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但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来获得这种理解,学生无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知识观念或已有的观念。为了改变已有的观念,学生需要自己建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照这种标准来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且是认认真真、辛辛苦苦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李培根校长语)。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点燃学生追求真理思想的火焰。

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便于高效率地将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 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教学过程。其严重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习能力, 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是传授的内容而成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所形成的要素结构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其基本特征是: ( 1) 学生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2)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 3) 教学方法发生变化, 由考虑如何高效、系统讲授转变成考虑如何通过创设情景, 组织协商会话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 4) 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学生由单纯从书本获取知识,转变成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 课本、网络、图书馆)获取大量知识;

( 5) 教学媒体( 黑板、教具、电子课件) 作用发生变化, 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毫无疑问,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 形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 甚至比掌握一两门学科知识还来得重要。当然在这种模式中, 由于强调了学生的“学”, 因此当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 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当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时, 就不容易使学生整体达到培养要求; 当学习复杂知识时, 就会因主动探索而使得效率降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设计, 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常用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随即进入式”。不管用什么方法均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协商会话形式。

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有小组对个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的特点是: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做必备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

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上课形式采用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演讲等形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

采用多次任务式的课程考试评估方式,课程的进行采用讨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方式;根据英式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全部考核考点和内容,方能通过该课程。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允许学生补考补做;

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每个学生都有学生学习手册。内容包括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考核评估方法、考勤制度、学生的责任和权力,另外还有学生进行申诉的程序和办法的描述。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在现阶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自扩招以来教学工作量增加,班级人数过多;科研任务压力大;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政策亟待强化。其主观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有的老师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观念,“我不讲,你不就懂”;对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估计不足,等等。

不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多少弊端或是优势,我认为应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模式,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最终收益者。我觉得除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如何学习。因为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

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850991.html, 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李秋华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一、何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从古代孔圣人开办讲堂开始,就始终坚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而实现这一职责的基本做法就是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学生在校园中能享受的各种权利以及如何施展自身才华,都是学生个人的选择和教师与校方应当协助完成的。同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还原的是学生的本性,坚持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正引导孩子走向全面健康成长的道路。法国知名心理学家索尔芒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将孩童处在主导地位,有利于增加孩子对自身的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中最应避免的误区是,在本质上提高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的同时,并没有贬低教师的价值,而是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作为教师一方应当格外关注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孩童。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价值 (一)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扎根于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时代新教育模式下延伸出的产物,在教育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在社会关于国家新课标课程选择、未成年人教育出现的问题研究尤其是幼儿教育方面,学生都是作为问题的主角,国家在整个过程中围绕着学生,确立整体的教育方针和策略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更好的素质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对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具有意识层面的哲学价值,“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一种意识,是由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变化而来的产物,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能够支配着幼儿教师在从事工作时刻坚持这一基本原理,将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更加系统理论化地将校园中所有的教育设备设施、基础资源合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使用。在思想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思维,应用开拓的视野看待身边的事物,不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在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学生听懂了多少而不是自己的教学课程是否推后,教师要做到的是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检验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的真谛。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 理念和思想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并不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提倡“合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3、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我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着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25、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8、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与爱好

学校如何做到育人为本(1)

1 切实改变思想观念,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全社会要改变思想观念,改变那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受封建科举制度所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世俗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受到我国七、八、九十年代高考体制只按书本分数录取,分配工作制度的影响,认为只要考分高,就可以有工作,从此不愁吃不愁穿,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观念造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无不片面追求成绩,并且美其名曰“提高高办学质量”。还有就是歧视职业教育,没有家长愿意送子女去读职业学校。这些观念至今还深深存在于社会之中,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思想观念,素质教育的推进就面临很大的阻力。所以,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三个方面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人类文明缘于劳动,劳动开发智力,文学、艺术的创造更是来源于实践,这是一个很富有哲理的科学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劳动实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应该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3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尤其是要改变现在以单一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状况。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4.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学生升学不成,但就业无忧,有了一技之长,这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 6 .注重副科的教学在中小学,要加强地理、历史、科学等副科的教学,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尤其是要加强音、体、美、信息等课程的教学,全面培养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兴趣素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7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熟悉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严格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得和引路人。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在想,我选择教育职业的原因是什么?我坚持并热爱的重要理由是什么?我要教育学生什么?我要怎样教好我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路上探索,我认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三观”就是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下面具体谈谈: 一、教育观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清晰并坚信自己的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词了,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我们国家呼唤着素质教育,我们需要“高素质人才”,不是“高应试人才”。 有人对立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更全面的“应试教育”,它弥补和规范了教育的范围和方法,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成绩已经不是唯一的衡量准绳,学生不是学习的工具。 2、现代教育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现代的发展很快,教师的教育观也要跟着发展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一个不发展不学习不

专业的教师,是很难教好学生的。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观呢? 我认为:其一,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其二,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其三,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其四,教学更注重人而不是学科更不是成绩。我们教育者早就从“中心”转变成“主导”,学生也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观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正确的学生观尤为重要。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教育理念更新,端正教育态度,规范教育行为;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清楚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2、注重科学规律 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是有独特思想的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育和成长,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并能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的理念是让优秀生得到飞跃,让中等生得到发展,让后进生得到进步。

试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张静马晓燕(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广泛的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来。本文从与“以教师为中心”相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优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等两各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人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09)6(a)一0045 O1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与“以教师为中心”相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优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从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就深深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在教学成效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导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选择以应试教育为主还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只是审时度势的关注当前学生的成绩提高问题和升学率问题,关注学生能否考上一所好的中学或大学,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的健康。这无疑是不能以学生的真正需要为出发点,不能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很难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素质教育则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求知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更加重视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我们都应该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懂得如何通过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达到对其的激励作用,那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求知需要,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也许就是我们常常讲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而且今天的“学习者中心”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和技术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但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来获得这种理解,学生无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知识观念或已有的观念。为了改变已有的观念,学生需要自己建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照这种标准来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且是认认真真、辛辛苦苦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李培根校长语)。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点燃学生追求真理思想的火焰。 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便于高效率地将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 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教学过程。其严重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习能力, 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是传授的内容而成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所形成的要素结构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其基本特征是: ( 1) 学生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2)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 3) 教学方法发生变化, 由考虑如何高效、系统讲授转变成考虑如何通过创设情景, 组织协商会话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 4) 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学生由单纯从书本获取知识,转变成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 课本、网络、图书馆)获取大量知识; ( 5) 教学媒体( 黑板、教具、电子课件) 作用发生变化, 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毫无疑问,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 形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 甚至比掌握一两门学科知识还来得重要。当然在这种模式中, 由于强调了学生的“学”, 因此当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 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当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时, 就不容易使学生整体达到培养要求; 当学习复杂知识时, 就会因主动探索而使得效率降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设计, 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常用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随即进入式”。不管用什么方法均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协商会话形式。 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有小组对个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的特点是: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做必备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进入20世纪后,由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使数学家致力探索事物内外在和相互作用,从而在数学各分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成果.借助勒贝格测度及一般抽象测度的积分理论,1933年苏联科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提出了概率论的公理化结构.可见概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积累、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在实践中去伪存真.当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进一步追求哲学基础与原始概念分析的深化与归纳逻辑的完美.概率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阐述概率理论与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两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关系.概率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类比和归纳思维等.概率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备归纳思维.在文艺复兴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推理思维是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是不受重视的.从重演绎到重归纳是一场思想革命.哲学史上对其贡献最大的是英国的培根,在其巨着《新工具》中大力提倡归纳法.归纳法虽然是与演绎法同时存在的逻辑方式,与演绎思维不同,归纳思维使人们更有可能把看似无序、偶然性现象与自然界的有序、必然性现象起来,而概率论反映的就是从大量随机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规律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使人们理想当中的稳定的规律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概率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包括必然性与偶然性、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客观性等.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受必然性的支配又受偶然性的影响,认为只要无限制地增加和控制条件,偶然性就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概率论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而概率哲学思想是揭示隐藏在偶然性内部的客观规律.随机性也是自然界运行的一种模式,深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对概率论随机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认识论价值.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界限是否存在以及随机性本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至今仍是概率哲学家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哲学领域,构建概率论理论体系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和促进了科学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发展.19世纪着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Kelvin)勋爵说过:“数学是唯一有用的形而上学”,数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概率论所取得的成就超乎人们想象,使哲学不得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借助于概率论的成果重建新的解释体系,使科学哲学范围得到了惊人的扩展.因此应当大力倡导把科学哲学与概率论看作协同发展的系统. 创新性思维是超越一般思维的“高级思维”,本文介绍教师如何讲解概率论才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数学家赛尔伯格说:“数学的内容一定要重新斟酌.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准确地认识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理念之学生观

教育理念之学生观如何拿高分 一、考情介绍 《综合素质》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必考科目,考试内容主要包含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五个部分,其中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部分的考试题型比较固定,每部分都有两道固定材料分析题,那么这两部分中的材料分析题如何考是广大考生比较关心的内容,就职业理念部分我们来进行详细解析。 这部分的出题点包括三个内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出题基本是从三个内容中选取其中一个考点进行考, 教育理念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3部分的内容,在整个教师资格综合素质中所占分值比较大,其中客观题—单选,所占分值为8分;主观题—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为14分,共计22分。客观题一般会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对题干中教师的做法进行判断,主观题则从会从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任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能紧扣该观点的内容,对材料中的教师的做法给予评价,所以在讲解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观的具体含义。学生观作为一个必涉及的知识点,带着广大考生一起学习如何在学生观拿到可观的分数。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的基本看法与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学习的主体

世界著名教育家得教育理念与思想

40名世界级教师得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得分数 求知就是人世间最大得欢乐,只要给予合适得环境运用正确得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得就是快乐得生活,而不就是分数与名次,更重要得就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得能力,而学生得能力并不以考试得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得教育家与小提琴演奏家。她提倡“合格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得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得兴趣所在 兴趣就是学习得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得学习得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得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得引导下学习,自觉性与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得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得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得优秀教师) 23、保持与发展学生得兴趣 我们得教学不就是进行死板得、僵化得、俗套得课堂教学,而就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她们感兴趣得事物中寻找教育得机会。我得教学需要启发式得,而非灌输式得,首先从尊重孩子得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她们得学习热情,使她们一直处在对知识得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得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得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她们讲得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她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与心理学家) 25、让学生得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得动手能力,既就是对所学知识得巩固,又使学生得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得操作时间,让她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与保护学生得创造欲 艺术得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与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得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得环境,释放出学生得“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得“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得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得过错与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得,就是她现在与将来得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就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得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得事情,您们都将成为了不起得优秀人才、、、、、、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深化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育人为本就是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为每个学习者乃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在教育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扩大人的能力、提升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育人为本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活动,必须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培育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必须以育人为根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纯真完美的心灵;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幸福生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学生观 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当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 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 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 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 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 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 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 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 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 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 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 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 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 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 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 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 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 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 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 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 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 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 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 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 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 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 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 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 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 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 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 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 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 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 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 “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 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 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 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 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 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 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 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 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 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 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 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 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 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 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 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 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 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 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 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 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 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 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 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 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 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 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 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 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 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 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 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 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 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 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 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 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 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 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 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 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 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 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 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 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 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 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 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 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 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 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 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可见,在学习活动中 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 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 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有时, 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 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 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 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 高难偏的题型。从而导致学生 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 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 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 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 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 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 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 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 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 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 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 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 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 励。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 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 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 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 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 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 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 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 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 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 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 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 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 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 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