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读书对人生的启示

读书对人生的启示

读书对人生的启示
读书对人生的启示

读书对人生的启示

杨义

▲作者简介:杨义,广东省电白县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新文学图志》、《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以及十册《杨义文存》等著作30余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美国耶鲁、哈佛、斯坦福,以及日本、法国诸名校。

读书是人类的专利,人类创造了书籍这种方式,用来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涵养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步步登高,走向辉煌。如果到动物园,看见猴子拿着书来读,那大家会感到很滑稽;但是如果看见小孩拿书来读,那大家都会去称赞他,觉得他有出息。这就是说,书把人与猴子分了类。

中国从南北朝以来,就有给周岁的小孩“抓周”的民间风俗:在小孩面前摆上书籍、笔墨、玩具等小物品,从他抓取什么上预测他的性情、志趣或未来的前程。《红楼梦》里贾宝玉“抓周”,面前的书籍、笔墨、乌纱帽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气得贾政老爷大骂他“将来酒色之徒耳”。如果他抓了书籍官帽,全家都会欢天喜地的。所以人创造了文字,进而形成了书册典籍,这就成为人创造文明、发展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标志。

书可以是上下数千年、远近数万里的人写成的,但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可以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对话,明天可以同荷马、但丁对话,只有人才能享受这种无障碍对话的读书乐趣。书籍积累、交流、传播着知识,日久天长,川流不息,它已经积累、交流、传播成现代知识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不读书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读书是开发和释放中国人力潜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怎么样把我们人口的资源转化为人才的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的普及和读书风气的普及,将是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运兴衰的一件大事。

我出生在广东电白县,是整个乡里第一代小学生。同学里面,有许多人因为家境贫困,父母过早让他们回家务农了。我的父亲勒紧裤腰带也让我去读书,能读到哪一步就支持我读到哪一步,所以才读到有考大学的机会。中国农村教育普及,应该当作开发人才很重要的方法。

当时我在广东农村小学,除了学校功课之外,能够接触到的书籍,就是一本《千家诗》和一本《古文观止》,还有乡村木偶戏,比如《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

《五虎平南》。我父亲读过两年私塾,因为要种地,他两年私塾读得断断续续,不如人家两个月时间,但是《千家诗》、《论语》、《孟子》这些他当时都会背,而且是古腔古调地吟哦,使我受到最初的诗词音律和经典文化的启蒙。农村读书条件差,诱惑也少,不像现在有些青少年那样迷恋电子游戏,因而注意力比较集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能充分发挥有限的学习条件给我们提供的可能性,自小就形成浓郁的读书趣味,经过锲而不舍、日积月累,是可以发展成专门的知识系统的。

譬如《千家诗》,上图下文的版式很能吸引阅读兴趣,第一首程颢的《春日偶成》,什么“云淡风轻近午天,随花傍柳过前川”;还有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以及苏东坡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等等。这样的诗把它背下来,就知道了过去诗歌的音律声情之美。小时候读《千家诗》是音调把我领入门的,这一点可能会发展成为以后诗歌研究的新视角。

读《古文观止》没有读《千家诗》那么轻松,轻松可以刺激兴趣,沉闷可以磨炼毅力。对于读书而言,毅力和兴趣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有毅力就能深入到文章的妙境当中,也能激发出更深沉耐久的兴趣。比如读骆宾王为徐敬业写的《讨武瞾檄》,就可以从它蕴含的历史典故中找到兴趣。据说武则天读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只是笑笑;但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说的是高宗皇帝尸骨未寒,但是中宗——武则天的儿子,六尺之孤现在在哪里呢?给武则天夺了他的权了。读到这个地方,就触动了武则天敏感的神经,她就很不高兴,说我们的丞相为什么不发现和收罗这样的人才?古诗文往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掌故的世界,据说一些老先生学问好,就因为他懂很多与诗文相关的轶闻传说、故实原委。

过去文学史不怎么写掌故,我主张写,这可以增加文学史的史料厚度和阅读趣味。当然,有些掌故考证起来可能有问题,但你对它的虚构成分心中有数,反而可以扩展阐释的空间。为什么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有人却要杜撰这件事,这本身可能就是个精神史的问题。

比如贺知章金龟换酒跟李白同喝,这个掌故见于唐人写的《本事诗》,根据是李白写的《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现在看贺知章诗的成就还不如李白,他用金龟换酒跟李白一起喝,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李白为什么如此感激涕零呢?实际上我们如果还原到这个掌故当时发生的情形,就颇有意味了。贺知章是70多岁的秘书监,比李大40岁,部长级干部。李白一个文学青年30多岁写了几首诗,第一次到长安,在小旅馆里住,一个70多岁部长级干部,三品官员,到旅馆去看他,而且解下自己的金龟(唐朝是三品以上官员佩带金

龟,四品银龟,五品铜龟),就像将军把自己的徽章拿下,做抵押去换酒陪你喝,称赞李白是天上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的诗和酒打破了官本位的等级制度,这种文明共享的情景在后世的唯官是崇、见钱眼开的世俗体制中是难以想象的。

我小学三四年级就读《三国演义》。读这部书,就懂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像周作人讲《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他把古代言志的文学、载道的文学的起伏,说成是构成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脉络:言志是个性的、抒情的,载道是政治的、说教的,两种文学互相起伏,构成文学史。他没有什么理论根据,就是根据《三国演义》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么一个历史循环的理论。所以,一个人小时候接触的书籍,都可能埋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有可能刺激日后作为一个有心人继续读书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也就可能发芽生长成一个专门的学问体系。人的内在潜能是多方面的,要从不同角度开发自己的潜能。

读书是一种终生的旅行、终生的事业

知识和学问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持之以恒,把读书作为终生的习惯。

欧阳修曾经说到他最好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他提出“三上”的说法:枕上,马上,厕上。他平时对文章苦苦思虑,全神贯注,才能在不经意中灵感突然袭来。不是书要我去读,而是我要读书,永远当主语的人是大写的人。条件人人有差别,读书的欲望全然在我们自己,要充分挖掘、发挥你遇到的每个机遇所提供的可能。

我现在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些成绩,就是懂得如何通过自己切实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的人。这种走路方法,也就只有方向,没有终点。

学习的欲望是一种知不足而求足的欲望。要保持这欲望,使它长盛不衰,在一些关键时刻就要超越种种精神障碍,处劣势时发现自己的优势,翻过一面看问题。

刚上大学的时候,上海、北京的同学,一开口就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什么普希金、高尔基,而我在农村里只知道《说唐》里面李元霸是第一条好汉。对于自己与城市同学的知识落差,感到有些悲观。《琵琶记》中有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不可能一路坦途,可贵的是在忧患中不损志气,遇到坎坷就翻过一面看自己。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竟然跟城市里的同学考得分数差不多,说明我在同等条件下更有潜力。翻过一面看自己,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要看到自己还有潜力。我想,这种翻转式思维大概也是一种智慧,可以激发出一种精神力量,知不足而思补足,化劣势为另一个角度的优势。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就看你如何对待和处理。处置有方,这才是最要紧的。

自己是自身潜力的载体,潜力的释放,精神的解放,自己最知深浅,自己最知可能。

所以,首先要有自己主体性的觉悟。最可怕者,是折断自己的主心骨。开拓可以认识自己的潜力。别人用8个小时读书,你花上10个小时读书,把应该读的文献都梳理一遍,才能在学科领域获得充分的发言权。同时,建立自己的信心。

有的人知识比较系统,本是好事,但是写文章容易落入教科书框套。有的人知识比较芜杂,本是坏事,却往往有自己的体会,不入框套,一旦成熟,就多少有点创造性。这很重要。研究工作贵在创新,如果别人怎么讲你就照着讲,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精神优势,欣赏和发挥自己的这种优势,把它落实到刻苦上,建立学术上有根柢的创新机制。

我写小说史读了近两千多种书,也是因为有北京的各家图书馆,还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图书馆,它的藏书为地方图书馆所不及。守着文学所的50万专业藏书,而不认真读书,实在有点像杜牧所形容的“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了。

围绕着一些有价值的、有兴趣的领域,对与它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竭泽而渔式的阅读,相互比较揣摩,从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别、不同层面的变化、甚至相反相成中,发现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体验。这样,你的思想就自由了,你就有了发言权。因为人家没读的你读了,人家没读那么多而你读了那么多,人家没注意到的你注意了。

作为专业化读书方式的竭泽而渔,是耐人寻味的。泽中有水,甚至混有泥泞,不易看清鱼的真面目。要把这水呀、泥呀排尽,以便把鱼通通捉到,就要寻找到排水的有效方法和渠道。

比如籍贯在我们广东省番禺县的现代女作家凌叔华,一些作家词典和文学史说,她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当过保定知府,这就泥水浑浊,难辨真假。怎样排除浊水,去伪存真?就需要找出有效的渠道。渠道之一,凌福彭既然出身翰苑,就应该查一下清朝后期历科进士的名录。一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鱼”就浮出水面了:他是光绪21年(1895)乙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渠道之二,他既然当过知府以上官员,《清代职官年表》应该有他的记载,一查就明白,他当的不是保定知府,而是顺天府尹,即北京市长。宣统元年(1909)晋升为直隶布政使,直隶省的行政财务省长,由正三品升为从二品,地位比从四品的知府显要得多了。渠道之三,既然他的籍贯是番禺,就有必要查一查,清光绪年间编撰的《番禺县续志》,连她的祖父、曾祖父作为知名乡绅行善积福、创制器具的材料都找出不少。我和客居英国伦敦的凌叔华通过信,她并不知道这些县志材料。如果我们还能找到凌叔华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古韵》(AncientMelodies),然后再去阅读她早期的小说,对于鲁迅评价她“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展示了“世态的一角,高门世族的精魂”——就可以获得更深刻的领会了。

“竭泽而渔”,是陈垣先生倡导的治学方法,他当过北师大的校长,是与陈寅恪齐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元也里可温教考》等文章,堪称竭泽而渔治学方法的典范。他为了搞清《元史》中不时出现的“也里可温”这个词的含义,就把210卷的《元史》全部读了一遍,把所有“也里可温”的条目全都抄录下来,然后把蒙古白话写成的《圣旨碑》和其他元代书籍里有关“也里可温”的材料进行参证,终于发现“也里可温”就是元朝基督教各种派别的总称。前辈学者这种见疑不放,对于有价值的、但别人不甚经意的疑难问题穷追不舍,从不一知半解,舍得竭泽而渔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成功离不开读书

读书是一个以我的生命来对证思量书中生命的过程

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英国诗人弥尔顿说过:“书籍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含着生命的结晶,包含着像他们的子孙后代一样活生生的灵魂;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小瓶子,里面储存着那些撰写它们的活着的智者最纯粹的结晶和精华。”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辨。”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注意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握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好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

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所以,鲁迅从不喝醉。这段话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没查到,又找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也没查到,后来偶然读书时,发现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诫,必须做笔记,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好。如果把鲁迅跟酒的关系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查起来不就很方便吗?也就用不着花半年时间去大海里捞针了,一有感受就写下来,要赶快,不要偷懒。

既然把读书当作人与书的生命的对证过程,是过程,就要设计好自己阅读的阶段性,处理好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逐渐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设计自身学术拓展的战略家。记笔记,关注对证过程的生命痕迹的记录;设计,关注生命对证的过程性的衔接和超越。

我讲点自己的经历供大家批评和参考。三卷《中国现代小说史》写完后,我读了近两千种书,如果在同一领域继续做下去,写一二十本书是没问题的,只要加一点新的资料、新的角度。但我想再写这方面的书,短时间内在分量上是超不过自己的小说史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条件可以转移我的学术领域。考虑到当时才40出头,身体还好,精力充沛,在文学所读书时间相当充裕,完全可能再做一个领域。在国家研究所做学问做成模样,就不能拘束于三五十年的现代文学,有必要转到二三千年的古典文学,予以古今打通。

但是转古典怎么样入手,这是一个很要害的问题。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关键是能否找到切入口。考虑到我搞过现代小说史,从古典小说切入,也许是最佳的选择。所以,我先进行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研究。

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既是乐趣,又是冒险,下的功夫要比人家加倍。所以,《中国古代小说史论》每一章都力求广泛阅读,精心写作,光是在《中国社会科学》,5年间就发了6篇文章。《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也各发1篇,英文转载过4篇,《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过15篇30万字,这可见自己在读与写上都是下了功夫的。尤其到新领域大家眼睛都在盯着你。古典小说史论的系列文章发表的过程中,韩国、新加坡都有一些学者说,中国有两个杨义,一个搞现代,一个搞古典,后来开会在一起时大家才知道是同一个人。

反思过去,我读书做学问打破了不少规矩。比如,古今贯通的作法,在当时也是越出规矩的。按照当时的学科分割体制,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是隔行如隔山啊,不光是时段的问题,不光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有评价体系、工作规范和思维方式的问题,实在贯通之途,关隘重重。而且既然破了当时的一些规矩,人家用五分功夫,你得用十分,做到人家挑不出你的

毛病。就是说,在现代小说史研究上建立自己哪怕一点点优势,在转移自己学术注意力的时候不要脱离这个优势,还要依凭这个优势开发新优势。若能这样,就在当时学科分割得隔行如隔山的情形下,为自己准备了从山的这面走到山的那面的一块垫脚石。有这块垫脚石和没有这块垫脚石很不一样,它为读书过程建立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两个不同的学科分支的对话系统,从而为古典小说研究投入新眼光、新思路,才能得出一些为现代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见解。

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我在1992年为什么要到牛津做半年客座研究员,就是要读西方叙事学著作。七百多年前波斯诗人萨迪在跋山涉水、托钵化缘的漂泊生活中,就说过“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样的话,难道我们在开始航天的时代,就不需鼓起翅膀,翱翔于中外古今的知识空间吗?

既要以智慧读书,又要在书中读出智慧,读出深度,读出精彩,读出意义

世界上书籍之多,用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说是浩如烟海一点也不过分。而近世以来,企图对书中知识作出种种解释的思潮流派又五花八门,这就使得读书在面对花招百出的路标时既受启发,也易陷入迷魂阵。要保持一颗纯朴的心去认知书中的原本意义,已是难乎其难的事了,戴着不止一种颜色的眼镜走进书海,难免会坠入五里雾中。

因此,我提醒大家,读书要重视自己的第一印象。这是我们文学所老所长何其芳讲过的一句话,读书要重视第一印象。有感悟力、有感觉的人,第一印象是鲜活的,抓住新鲜的思想萌芽,上下求索,推演出一个新的理论。读书要首先不淹没自己,然后才能挺直腰杆与五花八门的思潮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切不要被一些现存成见和空泛术语套住,诸如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等等,不要被这些大概念束缚,以至遮蔽眼睛。首先看看李白、杜甫原原本本的是什么,我读了之后首先感觉到什么。杜甫有一首诗《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说花敬定将军请他吃饭,奏的曲只能在天上,在长安,皇族那里,朝廷那里听到,人间能够得闻几次呢?如果先入为主地相信宋人、明人出于忠君思想的解说,就会人云亦云地认定杜甫在讽刺花敬定,讽刺他僭越非分,在宴会上采用了皇家才有资格享用的礼乐制度。事情果真这样吗?现在一些注本都是这样讲的,沿袭明清时代的诗话诗评。这样讲似乎有学问,似乎很保险,但是实际上放

弃了还原和创新的可能。杜甫还写过一首赠给花敬定的《戏作花卿歌》,称赞“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歌颂他平定叛乱勇猛剽悍的能力,说朝廷为什么不把他调到中原平定安史之乱,“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却在这里守成都?既然如此,人家把你视为知交,请你吃饭,给你奏好音乐,你竟然还讽刺起他来?杜甫如果这样,我觉得他心灵是扭曲的。实际上杜甫何尝是这意思呢?杜甫是说这美妙的音乐只能在长安朝廷里听到,现在我居然在成都将军府里也能听到了。可见安史之乱后,皇家的梨园子弟都流散了。这是开了一种风气,也就是中唐诗人用梨园子弟的流散来回忆沉没了的盛唐,别具一格地言音乐以怀旧。

沿着这条思路,杜甫到夔州看到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叹息着“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如今都流散到这里来了,“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杜甫到江南看到李龟年,又叹息过去在长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想不到现在到了江南,“落花时节又逢君”。盛唐衰落到这样子,梨园子弟流散到江南来了。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现在的九江,看到长安教坊的琵琶女流落到这里,就不能不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以致这位江州司马的青衫都被泪水打湿了。中晚唐用音乐来怀念沉没了的盛唐,是一种思维的模式。这样解释,才可能对杜甫饮酒听乐时忧虑苍凉的情绪感同身受,“此曲只应天上有”,天上才有的曲子到这里都能听到,盛唐已不可收拾了。如果拘泥于古人的忠君思想,认为杜甫吃饭都不忘皇帝,每饭不忘君,就丢失了杜甫作为一介寒儒漂泊千里的那份旷野情怀。现在很多研究受宋人影响很大,我们要打扫历史尘埃,从重视第一印象做起,用现代的精神、今天的眼光好好审视诗和诗人的原本,增强经典重读的创造性。

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李白喝酒时举杯作诗,杜甫听乐后提笔赋诗,是写给我看的,而不是写给唐人看了以后宋人看,宋人看了以后明清人看,我们的前辈又看,我只能跟在他们背后评判是非,拾人牙慧。我想起了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句话:“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宋朝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应该拿起这把带弯钩的问号钥匙,启动疑中求进的思想主动性,质疑自己的眼光为什么只看前人的背影,而不能站得更高一点,直接面对事物的本原和本质。我们应该直接面对杜甫和李白,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文化生命。李白昨天晚上跟我一起喝酒,他拿起酒杯就吟唱《将进酒》,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今天上午和我一起,赴花敬定的宴席,为音乐而感动,叹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要直接面对他们,而不是在历史层层的阻隔、术语层层的裹挟中无所作为,把自己遮蔽起来。李白、杜甫的诗,就是写给我看的,我先读了之后,得出我的印象,再来看前人怎么说的,跟他们对话。这种研究程序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跳

过背影,直趋本原,留住感觉,反思前贤。

朱熹讲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中最重要的是心要到,用心灵的眼睛来读书。最要用心灵的眼睛来读的,是经典。经典是文化智慧的集合,包含着最耐人寻味的文化血脉在里面。陈垣先生对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生说过一番话:一部《论语》才多少字?一万三千七百字。一部《孟子》才多少字?三万五千四百字。都不如一张报纸的字多,你们为什么不把它好好读一遍呢?一万多字的《论语》你都没有读过,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说得过去吗?

经典可以用权威的知识来使你感受到文化的根在哪儿。我觉得,少年多读名篇,青年读大书经典,中年多读专业书,晚年读点杂书。少年记忆力好,对历代名篇多加记诵,可以终生受益。我在“文革”时候还年轻,没别的书看,就通读《资本论》、《资治通鉴》、《史记》、《鲁迅全集》,后来搞专业研究,除了随时翻翻,很难找出专门时间把这些书通读一遍。原初读书也没抱专业意识,而是把它作为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看伟大经典、伟大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展开逻辑论证的。跟着他的思路旅行一遍,读完后心灵震荡,深切地体验到什么是伟大的思想体系,什么是经典的精神力量,体验到人类的智慧、思维能达到什么程度,这就在有意无意中滋养着一种文化魄力。年轻时读一点大书,大书有大书的气象效力,这是那些装模作样、卖乖取巧的小家子气无法比拟的。我后来写书,有时一写就几十万、一百多万字,自己并没有觉得承担不起,实在说不清楚跟我早年读过几本大书有点什么关系,说没有似乎也脱不掉干系。所以,劝年轻同志读一两本大书,然后才知道什么叫经典。朱自清说过在中等以上教育里,经典训练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阅读经典的作用就是叫人见识经典一番:见识什么叫做经典,对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根基,至关重要。

最后,想讲一讲读书要重视书里书外。应该意识到,是人在读书,而不是书在读人,人是主语。因此,人动书自动,人活书自活,不要让书把人的活泼泼的脑筋套成死脑筋。宋代有个批评家讲读书要知道出入法,开始时要求得怎样才能进去,最后要求得怎样才能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讲,诗人对宇宙人生(我觉得读书也是这样),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不要给书套住,要是读书走不出来,那跟蛀书虫差不多。读书要在哪一点上下功夫?要在不疑处生疑。大家都习以为常,能在习常之处打上问号,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朱熹曾经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什么叫疑问?疑问就是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就能在书山学海中出入自如。这里讲一个简单的案例。杜甫的诗没有写过海棠,大概搞

古典的人都不陌生:楚辞无梅,杜诗无海棠。王安石后来赋《梅花》:“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苏东坡跟歌妓交往,常常吟诗作赋,可是跟一个叫做李宜的歌妓交往一段时间却没有写诗,歌妓李宜就有意见了,东坡马上写了一首:“东坡居士闻名久,为何无诗赠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题诗。”意思是说,并不是说李宜没有海棠那么娇美动人,但是杜甫还没有给美丽的海棠写诗呢!这种应对充满机智和风趣。宋人对海棠很喜欢,却在寻章摘句时发现杜甫怎么不写海棠,对此迷惑不解。杜甫48岁到成都,57岁离开重庆的奉节,在四川呆了10个年头。四川向来有香海棠国的声誉,杜甫竟然没写过海棠。宋人很喜欢海棠,但被他们当作老祖宗来崇拜的杜甫却没有海棠诗,给他们的宗杜情绪留下一个不小的缺憾。所以,《古今诗话》里就出了这么个说法:杜甫的母亲乳名海棠,为了避讳他不写海棠。对这结论我们怎么看?要不疑中生疑。杜甫没写过海棠,李白也没写过海棠啊,韩愈、柳宗元也没写过海棠,元稹、白居易也没写过海棠。中唐前期只有一个王维写过一个《左掖梨花》,就是他在门下省值班的时候看见了“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的梨花。《文苑英华》注解说,“海棠花也”。所以,王维的时代海棠花还叫梨花、海棠梨。由此可知,盛唐直到中唐前期,海棠还没有成为诗人的意象。盛唐诗人更重视的可能是马、牡丹、苍鹰这些刚健华丽、魄力宏大的意象。海棠成为审美意象,是在中晚唐之后。我要举的例子很多。宋人更是把海棠写大了,比如苏东坡。在《千家诗》里就可读到他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把海棠当成美人,怕她夜里睡着了,燃起蜡烛来看她,这里面蕴含着多少缘分和情趣。宋人爱海棠,又以自己之心去度盛唐人之腹,全然不顾盛唐人更重视的是马、鹰、牡丹那类意象的盛世情怀。海棠是另一种美,是一种娇美的意象,是晚唐、五代、宋时期诗人感觉由宏大转向细腻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意象。词,这么一种柔媚的文体,也是在晚唐、五代、宋发展起来的。词就是我们诗歌文体中的海棠。世上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哪一种美在什么时候进入诗人的视野,刺激诗人的感觉,并在感觉普遍化中形成意象,这需有特定的历史机缘。捕捉住意象进入诗歌的历史机缘,就使一部诗歌意象史,折射着一部诗人精神史。杜甫母亲,一个北方老太太,没有听说他的故乡河南巩县能够生长多么繁茂的海棠。在杜甫母亲起小名的时候,海棠不是诗的意象。因此,她根本不可能用海棠当乳名。通过意象史透视精神史,就深入到文化潜流里面,发现这个时代的人对过去时代书的误读的原因,就能够在不疑处生疑。这就从书里读到书外,在书里生长出问题意识,在书外展开创造性思考。进而言之,读到书外,还有一个学以致用的问题。把经典的大书和社会人生的大书对读,这更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所在,是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现场问答

问:今天,我们时代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抓紧读书,造就一个学习型社会。尤其是电子时代的数字阅读,查找资料可以检索,许多记忆性的功夫可转向创造。在这方面您有哪些独到的做法和看法?

杨义:在一个知识时代中,知识的产生、传播、接受和更新,都在以超大规模的方式进行,人们要想跟上时代,必须不断学习。

学习不是一种一次性可以穷尽的活动,它是一种多级递增的无止境的生命过程。改革开发以来,外来知识大量涌入,让人应接不暇;中国本土的宏大的经验和智慧也在不断推进,以及整理和书写之中。因此,学习者要有自己的方法和立场,能够站稳脚跟,明白自己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

比如说,有人有志于某个领域,甚至打算成为专家,那么该领域中最有文化含量和深度的经典性著作必须读上几种,以便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话语体系和运思空间。面临的对象愈复杂,我们愈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先选出来那些书籍要读,进一步再区分出哪些要精读,哪些泛读。一生只读不入流的印刷物的人,是不可能进入较高的思想境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人。

在电子信息时代,网络确实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人类的神经深入到广泛的领域中,而且数字化的阅读也改变了人们的记忆方式,很多材料我们通过网络就可以找到,不必再靠一味的死记硬背。在这一点上,现在的青少年比我们这一代人幸运得多,他们应有更大的抱负。但网络毕竟是工具,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读书量。只有在阅读中,通过积累,把学习的知识不断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加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才能在电子文本的帮助下,产生出创造性的思维,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得更广、更深。

况且,网络文本有其自身的限制,尤其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只有那些受众面较广的才会放到网络上面,比如说《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等等。研究者要用自己的思路梳理文化的发展脉络,就要同时关注到那些大量的、不被人注意的、没有进入网络资源的材料。没有被人注意的地方,往往是可以产生新思维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研究者的功力。既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又能驾驭现代化的科研手段,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在汹涌而来的知识大潮面前,不是随波逐流,就是被其淹没。

西方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进入中国以后,人们都感到很新鲜,但作为研究者,也要清楚,这些知识是在西方的历史传统、国情状况、文化脉络和人们的欲望中产生的,要进一步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为什么创造这种话语,背后都包含了那些群

体的潜意识。

拿比较文学来说,法国讲影响研究,美国讲平行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方法的问题,里面也包含了民族群体的潜意识。法国是欧洲文艺思潮的中心,更关注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影响情况;美国历史较短,是影响的接受方,可以说是英国人、法国人的学生,讲影响研究,他们在文化上就难以获得独立的地位,故而提倡平行研究,思考共时性中的同异,产生了新批评等学术方法。

所以说,不光要看到是什么,还要看到为什么,在不同文化的借鉴、交流和学习中,坚持一种平等、对话,而又自尊自重的态度。西方的知识应该充分借鉴,但又要看到它们所说的世界性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世界性,要想使其完整,就要将东方智慧,尤其是中国智慧加入其中,对其进行检验、校正、补充和深化。

问:我想请问杨义老师,您刚才4次讲到“竭泽而渔”这个典故,或者说是成语,我想请教一下它的意思和出处。

答:“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其中记载晋文公一位谋臣的话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主张人在处理自然关系时顺乎自然,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顺乎诚信和正义。我刚才讲的是一种经过变通的意义,用这个成语来强调,要把某个领域的重要材料尽可能收集完备。这一层意义来自北师大校长、历史学家陈垣,他是广东新会人,他说过:“南方人在池塘中养鱼种,鱼长大后,将水放出,逐条取鱼,一条不漏。”意思是讲,我们研究问题,要尽可能把材料搜集完备。虽然有时不可能像池塘放水捉鱼一条不漏,但总要尽心尽力搜集到尽可能完备才放心。

问:我是一位化学老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有一个问题,我坚持了20多年向幼儿园、中小学生推行诵读蒙养书,从《三字经》、《千家诗》开始,然后过渡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您对中小学开展经典文化诵读的问题如何看待?

答:我很佩服您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的拳拳之心。瑞典的诺贝尔曾经讲过,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让更多人从小多读名篇,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志趣,对于增强文化家园的归属感都大有益处。一个文化的命运,第一看它的原创性,第二看它的共享性。一个文化如果只有少数人知道,而不渗透开来,为整个民族共享,这个文化生命力就受到严峻考验,甚至可能出现危机。对此要有忧患意识。所以我是主张青少年要读一点名篇。

将来你可以交一交这个朋友——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她原来在加拿大是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我们文学研究所的荣誉研究员,80岁的老人,老当益壮。她现在北京、在全国各处做经典文化普及工作。她自称“东西南北人”,

以古诗为友,录了很多这方面的光盘,用古腔古调教孩子们读。她觉得古典文学诗词功夫要从小时候做起,大了后记诵的能力不够。我有一次跟她读了一首刘禹锡的诗,她就顺着我背诵起来,还纠正了我一两个字不够准确。当然现在社会商业化大潮汹涌,教育小孩读古诗文有许多困难。要注意教育方法,讲得有趣、讲得精彩,刺激小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使小孩能够快快乐乐地进入经典文化的世界。

生活的启示群文阅读教案

走进生活,发现生活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和美实验学校孙晓悦教学内容: 同步阅读《走进书里去》之《高粱情》、《我家的小米椒》、《丑石》。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阅读三篇文章,从文中的人、事、物中受到感动和启示。(教学重点) 2、走出本文:回到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热爱生活、坚强……)(教学难点) 3、回归文本:品读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语句,用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个体独立学习——组内成员碰撞交流——组际之间汇报展示——全班小结反思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师:课件、《走进书里去》、彩纸、磁扣、黑色马克笔。 生:群文阅读记录卡、《走进书里去》。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分享活动(主持人:任盈盈) 一、谈话导入(1分钟) 课前板书:群文阅读。板画知识树。 师: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这节课我们将进行群文阅读,走进生活,畅谈读书感受,一同去收获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第四单元主题回顾(4分钟) 1、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在第四单元中学了哪些课文。(ppt出示课文插图)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2、师:同学们,这是一棵生活之树,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事就是树上长出的茂密的枝叶,我们的生活感悟就是树上那结出的累累果实。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

我们的生活之树,结出了四个硕大的果实,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坚守道德准则、变通、默默奉献、信赖。 3、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一组生活启示的文章,通过大家的阅读学习,一定会让这棵生活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三、进行群文阅读,畅谈读书感受(30分钟)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阅读卡的第一部分表格。(10分钟)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阅读《走进书里去》里的四篇文章,并且填写了《群文阅读记录卡》。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齐读要求:Ppt: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1、用速读或浏览读的方式再次读三篇文章。 2、交流阅读卡中表格部分。 3、交流时可以补充、质疑、提问、追问,及时完善自己的批注。 (二)全班交流读书感受(20分钟) 1、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内的交流也许让你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思考也更加全面了。全班的交流会使你获得更多的力量,现在我们就把小组中形成的观点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小组的四位同学拿着阅读卡和《走进书里去》到台前汇报,可以投影,学生自由交流、补充,不用举手,教师及时总结,板书知识树:坚忍不拔、勇敢面对挫折、内在价值。) 2、汇报中教师预设品读句子部分: 师:在这些文章中,老师相信总有一些地方能打动你们的心,你肯定勾画了这样的句子。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高粱情》: 设计问题:题目是《高粱情》,而最让作者动情的并不是高粱那正直的秆子、硕大血红的穗头,而是——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文中是怎样描写高粱的根的? 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夏天暴风雨来临之前,它就迅速地生出气根,深深地扎进土里。风暴无法撼动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等着对手向他扑来。 我虽然练不出高粱的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群文阅读学习感悟

群文阅读学习感悟 北区小学 寇丽霞

群文阅读学习感悟 2013年10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五期的教师素质讲坛,先有崇高路小学的王晓娟老师做课“谢尔诗中的不可思议”,带着孩子们领略了谢尔大师诗中的有趣、搞笑、想象直到不可思议的感悟。之后吴群老师做课“孙悟空的成长启示”,带着大家在孙悟空生活的世界中思考。感觉很优美,孩子们飘起来的思绪,充分说明孩子真正的在用心阅读。之后,华南师范大学的于泽元教授就“群文阅读”是什么和怎么做做了专题的讲座。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中要求孩子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在10000字左右。《薛瑞平班级日志》中的故事教学、每日所诵、经典诵读……她曾这样说:语文教学只要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起来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对此,我认为“群文阅读”的引进是势在必得。 会上,于泽元教授从“群文阅读”的内涵、特征、选文、组织结构、课堂结构五个方面阐述了群文阅读的课程理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个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就像王晓娟老师的由一幅简笔画让孩子猜测,引出谢尔大师的诗《懒懒的简》,到《作业机》的观察,由“一篇”到“一群”的大量阅读,

把课堂的时间充分的还给了学生,尽量的让孩子去感悟,从而体会到谢尔诗中的不可思议。老师不讲太多话,不提太多问题,老师不发起太多讨论。如果老师的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群文阅读的特征:群文齐读,集体建构,内外结合,共同生长。要求我们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吴群老师的课上,围绕一个主线“孙悟空的成长启示”,引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吴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没有太多的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也不是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这节课的“群文阅读”,吴老师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放弃。通过让孩子们大量的阅读与交流、思考,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罗灿精妙教学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启示——以王菘舟《枫桥夜泊》为例

精妙教学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启示——以王菘舟《枫桥夜泊》为例 所属学科:语文 摘要:笔者认为,一堂群文阅读语文课,如果没有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难以实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目标。因此,笔者主张,群文阅读课如果能够把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二者相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精妙教学设计;群文阅读;启示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相关的群文阅读实践探索大体上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第

四个层级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五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群文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在群文阅读中,老师不宜过分追求“起承转合、一咏三叹、高潮迭起”等所谓、精致的教学设计;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 笔者认为,一堂群文阅读语文课,如果没有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难以实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目标。因此,笔者主张,群文阅读课如果能够把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二者相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笔者以王菘舟《枫桥夜泊》为例,试进行解构分析。 首先,这堂课例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抓住“钟声”这一文化核心原点进行巧妙设计。在“起课:枫桥千年越钟声”环节,老师以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步引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诗人高启的《泊枫桥》宋代诗人陆游的《宿枫桥》等诗句,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感受与体悟一种文化传承的密码: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诗人们吟咏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抛针引线,恰巧自然地引出课题《枫桥夜泊》。同时,也使课堂张力显得厚重、沉实。 其次,在“承:张继独听寒山钟”这一环节,教师采用对比群文阅读拓展:

从一件事得到的启示精编版

从一件事得到的启示 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啊,做每件事都要经历过失败才能成功。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 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骑单车,不过那是四平八稳的四轮车。十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突然地对我说:''孩子,你不能总是骑四轮车,应该练练单车吧!''我想了想说:''好吧!''正好该我过生日了,爸爸就给我买了一台凤凰的折叠自行车当生日礼物。 刚开始学的时候,别提多难了!一跨上车,车子就像喝醉了酒,摇摇晃晃的,有时候车头怎么也扭不过来,让我连人带车的重重地摔在地上,摔得我四脚朝天,惹得别人哈哈大笑. 有时候我连车都骑不上来,有时候爸爸推我走但是爸爸一松手我就摔倒了。说实在的,我的信心都差点被跌没了。但看见院里的其他小朋友和我一样老摔跤却一点也不服输,继续努力地练习.我不禁脸红了。于是我也和他们一样继续努力地练习。过了几天后又经过几次摔跤后,我渐渐地发现,车子像被我驯服的一匹骏马,终于能让我潇洒自如地驾驶了. 当我终于轻松地驾驭着自行车在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中飞驰时,那感觉是如此美妙。回味着这些天学自行车的事,我从中悟出了一个启示:做什么事,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成功,一定要经历过失败,然后再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才会取得成功,这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中热浪滚滚,知了在树上一动不动。于是,我决定去村头小卖部去买冰淇淋。 我拿着五角钱来到了小卖部,小卖部的主人是一位老婆婆,她已经六十多岁了,和老伴一起相依为命,每天挣的钱除去进货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一进小卖部,我就直奔冰柜,挑出自己喜欢的口味,便把钱交给了老婆婆。 我正准备走,没想到老婆婆又找给了我4元5角。我疑惑地想:我只给了老奶奶5角钱,为什么又给了我4元5角?一定是老奶奶把5角钱看成了5元钱,我想:该把钱还给老奶奶。可刚转过身,我又犹豫了;这些钱还可以买好几个冰淇淋呢! 当我回过神来时,已经走了出来,忐忑不安中,我只好拿着冰淇淋和那烫手的4元5角回了家。 到了家,我坐下撕开包装纸,准备吃冰淇淋。冰淇淋吃在嘴里,我不禁又想起了那4元5角,眼前不断闪现出奶奶满是皱纹的脸,弯曲瘦弱的脊背,疲惫的眼神……平时香甜可口的冰淇淋也顿时索然无味,我坐立不安,心想:老奶奶平常很节俭,家里也很贫穷,可对我们这群孩子却毫不吝啬,可我……想到这,我起身向小卖部跑去。 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因为你无法逃避良心的谴责。

群文阅读童话故事中的神奇与启示

全国第三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1-

-2-

巨人的花园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 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多彩的童年生活 三年级下 第四单元

三年级下册四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多彩的童年生活 【本组说明】 本组课文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缩影,这一个个故事都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 过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时间赛跑》写“我”从外祖母去世后懂得了过去的就不会再回来了,从而又懂得了和时 间赛跑,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会和时间赛跑才会成功的道理。《检阅》讲述了波兰一所 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 博莱克走第一排。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持有的人生态度,应该怎样维护别人都自尊,怎样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争吵》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 争吵这件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绝招》讲述了几个小伙伴比绝招 的故事,告诉我们:绝招是练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人人都可以练出有用的本领。 课外选文共五篇供学生选读:《举手的秘密》让我们体会到老师的鼓励带给我们的帮助 和力量。《打赌》告诉我们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收易拉罐的小男孩》告诉我们执着的人生 态度。《小狗特售》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受人尊重。《黑木炭白衬衫》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 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他们同样在我们的身上留下难以消除 的污迹。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体 验,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交流与分享,培养阅读兴趣、积累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内容】 71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绝 招》2.课外选文:《举手的秘密》《打赌》《收易拉罐的小男孩》《小狗特售》《黑木炭白衬衫》【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不同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分享童年生活的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重视读评结合,积累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变化,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教学准备】 1.课外选文 2.阅读提示表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你经历过哪些有趣而又难忘的事呢,你能说给家听听吗?(学生说,老师和其他同学倾听,分享。) 二、主题回顾 1.在我们刚刚学过的第四组课文中,也讲述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它们分别是——(学生回忆,老师课件出示课内四篇文章的题目)这些课文都从哪些方面讲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呢? 2.我们今天的主题“多彩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所学的内容汇报内容与主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关键词)《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 72

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

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 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一) 生活,宛如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便组成了绚丽多姿的生活。而“电视剧”又是生活的凝练,它能使我受到教育,受到启示。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现在,每当我遇到挫折时,就会想起生活中那个令人难忘的事。 还记得三年级时,我通过选拔赛进入了华英奥数市集训中心一 班。刚刚考入这高高在上的“精英班”时,我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并告诫自己:考进这里不容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要枉费了时间。开课后,我发现学习内容其实并不难。于是,没过多久,我上课就开始走神,东张西望了。很快,选拔赛的日子又到了,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考场。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啊?怎么会这么简单!”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奋笔疾书。没用多长时间,我便答完了卷子。我心里想:没问题!这么简单的题目不用检查!考试结束了,我就立刻将它抛在了脑后,回家享清闲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成绩公布了。我急切地在一班的入选名单里一遍遍仔细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但却没有找到。霎时,我变得异常失落。我不信!这么简单的题目我竟然。不、不可能。最后,我不情愿地打开了二班的名单才看到自己的名字。整整一天,我都在沉默中度过。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安慰,我还是有些心灰意冷。夜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反省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回想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由于

我的松懈才导致了退步。这时,电视剧《微笑百事达》中的成晓诗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她是一个天真、直率,永不言败的少女。她觉得,纵使有挫折,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拨云见日。想到这里,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从此我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复习。为了目标,在假期里我放弃了旅游,专心致志地学习奥数。当一道道难题被攻克时,我的心情无比喜悦,好像离梦想越来越近了。时间飞逝,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拔,让我圆梦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今年我终于考进了梦寐以求的班级;;五年级种子班! 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二)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给了我启示,让我终身难忘的是这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买菜。半路上,我突然感到口渴,舌头热得发红,我哀求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渴,你给我买瓶水,行不行?” 妈妈给了我五块钱,叫我自己去买。我跑到商店,是一为老奶奶在柜台,我挑了一瓶三元的可乐,然后把钱给老奶奶,老奶奶本应该找回我两块钱,却找给我三块钱,竟多找了一块钱。我欢天喜地,心里想: 这个老太婆,真是老花眼了,多找了我一块钱都不知道。 我接过钱,飞快跑回妈妈身边,悄悄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真是撞上好运气了,一个老太婆找钱时多找了我一块,哈哈,哈哈。妈妈听了,气怒地批评我:你知道吗?你这种行为是无耻的,多找了一块就应该还给人家,你这是占别人便宜,没有道得修养,没有素质! 我听了,赶快跑回原处,把钱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摸摸我的头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我的脸却红彤彤的。我回到妈妈身边,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浩宇,诚实,是做人之根本,不诚实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我羞愧地点

四年级语文下册群文阅读课

躬家庄学校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群文阅读备课年段四下单元第二单元 备课人宋翠玲学 校 莱阳市躬家庄学校课时 3 课型群文阅读课单元训练点生活中的启示 教学内容《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培养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熟记文中重点词句,并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难点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熟记文中重点词句,并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逐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本组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你们能不能一看就知道是哪篇文章的? ──你发现他们都是写的是什么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走进书本,一起去领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走进生活。你们的阅读浏览表都准备好了么?这是一棵知识树,一棵“生活之树”,相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会让这棵知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主题回顾:同学们,从第四组课文中,你分别从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勇气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智慧 《落花生》:有用 《别饿坏了那匹马》:帮助别人 二、阅读概览 在《同步阅读》中,编者也为我们选编了10篇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的文章,老师安排重点阅读其中的4篇。(出示课件)前几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在这些描写生活的启示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出示阅读浏览表) 《草原野花》占有 《台风和树》放弃 《丑石》宽容 《野草》坚韧 同学们,通过你们认真的阅读,我们对“生活”又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感受。这几篇文章又从生活的不同方面给予我们不同的启示。

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作文

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作文 【篇一: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 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 大千世界真是无所不有,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办法会很奇妙,往往这些奥妙会被一些有心人所发现。比如说乒乓球踩扁了遇到热水就会恢复原状;衣服染上墨水可以用盐浸泡洗干净;手电筒的反光镜用久了会发黑,用细纱布沾少许牙膏轻擦,就可使其光亮如新。 【篇二:生活的启示作文】 生活的启示作文 生活的启示 作者:503杨心琳 在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一篇新的课文——《钓鱼的启示》,文章讲述了一个孩子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两个小时钓到了一条鲈鱼,父亲却要他把鱼放回去的故事。这篇课文对我的启示很大。 有一次,我去文具店买了一个作文本。因为顾客较多,营业员阿姨想尽快让顾客买到物品,便让我自己拿。我拿了本子以后,走出了文具店,感觉有点不对劲:这本子怎么这么厚呢?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本子连在一起的。“啊!”我不仅高兴地大叫起来。我正想一蹦一跳向家跑,忽然听到身旁有位小朋友说:“阿姨怎么多找了一角钱?我要去还给她。”这句话犹如一声巨雷,把我从如美梦般的天地中惊醒了,我飞快地跑回文具店,将那一个并不属于我的作文本放回了原处。这虽然是平平常常的小事,但是如果不及时改过,后果不堪设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会得到别人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便找一处地方都能发现这种事情。诚信是什么?规则只是写给人看的么?没错,诚信和遵守规则就好比课文中得那条大鱼,虽然它又大又漂亮,但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放了它。丢了诚信,捡到了小便宜,就好比“捡的是芝麻,丢的是西瓜”。现在不懂这一点的人迟早会懂的,因为生活就像一本书,它能渐渐告诉你很多深奥的道理。 【篇三:我得到了启示作文】 我得到了启示作文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叶县昆阳中学修伟伟 选题说明: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往往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性。对于寓言,学生在小学就有所接触,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录入了《寓言四则》。因此,对于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阅读一些寓言作品,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从寓言作品中感受生活的道理,获得人生启示。鉴于此,我们本次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为“寓言里的生活智慧”。 教学目标: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准备:

1、印发相关的群文阅读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图片: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坐进观天、守株待兔)这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因为他们让我们收获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体裁,叫做“寓言”。(多媒体显示寓言概念,生齐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寓言”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生活的一种反映,而寓言又能够引导我们在体会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板书:寓言里的生活智慧) 二、研读《蚂蚁和蝉》,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1、一生朗读《蚂蚁和蝉》,其他同学听读。 2、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则寓言寄托了怎样的道理? 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板书:故事——道理——启示) 明确:

小学作文指导教案:15生活中的启示

五年级上册 十五生活中的启示 ——详略得当,突出启示【习作要求】 1、选择有意义的小事,合理安排材料的先后与详略,做到文从字顺、有条有理地表达。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写作时,感情真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教学目标】 1、关注生活这本书,从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2、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调动习作水平高的同学的主动性,提高其他学生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的习作能力。 3、学习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意义,获得启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把得到的启示说准确。 2、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活之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师:快乐作文,快乐成长!欢迎同学们乘上快乐大巴车走入我们的快乐课堂!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好,马上开始我们的快乐之旅! 我们的口号是: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我们的掌声是:棒!棒!你真棒! 我们的坐姿是:抬头,挺胸 我们的上课要求是:快、静、齐。 一、快乐导航 师: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

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生活中的广告。(幻灯片3——视频)(播放电视广告)师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师: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小结:生活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每个人都像刚才的那个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翻阅”它。一件小事,一句格言警句,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启示,成为我们人生道路的一盏指明灯。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敞开心扉,把自己生活中的启示与大家一起分享感悟吧。(板书“生活中的启示”) 二、快乐赏析(幻灯片9——13) 1.师: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似简单的小事情,带给我们的启发,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深远。先让我们一起读一篇文章。 2.生速读《洗烟灰缸得到的启示》 (1)这篇文章作者选了一件什么事? (在一次帮爸爸洗烟灰缸时,偶然发现洗烟缸的水可以治蚜虫) 师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可待发现之处;无心而见,更有一份意外后的惊喜。这件小事看似普通,但在小作者眼中却威力无边:即获得了意外的知识,又懂得了深奥的道理。这样的事情才有意义。 (2)作者按什么顺序安排的材料?重点内容是什么? 师小结: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由不开心做事引出,带出埋怨之感,而后惊讶所见,最后谜底揭开,令人欣喜不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揭开谜底,丝丝入扣,令人欣喜。 (3)从帮爸爸倒烟灰缸这件小事,作者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知识就在你的身旁。) 师小结:纵览全文,小同学无心所见,激起强烈的好奇心,慢慢深入,最终谜底揭开。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从而获得真知。生活,就需要你我的发现,才变得精彩;人生,由于有了你的付出,才更有意义。 3.师小结:写好这次文章,我们要做到: (1)围绕中心选材。

群文阅读的意义精编版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周进一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让学生在探索群文时,发展学生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归结起来,群文阅读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的探索性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关于群文阅读 关于群文阅读有多种解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指阅读者通过传统媒介以及各种新媒介,通过多种途径与载体,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此概念来自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的群书阅读,他在其《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等著作中提出“群书阅读”观念,倡导学习共同体;其后,台湾香港的教育家将此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称为多文本阅读或群文阅读。狭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教学形态,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活动的创新其理念是语文教师遵循阅读教学原则,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在特定的课间和环境中,将一组相关文本(文章)萃集在一起,提供给学生阅读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阅读能力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群文阅读,力求构建以一定主题为依托的,以略读初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合作学习为乐趣,以探究发现为追求,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台湾教授赵镜中和吴敏而认为这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在语文教育领域,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群文阅读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也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 二、小学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在目标过程和意义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质,着力打造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群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核心目标。因此,精心构建的群文阅读应具有以下优势: (一)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量中学会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小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部分,群文阅读要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就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的阅读量都远远达不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550字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550字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550字 今天,我们去学工了,一天学习三个项目.分别是结绳逃生,寻找电台机器人,其中,令我难忘的是结绳逃生, 当时,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便很高兴,所谓的结绳逃生,必然是从喝高的用一根绳子逃生,一定很刺激,在逃生之前,老师便教我们怎么打结,第一步将绳子两端绳头交叉,第二步,在绳索中间打一个绳环,第三步,将绳头穿过绳环的中间,最后绕边主绳在此穿过绳环,将打结处用力拉紧便完成了,之后,老师告诉我们爬时要双脚成胶状夹紧绳,双手一上一下交替往下爬,这样就不会发生掉下去的事情了,我们便一个个精神饱满,自信满满的走向了表演场地. 到了演练的地方,特别紧张,那可是从二楼逃生啊,我有点害怕了.脸上流下了紧张的汗水,脚也不听使唤的抖,看着小朋友顺着晃荡的绳子爬到了地面,我也爬上了绳子,我一抓到绳子,就感到手里很疼,看着一条条连接的绳子,我又担心绳子会不会在半空突然断开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压下了恐惧慢慢的爬下去了.刚爬下去一步,我就紧张的手都不听使唤了,脚也踩不住结了,半身悬在空中,全身都在抖,老师不断的鼓励我,我又往下爬了几步,但我更加紧张了,脚不停的乱踩,绳子也不停的在大幅度的晃荡,我脸色慢慢的变白了,我真想放弃,太恐怖了,稳住,不要害怕,眼睛看着绳子身边传来了老师的声音,我又想着老师对我们说过的要领,我深深吸了口气,稳住了绳子便慢慢伸出脚,踩住了结,手脚并用往下爬,看着下面成功的同学,我咬咬牙,坚持不懈的爬到了终点,哇,我成功了. 通过这次结绳逃生,我知道了在火灾场逃生的一种方法,在生活中,当楼道被大火封住时,没有路时,就可以利用今天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床单,被罩或者窗帘等物品,撕成条形进行逃生,要注意老师说过的注意事项,但是,也不能再火灾中因紧张而快速的爬下去导致手磨破.今天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今天的演练过程中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因一时的担心,害怕心理反应而放弃,而是要用自己的毅力克服困哪!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550字 这个星期,我很得意,因为我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纪检委员.一个星期下来,我得到了很多启示. 星期一上午,晨读检查,我戴上了纪检岗的红袖套,来到了三(4)班检查.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全班同学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读书,有的转过身找后桌聊天;有的两三个一起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还有的把两臂挎着前后桌,翘着二郎腿,悠闲地抖着身子.我在门口站了好一会了,绷着脸,严肃的看着他们,可居然达不到任何效果.难道他们没看到我?我敲了敲他们的后门,还是没人理我.这时,我发现,一个男生背着窗户,站在过道上与别人打架,还满口脏话. 怎么办?我是扣还是不扣?如果扣,要扣多少呢?看着这么乱的场面,我甚至有把他们扣到零分的冲动.可是,我转念一想,如果扣在我们班,我们一定会很心疼的,他们也一样啊!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是偶然的情况,其他时间也还好.算了,还是先提醒他们,不扣吧! 正当我想走到前面提醒他们一下的时候,目光落在了地上,地上零零散散地躺着好多纸片,大的,小的,张开的,团成团的,满地都是.我提醒他们捡一下纸片,他们都无动于衷.我似乎看见纸片在嘲笑他们:我们就是要让你们扣分,让你们知道乱扔我的后果,我又似乎感到纸片在嘲笑我:这个纪检委员,这么犹豫,还不给他们扣分,让他们记住教训! 我实在忍无可忍,决定给他们扣分.当然,我最终只给他们扣了0.1分让他们记住教训. 看着0.1分的扣分单,我心疼极了.如果这分数扣在我们班得伤多少同学的心哪!如果他们的班主任看到这张扣分单,一定会很难受的.我知道学校让我们扣分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借助扣分的形式,让我们大家能自觉遵守纪律.想想自己,有时候也很调皮,喜欢和纪检的作对.现在想想,当纪检的扣我们分的时候,一定也是一忍再忍.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时的我并

群文阅读《生活的启示》

“生活的启示”群文阅读 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刘银鹏 教学内容: 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同步阅读》(走进书里去)之《珍珠鸟》,《丑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组略读课文和同步阅读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文中人物和小事当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以阅读为平台,回归多彩现实,联系实际,感悟生活的点滴,熏陶情感、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一组文章的阅读,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并能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学准备:课件、“生活的启示”阅读导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一同去收获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一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板书:生活的启示)。 二、单元主题回顾 走进第四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自主交流,教师提炼:《钓鱼的启示》—勇气) 这是一棵生活之树,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就是树上长出的茂密的枝叶,我们的生活感悟就是树上那结出的累累果实。相信这节课通过大家的阅读学习,会让这棵生活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并且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片断分享 (过渡):除了教材上的略读课文之外,我们还选择了同步阅读中的一篇课文《丑石》。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且填写了《阅读记录卡》。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再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说主要内容。(注: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发现生活的启示的本质特点: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板书))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出主题(出示课件,完成“生活之树”。)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尝试──(预想引导方式:成功是一种态度,当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不要屈服,不要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而是去尝试走另一条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 《珍珠鸟》:信赖──(预想引导方式:人和鸟之间相依相亲,这种美好的境界的出现正是因为有了——信赖,这种信任是无价的,也是最感人的。) 《丑石》:关注──(预想引导方式:看似善意的举动也许已经伤害了别人,如果喜欢或者爱,就要懂得去——关注。) 四、片断赏析与精彩展示 1.(过渡)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我们来看这棵“生活之树”,这上面结满了累累的硕果:勇气、尝试、信赖、关注。这些都是大家获得的生活的启示。在这些课文中,老师相信总有一些地方能打动你们的心,能读一读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提个小小的要求,在汇报之前,请你先说说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按课交流) 2.结合朗读重点感受生活的启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获启示: 在分享中预想可能出现下面问题,重点关注其中的两至三个问题。 教学预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蜘蛛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罗马广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试试!” (1)感情朗读。 (2)质疑:课文中的我又是如何谨记父亲的教导来战胜生活中遇到的苦难的?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你是选择在一条路上堵死,还是鼓起勇气,选择另一条路,甚至是一条更曲折的路去接近成功?

群文阅读六年级第一单元预案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预案 【整体说明】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组教材是以感悟“生活的启示”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五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奕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要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必须实事求是的道理。从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那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我们警醒应该珍惜时间。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告诉我们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让我们铭记“勇于拼搏”。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协作”的重要。 《同步阅读》教材《树的故事》讲述了伟大的父母之爱;《一诺千金》是一个关于诺言、成长的故事,让你深深地被“信守承诺”感动;《三个人一双眼睛》以散文的笔调诠释了只要心中有光明,希望无处不在;《两个鱼罐头》让人坚信助人为快乐之本。不论是课文还是同步阅读的课文,都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困难不会长续不断,你要耐心忍受,或是鼓起勇气把它驱走。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进而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受到人生的启示,得到鼓舞和力量。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12册第1单元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树的故事》《一诺千金》《三个人一双眼睛》《两个鱼罐头》 【教学重点】 1.走进本单元的真情故事,关注生活中点滴小事,受到启示、熏陶情感、发展思维。

五年级群文阅读.

五年级上册 五上单元课题习作主题单元读写训练要求活动体验式习作训练建议 单元一:我爱阅读 1、窃读记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4、我的“常生果”第一单元:①我和书 的故事;②与方放姐 姐的对话。;③记一 次精彩的辩论会。 五年级上册开始要求(第三学段的整体要 求) 1、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 号; 2、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 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 写规范、整洁。 3、3、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撰写《我的阅读史》 2、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 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再根据采访时做的笔 记,仿照课文整理出采访记录。 3、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 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 么看?我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辩论结束后,可以以“记 一次辩论”为题,写一写这次辩论的经过,也可以把自己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写下来。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5、古诗二首第二单元:二十年后 回故乡。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真实、具体是 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 鼓励学生如实表达。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 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 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 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 1、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形式要丰富多 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先小组策划活动方案,然后展示。 《田园组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