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理

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理

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理
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理

实验十脾脏病变病理

一、实验目的

掌握脾脏充血、出血、变性、坏死、急性炎性脾肿的眼观和镜下诊断要点。

二、实验内容

(一)大体剖检脾脏坏死、败血脾、出血性脾炎、急性炎性脾肿(二)组织切片

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

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在部位。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脾淀粉样变的高/低倍病理图,标出主要结构并用病理学术语描述。

第八章 脾脏

第八章脾脏 第一节概述 脾脏检查常规采取二维灰阶超声。临床需要检测脾脏血流变化时,应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诊断。脾脏局灶性感染包括脾结核,有时难以与肿瘤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脾内钙化灶常为多种炎症愈合后的最终改变。脾动脉栓塞在脾实质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区,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大致确定脾动脉阻塞造成的梗死区。 【检查方法】 1.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hz,亦可用相控扇形探头。 2.常规检查多需行左肋间斜切和左肋下斜切。 (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再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脾血管。 (2)左肋下斜切,脾脏肿大时,可观察脾肋缘下的厚度。 3.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脾门极脾内血管分布,频谱多普勒可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二者结果相互比较,能更准确判断血流的状况。 4.检查时应观察脾脏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灶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度、形态等,必要时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 【注意事项】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质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灶。 (5)脾外伤。 2.部分患者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3.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以下两种。 (1)脾实质弥漫性散在性回声异常。 (2)脾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第二节脾肿大 【适应症】 1.怀疑有肝硬化者。 2.门静脉高压症。 3.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 4.血液病。 5.脾脏肿瘤。 6.左上腹肿块。 【检查方法】 1. 常规左肋间及左肋下斜切扫查,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hz。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行左肋间扫查,以确定脾的上极及其周围情况,而后行左肋缘下纵向及横向移动扫查,以观察肿大脾脏的内部情况。

实验报告 病例分析 答案

病例分析(一) 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 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窄。 分析题: 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 参考答案: 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心肌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着(心肌细胞核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病例分析(二) 一青年男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分析题: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1)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管内膜损伤) 2)术后卧床休息(血流缓慢) 3)脾破裂导致大量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 2、肺出血性梗死,与前者有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包括:1)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右心,通过肺动脉输出引起肺小动脉阻塞是引起梗死的先决条件 2)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容易导致肺静脉淤血是出血性梗死发生的重要条件3)肺脏具有组织疏松和双重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出血性梗死的两个先决条件 病例分析(三) 男,23岁,右趾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热2天,曾用小刀自行切开引流。入院当天被同事发现有高热,神志不清,急诊入院。体检检查:体温39.5℃,脉搏130次/min,血压10.7/6.7kPa,急性病容,神志模糊;心率快、心律齐;双肺有较多湿性音;腹软,肝未扪及;全身皮肤多数淤斑,散在各处,右小腿下部发红肿胀,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5×1012/L,白细胞25.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0.75,单核细胞0.02,淋巴细胞0.23。 入院后即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输血2次,局部切开引流。入院后12小时血压下降,休

脾脏坏死的病理表现及药物控制 家禽 鸡鸭

在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内脏的病变往往比较明显。各种脏器上都有特定的病变部分。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鸭浆膜炎的防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很多时候,通过内脏器官的病变就可以初步对疾病做出判断。 鸭浆膜炎的症状中,脾的坏死算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方面。 并且,不止是鸭浆膜炎。脾坏死是一个常见的内脏器官病变。那么,我们对脾坏死应该有哪些认识呢?我们该如何防治呢? 所谓脾坏死,一般脾脏坏死都是指的脾脏凝固性坏死。我们可以在解剖以后看到,早期的脾脏坏死会在坏死部位稍显肿胀,稍稍突起于脾脏表面。脾脏表面有一些暗红色充血或出血点或者是出血带。并且质地稍坚硬,比较干燥。 如果是脾脏坏死的后期,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坏死部位会呈灰白色,甚至是灰黄色。毫无光泽。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脾脏实质细胞坏死较为明显。多数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已经坏死,其细胞核溶解或者破碎。坏死部位的细胞结构完全消失,细胞完全崩解。 有的脾坏死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脾脏表面或周边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出血现象。这是由于周边血管破裂的缘故。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脾脏不仅是机体的造血、储血和毁血器官,而且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当脾脏产生坏死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动物在发生程度较为严重的脾坏死之后,往往会表现明显的贫血。免疫力低下。几乎对外来的病原没有抵抗力。这就为其他疾病的爆发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脾脏坏死后,随着用药的进度,炎症得以消除后,若属于急性的脾坏死症状,一般会随着坏死液化物和渗出物的吸收,可以逐渐恢复脾脏的功能。 但更多的情况就是脾脏会在最后出现实质部分减少,坏死部位纤维化的情况。这样,脾脏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一部分影响。 脾脏坏死后继而纤维化,会对曾患病鸡的后续生长和疫病预防产生影响。致使病鸡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受损。极易发生其他疾病。因此,不容小视! 潍坊瑞丰高科的鸭浆膜炎特效药,脾脏坏死特效药——鸭疫速灭,内含的修复因子能有效清除坏死细胞结构,促使机体溶解吸收。并加速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再生。对患病动物的后续生长和机体对疾病的体抗力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 08-08-13 10:31: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摘要】目的提高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结果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靠B超和CT发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对脾脏良性肿瘤,脾脏切除术疗效好。对脾脏炎症性疾病治疗应个体化。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首选外科手术。 关键词脾脏肿瘤良性脾切除 Clinical analysi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Methods 34case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found mainly by type B ultrasonography and CT.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single or multiple solid or cystic node.Splenectomy had good results in splenic benign tumor.The sple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individually.Conclusion The key points in diagnosing primary benign splenic tumors are the vigilance to these diseases and choice of appropriate radiographic methods.Surgical managemen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ir treatment. Key words splenic tumor benign splenectomy 脾脏的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少见,脾脏不同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其自然病变过程可完全不同,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收治的脾占位病例增多,对这类病人要做到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为加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脾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其进行早期正确治疗,对我院在1980年1月~2002年6月期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17~74岁,平均50.8岁。其中血管瘤9例(其中多发性6例,单发性3例;实质性7例,囊性2

脾脏病变CT表现

第一节脾肿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 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2)脾肿大病因不同而致临床症状各异。 3)深吸气时,脾脏触诊在肋缘下超过2~3cm。叩诊时,脾浊音区相应扩大。 2.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3.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脾大对胃肠道的压迫、推移征象,结肠脾曲下移,相应的横结肠上缘出现压迫。 4.MRI检查:单纯性脾肿大MRI信号强度均匀。 【CT表现】 1.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度、形态、实质密度变化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迫推移征象。 1)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上下方向长度超过15cm即为脾肿大(图6-5-1A )。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过者为脾肿大。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图6-5-1B)。 3)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性病变。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弥漫性脾肿大超过5个肋单元 第二节第二节副脾 副脾(accessory spleen)又称额外脾。为先天性异位脾组织,与主脾结构相似,具有一定功能的脾组织。约占尸检10%~30%,多为单发,常位于脾门或沿脾血管分布,也可沿脾脏的悬韧带分布。约有20%的副脾发生在腹部或后腹膜的任何地方。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及肿块。 2.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可显示类似胃粘膜下肿瘤征象。 3.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特征与主脾相同,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的强化一致。 4.DSA检查:可见脾动脉的小分支进入副脾,与主脾染色一致。 【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 2.5cm,边缘光滑。偶见位于脾门以外者。 2.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强化一致,CT值相同。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变化也完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副脾可增大。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描脾门部小结节影均匀强化,与脾脏强化一致

16脾脏、肝病理

脾脏病理 一、脾炎:脾脏的炎症。多见于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非传染病(寄生虫病,血原虫病)。(一)脾炎基本病变 1、脾脏多血:体积明显肿大,血液大量出现在红髓区,有时在白髓区淋巴细胞之间出现红细胞(出血),炎症早期属于炎性充血,炎症后期血液淤血,脾脏支架组织(被膜、小梁)发生变性,收缩无力。 2、渗出性变化:出现程度不同的炎症渗出物。渗出物含有浆液,纤维素,白细胞,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若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 3、坏死性变化:脾脏网状组织,淋巴组织变性,坏死。单个细胞或局灶性坏死。坏死灶中看到崩解细胞成分,渗出的浆液纤维素或白细胞互相融合。坏死灶大小不等。 4、增生性变化:脾炎时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时久结缔组织增生。 (二)脾炎的类型 1、急性炎性脾肿:充血变化为主。指在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急性时期的一种表现。急性猪丹毒,急性马传贫时出现急性炎性脾肿。特征:脾脏高度肿大,质度柔软,边缘隆起,切面被膜外翻,切面流出大量酱油色血液,白髓形象不明显。镜下:红髓充血,充盈大量红细胞,白髓体积缩小,白髓中有出血现象,在脾组织中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原有的结构形象发生改变。 2、坏死性脾炎:充血不明显,坏死为主。脾体积一般不肿大或轻度肿大。巴氏杆菌病,猪副伤寒,鸡新城疫时出现坏死性脾炎。 3、化脓性脾炎: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脾脏出现化脓性炎为特征的炎症过程。 4、慢性脾炎:增生性变化为主,见于慢性马传贫,慢性猪瘟,常常急性脾炎转化而来的。切面可看到白髓形象明显,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脾含血量不多,轻度肿大,质度较硬。镜下:脾脏白髓数量增多,白髓区扩大,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弥散性增生,有时结缔组织增生,是修复损伤的一种表现。 肝炎 肝炎是许多动物的常见疾病。是指肝脏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或间质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炎症过程。 根据肝炎发生的原因而把肝炎分为传染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 一、传染性肝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肝炎,动物的传染性肝炎主要由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引起的。 (一)病毒性肝炎 雏鸭肝炎病毒,火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狗传染性肝炎病毒、牛恶性卡他热,鸭瘟、马传染性贫血等病的病原体都可引起肝炎。 眼观:肝不同程度肿大,肝呈暗红色或红色与土黄色相间的斑驳色彩,其间往往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形状不一的坏死灶,胆囊肿大或缩小不定。 镜下:中央静脉扩张,小叶内见出血和坏死灶,肝窦充血,肝细胞广泛水泡变性和气球样变,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组织和汇管区内小胆管和卵圆形细胞增殖。部分病毒可引起包涵体肝炎。 (二)细菌性肝炎 沙门氏菌,坏死杆菌,钩端螺旋体和各种化脓性细菌都可引起细菌性肝炎。细菌性肝炎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