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2届“零诊”生物试题分析

2012届“零诊”生物试题分析

2012届“零诊”生物试题分析
2012届“零诊”生物试题分析

2012届“零诊”生物试题分析

本次摸底考试,全卷56题,1至50题为选择题,51至56题为非选择题。选择题覆盖面广,全面考查了必修教材基础知识的教学情况。非选择题分别考查了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其不同分裂时期的特点,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关系,反射弧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及突触亚显微结构,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情况,生物系统中的碳循环以及实验设计与分析,既突出了主干知识,重点内容的考查,又恰当把握了试题的难度,具有优良的导向和检测功能。现仅就非选择题的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51至56题的答题情况

(一)、51题的情况

1、本题填答最好的情况

是“主动运输”,其次是“糖蛋白”、“线粒体”“E→A→D”。

2、学生填答本题出现的主要问题

①细胞结构不熟悉,错误多。如“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混乱。

②错别字多。如“糖被”写成“糖背”,“内质网”写成“内置网”。

③对细胞分裂过程各阶段及其特点不熟悉,识图困难。如“D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回答不准确,做得最差。

(二)、52和53题的情况

1、52和53题的地位和作用

52题,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图像分析题,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53题是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是四川理综卷中连续三年出现过的高频考点内容。

2、学生填答本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阅卷场反馈的信息知道,本题的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5.67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①52题第1空,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哪些,只有极少数同学能答全1、3、4、5,大部分学生总会漏掉1~2个阶段。

②53题的第2小题最后一空需要填c、e,而答全的寥寥无几。

③52题第(1)中,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填出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53题第(1)中很多学生把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相混淆。

(三)、54题的情况

1、试题的基本认识

本题以两个表格资料提供信息,较好地考查了常见的人类相关遗传问题。如第1问,考查了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第2问,考查了伴性遗传的特点以及基因变化的本质;第3问,考查了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对基因(两种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2、学生填答本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部分基础差的考生对这两种病的遗传方式判定不准确,相关遗传类型的特点记不住,基因突变的本质不清楚。

②对于1号和2号个体的基因型书写错误,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只写了一对基因所涉及的基因型。这说明考生考虑问题不全面,没有正确理解题意,遗漏题目隐含的条件和要求。

③关于1、2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此空错误率很高,说明考生对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对基因(两种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掌握很差,不会巧用分离定律来解这类问题。(四)、55题的情况

1、试题的基本认识

该题以碳循环图解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该题共6分,从阅卷场统计结果看,平均得分3.67分,得分率为61.2﹪。

2、学生填答本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题设计的6个考点本身很基础,也比较好表达。但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碳循环图解理解记忆不到位,加上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原因”没有理解,导致答题不准确而丢分。具体表现如下。

①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记忆不牢,理解不深,概念含混不清。如第⑴小题第2空,考查C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很多学生只填到了③④过程,而对于⑤过程不敢确定。

②不少学生不能准确获取题目中的信息,不能准确把握相关知识点间的关系,造成解题错误。如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少学生填成“捕食”,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即分解者,部分学生则填成“微生物”。

③不少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学科专用术语表达生物学概念、原理、事实以及生理过程等。如第⑶小题,错误率最高,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两者混淆不清,造成失误。

(五)、56题的情况

1、试题的基本认识

本题为实验设计与分析题,满分10分,学生得分平均在5分左右。试题考查了学生对鉴定还原性糖实验中的试剂选取、使用、颜色反应的相关情况;考查了学生运用对照原则,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2、学生填答本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记住使用斐林试剂的正确方法及相应的颜色反应。如第1问中,很多学生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混淆,并将“水浴加热”这一重要知识点漏掉。在第2问中,记不清颜色变化或分不清哪些糖为还原性糖。

②分析问题的能力差,表达能力欠缺。很多考生在第3问和第4问的第一得分点中,不能抓住题干中“验证酶的专一性”进行分析,从而导致答案偏离正确方向。部分考生不能找准分析两个实验的突破口是“所用检测试剂不能判断酶是否发挥作用”,而无法得出正确答案。一部分考生虽然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但由于表述不准确和不全面而失分。

③审题能力差。在本题最后的实验改进设计中,部分考生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的“只能在上述表格中选取材料和制剂”这一重要条件及题目中已给检测试剂“碘液”对实验底物和酶制剂选取范围的限定,不能设计出符合实验原理、题目要求的实验而失分。

④答题的规范性不够。部分考生在第2问中,没有描述对照组的实验现象,在改进实验设计中,没有对底物的用量加以描述。

二、反思与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抓纲务本,夯实基础

①通读、熟读、精读教材内容,恰当进行巩固训练。

②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抓点、连线、织网、建体,做到融合贯通,举一反三,为形成学科能力奠基。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能力形成(学习能力、解题能力)的基础。

3、训练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促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①训练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试题中的关键词语,重点语句、结论性语言、图示、图表等的仔细阅读,比较和联系,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正确解题。

②训练时,加强语言表述规范训练,在练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尽量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的知识落实到课本的原型中去,用准确的语言答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