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免疫抑制患者肺部感染特点

免疫抑制患者肺部感染特点

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策略PDF

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策略 第九七医院 (徐州221004) 陈复兴综述 南京军区总医院 武建国审校 [摘 要] 病毒逃避免疫监控主要通过干扰对病毒抗原肽的加工和提呈,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免疫调节分子与机体具有源的细胞因子和受体来破坏抗病毒细胞因子网络,干扰病毒感染细胞凋亡和N K细胞杀伤功能等方式进行。 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随着分子病毒学和分子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病毒肽的加工,提呈机理和对作为免疫调节的病毒基因产物的鉴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仅对病毒逃避免疫策略作一简要综述。 1 病毒对M HC 类分子限制性抗原形成提呈途径的干扰 病毒对M HC 类分子限制性抗原提呈的干扰是全程性的。病毒抗原肽产生的第一步是病毒蛋白在胞质中经蛋白酶水解复合物(主要是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EBV编码的一种含GL y2A la的EBNA21蛋白可反复干扰蛋白酶体的蛋白水解[1]。而人巨细胞病毒(HC M V)感染的细胞表达的病毒磷蛋白PP65则可抑制HC M V特异性T T细胞表位的产生,这些都是干扰病毒抗原肽的产生[2]。单纯疱疹病毒(H SV) 、 型编码的多肽I CP47是一种即速早期基因产物,可与肽运载体TA P复合物上的单个肽结合位点进行竞争性结合,从而干扰肽的运转[3]。腺病毒12直接抑制TA P1和TA P22转录基因表达。通常病毒抗原肽经TA P转运至内质网腔内与重新组装的M HC 分子结合,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而被CD8+T细胞识别,在此过程中,腺病毒E3219K 型膜糖蛋白还通过内质网回收信号将 类分子阻留在胞浆尾部[4]。HC M V的U S3产物能与在内质网中的 类分子结合,并使分离。小鼠巨细胞病毒(M C M V)的m l52基因产物gp40则使 分子滞留在高尔基体内[5]。HC M V的二种产物U S2和U S11二者均能与应被称为离位(dislocati on),它是经一新生链插入内质网膜所致[6]。使 类分子滞留在内质网内分子还有H SV表达的I CP47,在H SV感染细胞中能迅速对 类分子产生作用,因此很少能在血清学阳性患者体内分离出H SV特异性CD+8CTL[7]。在H I V感染的细胞,它的V p u 产物在 类分子从内质网转运出之前,即可消除 类分子的表达[8]。 类分子既可留存于内质网,也可将其从内质网中清除,但即使它已表达于细胞表面时,某些病毒也能妨碍和更改它的功能。如M C M V编码的糖蛋白gp34与已装配好的 类分子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表面,使细胞毒淋巴细胞(CTL)不能有效地识别[9]。细胞 类分子内化是避免T细胞识别的一个生存策略。H I V N ef蛋白与衔接子复合物A P2 2作用后,可以促进CD4和 类分子的内吞,因此使 类分子限制性杀伤失去目标[10]。而腺病毒编码的E a基因和疱疹病毒编码的U L41基因均可下调 类重链的转录[7]。 2 病毒对M HC 类分子限制性抗原提呈途径的干扰 M CH 类限制性抗原提呈大都集中在内吞途径。内吞体和溶酶体内蛋白酶水解内化的蛋白抗原,产生适合与 类分子提呈的肽片段。多肽与 类分子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后被CD+4T T细胞识别。某些病毒能操纵 类分子的转录,如HC M V感染的细胞的JA K ST ST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受到一定损害,无法上调 类分子的表达[11]。一些病毒能直接或通过控制细胞因子产生干扰内吞途径,如EBV编码的同源性I L2100通过抑制 类分子从细胞内到细胞表面的循环而阻止 类分子在 — 9 1 —  1999年6卷1期

免疫系统进化的压力来自哪儿

免疫系统进化的压力来自哪儿?为什么? 答:免疫系统进化的压力来自于动物的进化,因为免疫系统是极其复杂的。不管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存在着宿主对外来人侵者的防御和修复自身组织损伤的机制。然而在元脊椎动物的成员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机制是属于自然免疫性,是先天的特性。机体对各种外来的侵染物的反应没有特异性。反应的效应大多类似于吞噬作用。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分泌一些可溶性分子来结合或溶解入浸的微生物。然而随着脊椎动物的进化发展,它们的免疫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它除了表现出类似无脊椎动物的自然免疫性的机制之外,还突出地表现出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随着脊椎动物的进化,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B细胞与T细胞),专门的淋巴器官等相继出现,最后表现出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所具有的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及细胞免疫应答。由此可以看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虽然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表现出它们各自的免疫应答特性,然而又表现出非常重要的差别。高等的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是由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各种各样变异体组成的。在蛋白分子水平上有免疫球蛋白基因家族的Ig,MHC—I,MHC—Ⅱ,TCR及其他许多细胞表面分子家族成员。在细胞水平上,有来自多功能干细胞谱系的一系列细胞及细胞亚系,如B细胞和T细胞及其亚系、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各种辅助细胞等。这些细胞之间大都有着特异的协同及制约关系。(一)、脊椎动物的免疫进化 脊推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在免疫进化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就出现了淋巴样组织。随着免疫系统的进化,淋巴组织和器官以及各种免疫细胞和分子逐步出现和完善,到哺乳动物免疫系统达到最完善的程度。 一、低等脊椎动物的淋巴样组织 1.原始的淋巴样组织 淋巴系统是产生及储存淋巴细胞及其他血细胞的场所。在最低等脊椎动物无颌类中只有肠系淋巴组织,这种组织在无脊椎动物的纽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也偶而出现过。到有颌类的软骨鱼开始出现原始的胸腺和脾脏,到两栖类开始出现骨髓。在高等脊椎动物中有完善的淋巴组织和细胞。如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以及广泛分布的肠系淋巴组织。骨髓在解剖上与其他淋巴器官是分开的;然而在较低等的脊椎动物中,如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等的淋巴组织与髓样组织是混合的。 2.鱼类的淋巴髓样组织 在鱼类中虽然有了淋巴髓样组织,但较低等的软骨负类八目鳗中还没有真正的胸腺,只有原始的脾脏。在较高等的真骨鱼中有原始型的肝、脾和肾中有丰富的黑素—巨噬中心。这是鱼类淋巴髓样组织的重要特征。在黑素—巨噬中心里充满大量色素,如血铁黄素(haemosiderir),蜡质(ceroid),黑素(melanin)以及脂卵丝霉褐素(lipofusin)。有人认为这种黑素—巨噬中心的结构类似高等动物原始类型的“发生中心”。这种原始型的发生中心最早发现于鸟类的淋巴样组织中。在鱼类的黑素—巨噬中心里积累的色素可能与脂肪有关,通过脂肪氧化形成脂卵丝霉褐素。 3.两栖类的淋巴样组织 骨髓最早出现在两栖类,而且是在较高等的无尾两栖类。通常用无尾两栖类爪蟾(Xenopus laevis)和美洲豹蛙(Rana piens)作为变温动物有淋巴样组织结构特征的代表。无尾两栖类除淋巴结之外,其他淋巴器官都已出现。这些器官的情况如下: (1)胸腺:成蛙的胸腺位于皮下,中耳后方。胸腺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快速增殖的皮质部淋巴细胞对辐射非常敏感。有证据表明变温动物的胸腺能产生有T细胞功能的淋巴细胞。在胸腺的髓部有几种基质细胞。胸腺中还发现肌样细胞(myoid dells)。这类细胞在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中都有。但在两栖类中只在部分种类中存在。胸腺中的肌样细胞能促进组织液的循环或可能提供自身抗原,以训练T细胞使其对自身抗原发生耐受性。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护理

肺炎的护理 一、概念 肺炎是指发生在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 二、临床症状 病人呈急性热病容、气急、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及胸痛。 三、护理目标 1、维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身心健康 3、维持足够的营养和体液 4、预防感染 四、诊断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痰培养 3、血和胸腔积液培养 4、X线胸片检查 5、CT、MRI检查 五、并发症 可并发肺水肿、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六、护理措施 1、活动根据病情决定活动方式 2、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护理 3、发热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四小时测量一次,必要时增加次数;②保持室内环境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流通;③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1000~2000)ml/d,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检测患者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保持大便通畅;④做好物理降温的护理;⑤根据医嘱正确使用退热药,用药后观察降温效果;⑥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同时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4、呼吸道管理①有缺氧症状的患者给予吸氧,做好吸氧护理;②戒烟;③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教会有效咳嗽的方法;④痰液粘稠者给予CPT(胸部物理治疗)和雾化吸入,按医嘱给予化痰药;⑤剧烈刺激性干咳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咳药。 5、胸痛护理根据患者胸痛的不同程度按医嘱给予不同止痛药,用药三十分钟后观察用药效果。 七、重症肺炎的护理 1、生命体征的检测;

病原微生物侵染宿主及宿主防御机制

病原微生物侵染宿主及宿主防御机制乔振国 (2008级生物技术系内蒙古科技大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病原菌胞内寄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现对病原微生物胞内寄生的侵袭途径、胞内环境、不同病原体胞内生存致病的特点以及宿主防御机制以及免疫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吞噬作用诱导内吞和吞噬主动侵入固有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The Mechanisms of Pathogens Infecting and the Host Defense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the research of intracellular parasitism in pathogens are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reciated.Now,we make a overview about the path which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vade into the host cell,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 th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athogens, the mechanism of defense in the host cell and the research of immunology. 【Keyward】phagocytosis phagolysis Induced endocytosis and phagocytosis Active intrusion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病毒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的机理

病毒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的机理 先天性免疫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激活获得性免疫的基础,在宿主清除病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病毒感染细胞后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毒入侵,进而产生干扰素(IFN)和一系列细胞因子来抵抗或清除病毒;同时,病毒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宿主细胞中生存,进化了多种可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 病毒逃逸免疫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主要有病毒逃逸:抗病毒细胞、抗病毒分子和抗病毒信号通路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主要与获得性免疫反应相关,后两个层面与先天性免疫相关,且均涉及到IFN的合成与作用。 病毒入侵宿主后首先是PRRs识别病毒核酸,募集特异性的信号接头蛋白,从而激活转录因子IRF3和IRF7,促使IFN-Ⅰ的合成;IFN-Ⅰ随后激活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产生干扰素相关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上述任何一个过程出现问题,均可能导致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继而病毒可能在宿主内存活而形成持续性感染。 IFN不仅可发挥抗病毒作用,保护邻近细胞不受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的病毒可扰乱IFN-Ⅰ的产生、抑制IRF7的功能,最终使其逃逸IFN-Ⅰ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ISGs是IFN-Ⅰ作用于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而产生的,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它可中断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有的病毒感染宿主后,可下调JAK1,最终阻碍JAK-STAT信号通路、阻碍IFN-Ⅰ功能的发挥而使病毒得以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和扩散。 病毒还可通过干扰受感染细胞的凋亡、干扰NK细胞功能等方式,逃避机体的免疫监控。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虽含有病毒基因组,但不表达病毒蛋白;某些病毒基因组不断突变引起病毒肽氨基酸的改变,影响Ⅰ类分子与其结合、诱导记忆抗病毒CD8+CTL的缺失等。 补充: 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免疫逃逸可能是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发挥作用。 第一,病毒自身的蛋白酶直接对宿主细胞中信号通路上蛋白信号或细胞分化所需蛋白信号的降解而阻碍这些蛋白信号发挥作用。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作业1 选择题 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 简答题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类型。 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含量高,作用强 无免疫调理作用 半衰期短 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完整word版)肺部感染性疾病习题+答案解析

肺炎练习题 1.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是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真菌 E 立克次体 答案:A 解析:细菌性肺炎最常见。 2.院内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 A 真菌 B 病毒 C 耐药金葡菌 D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 E 肺炎球菌

答案:D 3.院外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 A 肺炎克雷白杆菌 B 流感嗜血杆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肺炎球菌 E 支原体 答案:D 4.下列哪种肺炎可呈爆发性流行 A 肺炎球菌肺炎 B 肺炎支原体肺炎 C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 D 军团菌肺炎 E 金葡菌肺炎

答案:D 解析:非典型性肺炎: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5.肺炎球菌肺炎的抗生素治疗停药指标是 A 热退停药 B 热退3天 C 热退5~7天 D 症状体征消失 E 胸片病变消散 答案:B 6.肺炎球菌的主要致病作用在于 A 产生毒素 B 产生溶血素 C 产生杀白细胞素 D 产生组织坏死物质 E 荚膜对组织的侵袭力 E

7.肺炎球菌肺炎痊愈后,一般肺部常遗留什么样的病变 A 轻微肺纤维化 B 局限性肺气肿 C 局部机化性肺炎 D 小囊肿 E 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E 8.下列哪项不是促进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病增多的因素 A 抗肿瘤化疗 B 辅助呼吸 C 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D 营养不良 E 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 答案:D 解析: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扩最有效的药物、副作用大,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应用均能降低免疫力,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等均能增加细菌接触和吸入机会,大量抗生素应用是细菌耐药因

素之一。 9.下列哪项对肺炎球菌肺炎的诊断最有价值 A 高热、咳铁锈色痰 B 白细胞升高,核左移,胞浆有中毒颗粒 C 胸片大片均匀致密影呈肺叶或肺段分布 D 肺部湿性啰音 E 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E 10.哪种肺炎容易并发脓气胸 A 肺炎球菌肺炎 B 支原体肺炎 C 病毒性肺炎 D 克雷白杆菌肺炎 E 葡萄球菌肺炎 E 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易使肺形成空洞的致病菌。 11.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突出症状是什么

细菌的致病性和宿主的免疫性习题----免费

细菌的致病性和宿主的免疫性 一、选择题 A型题: 1.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体是 A.病人 B.物品 C.医务人员 D.节肢动物 E.空气 2.阴性趋化作用是指吞噬细胞 A.不能游走 B.能游走但不能吞噬 C.向相反方向游走 D.不能释放溶酶体酶 E.能吞噬但 不能杀菌 3.胞内感染菌是指感染机体的细菌 A.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B.须在细胞内完成发育阶段 C.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宿主细胞 内 D.通常引起潜伏感染 E.不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4.Shwartzman反应的机制是 A.变态反应 B.毒素杀细胞作用 C.DIC D.机体神经功能紊乱 E.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 5.在吞噬细胞MPO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 A.髓过氧化物酶 B.溶菌酶 C.蛋白酶 D.脂酶 E.过氧化氢 6.对革兰阳性细菌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效应的免疫因素是 A.补体 B.溶菌酶 C.乙型溶素 D.巨噬细胞 E.嗜中性粒细胞 B型题: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白喉毒素 C.破伤风痉挛毒素 D.霍乱肠毒素 E.肉毒毒素 7.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8.作用于呕吐中枢致呕吐 9.抑制胆碱能运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10.活化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 A.引起发热反应 B.对人体不致病 C.正常情况下对人不致病 D.对溶菌酶高度敏感 E.在 特定条件下可致病 11.革兰阳性病原菌12.革兰阴性病原菌13.非病原菌14.正常菌群 C型题: A.调节免疫功能 B.激活补体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5.外毒素16.内毒素 A.革兰阳性细菌 B.革兰阴性细菌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7.产生类毒素18.进入机体后可直接激活补体19.可引起特异性抗毒素免疫应答 K型题: 20.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是 ①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②分泌某些体液免疫因子③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④形成特异 性免疫记忆 21.胎盘屏障的组成是 ①星状胶质细胞②子宫基蜕膜③脉络丛④胎儿绒毛膜 2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原因是 ①菌群失调②细菌毒力变异③细菌耐药性变异④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3.检测样品中内毒素的试验是 ①中和试验②鲎试验③Shwartzman反应④家兔致热试验 二、填空题 24.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九大”系统之六——免疫系统

人体“九大”系统之六——免疫系统 人体“九大”系统之六——免疫系统 转载▼ 【【人体免疫系统概况】】 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是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的总称。主要包括淋巴器官(骨髓、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等)、其它器官(主要指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免疫分子(主要指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抑制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

体。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一代,而且不同种的生物免疫系统有差异。 然而,免疫系统功能的失调也会对人体极为不利:人体的识别能力异常容易导致过敏现象的发生(使用某种食物、注射药物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反之则会引起反复感染;人体的自我稳定能力异常,会使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细胞作出反应,引发自身免疫疾病,诸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人体的免疫监视的功能降低,如同失去了一位“警卫员”,使肿瘤有了可乘之机。 【【免疫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一、免疫器官 1、骨髓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肋骨等扁骨的红髓。 功能如下: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肺部感染性疾病习题+答案解析教学文案

肺部感染性疾病习题+ 答案解析

肺炎练习题 1.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是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真菌 E 立克次体 答案:A 解析:细菌性肺炎最常见。 2.院内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 A 真菌 B 病毒 C 耐药金葡菌 D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 E 肺炎球菌

答案:D 3.院外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 A 肺炎克雷白杆菌 B 流感嗜血杆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肺炎球菌 E 支原体 答案:D 4.下列哪种肺炎可呈爆发性流行 A 肺炎球菌肺炎 B 肺炎支原体肺炎 C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 D 军团菌肺炎 E 金葡菌肺炎

答案:D 解析:非典型性肺炎: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5.肺炎球菌肺炎的抗生素治疗停药指标是 A 热退停药 B 热退3天 C 热退5~7天 D 症状体征消失 E 胸片病变消散 答案:B 6.肺炎球菌的主要致病作用在于 A 产生毒素 B 产生溶血素 C 产生杀白细胞素 D 产生组织坏死物质 E 荚膜对组织的侵袭力 E

7.肺炎球菌肺炎痊愈后,一般肺部常遗留什么样的病变 A 轻微肺纤维化 B 局限性肺气肿 C 局部机化性肺炎 D 小囊肿 E 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E 8.下列哪项不是促进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病增多的因素 A 抗肿瘤化疗 B 辅助呼吸 C 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D 营养不良 E 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 答案:D 解析: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扩最有效的药物、副作用大,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应用均能降低免疫力,辅助呼吸、气

管插管等均能增加细菌接触和吸入机会,大量抗生素应用是细菌耐药因素之一。 9.下列哪项对肺炎球菌肺炎的诊断最有价值 A 高热、咳铁锈色痰 B 白细胞升高,核左移,胞浆有中毒颗粒 C 胸片大片均匀致密影呈肺叶或肺段分布 D 肺部湿性啰音 E 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E 10.哪种肺炎容易并发脓气胸 A 肺炎球菌肺炎 B 支原体肺炎 C 病毒性肺炎 D 克雷白杆菌肺炎 E 葡萄球菌肺炎 E 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易使肺形成空洞的致病菌。

肺部感染病人的护理查房文档.doc

肺部感染病人的护理查房 病史概述: 患者, 1 床余良云,男性,76 岁,退休,因发热、咳嗽、咳痰、神志障碍10 余天,再发加 重伴气促 4 天入院。入院体查:T38 ℃, P99 次 /分, R42 次 /分 Bp170/86mmHg,神志呈浅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 ,对光反射迟钝,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双下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散在痰鸣音及极少量干性罗音,双下肢稍浮肿。骶尾部有一2×3cm2不明压疮,辅助资料:我院CT 示肺部改变,考虑肺部感染,胆囊结石,头颅CT 示皮层下动脉硬化型脑病,血气 示: PH 7.475 , Pco2 ,24.4mmHg P02 33mmHg HCO3 18mmol/l BE-5.8mmol/l,SO2 70%,血生化示:k+2.7mmol/l,Na+150mmol/l,BUN(尿素氮)18.1mmol/l,Cr(血肌酐)231.1mmol/l,GLU (血糖) 24.63mmol/l血常规: WBC 6.47×109/L、N(中性粒细胞)92.31% 、 L (淋巴细胞)3.62%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I 度房室传导阻滞,T 波异常,右房增大。 入院诊断:1、肺部感染 2、 2 型糖尿病 3、高血压病( 3 级)极高危组 4、脑梗塞后遗症期 5、低钾高钠血症 诊疗计划: 1 完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气,痰培养+药敏等相关检查。 2应用哌拉西林抗感染,予以氨茶碱、地塞米松解痉平喘、盐酸溴已新化痰,沐舒坦雾化吸 入化痰,雷米替丁( 6 月 22 号停止)护胃于补液等对症处理。 3 告病危,监测生命体征Q1H ,记 2 4 小时出入量 4 胰岛素 6U 皮下注射于早、中、晚餐前,KCL20ml 注入 Q4 h. 4 予以留置胃管 (于 24 号拔出)尿管 5请心内科、神经内科会诊。 二病情简介: 6 月 21 日入院当天 :检查结果回报: WBC16.82g/L N 90.7% 、 L5.4% ,提示感染;血气分析示 PH 7.595 , Pco2 31.7mmHg P02 36mmHg HCO3-30.5mmol/l BE-8.9mmol/l , SO2 77.7% , 提示代谢性碱中毒、Ⅰ型呼吸衰竭;凝血功能正常;肝功能示: TB (总胆红素)27.1mmol/l DB(直接胆红素)14umol/l稍偏高,考虑感染可能性大;电解质示 K+2.36mmol/l Na+153.9mmol/l提示低钾高钠血症;肾功能示 BUN17.1mmol/l Cr185umol/l提示肾功能不全,考虑糖尿病肾病可能性大;CRP ( C 反应蛋白) 22.21mg/ml, 提示感染,且疾病处于活动期。因无法进食,大小便失禁,予以留置导尿管胃 管,予以鼻饲补钾。 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患者意识障碍导致咳嗽无效,不能咳嗽有关 2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4潜在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清理呼吸道无效 相关因素:与患者意识障碍导致咳嗽无效,不能咳嗽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意识改变,能咳出痰液 1)环境:维持合适的室温( 18-20 ℃)和湿度( 50 % -60 %)以充分发挥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 能,注意通风。 2) 饮食的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每天饮水1500ml以上,足够 肺部感染病人的护理查房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学设计 李耀军盂县第三中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重点落实两个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免疫调节的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疫苗等知识,学生在生活中也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和调查身边有关免疫的应用和例子;上课时合理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比例,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概念图等手段使得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生动化,并通过列表、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对比和总结。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又一个调节机制,尤其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一节中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正确看待强化麻疹疫苗接种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中出示相关配套的图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采用图解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逐步形成生命活动平衡协调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虽然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细胞、抗体、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知识整体比较抽象,过程复杂,本节课在重温三

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解释艾滋病的死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2)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3)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以全面“抗击麻疹病毒”为线索,通过阅读、梳理、比较、概括、表述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热点问题,强调疫苗接种和预防艾滋病问题,提升分析判断、防范疾病的意识。 (2)立足生活习惯的实际,设置增强免疫力的“头脑风暴”活动,提升自觉增强免疫力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展示:麻疹患者的照片介绍:麻疹的症状、危害。

呼吸内科高级职称辅导:免疫宿主受损(ICH)的肺部感染(肺的知识)

第三章免疫宿主受损(ICH)的肺部感染 一、ICH肺部感染病原体类型 细胞免疫受损的肺部感染以细胞内寄生菌为主。体液免疫受损的以细胞外寄生菌为主。 1、粒细胞缺陷:⑴粒细胞减少:化疗或移植易减少,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骨髓移植时除上外还有肺孢子菌和巨细胞病毒。⑵功能异常:高IgE综合征时趋化障碍主要病原体是金葡、嗜血流、肺链。氧化杀伤异常则以金葡、克雷白、假单胞为主。粒缺(低于500/mm3)并发VAP时G-(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2、细胞免疫缺陷:如淋巴瘤、放化疗、器官移植等易感病原体⑴细菌如李斯特菌、军团菌、分支杆菌、奴卡菌;⑵真菌如念珠菌、曲霉、隐球菌、肺孢子菌等;⑶病毒如主要是疱疹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⑷原虫如弓浆虫。 3、体液免疫缺陷:补体缺乏如免疫球蛋白缺乏,对荚膜抵抗力下降,缺乏调理,IgM形成减少,易导致肺链、嗜血流、大肠B、金葡菌等感染。 4、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损:寄植菌或耐药菌侵入。如金葡、表皮、铜绿等。

二、ICH肺部感染的诊断: 1、免疫机制受损的认定继发性免疫损害多有明确基础疾病和(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史,不难确定。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常提示免疫防御机制缺损,发病晚,至青年期才出现症状,但反复发作是其特点。凡中青年患者的"奇特"感染可能HIV感染和AIDS,都应检测HIV。 2、临床表现 ⑴I CH肺炎总体特点:①起病大多隐匿,但可速至极期。②高热很常见难复正常。③咳嗽少见多属干咳,胸痛不常见。④病变大多为双侧性,实变征象少见%。肺不张可以是感染的一种早期或唯一征象。⑤同属细胞免疫损害如AIDS与非AIDS免疫损害患者前者起病隐潜而治疗反应慢,肺孢子菌数量多,复发率高。⑥真菌性感染的炎症反应通常较细菌性感染为弱。常有症状与体征分离。 ⑵病因与鉴别诊断线索①ICH的肺部浸润、发热鉴别诊断的最主要线索:病灶出现与病情进展迅速程度;胸部X线征象(ICH首选检查方法,但CT则更为准确)。以及PO2稳定程度。②需鉴别的常见非感染性病因:放射性、药物性损伤、肿瘤性浸润、肺栓塞、肺泡出血等。 3、病原学诊断

微生物学理论: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机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而获得。其作用并非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故称非特异性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的屏障作用,①机械阻挡;②分泌杀菌物质;③正常菌群的拮抗。 血-脑脊液屏障:是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主要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吞饮作用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脊髓屏障尚未发育完善,因此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组成,此屏障可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妊娠3个月内,此屏障尚未完善,若母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则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或死胎。 (二)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种类: ①大吞噬细胞,包括血中的单核细胞、组织中巨噬细胞; ②小吞噬细胞,主要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2.吞噬和杀菌过程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 ①识别与结合:吞噬细胞识别病原微生物并结合; ②吞噬:形成吞噬体; ③消化:吞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经溶酶体内的活性酶的依氧或非依氧机制发挥杀菌作用。 3.吞噬作用的结果 ①完全吞噬;②不完全吞噬:病原菌虽被吞噬但不能被杀死,并在吞噬细胞中受到保护,可通过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部位引起病变。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伤寒沙门菌等胞内寄生菌。 (三)非特异性免疫分子包括的物质 在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存在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菌作用的可溶性分子,主要的有:①补体;②溶菌酶;③急性期蛋白。 1 2 下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