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归纳(1-7课)

2016年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归纳(1-7课)

2016年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归纳(1-7课)
2016年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归纳(1-7课)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第一课繁星

一、课文重点字词

纳.凉(nà)半明半昧.(mai)摇摇欲坠.(zhuì)霎.眼(shà)

模.糊(m?)模.型(m?)模.样(mú)静寂.(jì)

梦幻.(huàn)萤.火虫(yíng)仿佛.(fú)佛.教(f?)

相似.(sì)似.的(shì)方便.(biàn)大腹便便

..(pián pián)半明半昧:一半明亮一半昏暗。

霎眼:眨眼。纳凉:乘凉。

二、课文内容回顾。

1.《繁星》一文的体裁是散文,课文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ai)甘,四川成都人。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灭亡》、《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依次为从前、三年前、如今),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即家乡自家的院子、南京的菜园、海上行舟中)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哲学的启示和美感。

3.?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4.?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和、静寂和梦幻。

5.?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猎户星座比喻为巨人,这样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还表露了作者内心涌动的激情。

第二课冰心诗三首

一、课文重点字词。

妄.弃(wàng)嫩.绿(nan)鸟巢.(cháo)折叠.(di?)

抛.下(pāo)惊讶.(yà)悲哀.(āi)倘.若(tǎng)

牺牲.(shēng)载.歌载舞(zài)记载.(zǎi)卷.土重来(juǎn)

卷.起(juǎn)手不释卷.(juàn)试卷.(juàn)贡.献(g?ng)

妄弃:随意丢弃。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二、课文内容回顾。

1.《冰心诗三首》中的三首诗体裁是现代诗,课文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歌颂大自然,歌颂童真,歌颂母爱,成为冰心创作的永恒主题。

2.《母亲》、《纸船》这两首诗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嫩绿的芽儿》是一首鼓励青少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三首小诗都运用了?托物言情?的写法,第一首诗中的物是鸟儿,第二首诗中的物是纸船,第三首诗中的物是?芽儿?、?花儿?、?果儿?。

3.《母亲》: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诗把母亲的怀抱比作能遮风挡雨的鸟儿的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这首诗中的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依恋之情。

4.《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如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zài)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仿写:这首诗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对母亲的挚爱,你会用?送贺卡?、?帮捶背?等细节表达对母亲的挚爱,我会写这样的句子:我从不会妄弃一次机会,总是记着——记着,送一张亲手做的贺卡,轻轻放在母亲的枕边。

5.《嫩绿的芽儿》: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这首诗借植物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表达了作者鼓励青少年要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6.冰心诗集《繁星·春水》中的诗我还知道:《致词》,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假如我走了,彗星般的走了——母亲!我的太阳!七十年后我再回来,到我轨道的中心五色重轮的你时,你还认得这一点小小的光明么?假如我去了,落花般的去了——母亲!我的故枝!明年春日我又回来,到我生命的根源参天凌云的你时,你还认得这一阵微微的芬芳么?她凝然……含泪的望着我,无语——无语。母亲!致词如此,累你凄楚——万全之爱无别离,万全之爱无生死!

7.赞美母爱的古诗我还知道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还记得其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第三课安恩和奶牛

一、课文重要字词。

腼腆

..(zhě zh?u)木屐.(jī)

..(xiū qia)褶皱

..(miǎn tiǎn)羞怯

撂.下(liào)锃.亮(zang)瘦骨嶙峋

..(lín xún)翩.然起舞(piān)熙.(xī)来攘.往(rǎng)嘈.杂(cáo)蹭.着(cang)翕.动(xī)

反刍.(chú)找茬.(chá)脊.梁(jǐ)瑕疵

..(xiá cī)粗粝.(lì)屠宰.(zǎi)挑剔.(tī)锱.(zī)铢.(zhū)必较

谦恭.(gōng)惶惑.(hu?)踌躇

..(ch?u chú)不决血迹斑驳.(b?)死乞白赖.(lài)窘.迫不安(jiǒng)刨.根究底(páo)拴.牛(shuān)

臀.部(tún)不屑.(xia)供.不应求(gōng)供.认不讳(g?ng)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瑕疵:微小的缺点。瑕:玉上的斑点;疵:小毛病。

锱铢必较: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刨根究底:追究底细。

二、课文内容回顾。

1.《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中的《希默兰的故事》。课文作者

是约翰尼斯·延森,他是丹麦小说家、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丹麦人》、《卡

塞亚的宝物》等等,他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三绝?。1944年他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

2.这篇小说记叙了老妇人安恩牵奶牛到交易场,却不是为卖奶牛,而是怕奶牛孤单,

让它和同类相聚、散心的故事,刻画了安恩老太太慈悲、善良、有爱心的形象,表现出强

烈的人文精神。同时告诫人们一切生命都渴望被爱与关怀,要学会关爱一切生命。本课的

文眼是?孤独?。

3.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有(1)设置悬念,构思巧妙。作用是激发读者兴趣,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形象描写,细微传神。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描写来突

出人物的特征。比如?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

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句运用外貌描写,表现出安恩是一个朴素勤俭而并不

富有的人。(3)运用伏笔和铺垫手法。比如?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交代奶牛的特征,为下文诸多顾客争相购买做了铺垫。

第四课古代寓言二则

一、课文主要内容回顾。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第1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

..其坐.。

..足,而置之

【字词解释】:欲:想要,打算。履:鞋子。度(du?):量长短。

其:他的,指郑人的。之:指量好的尺码。置:放。坐:同?座?,座位。

【翻译】: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脚的大小,又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第2句:至之

..。

..市,而.忘其操之

【字词解释】:至:等到。之:到……去。而:连词,表转折,却。

操:拿,携带。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等到去集市时,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第3句:已.得履,乃曰

..。?

..:?吾忘持度

【字词解释】:已:已经。乃:才。曰:说。持:拿,带。

度(dù):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才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第4句:反.归取之.。

【字词解释】:反:同?返?,返回。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他于是返回家去拿尺码。

第5句: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

【字词解释】:及:到,等到。反:同?返?,返回。遂:终于。

【翻译】:等到他又返回到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第6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

【字词解释】:何:为什么。之:代词,指履(鞋子)。以:用。

【翻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第7句: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字词解释】:宁(nìng):宁可。度(dù):名词,指量好的尺码。无:不。

【翻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应该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2.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第1句: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字词解释】:涉:过。坠:坠落,掉落。其:他的,指楚人的。自:从。

遽:立即,匆忙。契:用刀刻。是:指示代词,这儿。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第2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字词解释】:止:停止。之:代词,指宝剑。

【翻译】:船停了,他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第3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字词解释】:若此:像这样。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翻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生活中做事不能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3.《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体裁都是寓言故事。我知道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4.《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

表人物,他的著作后人称为《韩非子》。

5.《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

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第五课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课文重点字词。

徘.徊(pái huái)诠释

..(chōng jǐng)

..(quán shì)千姿百(态)憧憬

裨益

..(bì yì)潜.移默化(qián)危言耸.听(sǒng)浏.览(liú)

硕.士(shu?)野蛮.(mán)新鲜.(xiān)鲜.为人知(xiǎn)

数.量(shù)数.落(shǔ)数.见不鲜(shu?)分解.(jiě)

押解.(jia)解.数(xia)积累.(lěi)劳累.(lai)

累.赘(l?i)衰.弱(shuāi)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诠释:说明,解释。诠:详尽解释、阐明。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二、课文知识回顾。

1.《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序言,作者是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赵丽宏。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喧嚣与宁静》、《生命草》、《诗魂》,等等。

2.课题中的?一扇门?指的是?文学的大门?,课文题眼是?门?,围绕它,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层层深入。作者分别从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打开文学大门的重要意义。

3.?世界

..。?这两句话中..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的?世界?分别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某一领域。

4.?在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点题和承上启下。

5.?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6.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7.仿写。例句:文学,就像一杯清香的茶,只有亲自品味,才能知道它的芳香苦洌。

仿写:文学,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只有亲自吟唱,才能知道它的抑扬顿挫。

文学,就像一朵娇艳的花,只有亲自欣赏,才能知道它的香气宜人。

第六课卖白菜

一、课文重点字词。

心事重重

..(lù)

..(ch?ng)瞥.见(piē)篓.子(lǒu)湿漉漉

哽咽.(ya)咽.喉(yān)呜咽.(ya)吞咽.(yàn)抽噎.(yē)

牛犊.(dú)木橛.(ju?)凛冽

..(qū)

..(lǐn lia)黑黢黢

冻疮.(chuāng)昧.着良心(mai)箢篼

..(dū nong)

..(yuān dōu)嘟哝

撕扯.(chě)模.样(mù)模.特(m?)一沓.(dá)

腮.帮(sāi)剥.削(bō)剥.皮(bāo)剥.花生(bāo)

衣襟.(jīn)溃.烂(kuì)拽.着(zhuài)抹.眼泪(mǒ)

转弯抹.角(m?)抹.布(mā)一沓.钞票(dá)纷至沓.来(tà)

拾金不昧.(mai)蒙眬

..(m?ng l?ng)

二、课文内容回顾。

1.《卖白菜》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作者是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人,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高粱》、《蛙》,等等。

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以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怀乡?、?怨乡?等情感,被归为?寻根文学?。

2.这篇文章以?白菜?为中心,叙述了?我?和母亲卖白菜的经历,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

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精神品质。 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诚实守信的人。

3.文章的结尾:?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这句话中的?沉痛?流露出作者自责、羞愧、懊悔、痛苦的情感。这句话起到了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丰富母亲形象的作用。

4.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运用细节助推波澜。比如文章开头?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这一细节描写,表现母亲是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要卖掉最后三棵白菜的决定的。二是巧设冲突,彰显性格。比如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要卖最后三棵白菜的时候,母亲很矛盾,但家里太穷。为了不让我哭,她呵斥我,教训我。之后却擦去我脸上的泪水,这既表现了母亲的倔强,也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第七课 往事依依

一、课文重点字词。

搜.索枯肠(s ōu )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徜徉..

(ch áng y áng ) 凝.视(n íng ) 险峻 烟波浩淼.(mi ǎo ) 目睹.(d ǔ) 眼花缭.

乱(li áo ) 走(投.

)无路 狼(狈)而逃 身历其(境) 美不(胜)收 婵.娟(ch án ) 沉醉 绚.丽(xu àn ) 红紫芳(菲) 心旷神怡.

(y í) 五彩(纷.)呈 沉浸.(j ìn ) 雕镂..(di āo l ?u ) 油然而生.

(滚)瓜烂(熟) 高耸(昂)然 依稀 炊.

烟(chu ī) (.鸦.)(..雀.).无声 镌.刻(ju ān ) 谆谆..教导(zh ūn ) 铭.

刻(m íng )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二、课文重点内容回顾。

1.《往事依依》一文作者是于漪,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2.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难以忘怀)。课文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由题目中的?往事?可以知道文章所写的是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情,作者在课文中回忆了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教宋词、听老师教田汉诗这样的四件事情。

4.?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文章的结尾?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作用是:

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三、古诗词积累。

1.《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寒食》——(唐代)韩翃(h?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山亭夏日》——(唐代)高骈(pián)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4.《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题榴花》——(唐代)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jiàng)英。

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6.《雪梅·其一》——(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晚春》——(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8.《赠刘景文》——(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9.《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说课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 李彬

一、说课程标准与单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欣赏文学作品能复述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阅读小说,能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②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②通过诵读、表演、合作、探究,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②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心声》一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说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的四篇小说,兼及古今中外,情节生动,引人入胜。阅读本单元的四篇不禁让我体会到编者在选编教材中的思维之缜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构建知识树

【人教版】2016年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8、*“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 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写字——写一个人 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第三单元 9、春(朱自清)10、*济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12、*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口语交际——说家乡写作——描写景物 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 第四单元 13、空城计(罗贯中)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16、*勇气(狄斯尼) 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第五单元 17、犟龟(米切尔?恩德)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口语交际——讲故事,评故事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期行乘船 23、*伤仲永(王安石)24、木兰诗 25、*诗五首 回乡偶书(贺知章)夜雨寄北(李商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口语交际——交谈学习体会写作——改写《木兰诗》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欧阳修)27、三峡(郦道元) 28、*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戴震难师(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江南春(杜牧)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观沧海(曹操)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写作——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狼》说课案 xx康驿二中语文教研组xx 一、教材分析: 《狼》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文章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双双毙命于屠刀之下。文章篇幅短小,叙事简洁,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课本编写意图和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分量及其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情节,体会文章写法 3、认识屠户和狼的特点,领会课文寓意 4、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课文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认识到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 1、认识屠户和狼的特点 2、领会课文寓意 教学难点: 1、领会课文寓意 2、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二、教法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短小,叙事简洁,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意味深长;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原则,采用多读教学策略,以指导学生多读,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活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课文特点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本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则,运用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多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发现和总结,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给他们以学法指导,对他们进行情感渗透,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狼”,人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它凶险残忍的本性,也会想到那些给人带来恐惧、威胁和伤害的否定力量。今天我们学习蒲松龄写的《狼》这篇文章,看看文中的狼有何本性?其结果如何?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板书题目及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 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七年级数学上册各课时练习题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班级: 姓名: 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表示:。 3、2001年美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6.4%可记为,中国增长7.5%可记为. 4、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 B.-3 C.-2.5 D.-7.45 5.填空-1,2,-3,4,-5,,,…第81个数是,第2005个数是. 6.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那么8年前记作.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长了. 7.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8.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甲:乙:丙: 9.有没有这样的有理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0.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5,-0.02,6 7 ,- 1 71 ,4,-2 1 3 ,1.3,0,3.14, 正数:;负数: 11.同学聚会,约定在中午12点到会,早到的记为正,迟到的记为负,结果最早到的同学记为+3点,最迟到的同学记为-1.5点,?你知道他们最早的同学到,最迟的是到,最早的比最迟的早到个小时. 12.冷库A的温度是-5℃,冷库B的温度是-15℃,?则温度高的是冷库. 1.2.1有理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电子文档版

第一单元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期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初步读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研讨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7年5月25日地点:七年级二班教室 课型:新授课授课人:王鹏飞 授课内容:《带上她的眼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住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世界,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2.通过小说看现实,体会小说中蕴含的现实感和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珍惜现在生活的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2.悬念伏笔的运用。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体介绍。 小说的概念---科幻小说的概念 三.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男,汉族山西阳泉人…… 四.字词拼音预习检查,补充。 (详见电子白板) 五.自读课文,相互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主要写“我”带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眼睛”去完成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的故事。 2.活动:整体感知故事。 “我”带上女孩的“眼睛”去旅行→_____________回归灰色生活和忙碌的工作→“落日六号”失事,其他宇航员相继去世→________________→自“我”安慰,收束全文。 3.问题:写出本文的线索。 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变化 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变化,说说“我”对女宇航员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活动:试分析文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在文中多处埋下伏笔,试举例分析。 3.问题:本文题目是“带上她的眼睛”,但作者却用了不少篇幅写“落日工程”,你怎么看待这部分内容? 4.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六.小结: 七.作业: 阅读一篇科幻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全套(课课练)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基础检测 1.5 2 1,76,106,14.3,732.1,34,5.2,0,1----+-中,正数有 ,负数 有 。 2.如果水位升高5m 时水位变化记作+5m ,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记作 m ,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 m 。 3.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 的意义。 4.2010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减少24㎜.2009年比上年增长8㎜.2008年比上年减少20㎜。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三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的增长量。 拓展提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零是正数不是负数 B.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零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D.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不是负数的数一定是正数 6.向东行进-30米表示的意义是( ) A.向东行进30米 B.向东行进-30米 C.向西行进30米 D.向西行进-30米 7.甲、乙两人同时从A 地出发,如果向南走48m,记作+48m ,则乙向北走32m ,记为 这时甲乙两人相距 m. 8.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 ℃至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9.如果把一个物体向右移动5m 记作移动-5m ,那么这个物体又移动+5m 是什么意思?这时物体离它两次移动前的位置多远? 1.2.1有理数测试 基础检测 1、_____、______和______统称为整数; _ ___和__ ___统称为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______和______统称为非负数; ______和______统称为非正数; ______和______统称为非正整数; ______和______统称为非负整数.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课文解析汇总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课文解析汇总内容预览: 7.我的老师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巢ch o:鸟的窝,也称蜂、蚁等的窝。 垠y n:界限;边际。 绚xu n:色彩华丽。 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一个叫塔斯康比亚的小镇上。她的父亲阿德·凯勒早年是一个海军军官,卸去了军职之后,从事新闻工作,开了一家报馆,自己当报纸的总编。海伦的母亲性格温存而善良。当海伦降生18个月之后,一场意想不到的重病使海伦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她听不到妈妈轻声哼唱的摇篮曲,看不见爸爸慈祥的面孔。她的眼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耳边是死一样可怕的寂静。这个幼小的生命掉进了痛苦的深渊。 当海伦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她聪明伶俐、思想活跃,但她不懂得人们是用语言交谈,还以为别人也跟她一样生活在黑暗之中。为了抚育海伦成人,她的父母费尽了心血。他们带她

到著名的眼科大夫那儿去就诊,试图医治好她的双眼,但他们没有成功。为了能孩子成长起来,他们不惜花费巨额开支聘请家庭教师,希望能为她寻找到“光明”。 小海伦是一个意志特别顽强而又聪明的孩子,她的进步是惊人的,她学会了用手指摸读盲文书,在摸读时,她的手指像微风中的树叶一样不停地动,一旦学会了生词,就反复练习。有时读得入了迷,上床以后还带着盲文书摸读。1890年,当海伦10岁时,学习说话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父母就请来波士顿的聋哑学校教员沙拉.富勒小姐,教海伦说话。在老师沙拉说话时,海伦就把自己的手放在沙拉的脸上,然后试着模仿她的口形和舌头的动作,学习发音方法。这是件异常艰难的工作,可是顽强的海伦硬是坚持下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之后,海伦终于能说话了,当她第一次说“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热烈地拥抱了她。 海伦对于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各种语言来获得的。词语对于她来说就是眼睛和耳朵,也是她心灵的窗口,因此,她从不轻易放过学习语言的机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她学会了英、法、德、意、拉丁等五种语言。对于一个聋哑盲人来说,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海伦学会了语言,凭着她对这个神秘世界的理解,她爱上了文学,她一有空就来构思自己的文章,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编辑、演员,跟他们

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优秀教案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二、品味细节和词语的情味。 三、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 教学重点:感受母亲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导入:什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是呀,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更带着一份期待,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 2、介绍史铁生: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随笔 集:《合欢树》、《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史铁生作品集》。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 3、我会读、我会解释:瘫痪侍弄整宿憔悴仿膳豌豆 诀别烂漫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二、听读课文,感受形象。 1、听读课文,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的双腿 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 2、作者一开始写自己怎样活?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对生活感到绝望痛苦。) 3、母亲此时,是怎样活的? (忍受绝症的折磨,忍受儿子瘫痪的打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

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与测试 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作者是朝,。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讲解。论:讨论。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比作。因:凭借:差可拟:差拟,相比。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练习】:阅读《咏雪》,完成1~5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期行:期,约定,行,出行。 期日中:期:约定。日中,正午。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课课练

1 一、判断题: (1)棱柱侧面的形状可能是一个三角形 ( ) (2)棱柱的每条棱长都相等. ( ) (3)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特殊的四棱柱,有是特殊的六面体.( ) 二、选择题 1,长方体共有( )个面. A.8 B.6 C.5 D.4 2,六棱柱共有( )条棱. A.16 B.17 C.18 D.20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圆锥和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B 、棱锥底面边数与侧棱数相等. C 、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多边形. D 、长方体是四棱柱,四棱柱是长方体. 4.右图是由( )图形饶虚线旋转一周形成的 三填空题 1、正方体有 个面, 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 条棱.这些棱的长度 (填相同或不同).棱长为acm 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 cm 2 . 2、长方体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3、五棱柱是由 个面围成的,它有 个顶点,有 条棱. 4、一个六棱柱共有 条棱,如果六棱柱的底面边长都是2cm ,侧棱长都是4cm ,那么它所有棱长的和是 cm. 5、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一个正方体截去 4 1 后而形成的,这个几何体是由 个面围成的,其中正方形有 个,长方形有 个. 6、图形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7、正方体有_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_____条棱,这些棱都____________. 8、假如我们把笔尖看作一个点,当笔尖在纸上移动时,就能画出线,说明了______________,时钟秒针旋转时,形成一个圆面,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三角板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体,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已知一圆柱内恰好能容纳一个球体,请画出示意图并尽可能多地写出一些你发现的关系式. 2,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涂上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现有涂色方式完全相同的四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判断涂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对面分别涂着哪一种颜色? 3,如图,已知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六个连续的整数,且每两个相对面上的两个数的和都相等,图中所能看到的数是16,19和20,求这6个整数的和. §1.1 丰富的图形世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1 《论语》十则 ?原文和译文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解词 : 时: 按时 ;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 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解词 : 故: 旧的( 知识 );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 “学而不思则闰 ;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 解词 : 罔: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 会有疑惑。 赏析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 : 愠: 恼恨。 翻译 : 孔于说 :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长》 ) 解词 : 耻: 以,, 为羞耻 翻译 :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 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 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 解词 :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 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 2 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 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翻译 :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 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 处都有老师。 8、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翻译 : 孔子说 : “(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 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 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

2016年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归纳(1-7课)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第一课繁星 一、课文重点字词 纳.凉(nà)半明半昧.(mai)摇摇欲坠.(zhuì)霎.眼(shà) 模.糊(m?)模.型(m?)模.样(mú)静寂.(jì) 梦幻.(huàn)萤.火虫(yíng)仿佛.(fú)佛.教(f?) 相似.(sì)似.的(shì)方便.(biàn)大腹便便 ..(pián pián)半明半昧:一半明亮一半昏暗。 霎眼:眨眼。纳凉:乘凉。 二、课文内容回顾。 1.《繁星》一文的体裁是散文,课文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ai)甘,四川成都人。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灭亡》、《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依次为从前、三年前、如今),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即家乡自家的院子、南京的菜园、海上行舟中)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哲学的启示和美感。 3.?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4.?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和、静寂和梦幻。 5.?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猎户星座比喻为巨人,这样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还表露了作者内心涌动的激情。 第二课冰心诗三首 一、课文重点字词。 妄.弃(wàng)嫩.绿(nan)鸟巢.(cháo)折叠.(di?) 抛.下(pāo)惊讶.(yà)悲哀.(āi)倘.若(tǎng) 牺牲.(shēng)载.歌载舞(zài)记载.(zǎi)卷.土重来(juǎn)

(完整)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50道

一.选择题 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2.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5,12,13 (B)5,12,7 (C)8,18,7 (D)3,4,8 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和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 (A)12 (B)10 (C) 8 (D) 5 4.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 (A)3个(B)4个(C)5个(D)无数个 5.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线段MN (B)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AOB 6.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 (A)125°(B)135°(C)145°(D)150° 7.已知∠α,∠β是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若∠α=50°,则∠β为( ) A.40° B.50°C.130°D.140° 8.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若∠1=∠2,则AD∥BC B.若∠1=∠2,则AB∥DC C.若∠A=∠3,则AD∥BC D.若∠3=∠4,则AB∥DC 9.下列图形中,可以折成长方体的是( ) 10.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

11.如图1,在△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 ) A.30°B.36°C.45°D.70° 12.、如图2,AB∥CD,AC⊥BC于C,则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图1 图2 图3 13.如图3,直线AB、CD、EF相交于O,图中对顶角共有() A.3对B.4对C.5对D.6对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面内的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B.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有1个或3个 C.若a∥b,b∥c,则a∥c D.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5. 2. 设α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A)0<α<90°(B)α<90°(C) 0<α≤90°(D) 0≤α<90° 二.填空题 1. 有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5,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的第三边等于 2. 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3. 如图,BO、CO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BOC=136°,则∠A= 。 第3题第7题 6.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80°,那么它的底角为度 7. 如图,已知:△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E,垂足为D,如果∠A=40?,那么∠BEC= ;如果△ABC的周长为35cm,△BEC的周长为20cm,那么底边BC= 。 9.如图,∠AOC=2∠COB,OD是∠AOB的平分线,已知∠COB=20°,则∠COD=_________。

年七年级上册古诗词

2016年七年级上册古诗词 一、《观沧海》曹操朝代: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观沧海》里写观海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里曹操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朝代: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同学别离,同抒情谊。刘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缠绵的,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是深切而浪漫的。 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助想象,视明月为知己,托付一片真情的句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朝代: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的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2、《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以新代旧”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朝代: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崔颢《黄鹤楼》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之意境相仿的马致远的曲中有一句也表现了游子的悲苦心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西厢记》中有:“晓来水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风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风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反思优秀教案 21《风筝》教案设计郁南县南江口中学杨荣志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

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 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 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 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 文后,进行朗读评价。[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 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 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 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 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