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扬州隋朝、唐朝职官表

扬州隋朝、唐朝职官表

扬州隋朝、唐朝职官表
扬州隋朝、唐朝职官表

◇朱志泊

南北朝的行政建置可谓架床叠屋,《隋书·杨尚希传》说:“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有鉴于前朝的弊端,隋朝初年大力省并行政区划。

隋朝行使州(后称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制。(今)扬州在隋朝开国初年继续称吴州,开皇九年(589)改称扬州,州的行政首长称刺史。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块土地首次被称扬州,是从隋朝开始,为期十九年。

隋朝在军事要地设总管府,军事首长称总管。总管若称“总管刺史加使持节”,就兼理刺史职权,扬州在隋朝是仅次于长安、洛阳之外的第三大城市,所以扬州总管兼任吴州、扬州刺史。

大业三年(607),废扬州总管府,扬州改称江都郡,太守是一郡的军政首脑,太守下有通守和赞务两个副职,太守缺位时,由这两人行使军政事务。

扬州(后称江都郡)统县十六,在江北的有江阳、海陵、宁海、安宜、山阳、淮阴、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十二县,在江南的有句容、延陵、曲阿、武进四县。共有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户。

唐前期,行政上实行州(郡)、县两级行政建置,(今)扬州先后称江都郡、兖州、邗州、扬州、广陵郡。

唐代初年,四方未靖,无暇东顾,于是任命长期割据江淮的农民军领袖杜伏威主管江淮军政事务以安其心,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后来杜伏威部将辅公祏起兵反唐,叛乱平定后,于武德九年(626),原设在(今)南京的扬州大都督府迁广陵城。此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在一千四百年里,被称作扬州、扬州路、扬州府、扬州市。

一、大都督府长史

唐朝的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由亲王、大臣、或已故王公贵族为之,是荣誉称号,本人也不在扬州。大都督府的实权在大都督长史,大都督府机构庞杂,大致有: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功曹、法曹、士曹参军事、仓曹、户曹参军事、执刀、典狱、问事等属员。

唐职官制:扬州大都督长史是三品官阶,而俗称宰相的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衙门长官也为三品官阶。扬州大都督长史往往带有宰相官衔(当时称“检校”),或由宰相外放,或任满后回京任宰相,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唐承隋制,扬州大都督府所在地的扬州刺史由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理。

二、淮南节度使

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淮南道统辖扬、楚、滁、和、舒、庐、光、蕲、安、黄、申、沔、寿,共十三州。辖境东临黄海,西抵今湖北省涢水,南距长江,北据淮河。每道设监察官一人,先后称存抚使、巡察使、黜陟大使,他们的职能是督察官员的非法行为,此时的“道”不是行政区,而是督察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改划为十五道,淮南道辖境未变,每道置采访使,职能也未变。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开始,玄宗让位肃宗,为了地方配合军方,加强军事能力,军、政、监察三者合一。至德元乾元元载(756),淮南道置淮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必然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也必然是淮南采访使(或曰御史中丞),习惯上只称淮南节度使,为一方军、政、监察首脑。开初辖境未变,后来几经调整,辖扬、楚、滁、和、舒、庐、濠、寿,共八州,管辖范围缩小至江淮之间的今江苏全部和安徽的东部。此时国家的地方行政建制是道、州、县三级。

“安史之乱”之后,扬州进入极度繁荣时期,扬州辖江阳、江都、六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7县,最多的两次人口统计是:贞元年间(785-805),有户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一,口八万七千六百四十七,平均每户六点四人。唐元和年间(806-820),有户四十六万九千五百九十四,这次统计有户无口,即以每户六点四人框算,大致有人口五十六万。(见《扬州市志·人口篇》)。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唐朝官职表

唐朝官职表

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 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

唐朝军队官职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唐代中央在君相对军国大政进行决策的前提下,尚书省兵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唐代军队的统领和指挥机关前后变化最大。从最初的行台、天策上将府,到藩镇节度使、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终唐之世,唐朝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军队领导组织和指挥机构。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从三品下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

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宫官职详解 官宫官侍省 官 惠妃一人丽妃一人华妃一人淑仪一人德仪一人贤仪一人顺仪一人婉仪一人芳仪一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宫官 尚宫二人 司记二人黄记二人掌记二人女史六人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 尚仪二人 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彤史二人 尚服二人 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 尚食二人 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司饣喜二人典嬉二人掌饣喜二人女史四人 尚寝二人 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二人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 尚功二人 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典正四人女史四人侍省 侍四人常侍六人给事八人主事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谒者 监六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掖庭局 令二人丞三人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宫教博士二人监作四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宫闱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阍人二十人掌扇十六人给

使无常员掌固四人 奚官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仆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 府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 官:(《春秋左氏传》曰:“不腆先君之嫡,以备官。”又曰:“官不及同姓。”杜预曰:“谓嫔御也。”《周官》有夫人、嫔、世妇、女御之位,听天下之治。汉、晋已来,虽有位号,多不尽备。隋氏法《周官》而悉置焉,则列夫人、嫔、姥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充百二十位。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皇朝因之。今上天溥施,犹防女宠,故省官,将以垂,而六尚仍旧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古者,帝誉立四妃,盖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后也。至舜,不立正妃,盖但三妃而已,谓之三夫人。自夏、殷已降,复有立者,视三公位;虽云古制,数颇繁焉。其余沿革,事不经见。隋氏依《周官》,立三夫人。皇朝上法古制,而立四妃,其位:贵妃也,淑妃也,德妃也,贤妃也。今上以为后妃四星,其一后也,既有后位,复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因省嫔妇、女御之数,改定三妃、六仪、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备官。其位:惠妃也,丽妃也,华妃也。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可以坐而论礼者则进,无则阙焉。)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则无所不统,故不以一务名焉。 六仪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嫔之位也。夏后氏因三夫人增以三三而九,列九嫔之位。汉初无闻。至武帝,始制婕妤、侄娥、容华、充衣,数不至九,其位在嫔。后魏孝文改定官。隋氏依《周官》,尽立其名秩。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六仪之位,以备其职焉。)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一、淑仪,二、德仪,三、贤仪,四、顺仪,五、婉仪,六、芳仪。)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殷人因九嫔增以三九二十七,列二十七世妇之位。其制增损,累代不恒。前汉十四等。后汉贵人、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隋氏依《周官》,制婕妤等二十七人。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美人之位,以备其职焉。)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女御之位也。周人因二十七世妇增以三二十七,列八十一女御之位。旧制沿革,略同于上注。隋氏依《周官》,制宝林、御女、采女等。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才人之位,以备其职焉。)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宫官:(《周礼宗伯》:“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玄云:“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女府、女史、女奴之有才智者。”《魏略》:“魏明帝游宴在,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为女尚书,省奏事。”《晋令》有崇德毁大监、尚衣?尚食大监,并银章、艾绶,二千石;崇华殿大监、元华食监、都监、上监,铜印、墨绶,千石;女史、贤人、恭人、中使、大使,碧纶绶。宋明帝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置其职。两齐、梁、不见。后魏、后周亦拟外官置职。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宫官之职,六尚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炀帝改置六尚局,职掌略同,皆加其品秩。一、尚官局,管司言,掌宣传启奏;司簿,主名录计度;司正,主格式推罚;司闱,主门合管钥。二、

清朝帝王世系表

清朝帝王世袭表清朝(1644年—1911年) 公元1616年登基公元1626年去位太祖(努尔哈赤)出生:公 元1559年--去世:公元 1626年(在位10年)。年 号天命。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 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 (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 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 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 (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福陵。 公元1627年登基公元1643年去位太宗(皇太极)出生:公元 1592年--去世:公元1643 年(在位16年) 。年号天 聪、崇德。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 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 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葬 昭陵。 公元1643年登基公元1661年去位世祖(福临)出生:公元 1638年--去世:公元1661 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 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 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 (1661),终24岁。葬孝陵。 公元1661年登基公元1722年去位圣祖(玄烨)出生:公元 1654年--去世:公元1722 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 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 位61年。葬景陵。 公元1722年登基公元1735年去位世宗(胤祯)出生:公元 1678年--去世:公元1735 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 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 明园。庙号世宗。葬泰陵。 公元1735年登基公元1795年去位高宗(弘历)出生:公元 1711年--去世:公元1799 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 (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 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葬裕陵。

明代亲王郡王世系表(原创)汇总

明代亲王郡王 世 系 表 完 整 版

太祖系 秦亲王世系 太祖嫡二子朱樉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 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李自成攻破西安,朱存枢投降被俘。 秦愍王朱樉,太祖嫡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府。二十八年薨。1370~1395 秦隐王朱尚炳,愍嫡一子,洪武二十八年袭封。曾镇压过沔人高福兴暴动。成祖称帝,曾谴使西安,尚炳初时傲慢无礼,后为成祖威胁,才谢罪归服。永乐十年薨。1395~1412 秦僖王朱志堩,隐嫡一子,永乐十年袭封。二十二年未娶薨。1412~1424 秦怀王朱志均,隐庶二子,初封渭南王,永乐二十二年进封。宣德元年未娶薨。1424~1426 秦康王朱志[土挈]1428~1455 秦惠王朱公锡,康嫡一子,天顺二年袭封。成化二十二年薨。1458~1486 秦简王朱诚泳,惠庶一子,成化四年封镇安王,弘治元年袭封秦王。十一年薨。无子。1488~1498 秦安王朱公铭,康庶三子,封临潼王,追封秦王。 秦庄王朱诚澯,安嫡一子,袭临潼王,追封秦王。 秦昭王朱秉欆,简从弟临潼王朱诚澯庶一子,初袭临潼王,弘治十三年嗣封秦王。追谥其祖朱公铭为安王,父朱诚澯为庄王。十四年薨。1500~1501 秦定王朱惟焯,昭庶一子,正德四年袭封。嘉靖二十三年薨。无子。1509~1544 秦恭王朱诚润,追封。 秦顺王朱秉柎,追封。 秦端王朱惟燫,追封。 秦宣王朱怀埢,定再从弟奉国将军朱惟燫之子,初封镇国中尉,嘉靖二十七年嗣封秦王。追谥其曾祖镇国将军朱诚润为恭王,祖辅国将军朱秉柎为顺王,父朱惟燫为端王。朱诚润,安庶二子也。四十五年,宣王薨。1548~1566 秦靖王朱敬镕,宣庶一子,初封隆德王,隆庆三年袭封。万历四年薨。1569~1576 秦敬王朱1581~1586 秦王朱谊漶,靖嫡三子,万历十三年袭封奉国中尉,十四年加封紫阳王,十五年进封。1587~1617 秦王朱存枢,朱谊漶子,万历年袭封。崇祯末陷于贼,不知所终。1618~1643

明朝官职详表

明朝官职详表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

唐朝官员品级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唐代官位一览表

唐代官位一览表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 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职官:黃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 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別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別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 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朱元璋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八年(公元1370-1385年),先后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使皇权不陷于孤立。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 子朱楠出生刚满月就殇亡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一字王)。其中皇八子朱梓,洪武三年封潭王。十八年就藩长沙。朱梓“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他常召集王府儒臣 饮酒赋诗,亲自评品其高下。他温文儒雅,“有恩于民”。其时,朱元璋大兴党狱,法网森严。,谭王妃的父亲都督於显,哥哥宁夏指挥於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朱元璋派了使者安慰,并召他进宫,朱梓非常害怕,就和王妃於氏一道自焚而死,没有儿子,撤消了封地。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多数不是野心勃勃便是残暴荒淫,好不容易有这麽一个温文儒雅,安分守己的,却不得其死。很多后人都为他抱屈,如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名臣夏元吉,公安派的创始人袁家三兄弟中的老三袁中道都写有悼

念的诗篇。皇九子朱杞,洪武三年受封赵王,第二年去世,年仅三岁。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肃王房:瞻禄贡真

官职对照表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明代皇帝名字和五行

明代皇帝名字和五行 明代皇帝世系 姓名庙号谥号年号陵墓 朱元璋太祖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孝陵 朱允炆惠宗让皇帝建文(1399年——1402年)待考(东宫朱标之长子) 朱棣成祖文皇帝永乐(1403年——1424年)长陵(成祖开始,帝位由燕王这一系世袭)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献陵 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裕陵 朱祁钰代宗景皇帝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 朱见深宪宗纯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朱佑樘孝宗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 朱厚熜世宗肃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永陵 朱载垕穆宗庄皇帝隆庆(1567年——1572年)昭陵 朱翊钧神宗显皇帝万历(1573年——1620年)定陵 朱常洛光宗贞皇帝泰昌(1620年——1621年)庆陵 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启(1621年——1627年)德陵 朱由检思宗烈皇帝崇祯(1628年——1644年)思陵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绍武(1646年——1646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1646年——1662年)永历陵 朱元璋之后的每一位皇帝,名字中都含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之一。 关于姓名中出现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原因: 为了明确支派和各支派的辈份。朱元璋以每一个儿子为一支派,每一支派定了二十个字作为名字中第二个字的用字,再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的规律,作为名字中第三个字的用字。 《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里对为什么这么做及各支派用字都有比较清楚的表述: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当神宗中叶,仅及祖训之半,而不亿之丽,宗禄亏乏,议者遂有减岁禄,限宫媵,且限支子之请.由是支属承祧者,亲王无旁推之恩;从继世者,郡封绝再袭之例;以及名婚不时有明禁,本折互支无常期.启、祯时,军饷告绌,大农蒿目,安能顾赡藩维.亲王或可自存,郡王以至中尉空乏尤甚.一旦盗起,无力御侮,徒手就戮,宗社为墟,惜哉! 考之史册,汉诸王表与王子侯离而不属,世次难明.唐宗族蕃大,源远流长,然诸王以不出合,不分房,子孙皆阙而不著.宋史於太祖、太宗、魏王廷美之裔,迄临安沦没,悉载谱牒,而贤愚并列,漫无裁割.兹表明代亲王至郡王而止,以从史、汉诸王及王子侯之例.又彷唐宗分房法,系各府郡王於亲王之下,如小宗之从大宗.其余不得封者,概不载. 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命名虑有重复,乃於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东宫拟名曰: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府曰: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内官宫官内侍省 内官 惠妃一人丽妃一人华妃一人淑仪一人德仪一人贤仪一人顺仪一人婉仪一人芳仪一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宫官 尚宫二人 司记二人黄记二人掌记二人女史六人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 尚仪二人 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彤史二人 尚服二人 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 尚食二人 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司饣喜二人典嬉二人掌饣喜二人女史四人 尚寝二人 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二人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 尚功二人 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典正四人女史四人内侍省 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给事八人主事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谒者 监六人内谒者十二人内典引十八人内寺伯二人寺人六人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掖庭局 令二人丞三人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宫教博士二人监作四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宫闱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人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掌固四人 奚官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内仆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 内府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 内官:(《春秋左氏传》曰:“不腆先君之嫡,以备内官。”又曰:“内官不及同姓。”杜预曰:“谓嫔御也。”《周官》有夫人、嫔、世妇、女御之位,听天下之内治。汉、晋已来,虽有位号,多不尽备。隋氏法《周官》而悉置焉,则列夫人、嫔、姥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充百二十位。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皇朝因之。今上天溥施,犹防女宠,故省内官,将以垂范,而六尚仍旧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古者,帝誉立四妃,盖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后也。至舜,不立正妃,盖但三妃而已,谓之三夫人。自夏、殷已降,复有立者,视三公位;虽云古制,数颇繁焉。其余沿革,事不经见。隋氏依《周官》,立三夫人。皇朝上法古制,而立四妃,其位:贵妃也,淑妃也,德妃也,贤妃也。今上以为后妃四星,其一后也,既有后位,复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因省嫔妇、女御之数,改定三妃、六仪、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备内官。其位:惠妃也,丽妃也,华妃也。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可以坐而论礼者则进,无则阙焉。)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内则无所不统,故不以一务名焉。 六仪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嫔之位也。夏后氏因三夫人增以三三而九,列九嫔之位。汉初无闻。至武帝,始制婕妤、侄娥、容华、充衣,数不至九,其位在嫔。后魏孝文改定内官。隋氏依《周官》,尽立其名秩。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六仪之位,以备其职焉。)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一、淑仪,二、德仪,三、贤仪,四、顺仪,五、婉仪,六、芳仪。)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殷人因九嫔增以三九二十七,列二十七世妇之位。其制增损,累代不恒。前汉十四等。后汉贵人、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隋氏依《周官》,制婕妤等二十七人。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美人之位,以备其职焉。)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女御之位也。周人因二十七世妇增以三二十七,列八十一女御之位。旧制沿革,略同于上注。隋氏依《周官》,制宝林、御女、采女等。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才人之位,以备其职焉。)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宫官:(《周礼宗伯》:“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郑玄云:“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女府、女史、女奴之有才智者。”《魏略》:“魏明帝游宴在内,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为女尚书,省奏事。”《晋令》有崇德毁大监、尚衣?尚食大监,并银章、艾绶,二千石;崇华殿大监、元华食监、都监、上监,铜印、墨绶,千石;女史、贤人、恭人、中使、大使,碧纶绶。宋明帝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置其职。两齐、梁、陈不见。后魏、后周亦拟外官置内职。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宫官之职,六尚视从九品,六司视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