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作用。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关键词:内需增长;主要特点;变动趋势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7-0005-0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消费加上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

波动幅度达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二)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我国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1年。

(三)内需占GDP的比重很长时间稳定在98%以上,但2003年后有明显下降

1978~2007年,内需占我国支出法GDP的比重平均为98.4%,占据绝对地位。其中,1996年以前比重基本在98%以上,最高比重出现在1985年,为104%;1997年后开始缓慢下降,2003开始有较快下降,比重从当年的97.8%下降到2007年的91.1%(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年均下降1.7个百分点。同期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2%提高到

8.9%,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四)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波动,2003年后出现了内需增速加快与贡献率下降并存的情况

1978~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92%;最高值在1985年,为166.4%;最低值在1990年,为49.6%。总体上看,在2003年前,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内需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变动:内需增长较快时,贡献率也较高;反之则较低。但2003年后,随着净出口在GDP 中比重的提高,内需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贡献率却出现下降,从2003年的99%下降到2007年的80.3%,四年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7个百分点。2004―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2.7%,比改革开放30年的均值下降近10个百分点。

(五)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

1978―2007年,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平均为61.8%,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为38.2%;消费对内需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62.1%,投资为37.9%。总体上看,消费占内需的比重逐步下降,投资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但又具有一定阶段性。1978~1982年,消费比重上升,投资比重下降,消费占内需

的平均比重为65.2%,投资所占比重平均为34.8%。1983―1993年,消费比重下降,投资比重上升,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3.6%,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6.4%。1994~2000年,消费比重又逐年上升,投资比重逐年下降,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1.3%,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8.7%。进入新世纪后,消费比重再次下降,从2001年的62.7%下降到2007年的53.5%,年均比重为57.1%;相应的,投资比重从2001年的37.3%上升到2007年的46.5%,年均比重为42.9%。同时,消费占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逆周期”性:经济增速下降阶段,消费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速上升阶段则会下降。而投资占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增长的加速阶段,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长减速阶段则会下降。但2003年后,投资实际增速已开始下降,但消费却加快增长,并持续到2006年。

二、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一)投资年均增长11%,平均增速和波动幅度均高于GDP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1%,高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资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28.4%;

最低值是1981年,只有-0.8%,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惟一的一次负增长;波动幅度达29.2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17.5个百分点,比内需增速波幅大11.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较大。

(二)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6%,峰值为28.4%,谷值为-0.8%;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3%,峰值为24.7%,谷值为O.5%;1994~2003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峰值为20.1%,谷值为4.4%。2003年后,投资增速回落,从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投资增长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波动幅度降低,峰值逐周期下降,而谷值逐周期上升。三是与经济增长周期不同步,峰值较GDP增速峰值晚一年出现。进入新世纪后,情况又有所变化,投资增速在2003年达到峰值,而GDP在外需和消费增长的拉动下,还继续保持增长,峰值在2007年才出现。

(三)投资率及投资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并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投资率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78~2007年,投资率均值为37.5%,最高值为43.2%(2004年),最低值为31.9%(1982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值为36.4%,最高值为80.9%(1989年),最低值为-4.3%(1981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的波动周期与投资一致,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总体呈上升态势,2004―2007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7%和44%,比1979~1985年分别高8.4和12.1个百分点。二是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时期,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上升,在经济向下调整时期则下降。2003年后,受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放缓,投资率稳中略降。

(四)固定资本增长不仅是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后存货投资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固定资本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上升,2004~200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95.O%和40.6%,比1979~1985年分别上升12.9和12.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投资率的上升

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投资所引起的。随着存货比重的下降,其对投资增长波动的影响也不断下降。1992年后,固定资本增速与投资增速基本同步,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五)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投资效率总体上不断下降

通常可用投资效果系数(又称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测度投资的宏观效率。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高;反之,投资效果系数越小,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低。根据投资和GDP是按现价还是按不变价计算,可将投资效果系数分为名义投资效果系数和实际投资效果系数。由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剔除了价格影响,更能真实反映投资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下降态势,而且波动性也在降低。1979―1984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O.246,波动幅度为O.237;1985~1992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O.238,波动幅度为0.259;1993~2007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28,波动幅度为0.133。2000年以前,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变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投资效果系数提高;经济增长放缓的阶段,投资效果系数也下降。但进入新世纪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波动明显放缓,基本都在0.22左右。

(六)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投资占GDP比重波动上升,从1992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28.5%;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从1992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5%;90年代中期后,随着居民购房的快速增长,居民投资额占GDP比重也呈上升势头,从1992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9.2%。2006~2007年基本延续这些趋势。

2005年,我国投资率比1992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投资贡献了2.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7.3%;居民投资贡献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3%;企业投资贡献了O.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1.4%。因此,政府投资增长、居民房地产投资增长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三、消费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一)消费年均增长9.4%,低于GDP平均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9.4%,低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也低于投资平均增速(11%)。消费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4年,达15.5%;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2%;波动幅度为13.3个百分点,略高于GDP增速波幅,大大低

于投资增速波幅,说明消费增长的波动性较小。

(二)消费增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没有GDP和投资那样明显。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消费增长可划分为三个周期:1979~1984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峰值为15.5%,谷值为8.8%;1985~1992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4%,峰值为14.8%,谷值为2.2%;1993~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7%,峰值为11.4%,谷值为6.1%。2006年后,消费增速开始回落,2007年增速为10.8%。

总体来看,消费增长的周期均值呈下降趋势,周期波动幅度逐步降低,峰值下降而谷值上升,周期也不断延长。1992年以前,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周期基本同步,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出现过若干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背离的年份。

(三)消费率自20世纪80年代后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00年后急速下降

1978―1981年,消费率从62.1%上升到67.1%,此后由于消费增速长时间低于投资增速,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2007年消费率为48.8%,较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

尤其是2000年后,消费率急速下降,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受消费率下降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波动下降的态势,2004―2007年基本在39%左右,较1979―1984年的76.8%有大幅下降。

(四)政府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大幅下降

从消费主体构成看,政府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小幅攀升态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7%左右;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3%~15%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54%;占GDP的比重总体也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31.1%,此后开始下降,2007年为26.4%。相反,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及CDP的比重在经历1978~1983年的上升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农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下降到25.6%,比1983年下降了3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下降到9.1%,比1983年下降了23.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需要关注的是,2000年后,政府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导致消费率的急速下降。这一现象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较大,衣食消费比重均大幅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一是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农村居民降幅要小于城市居民,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比城市居民高出6.8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都有较大上升,但农村居民总体上仍低于城市居民。三是城乡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变动相反。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上升了5.04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18.23%下降到2007年的17.80%,下降了O.43个百分点。

四、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合理范围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即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一方面,我国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需要大量投资,再加上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另一

方面,投资率长期偏高和消费率长期偏低又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高约2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高约10个百分点;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低约3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低约20个百分点。因此,有必要通过纵横向比较,来分析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合理范围。

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伴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率会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但在工业化进程结束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将趋于稳定。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都没有降至60%以下,投资率也没有超过3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的投资率在22%左右,消费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0%,消费率均值为80%;中上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2%,消费率均值为75%;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31%,消费率均值为66%;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9%,消费率均值为75%。各国消费率一般都在60%以上,投资率一般都在30%以下。

从国内看,某些年份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投资消费关系比较协调,这些年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也可作为合理范围的一个参考。年份的具体选择标准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合理,接近周期均值;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都超过50%,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为正;CPI涨幅在0%~6%之间。根据GDP核算历史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符合上述条

件的有1979年、1982年、1983年、1991年、2000年和2001年共6年。这6年,投资率在31.9%~36.5%之间,年均为34.6%;消费率在61.4%~66.5%之间,年均为63.9%;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从经验数据出发,考虑到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各国经验,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从历史经验看,若要保持一个较合理的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就不宜过快。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还将加快,投资率不会很快下降,消费率也不会很快上升。初步预计在2015年之前,投资率可能处在40%~43%之间,消费率可能处在49%~51%之间。随着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和储蓄率的下降,到2020年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难)

当前测评试卷: 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第2周) 适用对象:高一 试题总数:20 考试时限: 20分钟 姓名: 套题难易程:难 一、 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X 、Y 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3题: 1.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答案解析】选D 。Y 国人口金字塔图,中老年比重大,青少年比重小,应该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选D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中 2.造成X 、Y 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 【答案解析】选A 。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故选A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中 3.属于Y 类型的国家有 A .尼日利亚 B .印度 C .泰国 D .日本 【答案解析】选D 。Y 类型的国家为发达国家,只有日本为发达国家,故选D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难 右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图,读图完成4—6题: 4.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 A .原始低增长阶段 B .加速增长阶段 C .增长减缓阶段 D .低速增长阶段 【答案解析】选A 。④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为原始低增长阶段,故选A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 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难 出生率% ① ② ③ ④

最新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与挑战 摘要: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十分迅速,传播媒介日益丰富,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介质的出现,新闻采编工作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新媒体时代赋予了新闻采编工作新生命,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研究新形势,遵循新规律,找准新特点,才能实现新发展。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和特点及当前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环境,对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剖析,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采编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新闻采编;发展;挑战 1、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面临的挑战 1.1新闻信息爆炸式增长与价值选择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介质快速增加,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新闻信息和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就需要媒体编辑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在信息爆炸时代,时间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部分人已经养成了浅阅读的习惯,新闻如何能够更加吸引受众的目光,让受众在最短的有效时间里获得想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艰难”。所以,对新闻采编工作者信息价值的发现与提取、信息内容的处理与编辑提出了挑战。 1.2新闻及时性与真实性的处理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当某一事件发生后,事件见证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很难说哪个媒介的信息是

最全面、最准确、最权威的。如果为迎合新闻的及时性,在没有尽最大努力得到最权威的认证之前就发布消息,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来换取及时性,显然不可取;若不能短时间内发布准确的新闻信息,又会被其他媒介的声音淹没。因此,如何实现新闻及时性与真实性的和谐统一是值得新闻采编人员深思的问题。 1.3新闻制造者与消费者的边界模糊化 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政府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少数媒介是新闻生产、传播的工厂,新闻采编作为一种职业,与线索提供者、消息传播者具有鲜明的身份区别。而随着各种媒介平台的兴起,新闻制造者与消费者的边界正在模糊。例如一些新浪微博大V、网络公知、贴吧吧主、微信大号等,他们凭借网络粉丝的力量,成为新闻生产、传播不可小觑的力量,某些信息的权威性甚至超过传统的媒介;一些事件发生后,往往不是专职的新闻采编工作者最先发现和发声的,而是一些能够操作基本的新媒体传播工具的事件亲历者和见证者。这说明,受众和记者在新闻生产传播与消费中的角色、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记者亟待提高自己发现、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措施 2.1新闻采编工作的思维创新 首先就是在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进行采编思维的创新,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新闻采编的思维,才能实实在在指挥采编行为上的创新所以在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时要结合需求市场,从普通受众的关注点出发,既要让新闻采编的内容能够讲出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还要让真相不显得那么空洞和乏味,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让他们将新闻报道当成一种生活时尚进行关注,增加新闻信息的接受度。例如现在许多地方卫视都在积极进行新闻采集工作的思维创新,将普通的新闻报道运用现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3-03-07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

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由于中国市场上的期刊数量众多,很多类别的强势品牌期刊尚未形成,另外期刊市场良好的增值性(大众传媒投资平均8年可以产生效益,远比医药、日常消费品、银行、建筑等传统行业的10-15年快,在中国没有名牌媒体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成功媒体品牌年限还可以缩短2-4年)使各种资本涌入,杂志市场呈现风起云涌之势,这场比试的结果将在3-5年内初见分晓。 2、杂志市场的游戏规则:(见图二)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 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人口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跨入新世纪,攀枝花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和素质等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显示出攀枝花市在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攀枝花市人口形势及人口发展趋势,对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构建富裕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攀枝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十年来攀枝花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 一、现状及主要特点 ? (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速度减缓 ? 根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时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注万人(表一),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十年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共增加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攀枝花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9位,占全省的比重为%,比“五普”提高个百分点。 ? 表一:历次普查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情况

资料来源:历次攀枝花人口普查资料 ? (二)常住人口区域分布不均,攀枝花市人口密度提高 ? “六普”资料显示,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区人口总量最大,达到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仁和区人口增加最快,仁和区常住人口占攀枝花市比重由“五普”的%上升为%,上升个百分点,东区上升个百分点,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占攀枝花市比重分别下降、、个百分点。 ?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攀枝花市人口密度由“五普”的每平方公里147人增加到“六普”的163人。东区人口密度一直居攀枝花市各区(县)之首,每平方公里达到2182人,比“五普”增加292人,比人口密度最小的盐边县高33倍。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每平方公里达到151人、102人、64人,比“五普”增加33人、6人、5人。西区每平方公里达到1311人,比“五普”减少67人。 ? (三)城镇人口继续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略有增长 ?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的标志。“五普”以来,攀枝花市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城镇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六普”结果显示,攀枝花市城镇人口达到万人,城镇化率为%,比全省高个百分点。表明攀枝花市城镇化进程得以深入推进,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

运城市气候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山西省运城市气候的变化及原因小调查 1、运城气候概括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西临黄河,东依太行山,北靠吕梁山,山河纵横,地势复杂。从气候上来看,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1—13度,年辐射总量为5016-5852 MJ/(m2·a),是全省最低值,但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从地形上来看,运城市全区平均海拔350一400米,属于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运城盆地。由于地势低洼且较平坦,那里形成了700平方公里的闭流区,是山西省内唯一的内流域区。 2、气候成因及变化趋势 运城地区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的西部,属于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太行山以西,高耸的山脉阻断了来自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加之处于盆地地区,降水明显小于山区,各种地形因素使得当地十分缺水,常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称为当地发展的瓶颈。然而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运城地区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降水和气温。气温呈最年上升的趋势,而降水则逐年减少,干旱的形势令人堪忧。具体如下两图。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年降水呈逐年少的趋势。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气温呈逐升高的趋势。 3、气候变化成因 我认为我的家乡未来几十年里,这种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气温的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气温的升高,海陆差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东亚中纬度地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山西省的夏季风减弱,而运城地区的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这是导致山西干旱的主要原因。当然,影响运城气候因素的年际变化的因素还有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未来若干年里,全球变暖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的这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占有一部分不可忽略的比例。大量的人类活动,几乎改变了每个流域的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其是最后一点,对气候的变化起着无法忽略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从每一滴水到每一度电,节能减排。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自己的知识,试着研发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节能小工具。也算是为改变气候变化,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等。近47年来山西省气候变化分析。干旱地区研究,200 6,23(3):500-505 2.魏凤英。华北地区干旱强度的表征形式及其气候变异。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2):32-38 3.张庆云,卫捷、陶诗言。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气候 与环境研究,2003,8(3):307-318。 4.王文义。山西气候与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 0。

人口增长特点导学案(1)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导学案 主备人:陈彩娥 一、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 学习目标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3.知道世界不同国家和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 三、学习重难点 1.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问题。 2. 理解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人口问题和应对措施。 3. 掌握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和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四、 课堂设计 (一)温故习新、导引自学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 1.人口现状: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 到 亿。 2.人口增长曲线:“ ”形曲线,且有快有慢。 3.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直接因素:人口增长快 慢与 的高低有关。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因素(决定因素): (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5.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2)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有关。 ①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多。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增多 =0:人口数量不变 <0:人口数量减少 ③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增多 =0:人口数量不变 <0:人口数量减少 “某国人口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分析练习题与答案

【例1】1999年到2001年某城市旅游人数资料如表所示。 【例2】表2-1 某乡粮食产量资料及移动平均计算表单位:万吨

【例3】某市1991—2000年的人口资料如下,编制人口变动长期趋势线方程的参数计 算表(见表9—12),并配合趋势直线方程。 表9—12 某市1991—2000年的人口变动长期趋势线参数计算表 将表中相应数据代入参数计算公式,得: 所以,该市1991—2000年期间人口变动的长期趋势线方程为: =9.98+0.16t 若要预测2002年的人口数,将t=11代入方程式,得: =9.98+0.16×11=11.74(万人) 预测结果可以成为编制计划、制定政策和策略以及对工作进行预先统筹安排等的依据。

【例4】某商店鲜蛋分季销售资料如下表:(单位:万吨) 根据以上资料用水平模型计算各季的季节比率。 解:第一季度平均数=(15.5+16.8+18.5+16.3+16.1)/5=16.64 第二季度平均数=(39.0+38.7+42.9+28.5+27.1)/5=35.24 第三季度平均数=(13.6+14.1+14.4+11.7+9.7)/5=12.7 第四季度平均数=(6.0+6.7+9.5+7.2+8.3)/5=7.54 四年各季度总平均=(16.64+35.24+12.70+7.54)/4=18.03 第一季度平均数=(16.64÷18.03)×100%=92.3% 第二季度平均数=(35.24÷18.03)×100%=195.5% 第三季度平均数=(12.70÷18.03)×100%=70.4% 第四季度平均数=(7.54÷18.03)×100%=41.8%

人口增长趋势及特点

人口增长趋势及特点 一、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 人口数量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世界人口的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到1650年,人口数量增长到约5.45亿,平均年增长率为0.05%;第二阶段,从1650年到1950年在这300年中人口增至25亿,平均年增长率为0.5%,是第一阶段年增长率的10倍;第三阶段,从1950年至现在,1987年7月11日达到了50亿,被联合国定为“50亿人口日”。在1991年,世界人口为54亿,到2000年,估计将增至62.5亿。由此可见,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愈来愈快,据统计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5万人的速度飞速膨胀。人口学家形象地称人口领域中所发生的状况为“人口爆炸”。 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人口将持续增长,并因其基数惯性大而使增长的绝对量依然很大。但就其速度看,由于愈来愈多的国家生育率在下降,可能会逐渐放慢下来。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可能会稳定到低增长速度上。当然,这要取决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 二、世界人口构成特点 世界人口除具有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外,还表现出如下特点。 (1)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当前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愈是贫困的地区人口数量愈大,人口增长也愈快。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6.8%,其中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不仅如此,未来新增人口的92%也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只有8%在发达国家。 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从表3-1中可以看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率极不平衡,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增长率更大,为发达地区的2.3倍。因此,所谓世界人口问题,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对人口若不加以控制,其影响势必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悬殊,给就业、住房、教育等造成严重的困难,滞缓其经济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剧世界性人口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1950~1985年世界人口的规模单位:亿人表3-1 注:资料来源:《世界人口通论》,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 (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联合国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种类型。以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划分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 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占 4%~7%为成年型人口;占4%以下为年轻型人口。

百货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

百货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 近几年,随着消费品内需市场的持续发展,传统百货企业大多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摆脱了沉重的国有员工负担,强化了经营管理和卖场绩效管理。民营股份制百货企业崛起,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开始连锁百货扩张。外资百货企业更带来较高的品牌商品定位。由此带来了百货业的持续繁荣。但这种繁荣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就是,百货店千店一面,差异化极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百货业面临剧烈的业态分化、重新定位、经营方式创新的难关。 一、近年来百货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1、业态的变化: 传统大型综合百货商店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饱和和分化状态。7000平方米以下的向主题店、品牌店、精细化方向发展,15000平方米以上的向购物中心方向发展,30000平方米以上的向SHOPPING MALL方向发展。新兴百货业态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必将迅速成长。 2、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经营方式来说,中国百货与外国百货区别很大,无论从租赁保底,到联营扣点,对零售商而言只是一份“二房东”管理,对供应商而言只是一个直销窗口。这种经营方式形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百货商店经历了一个放弃经销、代销商品,全面转向联营、引厂进店甚至场地出租方式的转型,实际上成为“二房东”。这是在传统大型综合百货商场为减轻历史包袱,向供应商推卸经营成本,实施利润最大化的持续压力情况下形成的。 而国外百货店经营的商品大多实行买断经营,按专业化类别化特色化细分市场定位,并直接进行顾客服务和经销商品的信息及物流服务,形成物流百货、品类百货、折扣百货、流行百货、精品百货等不同业态类型。 近阶段,国内品牌百货商店再次开始调整经营方式,首先是扩大与品牌商的联营,并逐步与顶级品牌商扩展经销和授权代理业务,并开始出现类别化的自有品牌专业店。 3、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业态演进,零售业按品类和目标客户群细分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过快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3、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案例,是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必修Ⅰ中,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有人口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展示: “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 师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 课件展示: “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生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古代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近代人口快速增长,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21世纪世界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趋势,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师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即新技术革命时期)四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数量及增长特点如下表所示:

“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及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及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变革渗透到媒体领域,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借助“互联网+”时代实现了创新发展,激发自身发展新活力带来了难得可贵的历史机遇。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路径,提升新闻采编能力,对引导传统新闻媒体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互联网+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策略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开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要加强工作理念的创新,不断适应新媒体变化趋势,在实践中,要从编辑工作理念、编辑流程与制度、编辑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综合质量,打造现代人才队伍,让创新型工作理念融入到每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维当中,真正实现思维创新和理念创新,培养高质量编辑人才队伍[1]。 一、认清“互联网+”时代特点,分析新闻采编问题 认清“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特点,对于创新采编模式具有核心意义。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领域来说,受传统采编工作模式的影响,工作过程显得较为单一枯燥,并且效率较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新闻采编形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整体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凭借着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新闻采编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也就是说,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更加灵活化和年轻化的新闻采编工作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采编观念,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2]。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采编的内容投放方式是非常单一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随着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让新闻采编内容投放实现多元化成为可能。受众在获取新闻采编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因此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实效性和重要性得到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亟待提档升级。 二、调整新闻采编工作思维,提升节目综合质量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升级带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民获取媒体资讯的方式。层出不穷的媒体资讯APP,以及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站,不斷挤占广播电视的生存空间。在现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工作格局中,如何打通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也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要形成全媒体思维,注重自身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提升新闻节目编辑工作水平。不管是在节目采集还是编辑过程中,都要通盘考虑全媒体对新闻节目素材的需求,思考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不同媒介平台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有效的改

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易)

当前测评试卷: 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 (第1周) 适用对象:高一 试题总数:20 考试时限: 20分钟 姓名: 套题难易程:易 一、 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3题: 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解析】选A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低死亡率、低出生 率,(均小于1%),故选A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 布 【难易程度】易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解析】选C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③接近2%,最高,故选C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易 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 .③②①④ 【答案解析】选B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先后出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依据图示,故选B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中 4.对目前中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严重老龄化 B .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高 C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D .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答案解析】选D 。目前中国人口状况刚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故选D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易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部是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5.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步,其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 .生育观念不同 C .自然环境不同 D .营养水平不同 【答案解析】选A 。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步,其根本原因就是生产

运城气候特点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山西省运城市气候的变化及原因小调查 0801010104 水文一班潘垣臻 1、运城气候概括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西临黄河,东依太行山,北靠吕梁山,山河纵横,地势复杂。从气候上来看,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1—13度,年辐射总量为5016-5852 MJ/(m2·a),是全省最低值,但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从地形上来看,运城市全区平均海拔350一400米,属于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运城盆地。由于地势低洼且较平坦,那里形成了700平方公里的闭流区,是山西省内唯一的内流域区。 2、气候成因及变化趋势 运城地区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的西部,属于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太行山以西,高耸的山脉阻断了来自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加之处于盆地地区,降水明显小于山区,各种地形因素使得当地十分缺水,常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称为当地发展的瓶颈。然而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运城地区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降水和气温。气温呈最年上升的趋势,而降水则逐年减少,干旱的形势令人堪忧。具体如下两图。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年降水呈逐年少的趋势。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气温呈逐升高的趋势。 3、气候变化成因 我认为我的家乡未来几十年里,这种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气温的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气温的升高,海陆差异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尤其是东亚中纬度地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山西省的夏季风减弱,而运城地区的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这是导致山西干旱的主要原因。当然,影响运城气候因素的年际变化的因素还有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未来若干年里,全球变暖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的这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占有一部分不可忽略的比例。大量的人类活动,几乎改变了每个流域的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其是最后一点,对气候的变化起着无法忽略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从每一滴水到每一度电,节能减排。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自己的知识,试着研发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节能小工具。也算是为改变气候变化,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等。近47年来山西省气候变化分析。干旱地区研究,200 6,23(3):500-505 2.魏凤英。华北地区干旱强度的表征形式及其气候变异。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2):32-38 3.张庆云,卫捷、陶诗言。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气候 与环境研究,2003,8(3):307-318。 4.王文义。山西气候与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0。

关于信息采编工作的几点体会

关于信息采编工作的几点体会 如何做好信息工作是每一位信息员都在思考的课题,笔者结合在办公室学习和从事信息工作发现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浅谈信息采编工作的体会和感受。 一、如何选题 选择主题非常关键,它直接影响信息的价值。选得准,报送的信息参谋价值就大,领导就比较关注;否则,即使费了很多心思,也很难引起领导的注意,就很难被采用。我们在写一篇信息之前,首先要思考就是:要明确这篇信息将要写给谁看,要从受众的角度选择题材。一篇信息在某个街道、全区范围内来看,可能是一篇不错的信息,但若放在全市的层面,可能不一定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因此,只有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尽可能地把握上级部门及本单位某一时期中心工作和领导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来搜集素材,编辑报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才会有的放矢,采用率就会高。 在信息选题上,要关注“四点”: 热点。所谓热点,就是各级领导、各级单位高度关注的问题,也即是各单位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 例如,5月中旬以来,受供求关系和国内外饲料价格上涨影响,我国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国家陆续采取多项措施补贴和保障生猪养殖以增加供应平抑猪肉价格。受其影响,猪肉替代品市场进一步活跃,不法商贩走私进口国家禁

止入境的疫区猪、牛、羊肉副产品和禽蛋产品,成为热点问题。某外贸管理部门认真进行了调研,撰写了《受国内猪肉价格上涨影响重点地区应加强对肉类走私的查缉》,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一定时期内影响制约地方发展及各项工作开展的困难所在。近年来,基层的计生、查违、信访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趋势,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特区内外一体化、迎办大运会、应对金融危机等都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要求从事信息的同志及时掌握,及时反馈,以信息的形式,及时提供给领导,以服务领导决策,为地方工作服务。 新点。所谓新点,就是选择新的观察点、新的视角,研究问题,分析情况,发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经验。各街道所作的很多工作是相同的。因此,对同一问题或别人已编发过的信息,就要寻找新的观察点,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编出新鲜、新颖的信息。如交通治理等问题,很多街道都有报送,有的“新点”很突出,很有特色,市里编发很多。 特点。所谓“特点”,就是受所在地区的地理位臵、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执法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身特色。如我们布吉街道特点就是人多、城中村多,社会管理任务重。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做更多的挖掘和对工作的总结,推广我们的经验。 二、如何提炼标题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作用。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关键词:内需增长;主要特点;变动趋势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7-0005-0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消费加上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

波动幅度达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二)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我国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1年。 (三)内需占GDP的比重很长时间稳定在98%以上,但2003年后有明显下降 1978~2007年,内需占我国支出法GDP的比重平均为98.4%,占据绝对地位。其中,1996年以前比重基本在98%以上,最高比重出现在1985年,为104%;1997年后开始缓慢下降,2003开始有较快下降,比重从当年的97.8%下降到2007年的91.1%(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年均下降1.7个百分点。同期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2%提高到

浅谈电视台采编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浅谈电视台采编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一、陕西广播电视台采编资源整合现状及优势 首先,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可以使节目专业化,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也被称为中心制。这种资源配置可以根据节目体裁设置新闻中心、制作中心、节目中心等, 并可以根据各种资源的专业分工不同,由各中心统一调配,达到提高陕西广播电视台内部的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广播、电视采编队伍两栖报道,突出广播现场连线优势。陕西广播电视台成立后,组建新闻中心,采用一个平台、一体化运行的模式,实现广播、电视在新闻采编上的资源共享,防止了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广播具有传播迅速快、便于应急、移动性强、制作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这些都是电视不能取代广播的。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们在采访时遇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需要将第一手消息在第一时间内播发出去,通常采用广播现场连线的方式。广播现场连线不受栏目、时间的影响,新闻记者只需要一部普通的手机就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现场接进直播间,通过电波将现场呈现给收音机前的广大听众。而如果采用电视连线,则需要配备3G设备或者电视转播车,技术复杂、成木消耗高,况且在播出上还会受到栏目、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在时效性和成木消耗上取胜于广播。因此,突出广播现场连线的优势在新闻记者采访时极其重要。

最后,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相互融合。陕西广播电视台自成立以来,为打造知名播音员、主持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组合,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换岗,互相融合,让其成为采编资源整合的突破点。这样,可以使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全而了解广播和电视各自的特点,并能灵活主动地运用它去从事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创作,成为既懂广播又懂电视的复合型人才。 二、陕西广播电视台采编资源整合的未来趋势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使之超过原有电台、电视台的优势,并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媒介,是每一位陕西广电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第一,实现“中心制〃的资源整合模式。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这种模式具有它的优越性,但同时具有不足。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率、频道专业化,这样就会导致所有频道、频率什么样的节目都要播,什么类型的节目都要生产,形成内部竞争的格局,以达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那么,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如果可以完全采用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的方式(“中心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实现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方式可使广电实体内部的各种资源由专业分工不同的各中心统一调配,频道作为编播载体由宣传管理中心统一管理。⑶从而,可以实施科学的内部考核制度,把市场竞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