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

摘要:雅尔塔体系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国际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的新格局,即美苏两极主导世界的格局。它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产物,它维持了战后的世界和平近半个世纪,美国在雅尔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对雅尔塔体系和在雅尔塔体系下各国的探索,对于研究当代国际关系及更好地研究与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也具有长远意义。

关键词:雅尔塔体系;战后国际关系

(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等大国从当时的现实出发,在肯定了战争形势所造成的既成事实的基础上,按照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经过妥协,并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国成为战后“雅尔塔体系”的主导力量。这一体制是大国安排世界的产物,但这不可能消除两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随形势的发展,雅尔塔体制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根源,这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二战中,1941年8月,美英首脑罗斯福与丘吉尔就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大西洋宪章》的联合宣言,提出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从而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1943年底,美、中、英三国首脑召开了开罗会议,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了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确定了战后德国由盟国分区占领和苏联有条件参加对日作战等议题。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的世界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在雅尔塔体系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全球范围的争夺和对抗,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进行严重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斗争,而两大阵营的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世界格局核心的格局被打破,随着美苏崛起,两级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世界格局核心的地位一去不返,欧洲国家的力量受到限制,而随着美、苏的崛起,两极力量开始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大西洋时代逐步被太平洋时代所取代。雅尔塔体系仍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色彩,但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着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从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雅尔塔体系前期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工具 ,它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建立战后世界经济秩序是盟国对战后世界设想和安排的重要内容。实际上,

创建雅尔塔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活动几乎一直是相伴进行的, 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会议。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摧毁了以金本位与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后, 英美各国就在积极思考、酝酿新的经济体系。1933年6月, 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召开, 会议持续一个多月, 除了英美相互摸清了对方的意图外没有取得任何成果。1938年11月, 断断续续持续达10个月的英美贸易谈判结束, 双方签署了5美国和英国互惠贸易条约6, 调解由于1941年5月, 国务卿赫尔以广播讲话的形式, 正式向外界公布了美国关于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不歧视必须成为国际贸易关系的准则; 必须进行有关国际安排, 建立国际机构, 向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援助等。

雅尔塔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到后来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最后因为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而解体。与历来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所不同的它是在大致和平的环境中结束的,作为“雅尔塔体系”主体之一的苏联不复存在,使得美国在国际领域中的优势进一步凸现出来,成了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解体根本原因是世界各种力量竞争、相互消长和不平衡发展变化的综合产物。

(二)美苏争霸下的世界

美国在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的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也着手推行以和平的手段推翻共产党的“和平演变”战略,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受挫后,为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手段所采取的战略举措。

雅尔塔体系集中体现了在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英、法、德、日、意等国退居二线,美、苏走上了前台。一方面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霸权主义道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壮大,影响扩大,与此同时,苏联膨胀了老沙皇扩张主义的图谋。以美苏为首的两种社会制度,进行着新的论战,在雅尔塔体系下,美国开始着手新的战略举措。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在一定意义上说,雅尔塔体系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在雅尔塔体系下,欧洲在衰落中走向复兴。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比较强的大国,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处置法西斯国家、战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对雅尔塔体系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着手推行新的战略举措,实行以和平的手段推翻共产党的“和平演变”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和平取胜战略”,肯尼迪政府推行“和平战略”和尼克松的“缓和战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在东西关系缓和和交往不断的条件下,利用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发动了一场和平演变的新攻势。

美国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目的一是争取苏联尽速参加远东作战,但主要目的是安排战后世界。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等国家按照新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对比,为各自的国家争得尽量多的利益。由于美国在战争中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作为最强大的交战国,美国在以实力对比变化为依据的战后世界安排的规划中,对建立维护国际和平的国际组织施加了强大的影响。这就为美国在战后企图通过国际组织称霸世界的目的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这一体系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国际安全中的一致

原则得到确认,美国和苏联占据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被分割为二,美国夺取了西欧的控制权,西欧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一分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根据自身的战略需要,意欲领导整个世界,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美苏关系面临新的前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所扮演的主角从远东太平洋地区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霸权主义的道路。美国即使在其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仍未放弃霸权主义,只是实行了灵活的均衡政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直是美国推行的重要的外交策略。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

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

放眼四顾,你不但觉得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也感到忧虑,恐怕以后的成就未必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对你我两国来说,现在都有一个机会在这里,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会。如果拒绝、忽视、或糟蹋这个机会,我们将受到后世长期的责备。……

当美国的军事人员在立场严重的局势时,他们习惯于在他们的指令的头上写上‘全面战略概念’字样。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因为它能使思想明朗化。那么,什么是我们为今天所应题写的全面战略概念呢?它不应该低于在一切地方的所有男女的所有家庭的安全和幸福以及自由和进步。……

为了使这些无数的家庭得到安全,必须保护他们,使他们不受两个可怕的掠夺者——战争和暴政——的侵犯。……

在横跨欧洲的铁幕前面,还有其它令人焦虑的因素。意大利共产党由于不得不支持共产党训练的铁托元帅对亚得里亚海顶端的前意大利领土的要求,受到严重的牵制。尽管如此,意大利还是前途未卜。再一点,欧洲的复兴,如无一个强大的法国,这是不可思议的。在我的全部公职生活中,我总是为使法国强大而工作着。甚至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我也不曾对它的命运丧失信心。现在也不会丧失信心。

请不要把不列颠帝国和联邦的坚持的能力加以低估。……如果在美国的人口之外,再加上英语联邦的人口,再加上这种合作关系所涉及的在空中、海上、科学和工业各方面的合作,那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靠不住的力量均衡,致使野心家和冒险家情不自禁。……倘若英国所有道义上、物质上的力量和信念,都同你们的力量和信念兄弟般的联合在一起,那末,就将不仅为我们、为我们的时代,而且也将为所有的人,为未来的世纪,带来一个广阔的前程,这是明确无疑的为了实现欧洲复兴,为了防止苏联“赤化”世界,也为了实现美国的大国强权。美国总统杜鲁门实施国务卿马谢尔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

重建计划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被提出。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

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的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应该归功于马歇尔计划至今尚存争论,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的经济复苏的兆头。现在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引导催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起到这一作用——事实上欧洲经济联合体(“欧洲经济联合体”(OEEC)为后来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的实际活动从未有超出过经济领域。反而是欧洲煤钢联营(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虽然他没有包括当时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英国——最终演变成为了欧洲联盟。欧洲经济联合体最多只是为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运转提供了一个参考与借鉴的平台。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欧地区自由贸易。

虽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对于马歇尔计划正面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但该计划的总体效果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人们认为通过一个类似的计划还可以帮助世界上更多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一些人建议通过实施“东欧的马歇尔计划”来帮助这个地区实现复苏。也有一些人建议通过和马歇尔计划类似的计划来促进非洲大陆的发展。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甚至曾提出过一个“全球性的马歇尔计划”(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用于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的建议一直没有间断过。举例来说,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其内阁的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就将他们制订的援助非洲计划称为“非洲马歇尔计划”[1]。在冷战结束之后,也有不少人认为东欧也需要一个类似的重建计划。)

(三)雅尔塔体制与中国

一、雅尔塔体制的性质及美苏的打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英苏共同抗击法西斯目标的消失,这种合作的最终目的,由于彼此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根本对立而截然不同。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对战后国际格局进行了全面地安排,即主要是美苏两国在欧洲和东亚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确立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在总体上表现为以美苏各自为首的集团的对抗和争霸斗争在大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美苏争夺的主要地区是东亚,这种划分势力范围的对抗和斗争,对战后初期东亚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就是一个直接结果雅尔塔体制。对于远东的安排主要表现在美英苏背着中国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它是美苏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相互妥协的产物。美国为了使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在日本战场上的损失,满足了苏联一系列要求,包括要回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取得千岛群岛外蒙古独立把中国大连港国际化旅顺港租为苏联海军基地,中国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等。其中对中国主权损害最大的莫过于外蒙和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利益范围。而作为利益的交换,苏联承认长城以南的其他中国地区在门户开放政策的涵意下,为美国的利益。

因此,美苏在远东问题上达成妥协,是相互让步的结果,而这种互让所让的就是中国的主权美苏的妥协不仅没有避免中国的内战,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导致中国国共两党内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1)美国的战略思考

从美国方面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一个世界性强国,走上全球扩张之路。美国与苏联的争夺,是其全球战略的核心,也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美国把苏联看成自己实现世界霸权确保建立以自由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全球体系的最大障碍,苏联成为美国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因此,出于与苏联争夺的需要,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是从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1、从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对美国的利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从多边关系的意义上来看,中国作为世界政治游戏中角逐的一个对象,决不能被美国的敌人所控制。无论是战前的日本还是战后的苏联。所以,从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开始,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就是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控制者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成了美国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出于与苏联争夺的需要,美国必须控制中国,把中国作为其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要控制中国,就必须使中国处于亲美势力的统治之下具体来说,美国的目标是:使复兴的中国成为美国在太平洋和远东的基地,一个比以往强大但又不很强大,一个独立但又对美国利益开放的中国。它要求把中国统一到自由的由美国人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之中美国资本最终可以进入中国并在那里发展美国只有选择支持国民党,反对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美国把反共和反苏联系起来,美国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革命浪潮正威胁和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它作为自由世界的领袖,有责任去拯救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反对一切国家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因此,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无论在其胜利之前还是胜利之后,对于美国来说都是亚洲区域政治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如果共产党在国共斗争中取得胜利,中国不仅会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而且还会成为苏联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美国不愿意看到一个共产党中国的出现,在当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美国理所当然地支持国民党而反对共产党。美国只能通过选择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来实现上述目标。

(2)苏联的战略思考

从苏联角度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国家,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针锋相对,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完全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的。第一,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存有偏见认识。早在抗战时期,斯大林对中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以及它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中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否系属共产党,则颇有怀疑抗日战争胜利后,斯大林也没有因为中共在抗战中的壮大和发展而改变对它的看法斯大林始终对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抱有偏见和误解一方面,他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蒋介石而夺取政权,对中国革命的胜利缺乏信心斯大林曾致电中共中央,要中共放弃武装斗争,和国民党谈判;以避免内战和实现统一,并声称,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一九四九一九五年这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他们担心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后桀骜不驯,拒不俯首听命,甚至对苏联在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提出挑战;同时,苏联还害怕如果支持中共与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对抗,一旦失败会使战火烧到苏联自己身上,造成苏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因此,苏联在对待国共两党的态度上,明确支持国民党,承认国民党是中国的领导力量,并明确表示,对华援助,只对中央政府供给。

第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苏联为了确保已经获得的在华特殊利益,寄希望于蒋介石国民党,尽可能在中国主权范围内,营造一个与美国控制下的软弱中国对峙的缓冲地带:即中国东北、外蒙、新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中国问题上,斯大林企图继承沙俄在中国的利益因为俄国世世代代就以统治亚洲各国人民为目的,其统治中国北部人民的企图最为坚持不懈苏联继续实行这种政策,企图扩展它的势力,甚至想外蒙内蒙,新疆和满洲脱离中国。在美国已明显在中国取得优势的情况下,斯大林首先倾向于承认中国在总体上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而把他的特殊利益首先集中于外蒙和满洲。这些充分暴露了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正如日本共产党总书记不破哲三所说,斯大林把自己摆在沙皇政府继承人的位置上。

为了确保战后中国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通过在日本和中国领土问题上对苏联的让步,换取了斯大林对国共联合战线的支持,同意蒋委员长必须领导全国这无疑是苏联对美国战后扶植国民党政府的一种间接承认这样,美苏合作美苏蒋协调迫使中共妥协的格局在雅尔塔会议前后确定下来。

当然,从当时美苏的主观愿望来说,美苏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

美国当时解决国共问题的打算,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能吸收其它政治势力参加的统一国民政府,从而摆脱因国共矛盾而导致全面内战危险;并通过雅尔塔协定使美国取得了解决战后中国统一问题的有利框架,进而可以束缚苏联。

苏联为了保住美苏互让得到的那些既得利益,当然也不愿再看到中国爆发一场有可能失去这些利益的内战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一书指出:斯大林担心中国发生内战,共产党人可能毁灭而国民党人将会采取反对苏联对满洲和外蒙古的要求的立场;或者共产党人取得胜利,从而也可能对苏联的边疆要求和对苏联在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提出挑战因此,他欣然完全赞同成立联合政府。苏联通过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从蒋介石手中得到了大量的利益,在雅尔塔体制的框架内与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一种符合远东新形势和苏联安全利益的友好合作

关系。

二、美苏政策的矛盾性是导致中国内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美苏战后对中国的这种安排完全是出于他们美苏战后对中国的这种安排完全是出于他们的主观意愿,而且是建立在一种充满矛盾和逻辑混乱的设想之上的它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由于美苏妥协是以中国作交换,将中国的不同地区划分为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在其落实过程中势必造成美苏要分别选择国共一个方面作为支持的对象,这样的结局等于给战后中国的统一与和平设置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另外,在更深层面上,由于对美苏在华目标的猜忌,国共间的矛盾进一步增加了不可调和性所以说,抗日战争结束后,美苏冷战成为制约国共关系变化的重要外因,美苏对国共双方政策的矛盾性进一步加剧了国共之间的矛盾,随着冷战的开始,中国的内战和美苏的冷战纠缠在一起美国的对华政策充满了矛盾性。

(1)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

1、在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上,美国认为国民党政府会接受美国建议进行改组,把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府改组为能容纳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联合政府中国各种不同的势力是能够被说服使这个国家统一起来的。当然,美国也承认国共之间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他们确信国民党政府能够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正如在欧洲的非共产党政府那样这种错误的认识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目标,决定了它在中国的唯一选择就是支持国民党政府,支持蒋介石集团因此,我们说,它虽然有调停国共矛盾,消弭中国内战的愿望,但在雅尔塔妥协的框架下,美国在本质上执行的还是单方面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方针,而这一方针的直接效果,就是助长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决心,蒋介石愿意接受美国的援助,借助美国的力量消除共产党这个心腹之患,但绝不会接受美国建议,把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府改组为能容纳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联合政府,更不会容许共产党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存在于其政府之中。

因此,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造成了中国当时的现实是国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美国的扶蒋最终必然导致反共,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2、美国建立一个容纳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联合政府的设想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也不会像法共那样放弃自己的武装和主张,加入国民党为主导的政府。

以上两点,为美国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而障碍:国民党不可能完成中国的统一。

(2)苏联对华政策的矛盾性

与美国同样,苏联也是从美苏对抗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我们也必须看到,苏联在战后初期政策的矛盾性造成这种矛盾性最根本的原因是苏联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为了维护苏联在雅尔塔体制范围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合作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中国维持一个为美国所接受的软弱政府,使其成为苏美之间的一个缓冲国,从而避免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直接接触而酿成正面冲突按照这一要求,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由国民党政府维持一个暂时稳定的局面因为兑现和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只能通过与国民党政府达成谅解来实现,因此,苏联也选择了支持国民党政府,从而达到实现和保持雅尔塔体制赋予苏联在远东及中国的权益目的,在远东地区建立起广阔的安全地带,借以满足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避免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直接接触而酿成正面冲突。

正是在上述对华政策的指导下,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发展受到限制,苏联放弃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支持,默许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继续保持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极力阻挠中国共产党进行正义的解放战争。甚至在中国内战爆发后,苏联仍把希望寄托于蒋介石国民党苏联在公开的外交的场合,都表示把其对华支持给了国民党政府,直到1948年1月,苏联还希望结束目前的内战,并在委员长(蒋介石)的领导下恢复和平并承认蒋介石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领袖。

(四)雅尔塔体系与全球化

全球化提出的问题远不止于经济问题。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冲突尚未解决的情况下, 冷战时期被掩盖的国家之间、地区之内乃至一国内部的民族、种族、宗教以及领土的纷争越来越突出, 发生在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连续不断; 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跨国犯罪日益猖獗;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面对这些全球化问题, 带有半个世纪以前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局限的联合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些新挑战的需要了。/经济全球化从逻辑上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对危机做出反应的世界政治体系, 它是一个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社会妥协的权力体系。“全球化的经济领域和分割成片的政治和社会管理领域之间的冲突是不可承受的。”

雅尔塔体制基本上维护了战后的和平与稳定, 尽管不断地有冲突和局部战争, 但至少再没有世界大战, 而且冲突的存在似乎也是一个社会难以避免的常态。不仅如此, 战后60年的历史表明, 雅尔塔体制不仅适应了全球化的需要, 也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而雅尔塔体制本身也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不断走向深化, 走向新生。

雅尔塔体系终结之后,国际上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美国希望维持和加强其国际地位,实现全球霸业,构建一个由它来主导的“单级世界”以确保21世纪仍然是美国的世纪。在雅尔塔体系下的美国,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得以更大程度发展,同时,美国在这一格局下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美国世界超级大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第7卷)[M] .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2]丰子义, 杨学功. 马克思/世界历史0理论与全球化[M] . 北京: 人民出社,2002.

[3]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社,2007.

[4]《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世界经济百科

全书[A]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5] [埃及]萨米尔.阿明.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齐世荣. 世界史.当代卷[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澳]罗.霍尔顿.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 .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8]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9]张志,等. 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 J]. 世界历史, 1991, ( 1).

[10]张振江. 霸权之路:大萧条至1945年期间的美国对英经济外交[ D].国家图书

馆博士论文库, 2001

[ 11]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 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 12]杨和平. 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2, ( 2).

The Word Under The Yalta System

Abstract: The yalta system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t was a new system which formed graduall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was controlled by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second world war straightly resulted to Yalta system which kept the peace of the world for half a century. The America had a large effect on yalta system even now. To understand the Yalta system and exploration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Yalta system and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uld researched better on capitalist coexist world socialist communist movement . It also had profound significance.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确立有一个过程,但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的确立则是在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美苏走向全面对抗时。可以说,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就是两极格局,应该不能算同时存在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要求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争霸 冷战好象是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的 雅尔塔体系中美苏势力相当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之后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就像是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样的。冷战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两极格局的两极,就是指的美国和苏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美苏争霸。美国为了实现对苏联的封锁,就实行了冷战政策,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直到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两极格局也从此结束,世界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中,出现了“两极”、“冷战”“美苏争霸”这些名词,这些国际关系的专有名词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讲述的不是很清楚,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存有不少的疑惑乃至错误,现在将它们连同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雅尔塔体系释读一下,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疏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进行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如惩治战犯,日、德民主化),实际上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根据美苏两国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如雅尔塔秘密协定)。雅尔塔体系确立过程中,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形成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展开“冷战”。1949年美国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冷战”中展开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回击,1955年苏联等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展开军事对峙,终于演变为“两极”格局,它打破了原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成为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有限战争” 和“全面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除了军事敌对行动外,“冷战”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宗教的各种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遏止共产主义,稳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 含义:雅尔塔体制上指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总称。 基本内容是 (1)欧洲一分为二(2)德国一分为二(3)调整了欧洲国家领土(4)确认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5)在远东地区划分势力范围(6)建立联合国 影响:A利: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德、日法西斯 B弊: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 C 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一、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1、凯南报告——冷战的酝酿1946年2月 2、铁幕演说——冷战的信号1946 3 5 3、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全面开始1947 3 4、马歇尔计划——冷战的政策1947 6 5 5、第四点计划 6、北大西洋公约——最终形成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成立情报局1947 7 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7——1949 莫斯科 3、中苏同盟1950 2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4、华沙条约1955 东欧各国和苏联 三.两大阵营的对峙 1.、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 3、军事上表现为“冷热战对抗” 4、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 表现:苏南矛盾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宣告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原因:帝国主义内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现: A欧共体成立:1965年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 1993年11月1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到目前共有27个成员国 B法国戴高乐主义:就是法国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前后的两个国际战略体系。前者维持了20多年的世界和平,后者则维持了40多年。两者都是战争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下是史学界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的一些成果。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创立过程的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仓促建立的,是战胜国急于处置战败国、分享胜利果实的结果。“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实际上是从战后的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开始的,甚至其主体部分——《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盟约》连同《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都是在巴黎委员会这一次会议上完成的。所以,实际创建凡尔赛体系的时间只有一年半——1919年1月至1920年8月。”这么短的时间签订了如此多的媾和条约,其“速度之快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条约制订者们根本无法就条约的具体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研究,甚至当德国人已经应召来到凡尔赛时,“条约仍然很不完备,德国人仍然在等待”。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则截然不同,它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还在战争进行之时的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就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上的一次会晤中拟定了《大西洋宪章》,从而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此后,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和讨论,到1951年9月旧金山会议达成了战后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雅尔塔体系才最终建立。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从《大西洋宪章》到《旧金山和约》,历时整整10年。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战略格局的不同 传统的世界格局是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由欧洲列强主宰国际事务。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仍然是一个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格局。美、日的崛起和扩张实质上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世界格局核心的地位一去不复返。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为国际结构中心,大西洋时代逐渐过渡到太平洋时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性质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经济基础上,由资本主义国家扮演主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列强强权政治、秘密外交的产物,具有十足的反动性质。雅尔塔体系虽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痕迹,但在该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的社会制度,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处置的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失败的。《凡尔赛和约》签订时,战胜国标榜其目的是为了和平,是为了不再发生战争。事实上,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复仇。法国为了报普法战争之仇,使尽浑身解数打击德国,力图使这个国家最大限度地遭到削弱。它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坚持国联是一个遏制德国的体制。《华盛顿和约》也限制了日本人的野心,使之极为不满。这些条约是为了保证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利益受损国的不满。“为复仇而确立的凡尔赛和平体系又准备了一个新的复仇主义温床”。 第1页共1页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1945年2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苏、美、英三国的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苏联雅尔塔聚会,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再加上此前分别于1943年11月举办的德黑兰会议的铺垫和此后于1945年7月举办的波茨坦会议中对雅尔塔会议决议和规定作出的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最终达成了一系列的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三次会议内容共包括:一、协调同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理原则问题;三、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的雅尔塔体制,就笔者看来,还是弊大于利,尽管它被认为“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同时,它对当今我们如何缔造世界和平新格局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缓和了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协同作战;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对战后如何惩处战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雅尔塔体制对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辟,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这点来讲,它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表面上是苏、美、英三国依据各自的实力划分

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互相权衡利弊得失、互相妥协的结果。但实质上它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强国依据实力对比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 一、在雅尔塔协议中,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苏、美、英“一致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从而认为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的占领区,法国也应有自己的占领区,应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一员。这一条表面上看无懈可击,然而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拥有军队并不意味着战争。战争的决定权在于政府,而不在于军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才会招来他国侵略,引起真正的战争。就拿我们中国来说,有人认为,一个朝鲜战争,就使国民经济倒退了20年,所以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工作中心。这话倒也不错,然而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强大到能将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拒之门外,使外国侵略者望而生畏的军队,那么她的经济再怎么发达,也只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综上所述,所谓“使德国永远失去法西斯势力复辟的资本”之说,完全是苏、美、英三国为争夺德国这一颇为重要的欧洲安全格局中的战略要地而打起的幌子。 二、在雅尔塔协议中,苏、美、英三国认为德国应“为‘她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负战争赔款”提出了总额为2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并说明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偿款或劳动力的方式赔偿。这倒无可厚非。的确,成者

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政治呈“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三、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力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④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⑤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实质上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表明,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重大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因此,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 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什么是雅尔塔体系 一般认为,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更明确地指出: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一12月贝日)、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9日一26日)都可看成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

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1945年7月17日一8月2日)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看,史学界基本上认为雅尔塔体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如何打败法西斯;二是如何安排世界。只是对第二点如何安排世界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凡属于有关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均应属于雅尔塔体制的范围。吴于谨、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把雅尔塔体制的内容明确地概括为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五国和约、朝鲜战争、旧金山和约和奥地利国家条约等只是雅尔塔体制的既定大框架内进一步的争夺和落实。虽先后有联系,但不宜直接说成是该体制的组成部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1、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 2、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1)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2)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3)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复习建议 在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我们要将其置于国际关系史中,重点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知识清单 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和形成原因 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

考点聚焦 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二)根源 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 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 内容:经济援欧 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4.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5.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控制西欧各国对抗苏联。 ②建立: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③影响: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

试析雅尔塔体系

试析雅尔塔体系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雅尔塔体系基本要素 1、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3、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4、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5、原则:“和平”、“民主”。这里的“和平”、“民主”皆有特定含义,“和平”主要是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民主”则是指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民主化改革。 6、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7、特点 (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8、隐含的主要矛盾 (1)美国苏联的矛盾(争霸)。这对矛盾主导了国际政治生活。 (2)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网络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 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 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 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是每年高考的重要考点,其中涉及到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很多同学不是非常清楚,下面作简单讲解: 一、含义 1、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2、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3、冷战: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的政策。 二、相互关系 1、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又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决定了雅尔塔体系的走向和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2、冷战与两极格局:战后,美苏的战略相互对立,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必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然而两极格局下美苏实力均势,决定双方很难发生大规模战争,这样冷战便成为两极格局中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抗的主要形式。其实,冷战格局就是美苏两极格局。 3、雅尔塔体系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定的国际秩序是美苏平分秋色,冷战格局也是一个美苏两极格局。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存在才使冷战没有发展成为

高中历史选修3课时作业10: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练习

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答案 D 解析慕尼黑会议上,西方大国牺牲弱国利益,在雅尔塔会议上中国利益又被世界强国出卖。 A、B、C和雅尔塔会议无关。 2.1947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出台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加紧在全球的争夺②它标志着美苏两国昔日战场盟友关系的破裂③它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④由此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加紧在全球的扩张,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3.使美苏两国在二战后实力超群、成为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国家的原因,不包括() A.西欧各国饱受战火蹂躏,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两国基本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经济发展较快 C.两国军事实力较为强大 D.两国的政治地位在二战及战后逐步提高 答案 B 解析A项是美苏两国迅速崛起的客观原因。C、D两项是美苏崛起的军事、政治原因。二战中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因此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4.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一、历史背景: 1.二战后西欧各国严重削弱,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 2.美苏力量相对均势(根本前提):①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②苏: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二战后,美苏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 二、定义:二战后,美英苏按照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以美苏中心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三、内容:1.处置法西斯战败国;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3.建立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 4.托管计划,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四、基本特征: 1.对抗形式: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范围:对抗是全方位、全球范围的; 3.主导:美苏; 4.结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五、评价: (1)积极:①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加速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②倡议建立联合国推动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消极:①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两极格局奠基;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3)体系隐藏的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 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一、历史背景: 1.二战后西欧各国严重削弱,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 2.美苏力量相对均势(根本前提):①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②苏: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二战后,美苏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 二、定义:二战后,美英苏按照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以美苏中心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三、内容:1.处置法西斯战败国;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3.建立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 4.托管计划,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四、基本特征: 1.对抗形式: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范围:对抗是全方位、全球范围的; 3.主导:美苏; 4.结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五、评价: (1)积极:①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加速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②倡议建立联合国推动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消极:①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两极格局奠基;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3)体系隐藏的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 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第1页(共2页)第2页(共2页)

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国际关 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 2.主要内容: (1)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 (2)成立联合国。 (3)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 3.评价: (1)实质: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2)标志: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3)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4)消极作用: ①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②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③埋下了国际纠纷的隐患(1948年朝鲜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 (1)美国的强大: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组建联合国,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②表现: ②实力:杜鲁门:美国意图“领导世界” 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经济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军事上: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率先掌握了原子弹、氢弹2)西欧的衰落: ①英国: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用竭;工业生产日益降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②法国: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海外储备枯竭;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社会主义阵营: (1)苏联实力大增: ①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所扩大。 2)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①东欧八国:得到苏联的帮助;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亚洲四国: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3)阵营最终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重忆“对日新思维”大辩论分析

重忆“对日新思维”大辩论 张文木 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大致满足于日本政府就日本历史上对华侵略罪行目前已达到的公开反省和致歉程度,除非日本政府方面就此出现非常严重的倒退。 一 2002年至2003年,中国学术界出现一股“对日新思维”讨论,拉开这场讨论的是时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马立诚。2002年底,马立诚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对日关系新思维- 中日民间之忧》[1]一文,提出重新审视中日关系、把历史问题放在次要位置。 一时间,中国学界出现“对日新思维”大讨论,继而迅速升级为对垒分明的两派激烈辩论。参与这场辩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时殷弘发表《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2]《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3] ——冯昭奎教授发表《再论对日关系新思维》[4] ——张沱生:《日本逐渐成为“普通国家”是必然趋势》[5] ——王义桅:《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的未来》[6] 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2003年第16期还组织了时、冯绍奎、张陀生等七位学者就“中日关系能否超越历史”专题,进行讨论。 这些文章“大胆”“开放”程度之大很快引起国内的讨论和批评,这种批评很快又升级至学术争论。 作为应战,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评论部副主任的林治波同志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质疑》《“对日关系新思维”再质疑——与时殷弘教授商榷》两文,后又出版《评对日“新思维”》一书,对“新思维”给予了坚决批判。南开大学教授张睿壮《从“对日新思维”看中国的国民性和外交哲学》[7]更是直言 对日关系新思维”主张中国通过压制民族感情、牺牲民族利益的做法去取悦日本要求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战略上对日本做出全面让步以换取日方的“善意”不仅背离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是注定失败、自取其辱的一相情愿。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 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消极作用: (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雅尔塔体系

随着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和苏联军队攻入德国境内,欧洲战场上德国的败亡指日可待,而消灭远东战场上日本军国主义也被盟国摆上了日程。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的军事行动,处理战争中遗留的问题,并讨论战后的国际秩序,1945年2月初,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小镇雅尔塔举行了一次会议。会上美苏三强通过了两个重要的文件:《克里米亚会议公报》和《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等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这两个文件是战后美苏在欧洲和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的重要依据,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世界局势是与这两个文件的规定是一致的。 但是雅尔塔体系并不是通过雅尔塔的一次会议直接形成的,而是1943 年至1945 年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三次国际会议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间为构建世界战后蓝图,公开或秘密地达成的各项协议的总和。此外,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旧金山会议通过的各项协议和谅解,也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系列的会议中以雅尔塔会议尤为关键和重要。 在雅尔塔体系下世界秩序的基本特征就是由美苏大国安排和主导,从而形成了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了彻底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处置战败国及其仆从国,以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的战略。 2.重新划定了欧亚的政治版图,根据当时三大国的军事实力,重新确定了边界和势力范围,尤其是重新划定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成立联合国,并在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表决程序上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作为协调国际纷争,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三国的殖民地以及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自治权利。 具体来说,雅尔塔体系对于世界的布局主要围绕欧洲和亚洲两个地区展开。雅尔塔欧洲格局的主要内容是盟国对欧洲疆界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例如在二战欧洲的策源地德国,为防止纳粹势力东山再起,盟国在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和管制的政策,苏联占领德国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而法占区则处于英占区和美占区之间。虽后在英、美、法占区和苏占区的基础上分别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会上几经争论,把波兰西部边界划在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一线,东部边界基本上以寇松线为界,这样苏联和波兰西部边境依次西扩,德国边境线西缩,普鲁士从此在地图上消失。此外,盟国还对意大利、奥地利以及芬、保、罗、匈等分别作了处置。以德国分立为标志,西欧和东欧分别成为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对峙局面在欧洲形成,这就是雅尔塔的欧洲格局。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格局也在亚洲逐渐形成。雅尔塔亚洲格局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事实的基础上:中国在长达15年抗日战争中所作出巨大牺牲和发挥的巨大作用,苏联对日参战并击败日本关东军,以及美国与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尽管雅尔塔体系的亚洲格局受苏、美、中三国的利益和要求影响,但主导者却是美苏两国。 雅尔塔体系重构了远东的区域格局,并把这一新格局通过国际法确认下来。如中国收回了先后被日本殖民多年的东北和台湾,朝鲜也摆脱被日本殖民的地位获得了独立,而日本则被限制在本土范围之内。1943年中英美三国发布的《开罗公报》上规定:“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

高三历史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对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知道三者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等新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三者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2、技能: 阅读文献,找出关键词句以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 具体历史问题的比较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具体内容及历史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等角度比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学生增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与认同,并对人类文明交流应建立和平、友好、合作、协调的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认识与认同。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可以占据领导地位?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2)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 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原因是: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工业生产与外汇黄金储备都在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相对美国急剧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使之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 2、分析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大体系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均势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1)体系影响的范围和主导者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可见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二战结束前形成的。(3)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