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

一、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1. 中国远古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址。

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夏、商、西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

1.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三)秦汉

1. 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 秦朝的灭亡。

3. 汉初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冶。

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6.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

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

4.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5. 江南经济的开发。

6.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五)隋唐五代

1. 隋朝政治与经济。

2. 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

3. 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社会危机。

4. 唐朝后期赋役制度改革。

5.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六)宋、辽、西夏、金、元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 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5. 宋代经济的繁荣。

6. 元朝的统一及其政治制度。

7.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明清

1.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 郑和下西洋。

3.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 明末农民战争。

5. 清代疆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 清朝前期的政治。

7.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明清时期的文化。

3

1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3. 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4.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5.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2.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 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4.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1. 洋务运动的产生。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冶。

3. 洋务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近代海军。

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四)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

1.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危害。

2.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 外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五)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其原因。

2.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3. 百日维新。

4.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5.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6.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六)辛亥革命

1.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3.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三民主义纲领。

4.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

5. 保路运动。

6. 武昌起义及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7. 中华民国成立。

8. 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七)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

1. 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2.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

3.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4. 护法运动。

5.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6. 新文化运动。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 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

2. 中共二大。

3.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5.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及其重大意义。

(九)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

2. 各地武装起义和八七会议。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4.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5. 土地革命与反“围剿冶战争。

(十)民族危机加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 “九·一八冶事变。

2. “一·二八冶事变。

3. 华北事变。

4. 红军长征。

5. “一二·九冶运动。

6. 西安事变。

(十一)抗日战争

1. 卢沟桥事变。

2. 南京大屠杀。

3.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4. 《论持久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

5. 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冶。

6.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十二)解放战争

1.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 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3. 国统区危机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4. 解放战争的进程。

5. 七届二中全会与新政协。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三)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3. 国民经济的恢复。

4. “一五计划冶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5.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十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1. 中共八大。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3. 十年建设成就。

(十五)“文化大革命冶

1. 从“五一六通知冶到全国内乱。

2. “九·一三冶事件。

3. 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冶。

4.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冶到粉碎“四人帮冶。(十六)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 “两个凡是冶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4.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5. 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世界古代史

(一)史前人类

1. 人类的进化。

2. 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3. 史前文明。

(二)世界上古文明

1. 古埃及文明。

2. 古两河流域文明。

3.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4. 古希腊文明。

5. 古罗马文明。

(三)中古时代的文明

1. 伊斯兰教———阿拉伯文明。

2. 拜占庭文明。

3. 基督教文明。

4.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5. 日本封建国家。

6. 世界古代科技成就。

四、世界近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

1.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2.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3.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 宗教改革。

(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3. 美国独立战争。

4.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5. 第一次工业革命。

6. 美国内战。

7. 俄国农奴制改革。

8. 日本明治维新。

9. 德意志的统一。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

11.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2.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运动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第一国际。

3. 巴黎公社。

4. 第二国际。

(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 19 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

2. 19 世纪中后期亚非民族主义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2. 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列强矛盾与欧洲局势。

2.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 二月革命。

2. 十月革命。

3.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2. 国际联盟。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 “战时共产主义冶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冶。

2. 德国十一月革命。

3. 共产国际。

4. 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 土尔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7.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冶。

8. 德日法西斯的崛起。

9.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欧美大国的“绥靖冶政策。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5.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 美国。

2. 西欧各国。

3. 日本。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

1. 苏联。

2. 东欧各国。

3. 中国。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2.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3.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4.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 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

3. 世贸组织。

(十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2. 相对论和量子论。

五、江西地方史

(一)江西历史的开端

1. 旧石器时代的江西。

2. 新石器时代的江西。

(二)江西境内的青铜文化

1. 瑞昌铜岭商代铜矿遗址。

2. 樟树吴城遗址。

3. 鹰潭角山窑址。

4. 新干大洋洲商代墓。

(三)战国秦汉时期江西的郡县和经济

1. 江西境内最早的县邑。

2. 秦代九江郡的设立。

3. 西汉豫章郡及十八县。

4. 秦汉时期江西的农业与手工业。

(四)六朝时期江西的经济与文化

1. 各类水利工程的兴建。

2. 手工业的显著进步。

3. 商业的活跃与城市的初步发展。

4. 崇儒之风与文学成就。

(五)隋唐时期江西的政区、经济与文化

1. 江南西道的设立。

2. 移民入赣。

3. 特色手工业的发展。

4. 书院的兴盛。

5. 佛、道在江西的广泛传播。

(六)宋代江西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 农业生产的兴盛。

2. 陶瓷业的持续发展。

3. 冶金业的繁荣。

4. 书院与学校教育的勃兴。

5. 经学、史学与文学。

(七)元明时期江西的行政区划、经济与思想文化

1. 元代江西行省的设立。

2. 明代江西行政区划。

3. 明朝在江西的王府。

4. 人口流动与商品经济。

5. 讲学之风与“江右王学冶。

6.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八)清前期江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

1. 清兵入赣与江西人民的抗清斗争。

2. 闽广移民进入与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

3. 城镇与农村市场的发展。

4. 文化、艺术与科技。

(九)晚清江西社会

1. 九江开埠。

2. 太平天国在江西。

3. 洋教在江西的传播与“教案冶。

4. 江西境内的革命组织与辛亥革命在江西的胜利。

5. 新式工商业的逐步兴办。

(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江西社会

1. 北洋江西政权的建立与演变。

2. 土地革命与红色政权的兴起。

3. 抗战时期的江西。

4. 国民党在江西统治的结束。

5. 经济与文化的艰难发展。

第二部分学科课标与教材

一、总论

(一)高中历史课程性质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2. 高中历史课程的功能。

(二)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1. 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2. 高中历史新课标设计思路。

3. 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课程目标。

二、政治制度史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世界政治制度史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3.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社会经济史

(一)中国社会经济史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世界社会经济史

1.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4.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四、思想文化史

(一)中国思想文化史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世界思想文化史

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足迹。

3.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三部分学科课程教学指导

一、基础知识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1.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

5.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具设备。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任务和性质

1.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

2.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3. 历史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3. 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1. 中学历史课基础知识教学的任务。

2. 什么是中学的历史基础知识。

3. 历史基础知识的内容。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

1. 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能的意义。

2. 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能。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1. 中学历史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2. 中学历史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1. 中学教学计划中的历史课。

2.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

1.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作用。

2. 历史教科书的体裁。

3. 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原则。

4. 历史教学参考书。

四、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及其本质

(一)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

2.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

(二)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1. 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2. 历史概念的形成。

3. 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

4. 阐释历史概念时应注意的问题。

五、历史知识的特点和中学历史教学原则

(一)历史知识的特点

1. 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

2. 过去性。

3. 具体性。

4. 综合性。

5. 历史科学诸特点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 教学原则。

2. 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方法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

1.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

2.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构。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1. 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2. 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

3. 四字三段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七、怎样讲人物、地点和时间

(一)怎样讲历史人物

1. 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怎样讲授历史人物。

3. 讲授历史人物的教材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怎样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1. 空间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2. 历史教学中的空间概念教学。

3. 历史教学地图的种类和制作。

(三)怎样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

1. 时间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2. 中学历史课中讲授时间概念的基本方法。

3. 指导学生记忆年代的方法。

八、乡土教学、课外教学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乡土史教学

1. 乡土史教学的作用。

2. 乡土史教材的搜集。

3. 乡土史教材的运用。

(二)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教学活动

1.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任务及作用。

2. 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手段

1. 教学技术现代化在中学历史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现代化技术的种类。

3. 中学历史课对教学技术现代化工具的应用。

九、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检查

(一)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1. 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意义。

2. 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二)历史知识的考查和评定

1. 考查历史知识的意义、方式和方法。

2. 评定历史知识成绩的方法和要求。

3. 历史测验的命题及试题的质量分析。

十、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和进修

(一)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

1. 备课的意义和要求。

2. 备课的形式。

3. 学期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4. 课时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二)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1. 进修的重要性。

2. 历史教师进修的内容。

3. 历史教师进修的途径和方法。

十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明确学习的目的,启发学习的需要。

3. 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2. 指导学生记历史笔记。

3. 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

4.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围与要求 考试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容和部分选修容。 必考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制的确立 (3)法国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专题整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二战后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战后初期两大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二)重大历史线索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 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 ① 尖稅与贸易总协定:活动于佃47-1995年间,既是一个多边性国际协定,又是一个临时 性国际组织,对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起较大作用。 ②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正式成立,系由矢稅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是一个更具权威 性、广泛性,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正式的国际组织,标志着以贸易自由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 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 (2) 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① 佃45—佃95年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矢贸总协定。 ② 1995年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当今忙畀经济的全療化枠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促使 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当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遍及全球。 ②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题型解读】 1 ?从题型结构上看:题干中有表示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定词,如“不是” “不 包括” “没 有” “不正确” “错误” “无尖” “不符合” “表述错误”等。 2?从能力需求上看:除历史学科的一般能力外,还突出考查逆向思维能力,综合比较分析能 力,把握史实和历史逻辑矢系的能力。 【典型例题】 在欧洲,一些教堂为前来许愿的人们提供许愿蜡烛。这种小蜡烛是从中国天津 进口的,进价 只有0?06元人民币,折合0 ? 007欧元,而教堂的售价却是0 ? 7欧元。 中国获得的利润很低,欧洲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这种现象不能说明 ( )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西方强权使中国产品利润空间很小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技法攻略】 析题干一许愿蜡烛在中国天津制造,出口到欧洲折合 0 ? 007欧元,在欧洲教堂售价 为0 ? 7欧元,升了 100倍,说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 位。 挖寓意一■这100倍的差价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经济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析选项一一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A 项、B 项;C 项中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产品的利润 空间小并不是因为西方的强权,而是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 (三)题型应用体验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被正式批 准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 受益者 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是 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 否定型(逆向)选择题

202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 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见下面的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件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己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l.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2018年[2018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2018年[2018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整 理] 【导语】以德国、意大利、日本 __等轴心国为一方,以反 __同盟和全世界反 __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二战。下面是大的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性规定,使战后德国 __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 __势力兴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__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 __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 __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急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4.英法推行缓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缓靖政策,助长了__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 __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 __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 __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 __国家之间的矛盾。 2.《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助长了 __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使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向外谋求出路。 2.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1]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 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 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 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 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 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 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 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

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故宫—浙江高中历史选考知识点总结

故宫——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知识点 军机处 (“五门”“三朝”、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南背北、王者居中、中轴对称,体现国重于 家原则,“家国一体”理念) ②阴阳五行学说。 (外朝建筑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内廷建筑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故宫建筑细节所 采用的数值,也有严格的区别。根据五行说,故宫多用红黄两种颜色) ③皇权至高无上,体现一国之君面南而王的正统观念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代表着封建皇权的核心,是三大殿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的殿,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明清遇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采用最尊贵的屋顶形式,四个屋檐角的琉璃小兽破例用了十个 中和殿:规模最小,供皇帝在大典前作短暂休息之用。 保和殿:是清朝皇帝举行除夕盛宴和殿试的地方。(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故宫最大的御路石——位于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 太和殿和保和殿是重檐的,中和殿单檐 三大殿地位:是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占据故宫最重要的空间。 三大殿特色: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 乾清宫: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的寝宫。 坤宁宫: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清代改成祭神和皇帝结婚的洞房。 交泰殿:和乾清宫、坤宁宫合称后三宫。 东西六宫:众嫔妃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从雍正帝开始,皇帝都在此居住和理政,此后成为清朝政治活动中心,清末垂帘听政也是在此。 御花园:专供皇帝后妃游乐的地方。园内堆秀山上的亭子是紫禁城的最高点。 内廷地位:皇帝及家眷的生活区。 内廷特色: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紧凑实用,富有生活气息。 北京故宫所体现的宫殿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 建筑地位: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建筑布局:井然有序,突出中轴线,凸现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建筑理念:皇宫的中轴线和整个城市中轴线相重合(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 建筑装饰:整体气魄宏大,细部装饰也非常精致,堪称实用性与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 建筑色彩:红色与黄色是主色调,色彩鲜艳夺目,富丽堂皇。

(完整版)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提出质能方程,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2MC E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

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及完整的教学环节。 5.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6.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三)教学实施 1.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能够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述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及意义,合理地对历史进行评析。 4.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册知识点整理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 1.1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B (1)中国”康乾盛世”后,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 (2)世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上启蒙运动,形成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对外殖民扩张,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 1.2 虎门销烟的领导人:林则徐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3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香港岛;五口通商地点 1.4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 1.5 《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C (1)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的革命任务,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经济:外国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强国御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开始了近代中国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 (1)爆发的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的“亚罗号事件”,法国的“马神甫事件” (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2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外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2 2.3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1)《天津条约》内容: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口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船长江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赔款给英法各800万两。 (3)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 3.1 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3.2 清朝政府借用英法侵略者组织的“洋枪队”,起用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2016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高考真题)

2016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3分)《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 A.《实录》与《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3.(3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4.(3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分封制: 目的:拱卫王室 对象:亲族(主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内容:人口、土地 义务:驻守王畿,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作用:1、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在一起 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3、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4、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一、内容: 1、皇帝制度 表现: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管理军务3、郡县制(地方官制) 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 一、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1. 中国远古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址。 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夏、商、西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 1.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三)秦汉 1. 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 秦朝的灭亡。 3. 汉初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冶。 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6.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 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 4.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5. 江南经济的开发。 6.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五)隋唐五代 1. 隋朝政治与经济。 2. 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 3. 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社会危机。

4. 唐朝后期赋役制度改革。 5.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六)宋、辽、西夏、金、元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 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5. 宋代经济的繁荣。 6. 元朝的统一及其政治制度。 7.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明清 1.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 郑和下西洋。 3.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 明末农民战争。 5. 清代疆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 清朝前期的政治。 7.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明清时期的文化。 3 1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3. 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 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

附件1: 江西省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江西省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和本考试大纲为依据,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应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善于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试卷的构建应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具备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通过不同视角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二、考试命题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试题符合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 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选用的情境素材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文字表述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2.基础性原则。依据高中历史必修模块命题,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注重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理解占20%,简单应用占40%,综合应用占10%。 3.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4.时代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科教育价值。 三、考试要求 1.考试目标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