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低碳旅游_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低碳旅游_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低碳旅游_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低碳旅游_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低碳旅游:气候变化下

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王洁1刘亚萍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2、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旅游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考虑如何在发展中应对及缓解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旅游业产生了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旅游业对气候变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与中国未来面临的巨大减排压力,低碳旅游是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关键词]低碳旅游;气候变化;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10)02-0112-05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解决气候问题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共鸣,中国各行业对于气候变化以及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全新增长模式的关注和认同也与日俱增。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当中,但中国旅游业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降水格局的变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灾害现象加剧等后果,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非常深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但是,气候变化给旅游业带来的那些局部收益极有可能与未来极端气候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相抵消。总体而言,气候变化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旅游产品使用、旅游者决策和旅游业相关利益者都会带来惊人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中的、长远的。以中国旅游业为例,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就已经给旅游业造成了巨额损失,仅张家界的旅游接待人数比2007年同期减少50.4%,旅游收入减少42%,旅游设施损失5千万元,旅游综合收入减少了4亿多元。[10]

1、气候变化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升高加剧了众多的沿海旅游城市以及岛国在海岸带保护方面的巨大风险,甚至直接威胁到旅游目的地的存亡。如著名的度假天堂马尔代夫,该国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超过80%的陆地平均海拔不足1米。IPCC早在2007年就发出警告,如果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18至59厘米,将足以让马尔代夫遭遇“灭顶之灾”。[11]该国被迫用旅游业收入购买土地以备将来转移国民。

2、气候变化对旅游产品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旅游目的地原有的资源禀赋发生改变,使得一些传统旅游项目无法正常开展。研究认为如气温升高2℃,将使阿尔卑斯山Haute-Savoie地区滑雪场数量从35个减少到18个。芬兰罗凡尼米市由于全球变暖,当地的冬季正变得越来越短,传统的罗凡尼米圣诞节旅游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加拿大因纽特人的生活可能因为北冰洋海岸升温而

受到影响;如果降雪继续减少,将会影响加拿大一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比如野地旅行、冬季钓鱼、滑雪活动等旅游项目。[12]而国内研究者提出,尽管气候变暖有利于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持续日数的延长,但是由于桃花节响应气候变化的滞后性,反而导致了时令旅游产品的不稳定,不利于北京时令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313-319

3、气候变化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不仅会考虑不同旅游地的费用、特殊的景观、异域文化等,也会考虑气候条件。气候的变化将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及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并最终对旅游者的动机产生影响。[14]26-29一项对2004年丽江游客的调查显示,19.63-42.97%的游客表示如果冰川消失将不再选择丽江作为旅游目的地。[15]71-80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菌疾病如痢疾、登革热的传播,而传染病的流行对旅游业的危害是巨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出于对健康安全的考虑,以及受到国家出于疾病防控目的而出台的相关政策的限制,旅游者会主动或被动地放弃对某些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4、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旅游业涉及面广,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这种特点使得旅游业的变化并不仅仅是产业内部的变化和经济上的损失,还会牵涉到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不难理解,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从旅游业中受益的各个群体,它不仅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地方的就业机会,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回报以及众多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社会居民的利益,还会导致旅游者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的利益(如舒适气候条件)被削弱。

(二)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小范围内对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些高纬度地区,如加拿大、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温度升高2-3℃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会给经济带来净收益的增加,如使农业产量增加、冬天死亡率降低、降低加热成本、推动旅游业发展等。[16]754-759我国学者也提出;西安市旅游气候环境的舒适期在最近16年来明显上升,不舒适的天数显著下降,变化趋势表明,西安市的气候环境越来越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17]324-327而变暖的气候条件也会提高高海拔地区的气候适宜时间。比如气候变暖很可能延长青海省的旅游时间,使青海的旅游旺季由目前的4个月延长到6个月,并更加凸显极端气候变化下的天然避暑胜地优势,从而极大地促进青海的旅游业的发展。[18]

二、气候变化中的旅游业责任

旅游业在面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旅游业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旅游业是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对2005年旅游业的碳排放作出评估的基础上,认为整个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9%,考虑到未来平均每年约有4%的国际旅游者和巨大的国内旅游者的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5年旅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2005年的150%。[9]

旅游业的碳排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上。其中,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最主要的来源,尤其是航空交通“贡献”巨大。统计表明,旅游交通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整个旅游业排放量的75%,其中航空运输占到旅游交通的50%,即航空运输占到整个旅游业碳排放的40%,以及全球碳排放的2%。随着航空交通的日益发展,相关测算认为到2035年航空运输的碳排量还将大幅增加并上升至旅游业碳排总量的53%。汽车运输的碳排约占旅游业碳排的32%,其他交通方式约占3%,旅游住宿约占21%,其他活动约占4%(如铺设道路、建造宾馆等活动过程中的碳排)。因此,如果人们在旅行中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旅游业以及单独一次旅游中的可能的碳排放将产生巨大的差异。倚重于航空交通的比重越大的旅游方式,对总的碳排“贡献”就越大。比如,远距离旅行在所有旅游中大约只占2.7%,但是对旅游业的碳排“贡献”达到17%。一次借助自行车和帐篷的假期,碳排会接近于零,而如果是穿越南极这样的活动,碳排将达到10吨以上。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的旅游在所有旅游中大约占到34%,但运输中的碳排在总碳排放中只占13%(不考虑住宿和活动的

碳排)。[19]据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所做的调查,如果一架飞机能把180名乘客送到目的地,在消耗相同燃油的情况下,一辆高速火车可以运送1720名乘客,一辆旅游客车可以运送910名乘客,一辆私人轿车可以运送390名乘客。[20]73

除旅游交通外的其他部门,虽然碳排的量在旅游业的总碳排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同样不容忽视。饭店为了提供优质而周到的服务,如不间断的提供热水,洗涤大量的棉织物品,长期保持公共空间中舒适的温度、湿度以及照明,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可向空中至少排放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而一座建筑面积在8万-10万平方米的大型饭店,全年消耗大约13万-18万吨标准煤。[8]

三、低碳旅游——

—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低碳旅游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旅游业逐步形成的共识,也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行业分解,更是旅游业自身应对发展之必然选择。

—气候变化下世界旅游业的选择。关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一)低碳旅游的提出——

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在对该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明确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03年4月UNWTO在突尼斯召开第一次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会议,表明国际社会与旅游研究中对该问题的关注度上升。2007年10月UNWTO在达沃斯召开第二次气候变化与旅游的国际会议,会议成果即为著名的《达沃斯宣言》。同年德国旅游峰会也将气候变化作为关键议题之一。2008年UNWTO发布《气候变化与旅游: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全面展示了第二次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会议的成果,首次全面评估旅游业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并对旅游需求模式的变化、全球旅游业的减排及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之后,UNEP联合UNWTO根据《达沃斯宣言》及第二次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会议的其他成果,提出了对各国旅游实践更具指导意义的《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缓解:框架、工具与实践》,其中明确指出旅游业要走向“低碳旅游”。同年世界旅游日的口号确定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5月24-26日,世界经济论坛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世界商业峰会”上,呈递了《迈向低碳旅游业》的报告,这份由世界旅游组织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旅游企业领导人等多方合作完成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各个部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倡议,表明“低碳旅游”正成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旅游: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的减排责任与选择。2009年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未来的减排压力巨大。旅游业低碳化将是实现我国减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旅游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中国旅游业必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后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明确旅游业的低碳责任,抓住低碳旅游的大好发展机遇,减少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推动我国减排承诺的实现,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最终促进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1、提高节能减排的危机感,明确旅游业“碳责任”。统计资料显示,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我国的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旅游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国家新近更是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1]中国各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和全行业都要认清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旅游业在气候变化下的危机感、社会责任感和行业减排的压力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国家战略配合,在旅游规划、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旅游开发、旅游消费等领域积极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经济系统对石化能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最小消费,履行旅游业的“碳责任”。

2、发挥低碳旅游的先天优势与示范作用,树立旅游业“碳形象”。尽管旅游业碳排在全球温室气候排放中占到了5%,但同旅游业在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10%的贡献相比,旅游业是能耗较低的产业,具有低碳的先天优势。要发挥旅游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先天优势与示范作用,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在中国各行业率先树立良好的“碳形象”,发挥旅游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先天优势,并在解决气候问题的同时仍然能够起到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消除贫困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旅游业者在旅游产品的低碳化设计、讲解、服务,来引导旅游者的低碳消费理念的建立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塑造,提高全社会和其他行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主动践行意识。

3、积极制定和落实低碳旅游战略,降低旅游业“碳足迹”。国际上已经有旅游企业进行专门的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如英国的responsible travel设计了专门的低碳旅游线路,并提倡旅游者在国内旅游,减少因为远距离航空交通导致的碳排放增加。未来我国旅游业要真正实现成为世界第一目的地的目标,单靠传统的观光类旅游产品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世界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国际旅游贸易新规则。中国旅游业要根据行业实际和国家战略,并综合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其他行业与公众的意见,制定可行性强的节能减排的低碳旅游战略,并在旅游景区的设计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交通的结构调整、旅游住宿及娱乐等的提供等方面及时的作出低碳化设计,逐步建立低碳旅游产业结构,形成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生产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提高自身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旅游“碳足迹”的排放,提高中国旅游业在全球低碳经济中的话语权。

四、结论

对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逐步升温中。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气候变化在局部地区可能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是给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产品经营、旅游者决策以及旅游业利益相关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必须意识到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来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是旅游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旅游业具有先天的低碳优势,是实现我国减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业应尽快明确发展低碳旅游的责任感,发挥旅游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先天优势与示范作用,积极制定和落实低碳旅游战略。●

参考文献:

[1]UNEP.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Tourism Sector:Frameworks[R].Tools and Practices,2008.

[2]马丽君,孙根年,康国栋,王美红.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2).

[3]马丽君,孙根年,李玲芬,王敏.海口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11).

[4]陈冬冬,章锦河,刘法建.黄山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变化相关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7).

[5]刘宏盈,马耀峰,高军,赵现红.旅昆入境游客旅游气候感知及对其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08(5).

[6]孙根年,马丽君.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7).

[7]张燕.气候变暖对福建省旅游业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09-23.

[9]吴普.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对策[N].中国旅游报,2009-01-20.

[10]张兴军,桂涛.世界各地旅游城市关注气候变化[N].新华网,2008-04-14.

[11]王鑫方.马尔代夫将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会拟向游客征税[N].新华网,2009-09-09.

[12]贾玉丽.气候变化挑战世界旅游业[N].经济视点报,2008-04-16.

[13]马丽,方修琦.近20年气候变暖对北京时令旅游的影响—以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6 (3).

[14]隋鑫,邵彤.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需求影响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YUAN Lingling,LU Aigang,&NING Baoying.Impacts of Yulong Mountain Glacier on Tourism in Lijiang[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6,13(1).

(上接第111页)透明度,提升产业集群内基于非正式制度的信任水平,政府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一些合作关系进行规范,提高产业集群内基于制度的信任水平;三是要建立一些相关制度提升创新组织的创新动力和延长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如考虑到创新成果的非独占性和不确定性,政府可通过知识产权化和给创新者以某种补贴,像税收、关税或利率优惠等。政府应该鼓励竞争而不是扭曲竞争,是要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此外,政府还要促使产业集群内的中介机构出面组织各个成员共同制定一种集体的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Freeman 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The MIT Press,1982.

[2]Albino V,Garavelli AC.&Schiuma G.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J].Technovation,1999(19).

[3]吴贵生,李纪珍等.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研管理,2000(7).

[4]Larson RB.The Globular Cluster-Galaxy Connection.Proceedings of the 11th Santa Cruz Summer Workshop[C].Santa Cruz,California,1992(7).

[5]Lane PJ&Lubatkin M.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6]Granovetter M.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

[7]聂鸣,蔡铂.学习、集群化与区域创新体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5).

[8]Dyer,Jeffrey H&Harbir Sing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 -petitive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1998(23).

[9]Yli-Renko H Autio E&Sapienza H J.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责任编辑:林先扬)

[16]任小波,曲建升,张志强.气候变化影响及其适应的经济学评估———

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解读[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

[17]王茸仙,董婕,李环娇.西安市旅游气候环境及其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4).

[18]哈承智.青海旅游随气候变暖增温[N].中国气象报,2008-08-04.

[19]UNWTO.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Change and Tourism,Djerba,Tunisia[C].2003(4).

[20]腾月.旅游与气候互相伤害[J].知识就是力量,2007(8).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2009-12-01.

(责任编辑:林先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