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为6(Speech Acts)、1975年的5间接言语行为6 (Indirect Speech Acts),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75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等,为语用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语用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5语用学杂志6(Journal of Pragmatics);二是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大会;三是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

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1983)的5语用学6(Pragmatics)和利奇(G.N.Leech) (1983)的5语用学原则6(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雏形。语用学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成果有:1993年梅(J.Mey)的5语用学概要6 (Prag matics:An Introduction),1995年托马斯(J.Thomas)的5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6(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1996年耶尔(G.Yule)的5语用学6 (Prag matics),1999年唯索尔伦(J.Verschueren)的5理解语用学6(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等。

k3汉语语用学研究

3.1语用学的引进

国内率先向读者全面介绍语用学的是胡壮麟(1980)在5国外语言学6第三期上发表的/语用学0一文,使后来的学习者有了一个大致的门路。此后,外语界学者的翻译、评价、综述、介绍的文章纷至沓来。(钱冠连1990)就引进的层面而言,除了对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会话结构、荷恩阶(H orn-Scale)理论的引进之外,对言语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s)、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语用模糊等研究问题也都有所涉及。(易仲良1996)随着国外语用学研究的进展,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也都能及时在国内得到介绍,如关联理论、社会与语用、语用与外语教学、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语言顺应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等,使国内读者较快地掌握了西方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给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视野、新方法。语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89年起设立了/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0课题组,运用国外语用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和语用法,部分成果见5语用研究论集6(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中华社科规划课题/中国语用学研究0课题组(1996)也发表了他们的/语用学和中国语用学思想0的论文。该文指出,中国语用学思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语用学思想,包括理论语用学研究和应用语用学研究,如中国古代的易经的语用推理、辩学、名学、表达和释义理论、谬误论等语用学思想和中国当代的形式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思想。

3.2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

将语用学的研究与汉语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语用学理论。在引进的过程中,学者们一方面着眼于语用学或语用规律的理论性探讨,另一方面,特别注意语用学在汉语研究中的实际运用。因此,在中国的语用学研究中,时时可见一些/碰撞的火花0。(钱冠连1990)何自然(1988)5语用学概论6、(1997)5语用学与英语学习6,何兆熊(1989)5语用学概要6、(2000)5新编语用学概要6,熊学亮(1999)5认知语用学6、5英汉前指对比研究6,左思明(2000) 5汉语语用学6,索振羽(2000)5语用学教程6等虽然大的框架取自格赖斯、列文森、利奇等人的语用学理论,但在借用的同时,也重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汉语运用的实际加入了自己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如何自然在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人使用外语的语用现象很有特色。索振羽增加了/语境0专章,阐述了得体准则。何兆熊的/语用学研究中的语料收集方法0、左思明的篇章结构、熊学亮的前指现象等都很有创新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对现存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述、修正和补充(沈家煊1996)。徐盛桓(1993,1994)通过对Levinson语用推导

机制的修正和补充,构建出自己的会话含义理论框架。钱冠连从1986年起,针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连续发表了四篇不同的文章:针对量准则,指出语言对冗余信息有一个容忍度,可以接受多余的话;利奇的礼貌原则不能拯救合作原则,提出了假信息论;在不合作现象中,存在着既不遵守四个准则,又不产生会话含义的合作系统;因而他指出/合作并不是原则0,并建议增加一条准则:身势面相必须与话语和谐一致(转引自钱冠连1997:63)。通过对中国禅宗对话的分析研究,钱冠连(1997:323)得出了/言语交际三相论0的语用模式:

言语交际=混成符号束+语境干涉+智力干涉

混成符号束=语词+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意外的符号

语境干涉=社会背景+交际背景

智力干涉=合适感觉的选择

他认为,语用学实质上就是人文网络语言学。顾曰国(1990)结合汉语,对Brow n&Levinson (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和/面子0概念做出重要修正,并在1993、1994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把言语行为置于社会活动的大范围里加以考察,指出/言语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与听话人有关的双方共同的行为0,很有新意(沈家煊1996)。程雨民(1997)在他的5语言系统及其运作6中对语言中的推理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研究。

3.3汉语语用学研究

3.3.1三个平面语法中的语用研究

国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汉语的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开泰(1985)首先在5中国语文6上发表了5语用分析说略6一文,指出语用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如话题;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如焦点;信息结构的分析;语气情态分析等。他举例说明了语用分析对语法研究的意义。语用作为跟句法和语义相关联的一部分开始纳入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围。(沈家煊1996)

关于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思想是在胡裕树主编的5现代汉语6 (1981年增补本)中提出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结合的思想是1984年发表的文炼、胡附两位先生合写的5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6一文中提出来的。此后的十几年里,汉语语法学界关于三个平面学说的讨论很热烈(可参看袁晖、戴耀晶1998年主编的5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6一书)。三个平面学说的面貌由朦胧而渐趋清晰。范晓(1996)5三个平面的语法观6、(1998)5现代汉语句子的类型6,邵敬敏(1996)5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6等专著是明确运用三个平面学说开展研究的可喜成果。邢福义(1991)提出两个/三角0的语法研究方法论,也主张对语法事实进行多角度描写。

施关淦(1993)指出:/三个平面的说法之所以有新意,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对它感兴趣,就在于其中有个语用平面。有了语用平面,就顾及到了语言的使用,这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基本上只搞静态描写的片面做法,而代之以静态描写跟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新局面0。有了语用平面,很多语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些得到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而对于涉及语用平面的许多具体因素分析,如话题的选择、焦点的安排、说话的场合、上下文的照应、省略、语气、口气、插入语等语用因素的具体的倾向性规律的分析则更有待于系统的研究。目前,对于三个平面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对于语用平面与句法平面的关系,句法结构与语用条件制约与反制约,语用形式或语用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3.3.2话题、焦点、语气、口气、指代等语用因素研究

近几十年,国外关于话题的著述很多,话题在语言中,尤其是在汉语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语言学家的注意。国内在最近十几年来也有不少涉及话题的讨论和著述。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观点:(1)话题主语等同说,肯定话题是句子结构成分,等同于主语。赵元任(1968)、朱德熙(1982)等持这种观点。(2)Li&Thompson (1976,1981)的/主语)话题0类型学理论中,将汉语归入/话题优先0(topic-prominent)型语言。不同的学者,对于这种分类法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多倾向将话题和主语区别看待,如范开

泰(1985)、陆俭明(1986)、胡裕树、范晓(1985, 1992)。范晓(1996:384)认为它们是不同平面的概念,同时承认语用上的话题和句法上的主语在句子中是经常重合的。由于以上几篇论文都不是讨论话题的专文,所以举例只限于少数典型的例子。国内更为详细讨论主语与话题的关系问题,可参见史有为(1995)的/主语后停顿与话题0。(3)话题是主语中的一个小类,并因而把其他学者心目中的话题和主语并存的句子叫做/主谓谓语句0(转引自徐烈炯、刘丹青1998:3)。

徐烈炯、刘丹青(1998)出版的5话题的结构与功能6一书中,把话题看成是个句法概念,并以汉语及方言的有关语言事实为基础,既研究话题的结构,也研究话题的功能,对汉语话题方面的语言事实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理论探讨。曹逢甫(1979)从语段的角度考察主题,看其如何与句法相互作用,寻找主题在语段中的主要功能。

焦点也有人称为表达重心或表达重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根据所收集到的关于焦点的研究文献来看,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是平时焦点研究中主要关注的对象。方梅(1995)通过对预设的分析区别了句子的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同时指出了汉语里除韵律手段外,标记词标示对比成分是汉语里表现对比焦点的句法手段。在徐烈炯、刘丹青(1998:90)的研究中,增添了话题焦点这一类。除此之外,范晓(1998)的5现代汉语句子的类型6对疑问焦点、否定焦点、个别词的焦点的研究等都有所涉及。

有关语气的文章不多,对这一问题讨论得比较细致的是劲松(1992)的/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0。该文通过实验手段主要探讨了北京话语气的韵律特征,并根据语气意义和语法表达形式的结合,把北京话的语气分为4类11种,初步建立了一个北京话的语气系统。贺阳(1992)的/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0根据书面形式标志和语气的不同意义领域,也建立了包含功能语气系统、评判语气系统和情感语气系统的3个汉语语气系统。

对语气和口气的研究,大多是一些说明性和举例性研究。如语气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口气包括肯定、否定、委婉、迟疑等。孙汝建(1999)的5语气和口气研究6一书中,强调三种区别:语气和口气的区别,具体句子和抽象的句子的区别,划分句类的依据和标准的区别,并以此为立论依据,是至今为止较为全面的研究语气、口气的专书。语气的表达方式不是单一的,各种表述关系之间的关系如何,左右句子语气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对指代范畴语法化历程论述得最详细的是吕叔湘(1985)的5近代汉语指代词6一书。书中关于实指、虚指和任指,特指和泛指,前指和回指,有先行语和无先行语,直接称代和转承称代等概念的提出和论述,体现了功能主义的研究思想。(张伯江、方梅1996:155)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张伯江、方梅(1996)也做过系统的研究。除此之外,王灿龙、卢英顺、熊学亮、许余龙等对代词在篇章中的指代作用的研究也很有新意。

3.3.3个别词和个别领域的语用研究

陈平(1987)指出,在话语分析中最典型,成绩最显著的研究课题是对个别词语语用的研究。例如/也0、/连0、/再0、/就0、/都0、/还0等副词或连词的用法,是话语分析的理想对象。这些词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与预设、焦点、蕴含等语用概念有关,对单个字的语用研究,可以抓住一个个具体事实,发掘其内在规律性。如周小兵(1996)/-比.字否定句的语用分析0、/汉语副词的篇章语用功能0,张旺熹(1991)/-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0,徐杰、李英哲(1993) /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0,张国宪(1994)/-的.字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0,吕文华/-了2.语用功能初探0,崔希亮(1993)/-连.字句的语用分析0,郭志良(1993) /试论能愿动词的句法结构形式及其语用功能0,萧国政/右向传递句的凝缩和延展)))关于传息语法的思考0,吴振国/选择问句的删除原则0等等(转引自邢福义、汪国胜、吴振国、萧国政1996)。

对汉语语法中常见的省略和隐含现象也有

人从语用的新角度加以考察(见程雨民1989,范开泰1990,施关淦1994,徐赳赳1993,王维贤1985,张国宪1993,荣晶1989)。

沈家煊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歧义句0(1991)、/语用否定考察0(1993)、/-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语用解释0(1994),其总结性成果5不对称和标记论6(1999)将/标记理论0运用于语法研究,对汉语中多种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做出统一的描写和解释,很有深度和新意。

3.3.4从语境角度的研究

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语境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局部的上下文环境,限于同分析对象前后毗连的语句;二是微观使用环境,包括整段话的主题、目的、当时当地的情景、对话方双方的关系等等;三是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指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陈平1987)

汉语缺少形态,语境分析对汉语话语的理解尤为重要。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首先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西槙光正1992)因而无论在语法、词汇、语音、修辞等的研究方面,还是在语言应用研究的各个领域,甚至在逻辑学及文学等的研究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语境0这一语言现象的重要性。如三十年代初,陈望道在5修辞学发凡6一书中提出的修辞要适应情境和题旨的理论;王德春60年代提出的/使用语言的环境0,后来又把这一概念明确为/言语环境0的理论;张志公(1985)主编的5现代汉语6第四章中明确指出: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等。在语义研究中,对语境理论的应用是以/言语义0和/语言义0的区分和论证为中心的。这方面比较早的文章是王希杰的/论语流义变和情景义变0。以后的几年中,出现了大批相关论题的文章。如罗昕如(1989)的/论现代汉语词的言语义0、常敬宇(1991)的/谈语言义向言语义的转化0、徐思益(1985)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问题0、王建华(1987)的/语境歧义分析0等等。以语境为专题的论文日渐增多,如王占馥(1998)语境研究的专著5汉语语境学概论6、西槙光正(1992)的5语境研究论文集6等。这些研究涉及的范围颇广,研究的内容也很丰富。这些成果反映了国内语境研究的状况,对语境的定义、特征、分类、功能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冯广艺(1999)的5语境适应论6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

3.3.5从语篇角度的研究

胡壮麟1997年5月23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做的题为/语篇语用学0的报告中提出:语用分析不能仅限于句子平面,还应注重语篇分析。语篇分析不仅应该包括口语语料,还要包括书面语语料。这种分析和研究在语言学中称篇章分析、篇章语言学、篇章语法和话语分析等,其中的篇章(text)和话语(discourse)是指句以上的语言单位。尽管对句以上语言单位的分析一直是修辞学、语体学、文学研究等领域所关心的研究对象,但是将这种分析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却是最近二十几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黄国文(1988)的5语篇分析概要6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国外有关篇章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专著,分析对象是英语,这对汉语篇章分析的深入有一定的价值。胡壮麟(1994)的5语篇的衔接与连贯6一书中,除了英语外还讲汉语语篇特点,而且注意汉英两者不同的地位。吸收国外篇章研究的成果,用于对汉语篇章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廖秋忠,他从1983年起连续发表的几篇文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0、/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0、/现代汉语篇章中指同的表达0、/篇章中框-棂关系与所指的确定0、/篇章中的管界问题0、/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0等等,后收录在5廖秋忠文集6(1992),这些文章以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篇章分析中若干重要问题,他的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王福祥(1989)的5汉语话语语言学初探6、(1994)5话语语言学概论6旨在运用话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话语语言学、语篇分析和文章学结合起来,研究汉语连贯性话语的特点及其话语内部构成规律,很有新意。沈开木(1996)的5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6一书从宏观微观结合、语法语义语用结合的角度分10章论述了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包括框架、交际的决策、话语的各种信息、前提、各种语义和语用含义的推导、语义中心、连贯性、宏观整合等,很有特色。刘辰诞(1999)的5教学篇章语言学6一书是从大量的篇章语言学理论中选取对教学有所帮助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较为浅显易懂,面向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的书,很有启发。

陈平(1987)的/汉语中零形回指的研究0,郑锦全(1998)提出的汉语篇章的话题延续结构和徐赳赳(1995)的/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0、(1990)/多动词小句中的零形式0等等都是从篇章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很有特色。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运用Halliday&Hasan(1976)的衔接理论研究汉语中的篇章组织结构,如胡壮麟(2000)的/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的研究0,彭宣维(2000)的5英汉语篇综合对比6。刘哲(1994)在/论话语的衔接手段与话语的连贯及语义分层0中,从话题重现、代词回指、零形回指三个方面,研究汉语的衔接手段,也很有新意。

总的说来,篇章分析在中国国内还刚刚起步。一方面对国外有关理论方法还不够了解,另一方面,针对汉语篇章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也还是很少的。

k4结语

语用学作为新兴学科,引进中国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在引进的过程中,理论语言学家和汉语语言学学者们根据汉语的实际,对语用学理论做了一些补充和修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建立新的有我国特色的语用学理论,对汉语一些语言现象的研究,/火力0分散,还没有做到/各个击破0,有的课题,如指称、指示、预设、焦点、语气、口气等,对分析汉语的结构很重要,都应该做专门的研究。从语境、语篇的角度来研究汉语也是重要的方面。我们认为,只有在充分观察、充分描写汉语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不过,这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曹逢甫著,谢天蔚译.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1987,(5).

[3]陈平.话语分析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4]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范开泰.省略、隐含、暗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6]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85,(6).

[7]范晓.汉语的句子的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8]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9]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12]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J].现代外语,1994,(4).

[1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5]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5).

[1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A].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17]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80,(3).

[18]劲松.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J].中国语文,1992,(2).

[19]刘哲.论话语的衔接手段与话语的连贯及语义分层[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3).

[20]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21]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的起步与展望[J].现代外语,1990,(2).

[2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3]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

[2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5]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汉语学习,1993,(2).

[26]史有为.主语后停顿与话题[A].中国语言学报[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8]王福祥.话语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9]王建平.语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0]王占馥.汉语语境学研究[M].海南:南方出版社,1998.

[31]邢福义,汪国胜,吴振国,萧国政./八五0期间的现代汉语研究[A].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主编.中国语言学

现状与展望[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2]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4]熊学亮.英汉前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5]徐赳赳.多动词小句中的零形式[J].中国语文,1993,(5).

[36]徐赳赳.叙述文中/他0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1990,(5).

[37]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8]徐盛桓.新Gr ice会话含义理论和含义否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39]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1).

[40]易仲良.语用学的方法论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6,(1).

[41]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2]周小兵.句法、语义、语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43]左思明.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4]Bar-Hillel,Y.I ndex ical Ex pressions[A].M ind,1954(63).R eprinted in Bar-Hillel Aspects of Lang uage[C].Amster-

dam:North-Holland,1970.

[45]Gr ice,H.P.L 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P.&M org an,J.Syntax and Semantics V ol.3:Speech Acts[C],N ew

Y ork:Academic Pr ess,1975.

[46]Halliday,M.A.K&Hasan,R.Cohesio n in English[M].L ondon:Longman,1976.

[47]L eech,G.N.Principles of Pr ag matics[M].London:L ong man,1983.

[48]L 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 idge:Cambridge U niv ersity Pr ess,1983.

[49]L i,Char les,N.&T ho mpson,S.A.M andarin Chinese:A F unctio 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L os An-

gels:U 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50]M orr is,C.Sig ns,L anguag e and Behav ior[M].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 Hall,1946.

[51]Sear le,J.Speech A cts[M].Cambridge:Cambridg e U niversit y Press,1969.

[52]T homas,J.M eaning in I nteract ion:An Intro duction to Pragmatics[M].L ondon:Longman,1995.

[53]V erschuer en,J.U 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54]Y ule,G.Pr ag matics[M].Ox fo rd:Oxford U niv ersity Pr ess,1996.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 56 008 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2.术语和定义 2.1 常用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范畴中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词语。 2.2 词形 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书写形式。 2.3 词频 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同一个词语出现的频度,一般用词语的出现次数或覆盖率来表示。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出现次数。 2.4 频级 同一语料调查范围中词频数相同的为一个频级。本词表频级统计分两步:第步形成不同类型语料库的频级,即原始频级。第二步形成总语料的频级,就是将几个原始频级之和再除以不同类型语料库的数目。 3.研制原则 3.1 词和语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同时,根据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收录一些常用的缩略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以及表达整体概念名称的其他固定短语。 3.2 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既注意词语的系统性,又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如以表示季节为根词的一些词,全部收录它的加缀词“初春”“初冬”“初

秋”“初夏”,但对于“‘晚'+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晚春”“晚秋”,未收录“晚冬”“晚夏”;对于“‘残'+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残冬”未收录“残春”“残 秋”“残夏”。 4.《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说明 4.1 本表研制过程中,收集词语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核心语料库、厦门大学的新词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所收词语进行了比对,并查验了该词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系网页以及 Google 网简体中文网页、百度网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 4.2 本表用来检测词频的语料库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中经分词标注的4 500万字语料、《人民日报》2001年?2005年约1.35亿字的分词标注语料和厦门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语料库约 7 000 万字的语料。总共 2.5 亿字。 4.3 本表共收录常用词语56 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 181 个,双音节词语40 351 个,三音节词语 6 459个,四音节词语 5 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 162个。表内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频级相同的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4.4 本规范(草案)提供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音序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的条目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其中,词语的读音只供检索使用,不代表词语的读音规范。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350) (一)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黄廖版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现代汉语“语法、语用”要点

1语法概说 1.1语法和语法学 语法√、语法学√ 1.2语法单位 语素√(语素的检验方法(替代法)、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词√ 短语√(短语和词的分界)(扩展法) 句子√ 2词的分类 2.1词类概说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 词类(词的语法类别);词性(词的语法特征) 词类系统表5-1 2.2实词(能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2.2.1体词√ 2.2.1.1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1.名词可以受量词修饰,一般不能直接受数词修饰,要在 数词之后加上量词,才可以修饰名词 2.一般不受副词“不,很”修饰 3.名次经常用做主语,定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一般不能做状语。 【4.名词无单复数之分,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是一样的←严格意义上不算 名词特点,是汉语特点】) 名词的特殊用法(部分名词可以充当谓语、状语、可以重叠) 名词的附类: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单纯/合成,黏着、定位、封闭) 2.2.1.2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数词(有限的、封闭的 eg.一、二、三、十、百、千)、数目(无限的、开放 的 eg.十一、二十三、四百零五)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2.2.1.3量词(表示计量的单位) 物量词(名词前)、动量词(动词后)、时量词(兼有物量词和动量词的特点) 2.2.2谓词√(主要充当谓语,有时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2.2.2.1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A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 语的是不及物动词 B多数动词可重叠。【单音节AA(第二音节轻声) 双音节ABAB(第二、四音节轻声)】【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短暂,如“你休息 休息就会好的”;同时也表示尝试,如“这辆车让我先骑骑”】 C动词 前一般不能加“很”等程度副词 D大多数动词可以受“不,没(有)”修饰, 构成“V不V”或“V没V”肯定否定重叠形式 E动词经常加上“了、着、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010552376.html,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作者:张静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本文拟对研究“连”字句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语用的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以下综述,主要包括:“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和“连...都/也...”结构的话题与焦点研究。希望能对学者们的更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语用含义;焦点;话题 一、引言 汉语“连”字句指包含“连...都/也...”结构的句子。如:“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 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如Paris,M-C(1979),Shyu,S-I(1995),Tsao,Feng-Fu(1989),蔡维天(2004)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连”字的词性;“都、也”的功能;“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八九十年代以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也很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将对“连”字句的语用进行综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越来越多,学者们运用语用学原理从不同角度对“连...都/也...”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1、“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 语用含义即话语含义,它不是通过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指说话人说出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另一种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地表示的意义。当然,学者们也意识到“连...都/也”的会话含义,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崔永华(1984)分析的“连...都/也...”句的语用意义是:一是说明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深;二是证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他引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1.这个歌儿太流行了,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使用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得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得意义,基本用途就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与拟声词。 (一)实词 1.名词:表人与事物得名称。 (1)表人与事物得名称得,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得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得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得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得名称得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得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得,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得,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得,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得,如:使、让、叫 (5)表判断得,如:就是 (6)表相似得,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得,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得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得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得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得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得词。 (1)表确数得,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得,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得,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得,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单位得词。 (1)表物量得,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得,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得词。 (1)表人称代词得,如:我、您、她、她、它、我们、您们、她们、咱们、自己、人家

现代汉语处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处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11T14:22:17.98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作者:申茜茜 [导读]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处置句是黎锦熙先生最先描写,王力先生最先定名的一种句式。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处置句的研究,近百年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的热点。本文将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来概述现代汉语处置句的研究历程。 关键词:处置句;句法;语义;语用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处置句是黎锦熙先生最先描写,王力先生最先定名的一种句式。自王力先生把“把”字句命名为“处置句”之后,数十年来,处置式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汉语语法学上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下面本文将从处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和教学等方面来回顾处置句的研究。 一、处置句的句法研究 现代汉语的处置句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的研究上面。“把”字句的句法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条件的研究和“把”字句与相关句型的变换关系研究。“把”字句构成条件的研究起源于吕淑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和《“把”字用法的研究》中,他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和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的“把”字的用法,提出了“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和“谓语复杂”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动词的处置意义、宾语的有定性,这些都是消极条件,只有第三个条件———动词前后的成分———才具有积极的性质,才是近代汉语发展起这个把子句式的推动力”。他的这种观点不仅开创了“把”字句构成条件的研究,而且对“把”字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最好的看法。以后的“把”字句构成条件的研究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孤立地分析“把”字句结构中的某个成分。有的从动词出发,专门研究“把”字句中的动词,如郭德润的《“把”字句的动词》(1981)。有的专门研究“把”字句中的宾语,如王还的《“把”字句中“把”的宾语》 (1985)。有的专门研究“把”字句中的状语,如李增吉的《试谈“把”字句中其他状语的位置》(1992)。另一种情况是将“把”字句结构中的相关成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考察。这类文章有宋玉柱的《谓语另带宾语的“把”字句》( 1981)和《关于述语为“进行”的“把”字句》(1988)、王惠的《“把”字句中的“了”、“着”、“过”》(1993)等。句式转换研究方面,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相互转换关系及限制条件的研究。论文有傅雨贤的《“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1981)、詹开第的《动结式动词与“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1985)、邵敬敏的《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1985)等。 二、处置句的语义、语用研究 处置句句的语义语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把”字句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把”字的宾语的语义研究上。我们主要介绍三个时间段的研究热潮: 1.五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以前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后来(1932)还作了解释,他说“中国语之用`把'提宾,文学上之影响也,修辞上之需要也,实用上之演变也,非其素质然也。”在此之后王力提出“处置”说,开创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从此拉开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序幕,此后“处置”说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界“把”字句语义研究与争论的核心问题。五十年代,围绕“处置式”和“处置义”还形成过正反双方的争论。王力(1958)本人不仅坚持他四十年代“处置”说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继事式”以补充其“处置式”的学说。反方是胡附、文炼(1955)和梁东汉(1958)。 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时期“把”字句的研究成果比前两个阶段要丰富得多。这时“把”字句语义研究有两个侧重点,一是“把”的宾语的语义类型的研究。主要有朱德熙(1981)的《语法讲义》、詹开第的《“把”字句谓语中动作的方向》(1983)、邵敬敏的《把字句研究纵横观》(1987)等。二是有关“把”字句句式含义的研究。主要有潘文娱的《对把字句的进一步探讨》(1978)、宋玉柱的《处置新解——略谈把字句的语法作用》(1979)和《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1981)。这里尤以宋玉柱对“把”字句“处置”作用的解释相当合理。他对“处置”下的定义是:“句中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成分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以至往往使得该成分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该阶段“把”字句研究更加活跃,语义研究上的突出表现是研究的层面和角度更为多样,有的还涉及到了语用分析。崔希亮的《 “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1995)对“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进行了综合研究。沈阳的《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其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1997)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解释了“把”字句。郑杰《 “把”字句的处置结果与处置行为动词》(2000)从处置结果类型与处置行为动词类型两方面论述“把”字句的语义问题。该阶段比较突出的是出现对“把”字句的语用分析的论文。如张旺熹的《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语用分析》(1991)把“把”字结构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考察,认为“它(“把”字结构)以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为本质特征”。金立鑫的《“把OV在L”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1993)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分析了“把OV在L”结构。在《“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1997)一文中他对交际中选择“把”字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选择`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句法、语义、上下文篇章、语句重点和个人风格等因素决定的。在这些因素之间形成了一个从强制性到非强制性的等级关系。”尽管这样的语用分析研究比较突出,但从整体上看“把”字句语用方面的研究还是显得十分地有限,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55. [2]吕淑湘.汉语语法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简介:申茜茜(1992.11),女,汉族,山西省长治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白语语法。

大一现代汉语复习知识点重点 含(绪论)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一下) 现代汉语(绪论) 现代汉语概述 什么是语言? 人所说的话都的总称。 1.语言的功用 2.语言的本体 3.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民族性 从功能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从功用来说,语言又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具。 从语言本体:所以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所有语言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人有目的地发出的、而他人能从中理解、体会其意的声音实际是有一种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 语言就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符号具有二重性,能指所指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还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主宾表定状补 (刘)老师(大口)吃(完)(红)苹果。 定语主语状语动补语定语宾语 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状语后置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看,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口语是语言最根本的变现形式。 书面语是指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且加以提炼、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认为是语言的代用品。 体态语:手势语,唇语…… 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强调 语言不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获得语言不是靠学习,而是靠习得,正是这种本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小结 1.外部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内部结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结构上,语言是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还是一个很有规律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二、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定义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考试大纲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现代汉语语法学 ”是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它们分析现代汉语的事实。 自学考试者应较系统地了解汉语语 法学简史、汉语语法特点、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构成句义的因素、词的分类问题、主宾语 问题、歧义句问题、 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层次分析、 变换分析、 语义格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 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汉语的语法现象。 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十一章, 其中第五章关于词的分类问题、第七章关于层次分析法及 有关问题、第八章关于句式的变换问题和第九章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重点章。 第十一章 为可选章,可让学生自行阅读。其余章为一般章。 二、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语法和语法学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语法这一概念、 语法所包含的内容和语法学的简史, 特别是了解 汉语语法学经历了草创模仿、探索革新、振兴繁荣三个历史时期。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 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 历史比较语法、 描写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2. 我 国语法学只有一百年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草创、模仿时期 (1898-1936 ,),代表作有 两部:①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着作。 其核心是词本位”。 ②黎锦熙的《新着国语文法》,这是第一部以白话文为描述对象的语法体系,其特点是 句 本位”。二是探索革新时期 (1936 一 1949),反对简单模仿,利用西方语法理论寻找汉语语法 特点,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有三:①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语法理论》;②吕叔湘 的《中国文法要略》;③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是振兴、繁荣时期 (1949 一现在),解 放初期出版了最具特色的两本着作: ①吕叔 湘、 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丁声树等着《现 如吕叔湘主编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答问》 了解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具体特 点, 认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复杂对应关系, 认识如何在事实考察中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 义结合起来。 (一)识记: 代汉语语法讲话》 。拨乱反正后又出版了几种重要专着, 他的《现代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的《语法讲义》、 等。 (二)领会: 1.什么是语法; 2.语法的内容。 第二章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语法形式和语法形式的概念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 56 008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2.术语和定义 2.1 常用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范畴中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词语。 2.2 词形 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书写形式。 2.3 词频 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同一个词语出现的频度,一般用词语的出现次数或覆盖率来表示。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出现次数。 2.4 频级 同一语料调查范围中词频数相同的为一个频级。本词表频级统计分两步:第一步形成不同类型语料库的频级,即原始频级。第二步形成总语料的频级,就是将几个原始频级之和再除以不同类型语料库的数目。 3.研制原则 3.1 词和语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同时,根据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收录一些常用的缩略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以及表达整体概念名称的其他固定短语。 3.2 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既注意词语的系统性,又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如以表示季节为根词的一些词,全部收录它的加缀词“初春”“初冬”“初秋”“初夏”,但对于“‘晚’+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晚春”“晚秋”,未收录“晚冬”“晚夏”;对于“‘残’+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残冬”未收录“残春”“残秋”“残夏”。 4.《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说明 4.1 本表研制过程中,收集词语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核心语料库、厦门大学的新词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所收词语进行了比对,并查验了该词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系网页以及Google网简体中文网页、百度网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 4.2本表用来检测词频的语料库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中经分词标注的4 500万字语料、《人民日报》2001年~2005年约1.35亿字的分词标注语料和厦门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语料库约7 000万字的语料。总共2.5亿字。 4.3 本表共收录常用词语56 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 181个,双音节词语40 351个,三音节词语6 459个,四音节词语5 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162个。表内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频级相同的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4.4 本规范(草案)提供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音序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的条目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其中,词语的读音只供检索使用,不代表词语的读音规范。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

一、语用概述 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 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 能进一步了解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一般规律,能深刻理解在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使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相关要素 (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在一般情况下,发话者(包括说者和作者)都是要通过说出某些话以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 a.请你关上门。(请求) 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 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走了!(威胁) 2.分析发话者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发话者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使受话者理解其语用意图并在受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策略 (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 例如: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到澳门狂赌,输得一干二净。有人不知情,想请他赞助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 他刚从澳门回来,没钱了! (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 (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受话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例如: A:面条里要放辣油吗?B:我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的具体内容。 例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有好处。2.你好! (问候语) (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 2.言外语境:即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言语交际中的表达和理解得以完成,除了语言符号链条起中心作用之外,语境中的非语言的因素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语境与发话者、受话人的关系 (一)语境是交际各方共享的 (二)语境是参与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 当分析某段话语的理解涉及哪些语境因素时,只要列出相关的语义命题就能清晰地把它们显示出来。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现代汉语几类副词的语用预设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现代汉语几类副词的语用预设研究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最初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的课题,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预设因此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由于语义学与逻辑哲学有着密切联系,预设顺理成章地在语言学领域内首先成为语义学书籍无法忽视的问题。 预设概念进入语言学领域后不仅很快成了语义学中的重要范畴,而且慢慢成了句法学中的重要范畴。语用预设的概念最早是由Robert Stalnaker提出来的。Stalnaker(1974)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后来,很多语用学书,如《Pragmatics》(Stephen Levinson,1983)及《Pragmatics:A Reader》(Steven Davis,1991),都将预设研究列为语用学的两个中心论题之一(另一个中心论题是间接言语行为)。可见,预设在语用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预设研究的深入,以及所涉及的有关理论问题的发现,预设相继成为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中的重要研究论题。 至于目前的研究状况,郭肇楷有很好的概括:“应当说,关于前提的理论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关于前提的统一、完整的概念和定义,对研究对象也并未划定十分确定的界限,关于前提的分类理论众说纷纭。这都说明,前提本身是十分复杂而没有研究透彻的现象。”要透彻了解“预设”现象,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预设是怎么产生的?它来源于某些词、词语、句式或某种语境。这些能够触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提纲

现代汉语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汉语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不光是现代汉民族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从结构上,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它可分三个方面: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二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事物的类别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靠语言来表明。三是人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4.现代汉语有两种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 5.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6.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7.方言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8.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9.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名称 汉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被称为“雅言”,从汉代起称为“通语”,明代改称为“官话”,到了现代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则称为普通话。 10.“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白话文最后在书面上取代文言文创造了条件; “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言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11.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2.汉语方言的差异性 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的差异最大,词汇的差异次之,语法的差别最小。 12.七大方言区名称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13.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特点 ①没有复辅音。②元音占优势。③音节整齐简洁。④有声调。 14.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特点 ①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②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③同音语素多。 15.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特点 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 本一致。③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16. 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有词句意义的声音 才是语音。 1.语音三种属性 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2.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语音的高低,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汉语音节里有几种声调、句子有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3.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