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寓意/主旨】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写作特点】

结构独特。《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修饰巧妙。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胜。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

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石钟山记》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记: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写作特点】 这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是一篇具有某些论说文特点,特别是驳论文特点的游记。说它具有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的某些特点,是因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摆出靶子,并从逻辑上对李说作了初步的反驳;接着用亲访石钟山耳闻目见的事实,证实并补充了郦说,推翻了李说,使形象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中心论点。交代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说理透辟,文笔流畅。 【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同“叩”) 2、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 3、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 【词类活用】 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B.名词做动词: 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噌吰如钟鼓不觉 钟鼓:敲钟击鼓 磔磔云霄间 磔磔:磔磔地叫 C.形容词作动词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D,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浅深浅深:深度E.名词做状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 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事不目见耳闻 目:用眼睛;;耳:用耳朵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 【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 下临深潭(面临) 所在皆是也(这样) 适临汝(往) 因笑谓迈曰(于是) 余固笑而不信也(当 然,固然) 绝与向噌洪者相应(先 前)(应和) 笑李渤之陋(浅陋)乃 桴止响腾(传播)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 【一词多义】 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 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 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 通“暮”,夜晚,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 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 “然”,“……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 “于是”,即“到那里”, 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 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 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 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 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搏击, 动词) 8.之 ①汝识之乎代词, 代钟声 ②笑李渤之陋也 的,结构助词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后标志,无义 9、而 ①而况石乎表递进 ②扣而聆之表顺接 ③而此独以钟名表 转折,但是 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 兴尉表并列 ⑤徐而察之表修饰 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表因果,因而 10、虽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即使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 能言虽然 11、言 ①言之不详说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 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12、然 ①然是说但是 ②石之铿然有声 者······的样子 13、自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完整版)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一、实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到;毕:全、都;咸:都。 2、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3、茂林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4、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5、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8、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9、信可乐也:实在。 10、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1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12、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13、向之所欣:过去、以前。 1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迹。 15、以之兴怀:以,因;兴,发生、引起。 16、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17、终期于尽:至,及。 18、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19、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2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2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2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三、古今异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判断 4.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5.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8.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 9.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10.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句首发语词 今义:指妻子 四、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7、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 11、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奔驰 五、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二)一 1、若合一契:一起。 2、其致一也:一样。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将......视为一样。 4、一觞一咏:一边……一边……。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③汝识之乎(识,通“志”,知道)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③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四)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状语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此)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寓意/主旨】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写作特点】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兰亭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体系 1、词语: (1)词类划分(2)常用词法 2、句式: (1)判断句(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 1、重要实词(生僻实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1)修禊事也禊:古代祭祀礼节。三月三人们到河边去 邪修:做 (2)茂林修竹修:高 (3)况修短随化:修:长寿 (4)清流激湍:激湍:流得很急的水 (5)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把…作为 (6)列坐其次:列:排列其次:曲水旁边 (7)畅叙幽情: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9)所以游目骋怀:所以:所用来,表目的 (10)足以极视听之娱:足以:能拿来极:穷尽 (11)信可乐也:信:确实 (12)夫人之相与:相与:相处交往 (13)俯仰一世:俯仰:时间短暂

(14)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诸:之于怀抱:志向 (15)或因寄所托:所托:爱好的事物 (1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陈迹:旧迹 (17)况修短随化:短:长寿,短命。化:自然 (18)终期於尽:期:到 (19)齐彭殇为妄作:彭:长寿殇:短命 (20)故列叙时人:列:一个个 (21)录其所述:录:记下所述:作的诗歌 (22)其致一也:致:兴致,情致 (23)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 2、重要虚词 ①之 (1)代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件事 感慨系之矣这种情况 不能喻之于怀古人的文章 (2)动词,到。 及其所之既倦 (3)主谓取独 夫人之相与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不知老之将至 (4)结构助词的,或音节助词无意义 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2、仰观宇宙之大的 3、后之览者的 4、悟言一室之内的 5、暮春之初音节助词无实意 (5)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以 (1)介词,表示方式,原因,工具等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表因为 (2)连词,而,表顺承、修饰 (3)连词,因为。 (4)连词,来 所以游目骋怀连词,来 ③而 (1)连词而,表顺承 (2)连词而,表修饰 (3)连词来,因而。表因果 (4)连词却,表转折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一.语法知识 1..实词 (1).名词 ①人或事物②时间③表方位 (2)代词 ①人称代词(你,我,他)②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为什 么)③指示代词(这,哪,这样) (3)动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唱,支持,保持)②发展变化(长大,升高,增加)③表心理变化(喜欢,厌恶) ④存在消失(有出现,消失)⑤使令(派,叫,让,请,允许,奖励)⑥可能意愿(能,会,应) ⑦表示趋向(来,进来,过去)⑧判断(正是,是,就是) ⑷形容词 ①事物状态(明媚,娴静,激动)②事物性质(快,多少,伟大, 诚实)③事物形状(圆,方,长) ⑸数词 ①确词(二,亿,二分之一)②概数(几许多三四十)③序数(第一,初二,老大) ⑹量词 ①物量(斤,两,辆,朵,枝,个)②动量(阵,顿,次,遭,回,圈,趟)

2.虚词 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 定语气 ①表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渐渐,终于,忽然,偶尔,常常,往往,永远,一直,永久,一向,一再,再三,再次) ②表程度(很,非常,更加,十分,最,太,稍微)③表范围(全,都,总共,仅仅,只) ③表重复(连续,又,再。也,还)⑤表语气(可,却,倒,偏, 难道)⑥表肯否(可能,不,没有,没,必定,也许,或许) ⑵.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把他们合起来修饰或补 充说明动词的,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介宾短语(状语、补) ①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有)②表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③表状态、方式(按照、以) ④表原因(由于)⑤表目的(为、为了、为着、给)⑥表对象、关联(对、对于、关于、至于、连、同、跟、和、于) ⑦表排除(除了、除)注: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加时间助词,可表趋向动词。 ⑶.连词:用来连接句子(和、同、跟、当、以及、及、并且、而且、而、或、不但) ⑷助词 ①时态动词(着、了、过)②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③语气助词(呢、么、吗、吧、罢了) 注:独立运用能力太差除了“所”字之外都念轻音 ⑸.叹词 ⑹拟声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冋“否”)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而大遗古: 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古: 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古: 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 音。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 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 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词类活用 1)n. T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 a. T 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 T 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 a. T 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 a 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 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5)介词,表被动,被:不拘于.时 3.也 1)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4.乎 1)介词,相当于“于”,在;表比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语气助词,表揣测,吧:其皆出于此乎 . 4)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 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 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 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 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 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 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会面) . 二、古今异义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教学目标: 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 (一)郦元的观点 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水经》云,一二读”…….. 明确: (1)纠正读音: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 (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 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 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文坛最具盛 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依次翻译课文第一句到“而况石乎”这一部分的内容。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明确: ①《水经》:魏晋时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著名的《水经注》就是郦道元对其作的

石钟山记复习知识点

(七)石钟山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___________,又字和仲,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_________时期的文豪,“___________”家族(另有其父 ___________和其弟___________)成员之一,“___________”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___________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门六学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法“宋四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通“__________” 2.南生函胡 ..“函胡”通“__________” 3.至莫.夜月明“莫”通“__________” 4.汝识.之乎“识”通“__________”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__________” 二、古今异同词 1.郦元以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3.空中 ..为多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4.此时所以 ..不传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形适临汝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2、事不目.见耳闻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上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5、虽大风大浪不能鸣.也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6、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四、句式特点 1、此世所以不传也() 2、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3、得双石于潭上()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而大声发于水上() 6、余是以记之() 五、指出下列偏义复合词所偏之词1、郦元之所见闻 ..(偏在"______") 2、不知其浅深 ..(偏在“______”) 六、应知应会的重点词语 1、郦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5、扣()而聆()之 6、余尤()疑之 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9、空中而多窍() 10、汝识()之乎 11、事不目见事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七、重要虚词 焉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2、硿硿~() 3、微波入~() 4、如乐作~() 而 1、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况石乎() 2、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3、~此独以钟名,何哉()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蔚() 5、徐~察之() 6、涵淡澎湃~为此也() 7、而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 8、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9、空中~多窍() 10、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 然 1、~是说也,余尤疑之() 2、石之铿~有声音() 3、森~欲搏人() 自 1、自以为得之矣() 2、余~齐安舟行适临汝() 莫 1、故~能知()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石钟山记字词整理

~____<石钟山记>字词整理 一、通假字: 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 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 二、古今异义: 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 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的真相)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船夫) 三、一词多义: 1、鼓:微风鼓浪(振动) 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声) 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噌吰如钟鼓不绝(断绝) 3、而:扣而聆之(表承接) 余固笑而不信也(表并列)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 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森然欲搏人(原义抓、扑,引申为捕捉) 5、然:然是说也(然而) 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 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7、焉:崆崆焉(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即“到那里面”) 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 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呢,啊,呀。) 8、莫:至莫夜月明(同“暮”,晚上) 故莫能知(没有谁。否定代词) 9、得:得双石于潭上(找到。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10、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当初。副词) 1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代词) 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 12、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之),因此,借此机会) 因笑谓迈曰(于是) 13、至: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直到) 送之至湖口(到) 14、其:择其一二扣之(其中) 不知其浅深(它的) 16、而: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 译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同“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 ..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 词类活用 1)n.→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a.→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a.→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 ..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兰亭集序词语归纳(

兰亭集序词语归纳(

————————————————————————————————作者:————————————————————————————————日期: 2

《兰亭集序》知识归纳(教师版) 2010-11 班级学号姓名 一、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皆,都 2、此地有崇.山峻岭高 3、又有清流激湍 ..左右流势很急的水;映衬,围绕; ..,映带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这;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万物;繁多 6、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彼此交往 7、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有的人;兼词,之于;相对面谈 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着,顺着 9、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读音:zēng) 10、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先前,从前 1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引起,发生 1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至,及;消亡 1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原因,缘由;像,好像 14、未尝不临文嗟悼 ..慨叹、忧叹,悲伤 15、不能喻.之于怀明白,说出 1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本来;虚妄荒诞的话;妄造,胡说 ..,齐彭殇为妄作 17、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抄录;所作的诗 18、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引起心中感触;情趣 19、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虽趣.舍万殊趣——“取” 三、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 古今 1、或取诸怀抱 ..胸怀抱负胸前 3 / 7

2、列坐其次 ..它的旁边次一等 3、夫人 ..之相与两个词:发语词和人尊称别人的妻子 4、及其 ..所之既倦等到他连词 5、引以为 ..流觞曲水以(之)为,把它作为认为 6、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借以,靠它来表因果的连词 7、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因果的连词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 1、群贤.毕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贤德之人 2、少长 ..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舒展、奔驰 4、足以极视听 ...之娱极,副词用作动词,穷尽; 视听,动词用作名词,眼睛、耳朵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数词活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6、一觞 ..一咏数量词用作动词,喝点酒 7、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名词用作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 五、请解释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毕 ①群贤毕至全部,全都 ②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结束 2、以 ①亦足以畅叙幽情连词,来,用来,表目的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为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3、虽 4 / 7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