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41106;修订日期:20141207;

编辑:陶卫卫作者简介:张丰(1983 ),男,湖北公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E m a i l :l n y z h a n g f e n g

@163.c o m 张丰,谭秀全,张岩,胡波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 272100

)摘要:地方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为严重,尤其丘陵山区三在分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病区分布及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地方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三关键词:丘陵山区;地方病;地质环境;山东省中图分类号:R 599;X 1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张丰,谭秀全,张岩,等.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J ].山东国土资源,2015,31(7)

:3032.Z HA N GF e n g ,T A N GX i u q u a n ,Z HA N GY a n ,e t c .P r i m a r y A n a l y s i s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E n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 a n dG e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H i l l y a n d M o u n t a i n A r e a s 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J ].S h a n d o n g L a n da n d R e -s o u r c e s ,2015,31(7):3032.

山东省地方病病种多二

分布范围广二受害人口数量大,是我国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1]

三据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资料,山东省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分布面积约4.7万k m 2,占全省面积的30%,受害人口约2000万人;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波及97个县(市二区),799个乡镇,受害人口约401.6万人,其中氟斑牙患者287.2万人,氟骨症患者约23.6万人三另外,

还有大骨节病二克山病等地方病分布三除鲁西北二鲁西南平原区以外的丘陵山区,即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二鲁东低山丘陵区及胶莱盆地为山东省地方病的主要分布区三1 地方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1.1 地甲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山东省丘陵山区地甲病主要为缺碘甲状腺肿,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二鲁东南丘陵区及胶西北丘陵

区,病区包括51个县(市),470多个乡镇,分布范围约4.2万k m 2

,约占山东省面积的27%,受害人口约1750万人,患病人数约165万人,患病率9.43%三区

内地甲病分布特征表现为(图1):患病率大于10%的重病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南的泰山二鲁山二蒙山二沂山和

胶东半岛的艾山等中低山区,分布范围约1.5万k m

2

,受害人口约2345万人,平均患病率10.7%;轻病区分布在重病区外围,多位于丘陵区,滨海沿岸的山前平原区无缺碘甲状腺肿病例,总体表现为自内陆 近海 沿岸,发病率为高 低 不发病的趋势三其中,克汀病主要分布在泰安二淄博二临沂等8个市(地)

二160个乡(镇),有克汀病人4825

例三图1 山东省丘陵山区低碘地甲病分布略图

1.2 地氟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氟病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地区的泰安(主要在肥城二宁阳二新泰)二临沂二枣庄等地,

胶莱盆地的安丘二高密二平度二即墨等地[2]

,在日照二

栖霞二文登也有零星分布三据2001年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山东省丘陵山区主要城市地氟病村和

13四第31卷第7期 山东国土资源 2015年7月

病区人口情况的调查结果:病区涉及58个县(市二区),轻病区3314个村二人口数约237.4万人,中病区1618个村二人口数约128.8万人,重病区419个村二人口数约29万人三

1.3大骨节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山东省丘陵山区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区的北缘,淄河断裂带东侧,青州的五里二王坟二文登二庙子4个乡镇,据潍坊市地方病办公室调查资料,患病人数856人三

1.4克山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山东省丘陵山区克山病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带,分为西二东2个病区三西病区分布面积约0.8万k m2,包括泰安二新泰二蒙阴二泗水二邹城二平邑二滕州二山亭二曲阜等9个县(市二区)的124个乡镇;东病区分布面积约1万k m2,包括青州二临朐二安丘二沂水二五莲二莒县二日照二莒南等县(市),其中青州的王坟二五里,临朐的蒋峪,沂水的诸葛,五莲的石场,莒县的桑园,莒南的文疃等为重病区,其余均为轻病区三该病自1960年以来曾先后2次流行:第一次流行为1960 1962年,以新泰二临朐为发病中心;第二次为1969 1979年,先在泗水二邹城二平邑三县交界处的山区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又在莒县和五莲严重发病,构成发病中心,该次流行病区广,病情重,持续时间长三2次流行共发现患病病人4227例三2地方病病区地质环境特征

地方病与病区地形地貌二地质条件二水文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发病多与病区特殊的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造成的某些元素含量过剩或缺乏有关[34]三2.1地甲病病区地质环境特征

山东省丘陵山区地甲病主要为低碘地甲病三发病区地质环境中含碘量较低,饮用水中含碘量普遍偏低三根据病区县(市二区)人群发病率与饮用水含碘量统计数据,饮用水含碘量较低的地区,人群发病率较高,饮用水中含碘量与低碘地甲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表1)三饮用水中的碘主要来自地质环境,因此低碘地甲病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5]三

(1)地甲病与岩石二土壤的关系三山东省丘陵山区各类岩石中含碘量不同,进而影响到各类成土母质二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含碘量,从而决定了居民饮用水中的含碘量三研究区岩石二土壤的含碘量存在如下规律:年代越老的岩石含碘量越低,年代越新的岩石含碘量越高;酸性岩浆岩含碘量一般低于偏基性的岩浆岩;碎屑岩含碘量一般低于泥质岩石;酸性土壤含碘量低于碱性和中性土壤三低碘地甲病发病率与岩石二土壤二地下水含碘量呈负相关关系三

表1低碘地甲病发病率与饮用水含碘量关系

病区县(市二区)饮水平均含碘量(μg/L)发病率(%)博山0.6722.54

泰安5.4317.23

平邑5.4617.61

章丘6.1211.44

(2)地甲病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三地质构造不直接影响低碘地甲病的分布,但地质构造控制着不同含碘量的岩石和岩体的分布三另外,地质构造作用可使岩石和岩体发生变形二错位二破裂,加速其风化剥蚀和成壤作用,影响岩石中碘元素的迁移聚集,进而影响低碘地甲病的分布三

(3)地甲病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三山东省丘陵山区所有低碘地甲病病区均出现在山地丘陵区(图1)三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内,除北部的泰莱平原及周缘的山前平原外,均有重病区或轻病区分布三在胶北地区仅一处地甲病病区(栖霞病区),亦只分布在胶北山地丘陵地貌单元中三一般情况下,在山地地貌单元内,新构造运动表现强烈,侵蚀严重,风化剥蚀作用较剧烈,多是地下水的补给区,地表径流条件好,地下水交替较强烈,岩石及土壤中淋溶出来的碘易随地表水和地下水迁移到汇水区,造成山地土壤和居民饮水中普遍缺碘,导致较高的低碘地甲病流行三

2.2地氟病病区地质环境特征

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氟病的发生与饮水含氟量关系密切,饮用水中氟含量越高,饮用时间越长,地氟病发病就越严重[67]三研究区的饮用水主要为地下水,因而地氟病的分布与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分布基本一致三研究区地氟病病区可分为以下类型:

(1)浅层高氟地下水型: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的高密二平度二安丘二即墨一带;饮用水源多为地下潜水,处于地势相对低洼地带,地下水径流滞缓二排泄不畅,水交替条件差,地下水位埋藏浅,蒸发作用强烈,土壤盐碱化较重,加之地下水流经富氟岩层,为氟离子等化学元素在浅层地下水中浓缩富集创造了条件三

四23四

(2)高氟温泉型:主要集中在临沂铜井二汤头和烟台栖霞一带的温泉附近,温泉水氟含量高达16m g/L以上,地下水类型为C l N a四C a型,矿化度二总硬度二钠离子二氯离子含量较周边相对较高, p H值呈偏碱性,附近村庄成为地氟病的高发区三

(3)人为高氟型:主要分布在莱城区和钢城区内汶河两侧;汶河因接纳附近有色冶金厂二焦炭厂二电镀厂二化肥厂二农药厂等企业的未达标排放废水及含氟矿物的废水,氟离子含量已达2.50m g/L;汶河两侧地下岩溶水为该区域的主要供水水源,因岩溶水超采,引起岩溶塌陷,造成汶河污水回灌污染地下水,引起水中氟含量升高;根据对钢城区艾山办事处清泥沟村取样分析,该处岩溶水化学类型以H C O3四S O4C a四M g型为主,氟含量为1.0m g/L, 2000 2005年氟离子平均含量为1.22m g/L三2.3大骨节病病区地质环境特征

目前对大骨节病的病因未能完全确定,据水土病因说,贫硒可能与大骨节的发病有关三据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资料,病区内饮水中的硒含量均小于0.0005m g/L;多数病区内的患病村及靠近病区的非患病村的水二粮二发硒含量均低于远离病区的村庄三从饮用水类型看,患病村饮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 C O3四C l C a型,水中硬度二矿化度及钙二镁二硫酸根含量较城区深层饮用水含量略高三从病区地形地貌上看,患病村多分布在地势相对低洼处,水流不畅,土地较湿润,植被发育,腐殖质土丰富三2.4克山病病区地质环境特征

目前对克山病的病因未能完全确定三据水土病因说,一般认为低硒环境是发生克山病的主要原因三根据对病区部分地段取土壤样分析,并与国际标准含量对比,区内S e含量全部低于标准含量三对病区

和非病区进行比较发现,重病区所处的地质环境多为太古宙 元古宙花岗岩类出露区三该类花岗质岩石是棕壤的成土母质三从病区分布与其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来看,在病区局部地区表现为几种化学元素在一小范围内均显偏高或偏低三另外,从山东省地球化学图上可了解到,病区特别是重病区,M n元素大多高于全省平均值三

3结语

山东省地方病主要流行于丘陵山区,有地甲病二地氟病二大骨节病二克山病等地方病分布三经研究发现,地方病病区分布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甚至地质环境控制了特定地方病的分布三因而,地方病防治工作可从改善病区地质环境入手,以减少地方病的发病率,切实提高病区人们的健康水平三

参考文献:

[1]安永会,张福存,孙建平,等.我国饮水型地方病地质环境特征

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25(2):220221.

[2]王俊兰,魏海红,毕雯雯.浅析山东省胶莱盆地地方性氟中毒与

地质环境的关系[J].山东国土资源,2013,29(9):103105.

[3]郭建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的方法浅析[J].南水北调

与水利科技,2008,6(6):5860.

[4]庞绪贵,陈建,王红晋,等.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高碘地甲病分

布与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J].山东国土资源,2011,27(2):20

24.

[5]朱发庆,谭见安.土壤碘的来源及其与我国地甲病分布规律的

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1989,9(4):369376.

[6]蔡贺,王长琪,张梅桂,等.中国东北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

质环境特征及防治[J].中国地质,2010,37(3):645650. [7]鲁孟胜,韩宝平,武凡,等.鲁西南地区高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

探讨[J].中国地质,2014,41(1):294302.

[8]代世峰,李薇薇,唐跃刚,等.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二致病途

径与预防措施[J].地质论评,2006,52(5):650655.

P r i m a r y A n a l y s i s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E n d e m i c D i s e a s e s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H i l l y a n dM o u n t a i nA r e a s 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Z H A N GF e n g,T A N G X i u q u a n,Z H A N G Y a n,HU B o

(L u n a nG e o-e n g i n e e r i n g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S h a n d o n g Y a n z h o u272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E n d e m i c d i s e a s e s a r e v e r y c o mm o n 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e s p e c i a l l y i n t h e h i l l y a n dm o u n t a i n a r e-a s.I n t h i s p a p e r,o n t h eb a s i s o f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e n d e m i c d i s e a s e s,t h e r e l a-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e n d e m i c d i s e a s e s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t h eh i l l y a n dm o u n t a i na r e a o f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h a v e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e m p h a s i z e l y.I tw i l l p r o v i d e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o f e n d e m i c d i s e a s e s i n t h e s e a r e a s.

K e y w o r d s:H i l l y a n dm o u n t a i na r e a;e n d e m i c d i s e a s e s;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四

33四

与地方病相关元素异常

土壤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元素在地理环境中循环的一个重要的中间介质。土壤对地方病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起作用,因此,饮用水以及食物中的元素异常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中该元素的异常状况。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直接制约着各种地方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影响而不同。导致地方病的土壤元素异常主要有硒、氟、碘、砷等的异常。 以下分类陈述各类元素异常与地方病之间的相关性。 (一)低碘与地甲病 地下水中碘的一般有二种来源,一是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来自海水蒸气,海洋是碘的宝库,海洋空气中含碘量为100μg/m3,而大气降水中平均碘含量为2μg/m3左右。这些碘随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中碘的重要来源。二是岩石和土壤中的碘。 环境缺碘是造成碘缺乏病的根本原因。根据碘缺乏病分布范围,相对较重病区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切割强烈的山地丘陵区,这些地区风化及溶滤作用较强,地下水迳流、排泄通畅,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属氧化环境,土壤中有机质相对贫乏,不利于Ca、Na、Mg、I等各种元素的富集。因背景环境缺碘进而导致地下水中缺碘,人类长期生活在缺碘环境中,长期饮用未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国标为≥10ug/l)的低碘地下水,势必因摄碘不足而导致病变。当地下水中碘由于种种原因贫乏,使当地居民人体碘的摄入量不足时,就有可能发育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地甲病)。 地甲病是由于机体长期缺碘所造成的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肥大,其分布有地方性。病人甲状腺肿大,颈部变粗。久病者,肿大腺体压迫周围器官组织,可引起许多局部症状,诸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一般来说,饮水水源中含碘量少于10ug/l的地区,就有可能发生地甲病。 地甲病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全国有20多省(区、市)都有地甲病病区分布。地甲病区多分布于偏僻、闭塞的山区、半山区、脑山地带。致病原因为:降雨量集中,地形倾斜(坡度大),水力冲刷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致自然环境缺碘,碘元素含量极少,导致地甲病严重流行。一般来说,饮水水源中含碘量少于10ug/l的地区,就有可能发生地甲病。 (二)高氟与地氟病

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要点问题探讨

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要点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施工过程中了解地下水对建筑物和岩土体的具体影响和作用,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掌握地下水的水文参数,消除地下水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及岩土工程的危害。本文在此从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意义出发,对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几个要点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下水;岩土水理性质 前言: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一、做好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的勘察一直是工程勘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是一个极其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二者联系紧密,互相作用:首先地下水作为建筑物工程基础的外部环境,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直接影响;其次地下水作为岩土体的组成部分,对岩土体的工程特性也有直接的影响。在勘查中加强水文地质的勘察十分必要,这不仅能提高工程勘察质量,还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而经常被忽视。由于缺乏详细准确的勘探数据,对工程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在工程设计时对其引起的问题不够重视,从而引发各种岩土工程灾害。 二、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几个注意的要点 1、全面勘察场地的水文地质问题 全面勘察水文地质问题是预防日后引发危害的首要措施,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要把水文地质问题作为重要任务来落实,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针对该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调查,主要包括降水量、气温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河流水位变化含水层的分布以及具体厚度等等因素,“通过现场测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第二,对地区附近的地下水是否遭到污染以及污染程度进行勘察测定,对河流水库、水坝对水位的影响进行考察等。要注意做到考察的全面性,充分把握各种可能性因素对水文地质的影响。 2、完善水文地质勘测的评价机制 提高工程的勘测效果,不仅仅需要完善各项勘测项目,同时勘测师的素质也必须加强。因为水文地质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于工程的勘测一定要提高管理意识,加强管理强度。对于各项数据的评价也要更加合理,督促勘测师测量出准确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也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确保预测出的结果与现实不会出现太大偏差,工程的质量自然就会提高上去。 3、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 地下水与建筑地基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应该将地下水与地基设计相结合,从而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来为地基的设计和选择奠定科学的基础。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对建筑物的影响、人为活动下地下水的变化和对建筑物的影响等都是水文地质勘查中应该着重勘查的内容。不同地下水情况对工程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其重点内容进行评价。比如,工程有部分基础是处于地下水以下的,那么就应该把评价内容重点放在地下水对砼和钢筋的腐蚀性上面;如果基础是以岩土层来进行施工的,则需要对地下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可编辑版】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 自20**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了西北甘肃甘州地区1:5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东北黑龙江林甸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工作,西南川西高原若尔盖藏区大骨节病区地下水勘查项目等,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201X年作为水环中心最年轻的一员参与了“ 5.12”汶川特大地震堰塞湖抢险排查工作,十天里与专家组成员辗转2000余公里,完成了XX市10个堰塞湖的调查,提交了10处堰塞湖排险建议报告,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国土资源部表彰。 近年来主要负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是部、局发挥地学优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设立的第一个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项目,当时国内尚无现成标准规范可供查阅,项目组借鉴油气、矿产等行业经验,动员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资源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建立了适宜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方法体系,系统总结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勘查、建设、灌注、监测等关键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评审认为,“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项目成果报告为优秀”;201X 年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与项目组成员联合攻关,圆满完成了示范工程调查、勘查、选址、评价、建设、灌注、监测等全流程技术方法体系的探索和示范工程监测

井及监测体系的建设,在201X年地质调查项目野外质量抽检中,专家组对“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取得的野外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与企业合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实施了我国也是世界首个煤基全流程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为我国有效减排二氧化碳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我国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X-201X)”项目,继续为所从事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科研开发贡献力量。 先后参与编写专著3部,其中第三作者1部(《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已出版);在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ei或istp收录2篇;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优秀个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和“水环地调中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于201X年经层层遴选,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第二批培养计划。 附送: 水文局年度河流工作总结 水文局年度河流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省水利厅党委、省水文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上饶水文局党组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水文干部职工,抓大事、谋长远,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水文事业进入了一个环境改善、成效明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41106;修订日期:20141207; 编辑:陶卫卫作者简介:张丰(1983 ),男,湖北公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E m a i l :l n y z h a n g f e n g @163.c o m 张丰,谭秀全,张岩,胡波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 272100 )摘要:地方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为严重,尤其丘陵山区三在分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病区分布及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地方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三关键词:丘陵山区;地方病;地质环境;山东省中图分类号:R 599;X 1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张丰,谭秀全,张岩,等.浅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J ].山东国土资源,2015,31(7) :3032.Z HA N GF e n g ,T A N GX i u q u a n ,Z HA N GY a n ,e t c .P r i m a r y A n a l y s i s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E n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 a n dG e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H i l l y a n d M o u n t a i n A r e a s 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J ].S h a n d o n g L a n da n d R e -s o u r c e s ,2015,31(7):3032. 山东省地方病病种多二 分布范围广二受害人口数量大,是我国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1] 三据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资料,山东省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分布面积约4.7万k m 2,占全省面积的30%,受害人口约2000万人;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波及97个县(市二区),799个乡镇,受害人口约401.6万人,其中氟斑牙患者287.2万人,氟骨症患者约23.6万人三另外, 还有大骨节病二克山病等地方病分布三除鲁西北二鲁西南平原区以外的丘陵山区,即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二鲁东低山丘陵区及胶莱盆地为山东省地方病的主要分布区三1 地方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1.1 地甲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山东省丘陵山区地甲病主要为缺碘甲状腺肿,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二鲁东南丘陵区及胶西北丘陵 区,病区包括51个县(市),470多个乡镇,分布范围约4.2万k m 2 ,约占山东省面积的27%,受害人口约1750万人,患病人数约165万人,患病率9.43%三区 内地甲病分布特征表现为(图1):患病率大于10%的重病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南的泰山二鲁山二蒙山二沂山和 胶东半岛的艾山等中低山区,分布范围约1.5万k m 2 ,受害人口约2345万人,平均患病率10.7%;轻病区分布在重病区外围,多位于丘陵区,滨海沿岸的山前平原区无缺碘甲状腺肿病例,总体表现为自内陆 近海 沿岸,发病率为高 低 不发病的趋势三其中,克汀病主要分布在泰安二淄博二临沂等8个市(地) 二160个乡(镇),有克汀病人4825 例三图1 山东省丘陵山区低碘地甲病分布略图 1.2 地氟病的分布与病情概况 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氟病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地区的泰安(主要在肥城二宁阳二新泰)二临沂二枣庄等地, 胶莱盆地的安丘二高密二平度二即墨等地[2] ,在日照二 栖霞二文登也有零星分布三据2001年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山东省丘陵山区主要城市地氟病村和 四 13四第31卷第7期 山东国土资源 2015年7月

地方病的防治与危害

浅谈地方病的危害及防治 摘要:地方病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危害着许多家庭的幸福。那么, 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又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如何防治。本文对此进行一定的阐述,希望能使大家对地方病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字:地方病,化学环境异常,生物环境异常 1.引言:我国是一个地方病流行比较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分布广、病情重、受 威胁人口多,不仅严重危害了病区人民的健康,而且也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他们在时空上的分布和地质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水,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2.地方病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我国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的流行,主要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其中,重病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地方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病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病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1化学环境异常 一般指环境中某一元素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地球化学环境异常。地表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造成生态特征有明显差异,最典型的化学环境异常是前苏联生物地球化学家A.II.维诺格拉多夫提出的“生物地球化学省”,即指由于地球上下不同地区的元素含量不同引起区域性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生态效应地区。例如,碘、氟、硒的生物地球化学省。 下面通过对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来说明化学异常所引起的地方病对病发区人的危害。 (1)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病心血管病。根据发病的急缓一心功能的代偿情况,克山病可分为四种类型。 急型:发病急,有源性休克,多发于11月至翌年一月。急性心功能不全和严重心率失常,心脏扩大不显著,心肌病变以坏死为止,常见的心内膜下肌坏死,病情急剧恶化,多在一两天内死亡。 亚急型:发病较缓慢,多在一周左右,主要集中在3-4月份发病,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发生在2-6周岁儿童中间,常伴有颜面浮肿和奔马律。心脏扩大,心肌疾变一般以坏死后空架及早期斑痕较多见,有时亦有坏死及旧斑痕。 慢性:发病缓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寒冷季节发病明显增多。心脏中度或显著扩大,常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变以斑痕为主,有时亦见心肌坏死。 D.潜在型:这类病人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寒冷季节检出率稍偏高,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劳动后有头晕、心悸、气短及乏力感。心功能正常,心脏扩大不明显,心肌可有轻度之变性坏死或斑痕。

环境水文地质学习题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环境科学中环境地学的一个分科,也是环境学中的水体环境部分。是以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地质环境与环境质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控制的科学 自然环境问题是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人为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地质环境:地壳上部包括岩石、地下水、微生物、五色气体在内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系统,它应具有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个基本元素。 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性质、状态和地质结构变化有关的地质现象的问题。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是把人为开采、疏干、充水、污染等因素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导致地下水组分,性质,状态和水动力特征等变换的环境问题。 *地方病:是水体的化学成分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贫化、富集或转化作用造成的原生环境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各种地方性疾病。 水迁移系数:等于化学元素在水中的含量与岩石中含量之比。 地球化学垒:表生带在短距离内的迁移条件明显交替,并导致元素浓集的地段。 生物地球化学病带:是指不适于人类和生物生存发展的元素贫乏或富集的地带性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而非地带性的这种环境。 地氟病: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的氟元素过多,致使生活在该环境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 地甲病:是一种伴有机体摄入碘量的多少,而造成甲状腺组织发生代偿性肿大的疾病。 克汀病:是地甲病的延伸,可能是先天性缺碘和缺甲状腺素所导致的一种胚胎疾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伴有机体改变的,进而造成四肢畸形的地方性疾病。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低于人体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 地下水污染:某些污染物质、微生物或热能与各种途径进入水体是水质恶化,并影响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正常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 污染程度:用一定的水质标准来衡量的,一般将水质变坏程度超过水质标准的称为被污染的地下水。水质标准:是适合于某种供水目的所规定的各种水质成分的浓度限值。 *地下水背景值:指天然状态下区域地下水某种化学组分的含量。 *地下水污染方式:指包括污染途径在内的污染质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的全部时空规律。 大气污染:物质和能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的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酸雨:PH小于5.6的降水 拉波特效应:是指城市排放的微尘利于气候凝结,导致下风向降水增多的现象 热岛效应:把城市看成一个温热的岛屿,温度比周围高0.5-2度 辐射损伤;具远期效应,包括驱体效应、遗传效应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是指在人工干预下,在一定的渗流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物质的迁移、转化的作用,是决定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规律的作用。 环境水动力作用:是指由地下水动力要素变化而引起的地质环境中相互间的能量交换作用。 环境水物理作用:是指地下水对热能的传播和转化引起的建筑物第几失稳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的环境作用。 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水质、水量和水温等的变化都可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弥散现象:在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混的流体时,在流体运动作用下出现过渡带,病使溶度趋于平均化,这种现象称为弥散现象,形成弥散现象的作用叫弥散作用。 分子扩散:是指化学势梯度而引起的分子扩散运动。 对流弥散: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运动时,流体内各点流速向量方向和大小不同而引起溶质分散的现象。

高考地理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专题三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 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刺状叶,根系发达) 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 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 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 2、CH 4、H 2、NH 3,现在大气以氮气、氧气为主。 改造了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 (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 3.土壤的形成 (1)形成过程①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②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北部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 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旱、涝、碱、沙 红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 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 造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 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中 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浓缩作用:由于蒸发作用只排走水分,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随着时间延续,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的作用。 脱碳酸作用:地下水中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混合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层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紊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贮水系数(S):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 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地下水的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减少。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有效孔隙隙度: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弱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 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环境水文地质

第一章绪论 1.地质环境:是地壳上部包括岩石、地下水、微生物、大气在内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系统, 它应具有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这三个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是地质学的分支,是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性质和状 态和地质结构变化及有关的地质现象的学科。 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在自然界地下水与岩石、土壤、大气、生物之间建立了平衡关系,由 于人类活动(开采、疏干、充水、污染)破坏了这种平衡,使地下水的组分、性质状态和水动力条件特征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例:与天然成分变化有关的地方病和公害病;由于水质变坏、水量减少而限制了水资源的使用问题。 4.环境水文地质基本认识: 1地质学中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水文地质学为基础,研究水文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 3侧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矿产资源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出贡献 5.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地下水大规模开采:①水井互阻、出水量减少、停止自喷。②含水层疏干、区域地下水位下降。③地面沉降、海水入侵。④地下水质污染(不同成分混合;含水层水动力条件改变;包气带金属氧化物进入;取水工程本身对水质的影响)。 (2)工业生产:废水、废气、废渣。 (3)农业生产:农药、化肥,土壤次生盐碱化。 (4)水工建筑及跨区调水:水动力条件改变、区域水循环改变。 (5)矿山开采:降落漏斗、补、径、排条件改变;矿坑水(酸性废水,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大) 6.原生环境水文地质:是研究水文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 次生环境水文地质:是指因近代人类活动所污染的水文地质环境. 7.环境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原生:天然水文地质环境(包括地下水环境及土壤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研究深度较深。(2)人为的:地下水水质恶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废物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研究深度较浅。 8.原生环境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内容: (1)元素迁移的水文地质条件; (2)控制种类地方病的水文地质因素; (3)改水防病的综合措施。 第二章原生环境水文地质 1.我国古代对原生水文地质的认识: (1)水土环境与健康:管子,李时珍,李吉甫 (2)对环境水质的选择:座禹 (3)对矿泉水的研究与利用:张衡 2.国外对原生水的研究分类文地质: (1)景观学派:研究气温、湿度、高程、辐射等物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且是一些定性的描述性的研究。 (2)周期律学派:侧重于研究生物必需元素的周期变化规律。研究原子的性质、结构及其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 3.国外专题性研究:①大骨节病的研究②脑溢血病的研究③心血管病的研究④癌症的研究⑤ 其它疾病的研究

生物分布与环境

生物分布与环境 知识点解读: 1. 了解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2. 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作用,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的特性及治理方法。 3.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5. 以地理景观图和分布图为切入点,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知识精讲: 第一课时: 一、生物分布与环境 (一)环境影响着生物分布 气候是影响陆地生物分布,尤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喜光植物-- 分布于向阳的地方,或林中的上层 喜阴植物-- 分布于背阳、荫蔽的地方,或密林的底层。 例:图3.39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 热量和水分条件 赤道向两极植被带的变化-- 热量和温度 例如:沿海向内陆过度为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 山麓到山顶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热量和水分 (二)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现象及其指示作用 例一水生植物(莲)和旱生植物(骆驼刺)图3.40和图3.41 莲 湖沼等水湿环境 叶硕大、柔嫩 根系欠发达 骆驼刺 干旱沙漠环境 叶变成细刺 根系发达 例树冠(旗形)指示风向教材图3.42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华北地区"枣发芽,种棉花"。 干旱地区借助植物来寻找水源。 有些植物(如矮牵牛)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小结:生物尤其是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 (三)动物分布也受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自然环境的制约。 除自然因素外,生物分布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埋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

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 1、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自然界水循环的动能和外因是太阳能和大气运动。 3、在对河川径流特征分析与计算过程中,资料缺乏情况下选用方法为等值线图法和水文比拟法。 4、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一般要求高水部分延长不应超过当年实测流量所占水位变幅的30% ,低水位部分延长不应超过10% 。 5、水文统计对水文资料的要求包括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 6、某枯水位Hi的频率P(H≥Hi)=95%,那么此枯水位的重现期为20 年,称为20 年一遇,其余几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此枯水位,平均有95% 的可靠性。 7、在相关分析中,同期观测资料一般要求n ≥12,相关系数│r│>0.8,且回归线误差Sy≤(10%~15%)y 。 8、岩石的水理性质有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四个方面。 9、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等三类。 10、水文地质钻孔对孔斜的要求是,一般规定孔深在100m深度内孔斜度不大于 1.5°。 11、水量平衡的原理是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12、河湖中的水位涨落、冰情变化、冰川进退等水文循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称为水文现象。 13、我国大部分地区洪水系列的经验点据与皮尔逊Ⅲ型曲线配合较好,一般均选用该曲线作为洪水频率曲线的线型。 14、水在岩石空隙中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15、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节理、断层。

16、我国水文计算规范规定,水文频率计算中都采用数学期望公式求解经验频率,用以近似估算总体的频率。 17、正确使用水文比拟法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参证站。 -是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主要来自于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解。 18、HCO 3 19、抽水试验中,影响半径综合地反映了含水层的规模、补给类型和补给能力。 20、由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特点决定了地下水污有隐蔽性、难以逆转性和延缓性三个特性。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我国的洪水以雨洪为主,洪水过程常表现出峰高、量大、涨水急剧而落水较缓的特征。(√) 2、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相等,径流源于净雨,所以径流随净雨停止而停止。(×) 3、当供水充分时,下渗率大于下渗力,供水不充分时下渗率小于下渗力。(×) 4、皮尔逊Ⅲ型概率密度曲线是单峰曲线,只有一个众数,是一条两端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 5、断层的上盘就是上升盘,下盘就是下降盘。(×) 6、重力水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呈层流运动,具有冲刷、侵蚀和溶解能力。(×) 7、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 8、稳定流抽水试验对最大水位降深的要求是,潜水s 在含水层厚度的1/3~1/2 max 不得大于承压水头,并应尽量接近生产实际的动水位。(√)之间,承压水s max 9、断裂破碎带的透水性和富水性极不均匀,打井取水时应首先确定富水部位。(√) 10、两眼井在不同含水层中同时工作,井间距小于两个影响半径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形成干扰井。(×) 11、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就是恰好每隔一百年一定会遇上一次的最大流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李瑞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趋势分析李瑞科 发表时间:2019-09-21T23:10:03.7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李瑞科[导读] 摘要:我国目前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最为关键的时期,需要对国际范围的大趋势加以迎合,继而对人类目前面对的各种科学难题进行良好而解决,这也就要求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相关工作一定要朝着科技化的趋势发展。 身份证号码:62042219841107XXXX 摘要:我国目前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最为关键的时期,需要对国际范围的大趋势加以迎合,继而对人类目前面对的各种科学难题进行良好而解决,这也就要求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相关工作一定要朝着科技化的趋势发展。同时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的相关研究是我国推行的基础性以及公益性的一项工作,关乎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以及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对此本文将作具体阐述。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技;发展;趋势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科技得到迅猛发展,我国地质勘查技术也得很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概述出发,再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 1水文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性 1.1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地下水为主导的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和运动。在水文地质中的研究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治水,二是找水。治水主要是在地质的勘测中对各类工作可能会对水体造成的干扰进行研究;找水则是通过对地质成分进行研究确定地层水的缝分布情况或位置确定,并在后续的工作中或打井或规避,增加人类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地层水给人类获取资源带来的影响。 1.2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出现于上世纪中叶,最开始是为了对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等问题进行解决而提、出的一个新兴的理念。环境地质主要针对的方向是范围大、影响深的自然灾害地质或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影响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在国民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以及交通运营线路的规划进行评估,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环境层面的地质测量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减小由于地质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或人为行为给人类经济建设或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就目前国内的环境地质情况看,在地面水源、土壤以及地下污染治理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对环境进行治理或风险规避中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工作,这也就为以后环境地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 1.3工程地质 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地或路线的地质条件,对场地或路线相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或荷载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或路线,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安全、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水文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皀工作内容 2.1建设布局 建设用地当中主要涉及到交通系统建设、住宅建设以及厂房建设等,而在其中融入高效的环境地质以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继而选择出最为优质的地域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建筑整体的质量形成保障。对环境地质以及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建设位置沉降程度、地下水对地面形成影响程度等加以合理的分析,给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供给出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经过勘测所得出的数据信息能够对建设用地选择的问题加以解决,继而为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提供保障。 2.2水资源勘察 随着我们国家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水资源紧缺的情况,其中包括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很多地方还还呈现出了水资源污染的情况,而想要让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持续提升我国水资源的质量以及供水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国的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经常呈现海水倒灌和地面下沉等情况,有很多城市的水资源目前还处在等待开发的阶段当中。所以进一步深化对水资源的勘察工作,继而对我国目前整体的水资源应用状况、供水质量等加以分析,对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极为有利,同时对地下水在数量以及空间排布的掌握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方向 3.1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 质科技化发展所要遵循的线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三条线索:1科学化发展方向应该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据,具体包括,南水北调、西北水资源三峡工程等等。2科技化发展应该以为政府职能服务、为履行政府法律作为方向。政府职能服务包括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监督利用等等。政府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资源法以及矿产资源法等等。3科技化要向多学科延伸。对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利用地质学基础知识在环境科学以及土木工程学上的应用,由于在工程建设中所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广、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向多学科延伸。 3.2科技化具体发展方向 (1)隧道工程。军事工程、地下铁道、采矿工程、水利工程、公路以及铁路等等都包含隧道工程,并且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铁路建设来说,我国已经有60年余年的历史,其中在隧道建设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岩溶地层止水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大瑶山隧道建设,其隧道长度为14.925km,通过岩溶区深埋为400~500m左右,长度在1km左右,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过一次重大的涌水涌砂事件,造成铁路瘫痪,因此国家提出了关于隧道深层岩溶治水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相关知识。(2)岩石边坡。边坡问题在水库回水、水利工程坝基、公路沿线、铁路工程中表现非常普遍,影响岩石边坡主要因素有河谷外鼓、河谷卸荷回弹、采煤活动对上覆地层的影响、硬岩地层中软弱夹层的风化以及长河谷下沉对边岸的影响等等。(3)干旱地区的地下水开发。我国的干旱地区大多集中于西部地区,其中呢主要包括: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等地区。目前水资源系统模式主要是来源于雪山融水到水库后从山前沿河道深入到地下,最后通过平原溢出,形成绿洲。在未来发展上应当从农业灌溉、地下水与地表水人工改进上进行进一步调节。 3.3为规划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