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汇总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汇总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汇总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汇总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

1.(8分)如图13所示,有一定厚度的长木板AB在水平面上滑行,木板的质量m1=4.0kg.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木板上表面距水平面的高度h=0.050m.当木板滑行速度v0=3.0m/s时,将一小物块C轻放在木板右端B点处.C可视为质点,它的质量m2=1.0kg.经过一段时间,小物块C从木板的左端A点滑出,它落地时的动能E KC=1.0J.小物块落地后,木板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停在水平面上,这时,木板左端A点距小物块的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1=0.90m.求:

(1)小物块C从木板的A点滑出时,木板速度的大小v A;

(2)木板AB的长度L.

图13

2.(8分)如图11所示,将工件P(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地轻放在以速率v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的最左端A,工件P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然后从传送带最右端B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的长度L=7.5m,B距地面的高度h=0.80m. 当v=3.0m/s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0=4.4s. 求:

(1)工件P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当传送带分别以不同的速率v(运行方向不变)匀速运行时,工件P均以v0=5.0m/s 的初速度从A端水平向右滑上传送带. 试分析当v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保持不变,并求出对应的时间t(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3.(8分)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 kg、长度L=2.0 m的木板,在F=8.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l.0 kg

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4.(8分)如图12所示,一辆平板小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小车的左端放置一物块(可视为质点). 已知小车的质量M =8.0kg ,长度l = 2.0 m ,其上表面离地面的高度h = 0.80 m. 物块的质量m = 1.0 kg ,它与小车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0.

现用F = 26 N 水平向左的恒力拉小车,经过一段时间后,物块与小车分离.不计小车

与地面间的摩擦. 取g = 10 m/s 2

,求: (1)物块与小车分离前,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当物块落地时,物块与小车右端的水平距离.

5(8分)如图14所示,质量M = 1.0 kg 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长木板的右端放一质量m = 1.0 kg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0.现用水平恒力F = 6.0 N 向右拉长木板,使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经过t = 1.0 s 撤去力F .小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没有从长木板上掉下.求:

(1)撤去力F 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速度各是多大; (2

图11

图12

m

图14

6.(8分)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长木板,质量M=2.0kg,在长木板的最右端有一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1.0kg,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小滑块与长木板一起以v0=2.0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如图12所示.某时刻起对长木板施加一个F=12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长木板滑动.若长木板足够长,求:

(1)水平恒力F作用后,小滑块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小滑块向左运动的过程中相对长木板移动的最大距离.

图12 7.(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长度L = 1.0 m.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 = 1.0 kg.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m、μ、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图15

8.(8分)如图15所示,水平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 0.8 m. 质量m = 0.2 kg的小物块(可以看作质点)放在桌面A端. 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F=0.8 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小物块从静止开始运动. 当它经过桌面上的B点时撤去力F,一段时间后小物块从桌面上的C端飞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 = BC = 0.5 m,小物块在A、B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 = 0.2,在B、C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 = 0.1.

(1)求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

(2)某同学作出了如下判断:若仅改变AB段的长度而保持BC段的长度不变,或仅改变BC段的长度而保持AB段的长度不变,都可以使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图15

9 (8分)如图14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木板槽(两侧挡板的厚度忽略不计),质量M

= 2.0 kg,槽的长度L = 2.0 m.在木板槽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

质量m = 1.0 kg.小滑块与木板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0.20.开始时它们都

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木板槽施加一个F = 10.0 N水平向左的恒力,此后

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槽滑动.

(1)求小滑块滑到木板槽中点时速度的大小;

(2)水平面光滑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木板槽与水平面间是有摩擦的,经测定木板槽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 = 0.05. 如果使小滑块滑到木

板槽中点时的速度与第(1)问所求速度相同,请你通过计算确定一种方案:

即只改变M、m、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实现上述要求(只要提出一种方

案即可).

图14

10.(8分)如图17所示,质量M = 5 kg 的平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平板的右端有一竖直挡板,一个质量m = 2 kg 的木块静止在平板上,木块与挡板之间的距离L

= 0.8 m ,木块与平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4. (1)若对木块施加F = 12 N 水平向右的恒力,直到木块与挡板相撞,求这

个过程经历的时间t ; (2)甲同学说,只增大平板的质量M ,可以缩短上述时间t ; 乙同学说,只减小平板的质量M ,可以缩短上述时间t .

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哪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11.(8分)如图14(甲)所示,水平面

图17

上A、B两点相距6.25m,一个质量为4.0kg的小滑块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自左向右滑动,先后经过A、B两点。在滑块到达A点之前,滑块沿水平面做匀速运动,所受的水平推力大小为0.4N。从滑块经过A点开始,滑块受到的推力按照如图14(乙)所示的规律变化,已知滑块在3.0s时刻的速度大小为0.8m/s。求:

(1)滑块受到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图14

(2)滑块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

答案

1、分析:小物块C 放到木板上后,C 受力如图1,离开木板之前作向右的匀加速运动,假设C 离开木板时的速度为v C ,C 离开木板后向右做平抛运动,砸到地面后立即停下来;木板的受力如图2,C 离开它之前,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假设C 离开木板时木板的速度为v A ,随后木板以初速度v A 匀减速滑动,直到停下来。

(1)C 平抛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得:

02

1222+=+KC C E gh m v m 代入数据:s m v C /1=

2图1

图2

向右平抛的水平位移:m g

h

v t v S c

c c X 1.02=== 所以C 离开木板后,木板实际上由于地面摩擦力而匀减速滑动的位移为:

m S S S X 11=+=滑

C 离开木板后,木板受力如图3

0110a m g m f ==μ地

得:20/2s m g a ==μ

故:s m S a v A /220==

(2)小物块C 放到木板上后离开木板之前,假设小物块C 在这个过程中的位移为S 2,则木板的位移为S 2+l , 根据动能定理:

对木板1m : )(2

1))((20212v v m l S f f A -=

++-地 ① 对小物块2m :02

1222-=

C v m fS ② 假设C 滑上木块到分离所经历的时间为t ,规定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 对木板1m : )()(01v v m t f f A -=+-地 ③

对小物块2m :02-=C v m ft ④

联立③④得:地f f 3

1

=

⑤ 联立①②⑤:m l 6.0=

图3

2解:(1)设P 从B 端做平抛运动到地面所用的时间为t 3,根据平抛运动公式 2

32

1gt h =

得 s 4.023==

g

h

t 则P 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 t AB = t 0- t 3=4.0s

假设P 从A 到B 的过程中,一直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P 到B 时的速度v B ≤v ,P 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

2 5.0/2AB B L L

t v v

=

≥=s. 由于'AB AB t t >,说明P 在到达B 之前已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 设P 的质量为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P 在传送带上滑动时的加速度 g m

mg

a μμ==,

则P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10

v t g

μ-=

位移 210

2v s g

μ-=

做匀速运动的时间 v

s L t 1

2-=

且 12AB t t t =+ 联立以上4式,解得 0.10μ=

(2)P 从B 到落地所用的时间总为t 3=0.4s ,因此时间t 的变化取决于P 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时间t AB 的变化.

① 若v >v 0,开始阶段P 做加速度为μ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假设传送带的速度为某一值v 1时,P 从AB 之间的某点D 开始相对传送带静止. 增大传送带的速度v ,则P 在到达D 点后仍将加速. 由于P 在AD 间的运动情况不变,而在DB 间的速度变大,所以t AB 变小. 可见随着v 的增大,t AB 减小. 当v 增大到v max 时,P 从A 到B 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到B 时的速度恰好等于v max . 如果v 再增大,P 从A 到B 的运动情况不再变化,即t AB 保持不变,因此t 也保持不变. 根据运动学公式 gL v v μ22

02

max =- 得

6.3m/s m/s 4022

0max ==+=gL v v μ

所以 s 3.10

max =-=

g

v v t AB μ 3 1.7s AB t t t =+= ② 若v < v 0,开始阶段P 做加速度大小为μ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假设传送带的速度为某一值v 2时,P 从AB 之间的某点E 开始相对传送带静止. 减小传送带的速度v ,则P 在到达E 点后仍将减速. 由于P 在AE 间的运动情况不变,而在EB 间的速度变小,所以t AB 变大. 可见随着v 的减小,t AB 变大. 当v 减小到v min 时,P 从A 到B 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到B 时的速度恰好等于v min . 如果v 再减小,P 从A 到B 的运动情况不再变化,即t AB 保持不变,因此t 也保持不变. 根据运动学公式 gL v v μ22

min 20=- 得

m/s 2.3m/s 1022

0min ==-=gL v v μ 所以 s 8.1min

0=-=

g

v v t AB μ 3 2.2s AB t t t =+= 综上所述,当传送带的速度v ≥6.3m/s 时,P 从A 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保持不变,均为t =1.7s ;当传送带的速度0≤v ≤3.2m/s 时,P 从A 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也保持不变,均为t =2.2s. 3解:

(1)未放物块之前,木板做匀速运动.因此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Mg

F

= 0.20 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物块放在木板上后将保持静止.木板水平方向受力如图1所示,它将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其加速度的大小为a 1.

f 1-F = Ma 1

f 1 = μ (m+M )

g a 1 =

M

F

g M m -+)(μ= 0.50 m/s 2

设物块经过时间t 离开木板. 木板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L = v 0t -

2

1a 1t 2

解得 t = 1.2 s 或6.8 s

图1

1

其中t = 6.8 s 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1.2s 后物块离开木板.

(2)若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也为μ,则物块放在木板上后将做匀加速运动,设物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 2.

μmg = ma 2 a 2 = μg = 2.0 m/s 2

木板水平方向受力如图2所示,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其加速度的大小为a 3.

f 1 + f 2-F = Ma 3

μ (M+m ) g + μmg -F = Ma 3

a 3 = 1.0 m/s 2

设经时间t Ⅰ,物块与木板速度相等,此时它们的速度为v ,此过程中木板的位移为s 1,物块的位移为s 2.

v = v 0-a 3t Ⅰ v = a 2t Ⅰ

s 1 = v 0t Ⅰ-2

1

a 3t Ⅰ2

s 2 =

2

1

a 2t Ⅰ2 解得 t Ⅰ =

32s ,v =34

m/s ,s 1 =910m ,s 2 =9

4m 因为s 1-s 2< L ,所以物块仍然在木板上.之后,它们在水平方向的受力如图3所示,

二者一起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它们共同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 4.

f 1-F = (M +m ) a 4

μ (M+m ) g -F = (M +m ) a 4

a 4 = 0.40 m/s 2

设再经过时间t Ⅱ,它们停止运动.

图2

1 2 图

3

1

0 = v -a 4t Ⅱ t Ⅱ =

3

10s t 总 = t Ⅰ + t Ⅱ= 4.0 s

因此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 4.0 s 木板停止运动. 4解:

(1)物块所受摩擦力f=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块的加速度

a 1=

f

m

= μg = 2.0 m/s 2 小车所受摩擦力f ′=f=μmg ,设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f ′=Ma 2

解得 a 2=F mg M

μ-=3.0m/s 2

小车一直向左做加速运动,因此从开始运动到物块与小车分离,小车向左运动的距离为所求的最大距离.

设经过时间t 物块与小车分离,此过程中 物块的位移 s 1=

2112a t 小车的位移 s 2=

2212

a t

图1

由如图1所示的几何关系可知 s 2-s 1=l 解得 t = 2.0 s , s 2= 6.0 m

即物块与小车分离前,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6.0m (2)物块与小车分离时,速度分别为 v 1=a 1t= 4.0 m/s ,v 2=a 2t= 6.0 m/s

物块与小车分离后向左做平抛运动,设物块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则

t '=

物块与小车分离后,小车向左运动的加速度

2F a M

'=

= 3.25 m/s 2

物块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

物块向左的水平位移 11 1.6s v t ''== m 小车向左的位移 22221

2

s v t a t ''''=+=2.66 m

图2

由图2所示的几何关系可知,当物块落地时,物块与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相距

21s s ''-=1.06 m

5解:

(1)对长木板施加恒力F 的时间内,小滑块与长木板间相对滑动,小滑块和长木板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小滑块所受摩擦力 f = μmg

设小滑块的加速度为a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1

解得 a 1 = 2.0 m/s

2

长木板受的摩擦力 f ′ = f = μmg 设长木板的加速度为a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f ′= Ma 2 解得 a 2 = 4.0 m/s 2

经过时间t = 1.0 s ,

f

F

小滑块的速度 v 1 = a 1 t = 2.0 m/s 长木板的速度 v 2 = a 2 t = 4.0 m/s

(2)撤去力F 后的一段时间内,小滑块的速度小于长木板的速度,小滑块仍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长木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设长木板运动的加速度为a 3,此时长木板水平方向受力情况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 Ma 3

解得 a 3 = 2.0 m/s 2

设再经过时间t 1后,小滑块与长木板的速度相等. 即 v 1 + a 1 t 1 = v 2-a 3 t 1 解得 t 1 = 0.50 s

此时二者的速度均为 v = v 1 + a 1 t 1 = 3.0 m/s.

如图所示,在对长木板施加力F 的时间内,小滑块的位移是s 1,长木板的位移是s 2;从撤去F 到二者速度相等的过程,小滑块的位移是s 3,长木板的位移是s 4.

小滑块与长木板速度相等时,小滑块距长木板右端的距离最大. 小滑块的总位移

s 块 = s 1+s 3 = 21111212

1

21t a t v t a ++

= 2.25 m

f ′

长木板的总位移

s 板 = s 2+s 4 = 11222

21t v

v t a ++= 3.75 m

在运动中小滑块距长木板右端的最大距离为

s = s 板 – s 块 = 1.5 m

6(1)小滑块所受向右的摩擦力f = 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滑块的加速度

a 1=

f

m

= μg = 2.0 m/s 2 从水平恒力开始作用到小滑块的速度为0,小滑块向左运动最远,最远距离为

m 1.0m 0

.20.20.222

1201=?==a v s

(2)当用水平恒力F =12N 向右推木板后,长木板受向左的摩擦力 f ′ = f 设长木板运动的加速度为a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f ′ = Ma 2 解得 a 2 = 5.0 m/s 2

长木板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最大距离为

4m .0m 0

.50.20.222

2202=?==a v s

经历时间4.02

2==

a v t s 从水平恒力开始作用到小滑块的速度为0,经历时间 0.11

1==

a v t s 在t 1时间内,长木板向右做a 2 = 5.0 m/s 2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t 3 = t 1 – t 2 = 0.6s

此过程中,长木板向右运动的距离

9.02

12323==

t a s m

小滑块向左运动的过程中相对长木板移动的距离

s = s 1 – s 2 + s 3 = 1.5 m

7解:(1)小滑块受到F =8.0 N 水平向右的恒力后,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受向左的摩擦力f = 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滑块的加速度

a 1=

m

f F -= 5.0 m/s 2

设经过时间t 后小滑块离开木板。在这段时间内小滑块的位移

2112

1t a x =

木板所受向右的摩擦力 f ′ = f ,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木板的加速度

a 2=

M

f '= 3.0 m/s 2

在时间t 内木板的位移

2222

1

t a x =

由图可知 L = x 1 – x 2,解得 t = 1.0 s 则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v = a 1t = 5.0 m/s

(2)小滑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t m

mg

F t a v μ-=

=11 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t M

mg

t a v μ=

=22

任意时刻小滑块与木板速度之比

g

m M mg F v v 221)(μμ-= 欲使小滑块速度是木板速度的2倍,应满足

2)(2=-g

m M

mg F μμ

若只改变F ,则F = 9 N 若只改变M ,则M = 1.2 kg 若只改变μ,则μ = 0.27 若只改变m ,则m = 0.93 kg 8解:

(1)小物块在从A 到C 运动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

02

12

22111-=

--mv mgx mgx Fx μμ 其中 x 1 = AB = 0.5 m ,x 2 = BC = 0.5 m 解得 v = 1 m/s

小物块从C 端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由 22

1gt h =

飞行时间 4.02==

g

h

t s 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 端的水平距离 x 3= vt = 0.4 m

(2)要使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 端的水平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由于平抛运动时间t 不变,因此小物块运动到C 端的速度 v = 2 m/s

由 02

12

22111-=--mv mgx mgx Fx μμ 可解得

若仅改变x 1,则x 1= 1.25 m 若仅改变x 2,则x 2= -1 m

以上计算说明,仅改变x 1是可行的,而仅改变x 2是不可行的. 所以该同学的判断是不正确的. 9解:

(1)木板槽受到F =10.0 N 水平向左的恒力后,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受向右的摩擦

力f = μ1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木板槽的加速度

a 1=

M

f F -= 4.0 m/s 2

设经过时间t 后小滑块滑到木板槽中点. 在这段时间内木板槽的位移

2112

1t a x =

小滑块因受向左的摩擦力 f ′ = f ,将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滑块的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专题练习(word版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雨滴从高空由静止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变为零(整个过程其加速度方向不变),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C.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根据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雨滴的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速度的变化率等于加速度,结合加速度的变化判断速度的变化率变化. 【详解】 A、B、C、雨滴下落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当加速度减小为零,雨滴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速度达到最大,故A错误,B正确,C错误. D、速度的变化率等于加速度,加速度减小,则速度的变化率减小,故D正确. 故选B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雨滴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雨滴方向相反,雨滴做减速运动. 2.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一时间(x一t)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大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x—t图象可知,在0-t1时间内,b追a,t1时刻相遇,所以A错误;在时刻t2,b的斜率为负,则b的速度与x方向相反,所以B正确;b图象在最高点的斜率为零,所以速度为零,故b的速度先减小为零,再反向增大,所以C正确,D错误. 3.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A.B. C.D. 【答案】AD 【解析】 【分析】 x-t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与x 轴平行的直线;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分别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可作出选择. 【详解】 A. 此图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正确; B. 此图表示物体的位移不随时间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 此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加,说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 此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AD。 4.节能减排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假设公交车通过城市十字路口时允许的最大速度为10m/s,一辆公交车在距离十字路口50m的车站停留,乘客上下完后,司机看到红灯显示还有10s,为了节能减排.减少停车,降低能耗,公交车司机启动公交车,要使公交车尽快通过十字路口且不违章,则公交车启动后的运动图象可能是()

大气运动专题训练答案详解

大气运动专题练习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 原因,不正确 ...的是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回南天”潮湿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读“1961—2006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空间分布图”,回答第3-4题 3.有关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平均 气温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年增温最大幅度达0.50C B.增温幅度由东向西增加 C.沿江均比沿海增温幅度大 D.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4.影响长江三角洲40多年来平均气温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变化 B.冬季风势力强弱 C.城市化的发展 D.降水的变化 5.2013年1月一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多次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此季节,能使雾霾迅速消散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弱高压 6、空气质量成为近段时间的热点话题。下列天气系统,有利于污染气体扩散的是 A、台风的外围 B、高压中心 C、高压脊 D、低压中心 7.央视纪录片《北纬30°·中国行》,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至西藏阿里地区。舟山7月平均气温约27℃,阿里7月平均气温约10℃,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洋流 C.纬度分布 D.海陆分布

地理 专题5 板块运动

专题5板块运动知识 一、板块构造学说 1、软流层: 在上地收幔上部,即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到400千米处,由于受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加热,导致岩石软化,部分呈熔融状态,因此这部分圈层称为软流层(圈)。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2、岩石圈: 在软流层以上到地表的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岩石和地壳两部分。 3、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法国的地质学家提出。 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②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张裂和碰撞。 4、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海洋中的张裂往往形成海岭(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的洋脊是岩石圈中最在稳定的破碎带,地幔物质从洋脊顶部的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并把原有的大洋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推移,使海底不断扩张,直至海沟处下沉消融。因此海洋板块的年龄较为年轻,虽然地球历史有46亿年之久,可海洋底部至今没有发现超过2亿年的岩石。而大陆板块则要古老得多。 从洋脊向两侧的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洋脊的年龄最轻。 5、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1)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①由于大洋板块位置较低;②密度较大,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这里往往会形成海沟,是海洋最深的地方。而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自北向南: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2)当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3)许多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也分布在这里。

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一、单选题 下图(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5、6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答案: B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假定(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8、19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该日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答案: D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西向东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向西 答案: B 地处(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53.0 无明显洪峰 2 480. 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错误!未定义书签。.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答案:B 【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A、C选项。据表,当月前4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D选项,B选项正确。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第5次降水历时2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90.7mm,强度居第一,条件②正确。经过前4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第5次降水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下渗少),条件③正确。植被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4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水分饱和后坡面容易大块滑塌(坡)成为洪水的(泥)沙源,裸露坡面等不到第6次降水。河床、沟谷很容易排除。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为2018 年5月10 日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 寒潮预警 D. 滑坡、泥石流预警 答案: D 【解析】根据等压线图,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能 出现强降雨,又因为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 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当地政

历年板块运动部分高考题组 题

(2012上海卷地理(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 态。 1. 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2.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 3.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4.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 关的是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5.(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32)读“大洋板块俯冲 示意图”回答: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 ),P处为( );B处是( ) 物质上升处。 (2) 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3) 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 )。 (4)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 )板块,当M 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 ( )山系。 (2014上海卷)(四)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坚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 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A. 喜马拉雅山区 B. 日本太平洋岩区 C. 新西兰南北岛屿 D. 冰岛火山带 7.(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7题。 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体系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3.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 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4.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刻对应于物体所处的状态,在时间轴上,时刻用一个点表示。 时间是指两时刻之间的距离,对应物体所经历的某段过程,在时间轴上 用时间段表示。 5.路程和位移: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 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6. 矢量和标量: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标量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7. 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v=Δx/Δt,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8.匀速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9.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a=Δv/Δt=(v t-v0)/Δt,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一、单选题 下图(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5、6题。 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答案: B 2.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假定(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8、19题。 3.该日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答案: D 4.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西向东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向西 答案: B 地处(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5.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A、C选项。据表,当月前4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D选项,B选项正确。 6.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第5次降水历时2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90.7mm,强度居第一,条件②正确。经过前4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第5次降水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下渗少),条件③正确。植被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4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7.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水分饱和后坡面容易大块滑塌(坡)成为洪水的(泥)沙源,裸露坡面等不到第6次降水。河床、沟谷很容易排除。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为2018 年5 月10 日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8.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 台风预警 B. 森林火灾预警 C. 寒潮预警 D. 滑坡、泥石流预警 答案: D 【解析】根据等压线图,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 能出现强降雨,又因为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 伏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当

专题5_板块运动__学案

专题5 板块运动(测试) 【知识梳理】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_______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板块在______之上滑动。2.板块内部相对比较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___________地带。 3.标注出下图中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_板块, D._____________板块,E._____________板块,F._____________板块。 【思考1】 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裂谷与海洋;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 观看上图,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解释下列山脉、岛弧、大洋形成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 东非大裂谷__________________;落基山脉__________________; 安第斯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太平洋西岸岛弧链__________________; 大西洋__________________; 4.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学说和“_____________”学说基础之上的。5.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的对流。 6.海洋板块中岩石年龄最轻的地方是________,此处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 【思考2】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们首先觉察到的是地面的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3】在一次地震中有多少个震级,多少个烈度?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4】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地震烈度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图2.1中相应的位置标出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名称。 【思考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地球上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的______________地带。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AB 、ABC 、ABCD 、ABCDE 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s 、2s 、3s 、4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A B 段的平均速度为1m/s B .物体在AB C 5m/s C .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 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物体在A B 段的位移为1m ,则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 1m/s 1m/s 1 x v t = == 选项A 正确; B .物体在AB C 段的位移大小为 2212m 5m x =+= 所以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 5x v t = = 选项B 正确; C .根据公式x v t =可知,当物体位移无限小、时间无限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能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则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选项C 正确; D .根据题给条件,无法得知物体的B 点的运动速度,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所以不能得出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选项D 错误。 故选ABC 。 2.甲、乙两辆赛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平直公路行驶。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60 s时,甲车在乙车的前方 B.20 s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C.甲、乙加速时,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 D.4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且相距900m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60s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甲车在乙车前方,故A正确; B、40s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40s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40s时,甲乙相距最远,在20s时,两车相距不是最远,故B错误; C、速度?时间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知,甲加速时的加速度小于乙加速时的加速度,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40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都为40m/s,甲的位移 ,乙的位移,所以甲乙相距,故D正确; 故选AD。 【点睛】 速度-时间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知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由位移求相距的距离。 3.一物体做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 m/s, 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5 m/s,则在这1 s内该物体( ) A.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为3m/s B.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为9m/s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为3m/s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为1m/s2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取v1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1=4m/s,若v2 =5m/s,速度的变化为v2-v1=1m/s,即速度变化大

专题一 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运动得描述 知识体系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她物体位置得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得有质量得点称为质点。这就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得理想化模型、 把物体瞧成质点得条件:当物体得形状与大小对研究得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得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3.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得运动时,用来做参考得物体称为参考系。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得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得观察结果往往不同得。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得基本原则就是能对研究对象得运动情况得描述 得到尽量得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得物体得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4.时间与时刻:时刻就是指某一瞬间,时刻对应于物体所处得状态,在时间轴上,时刻用 一个点表示。 时间就是指两时刻之间得距离,对应物体所经历得某段过程,在时间轴上 用时间段表示。 5.路程与位移:路程就是质点运动轨迹得长度,路程就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得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得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 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就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得大小等于路程。 6、矢量与标量:矢量就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得量 标量就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得量 7、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速度就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得物理,v=Δx/Δt,速度就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得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得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得切线方

向。 8。匀速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得时间内位移都相等得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得运动。 9.加速度:加速度就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得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得比值,定义式就是a=Δv/Δt=(vt-v0)/Δt,加速度就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得方向相同,与速度得方向无关。 知识点填空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得点。 (2)质点就是一个得物理模型,实际。 (3)一个物体能否瞧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得大小,而就是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物体相对于其她物体得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5)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得(即假定为得)另外得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得物体作参考系时,观察结果往往得。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得基本原则就是能对研究对象得运动情况得描述得到尽量得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得物体得运动,所以通常取作为参照系 (6)时刻:某一瞬时,时间轴上用表示、 (7)时间:两时刻间得间隔。在时间轴上用表示、 (8)2秒末就是 ,2秒内就是 ,第2秒内就是 ,速度达到2m/s时就是。作息时间表上得数字就是。(填“时间点”或“时间段”) (9)矢量: 得量叫做矢量。 (10)标量: 得量叫做标量。 (11)矢量与标量得区别:①有方向, 没有方向。②标量相加时,遵循法则,矢量相加时,遵循。 (12)位移就是,速度就是,质量就是,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汇总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 1.(8分)如图13所示,有一定厚度的长木板AB在水平面上滑行,木板的质量m1=4.0kg.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木板上表面距水平面的高度h=0.050m.当木板滑行速度v0=3.0m/s时,将一小物块C轻放在木板右端B点处.C可视为质点,它的质量m2=1.0kg.经过一段时间,小物块C从木板的左端A点滑出,它落地时的动能E KC=1.0J.小物块落地后,木板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停在水平面上,这时,木板左端A点距小物块的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1=0.90m.求: (1)小物块C从木板的A点滑出时,木板速度的大小v A; (2)木板AB的长度L. 图13 2.(8分)如图11所示,将工件P(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地轻放在以速率v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的最左端A,工件P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然后从传送带最右端B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的长度L=7.5m,B距地面的高度h=0.80m. 当v=3.0m/s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0=4.4s. 求: (1)工件P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当传送带分别以不同的速率v(运行方向不变)匀速运行时,工件P均以v0=5.0m/s 的初速度从A端水平向右滑上传送带. 试分析当v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保持不变,并求出对应的时间t(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3.(8分)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 kg、长度L=2.0 m的木板,在F=8.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l.0 kg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专题复习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专题复习 1、下列关于运动会的各种比赛中,能将人或物体看做质点的是( )C A、研究乒乓球比赛中王皓的旋球技术时 B、研究刘子歌在200米蝶泳比赛中的手臂动作时 C、研究万米冠军在长跑中的位置时 D、研究跳水冠军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的美妙姿态时参考系⑴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 的物体。⑵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⑶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般选取为参考系。 2、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公路上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这时()BC A、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在向东行驶 B、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在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在向东行驶 D、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在向西行驶位移(1)位移是量(“矢”或“标” )。 (2)意义:描述的物理量。 (3)位移仅与有关,而与物体运动无关。

路程(1)定义:指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量。 注意区分位移和路程: 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由质点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矢量。位移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的指向代表,线段的长短代表。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路线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且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与运动路程相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质点做直线运动时,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一定相等 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路程 C、两个质点位移相同,则它们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D、两个质点通过相同的路程,它们的位移大小一定相等 4、某人沿着半径为 R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 1、75圈时,他的()C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 3、5πR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R C、路程为 3、5πR、位移的大小为R D、路程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R时间和时刻时刻:表示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在运动中时刻与位置向相对应。时间间隔(时间):指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

高中地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解析】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现,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与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相符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 A. 白天的陆风 B. 夜晚的山风 C. 夜晚的海风 D. 白天的谷风 2. 关于右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①辐射 B. 受云海的影响②辐射减弱射 C. ③辐射绝大部分被臭氧吸收 D. ④辐射无选择性 【答案】1. B 2. D 【解析】 1.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其形成形成原理和黑夜出现的山谷风、黑夜出现的海陆风相同。见下两图。白天出现的是海风,夜晚出现的是陆风,AC错误;夜晚的山风利于成云致雨,B正确,D错误。故选B。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③辐射(地面辐射),A错误;受云海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辐射增强,B错误;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④辐射(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D。 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 山谷风环流因山地平原地形的差异而产生,对冬季静稳天气(近地面风速较小,大气稳定)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海陆风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静稳天气下,如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专题5 板块运动

专题5 板块运动 【知识梳理】 一、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_______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板块在______之上滑动。2.板块内部相对比较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___________地带。 3.标注出下图中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_板块, D._____________板块,E._____________板块,F._____________板块。 注:(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板块向北延伸至墨西哥西岸。唯一的大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其余均为大陆板块。) 5.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学说和“_____________”学说基础之上的。 6.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___________的对流(B)。大洋中的(P)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地带,地幔物质从其顶部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把原有大洋板块向两侧推移,使海底不断扩张,直至(A)处消融。 图中CDE处海底底层岩石年龄自新到老依次是

二、地震 1.地震:地震时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是地球 内部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释 放造成的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 2.地震要素: (1)A:;B:; AB:;BC:; (2)震级:地震所释放的大小。地 震释放的越多,震级就越。 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倍。 震级每升高两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倍。 震级每升高三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倍。 (3)烈度:地震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地震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称为。 3.震级和烈度的关系:震级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4.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却有无数个。 一次地震的越大、越浅、越近,此次地震的烈度就越大。此外和因素也对地震烈度有影响。 5.地震带:其一为地震带,主要位于板块与板块,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其二为地震带,主要位于板块与板块、板块的结合处。 6.由于这两条地震带均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故根据板块构造理论,7级以上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消亡边界。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的原因:我国处于。 次生灾害:地震还常常引发、和等自然灾害。 三、火山 活火山带:主要分布在 其一为:从南北美洲经阿拉斯加至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新西兰的环太平洋火山带 其二为: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其三为:大西洋洋底火山带 【例题】 1.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2.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 A.南极洲板块B.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图像专题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运动图像问题专题 1、直线运动图像有x-t ,v-t 和a-t 图像; 2、直线运动情况有静止、匀速直线、匀变速直线(匀加、匀减)、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v a ,、↑↓v a ,、↓↑v a ,、↓↓v a ,); 3、运动方向可分为:单一方向运动,往返运动,迂回前进运动; 4、初状态可分为:静止开始、具有一定初速度开始; 5、教学目的: ①掌握运动的描述;也就是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 ②学会运动建模;也就是通过带有箭头的线段对物体运动过程形象化; ③掌握图像的画法;根据想象或自己建立的模型画出相应图像; ④学会图像与图像间的相互转换; 一、图像t x -:(斜率代表:v ,x 的正负只代表方向,不代表大小) 1、运动描述原则: 先描述方向,再描述做什么运动,能详细尽量详细; 例1:如右图所示(单一方向单一运动): ①静止; ②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向正方向做减速运动; ④向正方向做加速运动; 例2、如右图所示(单一方向匀速且周期变化运动): ①2 00 T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假设速度为1v ); ② 00 2 T T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假设速度为2v ); ③2300T T -,以速度1v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0022 3T T -,以速度2v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中斜率大小知:21v v >

例3、如右图所示(单一方向加减速且周期变化运动) ①2 00 T -,向正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② 00 2 T T -,向正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③2300T T -,向正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④0022 3T T -,向正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例4、如右图所示(匀速往返运动) ①2 00 T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00 2 T T -,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2300T T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0022 3T T -,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5、如右图所示(加减速往返运动) ①2 00 T -,向正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② 00 2 T T -,向正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③2300T T -,向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④0022 3T T -,向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例6、如右图所示(匀速迂回前进运动) ①2 00 T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00 2 T T -,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2 300T T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复习大气运动

二轮地理复习小专题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受热原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概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②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图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为什么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 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随海拔升高, 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 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同纬度 地区),气温越低。 说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 指的是同纬度地区或某一地区随海拔增高,温度 的变化情况。 (2)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专题强化训练B卷

专题二大气运动 (B卷) 一、选择题 图1、图2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1~2题。 1.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 2.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 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 解析:第1题,读图1和图2可以发现≥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2题,≥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 答案:1.C 2.A (2017·成都模拟)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山地可能是( ) A.大兴安岭B.雪峰山 C.长白山D.太行山 4.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 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东西坡降水量800 m附近差异最大 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递减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地降水量超过1 000 mm,属于湿润地区,应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故选B。第4题,因东坡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西坡,故图中虚线为东坡,实线为西坡。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速率大于西坡,故A错;两侧山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点,故B、D错;在海拔800 m附近,两坡降水量差异最大,东坡约为1 750 mm,西坡约为1 350 mm。故选C。 答案:3.B 4.C 季风指数是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读图完成5~6题。 5.1895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南旱北涝B.南涝北旱 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 6.20世纪末东亚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效应加剧B.海陆热力差异减小 C.冬季风减弱D.夏季风减弱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季风指数越大,表明季风现象愈明显。在1895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指数较距平指数低,说明夏季风势力较弱。夏季风势力弱,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我国易出现南涝北旱现象。故B项正确。第6题,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说明冬季风势力减弱,其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冬季气温不太低,冷高压势力弱,故A项正确。东亚冬季风指数与亚欧大陆气温相关性强,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性弱,故B项错误;冬季风减弱是冬季风指数减小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冬季风指数减小与夏季风减弱相关性较弱,故D项错误。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 专题5 板块运动 学案设计无答案

板块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2.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重难点】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填空 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部海岸与南美( )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这一偶然发现,促使( )提出了( )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 )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 3.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 )板块与 ( )板块、( )板块、( )板块等的交界地带。4.六大板块的名称是(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澳大利亚位于的板块是( ) 。 二、课堂助学 1.引导学生观察大陆的漂移,明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2.学生阅读材料启发科学探究的精神。 3.观察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4.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的海洋和裂谷。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的山脉和海洋的消失。 【达标检测】 1.下列实例中,证明了地球上海陆发生过变迁的是( )。 A.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B.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 C.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D.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 ).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2.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B.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C.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D.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3.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一块整体。 B.全球各大板块都处于相对的稳定之中。 C.板块内部地壳不稳定。 D.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A.板块内部 B.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大陆内部 D.地壳比较稳定地带 6.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这是由于( )。 A.板块运动的结果 B.海风吹拂的结果 C.海水侵蚀的结果 D.海洋中砂砾磨蚀的结果 7.海牛和驼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原因是( )。A.两大陆上的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 B.两大陆之们的海洋干涸或大洋海水变浅时,它们从一个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 C.在地质时期,两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D.两大陆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在偶然的机会中,它们在两大陆之间来回活动。 8.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本初子午线穿过的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10.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