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梅干菜教案

梅干菜教案

梅干菜教案
梅干菜教案

“霉干菜”造就“博士之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霉干菜”的原料及制作方法。

2、通过阅读资料、上网查询、实践采访活动等方法,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东阳人才济济,体会东阳人的那种热爱家乡的感情。

4、感受东阳学子勤耕苦读的“霉干菜”精神,从而立志努力学习,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资料:

(1)霉梅干菜制作过程(晾瘪、切碎、加盐腌制、嗮干)

(2)加少许油的干菜十碟,每碟六个小匙。

(4分)课前谈话:(课前搜集东阳旅游景点、特产、名人)

师:现在我特别想用方言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大家好,看到你们我很高兴,因为你们都很可爱!”

师:能听懂我说的意思吗?我刚才是说(略)。

师:去东阳玩过吗?去过哪里?(谈景)

梦幻谷:七八月份的泼水节可好玩了!

秦王宫:不到秦王宫,枉来影视城

红色博览城:长征精神代代传,在红色旅游中接受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

广州街、香港街:广州街景区是为了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而建

明清宫苑:北京紫禁城搬来了。

清明上河图:横店影视城最具魅力的新景观

师:有没有带回东阳的特产啊?(谈特产)

(若学生说没有:那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东阳特产可多了。)

我说你们猜:

香榧:“小小果子两头尖,尖尖外壳长眼睛,捏住眼睛去掉壳,露出一个黑将军。”

(香榧不但有营养,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自然界恩赐给人类的一件宝物。)

小京生:“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茶叶:“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东阳春芽”在唐代即负盛名。

木雕、竹编:来到木雕之乡竹编之乡,不去木雕城看看也太可惜了啊!

火腿:有“金华火腿出东阳”的说法。

师评价:哎?一说起吃的玩的,大家都特带劲。今天这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更进一步的了解东阳。准备好了吗?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东阳,走进“博士之乡”

1、说名人,知其事

美丽的景色让人向往,丰富的特产令人心动。下面就来聊聊东阳的名人吧!

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位名人?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他。(课前搜集资料)

师可着重补充介绍几位,如:蔡希陶、王惕吾、赵松庭题词等。

2、知名人,知其多

1)其实东阳的名人还有很多很多,据统计:(出示图片资料)

东阳进士题名共有305人,其中)6人,曾任正副宰相5人。宋代的马光祖、元代的许谦、明代的张国维等,均以自身的学识和作为闻名于世。

东阳现有院士11人,博士近900人,教授6000人,早在1989年,就被《人民日报》誉为“百名博士汇一世,千位教授同故乡”。东阳是金华市博士、教授最多的县市,在浙江省也居第一名,在国内同样名列前茅。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介绍,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点什么?(生自由说)

小结:正因如此,我们东阳又被称为教育之乡,博士之乡。(板书“博士之乡”)

二、走近名人,悟“霉干菜”精神

1.引出霉干菜

师:当记者采访这些博士教授问及他们的成长历程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样东西。你们猜是什么?(板书霉干菜)

(提示:它是我们东阳的一大特产,金华酥饼可少不了它!)

师:看到这两个词,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自由质疑)(课题上打上问号)

生:为什么他们都要提到霉干菜?

他们跟霉干菜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吃了霉干菜就可以成为博士吗?

师:有人说就连东阳这个博士之乡也是这霉干菜造就的!

(板书“造就”)

师:下面就先让我们走进霉干菜,去揭开心中的疑惑吧!

2.认识霉干菜(课前布置采访搜集)

你们知道霉干菜是用什么做的呢?

它的制作完成需要哪些步骤!

交流

我们东阳是这样制作的。

图片出示:(自动播放)

洗净、晾瘪、切碎、加盐腌制、晒干

师引:经过漫长的历练,霉干菜终于出炉了。(师端出霉干菜)来认识一下。(品尝完组长负责放回抽屉)

交流

颜色:黑乎乎的,颜色较暗,比较干

气味:有点霉味。有点香。(咋一闻有点香!)

味道:咸咸的;有点苦;涩涩的……

别小看它,它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博士菜

3、悟霉干菜精神

它与这些博士教授到底有什么关联呢?这样吧,先来认识一个人。出示徐教授的图片及简介:

上海城建院副总工程师徐正良

徐正良,东阳市虎鹿镇新陈村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曾多次接受香港凤凰电视台地采访。

1)走进回忆,缩短距离

对于霉干菜,徐教授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小时侯,村里常常闹饥荒,别说新鲜蔬菜,连米饭也经常吃不上。那时下饭、下粥菜,不是咸菜就是霉干菜。每餐烧饭时把一碗霉干菜加点儿水放到饭锅里炖一下就吃……上学了,霉干菜更是成了我的主菜,一日三餐,餐餐霉干菜,菜里看不到一点油花,尽管难以下咽,但没办法。同学们也大都是如此,一星期过去了,你一毛竹筒,我一大洋铁罐的霉干菜都消灭得干干净净。一星期又一星期,直到高中毕业……因为没营养,所以吃得大家都面黄肌瘦,皮包骨头。”

A、为什么你的神情这么严肃?

生交流:

a、感觉他很可怜!(是啊!)

b、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与我们相比,生活相差太大了。)

c、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粮食。(经历过饥饿才知道食物的可贵。)

d、从小学一直吃到高中毕业,餐餐吃霉干菜。(我们有什么理由挑剔?)

f、学好知识,报效家乡。(有志气!)

g、听到“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我特别心酸。(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他们而言是多么需要

营养啊!)

B、既然那时霉干菜这么不好吃,又没营养,为什么还要吃呢?

(生活所逼、贫穷、无菜可吃、容易保存、无奈的选择)

C、这样的霉干菜一吃就得一星期、一个月、一年,甚至是几年,这为的又是什么呢?

(生存、完成学业)

师引:其实霉干菜是许多人共同的回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麻生明跟霉干菜也有不解之缘:

晚自习下课后已经是九点多了,我照例拿出书本开始自学。可是我那干瘪的肚子已饿得“咕咕”直叫了,看看身边,除了霉干菜没有其他可吃的东西!于是我就从菜杯里取出少许霉干菜,倒点开水泡成汤,哪顾得上烫,三两口就喝了个精光。喝完,我又开始埋首苦读……

2)总结思考,感悟精神

A、教授也好,名人也罢,你觉得他们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

师评:

这么苦也没有放弃学业:我想他们肯定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不怕吃苦:穷则思变,苦能磨练人的意志。

B、那他们现在的成绩是霉干菜成就吗?(不是)

那是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你会用什么?小组讨论,将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由组长负责写在卡片上。

随机采访组长:你们为什么选用了这个词?

(甘于吃苦、奋力拼搏、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学苦读、奋发有为、坚韧不拨、刻苦向上)

师根据实际情况张贴。

小结:是啊,成就他们的正是————(生齐读)

我们把这种精神称为霉干菜精神。

B、引出名人录

怪不得横店东磁总裁何时金说——“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没有别的法宝,一靠技术,二靠那股精神。没有设备可以买,没有资金可以借,一个人如果没了精神,那就一无所有了。”(指名读)

师:作为知名企业家,他说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勤奋上进,刻苦钻研的霉干菜精神)

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也曾说——(师引读:“我能为国家做出贡献,靠得是党的科技方针,靠得是科研团队集体的努力,另外靠的是东阳“霉干菜”精神……”

原来成就东阳这么多博士教授,造就了东阳这个博士之乡的也不是霉干菜,而是它所承载的这种精神啊。(师将板书上的霉干菜加上双引号,问号改成感叹号!)难怪这么多人对它念念不忘。

C、配乐诗歌朗诵《霉干菜》(师范读――齐读)

三、联系生活,传承“霉干菜”精神

1、新时期需要“霉干菜”精神

1)一路相伴的霉干菜,已成了我们成长的需要。仅仅是东阳人需要这种精神吗?

(人人都需要)

2)过去吃霉干菜是生活所迫,现在生活富裕了,有人说霉干菜不需要了,“霉干菜”精神已过时了!(师指向板书)

(霉干菜可以不吃,但这种精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生活安逸了,倘若只顾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早晚要被他人超越的。不进则退啊!)

(只有不断努力,日子才会过得越来越好!)

3)胡锦涛主席在一次重要讲话中,竟有25次提到“艰苦奋斗”这个词。他说:(默读)“……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胡锦涛主席的这番话也分明在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霉干菜精神,我们都需要它。

2、寻找身边的“霉干菜”精神

霉干菜精神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预设:

邮递员风雨无阻将温暖送进千万家。(这份风雨无阻的坚持令人感动)

清洁工风里来雨里去的不怕脏不怕累地工作。(换来的是我们校园的整洁)

爸爸为了这个家,长年累月地外出打工。辛苦吗?(他无非是想让家人过得更好!)

妈妈为了我安心读书,每天起早摸黑地忙碌着。(为了家人,吃苦算得了什么!)

爷爷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这正是霉干菜精神的体现啊!)

3、传承“霉干菜”精神从我做起

你们看,霉干菜精神在老一辈身上得到体现。作为新时期的学子们,我们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呢?

交流

生1:我要刻苦学习,争取考个好成绩。(我相信你肯定行)

生2:他们生活这么苦都这么努力,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发奋学习。(有志者事竟成)

生3:本来我英语跟不上,从今天开始,我要加油了,要把它追上去。(我想那天肯定

不会太远)

师反问:可是孩子,在求学路上,可是困难重重啊,你怕吗?(不怕)

他们这么苦都不怕,我们也肯定行。

小结我:我真是特别欣慰。霉干菜精神后继有人了!

4、“霉干菜”发扬光大

1)作为东阳的一大特产,霉干菜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了。可是它背后的故事,它承载的精神并未被他人所熟知。你有什么金点子将霉干菜连同它的精神推广出去!

a写广告词(很可行!)

b借鉴义乌的“鸡毛换糖”酒店的做法(边品尝,边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一举两得啊!)c设立关于东阳霉干菜的专业中英文网站(网络得充分利用!)

d导游词中进行推广。(充分利用旅游的优势,妙!)

e写文章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这是个很好的建议!)

f在广场、车站、路边设置大幅广告牌(你考虑得真周到!)

g包装上下功夫,融入精神的介绍。(考虑得真周到)

h编成手机、电话的彩铃,在拨打时就能了解到(你的想法真独特!)

2)心动不如行动,那就亮出你的才智,秀出你的创意吧!

可以写广告词、导游词,也可设计包装,甚至可以编写彩铃哦!

3)交流

例:“东阳霉干菜,培育博士美名扬”“其貌不扬,精神飞扬”

(评价:写的真妙啊!如果奥斯卡有广告奖的话,非你莫属!真棒,推广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太有才了!东阳霉干菜可要找你做代言人啰!)

师小结:我替东阳人民感谢你们了!

五、向往未来,抒发“霉干菜”情思

最后,让我们用圣野的一段话结束这堂课:(课件出示)

全体起立,齐读:“东阳人伟大的霉干菜精神,永远是不朽的,东阳博士菜,要跟着敢于闯荡四海的勤劳刻苦的东阳人一起走向世界。”

附“鸡毛换糖”:当年人们迫于生计,想出了“鸡毛换糖”这种不入眼的小生意,但也把义乌人的经商智慧和创造力给“逼”了出来。"鸡毛换糖"则是义乌人的精神,代表着义乌人的勤劳与智慧。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要练的功夫有许许多多,跷功只是做功中的一个。梅兰芳在他60余年的学艺生涯中,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真是不容易啊!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艺术家。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1)上海沦陷,拒绝演出; (2)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梅兰芳蓄须》教案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迫”等1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 民族气节。 4.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 概括出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 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 概括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 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 概括出来。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来谈一下。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噢,对了,这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好习惯,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有一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做好批注。 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词两人结合查字典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可见你们的自主能力很强。刚才我在下面有同学把自己的疑问留给了我,这样,先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字、词语,看有没有大家想知道的。 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和学生进一步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把同学们的疑问强调一下,并提醒该学生注意。然后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的方式对生字词进行巩固。 4.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蓄、迫、纠、缠、邀、扰、拒、签、订、宁、要、妄”的读音,并组词语。字音难点:“宁”在本课读(nìnɡ),避免读成(nínɡ),“要”在本课读(yāo),“迫”读(pò)避免读成(pè),注意读准确。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目标: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

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1 《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本课我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实践,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首先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以及京剧变化多样的脸谱和美丽的服饰,使同学们对京剧有个感性的认识。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京剧片段的欣赏,顺势引入文本的学习。介绍梅兰芳,梅兰芳9岁时去拜吴老师学艺,师傅说他不行,哪儿不行呢?小朋友自己读完课文就知道了。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料子”“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呢?接着我给孩子们设疑“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要好,身体要棒,眼睛更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要靠眼睛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比如:高兴了,生气了,难过了,都要靠眼睛来告诉观众。可如今,师傅发现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好京戏的条件,师傅对他失望了,因此认为他不是唱京戏的料子。如果你是梅兰芳,你会怎么想呢?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呢?由此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这段中的重点句是“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是讲梅兰芳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练眼神的。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试着让同学来模拟演示文中梅兰芳“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接着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苦练”的含义.我适时进行小结:我们才看了一分钟就这样,想想梅兰芳,他怎么样?(常常)他的脖子酸了,痛了,没有停下来,看的眼睛流出了眼泪,也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从而使学生心中升起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并通过小组读、男女读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体会梅兰芳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精神。然后引读“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我紧紧扣住“眼睛会说话”来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眼睛的灵活。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引读出示词语“勤学苦练”,并相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案)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9~103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几件事。 3.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梅兰芳表演《贵妃醉酒》的一段视频)同学们,视频里的演员演得好不好啊?他就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这样一位著名的表演家却有几年时间没有表演,而且还把胡子留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 二、初读指导 1.介绍梅兰芳:梅兰芳,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2.介绍背景: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三、研读课文 老师组织学生分段研读课文,分小组学习。 师: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之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出每一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吗? 第1自然段:梅兰芳先生有几年时间蓄须。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以乐入情 1.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2.听了刚才的那首歌,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哀伤…… 3.是啊,在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用情至深的女子浓浓的哀伤。其实,我们曾在《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中就与她相遇过。这是一个能用一双纤弱的

细手,一樽和着泪的薄酒,一砚拌着相思的浓墨,把萦绕于笔尖的哀伤谱写成生命乐章的奇女子。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她的《一剪梅》。 二、初读感知——以声传情 1.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教师点评。 2.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大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诗眼和句子。 诗眼:愁。 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李清照为何生愁?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新婚不久,赵明诚到远方求学,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因思念丈夫难免感到孤独寂寞。孤寂就像缀满天边的流苏,总在夜深人静时,猛然落下,撞得词人的心,一片冰凉、空濛。相思无奈,锦心无寄。寂寞,指尖绕。挥手,转身,苍凉一片。低眉,俯首,孤影自怜。正所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播放课文视频朗诵,感知愁情。 三、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浙江常山一中邱筱蓉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7梅兰芳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17、梅兰芳练功》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叙述了杰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小时候认真练功的故事。课文中通过两个事例,重点记叙了梅兰芳克服重重困难,凭借顽强的毅力,苦练跷功的事,说明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勇于付出艰苦的努力,具有顽强毅力的人终有一天能获得成功。 本课教学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认识本课7个生字,通过查字典,来区别词语“过硬”和“硬是”中“硬”的意思。同时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通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本课的阅读教学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读懂课文。 2、知识基础: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想象说话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3、经验基础:本篇课文可以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他不是学戏的料子”。“祖师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等句子,学生较难理解。在领会句子的意思后,可抓住课文最后一句中讲到的“梅兰芳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这句话展开教学。既然先生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那他怎么会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呢?引导学生从梅兰芳苦练跷功的事,体会梅兰芳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悟出“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过硬、硬是”中“硬”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梅兰芳这位蜚声海内外、为国争光的京剧表演大师,感受他刻苦顽强、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 学习难点: 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学习 1、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出示录像)再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京剧录像。京剧是我国的国剧,是戏曲的精华。 3、简单介绍梅兰芳:以前京剧中的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来担任。你猜得出刚才录像中扮 相俊秀,唱功一流的演员是谁吗?对,他便是我们刚才看到的照片上的人物——梅兰芳。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wǎn)华。他在京剧舞台上表演了五十多年,创造

梅兰芳教案

《梅兰芳学艺》第二课时教案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紧盯”、“注视”等动作感受梅兰芳学艺的坚持不懈,学习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感受梅兰芳的勤学苦练。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梅兰芳》。齐读课题。 梅兰芳学艺,学的是什么?板书:京剧(红色)。 也就是说,梅兰芳学京剧。 那么,梅兰芳是怎样学习京剧的呢?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 2、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下词语宝宝小朋友们有没有都认识了。请看大屏幕。先自己大声朗读一遍。我们一起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好吗? 评价:看样子,小朋友都已经掌握得很好了。 二、初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板贴“不是唱戏的料子”。 2、后来,梅兰芳成为了怎样的人?版贴“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大师”就是说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上非常出色,成就突出。 “闻名”这个词语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你能给他找个好朋友嘛?出名,有名,著名。 不仅我们中国人知道梅兰芳唱京剧很厉害,就连外国人也对他称赞不已。所以我们说,梅兰芳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3、我们知道,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但是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没有学习京剧的天分,但是后来,他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箭头、问号(黄色)。小朋友,这里你有没有什么要问一问的。 评价:对啊,梅兰芳是怎样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呢?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4、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有一个词儿,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请你把他找出来!(指明2-3人) 评价:你们一下子就找准了,可真会读书啊!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梅兰芳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版贴“勤学苦练”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请你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直接描写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用横线把他画出来。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个自然段。你画的哪一句?指明2-3人朗读句子。这个句子写的就是梅兰芳是怎样苦练眼神的。

教案《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作品鉴赏: 1.全班一起初读, 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全班齐读 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先纠正字音)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 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然后就听读。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马文娟 教学目的: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

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什么内容? 上阙:绘景下阙:抒情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玉簟雁月花水 五、缘景明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梅兰芳练功6 沪

梅兰芳练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9个,查字典理解词语,过硬,硬是中硬的意思。 2、默写词语。 3、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4、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硬在不同词语中的解释。 2、通过学习名人故事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2、质疑。 3、师归纳,自读课文,说说知道梅兰芳是怎样练功后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学习课文5、6、7小结。 1、自读5、6、7小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梅兰芳是这样一个人的的,并用和。。。。。 进行圈划。 2、交流。 第五小节:

(1)出示句子: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工夫,硬是第1页 过硬硬是 查字典理解不同的意思。 读句子,说说为什么要用硬是? 板书:顽强的毅力 (2)试试身手,完成句子。 我为了参加六一节的演出,。 (3)理解:一炷香的时间、跷功 复习带尧的字。 小试身手: 例:每海(海水)悔(后悔)梅(梅花)莓(草莓)尧 采 (4)齐读第五小结。 第六小节: (1)出示句子,理解想方设法。 (2)用想方设法说一句话。 (3)齐读第六小结。 第七小结 (1)自读第七小结,划出感动你的句子。

(2)青一块,紫一块立即爬起,继续练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八小结。 第2页 1、师述第八小节。 2、学习词语:扎实、蜚声 3、自读,齐读 四、学习1、2、3小节。 1、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大使曾经被人认为不是学习的料,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读1、 2、3小节,说说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2、质疑,解疑。 通过讨论理解:他不是学习的料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像针一样刺痛他的心3、齐读1、2、3小节。 五、复习拓展。 1、梅兰芳从他不是学习的料到蜚声海内外的京剧大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成功的人物故事,选一个在小组里交流。 3、复习词语。 读音:蜚、跷 字形:拜、毅 第3页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梅兰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并板书。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2)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3.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加以总结。 (1)课文写了梅兰芳四次据演,分别是: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2)梅兰芳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京剧大师。

四、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研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圈点勾画出体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词语或句子。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请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①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 ②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3)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4)引导学生体会“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①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②师补充资料:京剧里旦角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4.学习梅兰芳在卖房拒演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理解内容。 (2)这一段是怎样体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不演戏——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过得拮据。演戏——生活立马优越起来。但是梅兰芳拒绝了优厚的条件,宁愿卖房度日。可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3)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出示句子: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宁可……也决不”突出了梅兰芳意志的坚定,至死不渝。 仿写:宁可……也决不

17梅兰芳练功教案发

第八周教研活动10月22日 执教:明珠小学蒋龙梅 课题:《17、梅兰芳练功》 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5——7节,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顽强的毅力”,感受到梅兰芳刻苦练功;并且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语言教学的品悟中懂得“只有凭着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初步感受梅兰芳艺术成就,激发探究京剧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播放媒体音乐)听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演绎的京剧名段,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年时代,继续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 (媒体出示词语)你能不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些词语,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自己先轻声地说说。 指名说。那这种顽强的毅力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5-7小节。 二、研读课文,抓关键句。 1、学习课文5-7小节,加深体会。 (1)指名朗读5-7小节。 (2)其他学生边听边用“——”画出梅兰芳是怎样练跷功的,用“~~~~~ ”画出他是怎么说的。 (3)交流出示句子,重点指导。 ·出示梅兰芳练跷功的句子: 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试验,现听好要求:每位小朋友把一只脚跷起来,单脚站立,并且垫起脚尖,好,我们轻轻地站起来,按照要求做,坚持住!大家来谈谈你的身体、你的腿有什么感觉? 指名交流。 再来看看云和堂的吴老师当时是怎么要求梅兰芳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指名读。 现在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再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谈谈梅兰芳练跷功难在何处吗? 一边交流,一边适时地进行朗读指导。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梅兰芳蓄须》教案

23* 梅兰芳蓄须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讲述了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个动人事迹: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出,先移居香港,后蓄须明志,甚至主动求“病”。他的种种行为充分显示了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教材在正文之前给出了导读,简要介绍了梅兰芳在京剧上的地位及阅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帮助学生完成自读任务。作为自读课文,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空间,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朗读与默读,帮助学生感悟人物的崇高精神,并借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迫、纠”等12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知道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教学难点查找相关资料,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梅兰芳的演出片段,出示梅兰芳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 导语:大家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今天播放的这个选段就是京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而它的表演者就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之前,请大家先跟老师一起走近这位艺术大师。 明确:梅兰芳(1894—1961),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发展和提高

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思考:梅兰芳在舞台上是唱旦角的,就是表演女性角色,他为什么要蓄须呢? 预设: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蓄须”后梅兰芳就无法进行正常演出,表明了他不愿意登台的意愿。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预设: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前一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顺带进行历史知识的科普。简要讲述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至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线,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点名学生带头朗读、识记,同桌互相听写,教师相机指导。 会认的字:蓄x ù须 被迫p ò 纠ji ū 缠ch án 邀y āo 请 骚扰r ǎo 拒j ù绝 签qi ān 订d ìn ɡ 宁n ìn ɡ可 要y āo 求 妄w àn ɡ想 方法拓展:“拒、订、妄”等可以通过认半边的方式帮助识记读音;“蓄、迫、纠、缠”等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帮助记忆读音;“宁、要”为多音字,可通过音义辨别进行识记。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 “缠”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订”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宁”是鼻音。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辶:迫(强迫)邀(邀请)还(归还)迈(迈步)

李清照《一剪梅》三维目标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生平,理解词的情感 2、反复朗读,在诵读中品味词中流露的孤单寂寞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教师点评示范。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