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期心理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青年期由于生理、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认知调节、意志努力、情绪控制等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特征的发展,我们称之为青年心理发展。由于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具有动态的、交织的、复杂的特点,我们将从青年社会化、青年性心理、青年的自我意识、青年智力、青年的情绪、青年价值观、青年道德、青年性格、青年的恋爱和青年职业心理十个角度分别阐述。但是,这十个方面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青年社会化的发展特征

社会化是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一个新生儿只是结构功能最高级的生命有机体,它要成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进行长期而复杂的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

1、在社会制约因素上,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人控制逐渐失去重要性,社会化的方式逐渐转化为内化;

2、在强化方式上,由儿童时的将成人的奖惩作为接受规则的动力到青年时受个人对环境的认识等内在因素的调节;

3、在榜样的选择上,由成人为其选择榜样到榜样由青年自己选择;

4、在社会化的承担者上,由儿童时的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为主逐渐转向青年时受朋友和媒体的影响为主。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的存在,才使青年社会化在延续儿童社会化的同时得到了提高。

二、青年性心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生理发育并引进第二性征突变以及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所形成的合力,促使了青年的性心理迅速发展。

一般将性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其中女性比男性早1—2年)

(1)疏远异性期(12—14岁)刚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迅速变化,性别差异日益明显和性意识、性动机的出现,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羞涩甚至对自身的反感,对异性怀有神秘感和恐惧感,以前两小无猜的童伴开始疏远了。学校里男女界限分明,有时男女同学间的正常交往也遭到起哄和嘲笑。

(2)接近异性期(14—16岁)短暂的疏远和相斥之后,必然是渐浓的关注与接近。在初二、初三年级后逐渐明显。他(她)们常常以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男女青年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博得异性的好感。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具有好奇性、试验性和盲目性。但实质上并不具有恋爱的感情深度和心理准备,也很少具有专一的恋爱对象。

(3)向往异性期(16—18岁)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这时的男女青年,往往以各种主动的方式对异性表示好感,希望得到对方的积极反应。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对特定异性的倾慕,但也有少数高中男女生开始倾慕特定的异性,出现了初恋。

(4)恋爱期(18岁以后)18岁以后,青年人身心的发展和丰富的社交活动,促使他们把对异性的情思逐步导向恋爱的轨道。这种恋爱已不是游戏性的恋爱,而是与结婚、未来的事业和家庭相联系的。

三、青年的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的成熟是青年心理成熟的本质因素之一。(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论)

1、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能够区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东西,将自己的手指、母乳和玩具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但在逐渐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婴儿开始从周围事物中分出自己、自己的器官和整个身体。

2、自我意识的产生阶段

2岁左右,儿童逐渐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儿童意识到他所做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这些动作是由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随着语言的发展发生,活动和交际范围的扩大,“我”的概念逐渐明晰起来,儿童开始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儿童从叫自己的名字过渡到用“我”称呼自己,这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向抽象飞跃,也标志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确实产生了。这一阶段自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理自我的发展上,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3、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从4—5岁到青春期前这一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改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认同意识。儿童希望自己言行与他人取得一致,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的肯定。

4、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与青年期相对应,是个体心理自我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急剧的身体成熟、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大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使得青年将大部分注意力转投到自己的内部世界中去,转投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由此形成了一些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自我想像和自我理想。随着成长,自我中心现象将逐渐减少。在整个青年期,自我意识将得到全面发展并逐步趋向于成熟。

四、青年智力的发展

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组成。

(一)青年观察力的发展

儿童期局限在表象和直观上,很少能触及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到了青年期,随着抽象思维和认识水平的发展,观察力的水平较儿童时期有了更高程度的发展,更富有敏锐性、目的性、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具体地讲,从观察到广度上看,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日常琐事,视野开始延伸到自然和社会;从观察的深度上看,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带有再创造的性质,能够较正确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较完善地反映事物的整体。这就是青年观察力发展的最突出表现。

(二)青年记忆力的发展

这一全盛时期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青年记忆的容量增大;2、青年有意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青年意义记忆的能力日益增强;4、青年抽象记忆的水平也开始有所提高。

(三)青年思维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一般说来,从儿童到青年时期的发展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具体说来,这个发展趋势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水平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阶段: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青年时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从思维的品质上看,思维的敏捷性占有主导地位;2、从思维的方法上看,理论思维的能力日趋增强;3、从思维的方式上看,逆向性和横向性表现突出。

(四)青年想像力的发展

想像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青年的想像力与儿童相比,有以下特点:1、想像的目的性:在青年的想像中,有目的、有目标的有意想像已占据着主导地位;2、想像的创造性:青年能够在一些形象、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综合与概括,创造出新的形象;3、想像的现实性:青年的想像往往具有越来越多的现实依据,而不切实际、荒诞离奇的成分则逐渐减少;4、想像的广阔性:青年想像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有关职业、家庭、社会、人生、科学、宇宙等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五、青年的情绪发展

情绪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和反应。

青年的整个身心发展都处于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地位和发展状态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发展常常具有双重性,就是说,既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表现出矛盾性和两极性的特点。

根据霍尔的种族复演论的解释:

在青年期前期呈现普罗米修斯式的热情与多愁善感之间的相反的冲动的“疾风怒涛”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精力旺盛的、兴奋的、过度的活动之后便是冷淡、无精打采和厌倦;异常高兴、欢乐和欣喜很快就被烦躁不安、悲伤郁闷和忧愁所代替;自信、虚荣和自高自大与自卑、自疑和羞怯等都是这一阶段的特征;既可看到儿童似的自私心的存留也可看到理想的利他主义的提高;良好和美德纯粹但也容易受邪念的诱惑,出现追求正义与说谎犯罪等好坏行动的交替;当青年陷入迷恋和友谊之中时又向往着独处和孤单;青年一段时间可以表现了强烈的敏感和亲切,另一段时间又可以表现出无情和残酷;冷漠和惰性伴随着热情、好奇与探索;

向往偶像和权威但又具有反对任何权威的革命激进主义倾向。

到了青年晚期,个体重演着现代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逐渐由波动趋向平稳,这个阶段青年的发育过程结束,到达成熟。

六、青年价值观发展

幼儿期对成人提供的观念完全信赖。儿童期虽已开始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

到了青年早期,价值观开始萌芽,这时既要学习传统社会价值观又要扩充个人价值观,会有冲突现象。进入青年中期,要克服观念与行为实践的矛盾,价值观逐渐形成和稳定。

青年中期的价值观毕竟还不像成人那样难以改变,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四年学制期间使他们所承担的社会任务远没有成人那样具体而明确,所以整个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只能说日趋稳定。总之,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主要是在青年期,其中青年中期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七、青年期道德发展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柯尔伯格以认知过程作为个体道德推断的基础,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到某种成熟层次才能做到道德判断。

在青年期,主要涉及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好孩子取向。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一种老看法,就是遵守符合“好孩子”标准的行为。

第二阶段:法律与秩序取向。服从团体规范,尊重法律权威,判断是非时,初具法制观念。

第三阶段:社会契约的、默守法规的取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契约的要求。通常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我国学者:

(一)青年早期的道德发展

青年早期的道德观念有了较大的发展,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道德判断有了明确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仍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容易产生偏激;道德判断常带有一定的简单盲目性;道德情感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原则性和理智性还不太强。

(二)青年中期的道德发展

青年中期对道德概念的把握更加广泛深刻,道德信念初步形成,已能对一些复杂的道德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青年道德观的体系结构已具雏形。但由于社会实践和人生经历还不够广泛深入,青年中期对一些复杂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仍看不透摸不准,道德信念尚不稳定。

(三)青年晚期的道德发展

对社会、人生,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已形成。青年对许多复杂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有着独立的深刻认识,形成了各自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能够具有稳定性和高尚性,道德行为也能表现出理智性和平衡性。多数青年的道德日臻成熟和完善。

八、青年性格的发展

(一)青年性格发展的加速与稳定

青年性格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迅速发展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随着青年期一系列社会化课题的完成,青年的性格模式的改变也相对完成,并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插说:哈维格斯特的发展课题论>

在青年初期,甚至是青年中期,在生活经历的变化、认知调节、意志努力、情绪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下,性格发展的内部矛盾冲突明显,性格发展随之加速。但随着青年对现实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习惯化,性格也逐渐“定型”,性格的类型趋于稳定,这个时候便以较完整、鲜明、稳定的特征表现出来。此后,在一般的情况下,其性格品质及其结构的改变只是量的增减,而非质的改变,若要达到质的改变则需具备主客观必要和充分条件,主要是改变客观生活环境和增强主观自我控制调节功能。比如一位性情腼腆、内向的青年,考入师范大学后接触到来自各地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与教师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积极自我控制和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性格变得比较活泼大方,人际交往也由退缩变为主动积极。

(二)青年对性格的自我认识与控制的水平日益提高

青年期心理活动明显指向内心世界,由于青年期社会化的加速,青年自我意识亦明显地指向自己的个体,其中包括指向自己的性格。比如青年常常主动地观察分析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出发点、动机和效果,自觉地总结评价自己的这一态度与行为方式的过程和结果,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这一态度和行为方式以达到积极地适应环境,教育与完善自我。

(三)青年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复杂

人的性格特征都会表现在其言行与外貌之中。人的一举一动常会打上他的性格的烙印。青年比起儿童来:第一,由于其性格本身的丰富复杂,其外部表现也更为丰富复杂了;第二,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化,其性格的表现不那么外露和直接了。因此,对青年性格的了解就比儿童困难得多。

九、青年的恋爱心理

1、理想对象的构建

当青年人从对异性的反感和抗拒阶段进入到对异性接近爱慕的时期以后,这时爱慕的异性是一个没有分化的整体,也就是说是全体异性,没有明确的指向。这时的青年人的理想的异性往往是包含了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各种传媒手段获取而来的信息,以及以往生活的经验,还有父母的形象等等结合起来的一个完美的个体。正因为是这样,所以这样的异性个体往往带有完美和虚幻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的青年人常常会对一些明星产生爱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2、现实对象的确定

在青年的理想对象的构建过程完成以后,青年就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的对象,这时他们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在前一阶段中所构建的理想异性的标准。但这样的异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存在的,因而这时的青年就不得不面对如何重新确定标准的问题。如果在此之前青年制定的标准比较贴近实际,那么他就不用对自己的标准进行怎样的修改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追求对象;相反,如果制定的标准比较高,那么他可能就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标准,或者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寻找,最后却发现对方与自己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可能导致其降低对对方的标准。

青年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一旦异性对象专一化,就标志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开始接触、感受、体验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阶段就是常常说的初恋阶段。初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情感过程,快乐、痛苦、幻想、焦虑、羞涩、甜蜜、疑惑、孤独、痴心……几乎人类所有的情绪都强烈地体现出来震撼着恋人们的心灵。初恋的情感表达一般都比较含蓄和委婉,大多以中介性的活动,如通过跳舞、看电影、旅游、散步、交心来表达各自的思想情感,或者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合作来建立关系,加深情感。初恋者常常有美化对方,只见优点而不顾及其他的倾向。初恋者也容易产生疑惑感,对对方的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在疑惑心理的支配下,恋爱者有时可能在对方身上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而有时他们又会形成心理盲区,常人能看到或听到的,他们却都看不到听不到。初恋一般是秘密进行的,初恋者不愿在初恋阶段把关系公开化,他们怕别人说闲话或他人干扰、反对。而初恋者想征求他人意见时,就会产生公开还是保密的矛盾。如果初恋中出现无法解决和调和的矛盾,则会使初恋夭折。

3、激情的恋爱阶段

青年男女在确定现实恋爱对象以后,彼此满意,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会产生一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恋爱便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热恋阶段,热恋是恋爱的深入化和全面化。

在热恋阶段,双方的心思和情感毫无保留,可以说是以心换心。双方的各种思想、意见、设想甚至梦幻都全向对方倾吐。此外,热恋往往还伴随着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双方进入无话不说的境界。

热恋中由于恋人之间感情交往的深入化,双方会把对方看得无限美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是热恋中情人的一种普通性认知现象。与恋人在一起时,还会美化外部世界,认为周围一切都是对自己爱的肯定和颂扬,都体现出爱的情意。总之,通过想像把自己的情感对象化,视恋人和外部事物为自己情感的对象和寓所。

热恋者的时空观也会发生变化,从时间感来说,总觉得在一起的时间太短,而分离的时间太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空间感来说,总觉得对方的距离太远。

热恋中的恋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受情感支配的程度比平时大得多,而理智则处于比较脆弱的地位。因此,热恋者总是处于强烈的追求之中。有的人对于生活和事业不太重视了,在恋人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在恋人面前表现过分殷勤和热烈,婚前性关系也容易出现。这些都是热恋中情感的失控现象。

4、心理调适阶段

青年男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激情热恋以后便进入了其后的心理调适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激情的热恋阶段过去以后,双方逐渐地都可以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对方;而且在热恋或热恋中的男女,都是极力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掩饰自己的缺点,到了这个时候自己的一些缺点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双方的一些潜在的矛盾就逐渐地表现了出来。这时双方会发生一些争论,甚至冲突,心灵之间展开激烈的碰撞。恋爱的双方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相互适应、彼此磨合的过程,如果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过程,他们的爱情就会达到一个更加和谐、默契的状态。

5、感情的平静阶段

在完成了心理调适阶段以后,恋爱的双方对自己爱恋对象已经有了一个完整、深入的了解,既喜爱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又能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采取容忍和建设性的态度,彼此都心平气和,在心灵上达到了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个就是所谓的感情的平静阶段,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长的一个阶段,可能会维持到爱侣生命的终结。

十、青年职业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职业心理的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从初中到高中,从年龄看大约从13—14岁到17—18岁。这个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职业意识的萌芽阶段

他们摆脱了小学生对职业的幻想,已经对某种职业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的威望、收入,甚至工作地点等感兴趣。

2、理想化职业选择阶段

开始探索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但是这种认识和探索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3、职业意识的确立阶段

这一般在高中毕业时期。此时,他们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正式选择。他们的职业需要成了迫切的需要,职业兴趣增强,职业动机明显,特别重视对自身条件的内省和估量。

(二)职业心理的发展完善时期

1、矛盾困惑阶段

职业意识矛盾困惑较多发生在大学一年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对职业(专业)的选择,心理处于矛盾困惑之中。造成这种情况一是很多大学生入学前对本专业实际了解不够;二是同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关;三是专业思想教育没跟上。

2、综合考察阶段

综合考察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发生在大学二三年级。大学生随着对所学专业的逐步了解,心理逐渐平静,矛盾困惑已经度过,对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兴趣、个性品质有了比较客观的分析,能够比较全面综合各方面因素去考察职业问题。

3、适应完善阶段

在职业适应中完善职业意识大都在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的前一二年,个别的甚至更长。这时,处在真实社会职业中的青年会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及自己的理解去调整自己的职业心理,一方面使自己的职业心理适合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使自己的职业心理适合于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政策,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心理不断的发展和成熟。

而对于中学毕业后将直接面临就业的青年,其情况就要复杂些,这时职业选择已不是想像中的事情,而是直接面临着的现实,其择业倾向十分突出,就业意识处在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可称之为期待期。在这个时期里由最初的自信发展到焦虑等待心理,既有强烈的自尊,又有压抑的痛苦;既有耐心的等待,又有焦急的忧虑。青年此时的就业意愿,也常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会有一些适应性的变化。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青年期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综述

青年期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综述 发表时间:2018-07-12T14:52:05.4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石瑾1 刘寅(指导老师)2 [导读] 青年心理的产生于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生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教育。(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系\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麻醉医学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青年期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是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有更多潜能和创造力的时期。青年期伴随着人格发展成熟、认知发展丰富和意志力自控力的增强,处于人生过度时期的青年由生理、心理幼稚阶段,向生理、心理成熟阶段发展,即由青少年过渡到成人。青年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青年期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影响成年的各方面;青年期所交往的朋友可能会发展为终生朋友。青年期作为人生的“心理断乳期”,除了带来鼎盛的精力和创造力,由于青年的角色急剧转变和社会任务的担当,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研究青年期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青年期心理,把握青年时期的优势创造人生价值,防止青年期的心理不稳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关键词】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认知;发展辩证思维【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003-02 1.青年期心理的发展普遍规律 1.1 青年期的心理产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规律青年心理的产生于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生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教育、营养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青年的心理状态,推动了青年的心理发展。这些诸多因素中,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是青年心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青年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1.2 青年心理发展的连续——阶段性规律青年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期分为青年前期、青年中期和青年后期,每一阶段既是前一阶段的发展结果,又是后一阶段的开始。青年后期心理的成熟,正式青年前期及中期心理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前期和中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年后期的稳定成熟有重要作用。 1.3 青年心理发展的可塑性规律 青年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其可塑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青年对自我心理的可塑性。青年通过各科目的学习与思考,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积累人生经验,可以一定程度上巩固或重塑心理。第二,环境对青年心理有塑造作用。青年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必定会受到来自人际、社会发展与局势、社会政治、生产、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心理的塑造起决定作用。青年应当有选择性地接受或远离社会环境的影响。 1.4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层次性规律 青年心理发展的层次性应从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心理发展方面,青年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相应的任务和发展要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层次性;在心理卫生方面,由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应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时,应该对不同的心理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2.青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2.1 认知发展 2.1.1智力的发展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不依据人的文化知识经验的能力,如空间定向、知觉操作、运算速度、记忆、推理能力等。晶体智力,是指人通过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的一种能力。人脑细胞是一种连续不断死亡且永不复增值的细胞,且人到20岁左右脑细胞的发育达到巅峰,根据脑细胞这一特点可知,人的流体智力自青年开始逐渐降低。而晶体智力一直相对保持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因为人处于社会环境中,通过自身经历不断积累经验或通过自身学习,使晶体智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青年应在青年期加倍努力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1.2思维的发展青年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 2.1.2.1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学者帕瑞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青年思维不断向缜密、辩证的成熟思维发展的体现。 2.1.2.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1)发展趋势:这一思维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被掌握,初中三年级迅速发展,高中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到趋于优势地位。(2)影响因素:①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③个性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2.1.2.3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思维监控能力是指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得多。(2)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3)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2.2 人格逐渐成熟 2.2.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2.2.1.1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 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 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资料为网络流传经典笔记,并非勤思考研辅导的内部讲义。如果需要详细的资料,和完整的解答,以及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咨询我们在线的各专业在线老师!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分。) 1. ( B)是青少年期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A. 身体变胖 B. 身体迅速长高 C. 出现第二性征 D. 长出胡须 满分:分 2. 在青少年的注意成分中,( B)占优势。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无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满分:分 3. 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C )。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满分:分 4. 男女生殖器官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这种与生俱有的两性生殖器官的特征,称为(B )。 A. 第一体征 B. 第一性征 C. 个体特征 D. 第二性征 满分:分 5. ( A)提出青少年期是“疾风怒涛”的说法。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6.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种类有直接的观察学习、(B )、创造性观察学习 A. 联想性观察学习 B. 抽象性观察学习 C. 想象性观察学习 D. 记忆性观察学习 满分:分 7. ( B)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A. 班杜拉 B. 埃里克森 C. 桑代克 D. 奥苏伯尔

满分:分 8. ( B)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A. 瓦龙 B. 米德 C. 皮亚杰 D. 华生 满分:分 9. 着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由心理学家(B )做的。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10. 英国心理学家( C)的行为个别差异研究开创了科学智力测验的先河。 A. 比纳 B. 西蒙 C. 高尔顿 D. 韦克斯勒 满分:分 11. 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表现为(A ) A. 过渡性 B. 闭锁性 C. 社会性 D. 矛盾动荡性 满分:分 12. 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好采用( D)的方法。 A. 横向研究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纵向研究 满分:分 13. 直到(C )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 A. 12 B. 13 C. 14 D. 15 满分:分 14. (D )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 A. 斯腾伯格 B. 塞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卡特尔 满分:分 15. 英国的心理学家(B )在1904年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论。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资料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青年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但他们有一定的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使情绪表现具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但较之成人还显得动荡多变,具有不稳定性,既想控制隐藏自己的情绪,又很难控制情绪高昂时的外部表现。随着年龄增加,担忧及种种想象中的恐惧增多,主要是事业、前途、经济、人事关系、婚姻、恋爱等。忧虑过甚会变成焦虑,焦虑过度可以变为极度紧张与神经质,对什么事都过度反应,也可变为极度淡漠,对什么事都不作反应。所以此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

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少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青少年性心理特点

青少年性心理特点 青少年性心理特点性心理的朦胧性和神秘感 青少年的性心理起初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好象鬼使神差似的对异性发生兴趣、好感与爱慕。 但是这种性爱的萌动,似乎披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其中不少男女青年并不了解多少有关性的知识,只是对性有较浓厚的神秘感。 这时他(她)们对异性的兴趣、好感和爱慕,主要由于异性的吸引,正是在此基础上,在朦胧纷乱的心理变化中,性意识会逐渐强烈和成熟起来。 性意识的强烈性和表现上的文饰性 青春期心理上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闭锁性和强烈的求理解性,这也导致了他们性心理外显方式的文饰性。 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与评价,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淡;他们内心对某异性很感兴趣,但表面上却又有意无意地表现得好像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或作出回避的样子; 他们有时表现得十分讨厌那种男女亲昵的动作,但有时实际上又很希望自己能体验体验……。这些矛盾心理的表现,使他(她)们往往产生种种冲突与苦恼。

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但由于这时不少青年的心理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五花八门的性信息,不良的影视镜头,黄色的淫秽书刊,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想影响,极易使个别青年的性意识受到错误的强化而沉醉于谈情说爱之中,甚至发生性过失,性犯罪。 与此相反,另一部分青年由于性的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升华而导致过分的压抑,有少数人还可能以扭曲的方式、变态行为表现出来,如“厕所文学”、同性恋、窥视或恋物等。 想要让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除了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保健问题也是不能够轻易的去忽视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想,轻松地度过青春期。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健康的性心理发展是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主要涉及青少年对自身性征发育的关注、与异性交往的体验、性冲动带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以及性价值观、恋爱观等方面的形成,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的“四阶段”观点具有较为广泛的认同度。 赫洛克认为,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关于与异性交往的发展,在此阶段,大多数青少年要经历疏远异性的“否定期”、向

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作者:————————————————————————————————日期: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更应该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注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对青少年给以正确的引导,并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以期在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有效教学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它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共同模式和个体差异,遵循其中的规律,合理的设计教育活动,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青省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表现在生理方面,儿童的身体发展由软弱到逐步强壮,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用腿走路。(如我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站、岁走”)。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4岁这一时期,此时儿童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好模仿 3岁以前儿童也模仿别人,但是由于受能力和水平的限制,模仿的对象较少,水平较低,处于初级阶段。进入3岁以后,幼儿更加愿意模仿别人,他们模仿父母、家人、老师,也模仿同伴。幼儿进行活动时特别愿意模仿别的小朋友,看见别人玩什么就跟着玩什么。因此,幼儿园老师在组织活动和设置环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这些特点。一样的玩具物品多准备一些,以供幼儿选择。动画片里的各种形象更是幼儿争相模仿的对象。一些陌生人的有趣行为也可以引起幼儿的模仿。幼儿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各种事物都有探求的欲望。他们把这些模仿行为当作乐趣,通过模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其心理的发展。 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辨别能力较低,缺乏分析选择的能力。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物就不加鉴别的统统模仿,往往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幼儿觉得说话结巴的人很有趣,就有意的加以模仿,结果自己也结巴了。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模仿要加以适当的引导。 2.情绪易变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幼儿早期的情绪和兴趣爱好都处于一种无序、易变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受外界影响较大,并且认识活动主要受外界支配,无意识性占据优势。但是有时又对某一现象或事物表现的比较执着。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不厌其烦的演10遍妈妈或者白马王子,而很少有幼儿愿意或主动去当小偷或者罪犯。这是因为幼儿喜欢前面的那些角色,对小偷等角色比较反感。可是如果老师对某个愿意扮演小偷角色的幼儿加以鼓励赞扬时,许多幼儿就会对小偷这一角色产生兴趣。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场合。 幼儿的情绪处于初级萌芽阶段就决定他们具有上述这些特点。幼儿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感知决定的,当幼儿看到、听到或触摸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则表现出积极快乐的情绪,反之则烦躁、苦恼、感到不愉快。幼儿易于被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且富有变化的物体所吸引。在引导幼儿做事和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这些特点,运用幼儿感兴趣内容和方式去进行。 3.思维依赖于活动 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早期,儿童认识世界是依靠形象思维来进行的,也就是说由于心理发展水平所限,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运用抽象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认识世界。幼儿只能通过一些具体活动来认识、理解身边熟悉的事物。 幼儿这时的活动缺乏计划性,往往在活动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当幼儿折纸时有人问他:“你在折什么呢?”幼儿说:“在折飞机。”可是过一会再问他折什么时,就又说在折小鸟。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手段,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想法和见解的方式。当幼儿要进行讲述或倾听别人讲述时,需要借助具体活动或动作来完成。 幼儿的这些特点在学习时表现得犹为明显。在读数字或者专心看图书时,幼儿通常会用手去指点正在阅读的内容。所以在要求幼儿专心做事时要考虑到这一思维特点,不要强行阻止幼儿用手点指书本,而应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在幼儿中期(4—5岁),身体进一步发育和独立行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但他们有一定的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使情绪表现具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但较之成人还显得动荡多变,具有不稳定性,既想控制隐藏自己的情绪,又很难控制情绪高昂时的外部表现。随着年龄增加,担忧及种种想象中的恐惧增多,主要是事业、前途、经济、人事关系、婚姻、恋爱等。忧虑过甚会变成焦虑,焦虑过度可以变为极度紧张与神经质,对什么事都过度反应,也可变为极度淡漠,对什么事都不作反应。所以此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

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少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进取性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期心理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青年期由于生理、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认知调节、意志努力、情绪控制等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特征的发展,我们称之为青年心理发展。由于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具有动态的、交织的、复杂的特点,我们将从青年社会化、青年性心理、青年的自我意识、青年智力、青年的情绪、青年价值观、青年道德、青年性格、青年的恋爱和青年职业心理十个角度分别阐述。但是,这十个方面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青年社会化的发展特征 社会化是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一个新生儿只是结构功能最高级的生命有机体,它要成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进行长期而复杂的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 1、在社会制约因素上,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人控制逐渐失去重要性,社会化的方式逐渐转化为内化; 2、在强化方式上,由儿童时的将成人的奖惩作为接受规则的动力到青年时受个人对环境的认识等内在因素的调节; 3、在榜样的选择上,由成人为其选择榜样到榜样由青年自己选择; 4、在社会化的承担者上,由儿童时的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为主逐渐转向青年时受朋友和媒体的影响为主。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的存在,才使青年社会化在延续儿童社会化的同时得到了提高。 二、青年性心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生理发育并引进第二性征突变以及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所形成的合力,促使了青年的性心理迅速发展。 一般将性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其中女性比男性早1—2年) (1)疏远异性期(12—14岁)刚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迅速变化,性别差异日益明显和性意识、性动机的出现,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羞涩甚至对自身的反感,对异性怀有神秘感和恐惧感,以前两小无猜的童伴开始疏远了。学校里男女界限分明,有时男女同学间的正常交往也遭到起哄和嘲笑。 (2)接近异性期(14—16岁)短暂的疏远和相斥之后,必然是渐浓的关注与接近。在初二、初三年级后逐渐明显。他(她)们常常以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男女青年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博得异性的好感。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具有好奇性、试验性和盲目性。但实质上并不具有恋爱的感情深度和心理准备,也很少具有专一的恋爱对象。 (3)向往异性期(16—18岁)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这时的男女青年,往往以各种主动的方式对异性表示好感,希望得到对方的积极反应。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对特定异性的倾慕,但也有少数高中男女生开始倾慕特定的异性,出现了初恋。 (4)恋爱期(18岁以后)18岁以后,青年人身心的发展和丰富的社交活动,促使他们把对异性的情思逐步导向恋爱的轨道。这种恋爱已不是游戏性的恋爱,而是与结婚、未来的事业和家庭相联系的。 三、青年的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的成熟是青年心理成熟的本质因素之一。(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论) 1、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能够区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东西,将自己的手指、母乳和玩具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但在逐渐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婴儿开始从周围事物中分出自己、自己的器官和整个身体。 2、自我意识的产生阶段 2岁左右,儿童逐渐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儿童意识到他所做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这些动作是由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随着语言的发展发生,活动和交际范围的扩大,“我”的概念逐渐明晰起来,儿童开始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儿童从叫自己的名字过渡到用“我”称呼自己,这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向抽象飞跃,也标志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确实产生了。这一阶段自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理自我的发展上,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当今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

当今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 1、怕吃苦 2、意志力薄弱 3、自我意识太强 4、承受挫折能力差 5、自控力差 6、责任感差 当今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2、同伴关系的困惑 3、手机带来的心理问题 4、迷恋网络游戏 5、早恋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习焦虑2学习疲劳3厌学4学习能力不足 5 考试焦虑 1、学习焦虑: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初高中学生普遍感受学习带来的压力。 小文诉说着自己的情况:“最近一段时间我每天上课都听不进去,自习看不进书,想到考试就害怕。”小文从普通中学考入某重点高中就读,一直很努力,也很要强,但成绩却不能名列前茅,于是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太笨。面临本次期中考试,她不敢想象会有怎样的结局,故不能集中精力复习,想到考试便害怕。“从小学到初中,我学习一向很优秀,获得过很多赞誉,同学们认为我‘有学习的天赋’。但现在,当我在休息时间看书时,同学就会说:‘你好认真哟’,我很不喜欢听这样的话,我觉得他们似乎在说:‘你好笨,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只考了这样的成绩。’“他人的一举一动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我看到其他同学做的题目或复习的内容和我做的或复习的不一样时,我就会想:他们看的资料我都没有看过,时间来不及了。想到这些,我就会很不平静,感到自己花了很多时间,结果好像什么都没有复习。” 2、学习疲劳据有些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由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 3、厌学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思”,“我对英语烦透了”等等,他们对学习或某一学科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 4、学习能力不足一部分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不善于倾听,作业速度慢,漏做作业,对知识的理解肤浅而片面,初高中学生会出现不适应初中、高中学习,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考试焦虑许多学生诉说自己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考试过程中起初也很慌乱,但慢慢能平静下来,进入状态。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如果适度,可以促使学生发挥高水平。但有些学生考试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成绩远不如平日,这便是一种需要矫治的病态心理。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是指十五、十六岁--十七、十八岁这个年龄阶段。因为青年期一直要延续到二十五岁,所以又把这个时期叫作青年早期。 青年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期。青年人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充满热情,朝气蓬勃。青年期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达到成熟,开始走向生活的时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看作是心理性的断乳期。所谓心理性断乳,就是指青年将要摆脱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叫作心理性断乳。心理性断乳是受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对那些娇生惯养的青年来说,独立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青年不仅生理上达到成熟,而且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也逐渐达到成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一)青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年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学了很多反映自然、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系统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青年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少年抽象逻辑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属于经验型的。青年由于学习很多抽象的理论,科学的定理和公式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这就促使他们理论型思维发展起来。但对很多青年来说,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具体的经验材料。青年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能力增强了,特别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创见,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他们对教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二)青年的交往与情感生活。在少年期,由于成熟感的产生,从而引起少年与成人交往中的冲突现象,在青年期仍在继续着。有些青年往往把内心世界,自己的情绪体验对长一辈的父母等人长期地隐蔽起来。他们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同学和伙伴,而不是父母。 青年对待同志关系、友谊、爱情的态度有了改变。少年渴望与同龄人的交往和共同活动,这已成为他们的需要。少年只要参加到集体生活中去和朋友在一起,就感到满足。而青年更关心的是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权威,如果一个青年在集体中没有威信,没有一定的地位,他就会感到忧虑和不安。青年对个人亲密友谊的需要急剧地增长起来。他们产生了愿意交换自己的体验和倾心相谈的需要。因此,青年的友谊比少年更稳固、更深刻了,有的青年和知心朋友的友谊能保持终生。如果青年和同班同学关系不好或友谊破裂,都能引起痛苦的体验。孤独的体验对青少年来说,都是沉重的,不可忍受的。这就不可避免地推动他们到校外去寻找朋友和伙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帮伙集团往往是很复杂的,在那些乌合的帮伙中有“威信”的人常常是那些表现不好的青年。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十分重视良好班级集体的建立,注意青少年的校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少年宫、俱乐部、图书室以及拥军优属、义务劳动等有益的活动。在青年期除了相同性别的伙伴之间的友谊外,友谊的相互关系也扩大了,不同性别的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关系活跃起来,有的还能发展成爱情。所以,两性相互关系问题,在青年期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 (三)青年的世界观和理想。青年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奠定世界观的基础在童年就已开始。当儿童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和以后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时候,就在为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青年世界观的形成是和他们所学的科学内容有关的。通过各科的学习使青年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这些积累起来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世界观。但是,世界观的形成不单是理论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和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总是要落实到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将来生活道路的选择上。少年的理想多是一些具体的形象,并带有幻想的成分。而青年更多地是一些概括的较实际的理想。青年的理想比较现实,他们向往未来,从而使眼前的学习与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联系起来。他们评价教学过程,着眼于对他们前途有什么用处。但是,也有些青年,对未来缺乏正确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对眼前的学习也就缺乏动力和兴趣。父母、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于培养青年的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都负有重大责任。 (1)能对“自我”作出适当评价。心理学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称之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相互对比和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校正对自己的认识,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我能力、品质作出适度的评价,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又不过低地估计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