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盲管接入雨水系统方案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盲管接入雨水系统方案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盲管接入雨水系统方案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盲管接入雨水系统方案

生物滞留带盲管接入

雨水系统方案

一.编制说明

西侧原人行道上设计的生物滞留带内透水盲管接入现状雨水井,经现场实地勘察,部分现状雨水检查井并不完全在图纸标明的位置。设计盲管接入井的井位均在人行道以西,部分井在学校等建筑围墙内或离人行道道边较远。如盲管过人行道接入现状雨水井,则需开挖一条较深管沟,且要穿过现状电缆沟、消防管、污水管、给水管、燃气管等多种管道。鉴于挖放量大、

管网复杂的情况,经设计答疑中设计允许,现采用找出这些检查井过街管道,在这些过街管道经过生物滞留带的部位直接开挖下去,做雨水跌落暗井,将生物滞留带盲管中的雨水接入现状雨水系统。

生物滞留带紧靠路缘石及人行道下各类管网,即受宽度限制横向无法放坡,仅纵向可放坡开挖,开挖至管底无法砌筑跌落井至生物滞留带顶部。现采用HDPE波纹管接入原雨水管道处作完全包封处理,在生物滞留带底部做跌落暗井,将生物滞留带盲管中雨水接入雨水系统。

二.施工方案

1.结合图纸找出生物滞留带应接入的雨水井井位,通过此井位与东侧人行道上雨水井井位,确定雨水管准确走向。

2.根据雨水管走向,确定生物滞留带盲管接入的开挖点。

3.测量雨水管管底标高与生物滞留带底面标高,计算高差,确定是否放坡开挖。高差在1m范围内不考虑放坡,1m~2m范围内按1:0.5放坡开挖。纵向放坡,横向采用模板加顶撑护壁。

4.开挖尺寸根据现状雨水管管径确定,开挖至管底,管两侧各留400宽工作面。浇筑100厚C15混凝土垫层,分别宽出管侧壁200。

5.使用手持切割机在现状雨水管管顶切割出300见方孔洞。

6.将不开孔HDPE双壁波纹管伸入开孔孔洞两齿深,波纹管根部绑扎塑料膜,将开孔部位完全覆盖。取略四边宽于切割孔洞的模板,按波纹管凹槽圆弧尺寸加工成两块半圆开口模板,卡入原雨水管管顶附近波纹管凹槽内,置于雨水管管顶,钉牢。

7.原雨水管开孔四边支设模板,各边宽出雨水管侧边至少125mm。用C20混凝土浇筑至雨水管管顶以上200,振捣密实。

8.混凝土养护,终凝后原土分层(每层松铺厚度0.2m)回填压实至生物滞留带底面以下100处。

9.按图示尺寸及要求做跌落暗井。

附图:

海绵城市经典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被维护景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渗滤沟:渗滤沟是利用卵石、碎石等空隙为雨水提供滞蓄空间的方法,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导引地表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 渗透性铺装: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是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具有入渗、滞留的能力,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 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 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找坡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 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 ④山体渗滤沟:内侧做渗滤沟,隔一定距离结合地形设置渗滤池或贮水池; ⑤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 ⑥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 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

海绵城市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海绵城市PPP项目案例分析 2015年4月,武汉入选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于当年启动青山、汉阳四新2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截至去年底,试点区 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涉及城市水系、管渠、小区、公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呼吸吐纳”功能。在此基础上,2018年将向全市7个中心城区和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拓展,重点针对存在“水问题”的小区,并 与“四水共治”紧密结合。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青山区,看看 这里的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可以供行业参考。 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综框 作为曾经享誉全国的“百湖之城”武汉曾有大小湖泊166个,合 计面积77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其典型的老城区如青山区,大量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下雨水管网老旧不足,雨 季期间下大雨后积水严重,历史上和近年城区均出现过大规模的洪涝 灾害。作为华中地区特大型城市,武汉频频“看海”的现象引起了国 家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2015年武汉通过竞争性评审成为海绵建设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下图是这三年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时间轴: 二、青山区南干渠海绵PPP 青山区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大示范核心之一,项目西起工业路,东抵滨港路,南起友谊大道,北至和平大道,总面积约3.84 km2,惠及周边近10万居民。涉及到市政道路13项、小区公建59项、公园绿地2个、城市管渠3项、城市水系1项,项目总投资约12.74亿元。

下图为青山区示范区总改造范围: 下图为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PPP项目工程平面图: 在经历了如下正式程序: 1、立项--2、项目建议书获批--3、可行性研究--4、初步设计--5、PPP项目实施机构甄选--6、实施方案获批--7、招标--8、正式签订PPP合同后,武汉钢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现代城市服务(武汉)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排水改造案例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排水改造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7T17:26:20.41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3期作者:黄静岩 [导读] 本文以某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改造为案例,对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排水改造中如何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透水铺装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道路内部渗水、集水和排水系统构建,以及路面、道牙预留豁口生物滞留设施、溢流设施以及雨水管线系统的衔接。对于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建设,尤其是既有道路排水系统的改造,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排水系统改造中,已经成为道路排水设计的重点部分。本文以某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改造为案例,对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排水改造中如何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很多城市都经历了暴雨的袭击,尤其是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甚至是临近海岸线的部分内陆城市,都没能逃过暴雨的侵袭,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及居住安全。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颖且科学的雨水管理理念,通过使用海绵状储存,有助于有效储存水,清洁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能够很好地缓解市政排水问题。为了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有必要加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的建设。 一、工程概况 某城市道路道路总长3353.03m,是一条集交通和生活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次干路,本次设计主要是针对项目自身的特点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原设计进行局部调整,一方面考虑节约造价,减少对已施工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方案的有效合理,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本道路改造设计在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运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路缘石开口等措施来对道路进行改造,有效提高道路的雨水径流量控制和面源污染控制,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政道路设计首先要满足道路交通功能,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原则下,进行低影响开发改造,达到规划要求的指标要求。 本次设计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考虑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市政道路类新、改建项目可按类别代码 S1 城市道路用地选取,其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0. 60 进行控制,并采取促进雨水下渗的有效措施,以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不增加径流量的低冲击开发模式。 二、改造方案 透水铺装:通过透水铺装改造,起到降低雨水径流、增加雨水渗透、净化雨水水质等一系列的生态效益。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为绿地高程低于路面的绿化方式,绿地内设置雨水口溢流设施,溢流面高程介于下凹绿地高程与路面高程之间。通过绿地的吸收、滞渗作用实现削峰调蓄,超标雨水则可通过溢流雨水口收集排泄至市政雨水管渠。雨水通过开口路缘石进入下凹绿地,再通过溢流雨水口回市政管道中。 (一)设计标准 根据该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与行动计划的要求,确定本次设计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32毫米。城市道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0.60。设计城市防洪标准按照50年一遇,设计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 (二)计算公式:设计暴雨量计算 本次设计雨水根据分散就地排放原则设计,各段汇水面积较小,采用城市暴雨公式计算流量。设计暴雨径流量计算: Q=?×q×F(升/秒) 式中:ψ为径流系数,取值 0.67-0.78,本工程综合径流系数取0.70;F 为汇水面积(公顷);q为暴雨强度。 式中:t1 为地面集水时间(5~15 分钟),t2为管道内水流时间(分钟)。 (三)设计主要内容 本项目为在建道路,本次改造主要根据其可行性、合理性进行改造。本次改造主要包含横断面改造及路面结构改造两方面内容。横断面改造主要将绿化带调整为下凹式绿地,路面结构改造主要将非机动车道调整为透水结构。 本次设计内容主要为道路范围内两侧绿化带、侧分带、中央分隔带及道路退线绿地内沉砂池、溢流雨水口、下凹绿地、雨水口连接管、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原设计道路下雨水主干管不做调整。 道路两侧绿化带采用下凹绿地。人行道及辅道雨水先排至下凹绿地后再溢流排至雨水主管,通过“蓄、滞、净、排”综合作用,起到海绵城市效应。 1.下凹绿地设计 道路车行道两侧绿化带和侧分带均设计成下凹绿地,进水口低于设计机动车道边缘 5 厘米,绿化带面层低于机动车道边缘约 20 厘米。①每隔 12 米设置立缘石开口,车行道内雨水分段汇集进入下凹绿地内,在每个排水单元末端设置溢流式雨水口,将来不及入渗的雨水溢流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下凹绿地内溢流式雨水口井座底标高高于下凹绿地 10 厘米。②在溢流式雨水口下游位置设置一道挡水堰,堰顶高程高于下凹绿地底面 10 厘米,挡水堰顶部铺设一层 5cm 厚鹅卵石。③下凹绿地碎石层中铺设 PVC 穿孔管,管径 DN200,开孔率不少于 2%。雨水径流进入下凹绿地后经过下凹绿地滞留、植物过滤截留和地下渗透等作用,可以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减少径流流量,从而起到调蓄峰流量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雨水土壤入渗量和净化雨水水质的作用。下凹绿地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同时喜湿、

上海市15个海绵城市建设改造案例分享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MISSING IMAGE: , ] 浦东新区临港口袋公园改造 临港口袋公园是指临港家园服务站和绿化休闲广场,位于临港古棕路555弄120号。该项目是临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位于试点区11个汇水分区的6号汇水分区。 为解决公园积水、漏水、渗水性不佳、景观单一和康体活动设施缺乏等问题,并达到年径流量控制率80%,以及年径流污染控制率50%的目标,临港口袋公园运用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人工表流湿地四大海绵设施进行改造。 [MISSING IMAGE: , ] 海绵化改造作用使临港口袋公园具备了净,蓄、滞、排等海绵功能,做到“小雨不湿鞋”。[MISSING IMAGE: , ]

黄浦区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改造 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黄浦江西岸,原2010年上海世博会E片区,是世博会后最集中保留上海世博会原貌的区域,为解决绿化不足、雨水资源利用率低,暴雨期积水等问题,园区室外总体景观进行了海绵化的改造。 充分利用世博会时已建成活水公园,增加更多的高渗透性绿地,并用科技手段智能化运行措施和后评估管理,对区域降雨量、雨水收集量、综合利用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及自主分析。 建成后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全场地雨水收集、北区雨水收集净化等目标。被利用起来的活水公园也成为了周边居民、公司白领休闲小憩的“城市亲水客厅”。 [MISSING IMAGE: , ] 静安区道路海绵化改造 静安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对城市道路进行了海绵化改造,道路包括:汾西路、闻喜路(阳曲-平顺)、高平路(永和-晋城)、襄阳北路(长乐-巨鹿)、铜仁路(南京-北京)、共和新路和平顺路。 项目进行了车行道翻挖新建、雨水连管翻排、铺设透水砖等几项改造措施。人行道进行海绵化改造后,路面水渗透变快,小雨时几乎看不到水痕,中到大雨也几乎不会产生积水。道路的大修改善了道路整体面貌,透水砖的运用提升了道路的排涝能力,减轻了排水系统压力,消除了人行道积水现象。 [MISSING IMAGE: , ] 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改造 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位于云锦路西侧,北到丰谷路,南至龙水南路。为解决雨水污染且有雨污混接现象、路面渗水性差、现有跑道及路面破损、绿化匮乏且单一等问题,项目利用下凹式绿地系统进行改造。跑道公园以龙耀路为界,分为南北两种景观类型。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呢也总结有以下几个LID低影响开发的策略: 一、LID低影响开发策略 雨水进入到土壤,通过植草沟,旱溪或者下凹式绿地方式将雨水下渗吸收,未完全吸收的雨水将溢流到雨水管网中,最后将超标的雨水排放掉。 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透水铺装 2、下沉式绿地 3、生物滞留设施 4、透水塘 5、湿搪 6、雨水湿地 7、植草沟 8、渗管/渠

9、植被缓冲带 1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二、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什么?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我们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 和吸收利用。 那这个怎么来实现呢? 要实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滞、蓄、净、用、排 1:“渗”,由于我们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 水质,还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从国外的经验看,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后,白天可以适当蒸发,能够调节微气候,所以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来到湖里的还去湖里,原来到沟渠里的还去沟渠。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 到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和错峰,不然短时间 内汇集这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3:“滞”,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我们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这跟 大江大河不一样。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来就 导致内涝。因此,“滞”非常重要,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宿舍海绵城市改造案例浅谈

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宿舍海绵城市改造案例浅谈 发表时间:2016-06-13T15:22:40.8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4期作者:张启东刘凯丁威[导读]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续、渗透、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外排或者形成洪水。 1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3济南市历下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前言: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续、渗透、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外排或者形成洪水,并通过自然或人工系统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自然。该项目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济南市于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正秉承“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的原则,开展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明确济南市海绵城市总体推进路径,开展试点区专项规划编制指导试点区建设,同时对规划管理制度进行研究。 一、济南现状概述。 济南素以“泉城”闻名于世,堪称“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现已列入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同时,济南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人均占有量还不到全国的七分之一。济南城区南北高差大,降雨季节性极不均衡,逢雨必涝,雨季过后就旱,汛期极易爆发城市山洪,2007年“7.18”特大山洪灾害至今令人心痛。作为我们生活和生长的城市,济南创建海绵城市刻不容缓。 二、设计案例。 (一)项目概述。以我集团设计项目“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宿舍”为例,该项目占地面积为3.17公顷,南临千佛山南路,西临千佛山西路,属于既有建筑小区改造项目,根据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项目情况,我们的设计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通过总量控制、峰值控制、污染控制、雨水回用等综合控制目标,达到降雨量由65%排放降至15%。 (二)控制目标。根据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确定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41.3mm。 2、场地红线面积为3.17公顷,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取0.654,应调蓄雨水体积为858m3 计算公式 V= 10HφF 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H——设计降雨量,mm; 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参照下表进行加权平均计算;F——汇水面积,h㎡。 本项目年径流控制率为85%,查表得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1.3mm; 总汇水面积为3.17h㎡,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取0.654。 故本项目设计调蓄容积计算如下: V= 10HφF =10*41.3*0.654*3.17=856 (三)问题导向及解决方案。引用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教授的一段话:“在一个城市中,如果没有把问题特别针对性分析清楚的话,一上来就套着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标准,套它的指标,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满足那个指标,但它的病没治好。”所以,在项目设计之初,我们把问题导向列为前期调研主要针对目标,经过我们对项目的考察,发现我们项目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改项目位于促渗保泉区,属于整个试点的坡地区域,应承担源头促渗保泉的主要职责;2、小区道路坡度大,没有雨水管网,雨季时,小区道路和屋面的雨水全部排向相邻的千佛山西路,加重了道路行洪的负担;3、小区没有再生回用水源,绿地使用自来水浇灌。结合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促渗保泉、减少雨水外排、雨水回用,根据场地竖向关系及特征,我们共划分了27个汇水分区,以自然下渗和回收利用为目标,通过路沿石开口、雨水沟截流等措施将雨水引入绿地。在土壤渗透条件好的区域设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使雨水自然下渗。在岩石地层等不适合下渗的区域设置蓄水回用模块,将收集的雨水处理后回用于小区绿地浇灌、道路喷洒和洗车等用途。 由于该项目属于建筑与小区一类,在设计与施工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到居民的切身利益,避免出现扰民、施工期间影响小区车辆出行和停放等问题,所以我们紧密结合海绵城市LID的核心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利用现状绿地作为设施布置和施工面,确保雨水优先进入到土壤,通过植草沟,旱溪或者下凹绿地等方式下渗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