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新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2020新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2020新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2020新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

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

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笔下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河流——悲愤,风——激怒:“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无比温柔:充满了对解放区的向往。

(二)小组讨论,把握主旨情感

1.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这只鸟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而不是“清脆的喉咙”歌唱?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因为这只鸟所热爱的

土地正在遭受欺凌与摧残,所以鸟儿只能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这也表现了鸟儿对土地的爱,献身于土地的精神。

2.这只鸟活着的时候用生命来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东西?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明确:“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①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②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③注重学生体验感受。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诗歌的朗读这个环节,仅仅放在这节课的开头,没有贯穿于整个课堂,朗读效果不是很理想,感染力不强。“合作探究”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可能不够透彻。

第二课时乡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重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乡愁”是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一首诗、一条家训或者一道美食,都能唤起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本文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朗读诗歌,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字词。

明确:小时候/

的/邮票

乡愁/是/一枚/小小

..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诗歌结构思路,分析诗歌精巧构思

1.朗读诗歌,理清诗歌顺序。

明确:

2.“小时候”

明确:不能颠倒。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二)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都承载着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以外,还

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三)体会诗歌情感,培养爱国思乡之情

1.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与分析,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乡愁》一诗言简意丰,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理解,选择诗中最后一节,描摹出生动感人的画面。

示例: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蹚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您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您,对您大喊一声:“母——亲!”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主义,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学的成功之处应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这堂课上,在设计教案和讲解重点知识的各个环节中,我都注意了这一点,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种情感并逐渐融入这种情感中。

不足之处:都说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在于多读,因为时间原因,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诗歌的次数很少,与学生互动也很少,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氛围中,也可能很难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并培养自身对家国的情感。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难点)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4年12月11日,为了悼念逝者,铭记历史,“血色的年轮——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诗歌朗诵会”在上海虹桥社区文化中心举办,朗诵会上现场朗诵了诸多爱国诗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篇。或许大家会问,这首诗为什么会入选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该诗。

二、预习展示

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酷刑下致残。但诗人自己的抗日精神依然不减,他

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诗人饱蘸感慨,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如泣如诉的诗歌。

2.初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xìng zǎo)

锦幛.(zhàng) 荇藻

..

蓬蒿

(péng hāo)

..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憔悴

..

蝼蚁

(lóu yǐ):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

(2)再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

明确:描写了“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

南的荔枝花”等形象。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诗歌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通读全文,把握主旨情感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归纳本诗的主旨情感。

明确:本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对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在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重点)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诗人及其创作本诗的背景,也体会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及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之情。那么,本诗的这些情感是怎样一步步突显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本文的语言及诗人运用的写作手法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预习展示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大声诵读,并体会诗句的美妙之处。

方法提示:可从词性、修辞、句式、内容感情、诗歌韵律等角度进行品析。

三、合作探究

(一)解读诗歌意象

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

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明确: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

1.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2.说说你对“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象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3.“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三)分析对比手法

1.“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明确:感情色彩: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手法:诗的前半部分是诗人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在前半部分里,诗人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人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设置教学过程,逻辑清晰,过程合理,涉及的知识点全面,学生对诗歌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和掌握,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只是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这是单向的交流,不能算是师生互动,更谈不上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把自己的想法或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告诉给学生,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难点)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8月15日至16日,2015首届武汉诗歌节在武汉举行。本次诗歌节可谓大咖云集,有不少偶像级神秘嘉宾到场,其中就有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女士,她的诗作《致橡树》曾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即是舒婷女士的作品。

二、预习展示

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3.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

示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意象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明确: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二组意象写出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穷和苦难而丧失希望;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情。

2.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在平凡中发现美,给人一种新颖、独创的美感。

(2)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又表达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3)设身处地,物我合一,把“我”融入事物之中,与诗歌所抒之情密切吻合。

(二)赏析修辞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赏析:运用反复修辞,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中,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之中,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2.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赏析:运用比喻修辞,将“希望”比作“‘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其中“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表现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3.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赏析:运用对比手法。“十亿分之一”,极言“我”之小,“九百六十万平方”,极言祖国之大。对比手法的运用,强调“我”是祖国的一分子,“我”胸中包容着整个祖国。

(三)体会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发展?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诗人情感的表现

不是一成不变、一线直流的,而是跌宕起伏、层层涌向高潮的。前两节写祖国千百年来的落后状况,因落后而导致的贫穷,令人悲痛。诗人的情感是悲痛、沉重的。第三节写祖国重新奋起,诗人为之感到欢欣。第四节,写“我”与祖国的关系,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诗人的情绪是高亢昂扬的。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置在知识点方面是比较全面且循序渐进的,整节课的节奏也是流畅的,学生与我的互动显示他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首诗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没有注意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说教有点空洞。

4 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与文学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写法。(难点)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凭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2.掌握生字词。

虔.诚(qián) 深邃.(suì)

晨曦.(xī) 潺.潺(chán)

瞰.望(kàn) 黝.黑(yǒu)

镶嵌

(xiāng qiàn)

..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3.同学自读,掌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祖国》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明确:“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明确: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

3.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明确:首先,想象奇特。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和俄罗斯人民这些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4.《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研读《黑人谈河流》

1.“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2.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纳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

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诗中“河流”象征什么?“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指什么?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中的“河流”象征历史。“古老的黝黑的河流”喻指黑人的悠久历史。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四、板书设计

祖国

黑人谈河流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种族)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套流程,本节

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但是,这节课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蕴及所抒发的感情就有些难度。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

不足之处:因为这是两首自读诗歌,且考虑到学生已经对现代诗歌有了很好的了解,所以在设置内容及讲解过程中没有前面几课那样精细,这对于学生从细节方面了解全诗不是很有利。

孔乙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重点)

3.通过研读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深镇的咖啡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玛丽张的确被判无期了。”2015年8月9日,一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的孔乙己体改编的文章爆红于网络。在这之前,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有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人物形象吧!

二、预习展示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5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羼.水(chàn)

阔绰.(chuò) 间.或(jiàn)

3.理解词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明确:鲁镇咸亨酒店。

(2)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叙写了哪些事?

明确:人物有:孔乙己、掌柜、“我”、喝酒的客人;主人公是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故事情节

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明确: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自然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自然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自然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自然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1自然段)

2.按照小说的情节,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二)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明确:(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①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②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③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生字词拼音解释

2019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各课生词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隧洞[suì dòng] 蜗行[wō xíng]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 tān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bóchuán]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簇新[cù xīn]极新;全新 笑涡[xiào wō] 喷薄[pēn bó] 1.汹涌激荡 2.强烈散发、迸发 3.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4.雨雪纷飞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2、梅岭三章 阎罗[yán luó] 1.地狱之王。梵语Yamarāja音译阎魔罗阇的简称。义译为平等王,或译为缚,即缚罪人之义 2.旧时比喻刚正、不畏权势的执法官3.比喻极凶恶的人。 捷报[jié bào]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取义成仁[qǔ yì chéng rén]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短诗五首 漫漫màn màn 1.广远无际2.长;久3.昏愦糊涂。装饰[zhuāng shì] 1.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打扮2.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 舵手[duò shǒu] 1.操舵驾驶船的人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人。 4、海燕 苍茫[cāng máng]空旷辽远 高傲[gāo ào] 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2.装出一副优越的样子 海鸥[hǎi ōu]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性喜群飞,羽毛多黑白相间,以鱼螺、昆虫或谷物、植物嫩叶等为食。 飞窜[fēi cuàn] 飞逐。 蠢笨[chǔn bèn]笨拙;不灵便的。熄灭[xī miè] 1. 指物体不再燃烧。在这一代年轻人中进取心的火花决没有熄灭。2. 灯火灭了。过了一会儿,门厅的灯光熄灭了 5.孔乙己 荤菜[hūn cài]有肉的菜;有辛味的蔬菜。 侍候shì hòu 伺候;服侍。 绰号[chuò hào] 外号;诨号。 伤疤[shāng bā]由于新的结缔组织取代了受伤的组织而在皮肤上或内部器官中留下的伤痕。比喻曾经受到的创痛和挫折。 笔砚[bǐ yàn]笔和砚。泛指文具。 惋惜[wǎn xī]表示同情、可惜。 夹袄jiá ǎo 1.双层的上衣。 2.裌襖:夹上衣。乱蓬蓬luàn péng péng 形容散乱不齐。 唠唠叨叨láo lao dāo dāo说话罗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置辩bù xiè zhì biàn 1.认为不值得分辩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鲁迅《孔乙己》 羼chàn水 间jiàn或 唠唠叨叨:说话明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 6、变色龙 贱jiàn 1. 价钱低,与“贵”相对:~卖。~价。 2. 旧时指地位卑下:~民。贫~。卑~。微~。 3. 谦辞,旧称与自己有关的:~姓。~躯。~内(妻子)。 4. 骂人的话:~人。 5. 指撒娇或不尊重、不知好歹:这孩子又和妈~。犯~。 6. 轻视:“常人贵远~近,向声背实”。 拧nǐng起眉头 [ nǐng ] 1.扭转,控制住东西的一部分而绞转:~螺丝钉。 2.相反,不顺:别让他俩闹~了。 [ níng ] 1.握住物体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手巾。 2.用两个手指扭住皮肉使劲转动:~他一下。 [ nìng ] 倔强,别扭,不驯服:~脾气。犯~。 筛子[shāi zi]用竹条、铁丝等编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可以把细碎的东西漏下去,较粗的成块的留在上面,以达到分选的目的。 坎肩kǎn jiān 不带袖子的上衣。古时也称半

(完整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自学检测 复习回顾课文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一、文学常识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时期鲁国人,()家思想的代表,我们还学过他的《》《》。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是()时期()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作者是(),()时期文学家。序分()和(),本文是一篇()序。 二、默写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句是: ,;,;,。 2、《鱼我所欲也》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3、《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作者读书时自己穿着、食物都不如同学,却一点都不羡慕别人,原因是: ,。 课堂探究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仓鹰击于殿上 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2、重要实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蹴尔而与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以大易小,甚善 布衣之怒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 色愈恭,礼愈至录毕,走送之 主人日再食 其将归见其亲也益慕圣贤之道 未尝稍降辞色 寓逆旅卒获有所闻 略无慕艳意 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3、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腰白玉之环 主人日再食 4、虚词 为: 故不为苟得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与: 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蹴尔而与之 以: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 其: 安陵君其许寡人门人弟子填其室 俟其欣悦 5、翻译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17首

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 1、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背诵课文及译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背诵课文及译文汇总 1、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 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 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整理

九年级下册 1.祖国啊,我亲爱 的祖国 隧洞suì dòng 蜗行wō xíng 淤滩yūtān 驳船bó chuán 簇新cù xīn 笑涡xiào wō 喷薄pēn bó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 2.短诗五首 漫漫màn màn 装饰zhuāng shì 舵手duò shǒu 埋没mái mò 3.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 劈柴pī chái 周游zhōu yóu 眷属juàn shǔ 4.海燕 苍茫cāng máng 高傲gāo ào 海鸥hǎiōu 飞窜fēi cuàn 蠢笨chǔn bèn 翡翠fěi cuì 困乏kùn fá 熄灭xī miè 5.孔乙己 荤菜hūn cài 侍候shì hòu 伤疤shāng bā 哄笑hōng xiào 笔砚bǐ yàn 品行pǐn xíng 拖欠tuō qiàn 附和fù hè 恳切kěn qiè 惋惜wǎn xī 门槛mén kǎn 夹袄jiá ǎo 乱蓬蓬luàn péng péng 唠唠叨叨 láo lao dāo dāo 不屑置辩bù xiè zhì biàn 6.变色龙 筛子shāi zi 坎肩kǎn jiān 旗帜qí zhì 荒唐huāng táng 洋溢yáng yì 温情wēn qíng 惦记diàn jì 恐吓kǒng hè 无精打采wú jīng dǎcǎi 无缘无故wú yuán wú gù 异想天开yì xiǎng tiān kāi 7.溜索 迟疑chí yí 盘桓pán huán 探视tàn shì 俯身fǔshēn 顷刻qǐng kè 千钧之力qiān jūn zhī lì 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8.蒲柳人家 烟囱yān cōng 驾驭jià yù 熏陶xūn táo 隐匿yǐn nì 憋闷biē men 掂量diān liang 礼聘lǐ pìn 一气呵成yīqì hē chéng 不知好歹bù zhī hǎo dǎi 妙手回春miào shǒu huí chūn 两肋插刀liǎng lèi chādāo 如坐针毡rú zuò zhēn zhān 天伦之乐tiān lún zhī lè 望眼欲穿 wàng yǎn yù chuān 13.短文两篇 怡情yí qíng 练达liàn dá 藻饰zǎo shì 狡黠jiǎo xiá 劫难jié nàn 聪颖cōng yǐng 滞碍zhì ài 要诀yào jué 劝诫quàn jiè 高谈阔论gāo tán kuò lùn 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 cī 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 dà 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14.山水画的意境 惆怅chóu chàng 真挚zhēn zhì 渲染xuàn rǎn 身临其境shēn lín qí jìng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朝朝暮暮zhāo zhāo mù mù 浮光掠影fú guāng lüè yǐng 15.无言之美 意蕴yì yùn 附丽fù lì 姑且gūqiě 笼统lǒng tǒng 蛾眉é méi 寂寥jì liáo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新教材)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生字词整理

九年级下册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隧suì洞蜗wō行淤滩yū tān驳bó船簇cù新 笑涡wō喷薄bó伤痕累累 lěi lěi 伤痕累累: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2、阎罗捷jié报血xuè雨腥风取义成仁 血雨腥风: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3、短诗五首 漫漫màn màn 装饰shì舵duò手埋没mái mò 4、海燕 苍茫高傲海鸥飞窜cuàn 蠢笨翡翠fěi cuì熄灭 5.孔乙己 荤hūn菜侍候shì hòu 绰号伤疤bā笔砚yàn 惋wǎn惜 夹袄jiá ǎo乱蓬蓬luàn péng péng 唠唠叨叨láo lao dāo dāo 不屑置辩bù xiè zhì biàn 羼chàn水间jiàn或 唠唠叨叨:说话明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 6、变色龙 贱jiàn 拧nǐng起眉头筛shāi子坎肩kǎn jiān 旗帜zhì 荒唐táng 洋溢yì温情惦diàn记恐吓hè径jìng自 无精打采无缘无故异想天开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7、溜索 腮坠zhuì呕ǒu跺duò盘桓pán huán 涓涓juān juān

探视俯身扭绞顷qǐng 刻寻思xún si 拳打脚踢千钧jūn之力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锱铢zī zhū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 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8、蒲柳人家 鞍抡烙烟囱cōng 招架驾驭jià yù 熏陶xūn táo 隐匿nì憋闷biē men 掂量diān liang 礼聘lǐ pìn 一气呵hē成不知好歹妙手回春 两肋lèi插刀如坐针毡天伦之乐望眼欲穿腌臜ā za 捯dáo 气到了liǎo儿荣膺yīng 檎qín 捎shào马子 一气呵成:比喻做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不知好歹: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妙手回春: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两肋插刀: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13、短文两篇 怡yí情练达枝节统筹藻饰zǎo shì狡黠jiǎo xiá 劫难jié nàn 涉猎聪颖yǐng 滞碍zhìài 要诀jué 劝诫jiè高谈阔论味同嚼jiáo 蜡诸如此类吹毛求疵 cī狂妄自大开卷juàn有益寻章摘句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新版教材)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教学方法:1.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 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