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国外短篇

1.警官,圣诞快乐!

【美国】奇普?查玛?艾契拉张维(编译)

午夜11点钟刚过,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是一家商场发出的警报。

警官萨尔心里很矛盾,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出警,因为12点他就要交班回家,这可是圣诞之夜啊,他还没来得及为孩子们准备圣诞礼物哩!

“也许是下夜班的员工不小心触响了报警器!”萨尔开车驶往这家商场时,心存侥幸地想着。

商场里没有灯光,没有动静。萨尔开车绕场一周观察情况。在商场后面,他发现车库的门被打开了,他赶紧下车查看。

萨尔注意到雪地上有一行脚印,顺着打开的门直接进了商场。萨尔左手抓紧电筒,右手拔出了手枪。这时,他脑海里闪出了十年前的一个场景,那也是圣诞之夜,他独自一人出警,当他进入一家漆黑的酒吧时,一道亮光,一声巨响,他被迎面而来的子弹射中,应声倒地。尽管防弹背心救了他的命,但子弹巨大的冲力导致他的三根肋骨断裂。倒地的萨尔很顽强,朝发出亮光的地方连开数枪,击毙了罪犯。

想起这些,萨尔似乎觉得肋骨又开始痛了,他赶紧熄灭电筒,弯下腰来,瞪大眼睛搜索着,竭力让自己的眼睛习惯场内的黑暗。

萨尔在墙上似乎看到了开关的位置,他伸出电筒敲了一下开关,灯光顿时亮起来,这时他听到有脚步声跑了出去,萨尔赶紧转身追赶。来到门口,萨尔没有发现人影,可是他发现雪地上又多了一行刚踩出来的新脚印。

顺着这行脚印,萨尔来到了一栋破旧的平房前。萨尔在门上重重地敲了几下,然后拔出枪来闪到一旁。

门开了,一位女人站在门口,她穿着一身旧衣服,身后有一个12岁的男孩,满脸的惊恐。

看到萨尔拿着枪,女人很紧张:“警官,请进!”萨尔走进屋里,注意到一个装满东西的塑料袋摆在墙角,一件价格不菲的貂皮女装从袋口露出来。房间里几乎没有家具,一只三条腿的沙发靠墙摆放着,地板上到处都是破衣服和杂物。萨尔在屋内打量着,卧室里伸出三个小女孩的脑袋,朝这边张望。萨尔大声地说道:“夫人,有充分证据证明你儿子刚刚进入了一家商店,我敢肯定,那个塑料袋里的东西都是从那个商店偷来的。”女人转身冷眼盯着儿子。男孩低下头,带着哭腔说道:“是的,警官,这些东西是从那个商店拿来的!妈妈和妹妹需要圣诞礼物,可是我们家没钱买,于是我从那里拿来这些东西……”萨尔掏出手铐对女人说:“我要把这个男孩带到局里去。”说完,他将男孩铐了起来。这时,三个小女孩从卧室冲到萨尔面前央求他:“警官先生,求求你不要把马丁哥哥送进监狱!”女人走过来,把三个小女孩拉进卧室。萨尔仔细检查了塑料袋里的物品,里面装着一些玩具娃娃,小女孩的衣物,还有一件貂皮大衣。女人从卧室出来,看到萨尔准备把男孩带走,她悲切地对他说道:“警官,其实马丁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主要是他身边没有大人教他学好。”

“他父亲呢?”萨尔转身问道。

“他父亲是个酒鬼,染上了吸毒的坏毛病,马丁出生以后,他想改邪归正,可是他的

那些坏朋友不放过他。十年前马丁两岁的时候,也是圣诞节的晚上,他在一家酒吧盗窃时

开枪袭警,被警察打死了。”

女人站在那里继续说着什么,可是萨尔呆若木鸡,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了。命运之神真

会捉弄人!十年前圣诞之夜他击毙了一名罪犯,十年后圣诞之夜他竟然来到了他的家里。

他似乎感到肋骨又开始痛了。这之前,萨尔一直痛恨枪击自己的那个家伙,认为他十恶不赦、罪有应得,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家庭,他死了,给家

庭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此时此刻,萨尔内心翻江倒海。他赶紧低下头来,躲过女人的眼神,生怕她看穿了他的内心。

“警官,我想让马丁带上洗漱用品,行吗?”女人的话让萨尔回过神来。“不需要!”说着,萨尔打开男孩的手铐,然后一字一句地对他说道:“孩子,这次我放过你,如果下

次你再犯,我会让你永远戴着手铐!”

女人和男孩吃惊地看着萨尔,不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萨尔将车钥匙递给

男孩,“把东西放到我汽车的行李箱里,明天我和你一道去那家商场退还这些东西。”男

孩拎着东西出去了。萨尔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叠子钞票递给女人,对她说道:“夫人,给孩

子们买一些圣诞礼物,让他们过上一个愉快的圣诞节。”男孩回来以后,萨尔大声地告诫他:“我不能容忍偷窃行为,我会找一些零活让你干,让你用实际行动偿还今天所犯的错误。从今往后,我要对你严加管教,我要对你的行为负责,我要让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

的人。”说着,他扫了一眼女人,只见她噙着泪水,嘴唇发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萨尔朝他们挥挥手,转身大踏步地走了出去。这时他听见身后传来祝福的声音:“警官,圣诞快乐!”

训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警官萨尔心里很矛盾,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出警,这正是他的职业倦怠的表现。

B.通过对“女人”和“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男孩犯罪后,一家人的惊惶不安。

C.小说的结构极富戏剧性,十年前警官萨尔击毙了男孩的父亲,十年后,男孩偷窃又被警官萨尔抓获。

D.警官一直痛恨枪击自己的那个家伙,但知道他是男孩的父亲之后,他原谅了十年前那个罪犯,也放过了男孩。

2.小说中两次写到警官萨尔“感到肋骨又开始痛了”,这两次肋骨痛的原因是否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警官萨尔为什么打开男孩的手铐,放过了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1)不相同。

(2)第一次是商场警报响起,警官在检查犯罪现场时,联想到了十年前圣诞之夜的案件,突出了那个案件给他留下的不可

磨灭的印象;

(3)第二次,警官追查到十年前圣诞之夜他击毙了一名罪犯的家里,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困境,心生内疚和怜悯。

3.(1)警官心存愧疚,他认为自己击毙了男孩的父亲,导致他们家庭的悲剧,为此深感内疚,想要弥补;

(2)警官心存怜悯,男孩的偷盗是出于对母亲和妹妹的爱,应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3)警官以情感化小男孩,承担了管教他的责任,以情胜法,这比把他关进警局更有效果。(2分)

2.查问

[俄国]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

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

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

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土满是斑点,

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

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

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

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

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

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

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

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

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

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

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

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

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

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

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文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

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①……”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

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个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杂了。……

“哎,这些人啊,②……”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1.阅读这篇小说,解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指出文中三次写“一只苍蝇”所起的作用。

(2)根据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分别补写出①②处省略号的内容。(每处不少于20字)

12.赏析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场景描写。(4分)

13.小说以“查问”为题,其作用是什么?(3分)

14.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请白选两处作简要赏析。(4分)

15.结合文中“文官”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的思考。(5分)

答案:

(二)(20分)

11.⑴衬托人物形象。写文官无暇驱赶苍蝇,仿佛他的工作十分繁忙操心;写文官捉住苍蝇仔细观察,既显示他的无聊,又掩饰他对地主的无视,从而刻画出文官虚伪、冷漠的性格特征。(2分,意思符合即可)

⑵①处补写要点:解说给三个卢布的原因——请官员们办事的规矩;②处补写要点:或抨击腐败现象,或庆幸查问有了结果,或对官员的受贿感到迷惑不解(符合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即可)(2分,各1分)

12.①将桌上斑点比喻斑疹伤寒,形象地写出衙门的恶习流传之广;②积满灰尘的案卷,间接写出衙门的官员无所事事的工作状态;③翻开的簿子为下文写地主给文官三个卢布作铺垫。

(4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写出三点得4分)

13.①以“查问”为线索,小说围绕地主“查问案子”展开故事情节,以“得到查问案子的结果”为结局,层层推进,线路清晰。②以“查问”为事件,小说通过地主去衙门查问案子的小事,亲历了送出三卢布前后文官的态度变化,揭露了衙门官员的丑恶面目。

(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4.示例:文官接受三个卢布后,“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一句,将文官受贿后的“活跃”比作“旋风把他卷进去”,写出了文官对地主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刻画了衙门官员见钱眼开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性。(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5.文官是一个“装腔作势、唯利是图、卑躬屈膝”的衙门工作人员;对衙门作风和腐败现象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提出惩治方法即可。(5分,概括文官形象2分,自己思考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野蔷薇(2017江苏衢州)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

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

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

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侯,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

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

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好像在说:“喂,快起床了,你看蜜蜂都来了。”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

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此时正神采奕奕地在树梢顶上闪着光。于是两人又都走到

岩石边,用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漱口,这样两人在洗脸的时候就见面了。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

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

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

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

“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像的事呀!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了,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来源:学科网]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您在说什么呀!③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地飞舞。④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睁大了眼睛去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战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下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

(选自杜志建主编《大家小文》)

9.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简述理由。(3分)

答:

10.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1.质疑是走向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文中画线句有什么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请选一句,写出你的疑问。(3

分)

答:

12.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9.(3分)

示例1:先是暖色调,再是冷色调。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明亮美好,两人的相处温馨和谐,令人温暖;随着战争的到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毁灭消失了,令人感伤。

示例2:冷色调。因为这个故事中那些美好的事物都随着战争消逝了,年轻的生命死亡了,美丽的野蔷薇凋零了,老人与青年的友情无以为继,给人以悲凉的感觉。

示例3:暖色调。因为故事发生的地方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温暖感人。虽然战争最终不可避免,但战场却在遥远的北方,战争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友谊,让人觉得温暖。

10.(3分)示例:下棋的情节一方面表现两人相处的和谐愉快;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发展

做了铺垫,暗示两人将会经受真实战争的考验;棋盘上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形成对比:一

个温馨和谐,一个冰冷残酷。(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1.(3分)示例1:选①,阳光总是照在头顶上就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示例2:选②,从上下文看,应该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成“那个地方”?或,这一句删去也通顺,为什么非要说“也有

冬天”?

示例3:选③,两国交战,他们作为士兵,为什么不是敌人呢?

示例4:选④,为什么战争是在“很远的地方进行”,而不是在他们所处的边境?

12.(4分)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故事的线索,野蔷薇催生并见证了两人的友谊,始终伴随着情节的展开(2

分,环境、线索各1分);野蔷薇是美好的自然与善良的人性的象征:它无人培植却茂盛生长,如同边界线上两人的友情,自

然产生,真诚相守;不管人间如何利益纷争,它都带着芬芳与生机应时而发,反衬出人类争斗的愚蠢与丑陋;野蔷薇最终随着

青年之死而凋零,暗示战争的死亡之吻不放过任何美好的生命,让人痛惜,引人深思(2分,象征写法、具体分析各1分)。4.史蒂夫·乔布斯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史蒂夫·乔布斯意识到他最后的日子到了。在他抗击癌症的努力中,他不再说“进入人生下一阶段”;取而代之,他的思想转变到——他任何时候改变焦点都是这样突然——自己即将

面对的死亡。

他之前没有提到过关于自己葬礼的安排。劳伦曾经以为他希望火葬。

这些年来他们也随意讨论过骨灰洒向何处的问题。但周一上午,乔布

斯宣布他不希望被火化,他想挨着自己的父母葬在他们所在的公墓。

那个上午,苹果正在发布带有Siri声音识别软件的新iPhone 4s,乔

布斯在最后一次参加董事会议时把玩过这款手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苹果总部不大的“市政”会议厅里举办的发布会气氛稍显肃穆。史

蒂夫最亲密的同事都知道他现在情况十分糟糕。发布会一结束,乔尼·艾夫、埃迪·克尤、蒂姆·库克和其他几位都接到电话,并在周

一下午依次与乔布斯道了别。

第二天早上,乔布斯给妹妹莫娜·辛普森打电话,告诉她赶快来帕洛

奥图。莫娜在悼词中深情回忆:“他的声音满怀深情,可爱,让人喜欢,但感觉就像一个行李已经放在了车上的即将启程之人,对于离我

们而去,他感到很抱歉,真的十分抱歉。”他开始与她告别,但她说

她已经坐上了去机场的出租车,很快就到。“亲爱的,我现在告诉你,是因为我担心你可能赶不上了。”乔布斯回答道。他的女儿莉萨从纽

约飞回来了,尽管这些年他们之间的关系反复无常,但她一直在试着

做一个好女儿,她也确实做到了。乔布斯的另一个妹妹帕蒂也来到他

的身边。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乔布斯与深爱的家人们在一起。他并不是一位传

统意义上的居家好男人,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但对一个人的评价总

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作为一位商业领袖,他可能严苛挑剔、喜怒无常,但他打造了一个狂热而忠诚的团队,这个团队深爱着他。作为一

个有家之人,他可能很粗暴,还经常心烦意乱,但在他的婚姻中,他

和女强人妻子之间有着完全的伙伴关系,非常浪漫。他还拥有四个孩子,他们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都陪伴着他,让他感受到爱。那个周二,他一直盯着孩子们的眼睛看。他一度长久地注视帕蒂和他的孩子们,

然后看向劳伦,最后目光越过他们看向远方。“噢哇,”他说,“噢哇,噢哇。”

这是他遁入无意识状态前最后的话语,大约是下午两点钟。他的呼吸

变得沉重。“即使是现在,他依然有着坚毅的、英俊的轮廓,一个专

制者的轮廓、浪漫者的轮廓。”莫娜回忆道,“他的呼吸表明他就要

开始一段艰辛的旅程,一段急剧升降的路程。”莫娜和劳伦整晚都陪

在他身边。第二天——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史蒂夫·乔布斯走了。他的家人都在他的身边,亲抚着他。

10月19日,公司追悼会在苹果总部举行。

活动中最用心的设置还是来自乔布斯自己,他的声音就像是盘旋于阳

光庭院上方的幽灵一般。库克介绍乔布斯,描述他在1997年重回苹果

之时如何帮助设计“非同凡响”的商业广告。乔布斯未被公开的、自

己配音的版本——而不是理查德·德莱福斯配音的版本——首次公诸

于世了。麦克风里传出他那辨识度很高的声音,在人群上空飘动,让

人感觉心酸而又刺耳。“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感觉就像乔布斯正和大家一起坐在后面,诚挚而又激动不已地描述自己。“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乔布斯的声

音在这时稍微加强了语气,带着兴奋,就好像他正坐在人群的前方,

眼睛里还闪耀着光辉。人们不禁回想起他年轻时候说话的声音,以及

在他最喜爱的贝兹或迪伦的音乐中,他如何永葆年轻。“他们推动了

12.(1)AC[【解析】B.文相关表述是“他还拥有四个孩子”,选项犯

了想当然的错误,这也是高考命题陷阱之一。D.原文中没有说是10月

5日几点钟。E.追悼会并不是他设计的,原文中的“设置”指的是他本人的声音。

(2)这篇后记讲述了乔布斯在生命意识进入最后阶段的主要时刻以及

他在追悼会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1分)主要内容包括:①意识到死亡来临。②葬礼的安排。③同事们的告别。④亲人陆续赶来。⑤

最后时刻亲人陪伴。⑥追悼会上独特的声音。(3分,每点0.5分)这篇后记的特点为:忠实记录或叙述,同时又饱含深情,文笔优美,重

点突出,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完整性。(2分)

(3)①评价一个人应该考虑到他的方方面面;②作为家人,他不是传

统意义上的好男人;③作为商业领袖,他有狂热而忠诚的团队;④他

不是一个可供众人效仿的模范;⑤他的个性与他的激情创造力相关联。

⑥他的故事具有启发性,可借鉴可告诫。

(4)【观点一】同意。(2分)①这里的“疯子”指的是特立独行、

桀骜不驯、看待事物眼光不同,不墨守成规,也不安于现状,他们有

改变世界的想法、勇气、创造力和能力,所以能改变世界。(3分)②他们思想不受传统的束缚,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并不断追求完美,便

真的在创造中改变了世界。(3分)

【观点二】不同意。(2分)①“疯子”既然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一面,如作者所说“可以让身边的人狂怒和绝望”,那么他便很难融入社会,他的才能也很难被发现并被大家支持,乃至实现。没有“疯子”生存

的土壤,他便很难成为天才。(3分)②光有“疯子”的个性,没有“疯子”的才能,即便自以为能改变世界,最终恐怕也一事无成。毕

竟世界只有一个乔布斯,“乔布斯”无法复制或模仿。(3分)

5.诺耶夫花园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有时候我也有空闲的日子。于是我一清早就走出家门,步行穿过全城,到诺耶夫花园去,要么就在莫斯科郊区闲逛,多半是普列斯尼亚区和

杰维察田野那边。

正是饥荒时期。一天只发给八分之一磅黑面包。我带着这八分之一磅

面包,两三个苹果(这是女邻居莉波奇卡供给我的)和随便一本什么

书出去,一直到天黑,整天待在外面。

荒凉的郊区包围着巨大的、惊慌不安的首都。有时会传来也是那样遥

远的枪声。

一个摆渡船的小男孩把我摆渡到(莫斯科河)对岸的诺耶夫花园。那

里有高大的菩提树和菩提树的绿荫,因而显得十分庄严。

菩提树正在开花,浓郁的花香仿佛是从遥远的南方的春天带到这里来的。我喜欢想象这个春天,这样的想象增强了我对世界的爱。

诺耶夫花园从很早以来就以栽培花卉而闻名。它逐渐衰败了,荒芜了,到革命前,花园里只剩下了一个不大的温室。但还是有一些上了年纪

的妇女和一个老花匠在里面干活儿。他们很快和我熟了,甚至开始和

我谈起自己的工作来。

花匠抱怨说,如今只有举行葬礼、开隆重的会议才需要花。每次他一

讲到这一点,妇女当中有一个——瘦瘦的、长着一双明亮的浅色眼睛——好像是为他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对我说,很快他们就准会为市里

的一些小公园栽培花卉,把花卖给所有公民了。

“不管您怎么说,”那个妇女在说服我,尽管我并没反驳她,“可人

没有花是不行的。譬如说吧,无论从前,还是将来,都有在恋爱的人。不用花,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呢?我们这一行是永远也不

会消灭的。”

有时花匠给我剪几枝紫罗兰或重瓣的石竹。我不好意思拿着花穿过饥

饿和忧心忡忡的莫斯科市区,因此总是用纸很细心地把花包起来,而

且包得那样巧妙,让人猜不出我的纸包里包着的是花。

有一次在电车上纸包破了一条缝。我没发觉,直到一个包着白色三角

头巾、上了年纪的妇女问我:

“眼下您在哪里弄到了这么可爱的东西?”

“您要小心点儿拿着,”女售票员警告我,“不然,一推您,这些花

就全都压坏了。您知道,现在我们的人民是些什么样的人啊。”

“这是谁在推啊?”一个腰里系着子弹带的水兵挑衅地问,并且立刻

对一个扛着磨刀凳在乘客群中挤过来的磨刀人大发脾气,“你往哪儿钻?没看到吗?——这是花。笨蛋!”

……

“天哪!因为花也要骂人!”一个抱着吃奶的婴孩的妇女叹了口气,“我丈夫,别提有多严肃、多庄重了,可是我生这一个,生头一胎的

时候,他给我往产科医院里送去了一束稠李。”

有人在我背后焦急不安地呼吸。我回头一看,我背后站着一个十岁左

右的小姑娘,她脸色苍白,穿一件褪了色的粉红色连衫裙,用一双像

锡制的、灯碗一样滚圆的灰眼睛恳求地望着我。

“叔叔,”她声音嘶哑地、神秘地说,“给我一枝花!啊,请给我一枝。”

我给了她一枝重瓣的石竹。在乘客们嫉妒和愤怒的谈话声中,小姑娘

拼命挤向后门的平台,电车还在行驶时就跳下车去,消失了。

“完全疯了!”女售票员说,“精神不正常的小傻瓜!要是良心允许

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要花的。”

我从花束中抽出第二枝石竹,送给了女售票员。上了年纪的女售票员

满脸通红,都快流出泪来了,她低下熠熠闪亮的眼睛望着那枝花。

立刻有好几只手默默地向我伸了过来。我把一束花全都分送给了别人,突然我在破旧的电车车厢里看到了那么多眼睛里的闪光,那么多亲切

的微笑,那么多赞美的神情,好象无论是在这以前,还是以后,我从

未遇到过这么多的喜悦和赞美。仿佛耀眼夺目的太阳突然闯进了这肮

脏的车厢,给所有这些疲倦而满怀忧虑的人带来了青春。

一个穿着破旧的黑色短上衣、骨瘦如柴、上了年纪的人,深深低下头

发剪短了的头,打开帆布包,很爱惜地把花放进包里,我好象觉得有

一滴眼泪落到了油迹斑斑的帆布包上。

我忍受不了这一切,于是在电车还在行驶时跳下车去。我走着,一直

在想,既然这个骨瘦如柴的人忍不住当着大家流泪,那么这枝花想必

在这个人的心里引起一些多么痛苦、多么幸福的回忆,他在心中隐藏

着自己的老年和一颗年轻的心的痛苦,想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节选自帕乌斯托夫斯基《一生的故事》第三部)16.这篇散文有两处写到“不好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人物

为什么“不好意思”。(4分)

17.本文开头三段有何作用?如果删去这三段,整个文章的表达效果

会有什么变化?(5分)

18.本文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6.(4分)

第一处:花匠说出了现在买花行当销售不好,处境尴尬这一真相,妇

女想掩饰。(2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第二处:自己不便于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拿着花穿过饥饿和忧心忡忡

的莫斯科市区,显得“我”这种行为过于奢侈或浪漫,与现实生活极

为不协调。(2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7.(5分)

(1)开头三段的作用:

①从形式上看,文章开头三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饥荒时期,有

时传来枪声)。行文中起铺垫作用(下文的故事与“诺耶夫花园”有关)。

②从内容上看,开头三段对特殊社会背景的介绍,有助于突显主旨。

表现俄罗斯民族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渴望美、爱美、爱生活、对

未来充满向往。

(“形式上”的作用,2分;“内容上”的作用,2分。)

(2)删去这三段,表达效果的变化:删去这三段,没有“饥荒时期”“不时有枪声”的特殊背景,就不能突显俄罗斯民族乐观、向上、爱

美等民族个性,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普通的故事。(1分。)

18.(5分)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

(1)爱美。如,电车上“包着白色三角头巾、上了年纪的妇女”“女

售票员”“系着子弹带的水兵”“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等等,尽

管境遇不同,但都喜爱鲜花。

(2)坚强。如,当花匠抱怨“只有举行葬礼、开隆重的会议才需要花”时,妇女说“可人没有花是不行的。譬如说吧,无论从前,还是将来,都有在恋爱的人。不用花,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呢?我们

这一行是永远也不会消灭的。”等等。尽管在饥荒年代,“我”却在

破旧的电车车厢里看到了那么多眼睛里的闪光,那么多亲切的微笑,

那么多赞美的神情。

(3)浪漫。如,①一个抱着吃奶的婴孩的妇女介绍一向严肃的丈夫在

她生头一胎的时候给她送去一束稠李。②“我”从花束中抽出第二枝

石竹,送给了女售票员。

(4)率直。如,一个腰里系着子弹带的水兵对一个扛着磨刀凳在乘客

群中挤过来的磨刀人大发脾气。“你往哪儿钻?没看到吗?——这是花。笨蛋!”

(答出其中一点且有分析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有分析可以得满分,6分。)

6.嘱托(2017山东枣庄)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

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

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

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

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

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

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

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

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

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

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

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

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 ?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

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

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

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

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

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

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

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

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

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

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

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

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7.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3分)

答:

18.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2分)“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答:

20.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①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答:

②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答:

21.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三)(15分)

17.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

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

的尊重和敬意。(3分,意思对即可)

18.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

文的嘱托做铺垫。(3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

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2分,意思对即可)

20.(1)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

的孝心和急切。

(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21.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

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7.偷书贼(2017浙江金华)

[澳]马克斯?苏萨克/著孙张静/译

内容提要:

1939年的德国,9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帕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

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在养父汉斯?休伯曼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

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们。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全体犹太人都到达后,他们的脚步声震动了地面。他们瘦削

憔悴的面容上的那双眼睛尤为显眼。还有尘土,他们都被尘土包围,

在士兵的推搡下,他们的脚步踉踉跄跄﹣落在后面的囚犯要被迫跑上

几步才能赶上这支营养不良的队伍。

莉赛尔注视着这一切,她相信这些人是活着的人里面最可怜

的灵魂。他们因为所受的非人折磨而拉长了憔悴的脸。他们一路受尽

饥饿之苦。一些人只顾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好避开围观者的目光;有

些人哀求地看着赶来欣赏他们受辱的人们,这是他们死亡的前奏;还

有人渴望着能有人,随便什么人,能走上来抱住他们。

不管围观者是带着骄傲、鲁莽还是耻辱来看这场游街,都没

有人走上前打断它,目前还没有。

有时,一个男人或女人﹣﹣不,他们不是男人和女人,他们

只是犹太人﹣﹣会在人群中看到莉赛尔的脸。他们会回避她的目光。

偷书贼只能无助地望着他们走远。她只能希望他们能够读懂她脸上深

藏的怜悯,并且能意识到这是真切的悲伤,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前进的队伍里,有个人的年纪比其他人都大。

他留着胡子,衣衫褴褛。

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极度的痛苦。虽然他的身体轻飘飘的,但

他的双腿还是承担不了这一点点重量。

有好几次,他都倒了下去。

她的半边脸贴在地面上。

每次都有一个士兵站在他身边。“站起来,”他冲着老人吼道,“站起来。”

老人跪着站起身,艰难地向前走去。

每次,他刚刚赶上队伍的尾巴,就会失去动力,再次摔倒在地。他后面还有很多人﹣﹣足足有一卡车的人﹣﹣威胁着要超过他,

把他踏平。

他的手臂颤抖着想支撑起身体,那痛苦的样子惨不忍睹。他

们又一次让开,然后他站起来,又走了几步。

只要再给他五分钟,他一定会掉进德国人的阴沟里死去,他们对此听

之任之,眼看这一切即将发生。

这时,有一个人。

汉斯?休伯曼走过来。

一切在瞬间发生。

老人挣扎着前进时,那只紧握着莉赛尔的手松开了,她感到

自己的手一下子打在屁股上。

爸爸走到校车胖,拿出一样东西。他推开围观的人群,走到

路中间。

那个犹太人站在他面前,准备接受另一番羞辱,可是他和旁

人一样,看到汉斯?休伯曼像变魔术似的递过来一片面包。

犹太人刚接过面包就倒在地上,他双膝跪地,抱着爸爸的小腿,把脸埋在中间,感谢爸爸。

莉赛尔注视着眼前的这一幕。

她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她看到老人又向前滑了一点,把爸爸

向后推,伏在爸爸的脚踝边哭起来。

其他犹太人从他们身边走时,看着这桩不可思议的小事。他

们鱼贯而行,如同一片人潮。

一个士兵走过来,发现了这起罪行。他审视了跪着的老人和

爸爸一番,又把目光投向围观的人群,然后稍加思索,就从腰间取下

鞭子,开始鞭打。

犹太老人被打了六下,鞭子落在他的背上、头上、还有腿上。“你这头肮脏的猪!”鲜血从他耳边滴下来。

接着,轮到了爸爸。

又有一只手握紧了莉赛尔的手。她惊怒地朝旁边看去,鲁迪?

斯丹娜(莉赛尔的伙伴)紧张地咽着唾沫,目瞪口呆地看着汉斯?休伯

8.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①她的眼里满含泪水,她看到老人又向前滑了一点,把爸爸向后推,

伏在爸爸的脚踝边哭起来。(“满含”一词足见莉赛尔情感的强烈,

请分析她满含泪水的原因。)

答:

②其他犹太人从他们身边走过,看着这桩不可思议的小事,(其他犹

太人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小事?)

答:

9.汉斯?休伯曼给犹太老人递面包,并不能改变老人的命运,可他为

什么还要这样做?

【文学聚焦】

10.下面是两位文学爱好者阅读《偷书贼》节选内容和《致中国读者

的信》后的对话。请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3分)

同学甲:小说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现实生活。读了《致中国读者的信》,我发现选文情节就是在信中故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很多内

容是虚构的。

同学乙:没错,这样的加工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往往使人物形象

更丰满,情节更曲折生动,主题更鲜明深刻。就拿《偷书贼》节选内

容来说吧,。

【文本勾连】

11.《偷书贼》讲述了“一个文字喂养人类灵魂的故事”(封面语),节选内容表现了汉斯?休伯曼妇女善良品质。那么,他们的善良和文字

的力量是否存在关联呢?请联系一下其他章节的节选内容,表明你的

观点,并阐述理由。(5分)

【内容一】

莉赛尔首先庆幸的是爸爸发现了那本书(《掘墓人手册》),其次,她为汉斯?休伯曼在她的教育中所起作用而感到无比骄傲。她写道:“但不久我就了解到,文字和写作正将拯救过他(指汉斯?休伯曼)的生命”

(节选自《偷书贼》第一章P40,有删改)【内容二】

纳粹兵头目决定要用文字来统治世界。……德国成为了一片

被“思想”统治的土地。

接下来,他的人民被文字武装起来,人人都兴高采烈。

……

但是,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真正力量的人。有一个瘦瘦小小

的女孩(指莉赛尔)就是这样的人。她被誉为那个地方最优秀的撷取

文字的人,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文字,一个人该是何等脆弱。

(节选自《偷书贼》第八章P301~302,有删改)

答: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5.(3分)向中国读者表达善意;介绍《偷书贼》创作缘由,吸引读者;高度评价本书,有推介之意.

6.(2分) D

7.(2分)①父亲冒险给受尽屈辱,垂死的犹太人送面包.②纳粹士

兵鞭打犹太老人和汉斯·休伯曼。

8.(4分)①莉赛尔看着爸爸冒险帮助一个垂死的犹太老人,使老人

在绝望中感受到温暖.这种严酷氛围中的温情场景深深触动了善良的

莉赛尔,她因此满含泪水。

②犹太人一路遭受非人的折磨,内心早已绝望,难以相信会有人帮助

自己;在他们看来,送面包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不值得冒险去做,

因此他们对汉斯﹣休伯曼的善举感到不可思议。

9.(3分)汉斯这样做虽然无法改变老人的命运,但至少可以用小小

的善举温暖老人的心灵,让老人带着最严死去。

10.(3分)示例:小说增加了大量对犹太囚犯的描写.写出了他们麻木、绝望和极度悲苦的心境,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纳粹暴行带给犹太人

身心的伤害。

11.(5分)该题分层赋分

(1)不存在关联。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二者无关系。

示例一:父女的善良和文字的力量是两回事。

实例二:父女的善良和文字的力量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简单分析两者无关联的原因。

示例三:父女的善举只是出于他们善良的本性,阅读则是他们的爱好,两者并无关联。

示例四:父女帮助老人是因为他们有爱心,阅读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

方式,两者并无关联。

第三层:理解较深刻,能较深刻的分析两者无关联的原因。

示例五:纳粹头目用文字统治世界,纳粹士兵因此变得残暴,灭绝了

人性,但是父女的举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人性之美,这说明文字的力

量在他们身上并未产生影响。

示例六:文字有善恶两种力量,文字之恶会毒害心灵,文字的善能够

喂养人的灵魂.父女非人灵魂受着文字之善的滋养,但这种善还不足

以让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帮助犹太老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