名词

8. 指示代词,如this/that/these/those不能单独出现,必须加上of (但也有these 和those作主语,指代最近的n.)

9. 当一个代词可以指代多个对象时,优先指代离它较近的对象,如果就近指代会导致逻辑意思错误,该选项则犯有指代不清的错误

那么如何改正代词指代不清呢:

(1) 重复代词指代的对象

(2) such+n,或用指示代词this, that, those,these+n(这个词必须是原文中出现过的

(3) 用一个名词概括代词指代的对象

考点三:平行

可以说,GMAT最爱的语法考点就是平行啦。时刻牢记,平行的原则就是:相平行/比较的对象要在结构和逻辑上类似。

1.平行连接词:

And, both…and, or, either…or, not…but, not only…but also, rather than, from…to

(注意:therefore, then, also, however是副词,也就是说不能用来连接)(注意: 两个程度不同的词,如destroy和damage,只能用or 连接,不可用and;两个谓语动词一致时用or连接,不一致时用nor 连接,此时nor 连接的子句应倒装;nor连接的一般是子句,or一般是名词或形容词—此时优用or)

2.可以平行的部分:名词,形容词,动词,不定代词(to do),伴随状语(, -ing),

介词短语,附属从句

3.不同类型的语言结构只要属于同一层次并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也可以成为

并列项:

eg. the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 promptly and without mistakes.

(1)现在分词可以与过去分词并列,作定语

(2)名词短语可以与what从句并列

(3)副词短语可以与介词短语并列,作状语

(4)than从句可以与介词短语并列

(5)不定式可以与不定式并列,除了第一个to 不能省略,其后的to可以省略

(6)for doing A, not B

(7)be likely to do …and be unable to do

4.不同类型的从句不能并列,如:同位语从句与宾语从句,定语从句与宾语从

5.不同功能的定语从句也不能并列,因为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不同的成分,

如n.+ where… and in which 不能并列,n.+ where …and who…不能并列,但n.+ who…and whose…可以并列

6.to do is to do; doing is doing; sth is sth 也就是说,可以看成整个句子都是遵

行平行法则的。

(1) 具体名词与抽象名词不能对称

(2) 名称性名词与动作性名词不能对称

(3) 整体概念和部分概念不能对称

(4) 特指和泛指不能对称

7.并列句中的省略:

(1) 可以省略相同的主语、宾语、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等;注实义动

词不可

(2) 两个句子并列,第一个句子含有be动词或become,第二个句子中的be动

词或become 也必须省略,同时,一些重复的名词或形容词也必须省略;注be必须是充当相同成分才可省略,若一个是系动词,另一是助动词则不可省。

eg. onc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usefulness of motor car was demonstrated and its superiority to the horse proved( prove前省略was)

8.用逗号将连词隔开,使得逗号前后2个句子变成独立的句子,每个句子都要

有自己的主谓宾。

eg. Intar has moved away from the Spanish classics and now draws on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Hispanic authors.

Intar has moved away from the Spanish classics , and now it draws on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Hispanic authors.

(注意:1、do A,B,and C等并列举型中的最后一个连词除外2、插入语除外)

9.有2个或3个句子平行/并列,第2个或第3个句子中的代词应该优先指代

第一句中的主语。

10.注意not…but的对称有个特殊:在be not…but v.中,be动词和实义动词是可

以对称的,在此处是把be提前,因为not习惯放于be后,但有时为防歧义,会在but后也补出be保持对称。

考点四:比较

1、与比较对象重复的名词尽量用that, those替代,不用they, them, it;(those 与that的区别就是单复数指代啦)

2、比较从句使用倒装语序或陈述语序都可以

3、当一个事物与其所属的类比较时,必须用any other把其自身排除在外

4、as/than引导的比较从句中的省略原则:

(1) 比较从句的谓语与主句的谓语动词一致,可用do, did, does替代

(2) 比较从句的连系动词be与主句的连系动词be一致,可以省略; 但可能产生歧义就不省

(3) 主句谓语动词使用“助动词/情态动词+v”的形式,比较从句往往省略v,保留助动词/情态动词

(4) 比较从句的主语和谓语与主句的主语和谓语相同时可以全部省去,常保留作状语的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

注意:

(1) 典型错误形式“n1+v+n2+比较级+n3”此时必须补出助动词或保留实义动词,否则无法明确n3是与何者(n1还是n2)比较

(2) 若比较的二者在时间上不一致,必须保留动词或助动词,通过时态上的不同体现

5、twice/double /xxx times …as many/much as/the+n./what从句

6、语义上具有比较或对比(如compare with, below, above, superior to等词),也要求比较对象具有可比性,并且在形式上尽量对称

7、比较结构中的习惯搭配:

(1) as + adj +a/an +n as 例句:Exercise is as good a way as any to lose weight.

(2) the more…the more…的be动词常常省略,且the more之前不能再加修饰语

(3) v+ more of/less of + n结构中,more of(在更大程度上),less of(在较少程度上)修饰之前的动词:I’ll see less of you in the future.

(4) no more…than 与…同样不,no more than 最多,不超过

no less…than 与…一样,no less than多达

8、介词尽量补出

9、less可作副词,修饰动词例句:Employment costs rose 2.8 percent in 12 months that ended in September, slightly less than they did in the year that ended in the previous quarter.

10、以下都属于比较结构:compared with, contrasted with, like

11、总的来说:先从逻辑上确定比较对象的对等,再看形式上的对称

考点五:时态,语态和语气

时态

1. 时态的前后排序:过去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

时→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

2. 在有充分的逻辑理由和时间线索的情况下,不同时态的动词才能并列,时态才能发生变化。

3.一般现在时的标志:

a 客观真理b政府的行为和决定c科研成果和统计资料d短语提示:common

4. 现在完成时的标志:

a since

b 大段时间:within/during/over/in + the past/last/recent +时间短语

c 短语提示:the worl

d has ever seen; than ever befor

e possible

5.一般过去时的标志:标志短语,如after the civil war, 2 years ago, last year,

from 1985 to 1989, in 1933, 甚至一些副词如originally

6.一般将来时的标志:时间标志词: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next 50 years

7. 时间状语,条件状语,方式从句,让步从句不能用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一般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代替。

8.条件状语从句使用一般现在时,主句必须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9.有些动词结合语义/逻辑,如continue,不能用于进行时,也不用于复合时态。

语态

1. 主动优于被动

2. 使用被动语态时,动作的执行者用by,不用according to

3. 不可用于被动的动词或动词词组:be able to, so as to, lead

4. 主动表被动含义:read like, read well, prove helpful, sell well(注sth be sold for + 价格),be difficult to do, too+adj+ to do, be worth doing, require doing

5. 既可以用主动也可以用被动的动词

Aim: sb aim to do sth; sth is aimed at doing sth

Intend: sb intend to do sth; sth is intended to do sth

Target: sb target sth; sth is targeted at sth

语气

1. if从句

(1) 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从句用过去时(be一律用were),主句用would, should, could, might+ 动词原形

(2)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从句用had+过去分词,主句用should/ would/ could/ might +have +过去分词

(3) 表示与将来事实相反:从句用should+动词原形,主句用would, should, could, might+ 动词原形

2. 不用虚拟语气的词:allow that, rule that, sth propose that, sth suggest that

3. 从句中的虚拟语气必须去掉should

4. on condition that 可以用动词原形表示虚拟,也可根据需要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

5. 语气的强弱不可随意改变:if /only if; how much /however much; should /if; be not unlike/like; if/on condition that;

6. 一些语气词不可随意添加或丢失:any, just,情态动词

考点六:

从句

1.定、同、宾的区别:

(1)定:n+ that + 不完句:G made discovery that illuminate US.

(2)同:n+ that + 完句: G made discovery that the e rotates the sun.

(3)宾:v +that + 完句:G discovered that e rotates the sun

2.从句必须使用陈述语序,包括what/how引导的主语从句等

3.定语从句:

(1)优先考虑就近修饰,跳跃修饰的情况少

(2)Ing形式作定语,强调动作的重复性,多次性,客观性,无明确时间概念

对比:That的定语从句:一次性及具体时间下的具体行为

(3)which 和that 的区别:W前可加介词,t前不可(特例:but/except that; in that=because);which 不可紧随n后(不做严重错误),that必须紧接n后,中间不可加入插入语或逗号,使之与修饰n隔开;

(4) 固定搭配:the period when; (at) a time when; the year that/when; an age in which; date at which;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next time+句子

(5) which 前的介词需要将其提前于which前,不可放于定从中。

(6) which 的三种用法:

a. 主句,which+不完整句子,which 在句中充当n成分,指代前句宾语

b. 主句,prep+which+完整句子,prep作宾语补足语,which指代前句宾语

c. 主句,some/10%/n 等+介词+which +不完整句子,some/10%/n 等+介

词+which作名词成分

eg. requests for whom have increased sharply.

4. 状语从句:

(1) 状语从句的主语和主句主语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不同类事物

(2) 状语从句在主句之前,若两者的主语表同一个人,任何一个主语都可以用代词表示,若主句在状语从句前,只有状语从句的主语可以用代词表示

(3) 状语从句的省略形式:

表转折、时间、条件的连接词+ 形容词短语/分词短语——正确

表转折、时间、条件的连接词+ 介词短语/名词短语——错误

特殊情况:whatever和once可以加名词短语,表示状语从句的省略

逻辑主语:当状语从句的省略形式在句首时,其逻辑主语等于主句主语,但若在句中或句末,其逻辑主语等于其所修饰动词的逻辑主语

(4 ) 状语从句不能修饰名词定语

eg. the july decrease in employment so that it was the lowest in 2 years suggests…

5.宾语从句:

(1) 当同一个人表达不同的两种观点或相同的两种观点时(总之就是一人有俩观点),优选句式:sb + v(agree, discover....)that引导第一个从句+ and/but +that 引导第二个从句。

(2) report, predict, show, predicate后加简单名次,若其后的是动名词,名词所有格+动名词短语或名词后+复杂的现在分词来修饰,都应用that引导宾语从句来替代。

考点七:特殊结构

倒装结构

1、there be + n (be 的单复数根据n定)

2、so/such …that中so/such位于句首,主句部分需要部分倒装

3、否定性词/短语位于句首,句子需部分倒装:never, no longer, few, rarely, hardly, little ,not until

4、全倒装:ed/ing/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 v/be +主语

注:谓语动词的数,根据谓语动词后的主语单复数确定

同位结构

1、名词性同位结构

n. n; n. a/an n 或a/an n., n; the n.+n

2、内容具体化同位结构

抽象n+that从句,注:与n+of的区别,importance, need, necessity必须加of 1、概括性同位结构

用一个概括性的n去概括前边的解释对象:短语/句子,注:概括性名词必须能够概括,逻辑意思需符合生活常识

2、名词重复性同位结构:n. n+that从句

3、n. + one/ones + that从句

独立主格

独立主格是由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该短语结构的逻辑主语),加上一个分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不定式或介词短语构成。独立主格放于句首或句尾,起状语作用,表原因、条件、状态等。

(1) 一般独立主格,与主句形成松散的逻辑关系

n. +n; n. + ing/ed; n. + adj; n. + 介词短语

(2) with 型独立主格,与主句形成紧密的逻辑联系,形式为

with + n + ed/ing(注本身修饰的对象即是ed/ing的宾语,不用再加宾语例如it 之类)n +介词短语; with + n + to do; with + n + that

(3) each 型独立主格,强调句尾名词,形式为

句子+ 复数名词词尾,each + 介词短语/ed/ing/adj

注:each不单只能修饰句尾名词

考点八:

词的用法

1、as

(1)作介词:表“作为”as + n

(2)v + as: regard, view, see, think of, perceive, conceive, depict, define, begin, be

acclaimed, be prized, present

(3)作连词:

a. 表原因

b. 表时间: 当…时

c. 像……一样(like+n, 注此形式置于句中常会引起歧义,多用as替代

(just) as A do, (so) B do;

(just) as A do, so too + 句子(倒装)

注:as从句中的v若与主句的v相同,可用do 替代,以免重复(4) 作副词:as when/ as where 均可

2、doubt的肯定形式,可以由whether/that 引导宾语从句,但其否定形式,只可由that引导宾语从句

3、where, while, whereas可引导状语从句,表转折意,“虽然,尽管”,但where 只可放于句首

4、现在分词的完成时态having been不可作定语修饰名词

5、His: (1)他的,作定语,可加ving。Eg. Do you mind his speaking.

(2)他的(东西)—物主代词,可作主语,表语,宾语

Own: (1)形容词:自己的I saw it with my own view

(2)作代词(作表语,宾语):自己的东西His view is similar to my own

6、directive 的同位语从句不可用虚拟语气

7、be grounds for doing sth(正确);be grounds that/to do(错误)

on grounds of + 简单名词,on grounds that

8、like不用于举例,such as + n/doing,such as不加代词

9、aid 作名词:aid in/to doing sth; aid 作动词:aid in doing sth

10、because of/on account of/despite 后应加名词

11、increased/increasing不能放在名词后,只能放在名词前;

12、so/such…that不用考虑逻辑主语的问题,such后不加抽象名词, 不加to do

so as to用于单一主谓结构中,逻辑主语等于句子主语,so as to不可用于倒装句,不加被动语态

13、doing so——正确;doing it/them/this/that/these/those

14、副词使用的正确语序v+n+adv或adv+v+n (总之就是不要拆散v和n)

15、all not必须改成not all

16、after + n(作介词);after+主谓结构(作连词)

17、there be句型的使用:there be+具体名词,表示自然存在

错误形式:there be + 抽象名词;there be sth done; there being +名次词组;there could be done sth

18、since可作连词、副词、介词

19、advise:

(1) 建议:advise sb to do; advise sb on sth; advise sb that +虚拟语气

(2) 要求:advise sb against (doing) sth

(3) 告诉/通知:advise sb of sth; advise sb that (不用虚拟语气)

20、contrary to(违反)后必须跟抽象的名词修饰主语,不可跟人名或科学家之类的实义名词

21、provide: provide sth; provide sb with sth; provide sth for sb.

sb/sth provide sth for sth/doing sth or sb/sth provide sth to do

多数情况下选用for

to do的选择:1、to do 的逻辑主语是否与provide一致2、是否表目的性22、being的用法1、介词后表被动2、被动语态进行时

3、名词和adj前常错,也须看去掉是否合理

23、倍数的表达方法:

(1) twice as many/much…as; twice the n; twice + what从句

(2)** times as + adj + as; ** times the + n

(3)double, triple, quadruple可用主动语态,也可被动,但不可与as搭配

24、extent/degree of sth, to…extent/degree

25、but instead 较少用,多but rather,但也有此用法,不可根据此排除选项

26、base和compare必须用被动

27、一些形容词与副词意义不同的

significant 重要的—significantly 极大的;

fair公平的—fairly相当地

simple 简单的—simply 仅仅,只不过;

special 特殊的—especially 尤其地

28、rate:

(1) 在比较结构中只可与rate比,不可与其他相比

(2) adj应用low, high,不可用prevalent之类搭

29、without:

(1)without n/doing中间不可加任何修饰: eg. without any water应改为without water

(2) 强烈语气表达,一般原文中是没有的

(3) 较为简洁,优先使用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 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 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 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杨忠《语言学概论》笔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Ⅰ.What is language?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1) Language is a system whose parts can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ir synchronic solidarity. (de Saussure, 1916) (2)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Chomsky, 1957) (3)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2. Each of the definitions above has pointed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but all of them have left out something. We must se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language. 3. As is agreed by linguists in broad terms,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Ⅱ.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Creativity (1) Langu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ending messa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nt befo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brand new messages. (2) The grammar rules and the words are finite, but the sentences are infinite. Every speaker uses language creatively. 2. Duality (1) Language contains two subsystem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2) Certain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ounds stand for certain meanings. (3) Certain meanings are conveyed by certain speech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peech sounds. 3. Arbitrarines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of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4. Displacement (1) There is no limit in time or space for language. (2)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al or imagined, past, present or future.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1) Culture cannot b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nstead, it must be learned. (2) Language is a way of transmitting culture. 6. Interchangeabilit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can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 7. Reflexivity (1) Human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mselves. (2)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language is called meta-language. Ⅲ.Functions of language – three meta-functions 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掌握宗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对宗教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 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150分。

I.名词解释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每个名词6分,总分30分。 II. 简答题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 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每题20分,总分为60分。 III. 论述题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 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语言学概论 精讲一官方笔记

语言学概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教材节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第一部分语言和语言学 ◆模块一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是: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 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

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1 / 36 1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 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 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 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语言学概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语言学概论 1.1.能指 1.2.所指 1.3.普通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 1.5.传统语言学 2.1.语音 2.2.音质 2.3.基音和陪音 2.4.语音的生理基础 2.5.口音、鼻音、鼻化音 2.6.主动的发音器官和被动的发音器 官 2.7.宽式标音和严式标音 2.8.标准元音 2.9.口元音和鼻化元音 2.10.音位的条件变体和音位的自由 变体 2.11.音渡 2.12.音节结构的元辅音分析法 2.13.韵头和韵尾 2.14.语流音变 2.15.时位 2.16.调值和调类 2.17.连续变调 2.18.调位 2.19.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2.20.主重音和次重音 2.21.重位 2.22.语调 2.23.发音部位 2.24.音素 2.25.韵律特征 3.1.语汇学 3.2.古语词 3.3.方言词 3.4.外来词 3.5.科技术语和行业语 3.6.歇后语 3.7.变形成词中的逆序成词3.8.变形成词中的简缩成词 3.9.复合构词 3.10.附加构词 3.11.离合词和词组词 4.1.语法 4.2.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 4.3.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4.4.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 4.5.虚词 4.6.辅助词和功能词 4.7.向心词组 5.1.语义 5.2.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5.3.语义的民族性 5.4.词义 5.5.词的感情色彩 5.6.义素 5.7.单义词和多义词 5.8.述谓结构 5.9.语义角色 5.10.语义指向 5.11.蕴含 6.1.他源文字 6.2.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 6.3.词语文字和语素文字 6.4.音位文字 6.5.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6.6.假借字 6.7.楔形文字 6.8.象形字和会意字 6.9.独体字和合体字 6.10.音节文字 7.1.语音对应关系 7.2.语言的亲属关系 7.3.原始基础语和子语 7.4.标准语 7.5.双言现象 7.6.克里奥耳语 7.7.语言政策 7.8.语言规范化 7.9.语言规划 7.10.基础方言 7.11.语系 8.1.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形象思 维 8.2.语言能力问题 8.3.失语症 8.4.语言遗传机制 8.5.文化局限词语 9.1.第一语言教学 9.2.外语教学的翻译法 9.3.外语教学的听说法 9.4.母语语言教学和语文教学 9.5.词典 9.6.语言词典 9.7.应用语言学 9.8.第二语言教学 9.9.语言迁移 9.10.语言获得 9.11.中介语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 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1.2.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称的意义内 容,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1.3.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 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 语言学。 1.4.语言学界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 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 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专门研究语 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 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 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2.1.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 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 号系统载体的声音。 1.1.如何理解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 解码的过程? 1.2.简述书面语产生的重大意义。 1.3.为什么说语言符号是形式和意义 的统一体? 1.4.在汉语和英语中可以发现:①作 为初始符号,“猫”这个意思,汉语 用“猫”(māo)来表示,而英语用 cat来表示;“书”这个意思,汉语 用“书”(shū)来表示,而英语用 book来表示。②汉语的复合符号, “新书”不同于初始符号“书”;英 语的复合符号newbook不同于初始 符号book。请用语言符号性质的理 论对上述现象作出简要说明。 1.5.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6.为什么语言符号既具有强制性又 具有可变性?

语言学概论(笔记整理)

.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system, sinc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arranged systematically, rather than randomly.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work (like “book”) and the object it refers to. This explains and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books”: “book” in English, “livre” in French, in Japanese, in Chinese, “check” in Korean. It is symbolic, because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etc. by nothing but convention. Namely, people use the sounds or vocal forms to symbolize what they wish to refer to. It is vocal, because sound or speech i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human lan guages, developed or “new”. Writing systems came much later than the spoken forms. The fact that small children learn and can only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before they write (and read) also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is primarily vocal, rather than written.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sign features” 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