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毕业论文]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a

[毕业论文]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a

[毕业论文]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a
[毕业论文]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a

摘 要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阅读为写作积淀了很多富有价值的内涵,无论是深刻的思想,还是丰富的语言表达,长期的阅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写作,写作中产生的新的体验也会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阅读活动。通过这样一种阅读与写作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但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这二者的统一性,仅靠每周两节作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乃至应用能力的形成。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 这一课题立足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使之成为读写结合良好的物质材料。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 写作 一体化

Abstract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intertwined. We can combine the two in Chinese teaching to improve reading ability and writing ability together. Long-time reading influences writing step by step, for it provides writing with valuable connotation, deep thoughts and large number of expressions. At the same time, something new gained from writing will contribute to another round reading activity. Through this interaction, reading and writing will work as a unity. However, many Chinese teachers ignore this point. They adopt an unsuitabl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give two composition lectures each week .This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developing students’ all-round ability, especially on developing students’ creativity.

On the Unity of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in Middle School will focus on modern Chinese textbooks .It will serve as an excellent material for the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t’s wise to draw some good writing techniques and lead students to combine reading with writing. This will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s they are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ies.

Key words: reading; writing; unity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 录 (Ⅲ)

引 言 (1)

一、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的理论基础 (2)

(一)有关概念 (2)

1、阅读 (2)

2、写作 (2)

(二)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原则 (3)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3)

2、读写内容一体原则 (3)

3、先读懂后练写原则 (3)

4、读写共同提高原则 (4)

二、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概述 (5)

(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积累材料 (5)

(二)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使用材料 (6)

(三)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技法 (7)

三、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案例 (10)

(一)描写人物类阅读教学 (10)

(二)描写景物类阅读教学 (17)

(三)描写事件类阅读教学 (22)

(四)诗歌类阅读教学 (23)

(五)古诗阅读教学 (27)

附 录 (30)

结 语 (35)

参考文献 (36)

后 记 (39)

引 言

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为一体,是一个较为传统的课题,但大多数的研究还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只是分析一下二者的关系,提出倡导二者应该结合的观点,对于二者结合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阐述。我从事初中语文实践教学工作已经9年有余,深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分离现象严重。一部分语文教师虽重视作文教学,但不能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当然更谈不上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而且单单靠每周两节的作文练习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另外一部分教师既重视阅读教学又重视作文教学,但没有认识到二者之间本质的联系,他们 “阅读”课讲“阅读”,“写作”课讲“写作”,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完全割裂开来,完全忽视了“课文是一个例子”,忽视了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尚且无意识将二者联系起来,学生就更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了,这也直接导致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到了营养,但是不能在写作中很好的运用,导致阅读流于形式,结果是既让学生觉得学习“阅读”没有实际用处,进而缺乏阅读的激情和动力,又让学生觉得“写作”时遭遇的各种困惑无从解决,写作就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有很多教师也困惑,觉得学生读了那么多的文章,怎么还是不会写作文?其实,丢掉了作文教学最基本的东西——课本阅读,再去奢谈所谓的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是不大可能的。

我所探究的“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是针对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的现象而提出的具体实施的方法,希望在语文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努力实现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初中生阅读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所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课内阅读。(因为我对课外阅读中能够渗透写作指导的方法还没有很深的研究,请各位老师见谅。)而课内阅读中能为写作教学提供最好指导的我认为就是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它是很好的范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活教材,不仅为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而且在写作方式、方法和技巧上都给予学生很直接的引导。教师如果能将写作教学渗透于现行的语文教材的文本教学中,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从而,构建一种在阅读教学中就能够进行写作教学,经过长期的训练,实现阅读资源向写作资源转化的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把阅读和写作当作两个分支,出现读写剥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形成。针对这种状况,文章确立了“阅读写作教学一体化研究”的课题,旨在强调读和写应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带着学习写作知识的目的去阅读,积累阅读中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从而使写作有“源”有“根”,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再到阅读中去解决,真正把阅读和写作结合为一体。

(一)相关概念

1、阅读(Reading)

《新编汉语词典》对“阅读”的释义1,“阅读”主要有如下三个维度的含义:第一,从过程上看,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就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目的达到对文字的理解。

第二,从方式上看,有朗读、默读、跳读等多种方式。朗读是指出声诵读,默读则是指没有明显发声的诵读,单就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而言,默读更为重要,跳动历时很短,一般不能产生对文字的清晰视觉。

第三,从环境上看,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文字材料、情境的特点、阅读者的知识基础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标准》)中对于阅读是这样描述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赏析特定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2、写作(writing)

《辞海》和《新编汉语词典》对“写作”的定义也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梳理2,即:

第一,从目的和意义来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一般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及传递信息。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交流瞬息万变的今天,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不能够适应社会的,更何况我们的学生面对的还是将来也许会超速发展的时代,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着手提高初中生的写

1编写组. 辞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编写组. 辞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能力,以便从容应对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再者只有全体国民的读写能力提高了,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才得以提高,也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

第二,从过程来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是包括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一个整体系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可以分为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细节都认真琢磨,细致安排,就有可能写出很好的文章。

第三,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而后者作为对于“写作”的解释在当下应用的更广泛一些。

《标准》中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也就是说学生的写作要紧密联系生活,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或感受,他想要表达出来,这才是学生的写作,对于学生的写作要求也不要过高,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首先要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地写,只要他们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和看到这些事物时能够产生的感受表达出来,清楚明了即可,如果能用文字恰当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教师还要给予表扬。

(二)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阅读课文时有了个性的阅读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社会经验进行创造和加工,形成深层次的体会,这种体会包括对文章材料的记忆,对行文方法的学习等方面。只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才能使“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也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真正做到了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2、读写内容一体原则

要实施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读写内容的一体化,就是说,教师要选择与写作目标教学一致的阅读教学内容,只有与所教写作内容密切关联的阅读内容,才能向写作教学迁移,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盲目地随便拿来阅读的文章,找不到向写作教学的好的切入点,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甚至还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得不偿失。

3、先读懂后练写原则

阅读教学的内容向写作教学迁移,是大有好处的,这一点在前边我已经谈过,

但是依然要以阅读为基础,一定是先读懂后练写。对于一篇阅读,学生甚至不知所云,就谈不上对文中词汇、句子的理解感悟,更别提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整体把握,对于可以向写作迁移的重点部分,教师应让学生去感悟,体会一些写作技巧运用的好处,能体会到这样运用技巧好,才会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在写作中运用。

4、读写共同提高原则

在阅读时,学生有了很深刻的思想体会,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可是这些知识并没有在实际中得以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们还是没有深入的将阅读文章读懂学会,这对阅读能力提高本身就是一种检验,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在实际写作中得以应用,才是真正的读懂了作品,也说明学生阅读水平有了提高,当然,经常把阅读所学的知识用在写作当中,写作能力一定也会得以相应提高。单一的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不是“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所提倡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概述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总结阅读文本的行文构思,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材料可写,有了材料能够在文章中很好的运用,这样一来,大部分同学就会觉得写作其实不难,只要他在阅读中多积累写作材料,学会如何运用材料,就可以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能揣摩写作技法来完善材料,就可以写出很优秀的作文,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了成功感和喜悦感,这种感觉会成为他继续写作的动力。

(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积累材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丰富的材料是写作的“源”和“根”。可是“阅读”这块“蛋糕”可是够大的,学生怎样才能从诸多材料中积累对于写作来说有用的东西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能指引学生哪些东西应该积累,怎样积累,积累后该如何去运用等等的问题,那么是不是一直这么做下去呢?很多老师担心教学任务和工作量的问题,我觉得是不需担心的,教师只是引路人而已,等学生们领略到其中的乐趣,养成积累的习惯,他们自会独立积累,积累多了,运用的就熟练了,面对作文时哪里还会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而一筹莫展,反倒是得心应手,认为写作是一种享受呢!真可谓是“授一法而终身受用。”那么具体应该积累哪些材料呢?一般可着重积累词汇、名言警句、经典段落、典型人物事例、跨学科知识等(具体内容见附录)

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很大的成效的,但一旦形成一定的“量”是会使写作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的。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呢?

1、摘抄整理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喜欢的词汇、句子和诗词等直接摘抄,首先将这三大类分开,以后若摘抄新的类别,在相应增加。摘抄最初进行时教师要对学生有具体要求,不可随意摘抄。进行一个月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摘抄到的词汇、句子和诗词按照写人、写景、写事、写物和其他等类别进行整理。如果觉得整理后需要移动很麻烦,也可以用带颜色的笔涂一下以作为标记,如:写人的用黄色,写景的用绿色,写事的用红色,写物的用蓝色,其他的不涂色。阅读中会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句子和诗词等,弄懂后再进行摘抄,摘抄和整理的方法与上面相同。

3朱熹《观书有感》

2、归类记忆

把表现同一主旨的事迹材料放在一起记忆。表现亲情的: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的两个方面的事件;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书”;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送站”。表现不屈不挠精神的(不向困难低头、敢于挑战命运等主题皆可):《 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历尽磨难最终成功的故事;《 再塑生命》中盲聋哑人海伦·凯勒却经过努力铸就成功人生的故事;《 我的信念》中再苦再难也要献身科学的居里夫人的事迹;《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失聪后依然坚持创作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事迹等等。这样分类记忆后,就可以把这些材料运用到表现这一主旨的作文中去。

(二)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材料

我们平时积累的材料就是为了写作服务的,那么该如何把积累的材料很好的运用到作文中去呢?

1、根据主旨选择适当的材料

美味佳肴必须用材料来烹饪。同样,作文也需要材料来构建。但有了材料并不一定就能做出好文章,因为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选择适当的材料就显得很重要。我们从平时积累的摘抄本上或者记忆中拿出与主旨相关的材料,在草稿纸上列出,可以是很多的,然后根据主旨进行分析、鉴别,最终确定需要的材料。分析鉴别的原则是①选材要典型。要更加具有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就是从众多的材料中精选出了父亲“买橘送别”这一典型的材料,充分表现了父子情深。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也是选择了别人不能做或不愿意做而阿长做了而且做成功了的“买书”这个材料,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爱。②选材要新颖。写人写景角度要新,写事写物感受要独到。例如写“亲情”的话题作文,许多同学就写妈妈给我做饭、生病时照顾、下雨天送伞等,缺乏新意。

2、对材料进行详略处理

拿来的材料就可以直接用在文中么?不是的,有的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更有力些,这样的材料就要详细的写;有的材料与中心有关但对于表现文章中心要弱些,那就要简略的写。详写和略写二者是各有作用不可或缺的,详写是为了突出中心,略写是为了烘托中心,缺少详写文章中心不突出,缺少略写文章不丰满。恰似那绿叶和红花一般,是绿叶的映衬,使红花更红;但没有了红花,绿叶的存在也就意义大减。如八上课文《台阶》一文,记叙了作者父亲造新房和台阶的过程。文中安排造新房和砌台阶,这两部分对于突出父亲人物形象这个中心的作用不同,详略安排也就不同。父亲认为自家台阶低,要“砌高台阶”,这是父亲作为一个中国普通农民一生的愿望,到父亲年迈时心愿达成,

直接表现中心,是要点,因此,作者详尽地做了描述。至于写“造新房”,相对来讲是次要内容,作者仅仅简略做了交代,如此详略安排,中心也突出了,文章也丰满了。

3、在两个相连材料之间安排过渡

有时文章中要把两个材料相连,但是读起来联系又不是那么紧密,这就需要在两个材料之间安排过渡。用一些既关联上一个材料又关联下一个材料的语句 或者语段将两个材料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一般地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⑴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中,先是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事例,下文转入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事迹安排了这样的过渡:“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记叙的时间或地点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先写白草园的部分,再写长大了到三味书屋求学的部分,时间地点都发生了变化,作者就安排了这样的过渡:“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家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⑶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叙述自己的开学典礼时插入对爸爸病情的介绍,文章安排了多出过渡,在这里不一一例举了。(三)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成文技法

1、如何开头结尾

⑴开头

①点明中心开头,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交代四要素开头,如《蜡烛》:“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③描写人物开头,如《落难的王子》:“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报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到:‘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④描写环境开头,如《芦花荡》:“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结尾

①交代结局结尾,如《羚羊木雕》:“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②总结中心结尾,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③抒发感情结尾,如《阿长与〈山海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④ 用首尾呼应结尾,如《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修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说明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俗语也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也是一样的,拿来组织在文中的材料经过精心的打扮,怎愁它不变的精妙呢?打扮的手段有很多,而最常用到也是最有效的就是使用修辞。仅以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为例:

⑴比喻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山中访友》一课的“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把“桥”比做老人,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形象;《夏感》一课的“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把“云”的涌动比做“海浪”生动形象;《济南的冬天》一课的“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把“雪”比做是“银边”使山尖上的“雪”的形象生动具体。⑵排比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

例如:《安塞腰鼓》一课的“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把对安塞腰鼓的场面刻画的栩栩如生;“ 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把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⑶ 引用诗文

古代的诗词歌赋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写作时如果能恰当地引用,不仅为文章颇具诗意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使读者读后有余香绕口的感觉。

3、衬托

你用一张白纸剪出一个窗花,单是看这窗花似乎没什么好看,可是如果你在背后用带有颜色的纸一“衬”,精美的窗花就非常清晰地被“托”了出来。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方法,我们习惯地叫它“衬托”。运用“衬托”的手法,能使得所描写的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⑴“景”与“景”的衬托

《风筝》一文先写“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再写“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把风筝置于整个北京的天空的大背景下,突出了风筝,也为写风筝确定了感情基调。

⑵“人”与“人”的衬托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在文中先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之后再写邓稼先,意在用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来衬托邓稼先忠厚平实。

⑶“物”与“物”的衬托

《绿色蝈蝈》文章开头写蝉不再的鸣叫,唱了一天该休息了,但突然发出哀鸣,用蝉的哀鸣引出“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

⑷“景”与“情”的衬托

《芦花荡》一文,作者在结尾“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描写景色,旨在衬托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喜悦之情。

⑸“动”与“静”的衬托

《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 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

当学生通过平时积累材料,学习运用材料,适当使用写作技法能够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文时,他就不会满足于现状了,他会进一步去汲取“营养”,到哪里去汲取呢?当然是到阅读中去,这就促使他继续在阅读中寻找更具表现力的材料和更高超的写作方法,也就相应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给予了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得写作教学最终服务于阅读教学,真正实现阅读写作的一体化教学。

三、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案例

(一)、描写人物类阅读教学案例

文章中如果需要表现人物,除了需要人物的事迹材料以外,还需要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爱憎,以加深读者对所写人物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人物类阅读文章中的一些人物描写片段来训练学生,使之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人物描写手法。

1、《列夫·托尔斯泰》

教材来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作 者:茨威格

读写一体化教学目标:学习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手法,能够在写作中适当的加以运用。

一体化教学: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细致的描写,为下文写敏锐的眼睛作铺垫,收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这一部分的外貌描写是赏析的重点,也是向写作教学迁移的切入点。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作者重点抓住托尔斯泰脸部多毛的特征,极言其相貌丑陋,为下文眼睛的出场做了很好的准备。阅读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作者在这里安排外貌描写的意图,是要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为什么大肆写其丑陋,是因为要为下文眼睛的出

场做铺垫,这样的安排我们也可以使用在我们的写作中,来为我们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或精神面貌服务,这样就顺利由阅读教学迁移到写作教学。

让学生对文中运用的人物外貌描写手法进行体会和学习后,我让学生尝试着描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要求抓住同学外貌的某一突出特征来写,完成后,同学们自荐作品到台前读,其他同学听后根据作品的描写猜测描写的是哪一位同学,借以评价是否抓住外貌的突出特征。从明确阅读中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到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再到写作练笔,学生们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已经基本掌握,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适时运用。

学生作品展示:

你是我心中的灯

顾美玉

你手心的老茧,你鬓边的雪发,你眼角的皱纹……你的种种,都在我心里慢慢明晰,似乎一盏不灭的灯。

我爱看你的眼睛,不算大却有神,我就是在你的眼睛里体会到了温柔与亲切,注视你的眼睛能让我慌乱的心得以平静,在人生之路的诸多路口不再茫然。

我爱看你的双手,玉葱一样连着手掌,既有女人的温柔气质,又有男人的刚劲霸气,你就是用这双手撑起这个家,给予我温馨和幸福。

我爱看你的头发,那即使染成漂亮黄色也遮盖不住的雪白的发根,仿佛执拗地记录着你的付出,为这个家,为我,“青丝变白发,改不了心中的爱,条条皱纹记下了你苦辣酸甜的风雨行程。”

一体化分析:小作者抓住人物手心上的老茧、鬓边的雪发、眼角的皱纹,刻画了人物因为操劳以至衰老,接着对人物眼睛、双手及头发的描写,细致而有特点,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表现人物“用双手撑起这个家,给予我温馨和幸福”的奉献精神服务。成功地由文章中的阅读资源转化为写作资源。

贾红秋

我是一个胖胖的女生,微微张开嘴,就露出两颗大虎牙,很是显眼,所以,我尽量不笑。可是,我有两个漂亮的酒窝,我又动了笑口常开的念头。眯的细缝一样的眼睛,好多人都会问我是不是很困,为什么总是闭着眼睛,哎,没办法!不过要是都小也就好了,可偏偏一张大嘴,和其他的五官邻居们毫不搭配的张在鼻子下。我是丑,可是我很温柔,个性开朗乐观,人生座右铭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体化分析:作者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胖胖的、两颗大虎牙、两个酒窝、小眼睛、大嘴,揭示人物内心的开朗乐观。也是由文章中的阅读资源转化为写作资源的很好例子。

2、《羚羊木雕》

教材来源: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

作 者:张之路

教学目标: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

一体化教学:

让学生找出文中主要涉及了哪几个人物,明确有妈妈、“我”、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用浪线划出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

妈妈: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送给谁了?告诉我。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点拨:母亲言语上的步步紧逼,让人感觉到事态的严重,使整个文章的氛围紧张起来。从话语中透漏出的坚定,对于女儿所看中的友情不在乎,心里完全是羚羊木雕。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我把它收起来了。

没有卖……我送人了。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点拨:“我”是一个重情重意的孩子,珍视和伙伴之间的友情,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语言描写折射出孩子对待朋友、友谊的真诚的看法,对待事物的价值观上的与成年人的极端的不同。但毕竟是孩子,尽管不情愿,在家长的坚持下,还是要回了送出去的东西。

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点拨:爸爸的态度和妈妈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坚持把木雕要回来,但语气平静得多,显示出和妈妈不一样的性格特点。

奶奶: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点拨:奶奶理解孩子的心,这里借奶奶的话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

万芳: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点拨:万芳由同情“我”到援助“我”,一个仗义的朋友形象刻画出来了,深厚的友情也建立起来。

万芳妈妈: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点拨: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

教师教授学习语言描写手法时,要让学生了解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在写作当中,有时候人物的性格不方便直接揭示,只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另外,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对不同生活环境和职业的人的语言描写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体会、揣摩,以积累对语言描写的经验,这样才能恰当地在写作当中运用语言描写。在阅读中遇到人物描写,就安排学生进行人物语言描写的片段练习,根据自己在文中所要表现的人物的事业、身份、年龄等来安排与之适合的语言描写。

学生作品展示:

星际誓言

贺萌

仰着头,望着远方的那片天际,几颗星星眨着眼睛,很像很像星,很想很想星。

认识她的时候,她是一个新生的身份入班的,巧的是她就坐在我前面,下课,我们变闲聊起来,知道了她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星。

小学语文教研组21.陈毅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初中语文作文讲课教案

初中语文作文讲课教案 【篇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仿写,该注意些什么? 一、明确作文课教学目标 一节作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学生这一节作文课学会什么? 这指导着老师备课。指导学生仿写要选择范文,作文课的教学目标,约束老师选择范文,也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范文信息解读要准确和理 解深刻,以及在课上对学生认读范文的引导要明确和精当。 二、选好示范文章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 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仿写,走的是读写结合之路,“以读促写”。因此,课前老师 选择好范文是关键。范文应该选取经典文章,作文课上能起到真正 示范作用的好文章。而且,选择范文,还要考虑,所选文章,是在 哪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 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句型),范文能起到好的启示作用, 学生才有好的标竽可画。 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表现,,有经验的初中语文老师知道, 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和初三的大哥大姐姐们的写作能力相比,是 相差很远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有距离的。那么,在 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一的仿写和初二、初三的仿写 应该是有区别的。我们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前面说过中学生写作文,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写文章。学生运用 语言表情达意,首先是用句子表达,然后是段落,其次是整篇文章。初一的作文教学,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着重训练学生的片断写作能 力(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从简单的开始。而到了初二时,则可以训练一些谋篇布局、选材、衔接过渡、 呼应等一些作文技巧。初三则可以训练一些表现方法了:如先抑后 扬法、联想拓展法、想象法、托物言事(人)法、对比法等。如果 对初一学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高手著]

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当然这里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怎样对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采取不同的授受途径,等等。此外,还要从"学" 的方面,认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蒙住眼睛,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赞科夫指出的,学习能力发展总是与情感、意志、注意、兴趣互相联系。所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又要与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结合。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了一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为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心理学上分析,学生智力发展高峰在初、高中阶段。而智力正是构成学习基础的能力,中学阶段确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期。另外初中阶段又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像钟摆一样强烈的动摇特征。因此,在这时期里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就容易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浪之歌 执教人:点评: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师:上课。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 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 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一)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一个“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基础教学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其中最重要即阅读能力。本文主要讲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从阅读兴趣、氛围、方法、数量、模式五个方面分析如何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为教师 提供阅读教学的参考建议,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引言:阅读中,语文教学是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量,学习更多 的写作技巧,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建立培养基础 学生兴趣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为在阅 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1]。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一定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讲解其他的相关知识,利用学生的好奇 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讲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 诗中所用的典故等,利用各种相关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阅读教学 前后播放相应的音频文件,利用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讲解《西游记》选段《小圣施威降大圣》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此有关的影视作品。 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逐渐提升,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发展为自己的 兴趣爱好。 二、营造语文阅读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阅读教学时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升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开展并推动了阅读教学 活动。在一定的氛围中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使学生在课堂学 习中锻炼自身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培养其的阅读思考能力。为此教师可通过在教 学中设置各种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阅读教学营造氛围。如在《塞翁失马》时,教师可根据故事发展的各阶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 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现代教学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构建更具真实的氛围。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紫藤 萝瀑布的影像资料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中内容。 三、传授语文阅读方法,锻炼学生能力 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其形式可分为朗读、速度、探究式阅读三种,每种都 有各自的方法。传授学生这些方法就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不同的 环境中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在课堂上常用的是朗读方法,此时可培养学生的朗 读能力。朗读是阅读的基础环节,通过朗读促进听觉的应用,更深入的感受阅读 内容,加深对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朗读时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理解 文章的基础上感知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喜欢上阅读。速读多是在考试中应用的, 目的是快速理解文中信息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培养学生的速度能力,可提升学生 在考试中的答题速度与准确率。速度时学生要先了解阅读后的问题明确阅读的目的,在阅读重点关注开头与结尾,了解文章的主线。然后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找到问题对应地方法,进行理解与分析。掌握这种速度方法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快 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研究式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自 身阅读时常用方法,通过探究式阅读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

阅读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

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技巧和方法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技巧和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二、分析心理,找出病因 作文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作文心理尽心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 这样的学生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后,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作文成功率较高,但是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太小。 2、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 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如若作文题目合意会迅速的进入写作过程,若不合意,仍会搜肠刮肚,努力完成。这类的学生在实际中所占比例。 3、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类学生不想写作文,更怕写作文。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应付了事,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这样的学生所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绝对数要多,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题目: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作者: 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路以体现语文的重要性,它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必须有一套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㈠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教学,在任何时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

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㈡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它主要惟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散文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 [关键词] 形神兼备;散文阅读内涵;阅读教学策略;审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高度成熟的情感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却受到冷落、变形和失真。当然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有时一些课内自读散文,尽管是美文,但因与中考关系不大,就在教学中草草了之。而课外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套着中考考题要求进行死板的模式化教学。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常常只停留在功利性的赏析中。 因此,本课题尝试通过研究,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现代散文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浙江海洋学院的宋秋前教授曾在《教学与管理》中发表文章《阅读问题原因的调查分析》,以定海几所初中学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 我们提出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希望能发挥现代散文的优势,使现代散文教学既成为学生熟悉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又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拓宽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兴趣和效率,使现代散文教学真正走入一个新境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语文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 系统论中的整体 2. 优化论 3. 教育学心理学 三、理论假设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层(在感知理解语文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文章,有意识地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完整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方法及技巧

阅读 一、知识概要 阅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课程的阅读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感受、理解以及初步的欣赏、评价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比较、判断、反思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主要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提出了要求。(1)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4)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含课文乙(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6)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第(1)项对小学生应达到的基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第(2)一(5)项是关于阅读的方法和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特别强调了诵读。第(6)项是指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修订大纲>的发展,目前在全国部分教材实验区试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除了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外,还从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情感、态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是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求在第一学段就提出,旨在强调其重要性。此外,<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如第三学段的(小学高年级)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表述都体现了阅读中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诸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的是语文能力的养成,如对标点符号,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知识,当成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要求在阅读中、在理解语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常用的六种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不同用法。有关语法修辞知识和文学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各阶段均未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因为这些知识仅仅是帮助理解课文,“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二、学法指导 (一)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感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的: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 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

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为“美文”,语文版初中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读起来很美,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难以把握;再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就不明显了。 那么,怎么让散文教学最有效呢?我结合自己十五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精美的课堂导语能够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每堂课的引导性语言上作文章。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石榴》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仔细听喽。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满了玛瑙;只能吃,不能戴,又酸又甜味道好。学生猜出“石榴”这个答案之后,就可以顺势引入要学习的《石榴》。这样,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导语来打开学生学习的心门,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奏出和谐的乐曲。 二、重视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一篇精美的散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学习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我们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楚,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教给方法: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让学生读,肯

初中《“话题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话题作文”命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明确并初步学会话题作文的几种拟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写作中,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很能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为此,倍受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话题作文”的拟题) 二、研习新知 ⑴说明事理,感悟新知 1、破题解疑: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其它形式都可。 2、举例说明了(出示投影片):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揭示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熟、范围广、形式活。 ⑵教师教“法”,学生学“用”

目的:教师给学生具体介绍各种拟题法的要领,并引导学生依此说出具体的题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并为自己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 引语:那么,“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逐一学习。 板书:1、扩展法 教师教“法”:扩展法即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以“路”为话题,可拟为《风雪路上》、《回家之路》等。 学生学“用”:学生依据对扩展法的理解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自选角度拟题目。如:《乡间小路》、《路途遥遥》、《小路弯弯》等等。 (注:以下几种方法,都是以“路”为主题,设计步骤与“扩展法”相同,故略去) 2、想象法 即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从而给予独到的题目。如:《如果没有了路》、《假如村村都有高速路》…… 3、拟人法 即将所给的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路的自述》、《我是柏油路》、《路与汽车的对话》…… 4、引用法 即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对他们加以变通作题目。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山有路勤为径》…… 5、引伸法 即在所给的话题原意基础上,分析它的引伸义,由引伸义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路”可进一步引伸为“门路”,由此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