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

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

命运。

4.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第一种: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决定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联系: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7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3章货币与信用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这才产生了货币。

(3)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本质——表现形式——职能)

(1)货币从本质上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

(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3.试比较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它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2)商业信用的特点: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二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三是

其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局限性:一是

限制,三是其范围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4)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二是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三是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它既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4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哪些作用?

(1)作用:一,信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二,信用加

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2)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三是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四是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五是可以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

(3)信用加深市场经济矛盾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是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二是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三是刺激投机,引起经济秩序混乱。 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1)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虽然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如何理解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

(1)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才能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 第5章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割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

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自己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2)

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3)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条件互为前提、相互依存。没有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就没有时间上的继起,并存是继起的前提;同样,没有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也就不可能有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并存又是继起的结果。

2.试分析怎样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1)产业资本的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来衡量和反映。

(2)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以缩小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和目的是什么?

(2)划分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

(3)划分目的: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揭示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

4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1)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2)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进一步说明其含义和意义。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

含义: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意义: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互相提出要求,互相提供产品,互为市场,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v+m/x)=Ⅱ(c+△c)。

含义: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意义:集中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为条件、互为制约的相互关系,以及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8简析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家阶级之间分割的。

(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获取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商业利润。

(2)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利息。

(3)银行资本是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的。银行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银行利润。

(4)农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地租。

(6)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分配,清晰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工人阶级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第6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

(1)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2)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必要。

(3)生产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

2.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存在的原因。

(1)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但是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

(3)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局外企业”。

(4)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在着竞争。

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取代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但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尖锐。

(2)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其一,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其二'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其三,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在着竞争。

(3)

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

断利润。其二,竞争的手段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甚至不惜采取暴力和经济间谍等犯罪手段。其三,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四,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时期的竞争要剧烈得多,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也更严重。

4.简述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大大高于或低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而只是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2)一是因为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二是因为垄断价格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然是一致的。

5.简述资本主义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及其表现。

(1)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由普通的信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2)具体表现在:一是有足够的货币资本为企业提供巨额、长期贷款;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银行必然十分关心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采用扩大或缩小贷款规模等办法来影响和控制企业,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三是大银行的重要作用,也使得大工业企业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大银行。

6.试述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采取“拉出来”、“打进去”的方法来实现的。

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1)对输出国来说,剥削经济落后国家是进行国际垄断的基础。一是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二是可以带动国内商品的输出。三是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控制其他国家。四是大量资本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影响了整体经济的运行。

(2)对资本输人国来说,通过吸收外资,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但在同时,也容易出现经济结构畸形单一、对外依赖性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输入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8.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9.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什么?

(1)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2)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其他经济特征不过是垄断统治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表现。

(4)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其垄断统治,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

断利润。

1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形成途径。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国有化”,二是国家利用财政手段直接建立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资本家共同占有和经营的垄断资本。其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票;二是国家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卖给私人垄断资本家;三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联合投资建立新的企业。

(3)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

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保持国内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13.简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

(1)经济危机是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4.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及爆发原因和根源。

(1)金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2) 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特点是: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而后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实体经济日趋萎缩,整个国民经济虚拟化;各个阶层包括工薪阶层过度消费,使国民经济形成了严重的“消费泡沫”;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

(3)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

<1>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

<2>经济过分虚拟化,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完全

脱离了实体经济;

<3>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

成;

<4>四是美国金融霸权制度的作用。

(4)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6简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供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3)改造个体私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简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企业自主、间接调控、法制管理)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济管理法制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在

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

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的长处。

6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

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1)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10.试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2)原因:其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其三,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不同劳动者的劳动之间存在的差别。

(3)特点:其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其二,按劳分配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其三,按劳分配只按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分配。

第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的内涵是什么?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一般用百分比来衡量。它表示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它的计算公式是: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一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100%

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率就是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程度。

(2)经济增长反映的只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要是经济总量增加了,也就实现了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其与经济增长的区别是什么?

(1)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

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包含着比经济增长更广泛的内容。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是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没有经济质量的提高,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发

展。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的内容是什么?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2)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也就是广义的服务业。

(4)规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5.优化城乡结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城乡结构优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人口结构、工农业生产结构、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7.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

益的客观要求。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的客观要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

(1)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

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第9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什么是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分为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实物形式是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价值形式是1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

(2)社会总产品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当年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3)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增加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三是通过节约使用生产资料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2什么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进行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3什么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如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

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国内、外供给)

(2)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消费、投资、国外需求)

(3)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社会生产与需求的关系。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需求过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在总供给大干总需求的情况下,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是通过扩大需求的政策,鼓励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出口,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使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能够得到缓和。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则长期实行相反的经济政策。

4.处理好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要做到二者的兼顾。

(2)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要和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实物比例相适应,避免结构上出现过大的缺口。

(3)正确安排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

(4)在一定时期,确定一个合理的积累率。总体上应该逐步提高消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客观性?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3)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

6.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主要政策是什么?

(1)主要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 主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

7.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运用哪些手段?

(1)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同时也运用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2)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价格、信贷、汇率、补贴等。

(3)法律手段是依靠国家法权的力量,通过立法和司法程序,以法律法规为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达到对经济活动的调控。

(4)行政手段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实施的带有强制性的命令,要求各经济主体必须执行。

8.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是什么?

必要性:一是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

二是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的保障

作用:其一,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安全网”

的作用;

其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

生活水平和质量。

9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1)基本原则:

<1>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基本出发点的原则;

<2>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原则;

<3>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的原则;

<4>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原则。

(3)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

抚等。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在范围、规模、程度等方面迅速增长,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体系。

(3)资本垒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2经济全球化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1)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2)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化。

(2)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蕴含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3)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深化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4实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按照征收商品的流向,关税可分为进口税和出口税。按照征收的一般方法,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2)非关税措施: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行政手段限制进口等。

5.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主要体现为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等条款。

(2)透明度原则。

(3)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

(4)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

7.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有何影响?应如何应对?

(1)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外部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威胁和侵害。第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第五,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调控经济能力的影响。

(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第一,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

第三,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第11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1.为什么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挥优势、掌控经济、转移矛盾)

(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极大地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更好地发挥。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世界经济的

运行。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2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既加强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又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经济矛盾。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

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领域的联系。第二,发达国家之间在贸易领域的联系。第三,发达国家之间在金融领域的联系。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领域,其中贸易领域的矛盾最为突出。

3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影响较大的经济组织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2)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政府首脑会晤协调机制。

(3)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在垒球众多区域经济联盟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2)机遇: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经济全球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3)挑战:a.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波动的可能性。

b.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c.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d. 经济垒球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如何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2)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贸易、投资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剥削。

7.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发展中国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2)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

(3)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有用资源。

(4)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过程中,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第12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1.简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适应国内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

(2)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3)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4)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5)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1)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也不容忽视。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从而有助干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却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

(3)引进和利用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但却影响和制约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4)中国将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一些成员对中国开放市场要求过高。

3.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对外资金交流。(引进外资、对外投资)。

(3)对外技术交流。(引进技术、输出技术)

(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5)国际旅游业。(旅馆业、饮食业、交通客运业、旅行社与游览娱乐业等)。

5.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是怎样的?

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3)实施“走出去”战略。

(4)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关键词】行政学派;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一、引子由于世界范围媒介产业和市场的巨大变化,最近,美国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传播学院正在大力搜罗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传播媒介也在积极探索这一产业的经济规律。传播政治经济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学科。我对传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广播电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感兴趣,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那时候,由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号召,中国开始大步迈向市场经济,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与传播的关系。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研究领域主管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都曾召开这方面的会议。我开始考虑广播电视的商业性问题,也做过几次发言。但是,这些发言大多遭受了客气的冷遇——当时,媒介的商业性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还申报过研究广播电视商业性的课题,也没有获得批准。如今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商业价值(被称为“产业性”——一个独特的中国词语)的重视与开发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研究商业广播电视,应该说我有一点基础。我完成于1982年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商业广播电台。但是当时,我只注意了这些电台在历史变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它们播出节目的娱乐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其经济机制基本是忽略的。不过,采访电台旧主人时,他们不断强调的“我们是做生意的啊”,“就是卖广告(时间)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上海旧时代商业广播的知识促使我认识80年代后期新兴的“经济广播电台”的实质。1993年5月,中国记协在武汉召开“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研讨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商业广播电视辩证》。①在谈到广播电台这种商业性实质时我指出:“电台‘出售’了受众存在的事实,获得了广告费;厂商兜售了广告,获了消费者;视听者出让了时间(主要指忍耐广告的时间),换得了娱乐,三方各有所求,也各得所需,走了一个三角形,实现了某种交换——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抽象的价值交换,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特有的商业行为。”②以上引述的观点,虽然出自我的手笔,却并非我的发明,而是从某些书或者某些文章中读到的,从而引发出同感。但是显然,它来自不知转第几手资料的非权威性来源,所以我甚至不知道这种观点的最初出处。不过,这种观点如此地不同凡响,它成为我观察相关问题的重要思路。[!--empirenews.page--]感谢我的朋友赵月枝博士,③她给了我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启蒙”。1995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我从她那里第一次听说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DallasW.Smythe)其人其事。事实上,“广告—电台—受众”这个“看不见的三角形”正是斯麦兹的观点。那时候,整整一星期,我呆在她家中,读她的博士论文,并接受她的理论“轰炸”。1998年夏天,她到北京广播学院讲座,介绍了传播学研究的各个支派,其中追根溯源,讲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包括“受众商品论”的来源。月枝的确是特别具有这种介绍资格的。她与斯麦兹和另一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领袖人物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都有过交往。在加拿大的西蒙·弗雷泽(Simon Fraser)大学,她曾听过斯麦兹讲课。毕业后,她立即来到席勒所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SD)教书。她给硕士生讲授《国际传播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她给博士生讲授侧重美国情况的《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传播》(Communication as a Social Force);给本科生的同名课程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 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电视改革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电视改革研究 第一部分:理论阐述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在传播学这门学科创立之初,我们对其进行研究时遵奉的是传统学派的思路和方法。在那一学派,公认的大师是施拉姆(W.Schramm)。它的研究思路是大众传播的效果。象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等这些都是经验主义研究的成果,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大众传播主要是为政府、为媒介、为大工业出谋划策的,所以传统学派的研究总体上也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服务的.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如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等,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起,诞生了一支站在社会的角度对现状持批评态度、主张改革的批判学派。他们将传播研究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这个学派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成了与传统学派相抗衡的一个学派,影响扩大到了整个欧洲和世界传播学界,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课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差异,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就是批判学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这些研究者大多数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他们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的一个观点:也就是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在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这个观点,开始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他们认为传媒受经济力量的直接支配,是权力的产物,所以与传播学的传统研究相比,政治经济学派深刻揭露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机构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的本质内涵。因此,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给传播政治经济学下个定义: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学科。它强调政治及经济力量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起源背景 1 报业,电子媒介及电信业从家族企业向20世纪产业界的主要产业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全球媒介的深层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一种不可阻止的潮流。于是一些政治经济学家便开始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大众消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经济学家研究价值认识的整个过程.因为在这种大众消费经济的强烈刺激下,媒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 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 A. 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 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 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 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 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 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 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 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白然规律的特点? 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答案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有六大题,47小题,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全部按规定填写到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相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是商品的() A 供求关系 B 使用价值C价值 D 效用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A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经济规律 D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总公式是() A W—G—Wˊ B G—W—Gˊ C G—W—G D G—Gˊ 4、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 A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5、垄断资本在国外设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是 A生产资本输出 B 对外经济援助 C 政治上控制输入国 D 借贷资本输出 6、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 生产 B 交换C分配 D 消费 7、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现象直接原因是() A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能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 B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C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D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自觉地对货币需要量进行科学预测流通,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B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D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10、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而规定的市场价格是 A 生产价格 B 成本价格 C 垄断价格 D 内部价格 11、以下属于某一社会经济制度特有的经济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货币流通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资本周转速度与() A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1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 B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等于剩余价值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A)

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A) 出卷老师:蔡赛男 使用班级:1015211,1015212,1015213,1015214,1015221,1015222,1015223,1015224, 1015231,1015232,1015241,1015242,1015251,1015252,1015311,1015312,1015313,1015314 1015321,1015322,1015323,1015421,1015422,1015423,1015424,1015425,1015811,1015812 1015813,1015814,1015815,1015816,1015821,1015822,1015841,1015842,1015843,1015844 1015111,1015112,1015113,1015114,1015115,1015116,1015117,1015118,1015119,101512 1,1015122,1015123,1015131,1015132,1015133,1015151,1015152,1015511,1015512,1015 513,1015514,1015515,1015516,1015517,1015541,1015542,1015543,1015544,1015551,10 15552,1015553,1015711,1015712,1015721,1015722,1016211,1016212,1016221,1016271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ADD 6----10 DDCDD 11----15 CADAD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二、多项选择题 1----5 AE、ADE、ADE、BCD、BCD 三、辨析题(请先判断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是制度安排,二者没有区别。 答:错。(1分)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基本性制度,它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虽然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3分)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1分)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3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新术语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新术语辨析 摘要:在IPE(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范畴中,金融与恐怖主义组合有三个术语:恐怖主义组织金融、恐怖主义金融和金融恐怖主义。文章先介绍了三个术语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解读了金融恐怖主义。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新术语金融恐怖主义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48-02 在IPE(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范畴中,新思维、新组合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全球政治经济研究领域的整体内涵,更完美地诠释了全球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金融与恐怖主义组合的三个新型术语,正是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全球政治经济研究领域的贡献之一。三个术语之中,恐怖主义组织金融、恐怖主义金融更容易为世人所理解,最隐秘的是金融恐怖主义,更难让普通民众认识的也是金融恐怖主义。 一、恐怖主义组织金融 “恐怖主义组织金融”是指恐怖主义组织借助现代金融

机构和金融行为来融通资金的行为。比如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由于学会了利用经济手段和钻西方倡导的自由经济的空子,他们通过成立经营性公司甚至银行,大规模地贩毒和走私,倒卖军火,印制巨额伪钞,以及成员捐款,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这些新恐怖组织的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手段也更加多样,如广泛利用邪教组织,发展自己的宣传媒体,组建反政府民兵组织等等。经费方面的游刃有余,确保了他们能获取和掌握大量高技术手段,使得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能杀死更多的人。尽管迄今为止,他们所发起的攻击,大多针对西方国家,特别是有控制别国能力的大国,但他们对现存秩序和公认规则的破坏,却是对国际社会的共同威胁。 二、恐怖主义金融 “恐怖主义金融”是指一些具有超强组织和运筹能力的利益集团,不管其本身是否为恐怖主义组织,精心策划和组织国际恐怖主义事件,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从而达到攫取巨额财富的目的。以“9.11”恐怖事件为例,如果它是一个被恐怖主义分子充分利用的,对于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的恶性做空行为,那么,已经难以被各国主动监控的国际金融市场就在事实上成了恐怖分子的提款机。可以想象,恐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汇编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1 15:29 共3021人浏览[大] [中] [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其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 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B. 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 C.决定商品生产者的投资方向 D. 决定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3.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A.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 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4.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B.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5.资本主义再生产是() A.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B.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 资本循环和资本资本周转的统一 6.资本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7.I(v+m)=Ⅱc是() 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B.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D.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8.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特征是必然()。 A.有效增长 B. 逐步增长 C.缓慢增长 D. 优先增长 9.平均利润率是()。 A.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B.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C.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 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0.借贷资本是()。 A.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生息资本 B. 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C.暂时闲置的货币 D. 高利货资本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 A.人人都成为有产者 B. 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C.垄断资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 D. 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PE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等。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干预经济两大点。 2.相互依存: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非零和”和完全平等。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相互依存是自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广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一。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这里面的行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主体。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行为体的观念和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行为的专门禁止,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行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法”把权力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联系性权力是指甲国依靠权力让乙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

力的研究上。结构性权力比联系性权力更加重要,结构性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它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生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 二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代表人是多斯桑托斯。特征是:(1)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2)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3)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的技术垄断所左右。 6.汇率政治的三难P327 汇率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国家自主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各国努力维持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通过促进资本流动进而促进本国的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避免由于各国的互相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然而,自从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全球不但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反,金融危机不断。究竟是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决策者,褒贬不一,理由各异,这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最大困惑。汇率政治三难(P305):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单个国家是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但是研究者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三个政策目标。任何国家,只要实行开放经济,如果这个国家要保持资本的流动和固定汇率,它就必须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假如一个国家为了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实行独立的货币扩张政策,那么结果必然是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利率,同时放弃开始的货币政策,才能维持固定汇率。如果政府坚持扩张的货币政策,那政府只能是要么控制资本流动,要么采取浮动汇率,从而牺牲其他两个目标政策中的一个。这是浮动汇率制施行以来任何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