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名词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名词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名词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名词解释

第1章动物学概念﹑研究方法﹑分类知识

自然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方面的相似程度和

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类

缘关系,这种分类系统称之为自然分类系统。

双名法:是由林奈创立的、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它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一个字是属名,为主

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字是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

字母小写;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

三名法:在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即由属名+种名+亚种名三部分组成,故称三名法。

物种: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它与其他分类阶元不同,纯粹是客观性的,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明确界限,可以与别的物种相区别。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亚种:指一个物种内具有相同变异特征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一般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所形成,并具有与邻近亚种相区别的稳定特征和分布区,但尚未完全形成生殖隔离。亚种一般可称为地理亚种或生态亚种。

品种: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群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及经济学上的一致性,并可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恒久性。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㈠上皮组织: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在细胞之间有明显的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具有极性。根据机能不同,分为⑴被覆上皮、⑵腺上皮、⑶感觉上皮。

㈡结缔组织: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为⑴疏松结缔组织,⑵致密结缔组织,

⑶脂肪组织,⑷软骨组织,⑸骨组织,⑹血液。

疏松结缔组织:由排列疏松的纤维与分散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构成,纤维和细胞埋在

基质中。

致密结缔组织:由大量的纤维(分2种,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和少量的基质、细胞构成。如肌腱、皮肤真皮层、韧带等。

哈氏管:在密质骨(骨板在骨表面排列的为)外环骨板和(骨板围绕骨髓腔排列的为)内环骨板之间,有很多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为哈氏骨板,其中心管称哈氏管。

哈氏管呈网状分支,在管内有血管和神经通过。

㈢肌肉组织:主要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也称为肌纤维,主要机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分为⑴横纹肌(骨骼肌

或随意肌);⑵心肌(心脏特有,心肌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动节律性);

⑶平滑肌(脊椎动物内脏器官,不随意肌);⑷斜纹肌(螺旋纹肌,无脊椎动物)。

闰盘:相邻两心肌细胞膜的凹凸镶嵌处,此处细胞膜特殊分化,紧密连接或缝隙连接,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

㈣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保护、

营养和修补等作用。

尼氏小体:指在神经元的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染料的小体,实际是成堆的糙面内质网,它存在于树突,但不存在于轴突,因此可用以区别轴突和树突。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如基质、纤维)。每种组成完成一定的机能。高等动物体具有4大类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例如小肠是由上皮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平滑肌以及神经、血管等形成的,外形呈管状,具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机能。组成器官的各组织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成为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与有机体的整体相分割。如小肠上皮组织有消化吸收的作用,结缔组织有支持、联系的作用,其中由血液供给营养、经血管输送营养并输出代谢废物,平滑肌收缩使小肠蠕动,神经纤维能接受刺激、调节各组织的作用。所有这些综合起来才能使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的机能。

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高等动物体具有十大系统,这些系统又主要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执行其不同的生理机能。

第3章原生动物门

鞭毛纲(眼虫)

包囊:很多原生动物(鞭毛纲、肉足纲)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能分泌一种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既不摄食也不运动,即包囊。包囊形成时,体内细胞器解体。如眼虫,形成包囊后眼点变黄色、消失,代谢降低,可生活很久,随风散布,当环境适合时,虫体破囊而出,在出囊前进行一次或几次纵分裂。形成包囊有利于延续种族,对渡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芽孢: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休眠体,每个细胞只形成1个芽孢,无繁殖功能。

芽球:在中胶层中,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当成体死亡后,无数的芽球可以生存下来,渡过严冬或干旱,当条件适合时,芽球内的细胞从芽球上的一个开口出来,发育成新个体。所有的淡水海绵和部分海产种类。

赤潮:发生在沿海海域,有些海产鞭毛虫(如夜光虫、沟腰鞭毛虫、裸甲腰鞭毛虫等)在海水被大量N、P污染时,大量繁殖密布海面使海水呈暗红色,严重缺氧,并伴有毒素产生,危害渔业。

水华:通常发生在淡水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N、P的废污水进入水体,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也有部分水华现象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

肉足纲(大变形虫)

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伪足,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

变形运动: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流动到临时的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接着又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

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向前流动,虫体就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变形运动的机

制,是溶胶质和凝胶质转变的结果。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

两个寄主(人和按蚊),生活史复杂,世代交替。无性世代(人体内裂体生殖)和有性世代(按蚊体内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裂体生殖:进入宿主的孢子虫滋养体成熟后,首先是核分裂成多个,称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裂殖子,这种复分裂方式称裂体生

殖。

孢子生殖:进入终宿主的孢子虫发育至卵囊阶段以后,核和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先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形成许多孢子,一个孢子又可形成许多子孢子,即

孢子虫所特有的孢子生殖。

纤毛纲(草履虫)

伸缩泡:单细胞生物(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体内水分调节及排泄的细胞器。如草履虫有一前一后2个伸缩泡,由主泡和收集管组成;电镜下收集管端部与内质网相连,

主泡及收集管上有收缩丝,收缩丝的收缩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和部分代谢废物排入

收集管,注入伸缩泡的主泡,通过表膜小孔(排泄孔)排出体外,前后2个伸缩泡

交替收缩,不断排出多余水分。

刺丝泡:在草履虫表膜之下,整齐地排列于表膜的一些小杆状结构,受到刺激时能放出具有防御机能的刺丝的细胞器。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如草履虫)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原肠胚形成(5种方式)

内陷: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形成2层细胞(内外胚层),内胚层包围的腔将形成原肠腔,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原来的囊胚腔受原肠腔挤压逐渐缩小。

外包:动物极卵黄少、分裂快,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为内胚层,与内陷方式形成的无大差别,但原肠腔不显著。

分层:囊胚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从有丝分裂纺锤体方向直接内置于囊胚腔),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为外胚层。

内移: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开始移入的细胞排列不规则,逐渐排成一层内胚层,有的移入时即排列成内胚层。这样的原肠胚没有孔,以后在胚的一端开一胚孔。

内转: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

最常见的是内陷和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而行。对大多数动物而言,基本模式综合发生。

中胚层和体腔形成(2种方式)

中胚层:三胚层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末期处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的细胞层,中胚层具有多能性,分化成动物的大部分器官。

真体腔: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真体腔外侧的中胚层与外胚层合成体壁;体腔内侧的中胚层与内胚层合成脏(肠)壁。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

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为中胚层细胞,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

形成体腔,称裂体腔。原口动物和高等脊索动物以端细胞法形成中

胚层和真体腔。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

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中胚层所包围的空

腔称肠体腔。后口动物的棘皮、半索和原索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

和真体腔。

文昌鱼中胚层形成:前部:肠体腔法;中后部:裂体腔法。

个体发育: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形成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成长到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胚前期,胚胎期,胚后期。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的胚孔成为肛门或封闭,在原口相对的一端形成口的动物。中生动物:指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过渡类型的动物。中生动物有着长期寄生的历史,兼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特征,是动物界极为特殊的一个类群。(绝大多数多

细胞动物称为后生动物,除中生和侧生)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德国人赫克尔提出,认为生物发展史分为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系

统发展)两部分。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重

演律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群体学说:认为后生动物来源于群体鞭毛虫。该学说又有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和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⑴原肠虫学说:多细胞动物祖先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内陷形成,

因和原肠胚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故称为原肠虫。⑵吞噬虫学说:多细胞动物

祖先是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群体,个别细胞摄食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内胚

层而发育为两胚层实心动物,以后逐渐形成消化腔。(说服力:多细胞原肠形成

多为内移而非内陷;取食靠吞噬作用和细胞内消化,先有消化机能后发展出消化

腔,符合机能与结构统一原则。)

群体学说认为由球形群体鞭毛虫发展成为多细胞动物符合生物发生律,此外证据

如,具鞭毛的精子普遍存在于后生动物中,具鞭毛的体细胞在低等后生动物间(海

绵和腔肠)也常存在。吞噬虫很像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故称之为浮浪幼虫样祖

先。

第5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侧生动物

孔细胞:位于海绵动物体表。钙质海绵的孔细胞是其中有长管状间隙的细长细胞,即孔位于细胞内;其他海绵的孔细胞均为数个细胞呈环状排列,即孔位于细胞间。孔细胞能

对外来的刺激反应而将孔自动关闭。

中胶层:海绵动物皮层和胃层间的胶状物质,内有变形细胞、芒状细胞、骨针、海绵丝;腔肠动物内外胚层间也有中胶层,水螅型中胶层较薄,水母型的较厚。

领细胞:位于海绵动物体壁内层,每个领细胞有一透明领围绕一条鞭毛,领由一圈细胞质突起并且由各突起间的很多微丝相连构成的,通过鞭毛摆动,将水中食物颗粒附在领

上,并进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进行胞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变形细胞消化。

领鞭毛虫:在领鞭毛虫体前端鞭毛基部,有一领状结构围绕着鞭毛,它是由细胞质突起形成,后端有一柄,常附于其他物体上营固着生活。属于动鞭亚纲。

水沟系: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对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水沟系是水流通道,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机能都要借助水流来维持。分单沟型(简单直管),双沟型(辐

射管),复沟型(鞭毛室),领细胞数目逐渐增多。

海绵的无性生殖(出芽和形成芽球)

出芽:由海绵体壁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芽体,与母体脱离后长成新个体,或者不脱离母体形成群体。(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

两囊幼虫:海绵动物的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之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小细胞

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这样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极

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此时从外形看形似有两个囊,故称为两囊幼虫。逆转现象:海绵动物的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随水流出,在水中游一段时间后,具鞭毛的小分裂球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分裂球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

胞动物形成原肠胚的方式正好相反,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这种现象称逆转。

第6章腔肠动物门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腔肠动物)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后口面)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栉水母动物)

皮肌细胞:上皮肌肉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内外胚层的主要细胞,并分化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包含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功能。消化循环腔:由腔肠动物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既有消化功能(细胞外消化)又有循环功能。有口无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细胞外消化:由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到消化腔内,将食物进行消化。

神经网: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成一个疏松的网,故称神经网。

由于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无定向,又称扩散神经系统,是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

神经系统。

间细胞:主要在外胚层细胞之间,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的细胞,可分化成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

刺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多。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肌旗:海葵的消化循环腔中有宽窄不一的隔膜,在较大的隔膜上都有一纵肌肉带,称肌旗,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原肠胚,在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称浮浪幼虫。

第7章扁形动物门

两侧对称(左右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的体制。通过身体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可

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相等的部分。

皮肤肌肉囊:扁形动物中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紧贴而组成的体壁。除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利于摄食和避害,有利于生存和发展。

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和帽细胞组成。帽细胞盖在管细胞上,帽细胞生有数条鞭毛,悬垂在管细胞中央,鞭毛打动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两细胞间

或管细胞上有无数小孔,通过鞭毛打动,在管末端产生负压,引起实质中的液体经

管细胞上细胞膜的过滤作用。

原肾管:动物界第一次出现的专门化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由焰细胞、(许多分支)排泄管、排泄孔(通体外)等组成,每一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其

功能单位是焰细胞。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

代谢废物。(一些真正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通过体表排出)

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中枢由身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和由脑向后发出的若干纵行神经索所组成的,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

相连,其形状像梯形,故名。

合胞体:含有由一层细胞膜包围的多个核的一团细胞质,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一系列不完全分裂所致,后一种情况中,核发生了分裂,但细胞却没有分裂。

涡虫纲

杆状体:涡虫特有的一种分泌物,由上皮的一种腺细胞分泌,当涡虫受刺激时排出体表,遇水常弥散出有毒性的黏液,以捕食和防御敌害。

卵囊(卵袋):涡虫的几个受精卵和不少卵黄细胞一起被生殖腔分泌的粘液(形成皮膜)裹住而形成。最后从生殖孔排出。三角涡虫的卵袋是圆球形,有一小柄附于浸

在水中的石块或其他物体上。

再生:动物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后,能重新恢复其所丧失的部分,以保证个体的完整性的现象。(海绵,水螅,涡虫,棘皮)

吸虫纲

劳氏管:扁形动物吸虫纲中与雌性生殖器官有关的一个结构,它一端与输卵管相接,另一端开口在身体背面,其功能有人认为具有排出多余卵黄或精子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它

是退化的阴道。

梅氏腺:位于成卵腔周围的一群单细胞腺体,其分泌物一部分与卵黄球的分泌物相结合而形成卵壳,或刺激卵黄细胞释放卵黄物质以及活化精子;另一部分可能具有一定润滑

作用。在吸虫和绦虫中均有此结构。

幼体生殖:指动物个体在未成熟期或幼体阶段就进行繁殖。例如华枝睾吸虫胞蚴中的许多胚细胞团各发育为一雷蚴,这种生殖方式使有机体只消耗少量的生活物质即可在较

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后代,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绦虫纲

中间寄主和终寄主:被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为中间寄主;被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为终寄主。

第8章假体腔动物

线虫

假体腔(原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介于体壁肌肉层(仅体壁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与消化道(肠壁外无中胚层分化的结构)之间的腔,无体

腔膜,无孔道与外界相通,充满体腔液,具有物质循环和流体静力骨骼

作用。

腺型:线虫原始种类的一种特殊的原肾管,无纤毛和焰细胞,属于原肾型。常由1或2个称为原肾细胞的大型腺细胞构成。海产自由生活种类属此。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管型(H型排泄系统):线虫寄生种类的一种特殊的原肾管,无纤毛和焰细胞,属于原肾型。

由1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贯侧线内的2条纵排泄管构成,两

管间尚有一横管相连,略呈“H”型。

原肾型与后肾型区别:⑴原肾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后肾由中、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

⑵原肾只在体表开口,体内一端为焰细胞盲管;后肾两端开口,体

内一端为漏斗状的收集结构。

⑶原肾管是胞内管;后肾管是由上皮细胞围成的。

⑷原肾管利用渗透作用收集,功能主要是调节水分的渗透压,同时

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后肾管排出(由血液和体腔液运送的)代谢

废物,收集的液体可称为尿,能更有效的排出代谢废物。

共殖:线虫的雌雄同体常称共殖,共殖线虫的外形呈雌性。

泛氧呼吸:蛔虫生活在含氧量极低的肠腔内,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以获得能量。泛氧呼吸为寄生线虫的特点之一。

轮虫

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是大部分轮虫的主要特征,即雌性所产的卵,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非需精卵:轮虫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称非需精卵,此卵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非混交雌体。

非混交雌体:由非需精卵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的雌性个体。

轮虫生活史:环境良好(孤雌生殖)—非需精卵(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环境恶化—需精卵(单倍体)→混交雌体

隐生:当轮虫生活的水体干枯时,有些种类仍能生存,轮虫身体失去大部分水分,高度卷缩,进入假死状态,耐干燥能力极强,抵抗干燥环境时间长。再入水后,即能复活,这种维持生存的状态称为隐生。

细胞恒数:原腔动物一些小型的种类构成身体或器官的细胞或细胞核的数目在种内固定,这是由于虫体的细胞分裂在卵孵化之前已经停止,孵化后个体的生长仅由每个细胞

体积的增长所形成。身体部分受损,也不能再生。

咀嚼器:轮虫咽内特有的结构。咽部肌肉发达,特别膨大,又称咀嚼囊,内具极厚的角质层并特化为咀嚼板,主要由7块咀嚼板构成咀嚼器,分别为单块的基骨、成对的枝骨、爪骨和槌骨,可不停运动磨碎食物。

兜甲:轮虫体表的一种结构。在轮虫躯干部体表的角质层特别增厚,因此称为兜甲,其上往往形成棘或刺,具有保护作用。

第9章环节动物门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为同律分节。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分开,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许多内部器官也

按体节排列。

刚毛:环节动物体壁上多着生刚毛,刚毛来自上皮内陷形成的刚毛囊,由其分泌的几丁质物质形成,受肌肉的牵引,刚毛可伸缩,是运动器官,另外,在生殖交配时有一定作用。疣足:环节动物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向外突出形成的扁平状物,分为背肢(背侧有背

须)和腹肢(腹侧有腹须),背肢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撑作用的足刺,背肢有一束刚毛,腹肢有两束刚毛。疣足不分节,具有游泳、呼吸、保护等功能。

次生体腔:内侧中胚层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分化成肌层和壁体腔膜,与表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具有体腔膜。

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称肾孔。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

担轮幼虫: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幼虫期,营浮游生活,幼虫体节不分节,具假体腔,为原肾型排泄系统,运动器官为口前纤毛环(原担轮)和口后纤毛环(后

担轮),体末尚有端担轮,神经索与表皮相连,经变态,身体后端分出体节,出

现真体腔,产生后肾,发育为成体。

寡毛纲(环毛蚓)

环带(生殖带):环毛蚓性成熟个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生殖带的形

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

砂囊:消化管中富含肌肉的囊,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是环毛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结构。

盲道:环毛蚓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使消化吸收面积增大,此盲道直到中肠为止。

盲肠:环毛蚓第ⅩⅩⅥ体节的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肠,它与肠腔相通,称为盲肠,既可扩大消化吸收面积,又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

多毛纲(沙蚕)

异沙蚕相:多毛纲沙蚕科的某些种类性成熟时,体后部因形成生殖细胞而发生形态变化(体节变宽,疣足扩大)转变为生殖节;体前部仍保持原来形状,不产生生殖细胞,

为无性节,这种现象称异沙蚕相。

群浮:当沙蚕性成熟时,在月明之夜,受月光刺激,能大量游向海面,群集一起,雄性排精,雌性放卵,在海水中完成受精,这种习性称为群浮。

蛭纲

血窦:在蛭类中,真体腔被葡糖状组织所填充,故受挤而缩小成管状的血窦,里面充满体腔液,血体腔系统代替血循环系统,血循环主要依靠侧管道壁肌肉收缩和蛭体运动来完成。

第10章软体动物门

贝壳: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因此软体动物又称贝类。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及少量壳基质,结构可分3层,从外到内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非均匀的,由于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表示出生长的快慢。

外套膜:由内脏团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外套腔。外套腔由内外两层上皮及中间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层上皮分泌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纤毛摆

动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

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在不同种类间各异,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晶杆:在河蚌(无齿蚌)等动物胃肠之间的一种结构,它是一个由具消化酶的胶状物质构成的圆杆状结构,从晶杆囊中伸出至胃内,晶杆囊壁纤毛的摆动使晶杆不停转动以搅拌食物,同时晶杆端部在胃液作用下软化并溶解,释放糖原酶消化食物。

围心腔:软体动物次生体腔的剩余部分,内有心脏,外有围心腔膜包围,一般位于内脏团背侧,有保护心脏、辅助循环和排泄的作用。

开管式循环:血液不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而是离开血管,直接渗入组织器官之间。

软体动物呼吸器官----水生:鳃(外套膜内表皮伸展而成,称为本鳃,中央具一长的鳃轴,

鳃轴是由外套膜或体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

和神经,鳃轴两侧有鳃丝。)----楯鳃,栉鳃,瓣鳃,丝

次生鳃:软体动物的本鳃消失后,代之以一种由身体皮肤形

成许多突起状的次生性的皮肤鳃,以便进行呼吸。

这种皮肤鳃有的分布在身体整个背面,有的分布在

身体的某一部位。

陆生:肺(由外套腔内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可直接摄

取空气中的氧。)

栉鳃:软体动物鳃的基本型,外套膜内表皮伸展而成,中央具一长的鳃轴,鳃轴是由外套膜或体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经,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成梳状。

瓣鳃:瓣鳃纲的呼吸器官,分为外瓣鳃和内瓣鳃,气体交换和辅助摄食,外瓣鳃的鳃腔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

面盘幼虫(缘膜幼虫):软体动物继担轮幼虫后的幼虫,担轮幼虫的口前纤毛环发育成缘膜

(面盘),即面盘靠其表面的纤毛运动,而在水中游泳,从面盘后的

体背的壳腺分泌贝壳,随着幼虫生长面盘退化,沉于海底变态而成

为成体。

钩介幼虫:淡水蚌类特有的,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受精卵由于母体鳃瓣分泌的粘液粘着,不会随水流排到体外去。受精卵逐渐发育而成小幼虫,这些幼虫都有两

个小壳,而且壳的侧缘都长着钩,身体的中央还长着一条很长的鞭毛绦,因为它

的贝壳上长着钩,故名。钩介幼虫成熟后通过蚌的排水孔排出体外,遇到鱼类就

钩在鳃或鳍上,鱼体受刺激形成被囊把幼虫包起来,幼虫开始寄生。

关于幼虫

多孔动物:两囊幼虫(中空幼虫)---钙质海绵纲的一种逆转现象

腔肠动物:浮浪幼虫

扁形动物:牟勒氏幼虫(涡虫纲)

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吸虫纲)

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绦虫纲)

假体腔线虫动物:直接发育

轮虫动物:生殖的周期性变化

环节动物:陆生和淡水种类(直接发育)

海产种类(担轮幼虫)

软体动物: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淡水蚌类为钩介幼虫)

棘皮动物:纤毛幼虫—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盘车)

瓣鳃纲

育儿囊:蚌类外瓣鳃的鳃腔。

鲍雅诺氏器:瓣鳃纲蚌类的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

凯伯尔氏器:瓣鳃纲蚌类的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

外。

头足纲

墨囊: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梨形小囊,即墨囊。囊内腺体可分泌墨汁,经导管由肛门排出,使周围海水成黑色,借以隐藏蔽敌。

鳃心:乌贼等头足类动物的入鳃血管在鳃基部膨大,并能够搏动,将血液送入鳃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茎化腕:软体动物头足纲二鳃亚纲雄性个体的8或10只腕中,有1只或1对腕茎化用来输送精子,称生殖腕。根据茎化腕可鉴别雌雄。

第11章节肢动物门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分为许多体节,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称为异律分节。

混合体腔(血体腔):节肢动物由中胚层按节形成成对的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

其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

官,囊内的真体腔因此和囊外的原始体腔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混合体

腔,腔内充满血液。

书鳃:“页鳃”,水生节肢动物鲎所特有的一种呼吸器官。在第2—6腹足外枝的基部后面有呼吸器官,由多数小叶组成,为薄叶状,像书页那样重叠着,在各叶上有血

管分布,与蜘蛛类所具有的书肺相似。

书肺:“肺囊”,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特有的呼吸器官,在蜘蛛腹部前方两侧,有一对或多对囊状结构,叫气室,气室中有15—20个薄片,由体壁褶皱重叠而成,像书的书页,因而叫“书肺”。当血液流过书肺时,与这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气管:陆栖节肢动物形成的一种呼吸器官,是体壁的内陷物,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也可直接从组织排放二氧化碳,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马氏管: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许多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淋巴中,能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

起由肛门排出。

直肠垫:绝大多数陆栖节肢动物直肠一部分内壁的皱襞状结构,有6个,能从将要排出的食物残渣中回收水分,并将其输送到血体腔内,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中肠突出物:陆生节肢动物储存养料的结构。

甲壳纲

胃磨:软甲亚纲内大型种类的胃特别发达,胃内面的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齿等,用来研磨食物的结构,称胃磨。

排氨型代谢动物:甲壳动物不同于一般动物,其蛋白质代谢的最终氮废物大部分为氨,只一小部分是尿酸和尿素,故名。

平衡石:位于无脊椎动物的平衡胞和脊椎动物前庭囊内的一个分泌物。脊椎动物的也叫耳石,碳酸钙,体位移动,耳石对听斑和听嵴的压力引起变化,内淋巴液的压力也随之改

变。

无节幼体:甲壳动物最典型的幼虫,身细小,呈卵圆形或圆形,不分节,有一个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附肢3对,即2对触角和一对大颚,这3对附肢的机能都尚未分化。

蛛形纲

纺器:蛛形纲动物的特征性结构,呈指状,位于腹部腹面后端或中部,通常共3对,分别称为前、中、后纺器。

筛器:蛛形纲有些种类在前后纺器之间有一横板状筛器,筛器由一对腹肢演变而来,有很多纺管。

栉器:位于蛛形纲种类第四对步足的后跗节背面,由一列或两列朝向一方弯曲的刚毛组成,用来梳理由筛器纺出的蛛丝。

脚须器:雄蛛的一对脚须末部特化而成,作为交接器官,用来储精和受精。

昆虫纲

孵化:昆虫在胚胎时期,受精卵在卵壳内发育成胚胎,胚胎随后脱壳而出,成为幼态昆虫的过程。

若虫(稚虫):胚胎在卵内充分发育,孵化时幼虫和成虫无多大区别,经过不完全变态,即可发育成幼虫,这种幼态昆虫称为若虫或稚虫。

变态: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是胚后发育的一种特殊的发育形式。

不完全变态:又称为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有翅亚纲外翅部除蜉蝣目外的昆虫)

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阶段,这类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有翅亚纲内翅部昆虫)

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若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羽化:昆虫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蜕皮,在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中为若虫的最后一次蜕皮,在完全变态的昆虫中,则为蛹的一次蜕皮。

蛹化(化蛹):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或现象。

外激素:由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所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或抑制两个方面的作用。

咽侧体:昆虫的内分泌器官,位于体前端两侧,能合成分泌保幼激素,调节昆虫的生长和发育。

第13章棘皮动物门

水管系:棘皮动物特有,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进入循环。水管系包括环管、辐管和侧管。

管足: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由次生体腔特化形成的管道,有开口与外界相通,辐管两侧伸出的侧管连于伸出体表的管足,管足具有运动、呼吸和摄食功能。

帖德曼氏体:位于环管上间步带处,是一种特殊的小型不规则的腺体组织,,内腔含有体腔细胞,可能产生变形细胞。

围血系统:包括生殖窦和环窦两部分,为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而成。生殖窦位反口面体盘的体壁下方,为一五边形管。环窦位口面,口的周围,环管之下为一圆形管。各

血管均位于各血窦内,因此称为围血系统。

皮鳃:海星纲种类从骨板间突出的膜质泡状突起,外覆上皮,内衬体腔上皮,其内腔连于次生体腔,有呼吸和使代谢产物扩散到外界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提灯:海胆纲多数种类口内具结构复杂的咀嚼器,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称为亚里士多德提灯。

呼吸树(水肺):海参的特有的呼吸器官,是泄殖腔末端分出一对分支的树状结构,受刺激时,可从肛门射出,抵抗和缠绕敌害,之后可以再生。

居维尔氏器:盲管状,有排泄功能,海参纲。

石灰环:海参的特有结构,围绕食管,由5个辐片和5个间辐片构成,各辐片前端有孔或凹痕,辐水管和辐神经由此通过。

第15章脊索动物门

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脊索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

种类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咽鳃裂仅在胚

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尾索动物(被囊动物):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

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

背板和内柱: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侧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称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

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黏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

柱向前推进,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可逆式血液循环:柄海鞘具有的特殊的血液循环。即心脏收缩有周期性间歇,当它的前端连续搏动时,血液不断地由鳃血管压出至鳃部,接着心脏有短暂的停歇,容

纳鳃部的血液流回心脏,然后于其后端开始搏动,将血液注入肠血管而分

布到内脏器官的组织间。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逆行变态:柄海鞘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

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

逆行变态。

头索动物: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又因头部不明显,缺乏

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狭心动物:文昌鱼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但无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故名。

居维叶氏管:文昌鱼循环系统中,左、右前主静脉和两条后主静脉的血液全部汇流至一对横行的总主静脉,称居维叶氏管。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名。

第16章圆口纲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故名。

单鼻类: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开口于两眼中间的稍前方或吻端,故名。(单孔类:即原兽亚纲)

鳃笼(鳃篮):圆口纲具有的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特殊结构。由9对细长弯曲的软骨条和4对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与其

他脊椎动物的咽弓不同源。

角质齿: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齿,见于七鳃鳗口漏斗的壁上及舌上,用于刺破鱼的体表。脱落后可以再生。也见于两栖类的蝌蚪及单孔类的胚胎时期。

鳃囊:圆口纲特有的结构,位于内鳃孔和外鳃孔之间呈球形的构造,囊的背、腹、侧壁上均着生有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囊鳃类:即圆口类,它们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位于鳃囊中,故名。沙隐虫:七鳃鳗的幼体,其摄食和生活方式与文昌鱼相似,经过3—7年后,于秋冬之际经过变态成为成体。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

动物学 1.意义: ●包囊形成生物学意义(原生动物)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扁形)●中胚层形成的意义(扁形) ●更换宿主的意义(原腔) ●分节的意义(环节) ●初生体腔形成的意义(原腔) ●次生体腔形成的意义(环节) ●上下颌出现的意义(鱼纲)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爬行纲) ●恒温的意义(鸟纲) ●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 ●脊索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适应: ●涡虫自由生活的适应(扁形) ●寄生生活的适应(原腔)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特征(节肢) ●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鱼纲) ●鸟类进步性特征(鸟纲) ●鸟对飞行生活的适应(鸟纲) ●哺乳类进步性的特征(哺乳) 3. 有害昆虫的控制 4.名词: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中生动物(2) ●原肾管(2) ●后肾管 ●马氏管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2) ●生物发生律(2) ●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 ●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2) ●次生性辐射对称 ●初生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 ●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 ●鲍雅诺式器

●韦伯式器 ●双重呼吸 ●吞咽式呼吸 ●马鞍型椎体 ●逆行变态 ●多态现象 ●胚层逆转 ●洄游(2) ●迁徙 ●哈佛式骨板 ●梯形神经体统的结构特点●链状神经系统 ●神经网 ●书鳃 ●书肺 ●外骨骼 ●担轮幼虫 ●卵胎生 ●次生腭 ●腔上囊 ●反刍 分子生物学 名词: 复制 ●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 ●模板链(反意义链) ●非模板链(编码链) ●RNA复制 ●复制叉 ●复制眼8结构 ●前导链 ●冈崎片段 ●后随链 酶(复制) ●DNA聚合酶 ●解旋酶 ●拓扑异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 ●DNA连接酶 ●引物酶及引物体 转录 ●转录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完全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前期发育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伸出许多褶皱嵌入母体子宫,形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营养,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呼吸:两栖纲特殊的呼吸方式。吸气时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咽腔。然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当口底下降,废气借肺的弹性回收再压回口腔。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并减少失水,带呼气时借鼻孔张开而排出。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有利再苏醒活动。 羊膜卵:是有卵壳、羊膜、绒毛膜、尿囊等组成。为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的发育。 羊膜: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周围的表层膜向上两个地方发生皱褶,这种皱褶不断扩大,向上的皱褶从底部包上去,最后两侧边缘打通,内层保住胚胎称为羊膜。 颞孔:是爬行动物的头颅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借相邻骨块的缩小或者消失而形成),是咬肌的着生部位。可增加咬肌的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胸腹式呼吸:爬行动物借助肋间肌和腹壁肌肉运动升降肋骨而改变胸腔大小,从而使气体进入肺部,完成呼吸。 鳞式: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由埋在皮肤内的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为侧线鳞,分类学上用鳞式表示鳞片的排列方式。鳞式为: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 新脑皮:爬行动物在大脑表层的新皮层开始聚集成神经脑细胞层,即为新脑皮。 迁徙: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半球之间。 愈合荐椎:由最后一枚胸椎,全部的腰椎、荐椎以及前几枚尾椎愈合为鸟类特有愈合荐椎。它与腰带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上不行获得支撑体重的坚实之家。 双重呼吸:在鸟肺中,无论是呼气时或吸气时均有新鲜气体通过微气管并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教皇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三重调节):鸟类不仅能调节眼球晶体的凸度,还能调节角膜的凸度和改变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这种眼球的调节方式成为双重调节。 早成雏:鸟类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交配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8、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14、椿象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蜜蜂和蚂蚁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15、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在后肠具有对水分和盐分进行重吸收功能的是直肠垫。 1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17、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doc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一、名词解释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 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 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 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 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 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 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 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 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 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 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与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无脊椎动物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故称皮肤肌肉囊。 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 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双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辐射轴,彼此互成直角,形式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的过渡型。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其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 这种消化方式。 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循环腔通向体外的口既是口又是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分节现象: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普通动物学 名词解释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名词解释2012/12/23 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1.物种: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 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 的子代不育。 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孤雌生殖:2.无性生殖方式之一。个体。如轮虫。 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 3. 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 顶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 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 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世代交替:某些动物的生理现象之一。在 动物的生殖过程中,有性4. 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交替 出现的现象。如薮 枝螅。 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的皮肤褶向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殊结构。5. 下延伸而成,像外衣一样包在内脏团外面。如乌贼。 6.马氏管: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来源于内胚层,是中肠后部 伸出的一对或两对向前伸并且分支的细管,浸泡在血液中,吸收 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肠内,经肛门排出体外。如蝗 虫。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形成刺丝囊,由间细胞形成,具刺丝,位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于刺丝囊中。如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粘性刺丝囊。 8.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 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中。如变形虫。 9.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如变形虫。 10.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 而迅速的重演。 11.接合生殖:有性生殖方式之一。两个体接合,细胞膜愈合,细胞 质形成原生质桥,彼此互换小核的一部分,然后分成两个 小体。如大草履虫。 12.中间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有些寄生虫的幼体在进入终末寄主 以前所寄生的动物。如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寄主。 13.终末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某些寄生虫发育成为成虫时所寄生 的寄主。如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寄主。 14.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原肾管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就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就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与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与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5、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