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及护理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及护理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及护理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及护理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及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及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我院选择产科门诊筛查出的HBV携带者孕产妇165例,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实施孕妇和新生儿免疫阻断,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结果:HBV携带者孕妇分娩的165例新生儿,半年后随访165例,仅3例阳性。结论:加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围产期免疫阻断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阻断;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83-01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在BHV众多播途径中,母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并且经母婴传播HBV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慢性持续携带者,进而发展为肝炎病人[1,2]。因此,做好孕妇的HBV感染状况的筛查,对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的婴幼儿HB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来产科门诊建母婴保健手册检

并在产我院分娩的孕产妇自20周开始做感染性指标检测,其中包括乙肝五项、艾滋病、梅毒。本文选择了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产科门诊筛查出的HBV携带者孕产妇165例,165例HBV携带者孕产妇孕期均自愿接受注射HBIG三次,并积极参与我们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分娩后半年检测,结果仅有3例HBsAg阳性,有效的阻断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提高孕产妇自我保护能力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有积极作用。有关情况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产科门诊筛查出的HBV携带者孕产妇165例为研究对象。

1.2 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方法

1.2.1 加强宣教,做好孕期保健

凡HBV携带者的孕产妇均在我科孕妇学校接受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讲解乙肝有关知识,HBV 母婴传播途径,孕期注射HBIG对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及新生儿采用主被动免疫方法的意义。告诫HBV

携带者孕产妇产后不要亲吻婴儿,婴儿的餐具,用品单独使用,避免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新生儿。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摄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

合物、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抵抗力。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发现异常。

1.2.2 产前阻断

对携带者HBV的孕产妇,重视孕期监护,指导其正确的胎动计数方法,加强胎心监护。HBV携带者孕产妇的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为阻断母婴传播目前我们对HBsAg阳性的孕妇,自产前3个月开始每月注射1次HBIG,分别在妊娠28周、32周、36周进行,每次注射HBIG200 IU。抗体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就产生被动免疫保护。我科门诊护士对HBV携带者孕产妇的资料建立登记册,按照孕周的不同,电话预约孕妇定期来院注射HBIG,并向孕妇留有门诊咨询电话方便孕妇随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1.2.3 产时加强心里护理

对HBsAg阳性的孕妇我科有专设的隔离病房,HBV携带者的孕妇,都有思想顾虑,担心受到医务人员的嫌弃,担心胎儿受到感染,因此应热情接待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释,消除患者顾虑,安心等待分娩。

1.2.4 孕妇进入产程后,各种检查、护理操作应轻柔

HBsAg阳性的孕产妇的阴道分泌物、血液、羊水

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应加强管理。按产科指证选择分娩方式,对剖宫产者应在隔离待产室准备,备皮、导尿操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粘膜。自然分娩的孕妇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在隔离产房分娩。助产士在做阴道检查及助产时动作轻柔,防止产道损伤和新生儿产伤,窒息、羊水吸入,需清理呼吸道时所用吸管大小软硬适中,负压适当,以免损伤欣生儿皮肤和粘膜,新生儿娩出后尽早清理身体污物,保护好脐带断面,以减少母亲的分泌物和血液中的HBV感染新生儿。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助产士在助产过程中戴双层手套若有破损立即更换,戴护目镜,穿防护衣及防护鞋套,以防被HBV感染者的血液、羊水感染。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感染性医疗废物在隔离区严格消毒后用两层黄色污物袋包裹,集中焚烧处理。

1.2.5 产后新生儿免疫

婴儿感染HBV时间大部分在围产期,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尽早给予干预,对于HBV暴露后感染有重要作用。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即采用主、动联合被免疫的方法。对HBV孕妇所生的新生儿12h内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10μg。半月龄时在注射一次HBIG,1、6个月时接种乙肝疫苗,此方法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在90%以上[3]。婴

儿护理人员将所有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资料登记成册,并嘱婴儿父母妥善保管预防接种本,按时带婴儿进行预防接种。婴儿6月龄时电话随访新生儿预防接种情况,并留专职人员电话,随时接受新生儿家长咨询。

1.2.6 新生儿喂养

HBV携带者能否实行母乳喂养尚有不同意见,我们根据产妇病情指导产妇选择喂养方式。HBsAg阳性、小三阳建议产妇选择母乳喂养,小三阳但

HBV-DNA阳性、大三阳具有传染性在尊重产妇及家属意见基础上建议人工喂养。母乳喂养的产妇在新生儿的口腔黏膜有破溃、乳头皲裂、乳腺炎时应停止母乳喂养。产妇在护理新生儿、母乳喂养前应用肥皂流动水洗手,避免口对口亲吻婴儿,不能口对口哺喂婴儿。奶具煮沸后使用。

2 结果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165例HBV携带者孕妇,分娩健康新生儿165人。其中剖腹产108例,自然分娩57例。通过孕产妇在产前3个月注射HBIG,婴儿出生12h内接受主、被动免疫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有效的阻断了HBV 携带者的母婴传播。半年后随访仅有3例阳性。

3 讨论

对HBV携带者孕产妇孕晚期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疫苗注射,有效阻断宫内垂直感染,抗体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产生免疫保护。同时对HBV携带者孕期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使HBV携带者孕产妇知晓了正确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积极配合孕晚期和新生儿的免疫注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熟悉了对新生儿的保护性隔离,降低了HBV感染率,对预防HBV携带孕产妇的新生儿感染HBV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祥,贺卢敏.我国乙炎病型肝毒母婴围产母婴围产期传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1998,4(5):2.

[2]刘颖琳,邝健全,张睿.12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65.

[3]俞蕙,朱启熔.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2):81.

早期护理干预防治新生儿黄疸

早期护理干预防治新生儿黄疸 发表时间:2012-12-10T10:14:19.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赵宏[导读] 本文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出发,介绍了如何通过护理及时发现并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赵宏(山东省泰安中医院妇产科山东泰安 271000)【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症。本文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出发,介绍了如何通过护理及时发现并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黄 疸,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关键词】护理新生儿黄疸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凡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0.5umol/L、早产儿大于256.5umo1/L或黄疸持续不退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特别是病理性黄疸,如果不积极处理,导致血中胆红素过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如何及时发现并护理新生儿黄疸是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从临床实践出发,介绍如何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观察和护理。 一、临床资料 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935例,其中足月儿927例,早产儿8例;检测方法是采用上海科学院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生产HJ33婴幼儿经皮黄疸测试仪,选择前额、两侧面颊3部位测TCB读数各1次,取其平均值;检测时间为生后1—5天,每天上午定时测定TCB值1次,据日龄TCB大于正常。 二、早期护理 1、重视围产期护理 新生JLN红素代谢紊乱由多种因素所致,非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中产因素占有较高比例[1]。所以,做好要重视产前检查,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做好产程观察,提高接生技术,积极处理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防止或减轻胎儿及新生儿因缺氧使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活性降低,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对产程长、早破膜、羊水混浊、胎儿窘迫、产妇发热的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了解产妇及新生儿情况 了解产妇有无糖尿病等合并症,有无新生儿早产、宫内窘迫、感染以及新生儿父母是否ABO血型等易诱发新生儿黄疸、甚至溶血等因素,并对存在上述因素情况的新生儿加强早期观察,及时发现病状。 3、加强新生儿观察 (1)新生儿皮肤颜色 观察新生儿皮肤的颜色及部位变化,可初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通常新生儿在出生两天后,就可以用肉眼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就属正常范围。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出现,扩散到四肢、手足心,并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对于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而且发展较快者,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2)新生儿精神状态 新生儿一般情况下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嗜睡、容易尖声哭闹等状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喂养奶量 一般黄疸不影响新生儿的饮食。若新生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等情况,及时治疗,避免核黄疸发生。 (4)观察粪便颜色 定期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要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愈来愈淡,如果再加上身体突然又黄起来,就必须带给医生看。这是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肝脏处理好的胆红素会由胆管到肠道后排泄,粪便因此带有颜色,但当胆道闭锁,胆红素堆积在肝脏无法排出,则会造成肝脏受损,这时必须在宝宝两个月内时进行手术,才使胆道畅通或另外造新的胆道来改善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 (5)生命体征 观察新生儿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情况,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监测新生儿胆红素指数 每天用黄疸监测仪检测新生儿皮肤黄疸指数,分别检测新生儿额部及两侧面颊三个位置的皮肤黄疸指数,取平均值并根据指数进行及时判断和治疗。若出生后1天内皮测指数接近6mg/dl,2天内相近10mg/dl,3天后接近12.9mg/dl或早产儿近乎15mg/dl者,则给予口服用药等早期干预,并进行观察跟踪治疗,必要时采用静脉采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判断是否高胆红素血症,并做进一步治疗。 三、护理措施 1、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一种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单疗法。光疗期间,需要用黑眼罩覆盖新生儿双眼,用尿布包裹好会新生儿阴部,充分显露新生儿身体其它部位。光疗期间定期给新生儿翻身,确保蓝光均匀照射于身体皮肤,同时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并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每日不少于6~8次,在两次喂养之间适当喂养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2、新生儿抚触和游泳 每天进行新生儿沐浴,并给新生儿全身抚触15~20分钟,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新生儿食欲增加,新生儿饮奶量增加,大便次数增多,黄疸逐步减轻。 3、口服西药的护理

血透室安全隐患及护理干预措施

血透室安全隐患及护理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血透室安全隐患,并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血透室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患者及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严格管理,透析患者未发生1例医院感染,医务人员无感染发生。结论消除血透室安全隐患,并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透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保证血透患者安全。 关键词:血透室;安全隐患;干预措施 血透室是医院对肾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治疗的特殊场所,患者较多,治疗时操作复杂[1]。近年来,血透室乙肝、丙肝等感染事件及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加强血透室安全管理,为医院血透室首要目的[2]。我科对血透室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血透室安全隐患 1.1环境污染造成的安全隐患 我科血透室建筑布局不合理,床间距小,陪护制度执行差,家属随意出入,病房人员密度大,空气流通差,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1.2血透机自生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科血透机部分存在使用年限较长,机器老化等问题。 1.3血透机消毒不彻底造成的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机身表面消毒忽视,操作过程中,频繁接触操作面板,护理人员通过手将细菌传给患者。血透机因陈旧,内部消毒未达到要求,有学者在其研究中发现,透析机在使用过程中,治疗时间和细菌污染程度成正相关,透析结束后,透析机表面菌落计数明显高于未透析前[3]。 1.4管理制度缺陷造成的安全隐患 我科室护理人员仅26名,但科室工作节奏快,强度大,护理人员易疲劳,使护理安全隐患增加;病区未设置明显警示护理标志;科内管理制度不完善,护理工作缺少监督,年轻护士缺少专业性规范化培训。 1.5护理人员自身素质造成的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责任心差,对患者未及时巡视;知识理论薄弱,操作技术生疏;年轻护士缺少工作经验,对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察觉,对透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清楚,一但出现问题,无法自行处理的意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血透室工作制度,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差,违返操作规程,对手卫生意识不强。 1.6患者及家属自身造成的安全隐患 患者及家属不了解血透室的管理制度及重要性,家属随意出入病房,使空气质量受到影响,细菌超标,增加院内感染几率。 1.7医疗垃圾造成的安全隐患 透析结束后,未及时对床单被套等物品更换,物品表面及地面未做到及时擦洗消毒,机器及针管、穿刺针未严格消毒或消毁。医务人员处理医疗垃圾,未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准则,存在针刺血液感染等风险。 2.护理干预 2.1加强病区环境管理[4] (1)创造舒适整洁的病区环境:按时通风换气;每日紫外线消毒,lh/d;病房进行湿式清洁,有污染及时消毒。(2)病区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分区布局合理,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逐渐过渡。(3)血液净化单元,使用面积≥3.2m2,床间距>1m,避免交叉感染。(4)限制人员流动,治疗和护理操作时禁止探视。(5)严格检测灭菌消毒的效果,定期检测治疗室、病房、操作台面等空气和物表。 2.2加强透析机管理,定期维护 血液透析设备与在使用过程中人体体内环境接触最密切,处理不当极容易引起感染或其

浅析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于胃癌术后患者胃功能的影响 孙洪波

浅析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于胃癌术后患者胃功能的影响孙洪波 发表时间:2019-05-13T16:47:25.4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3期作者:孙洪波 [导读] 为了客观评估胃癌术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胃功能恢复的作用,本校附院开展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伊春市中医医院 153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护理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6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采取常规基础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术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疼痛、腹胀程度,胃肠功能各项指标的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出院时评估两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胀与疼痛程度均轻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术后正常进食的时间、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自主排氣时间、正常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术后胃乏力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SF-36量表中身体功能、角色功能、症状以及整体健康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88.24%,常规组为55.88%,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胃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尽早恢复,降低术后早期疼痛与腹胀程度,预防继发性心理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于胃癌术后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癌;术后早期护理;综合护理;胃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gastric function,complic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fter operation. Methods:68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treated by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4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basic post-operative nursing was adopted in the routine group,while early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giv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group. The degree of pain,abdominal distension,recovery time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dexes and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psychological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t discharge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work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The degre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pa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P < 0.05);the time of normal eating,recovery of bowel sounds,time of spontaneous exhaust,time of normal defecation,time of getting out of bed and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P < 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gastric fatigue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P < 0.05).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 < 0.05);the physical function,role function,symptoms and overall health of the SF-36 sca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 <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8.24%,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55.88%,and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 < 0.05). Conclusion:Early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promote the early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reduce the degree of early pain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operation,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psychological disease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work.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Early postoperative nursing;Comprehensive nursing;Gastric function 胃癌是消化科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近些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3]。手术切除治疗胃癌具有理想疗效及预后,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4-6]。然而手术治疗属于有创性疗法,术后患者可发生一系列的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直接影响手术疗效。近些年来术后快速康复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推广普及,术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正是建立在此项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型优质护理措施。为了客观评估胃癌术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胃功能恢复的作用,本校附院开展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护理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68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3~75岁,平均(65.37±8.26)岁;TNM分期:Ⅱ期19例,Ⅲ期15例;肿瘤数量:多发2例,单发32例;肿瘤位置:胃窦3例,胃体18例,胃底11例,多部位2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4~76岁,平均(65.45±8.71)岁;TNM分期:Ⅱ期18例,Ⅲ期16例;肿瘤数量:多发3例,单发31例;肿瘤位置:胃窦2例,胃体16例,胃底13例,多部位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本校附院医学影像学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并接受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切除组织经病理检验确诊为胃癌。患者均在完全知晓本次研究的前提下自愿参与并签署了知情同意声明文件。本次研究报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程监督。排除标准:淋巴转移、远端转移的胃癌患者;其他脏器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食梗阻疾病患者;合并心肺脑血管严重疾病患者;入组前有放化疗史患者;肿瘤侵犯至食管下段需行胸腹联合切口患者;重大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腹水、胸腔积液患者;合并有消化系统穿孔、幽门梗阻等于术前需禁食的患者;精神疾病或意识功能障碍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术后护理,包括术后常规生命体征监护、症状体征观察、常规抗感染、药物及留置管道等常规护理、术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唐红妹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唐红妹 发表时间:2017-09-27T15:00:46.76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作者:唐红妹[导读] 由此表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血液透析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透析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透析护理的基础上另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透析次数、低血压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3.5%,观察组的低血压发生率为5.1%,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8%,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早期护理干预;效果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3%[1]。低血压的发生,会中断血液透析,进而影响透析效果,另外还会造成动静脉内瘘阻塞[2]。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低血压的预防与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选取了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96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为22~69岁,平均年龄为(39.4±7.1)岁;透析频率为1~3次/周,平均(2.1±0.3)次/周;疾病类型中,慢性肾盂肾炎17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4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病7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39.8±7.5)岁;透析频率为1~3次/周,平均(2.2±0.4)次/周;疾病类型中,慢性肾盂肾炎15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频率、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透析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强化与患者的交流,倾听患者需求,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②密切观察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留心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③患者体重变化与其是否脱水有较大关联性,通过体重监测可有效判断透析是否失衡,因此透析前要特别留心患者的体重变化,并进行准确计算;④规范进行穿刺、插管、换药等护理操作,避免感染及多次穿刺而出现血肿闭塞;⑤定时巡视,防治患者出现位置移动和渗血现象,同时密切观察透析器的凝血现象与肝素追加量;⑥观察透析器使用状况,有破膜、漏血时应及时更换;⑦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低盐低脂食物,并控制饮水量;⑧向患者交代好透析后的注意事项,如禁止久坐,受凉等。 观察组在常规透析护理的基础上另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包括[3]:①视患者平时血压的波动状况,在血液透析日调整降压药的用药方案;②血液透析前询问患者是否服用降压药,若有则应及时报告医师以确定是否继续透析;③进行血液透析时的前30min应加强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与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④对于血压变化幅度较大的患者,血液透析时要调整超滤率,血流量维持在60~90 mL/min;⑤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头昏、恶心、冒冷汗等低血压先兆症状,若有,则协助患者立即取头低足高的姿势,同时降低血流量与超滤速度,必要时停止透析,给予吸氧2.5L/min,静脉滴注150mL生理盐水或50%葡萄糖以补充血容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透析次数、低血压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1.4 护理满意度评价 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价等级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种,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病例*100%。 1.5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透析次数与低血压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共透析1054次,低血压发生次数为142次,发生率为13.5%;观察组患者共透析937次,低血压发生次数为48次,发生率为5.1%;对比两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透析次数与低血压发生情况

小儿癫痫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小儿癫痫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16-04-29T10:20:46.183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王艳[导读] 一五五医院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癫痫发病频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一五五医院河南开封 475003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癫痫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儿童癫痫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护理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癫痫发病频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癫痫;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小儿癫痫患儿80例,现以护理学研究角度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探讨其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0例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1~12岁,平均(5.4±1.0)岁,其中癫痫持续状态患儿18例,大发作15例,失神小发作13例,婴儿痉挛12例,简单部分性发作1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2例。所有患儿均明确诊断为儿童癫痫。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一经确诊,立即开始治疗并且为及时趁早治疗,在小儿发病早期由医师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后进行给药,癫痫发作时在保证患者安全后给药。 对照组患儿行临床基础护理措施,癫痫发作时予以急救护理;护理组患儿行癫痫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用药指导。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药物应用指导,强调有规律服用药物的重要性,药物服用原则应严格遵循医嘱,同时定期复查。 (2)饮食护理。患儿按日常规律进食,保证食物营养丰富,以高蛋白、高纤维类食物为主,意识模糊或者出现障碍的患儿可采用胃管进食,无法进食则采用静脉输液保证营养。 (3)心理护理。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儿童不良情绪、心理状态的发生,增加家属的信心,从而有利于治疗患者的疾病。 (4)生活护理。树立患儿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时间,减少患儿的心理负担,同时适宜的运动以及游戏。 (5)癫痫发作期护理。癫痫发作后,首先将患儿周围一切可伤及患儿的物品转移,保持患儿平卧位,头自然偏向一侧;如若口腔中有大量液体流出时,可用吸引器进行清除,保持患儿呼吸通畅并可给予辅助吸氧,在患儿上下齿间放置牙垫,避免舌头损伤,必要时可用舌钳拉出舌头,患者在抽搐时尽量防止关节脱臼或骨折。 1.3 观察指标 显效:随访发作次数、幅度降低75%以上;有效:降低50%以上;无效:降低50%以下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组患儿治疗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患儿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0%,护理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癫痫发作的诱因较为复杂,但均可定义为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大脑功能障碍疾病,而癫痫对于患儿的影响十分严重,可导致患儿自卑、自闭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对患儿的正常身心发展极为不利[1]。而本研究应用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侧重于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以及急救护理,通过心理疏导干预稳定患儿情绪,使其正确认知癫痫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而通过针对性急救护理可最大化降低患儿癫痫发作时产生的身体伤害[4],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1]黄伟芸.小儿癫痫80例临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0,8(9):11-12.

早期先兆流产的心理护理要点及经验探析

早期先兆流产的心理护理要点及经验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并进行经验总结。方法8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保胎成功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焦虑程度、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护理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保胎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早期先兆流产;心理护理;经验探析 早期先兆流产属于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是指妊娠12周前阴道出现少量流血,表现为下腹痛或腰腹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1]。早期先兆流产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2]。为探讨其心理护理要点,作者对本院8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8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早期先兆流产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患者;②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表现:阴道少量出血,下腹及腰部无明显疼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7±3.0)岁,孕周4~12周,平均孕周(8.6±1.3)周,初产妇24例,经产妇16例。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8.6±3.1)岁,孕周4~12周,平均孕周(8.7±1.1)周,初产妇22例,经产妇18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护理,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黄体酮,并口服叶酸、维生素及中药等配合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及时进行干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 2. 1 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将病情告知患者,并向其讲解早期先兆流产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处于担心、迷茫、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将疾病的治疗方式、预后转归及康复治疗方法等告知患者,使其掌握相关的注意事项,面对突发情况时,可以冷静面对,并及时采取必要的自救手段。 1. 2. 2 增强患者信心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过往成功治疗的案例,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提高治疗效

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分析

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6T13:13:17.74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李英 [导读] 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生儿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对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对其分组,观察组各对照组各50例,分别给予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护理效果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2-5d的经皮胆红素指数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此外,相较于对照组新生儿,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排便及胎便转黄所用时间均明显更短(P<0.05)。结论: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 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十分常见,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留下后遗症,对社会和家庭均有严重危害[1-2]。因此,寻找有效途径对新生儿进行干预,以全面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较于传统护理方式,多元化护理干预更加强调护理措施的综合性以及实施护理措施时间的及时性,除了对症干预以外,还提倡进行预防性护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期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减少其造成的损害。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为对象进行随机分组,以探讨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将纳入本次研究的100例新生儿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日龄1-4d,平均日龄(2.18±0.67)d;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日龄1-4d,平均日龄(1.20±0.71)d。纳入标准:1.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排除标准:1. G6PD酶缺乏、ABO或RH溶血病等影响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先天性疾病;2.肝功能异常或合并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十分常见,系指新生儿出生后的28d内,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而导致的以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变[3]。文献指出[4],新生儿出生后的2-3h以及之后的4-5d为高胆红素血症发病高峰,一般情况下,发病后的1-2周内高胆红素血症可逐渐消退。若治疗干预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高胆红素血症,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给患儿留下严重后遗症。 对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而言,寻找有效途径促进患儿排便是确保患儿疾病早日康复的关键,相关研究证实[5],新生儿胎便中约含有80-100mg左右的胆红素,若患儿胎便无法及时排除,其中包含的胆红素则将加重患儿肝肠循环负荷,受此影响,患儿疾病康复时间将延迟。为此,有学者提出在新生儿出生后给予其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抚触、饮食干预、等途径,加速新生儿肠胃蠕动、增强新生儿机体抵抗力,以有效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其临床护理效果更优、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更低;首先,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5d内的经皮胆红素数值以及7d内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其次,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排便及胎便转黄所用时间较对照组新生儿均明显更短(P<0.05)。研究结果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进行防止的,增加新生儿早期母乳摄入量、给予新生儿抚触等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帮助新生儿获得生长发育足够的营养,加速胎便排出;另一方面,可有效增进新生儿的全身新陈代谢,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加胃肠道激素、胃泌素释放,因而可有效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有积极作用,是降低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数值,缩短新生儿胎便排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及控制糖尿病足发展的护理效果观察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及控制糖尿病足发展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及控制糖尿病足发展的护理效果,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将医院内分泌科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13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规范的足部护理等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防治知识,积极配合,及时治疗,控制糖尿病患者足部病情的发展,对减少病残率有重要意义。 标签:糖尿病足;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1],发病率约为每年2%~3%,其治疗周期较长,医疗费用也高,最主要的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和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或者减轻患者足部病情继续发展,是长期以来医护人员重视及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医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65例及观察组65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29~80岁,平均50.5岁,病程1~21年,平均7.5年。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31~78岁,平均51.5岁,病程1.6~18年,平均9.5年。入院后根据检查确认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足分为:糖尿病足组65例,非糖尿病足组65例,糖尿病足分级标准根据Wagner标准[2].纳入标准:糖尿病足患者,无合并慢性并发症如严重肾功能衰竭或肾移植及视网膜病变。130例患者中,1级64例,2级38例,3级20例,4级8例,5级0例。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足部感染部位,感染程度级合并疾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2.1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情评估对入院患者配合医生进行病史的采集,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热情对待患者,关心患者,改变患者的戒备心理,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2013年9月到2015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康复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0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地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护理康复观察周期为3个月。结果:两组护理后的BI评分分别为(87.43±4.81)分和(76.33±5.01)分,都明显高于护理前的(38.47±3.09)分和(38.72±3.10)分,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标签: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脑梗死;偏瘫;生活质量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引起血管供应区神经功能的缺损,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脑梗死的死亡率比较高,而存活者中约有75.0%的患者存在偏瘫状况,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在康复护理中,传统干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2]。现代康复医学要求综合性护理,需要积极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功能。本文具体探讨了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9月到2015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康复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00例,纳入标准:符合脑中风瘫痪的诊断标准;年龄40~80岁;均经影像学CT或MRI 检查证实;单侧偏瘫;无全身其他重大系统疾病;无过往病史,无家族遗传史;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既往有痴呆病史。其中男445例,女355例;偏瘫部位:左侧420例,右侧380例;平均受教育水平为(12.36±2.90)年;年龄最小4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63.45±2.10)岁。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0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主要为出院指导与日常护理。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认真倾听患者的宣泄,经常主动地和患者进行交流,给予患者在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患者的自信心;积极协助进行肢体锻炼,增强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每次锻炼要进行30min左右;在理疗中选择红外线照射偏瘫部位15min-30min,每日1次;饮食指导根据营养科的饮食建议,给予限盐,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VAP 的临床探讨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V AP 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5-11-04T14:13:18.1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作者:陈爱红崔洪霞[导读]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可明显降低V AP发生率。 陈爱红崔洪霞 (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人民医院 271411) 【摘要】目的:调查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VAP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ICU所有机械通气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结果:经过一年时间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VAP的发生率由2013年的32.3%下降至2014年的21.6%。结论: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早期;VAP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058-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经气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并行机械通气48小时后至撤机拔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在ICU此病的发病率5%-68%,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已成为影响重症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VAP的早期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患者一旦发生VAP极易造成脱机困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从2013年,我科便采用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预防 VAP,VA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一.方法 1、强化医护人员的专项培训,提高护理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加强医护人员对VAP的认识,探讨相关护理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均采用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以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通过强化培训,提高防范意识,以减少和预防VAP发生率。 2、人工气道的管理 (1)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 ,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 ,减少 VAP 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漏气或充气不够均可致通气不足 ,若套囊过度充气 ,时间过长 ,气管黏膜会出现缺血坏死 ,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能沿着气管插管的外壁通过声门 ,到达气管插管的上方 ,并聚集成一糊状物 ,称为 “黏液糊” ,是病原菌较好的繁殖地。可先充分吸引口咽部分泌物 ,减少经气囊旁侧流入肺部 ,再用声门下吸引导管直接吸出气囊上的分泌物 ,阻止“ 黏液糊” 的产生 ,减少误吸 ,从而减少 VAP的发生。 (2)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为污染物 ,使用中冷凝水集液瓶应置于管路最低位置 ,应及时清除。有研究表明 ,呼吸机管路7d更换1 次 ,能有效降低 VAP的发生率 ,降低医疗费用。湿化罐、雾化器内装液体应每 24h 全部倾倒更换灭菌用水 ,用后终末消毒。 (3)机械通气病人的细菌监控。院感专职人员 , 定期对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系统各关键部位进行物体表面细菌监测,掌握管路系统污染状况及病原菌的变化。对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 , 为临床提供控制感染的可靠资料 ,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预防治疗方案。 (4)有效吸痰。有效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机械通气效果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 ,若听到患者有痰鸣音、呼吸机显示气道压力升高、患者咳嗽或呼吸窘迫、脉搏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应立即吸痰。根据患者需要适时吸痰 ,可减少吸痰次数 ,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使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机会降低。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s ,吸痰前可加大吸氧浓度甚至纯氧 ,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5)呼吸道湿化。加强呼吸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湿化可使痰液稀释 ,易于咳出 ,气道湿化不足易形成痰栓堵塞气道 ,肺部感染也随着气道湿化的降低而增高良好的气道湿化能有效保持呼吸道水分,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 3、体位的护理严防误吸体位护理是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预防 VAP的发生 ,可将床头抬高30°~40°。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 ,以增加患者舒适度;有利于食物靠动力作用通过幽门进入小肠 ,减少胃内容物潴留; 有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食物消化 ,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反流与误吸。 4、加强口咽护理口腔内细菌繁殖迅速 ,应保持清洁 ,以减少细菌数 ,防止其向下移行而发生 VAP。有效的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触频率 ,减少细菌数量来维持口腔的防御体系。口腔护理液的选择主要依据口腔 p H 值 ,p H >时可选用 2 %~3 %硼酸溶液;p H < 7 时可选用碳酸氢钠溶液;p H 中性时选用 1 %~3 %过氧化氢溶液或生理盐水。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抗生素涂口腔 ,以防口腔内耐药菌株的产生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的肠内营养能改善营养摄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是预防VAP的重要因素。凡胃肠道功能存在的患者,应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严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对临床疑为VAP的患者实施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细菌对先前抗生素耐药的可能。对于VAP患者单独使用一种抗生素往往不能覆盖可能致病菌,因此须联合使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治疗感染。 6、.适时去除有创性装置和器具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早期撤离呼吸机,尽量缩短通气时间,如有可能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减少细菌在生物膜内定殖,降低 VAP的发生。 二、结果经过一年对ICU住院病人中所有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均采取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预防VAP,VAP的发生率由2013年的32.3%下降至2014年的21.6%。VAP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三、小结 VAP是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机械通气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降低VAP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条件致病菌在鼻咽部、口腔定植。增加机体免疫力,严格洗手和无菌操作,降低感染环节,增加宿主的廓清机制,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限制应激性溃疡防控等综合性措施,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但应指出,VAP的发病机制复杂,危险因素多,只有全体医护人员共同提高预防意识,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VAP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