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研题库】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02经济学二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名词解

【考研题库】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02经济学二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名词解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按照考研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重点试题及高频试题并给出了详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答案】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费雪揭示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费雪效应表达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把公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一下,公式就变成: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因此,如果实际利率不变,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

2.补偿性财政政策

【答案】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3.国内生产净值

【答案】国内生产净值(NDP)是一个国家一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费)所得出的净增加值,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4.三元悖论

【答案】1999年,克鲁格曼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开放经济不可能同时追求“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至多只能同时追求其中的两个目标。这便是开放经济所面临的政府选择的“不可能三角”,也称“三元悖论”。

5.跨期选择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答案】对于第一期消费比收入少的消费者(即第一期为储蓄者)而言,利率的上升使他两期的总收入比以前更高,消费者会希望将这一增加的福利分摊到两个时期,如果两期消费的商品都是正常品,则消费者想在两期都消费更多的商品。这种针对第一期为储蓄者的消费者,利率提高导致消费者两期消费都增加的现象,称为跨期选择的收入效应。

如果第一期消费者为借款者,则收入效应是使得消费者总收入减少,从而两期的总福利也会减少,如果消费的都是正常品,则收入效应使得消费者两期的消费都减少。

对于考虑如何分摊两期消费额的跨期选择的消费者而言,利率的上升使第二期消费的机会成本比以前更低,因此消费者会增加第二期消费,同时会减少第一期消费,这种利率提高导致用第二期消费替代第一期消费的现象,称为跨期选择的替代效应。

由于利率上升同时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因此,对于储蓄者而言,利率上升后第二期消费是一定增加的,但第一期消费是增加还是减少是不确定的,要看哪个效应的影响更大。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不同的是,即使第一期是借款者,替代效应也使得第二期消费更多而第

一期消费更少。

6.货币非中性

【答案】货币非中性是指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

7.资本广化

【答案】是指为全部人口包括新增人口提供稳态的资本量。这要求,即储蓄

要满足折旧和人口增加对资本的需求。

8.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案】有的产品是被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例如家庭主妇购买食用油,家庭主妇将它用于自己家里的烧菜,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主妇被称为最终使用者。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被称为最终产品。

有的产品不是被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例如早餐店女老板购买食用油,她用买来的油炸油条,然后出售油条给买早餐的顾客,那么,这个食用油是作为油条的一部分出售给买早餐的顾客的,那些顾客才是最终使用者,女老板不属于最终使用者。对于女老板而言,食用油只是她用于生产油条的一个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或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被称为中间产品。

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里已经计算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因此,如果中间产品也被计入GDP,则会被重复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食用油,卖给消费者家用的食用油是最终产品,卖给早餐店老板用来炸油条的食用油则是中间产品。

9.鞋底成本

【答案】鞋底成本是一种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人们持有现金的成本是把现金存放银行所带来的利息收入。在通货膨胀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过快,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会更倾向于持有更少的现金而将更多的钱存入银行,以便获得利息收入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货币购买力的削弱。而民众在使用现金时,就需要去银行取款,或者兑换时就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持有现金越少就意味着需要跑银行的次数越多,这种多去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被经济学家形象地称为鞋底成本。

10.国际收支平衡表

【答案】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地记录一定时期内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报表。

该表按照复式薄记的原理编制。它表明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对外支出和从国外得到的收入的对比,表明该国从国外所收款项的用途、对外支出资金的来源。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三大部分:(1)经常项目,包括商品与劳务项目;(2)资本项目,包括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项目;(3)平衡项目,包括官方储备资产与错误及遗漏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为研究国际收支状况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能帮助了解一国的经济、金融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因而对于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国家和其他国家都有积极作用。

11.政府购买

【答案】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国防开支、道路建设开支、教育开支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涉及物品或劳务的生产,因此可直接计入GDP。

政府购买大致有两种:(1)从居民那里购买劳务;(2)从企业或公司那里购买物品。政府将所购买的物品和所雇用的劳动组合起来,生产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通常不是在市场上按价格出售的,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公共物品的价值是按生产成本核算的,即政府购买的总值就是所有公共物品的总值。

政府购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它的增加和减少有助于克服萧条和消除通货膨胀。

12.货币工资刚性

【答案】是指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当劳动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从而呈现出一种向下的刚性的现象,是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西方国家里有大量工会存在的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厂商和工人都希望通过谈判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以便预先规定厂商和工人的未来行为,工资因此会在一个合同生效期固定不变,合同到期后也不一定能得到迅速调整;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企业不敢轻易调整工资,而宁愿接受生产数量的变动;第三个原因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一条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降低工资可能会使人才流向其他企业。工资刚性是从供给方面对失业的一个基本解释,当价格水平较低时,实际工资较高,这样会形成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由于工资能上不能下,这种状况将持续下去,这就是产生失业的原因。

13.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案】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性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和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由自己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缴纳完这些税费之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14.棘轮效应

【答案】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消费者易于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很难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时,其习惯效应较大,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类似于只能单方向转动的棘轮,故称为棘轮效应。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相关主题